学佛笔记

第二卷 菩提行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07:24

第二卷 菩提行经

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第四

奉行诸善业施戒而先导

供养于如来百千劫无尽

修行于羼提嗔罪而不立

观种种体空是故一心忍

不得贪快乐守意令平等

心有嗔恼病无睡恒不足

彼此有施主供给于利养

随彼爱重心无得生嗔恼

凡诸亲近事不起于憎嫌

于彼无所嗔乃得其安乐

忍如是等事若对于冤家

于嗔若能除世世获安乐

冤若生于心于爱亦无喜

若飱嗔恼食无忍善不坏

彼食我大冤于我无善利

知彼冤不食是故忍坚牢

凡见冤来去欢喜而不嗔

于冤若起嗔善利终灭尽

忍心常若此令嗔不得起

住忍无时节嗔冤自不生

若人自保爱不作恶口业

口业若不离后感冤家苦

畏苦不出离不行众苦因

是故坚忍心获得诸快乐

彼讷陵誐子邪见求解脱

刀割火烧身无利由能忍

愚痴无正见虚受大苦恼

我以菩提心云何苦不忍

蚊蚤壁虱等常饥渴苦恼

大痒烦苦人住忍而不见

寒热并雨风病枷锁捶打

被诸苦恼事忍不求快乐

杀他血流迸坚牢心勇猛

割身自见血怕怖而惊倒

智者心清净常惧嗔恼侵

与烦恼相持忍心恒勇猛

蛇腹行在地喻嗔伏于心

杀之谓无勇杀彼得最胜

如来大悲者愍苦说轮回

使识罪根本住忍而不作

父母何计心惧子遭沦溺

持心离嗔怒自远大苦报

譬如无智人令罪而得生

修行而无智嗔生亦复尔

欲住不思议当须持自心

于此生爱重令嗔不生起

若贪彼尘境而生种种罪

因彼诸业力而不得自由

于境若不贪彼集无因立

和合心无故是故无有生

不贪而不生无得而自说

我得如是故是生不思议

彼无生不生是得云何有

瞻察于彼此灭尽得无余

此心恒清净喻随色摩尼

所变悉从因无因相何有

过去行行时彼行何所作

随彼所行因等因而感果

一切虽由因因善恶由心

说求性寂静如是有何过

若取和合因是乐于苦恼

此心不可住智人应自劝

是故见冤家想作善知识

因行如是行当获得快乐

如是诸有情由业不自在

自在若成就谁肯趣于苦

散乱心缘尘心被刺不觉

食断食增嗔于苦而返爱

自若无福行返爱缠缚业

如飱毒药食堕于生死崖

自住是烦恼诚由不自护

欲解脱他人此事何由得

烦恼迷昏浊而致于自杀

毒盛无有悲云何嗔不护

自性既愚迷于他行娆乱

生彼嗔无疑如火而能烧

有情性愚时所行诸过失

愚迷故若此如烟熏虚空

若人嗔不护愚迷无智故

喻持杖劝人而增彼嗔恼

我于过去生苦恼诸有情

是故于今身被苦恼能忍

我身喻于铁受彼烧锤锻

如彼铁持身何得有其苦

我今看此身如无情形像

虽被诸苦恼而嗔无所起

愚迷起爱业不知其苦本

得苦缘自过云何生嗔恼

喻受地狱苦飞禽剑林等

知自业所生何处有嗔恼

我得如是业此过知所起

设令入地狱不由他所作

欲尽我之业无量无有边

我业既如是长时受地狱

我此过如是彼实我冤家

云何分别知愚迷嗔造作

若人自护持对冤忍不恚

是心功德生地狱云何入

尽我之所行得因如彼时

不忍嗔不护破坏于修行

意无相无形散乱即破坏

由身护持故身苦当忍受

我于口恶业众过而不作

身不被众苦云何心有嗔

我于今生中净心行利行

于利益既无何事于食饮

凡所作为事要在于利他

彼无利非爱定获罪无疑

不如今殒没无贪邪寿命

邪命住虽久死当堕苦趣

譬如在梦中百年受快乐

如真实得乐觉已知暂非

喻彼时无常寿命之延促

觉此二事已彼何得快乐

久处于欢娱自谓得多益

如行人被劫裸形复空手

福利随过减罪根还复生

福尽罪不生为获不嗔利

彼何为活命一向作不善

如是不思惟无善不破坏

无得赞于嗔破坏有情故

如是心利他彼嗔无由生

为彼修心人于忍不住故

见彼烦恼生是赞忍功德

塔像妙法等有谤及破坏

佛等无苦恼我于彼不嗔

于师并眷属不作于爱业

今因过去生见之而自勉

觉心观有情恒在众苦恼

见彼如是已于苦恼能忍

嗔恚与愚痴分别过一等

于此毒过咎何得说无过

云何于过去而作害他业

如是诸业因间断此何作

如佛福亦然我今一心作

与一切有情慈心互相睹

喻火烧其舍舍中而火入

舍中若有草彼火自延蔓

如是还喻心和合于嗔火

烧彼福功德刹那无所有

若人杀在手放之善可称

地狱苦能免此善谁不赞

若人在世间少苦不能忍

地狱苦无量嗔因何不断

我以如是苦历百千地狱

一一为利他所作不自为

我无如是等诸大苦恼事

以离世间故为利如是行

离苦获快乐彼皆赞功德

得彼如是赞云何而不喜

彼既得如此无碍之快乐

利他行最上智者何不勉

如是最上行得快乐不修

此见若不舍破坏于正见

若敬爱于他以德而称赞

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

当发菩提心为一切有情

令得诸快乐云何嗔有情

佛为三界供欲有情成佛

世利得不实彼烦恼何作

若人之骨肉乃及诸眷属

养育与命等不喜嗔何生

如彼求菩提当用菩提心

而不爱有情福自舍何嗔

若人有所求出财大舍施

所求既不获不如财在舍

清净功德福何障而不获

得已自不受如住嗔修行

作罪与作福不同不随喜

亦复不依作当自一无得

若爱于冤家欲求其欢喜

复求诸赞说此事无因得

虽欲利圆满返苦而无乐

菩提心不忍于利不成就

烦恼之恶钩牵人不自在

由如地狱卒掷人入汤火

我本求利他何要虚称赞

无福无寿命无力无安乐

自利行不圆智者应须觉

后后而自行当爱乐圆满

修行要称赞若持刃自杀

如世不实事无益无利乐

譬如破坏舍日照内外见

亦由称赞非须用心明了

汝思惟于声起灭而平等

心如此利他当行如是行

于他何所受而行于利益

彼既获快乐我利益非虚

彼彼获利乐以一切赞我

云何而于我无别威德乐

彼如是赞我以爱彼自得

彼无缘若此如愚如迷者

此赞我虽获速破而勿着

憎恶正德者由此而嗔作

是赞成障碍我令不发起

护不堕恶趣为彼行无我

若解诸有情利养尊卑缚

令有情解脱彼意云何嗔

若人欲舍苦来入解脱门

此是佛威德云何我嗔彼

此嗔我不作于福障碍故

修行平等忍彼无不获得

自身诸过失忍辱故不作

过失不作故彼福而获得

若人福无有安忍而自生

常令安住忍云何说障碍

世求利益人不于施作障

障碍出家故是不得出家

世间诸难得求者而能与

我唯说善利于过无所得

以彼菩提行远离于所冤

如出舍中藏是故云不难

忏悔于业因彼初为先导

是故于忍果如是而得生

彼无我所心此心乃住忍

成就不思议供养于妙法

此心为利他乃至以寿命

或以冤不供云何别说忍

于彼彼恶心各各与忍辱

于如是得忍因供养妙法

佛土众生土大牟尼说此

于彼奉事多能感于富贵

如来及于法与有情平等

尊重于佛故尊有情亦然

立意乃如是于自无所作

以彼大平等平等于有情

大意于有情慈心而供养

发心如佛福如佛福可得

是故佛法行佛有情平等

佛无所平等功德海无边

佛功德精纯无功德能比

虽三界供养见之而不能

佛法等之师是最上有情

供养诸有情当如此作意

于自之眷属不能起利行

于他之奉事不作得何过

破坏身入无间狱若彼作已我复作

广大心为彼一切如是常行于善事

喻世人为自在主由于己事不称情

云何而为彼作子我作非彼奴仆性

喻佛入苦而无苦如得快乐复欢喜

要欢喜彼一切佛佛喜为彼能此作

如身烦恼而普有欲一切乏悉充足

于有情苦亦复然我无方便空悲愍

是故此苦我远离救一切苦兴大悲

先娆恼于忍辱人彼罪我今而忏悔

我今奉事于如来同于世间诸仆从

众人足蹈我顶上受之欢喜而同佛

世间一切贱能作以悲愍故无有碍

见此一切无比色彼如是尊谁不敬

如是为奉于如来如是为自利成就

如是为除世苦恼如是我今乃出家

譬如一王人能调伏大众

众非一能调以长亲王故

彼一而非独盖有王之力

制断不怯劣亦无有过失

悲愍心住忍力若地狱卒

将护于有情如事以恶王

嗔非王所令如彼地狱苦

烦恼于有情彼苦而自受

喜非王所与如得于佛等

善心于有情此心何不受

将护于有情后当得成佛

见感尊重称此善何不见

无病复端严快乐而长命

富贵作轮王斯皆从忍得

菩提心精进波罗蜜多品第五

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进

懈怠远离福如离于风行

精进力何解彼要分别说

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

贪味于睡眠谓快乐无事

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

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

已到无常门云何今不知

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

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

若此而不见一切道皆断

彼既无所得云何乐睡眠

若得于威仪无常而忽至

施为不可及何以住懈怠

精进而不修安然若精进

忽然趣无常思惟而苦苦

见彼焰魔门苦恼复情急

刹那而泪下眷属不能救

听闻地狱声自念业热恼

身住不净处惊怖不能极

地狱苦极恶恶业何复作

如鱼鼎中活彼得如是怖

地狱业作已乃受汤火苦

身糜烂苦恼如何得清净

魔王多苦人捉人送无常

无常苦可畏此见懈怠果

愚迷着睡眠此过而不劣

入于大苦河复不得人身

除乐最上法无边乐种子

懈怠并戏笑苦因汝何乐

见负嗔力多知彼自精进

自他各所行如自他平等

我何得菩提而无分别作

以如来真实实言正解脱

彼蚊蚋虻蝇及虫虾蚬等

若获精进力亦当得菩提

彼我何生人能知利不利

恒知诸精进何不得菩提

或舍于手足于此而生怖

愚迷违师教此利彼不知

断坏及烧煮无边皆拔出

无数俱胝劫而未得菩提

历此无数苦久久证菩提

喻若毒苦伤毒尽苦皆出

作一切医人救疗诸病苦

是故苦消除一切病皆少

是故说救疗甜药不利病

上医疗大病甜药皆不与

前后皆如是智者咸所行

后后而进修身肉而舍用

智者观身肉喻菜而生有

枯谢弃粪土是舍不名难

若身所作苦心谓其虚作

智者心非恶彼无恶业苦

知法意快乐具福身快乐

无此虚轮回得苦云何悲

求尽过去罪深利他福海

此力菩提心二乘等要急

如是利不乐行行何得苦

菩提心辇舆智者乘得乐

为成就有情乐施方便力

身力苦怖作观之唯称赞

断如是分别增长于精进

我身而能舍超过身方便

我消除自他无数之过失

一一之过失若劫尽无余

彼过一一尽我无有纤毫

无边苦已脱我心云何损

我求多功德为利于自他

学一一功德劫尽学无尽

纤毫之功德我生不曾作

或当得生处虚度无所有

我乐兴大供供养佛世尊

为贫不能作而愿不圆满

不施怖者安不修母快乐

如入母胎藏母唯病苦恼

过去为离法我今得果报

所生既如是当行何法行

一切善心根世间之牟尼

彼根恒不退常得好果报

烦恼苦缠绵而得种种怖

于他爱障难生罪而自感

若人于处处能起于善愿

而感彼彼福获得供养果

若人于处处作罪取快乐

而感彼彼报获得苦器侵

月藏中清凉广博妙香洁

佛音味第一非修而不得

而彼善逝子得解善逝法

如莲出最上亦如仁觉月

焰魔之狱卒牵引于罪魂

火坑及洋铜烧煮悉皆入

焰炽杀器杖断肉百千斤

堕落热铁地斯由多不善

是故心作善极微细观察

依彼金刚幡修学而作观

初学观和合不观汝非学

而无最上名汝要回心作

生中之所作增长于罪苦

上事业不修彼下不求胜

三种事应知由业烦恼力

将来之恶因于此云何作

世间之烦恼拘人不自由

我如人不能是故我无作

下业之所修云何令安住

当观我无我而此我所作

一滴之甘露鸟食变金翅

我意谓微劣能脱少苦难

嗔作无心难以不善罪故

无心见发起广大胜难及

是故清净心颂作此文句

使知彼三界我远离戏论

我得胜一切无人能胜我

我今而自知是佛师子子

有情离我人而彼得最上

不降懈怠冤懈怠冤自降

以恶趣所牵身善速破坏

由仆从愚恶寄食而受瘦

彼受于一切修行住我慢

而此得名声下劣云何说

如是若勇猛自胜彼冤家

勇猛行此修慢冤而不胜

彼慢心若起此实我冤家

胜果虽欲生是果悉皆舍

喻精进师子烦恼兽中见

烦恼兽千万虽众不能敌

世有大苦恼人自悉具见

烦恼不降伏乃得如是苦

我宁使头落及刳剔心肠

烦恼诸冤家一切我不降

因修此精进得彼慢业尽

获得胜果报自感嬉戏乐

为快乐修因彼却不获得

所修不决定亦得不殊胜

轮回欲不足喻贪刀刃蜜

福甘露若贪食之后转美

是故业寂静感妙果随行

如日温月寒昼夜而相逐

精进之有力能破于懈怠

获得远离故深心而爱乐

烦恼棒坚牢斗彼念慧剑

喻棒剑相持同彼女人学

执剑手无力失之而怖急

念剑失亦然地狱而在心

世间知善人不肯饮毒血

心过亦复然心过而不作

出家精进心喻执持油钵

钵坠必当死坠之故惊怖

着睡眠懈怠喻毒蛇在怀

不去当被伤去之宜须急

一一之深过要回心思惟

此过不可守云何我复作

和合之业因断以正念剑

云何名自位此念而获得

正念心不发纤毫不能灭

来业如往行一切报皆得

如彼睹罗绵随风而来往

精进人亦然增上如是得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