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5 13:00

第二卷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

尔时世尊云何分别。生城所谓尽生无生。断堑度血岸及诸木栅。爱欲所由牢固染着愚痴。愚痴为城无惭无愧。围绕迹无缺漏。五盖为门覆蔽众生。种种爱欲充满嗔恚车。无数种种众围绕。竖憍慢幢吹闇冥螺游行东西。种种邪见缠络其身自受持相。作如是谛思惟。众生种种园观极微妙。心娱乐其中乐到彼处。或到饥馑处。是所求乐商人所行。已度境界行到彼处。利养解脱后世有果。盛热寒暑风雨遭此苦厄。生老病死有是苦恼。当属死生向一切趣。犹如彼船随水东西。于彼中而作是意。狐疑难可入不与共合亦不可与斗。尔时世尊以三昧观如是力难可沮坏。到彼境界彼死处悉灭尽。一切吉利无有为行。于是便说此偈。

生国有众想已度拔济河

彼堑血满中犹海深无底

三世闻声响愚城所围绕

世尊观彼时以权智往坏

尔时世尊云何降伏魔众。所谓于八解浴池洗。善行无染着渐至解脱门。善无上言教等与住止宿名称远闻。着惭愧衣空无愿无相以为宝冠。忍力具足颜常和悦。面满充盈布现贤圣八道。种种香熏着若干种衣。本已觉结使为秽。乘禁戒车等见导引前功德围绕。以智慧力御彼车。专念不移以善觉悟彼众生。三界闻其教皆本行所追逮以意止为铠。手执法幢挥智慧刀。以善想为拂。以十力无畏吹彼法螺。以神足之力于三千世而得自在。善分别七财四辩才不可穷尽。若结使起即能使灭。惠施财业百千万倍不可称计。犹如大象庄严其身。摄取众生安处善业。师子奋迅意无怯弱而开法门。或现惊怖或现刚强。内无嗔恚获大财宝。犹罗刹鬼露现牙爪。有如是形状不别眷属。或现猫狐或现魔众。或师子头虎身或七步蛇。或跱立欲相伤害嗔火炽然。或担山吐火若干种变其中。或有狗犬者怀憍慢。或一身两头或弄舌张目或身长颈短。或金翅鸟形。手执刀杖或执轮杵。或师子吼欲伤害人。作如是变怪。或[(犛-厂)-未 牙]牛形状者。鸠槃荼形手执大火焰皆着铠。眼赤光出擎大火焰。求其方便欲相伤害。彼罗刹者。皆有两翅种种鸣鼓。声若干种满虚空中。有如此铃婴颈犹如厌鬼。或童子形手执铁轮。种种恶行若干种状。犹如海神手执日月。以智慧刀降伏彼怨。于是便说此偈。

结尽无恐畏长夜乐其中

种种色形变种种色无穷

起如是之变亦本所造业

手执智慧刀即能降伏之

是时世尊云何度灰河。所谓度灰河。时除去悕望及嗔恚。思惟彼灰河皆悉不净。种种之想皆悉除舍。缘彼若干种永尽无余所观察微妙。时不可过渡生死海合会难度。皆是古昔所造行。意所爱乐伽舍救舍(二种草)。顺水而流断其悕望。除去愁树岸边饶草。如是身所造行。树木茂盛种种啼哭。百千种不善行所造手执石。亦是不善行所为。犹彼海中有虫复往求乐处。为欲所回转伤害场界。嗔恚炽盛眼如赤铜。心修清净欲想盈满。而成灰河及诸坑渠峻难。色声香味细滑。皆是有漏剑戟悉布彼地。有大幽冥亦无光泽。依彼随流上下如是之河。尔时世尊菩萨无量生死中。皆欲远离便起是心。此灰河甚为崄难刺布其地。极幽冥无有光明。如此人众顺流。于彼我今当断其流。作如是誓愿已而求方便。以法忍为世作轨。倍复作方便等度禁戒地以此安处。以四贤圣谛观察四方分别决了。以无漏等见山踞生死岸。已踞彼生死岸。至善业等业等方便娱乐三昧。八贤圣道皆悉分别。已欲至彼岸以神足之力五根亦无所畏以涅槃之处于彼止住解脱禅三昧。众华茂盛不出无为者觉知分别。是时世尊为契经者锭光佛之印一切华无上(佛名)毗婆施(随叶佛)生彼种姓家堪任说法。于是便说此偈。

有力无有限当怀恐惧心

灰河深无底愚者乐游彼

尔时世尊力度彼没溺者

已到安隐处为人说其要

大商人本誓愿成就。志性柔和依种种功德。而自严身随时适化。为众生类观结使根本。获智慧降伏彼恶使。就善随时智成就。善观诸根法常微妙。善依彼智善问智成就恭敬忍。善说第一法彼义。说法义辩善成就贤圣究竟智成就法辩成就。所谓义辩者。名身句身味身。皆悉分别若干种声。彼辩才义善犹如此名身句身味身皆使趣善。音向辩才善于此三辩才与共相应解脱三昧。于道回转善知他心。智成就彼有所授决亦不移动。先问其义说无碍法。使趣一智慧道。彼皆成就授决成就。无处智成就。善趣一切诸法。于是便说此偈。

有现智慧宝亦说诸义辩

淡泊无佛等功德亦无双

本去心无来安使作净慧

以救世俗业为世开甘露

尔时世尊云何说法。所谓随前所求皆悉充足。为说解脱德义。如实不虚味尽具足。随其时节渐渐与相应义。中间皆悉分别。前后与共相应。种种若干界随如意说应前人器。诸法义有勇猛意。有诸智变化有果实。分别法界无有限量。一切智所为起如是法亦无所猗。除去悕望觉法行业亦不自称誉。与众生说法解诸病本末。三意止成就不怀悕望。摄取彼众叹未曾有。天人所供恭敬善住彼处。于是便说此偈。

如彼永灭法最胜口所宣

善说牢固行智慧等无量

彼是甘露味外不受尘垢

已练诸瑕秽亦无杂恶患

彼无有秽恶。除去愚痴意性清净。以舍外事当成佛眼。意无所著亦无疮痍。以过心意不造过去彼以休息。皆悉平正心不移动得第一义。一身苦行彼行造若于身亦无众想。于声闻中或以天耳闻声。彼无所持于世俗中起知他人心智。种种有为行不以为劳。以众生故自识无数宿命之事。如今娱乐一切色行。或以天眼观色。众想亦不移动。诸结已灭已现非义。以苦誓愿故亦不造悕望休息清净。彼智不坚住识处欲已尽。彼以般涅槃义流布世间内自依猗。于是便说此偈。

意无有愚痴寂然无众行

佛所觉意业是故我归命

为彼人说法清净无瑕秽

游彼园观间及诸隐学处

尔时世尊谓是福田。依彼福田有所悕望。犹如依麦谓麦田稻田。彼佛世尊亦复如是。依福田故故曰福田。以是故号曰福。若干百千行成就此福田。智慧根所生思惟等业已度到彼岸。依彼而说法无起灭之想亦无彼此心。除去断灭等见等志无彼等见想。等志吐妙言身等善无恶。向亦无有染污等成就身亦无疾患。等见生等语成就命成就。以欢喜界故彼一切时尽微妙无有上。于众会上最为第一。于是便说此偈。

福为第一田无数劫清净

愚者不观察彼则堕盲冥

诸有好信者受施能消灭

今以安处住必还安隐处

说世最希有出现。犹如优昙钵甚奇甚特。荷负众劳叹未曾有。出现于世中间。有如此勤劳。有此未曾有出现于世。甚奇无与等。有大道生亦不依辟支佛等。不等处有如是生。犹如日出不择坑渠悉照。有如是大智慧而照极净福田。生如是增益天众。善行所致如是。出世益众生类布现教诫。无明闇蔽永尽无余。欲布现道解脱生死各各相依倚。犹彼众生有形之类皆悉庄严。是时众生极被润泽。第一众得成与解脱相应。因道迹诸恶已息。思众生类与说法味。作诸桥梁度彼人民。于是便说此偈。

其有众生类观察如来者

皆发欢喜心即得离世患

第一微妙福娱乐亲属众

发趣涅槃道寂然得解脱

尔时世尊有此解脱。于彼爱欲诸盖心。不与相应故曰解脱也。彼精进亦不懈怠。所生根本数数修习。清净无瑕功德不可限量。不断解脱境分别因缘亦不起法想。所愿充满亦无有嫉妒心。诸垢永尽度诸尘结。以智不处生死。亦不舍之。智慧解脱分别。犹秋月照明幽冥处皆使有光犹如流水树木皆悉润泽。随时敷华。犹彼水驶流沫随水回转所生至到处皆悉充满。世尊亦复如是。无余涅槃解脱驶流。于是便说此偈。

佛能灭众恶解脱最为妙

除闇现照曜如月星中明

昼与夜无异常住不移动

既得解脱法智慧照现彼

尔时世尊有是尽智。分别尽智我已知。苦习已除以尽为证。而修行道作如叹说。本所造行疗治彼疾。淫怒憍慢究尽其原。以等智灭淫欲。此是涅槃之智如实不虚。譬如有人受众苦恼无能度。彼人亦不可疗治现病原本。便作是念境界微妙。如是所生皆悉修行。除去阴盖断诸结使。譬如有力之士种诸病根无能当者。未起方便意彼亦不可疗治。有如是患淫怒痴。以尽智使得欢喜。犹如有人常畏崄难之处。彼有种种苦恼疹疾。彼若见一浴池清净无有尘垢。挟池两边有清凉风起。鱼龙游戏视水见底。虚空清净亦无云噎。优钵拘文陀华悉满其中。枝叶华实皆悉在水中生。有是种种微妙树生其中。若有见者皆怀欢喜心。然此人于彼浴池除去苦恼亦无饥渴。得是欢乐所为已办。于彼浴池底有微风起。观察是时。若于彼若坐若卧。彼世尊亦复如是。本所造淫怒痴皆悉除尽。于生死原现如是浴池。何者于三界所生众生。拔济苦恼皆悉成就以为桥梁。复以等见犹彼清凉浴池等三昧清净。未曾有移动等志。犹彼鱼龙等解脱。颜色无比等方便。犹彼优钵拘文陀华观无有厌等念。智慧犹彼重云。世俗三昧不以经心大众围绕。若得彼浴池甚爱欢喜。彼于法浴池中洗浴。若饮所有淫怒痴永无有余。亦无众患亦无饥渴。成就如此法。复以斯法惠施众生至涅槃所。所作已办亦无恐畏。到安隐解脱处念乐至无余涅槃界。复以善法使众生共。是时佛世尊坐不移动。于是便说此偈。

日夜所造行欲使众生安

究竟怀欢喜无有若干苦

况当长在世众患常逼己

不以苦尽智离俗至彼道

尔时世尊有无生智。所谓彼无生智者。我以知苦更不复尽。苦以尽习更不复除。习以尽为证更不复作证。以行修道更不复修道。以是之故名曰无生智也。是故无生智彼智大功德大事兴灭本末。犹如种谷子随时溉灌。与共相应稍稍长大。随时茂盛或时不生。世尊亦复如是。识子为智火所烧。各各与相应除生死原识处无欲。亦不常住诸行已尽。于其中间所起心垢不可思议。心所造更亦不造。于是便说此偈。

诸起无生智诸佛所拥护

觉知苦原本起诸苦恼患

彼智无怯弱清净而无瑕

于彼坐道场无起无灭意

尔时世尊布现于戒起。诸村落城郭人民。皆使奉持禁戒具足。其有犯者不与彼相应。消灭恶心与彼相应。与十善行相应。使净众生尽同功德。如是众德成就。在众有是功德无众乱想。于中力勤行前所誓愿皆使获果。不欢喜者皆使欢喜。前于诸佛所造功德。得欢喜者重令修行。未曾有出世降伏外道。解脱功德为惭愧者皆安隐之。已威仪礼节故于现法中而尽有漏。断其根本更尽余漏而不复生。与道相应。作如是说。使梵行久住。天人得安隐。彼教诫语皆悉受诵。诸比丘随其所犯皆悉避之。作如是语已尽拥护。犹如孔雀拥毛牦牛护尾。于是便说此偈。

如来结禁戒为法而布现

第一乐奉行犹好戴天冠

设有住彼者得此三昧意

无有犯此者如海不过际

是时世尊有如是微妙之首。牢坚无缺漏视之无厌。不可沮坏犹如团盖。观肉髻相无比无有能见其顶者。无有能摄其相。彼有微妙眉发。善生善分别者。发细青色极微妙。于是便说此偈。

释梵及世人尽集观生时

皆悉在其上无能见其顶

本不起轻慢得为释师子

由此行报故得是顶上相

尔时世尊有是微妙之发。善生在顶上各各软细而生。无有参差亦不乱错。各各齐等螺文右旋。诸相具足善住。如是色相极软细韑耀光生。其光彻照无与彼等者。犹如藕茎丝极软细无能度其上者。亦不可沮坏。其有眼见者皆获安隐福最为第一。善香种种熏。皆是众行具足。有如是相满行所行。成无上等正觉。于是便说此偈。

软细无长短发如绀青色

如来颜清净如夜清月现

种种香远布闻香悉分别

细软风吹香犹彼罗栴檀

尔时世尊有如是额。牢固如金刚。极平正亦无有皱。方正其有睹者。皆怀欢喜而无厌足。亦不点污亦无白黑。处所充满所行业不缺漏。见者欢喜无害意。眼净无瑕众人见者一切吉祥。无数百千行所成办。然后得如来额。尔时即说此偈。

微妙极清净尽脱诸恶行

佛额不思议如象牙在水

彼所说言教如来额无比

如虚空清净人见皆欢喜

是时如来有眉间相。最明曜处面门中。犹牛乳色极软细。犹如白缟练白雪色。如日初出如拘文陀花。色极白无比。如秋时月极清明净。右旋亦不太高亦不太下。一切无挂碍。其有睹相无有众病长与肘等。极微妙色不思议。放光已还复其处。皆是本行所造。犹如此面微妙。于大众中而说法教。于是便说此偈。

种种百行造如来眉间相

此是福良田亦是本行报

不粗亦不细右旋色微妙

出相与肘等三世无不见

如来眉间相清净无众瑕

犹如安明山于众山第一

于诸法自在能净众生类

如是面满相无过眉间相

彼色行所造解脱无有比

已灭意垢火众生同其净

尔时世尊有如是微妙清净之眼。犹如彼百叶华色。华叶各离无幽不照。犹如虚空优钵青文陀罗花色。眼睫极白犹如雁王而无有异。极白无比最为第一。观四方刹皆悉见之。于其中间皆悉见彼刹有形之类皆悉分别。彼无有欲亦不卒暴。无有嗔恚亦不与嗔恚相应。观彼刹土善恶之行。所有微妙之事。亦能观察亦无恐惧惊怖之心。修行慈得悲不邪视。于一切众生亦修喜无有厌足。以守护诸善法。一一分别法遍满一切刹。彼作如是知观无有恶无懈怠。于是便说此偈。

眼净极微妙一切不可沮

百福之所造然后成如来

善法极清净亦无有众恼

面色如天王是甘露出现

法相亦具足亦无众恼患

亦如彼明镜面像于中现

观彼众生处视之无厌足

然后成正觉演说甘露法

是时世尊有如是微妙鼻。本无数百千劫生中。起是种种智慧皆悉分别。于生死处拔情爱刺。欲度到彼岸。欲拔一切爱刺。为世人民勤行如是苦行以惠施人。或以戒而度脱人。皆是本所造一切义具足无杂秽。疗治疮痍犹如金聚色最第一明。欲得到彼处者。心所爱乐亦无欺诈。于彼布现一切取要行所造。于是便说此偈。

微妙无杂秽如来鼻第一

犹如鹦鹉嘴是故归命之

当在面门中众生所宗仰

彼鼻如是妙如赖频陀花(似鹦鹉)

是时世尊有如是齿。无缺漏平正无高下。犹如白雪螺色。亦如彼拘文陀罗花色。有此微妙色极清净行具足。有光明悉脱诸恶行。犹如金刚不可沮坏牢固。如来齿四十上下各四牙。齿上有千辐轮相。于是便说此偈。

如来齿平正说法极微妙

无缺无落堕犹彼提勒华

眼净极微妙善色无变易

释种种此德方齿四十具

是时世尊有如是广长舌。未曾有虚善色不可坏。如阿舒伽树华(无忧)。犹莲华叶极软细滑。亦无粗言犷语。除去淫怒痴患生安详处。欢喜爱乐禁戒成就。有所宣说无不得度者。以法智济拔贫穷。于想味淫怒痴得解脱。皆是本行所造。如来舌相皆悉覆面甚奇甚特。于是便说此偈。

百福所造行如来舌第一

齿唇悉平正常吐甘露法

若得若干味妙色及不妙

悉能分别味次第不失序

如来是时有如是言教。说有漏行善音响无粗犷。言辞功德等具足功德无量。有常无常行志性无怯弱。甚深无底色最第一。所说言教终无有烦。义义相应现本缘起。善分别法方便随时。教化众生无有嗔恚。自庄严身息意为乐。供养智者叹誉名称各与相类。犹如鸿鸟乐彼渊池。诸有遭百千苦恼者皆救济之。使众生类悉得欢喜。于生老病死度到彼岸。无悕望想得最胜行。心无众结现诸善行。得未曾有行以船渡水无有恐怖。度一切生死叹誉禅德。功德微妙寿命灭心意至涅槃界。得甘露法灭一切生死原指授善恶。闻者不怀怖如光不可蔽。于是便说此偈。

以法御示现供养佛所行

以忍之力势如彼华开敷

饱食甘露味盲冥不度彼

能食此甘露得度生死地

尔时世尊有如是响。所说功德亦无粗犷。犹鹖鞞鸟音极微妙。声彻四方展转闻教。于众生类有是力势。亦不出众外皆悉闻净声。悉是本行所作。如梵音如哀鸾。尔时闻有五种声甚深无底。所有言教降伏外众。犹如彼龙改本所习。往古有如是色极妙无怯弱。若以眼观察而知之。无所染着息心与味相应。数数息心无厌足亦不相违不与嗔恚相应。此皆行报功德所致。故曰乐沙门有如是心。依彼心有如是五种。曾闻水流声闻已欢喜。况当今闻如来言教长益善根。闻音响欢喜长益解脱。于是便说此偈。

声响柔和好佛音息心乐

善胜来听教功德无有量

诸有闻音响本行之所生

已能觉知彼降五百孔雀

尔时世尊有如是面。甚清净无瑕秽。极端正无比。善眼观无厌。耳垂睡。唇如朱火。色如天真金。齿极白微妙无极。平满无点污。亦无疮瘢亦无愁忧无有众恼。睹者皆欢喜。其功德不可称量。有第一香本所造行。犹如月满极净无瑕秽最尊第一。若结加趺坐与大众说法。前后坐者皆见其面。若从禅起先与众说法。于是便说此偈。

一切欢喜乐欲睹如来色

以得见如来犹彼月盛满

得利第一乐无过如来众

三五月盛满等说如来乐

是时世尊有如是头。善生牢固极端政无比无有高下与自身相相称色最第一。犹彼那罗延天八臂力不可尽灭。彼处所与金色相类。彼相最微妙善色极妙。一切无挂碍。于是便说此偈。

满足最微妙渐渐缘彼行

如来有此头释种幢无比

一切无能害发意于如来

三界众生类叹彼如来德

尔时世尊有如是臂。善生无比如彼须弥山。肩亦微妙无与等者。无高无下极软细。犹彼娑卢树王软细不可害。如瞻匐华软细不粗。所生软毛色极青。各各右旋极软细。一切观者皆获欢喜。极微妙申手降伏魔地证知我。于是便说此偈。

犹世伽鸠树降伏诸魔众

譬如金刚杵是故归命佛

为三界唱导为法所光照

彼意无有量归命最胜前

是时世尊有如是手。极自柔软善生无比。亦不坏败无缺漏。泄具足满犹高山峻。手有千轮相指间连膜。爪极白净如日放光。如优钵华皆悉敷华叶软细。若说法时众生闻者无不得度。言常随时于本所造。生处光明彻照手掌解脱。若得慈悲寻光明来皆悉得度。善分别众生远恶就善。与众生说法。于本生处得慈悲喜护。欲除不善行修诸善行。告众生曰。一切皆苦。莫受彼尘垢厌患生死。众生清净使得悕望。欲除彼幻惑。若彼坐禅时。一切魔众皆趣彼所。种种车乘骡驴骆驼象马牦牛禽兽师子狗猪羊。或作马头种种形状。带刀张弓执箭。或撞钟鸣鼓尽作魔众形。欲来害三佛。是时世尊以指按地。此地太好山林城郭泉源浴池种种泉源。皆有珍宝满彼浴池。或盛金钵中。有力人扣彼钵。便有声出手抚法轮极妙无比。于是拜手佛便说此偈。

第一清净业转无上法轮

如来手微妙极妙无有上

彼手应抚转法轮处在一

不见彼住处不见有试者

若转法轮时随彼众生义

以转此法轮众生得安隐

尔时世尊有如是身。极方正无缺漏禁戒成就。如师子臆功德缠络上下相称。如优钵华色亦不坏败。甚深行时右旋不高不下。极软微妙皮毛皆右旋倍微妙无比。犹瞻匐迦极香。亦不少亦不老。无有不与彼相应。不与嗔恚相应。诸根具足世未曾有。渐牢固极微妙。不缓不急金刚之体。善分别众生。其有见者皆发欢喜心观无厌足。圆光七尺犹安明山在大众中犹若象王于象众中最为第一。犹那罗延王一切无能害者。于是便说此偈。

于百劫造行得为人中上

今得此色身今亦无与等

以灭淫怒痴诸恶永以息

是故今稽首使我后亦尔

设起淫怒痴寻时能使灭

今观佛颜色身无众恼患

尔时世尊有是佣脾。上下俱等善生。微妙无比无不平处。使人欢喜与身相应。于是便说此偈。

佣脾清净妙第一无有比

其有睹见者无有诸瑕秽

微妙生软毛善住如金色

更不受余趣观此最妙色

尔时世尊有此[跳-兆 專]肠。如是生圆渐渐佣细与身相称如鹿[跳-兆 專]肠。善光清净无与等者。于是便说此偈。

如来[跳-兆 專]微妙色亦无有比

当观一切相一一难称量

当觉彼如是一切世所称

设当灭度后是故归命[跳-兆 尃]

尔时世尊有如是足。行步安详善住不移。亦不摇动极微妙。细足指长百福相具。作如是苦行然后得之。往诣道场为世人故欲度脱之。其有闻音者犹彼龙王善眼不移动。于彼三耶三佛所行功德。功德百千倍。璎珞微妙光影无比。从此以来有如是功德故。拜手说偈。

爱念不可害今礼世尊足

亦礼如来顶如来解脱众

其有得此信于彼最胜前

白分极细滑是故归命尊

尔时世尊有如是轮。极圆亦无杂秽亦无粗犷。甚深有千辐轮其向柔和。身具足满诸根不缺。造大行业以四方事圣转轮相。境界具足。(二)无怯弱心。(三)犹如须轮以手障月而无有光。(四)设放轮便有大光。犹如春时无有尘埃。虚空之中亦无云尘。尔时于夜半无有结使(月病)。月放大光此亦如是。转轮圣王本无如来之相。于是便说此偈。

人生寿百年常灭其时节

有是圣轮相犹彼莲花敷

亦如安明山第一无有比

种福之所致如来所修行

于彼释宫殿来告今已至

诸天所嗟叹如来应转轮

若能觉知此观彼少处所

各各有一心无有能过佛

志性甚牢固放光悉彻照

日轮所照处普度众生类

尔时世尊作如是游步。先举右足蹈地不迟不疾。行步平正亦不卒暴。犹彼象王而无有异行步坚固。世尊身不摇动。犹那罗延天。是时世尊诸有高者为下。下者为高。诸有小户自然广大。如来身体未曾屈申。皆是前世无憍慢心。诸有乐器不鼓自鸣。诸有蠕动之类皆获安隐。皆是前世修行慈心。于是便说此偈。

彼有大神妙无畏有此德

住处受善色破坏刚强者

彼已舍憍慢最觉自所觉

无爱欲微妙住处受行报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智慧法语:佛说这类人死后会变成飞仙鬼王罗刹

【经典原文】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僧伽难提尊者是谁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

西天祖师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末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属,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

西天二十八祖之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尊者是印度的第十七代传心印教的祖师,名字叫僧伽难提尊者。他是室罗筏城的人,这座大城有一个国王宝庄王,宝庄王生了太子,就是这位尊者。可是这位太子在七岁的时候,就不欢喜世间的快乐;为什么世间的一切快乐,他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介绍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庄严王的儿子,生下来就能说话,经常赞叹佛事,七岁的时候就厌离世间的快乐,用偈告诉他的父母说:“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想阻止他出家,尊者就绝食

西天祖师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庄严王的儿子,生下来就能说话,经常赞叹佛事,七岁的时候就厌离世间的快乐,用偈告诉他的父母说:“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想阻止他出家,尊者就绝食

西天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国王之子。出生之后便能说话,经常赞叹佛陀功德。七岁时就厌离世间的安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执坚决制止,尊者终日不

僧伽难提尊者传记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者。室罗阀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

《五灯会元》: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

西天禅宗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

十二天尊西南罗刹天

罗刹天为诸罗刹之王,鬼王之名。为密教八方天之一,十二天之一,是西南隅的守护神。在胎藏界曼荼罗中,罗刹天身呈赤肉色,嗔目著甲,左臂向外,以拇指捻小指、无名指,立食指、中指,表示刀印。胎藏界,密教对本具理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二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一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

太虚大师:僧伽求学之要

僧伽求学之要──十九年十月在文殊院空林佛学院讲──近来办佛学院者已有多处,学生虽唯出家众,或兼在家众,总之、应注重佛学。如我办的武昌、闽南佛学院,都本斯旨。以佛学名院,乃是不离本宗之义,如日本之各宗大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二卷清 陆士铨陆士铨。字近堂,苏州(江苏吴县)元和人。最初学习扶鸾术,归附于玉坛为其弟子。后来为坛友祈祷治病,神明教他要礼拜梁皇宝忏。陆士铨因礼拜梁皇宝忏后开始发心学佛,于是前往天宁

星云大师: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时间:公元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地点:佛光山对象:出家新戒(弟子永本、满厚、满升等记录)一.无财之富二.无求之有三.无情之慈四.无欲之乐五.无住之家六.无安之处七.无人之众八.无悔之心九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僧伽的临终和善后》

病危同参道友应悉心照料,如法供应饮食、汤药。病室应保持整洁,焚香以杜绝臭秽。垫褥宜柔软暖和、空气畅通,以减轻病僧痛苦。令其面西坐卧,设弥陀像或三圣像供瞻视。勿与之闲谈他事,应恳切劝其万缘放下,念佛求生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