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24 12:29

第二卷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法界品第三

尔时,胜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通达甚深法界?

尔时,佛赞胜天王言:善哉!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唯然愿闻!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勤修精进离诸障惑,心得清净恭敬尊重,乐习空行远离诸见,修如实道能达法界。

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欢喜恭敬犹如佛想,以亲近故不得懈怠,灭一切恶诸不善法,生长善根,既灭烦恼远离障法,即得身口意业清净,由清净故即生敬重,以敬重心修习空行,修空行故远离诸见,离诸见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见法界。

胜天王白佛:世尊,何等为法界?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

世尊,云何如实?

大王,即不变异。

世尊,云何不异?

大王,所谓如如。

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何以故?过诸文字,离语境界、口境界故。无诸戏论,无此无彼,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无想无相过二境界,过诸凡夫离凡境界,过诸魔事能离障惑,非识所知住无处所,寂静圣智后无分别,智慧境界无我、我所,求不可得无取无舍,无染无秽清净离垢,最胜第一性常不变,若佛出世及不出世,性相常住。大王,是为法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修此法界百种苦行,令诸众生皆悉通达。大王,是名般若波罗蜜如如实际无分别相、不可思议界、真空、一切智、一切种智、不二界。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证至此法界?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以出世般若波罗蜜证,后无分别智至。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证与至有何差别?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以般若波罗蜜如实见名为证,以智通达名为至。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闻思修慧通达般若波罗蜜,非是出世、后无分别智。

佛告胜天王言:不尔,大王。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闻慧粗浅不能得见第一义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大王,般若波罗蜜如是甚深,凡夫二乘所不能见。何以故?譬如生盲不见众色,七日婴儿不见日轮,尚不能见,况复修行?

大王,譬如夏热有人西行在于旷野,复有一人从西往东,问前人言:我今热渴,何处有水、清凉树荫?彼人答言:善男子,从此东行则有二路,一左一右当从右路,有清泉水及树荫凉。大王,于意云何?虽闻此名思惟往趣,能除热渴得水味不?

不也,世尊。此人至彼,入池洗浴,饮水息树,方离热渴得知水味。

佛言:如是,如是,大王,不可以三慧通达真实般若波罗蜜。

大王,所言旷野即是生死,人谓众生,热名烦恼,渴是贪爱,东来人者即是菩萨,其右路者萨婆若道。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知生死及出世路。清冷水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树荫凉者即是大悲,菩萨摩诃萨行二法故,远离凡夫及二乘道。

大王,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无形无相,种种巧说令诸众生得入其中。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实知力空,无畏空,不共法空,戒聚空,定聚、慧聚、解脱聚、解脱知见聚空,空空,第一义空,而空相不可得,不取空相,不起空见,不执空相,不依止空,如是不取著故于空不堕。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远离诸相,不见内外相,离戏论相,离分别相,离求觅相,离贪著相,离境界相,离攀缘相,离能知所知相。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是观无相,诸佛世尊复云何观?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诸佛境界不可思议。何以故?离境界故。一切众生思量佛境,心则狂乱不知此彼。何以故?同虚空性不可思量,求不可得离觉观境。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尚不见有凡夫境界可得思量,况佛境界?亦不依止一切诸愿,虽行布施不著施报,持戒、忍辱、精进、定慧亦复如是,一切功德乃至涅槃亦不依著。何以故?离我、我所,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说是般若波罗蜜法门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须弥山王、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宝山、黑山、大黑山,皆悉震动。

无量百千亿诸菩萨摩诃萨,脱上分衣为佛敷座高如须弥。无量百千释梵护世诸天王等,合掌恭敬散诸妙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白莲华、赤莲华、红莲华、青莲华,耆阇崛山纵广四十由旬,积华遍满至于佛膝。

无量天子作诸天乐,不鼓自鸣,空中叹言:再睹佛兴世!再见转法轮!善哉!阎浮提一切众生,勤修功德多种善根,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况复来世有能信者!如是众生悉行诸佛如来境界。

复有无量百千诸大龙王,即以神力普兴大云,降注香雨洒耆阇崛山及三千大千世界,诸听法者唯觉香润不见沾濡。无量龙女悉于佛前合掌赞叹。无量乾闼婆以妙音乐而供养佛。其夜叉众散诸妙华。

十方无量无边国土诸佛世尊,皆放眉间白毫光明,照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其三千大千世界幽暗之处,日月不照悉蒙光明,照世界已还至佛所,右绕三匝从佛顶入。

无量百千婆罗门、刹利、居士、长者,以涂香、末香、幡华、幢盖而供养佛。

尔时,众中七十二亿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得远尘垢法眼净,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离文字无语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说法:为修习佛法故而说佛法毕竟不可得,为成熟诸波罗蜜而波罗蜜毕竟不可得,为清净菩提而菩提毕竟不可得,为涅槃离欲灭而涅槃离欲灭毕竟不可得,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而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毕竟不可得,为辟支佛而辟支佛毕竟不可得,为断除我取而我及取毕竟不可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分别一切诸相,我、能分别及所分别悉不可得,随顺般若波罗蜜不违生死,虽在生死不逆般若波罗蜜随顺法相。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随顺法相不违世谛?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随顺甚深般若波罗蜜,不远离色、受、想、行、识,不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远离法而不著般若波罗蜜,不远离道。何以故?具巧方便故。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何者是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所谓无量菩萨摩诃萨具慈、悲、喜、舍,不舍众生常能利益。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具无边慈、无分别慈、法慈、不息慈、不恼慈、利益慈、平等慈、遍益慈、出世慈,成就如是等大慈。

世尊,云何大悲?

佛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众生苦恼无归依处即为济拔,发菩提心勤求正法,既自得已为众生说,其悭贪者教行布施,无戒破戒教令持戒,恶性之人教行忍辱,懒惰懈怠教令精进,散乱之人教行禅定,愚痴之人教行般若。为度众生虽遭苦恼,终不舍离菩提之心,是名大悲。

世尊,云何大喜?

佛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三界炽然,我已出离故生欢喜。久相系著生死之绳,我已割断故生欢喜。种种觉观及诸取相,于生死海我已得出故生欢喜。无始竖立我慢之幢,我今已摧故生欢喜。以金刚智坏烦恼山,永不复立故生欢喜。我自安隐又令他安,愚痴、黑暗、贪爱系缚久寐世间,今始得觉故生欢喜。我今已离一切恶趣,又拔众生令出恶道,众生久于生死迷乱不知出道,我今济拔开示正路,悉令得至萨婆若城故生欢喜。是名大喜。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眼所见色不著不离而起舍心,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尔。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成就如是四无量心。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度众生示现诸相?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般若波罗蜜相不可得,菩萨摩诃萨相亦不可得,但方便力教化众生,示现处胎乃至涅槃。何以故?诸天计常谓无堕落,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破此执故示现处胎,因令彼天起无常念:世间最胜、最高、无等,不著五欲,欲不能污,尚有堕落,况复余天!是故咸应勿复放逸,勤加精进一心修道。譬如见日尚有隐没,则知萤火不得久住。

大王,复有放逸诸天,贪著乐故不修正法,虽与菩萨同在天宫,不往礼拜,不咨受法,而作是意今且游戏,时诸菩萨各相谓言:菩萨与我,常共在此,修行何晚!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勤修精进如救头燃,破彼放逸示现堕落。如是示现有二因缘:一、令诸天离放逸故,二、令众生咸得见故。

大王,世间复有下劣众生,不堪见佛成无上道及转法轮,菩萨摩诃萨为此众生,是故示现婴儿、童子后宫游戏。菩萨若作余像说法,后宫女人则不信乐,是故示现婴儿童子。

大王,有高行者常能离俗,菩萨摩诃萨为化彼故示现出家。

大王,复有天人作如是念:若以端坐受人天乐而得圣道。菩萨摩诃萨为化此故示现苦行,亦为降伏诸外道故示现苦行。

大王,复有天人长夜发愿:菩萨摩诃萨行诣道场,我等诸天常献供养。菩萨为化此众生故示诣道场,一切人众皆悉获得菩提因缘。

大王,复有天人作如是念:恶魔外道障碍正法,愿得菩萨坐于道场,降伏恶魔及诸外道,正信之人悉令见法。菩萨摩诃萨既成道已,三千大千世界于虚空中,种种音声而赞叹曰:佛日出世,萤火隐没。此等天人悉发是言:愿我来世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今。菩萨摩诃萨为是众生现坐道场。

大王,又有天人作如是言:愿见大师成就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不求出离,根性纯熟,是深法器,为是众生示现三转十二种法轮。

大王,复有天人乐闻涅槃,菩萨为化彼众生故示现涅槃。

大王,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能现如是种种之相。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生难处。何以故?无福德人不闻般若波罗蜜名字故。又复常离一切恶业,佛所说戒悉不毁犯心无嫉妒,已于过去无数佛所,多种善根具足功德,智慧方便成就大愿,心乐寂静勤行精进。

大王,菩萨摩诃萨无有恶业牵堕地狱,性行十善故。菩萨摩诃萨无有破戒牵堕畜生,性持戒故。菩萨摩诃萨无有嫉妒,不牵堕饿鬼,不生邪见家,常值善知识。何以故?已于过去无数佛所深种善根,是故生处皆悉正见。菩萨受生,诸根不缺,成佛法器。何以故?于过去世供养诸佛,听闻正法礼敬大众,是故根具相貌端圆成佛法器。

大王,菩萨不生边地、钝根愚痴、不知善恶、语言义趣非佛法器,不识沙门、婆罗门。何以故?菩萨受生必在中国,利根智慧言辞辩了,善知语义是佛法器,善知沙门及婆罗门。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宿世智慧力故。

大王,菩萨不生长寿天,不见诸佛不利众生故。菩萨所以生在欲界,示现出世利益众生。何以故?善方便故。

大王,菩萨不生空世界中,此处无佛,不闻正法,不供养僧。何以故?菩萨生处必具三宝宿愿强故。

菩萨若闻恶世界名即生厌离,修行寂静心不懈怠,以一切善灭诸恶法。

大王,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以是因缘不生难处。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梦中尚不忘失菩提之心,况复觉时!何以故?一切菩萨生于此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无此心则无有佛,无佛无法,无法无僧,由此心故得有三宝及以天人。菩萨摩诃萨常离谄曲,质直柔和,其心清净不疑佛法,欲听受者不秘深义,离法嫉妒远三塗业,于初中后无有异相,行不违言护持大乘,见同学者则生恭敬,劝他修习赞叹大乘,于说法师常生佛想,近善知识远离恶友。

大王,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如是成就菩提之心,因由此心得宿命智。何以故?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护持正法修清净戒,远离恶业障碍永无,心常欢喜,心勤修学,心不散乱,心智不失。何以故?大王,若菩萨摩诃萨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则尊重正法,由重法故广为人说,为护正法不惜身命,身口意业三种清净,业清净已得离障碍,离障碍故心常欢喜,心欢喜故则勤精进,心性正直念智具足,由念智故知过去生一、十、百、千乃至无数。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了知过去生处,既了宿命近善知识,由善知识于诸佛所不失三事,谓见、闻、念,常听正法,供养僧宝无空过时,诸佛菩萨所恒恭敬、礼拜、尊重,行住坐卧不离多闻。大王,持净戒者,耳根常闻般若波罗蜜名字,恒勤修习助道之法,曾不远离三解脱门,修四无量,常闻萨婆若名。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是因缘近善知识。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梦中不近恶友,何况觉时!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不与破戒人共住,邪见人、无威仪人、邪命人、无义语人、懒惰人、乐住生死人、背菩提人、乐俗务人不与共住。大王,菩萨摩诃萨行如是法离恶知识。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得如来清净之身,所谓平等身、清净身、无尽身、善修得身、法身、不可觉知身、不思议身、寂静身、虚空等身、智身。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在何位中,能得如来十种之身?

佛告胜天王言:菩萨初地,得平等身。何以故?离诸邪曲,通达法性,见平等故。

于第二地,得清净身。何以故?清净戒故。

住第三地,得无尽身。何以故?离瞋恚故。

第四地中,得善修身。何以故?常勤精进修佛法故。

住第五地,则得法身。何以故?见诸谛理故。

住第六地,得离觉观身。何以故?观因缘理非觉观所知故。

住第七地,得不思议身。何以故?具足方便故。

于第八地,得寂静身。何以故?离一切戏论无烦恼故。

住第九地,得等虚空身。何以故?身相不可量遍一切处故。

住第十地,则得智身。何以故?成就一切种智故。

胜天王白佛言:如来之身与菩萨身,无差别乎?

佛告胜天王言:身无差别,但功德异。

胜天王言:其义云何?

大王,佛菩萨身无有差别。何以故?一切诸法同一性相。

功德差别,世尊,云何功德而有差别?

佛言:大王,今当为王譬喻显了:

譬如宝珠,若有装饰或不装饰,其珠何异?佛与菩萨功德有差,法身无别。何以故?如来功德一切圆满,尽于十方遍众生界,清净离垢障碍永无;菩萨之身,功德未满,有余障故。

譬如初月、十五日,月亏盈有异,月性无差。此等诸身皆悉坚固,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何以故?三毒不破,世法不染,恶趣、人间苦不能逼,悉已远离生老病死,能伏外道过魔境界,不向声闻、辟支佛乘,以是因缘不可破坏。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能将导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譬如有人善为将导,若国王王等、长者、居士意咸用之;菩萨亦尔,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咸同用为将导。

又如善将导者,世间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咸共尊重;菩萨亦尔,天、龙、夜叉、有学、无学之所供养。

又如旷野险难怖畏,行人疲倦,遇善将导能令安隐;菩萨亦尔,以方便力于彼生死、烦恼、贼难,将导众生安隐得出。

又如贫人依富长者方出险难,梵志、尼乾及余外道于生死中,依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尔乃出离。

又如大富长者无量赀财,为一切人之所受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六道众生之所受用。

又如大富长者欲过险难必要多伴,饮食资粮皆悉具足尔乃得过;菩萨亦尔,欲出世间以功德智慧,摄一切众生度生死难至萨婆若。

又如人远行,多赍宝物为得利故;菩萨亦尔,从生死海至萨婆若,广修功德智慧,为得一切智故。

又如世人求财无厌,菩萨乐法亦无厌心。

又如将导,四事胜他,所谓财富、最胜、位高、语用;菩萨亦尔,富功德、位最胜、法自在、无异言。

又如人善导,至于大城;菩萨亦尔,善能将导至萨婆若城。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知行路、不可行路,邪正安善、有水无水、相貌曲直、出离之道皆悉通达。

大王,菩萨摩诃萨知不倒路,凡所示道不违众根,为大乘人示无上道,不说声闻、辟支佛路;为小乘人示声闻道,不说大乘;辟支佛根示缘觉路,不说萨婆若道;为著我见,说无我道;著法众生,为说空道;著二边者,为说中道;为散乱者,说奢摩他、毗婆舍那,不说散乱;戏论众生,示如如道,不说言语;著生死者,示涅槃道,不说世间;为迷途者,而说正道。

大王,是名菩萨知邪正路。

念处品第四

尔时,胜天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知路、非路者,心缘何住?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心正不乱。何以故?善念身、念受、念心、念法。菩萨摩诃萨凡所游行城邑聚落,闻利养名如佛戒说,烦恼系缚善自忆念。

大王,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念身?与身相应恶不善法,以如实智悉远离之,观身过失始自足底乃至头顶,此身无我无常败坏,但以筋脉共相连持,腥臊臭秽色恶可恶所不喜见。如是观己,身中贪欲悉不复生不起身我,以是因缘相应善法皆悉随顺。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念受?作是思惟:诸受皆苦,颠倒众生妄起乐相。凡夫愚痴以苦为乐,圣人但说一切皆苦,勤修精进为断灭故,亦教余人修学此法。作是观已,恒自念受不随受行,修行断受,亦令他学。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念心?作是思惟:此心无常而谓常住,于苦谓乐,无我谓我,不净谓净,数动不住,速疾转易,结使根本诸恶趣门,烦恼因缘坏灭善道,是不可信贪瞋痴主。一切法中心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间皆由心造,心不自见。若善若恶悉由心起,心性回转如旋火轮,易转如马,能烧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观,于念不动不随心行,令心随己,若能伏心则伏众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念法?恶不善法能如实知,所谓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烦恼而修对治贪欲对治、瞋恚对治、愚痴对治。如是知已,即回起念不行彼法,亦令他离。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境起念?若见色、声、香、味、触,作是思惟:云何于彼不真实法而生贪爱?此乃凡夫愚痴所著,即是不善。如世尊说,爱即生著,著即迷惑,迷故不知善法恶法,以是因缘生于恶趣。菩萨摩诃萨自不漏失,不著境界,令他亦尔。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阿兰若念,作是思惟:阿兰若者,是无诤人之所住处、寂静住处。于此处中,天、龙、夜叉、他心智人,悉能知我心心数法,不应于此起邪思惟。即得舍离,于法正忆,勤修行之。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城邑聚落非出家人所可行处,则不应往,所谓酤酒、淫女、王城、博弈、歌舞之处悉远离之。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闻利养名起正忆念,作是思惟:为生施福故受此财,不由贪爱受,不出内生长子息。不言我财,一切贫穷普皆周给,如是行者人所赞叹,终不计我及以我所。复作是念:人皆称我惠施名闻,世间无常须臾磨灭,云何智人,无常无实,不恒无主,随彼而行起我、我所?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佛世尊所说念戒,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皆学此戒,成无上道得至涅槃,当来诸佛现在亦尔。如是知已精进勤修。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化众生及以自身,少欲知足著粪扫衣,心常清洁信力坚固,宁失身命于戒不犯,心离高慢游行城邑不耻弊衣,远离懈怠常修精进,所作未办终不中息。于粪扫衣不见过患,朽故弊坏终无轻鄙但取其德,夫离欲者乃服此衣,如来所赞息悭贪著,亦不自赞我能服此,于他不服终无毁言。如此行人诸天礼敬,佛所赞叹,菩萨护持,婆罗门、刹利皆悉礼敬。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修清净行。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高行菩萨能行般若波罗蜜,何用著粪扫衣?

佛告胜天王言:诸大菩萨将护世人。何以故?世间众生乐见不同。大王,于意云何?菩萨高行何如世尊?

胜天王言:百千万亿恒河沙分算数譬喻不及其一。何以故?如来世尊是大法王一切种智,无有一法而不照了。

大王,于意云何?诸佛如来于四天下,天、龙、夜叉、人非人中示现苦行,及以赞叹头陀功德,此何所为?

王言:世尊,为欲教化可度众生,及初发意诸菩萨等,未断烦恼为说对治。

佛言:如是,如是,大王,高行菩萨著粪扫衣亦复如是。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有方便利益众生。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示现世间但畜三衣。何以故?心知足故。更不多求即是少欲,不求索故无所积聚,既不积聚则无丧失,无丧失故则不生苦,苦不生故即离诸恼,离诸恼故则无所著,无所著故是为漏尽。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故,入城邑聚落持钵乞食。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大悲熏心,如实观察贫苦众生,令得富乐受彼供养。若入邑聚,威仪齐整心正不乱,善摄诸根前视六尺,双犁轭地如法乞食,次第而往不越贫家,以量受食终不长取,于所得中更开一分拟施供养。何以故?信施难销为生福故。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但一坐食而不移动。何以故?一坐道场,魔来恼乱,亦不移动;出世禅定,般若阇那,空一切法,如实圣道,实际如如,一切种智,于此诸法悉不移动。何以故?萨婆若法是一坐得,是故行一坐食。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如是示现乞食。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学阿兰若行,所谓常修梵行,于诸根中不起过失,深乐多闻,力堪修行离我怖畏,不计著身常行寂静。菩萨摩诃萨正法中出家,持三轮净戒,善知法相如来所说,为少壮老三种人戒,悉能了达不随外缘,自心思量诃毁世法赞叹出世,调伏诸根不缘恶境。于阿兰若居无难处,聚落乞食不远不近,有清泉水盥洗便易,林木华果无恶禽兽,岩穴寂静空闲罕人而为居止。所曾闻法,日夜三时勤加读诵,声不过高亦不太下,心不缘外一念诵持常在胸臆。若婆罗门、刹利来至阿兰若处,当唤令坐,彼或不肯,殷勤加劝,观此众生随其根性即为说法,令得欢喜信受修行,如是具足善巧方便即离我心,以无我故于阿兰若不生怖畏,离怖畏故乐行寂静,菩萨摩诃萨如是以方便力示阿兰若行。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能观行,作是思惟:世间之中一切饮食清净香洁,身火所触即成不净烂坏臭处。一切凡夫愚痴无智,爱著此身及以饮食。若依圣智如实观察,即生秽恶不可乐著。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多行瞋恚,则起恶业,我今当离。直心趣道,真实思惟,非徒口说。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若法有生即是因缘,法之因缘又从缘起,云何智人于此虚妄因缘生法而作罪失?菩萨身中有障善法即自断除,若不能断他障善法,心即生舍,不起无明。

云何名障善法?不恭敬佛、法、僧、净戒,不敬同学、老少、幼小,自高降彼;趣向五欲背舍涅槃,而起我见、众生见、命见、人见,执空起断见,执有起常见;远离贤圣亲近凡夫,舍持戒人依破禁者,亲附恶友远善知识;闻甚深法即生毁谤,威仪不整口无辩说,烦恼覆心具足谄曲;贪著利养生五种慢:一、姓贵,二、种族,三、见胜,四、国土,五、徒众;见恶则助遇善而舍,赞叹女人、童稚、外道,不乐阿兰若行,不解节食,不亲近师;虽复读诵不知时节;若见善法亦复不生少尊重心,见恶不怖如象无钩、马无辔勒;放逸不制喜起瞋忿,不生慈心见苦不悲,遇病不视;于死不怖,在火聚中不求免出;应作不作不能量忖,难思而察非望而求;不出谓出,非路谓路,未得谓得;远大善法,毁呰大乘赞叹小道,毁大乘人赞彼小学;多乐斗乱恶口粗言,心无慈悲令他怖畏;出言粗鄙语无一实,乐著戏论而不舍离。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事名障善法。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灭诸戏论修习空行,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复如是,无能、所观二种之异,诸法一相所谓无相。如是思惟遣内外相,不见身,不见心,不见法,次第相续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毗婆舍那如实见法,奢摩他者一心不乱。菩萨如是修观行已即得净戒,戒清净故行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行清净。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护持如来正法之藏听受正法,为守护故不为利养,为三宝种不断故不为恭敬,为拥护大乘行故不为名闻,为无归依众生令得济拔与安乐故,无慧眼者令得慧眼,修小乘人示声闻道,欲行大乘示现大道,如是听法为无上智,终不为得下劣之乘。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知毗尼,所谓毗尼及毗尼行、毗尼甚深、毗尼微细、净与不净、有失无失、波罗提木叉、声闻毗尼、菩萨毗尼。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等毗尼皆悉善知。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善知一切威仪戒行,善学声闻戒、辟支佛戒、菩萨戒。既修戒行,若见威仪不称众者,即应远离非处不行;若有沙门戒行威仪,则应亲近;若婆罗门异学余行,劝修毗尼。如是戒行修之真实,心无巧伪嫉妒即灭。自行布施亦劝他行,赞叹布施,见他布施心生随喜,不作是念:唯当施我,勿与他人。但应思惟:一切众生多有所乏,饥寒困苦,愿其得财现世安乐,以闻法故后世安乐。我今应当精进修道,与诸众生同得出世。是名菩萨无嫉妒心,于诸众生皆得平等,若行布施普为众生,戒、忍、精进、禅定、般若乃至一切种智,无二心修。何以故?所修之法与众生共,念为境界令速成道,于生死火自既出离,亦使他出。

譬如长者而有六子,并皆幼稚,爱念无偏,长者在外,其宅火起。大王,于意云何?长者作念于此六子先后救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其父于子心平等故。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凡夫贪著,处在六道生死火宅不知出离,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平等心种种方便诱化令出,皆悉安置寂静界中。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法亦等,所谓以法供养如来,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如实修行供养如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守护一切众生善法,随顺众生善能教化,行菩萨道行不违言,心无疲倦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能如是乃得名为供养诸佛,不以资生而为供养。何以故?大王,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大王,诸佛世尊,皆从如实修行而来,悉为利益安乐众生,护其善法随顺众生,若不尔者违本誓愿,懈怠懒惰不能成就菩提之心。何以故?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众生共,若无众生,菩萨云何能得菩提?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法供养如来,名真供养。如是供养拔除我慢,远离俗务,剃落须发,于其父母、兄弟、亲戚不复相关,犹如已死,形状衣服相貌异常,执持钵器游入城郭,至其亲里若旃陀罗家,下意乞食作是思念:我命属他,由彼食活。以是因缘能除我慢。复作念言:我今应取师、僧、尊长及同学意,令彼欢喜,昔未闻法为得闻故。若见他人瞋恚斗诤,即应忍辱下意避之。大王,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拔除我慢。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生坚正信。何以故?多诸功德宿世所种,善根力强具足善因,正见成就不信外道,内心清净不依余师,心行调直远离谄曲,诸根聪利具足般若,离诸盖障其心清净,远恶知识亲近善友,寻求善言不生懈怠,所闻说法知佛功德。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唯愿大慈,哀愍为说如来功德大威神力。

佛告胜天王言:大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王宣说如来神德少分。

善哉!世尊,唯然愿闻。

佛言:大王,如来具足无边大慈,遍照众生、众生所摄,乃至十方尽虚空界亦皆遍照不可测量。如来大悲,声闻、缘觉、菩萨所无。何以故?不共法故,十方世界无一众生大悲不照。

复次,如来说法无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一劫、百劫、千劫若无量劫,种种因缘说法无尽。若众生界种种言辞、一切句义咨问如来,一弹指顷,一一众生各为分别,无能坏者。

复次,如来即是无碍禅定境界,假使一切世界众生,皆住十地入诸三昧百千亿劫,观如来定不能测量。

复次,如来身无边量。何以故?随所乐见,能于一念示现种种如来。又有清净天眼,一切世界无量众生,一一众生一一世界,如是一切世界中事,如来悉见如观掌中阿摩勒果,诸天人眼所不能见。如来复有清净天耳,一切众生随其种类音声不同,如来悉闻解了其义。如来复有净他心智,一切世界有诸众生,作业思想若所得报,如来世尊行立坐卧,于一念顷皆悉了知。何以故?如来常定,无散乱故。

大王,诸佛如来无有失念,心不散乱,根无异缘。何以故?离烦恼习,最为清净寂静无垢。有烦恼者,其心散乱则异攀缘。如来世尊无漏离垢,得一切法自在平等,常在三昧三摩跋提故。

大王,如来以一威仪三昧游行乃至涅槃,无有天人能得知者,况复如来于无量劫修习无量无边万亿三昧!何以故?如来不可量、不可思、不可观故。

尔时,胜天王白佛言:世尊,我闻如来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云何而说无量劫修?

佛言:不也,大王。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功力之所能办,非尔许劫时如得入法平等理称为成佛。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一切众生,常行诸善远离障业,喜乐佛果修菩萨行。世尊,若有众生得闻如来大神通力,心生欢喜信受赞叹,当知是人不久得成此神通器,况复有人受持、读诵、书写、宣说!如是人等不可思量。

佛言:如是,大王,此等众生,如来拥护已种善根,过去供养无数诸佛,乃能得闻如来世尊大神通力。是善男女心不疑惑,于七日中澡浴清净,著新洁衣,香华供养,一心正忆,尔时如来即为现身便得见佛,其供养具或有阙少但一心念,于命将尽见佛在前。

胜天王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闻说如来神通功德,不起信心而谤毁不?

佛言:有是众生,若闻如来神通法门,即起瞋毒不善之心,于说法师恶知识想,此人舍寿生泥梨中。若闻如来大神通力能生信受,于说法师善知识想,即得人天乃至成佛。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自覆面门,次至头顶,次覆遍身,次覆狮子座,次覆菩萨众,次覆声闻众,然后乃覆释梵护世一切大众,还收舌相,告大众言:如来世尊有是舌相,岂当妄语!汝等大众皆应信受,长夜安乐。

说是法时,众中八万四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无量百千众生得远尘离垢法眼净,无量无边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增长天王的介绍

增长天王,佛教护法四大尊天王之一。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增长”中国佛教徒认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南天,普天身像常见

增长天王怎么读

增长天王的读音是「zēng zhǎng tiān wáng」。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音译为“毗流驮迦”,佛教四大护法神之一,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守护南瞻部洲国土,因能增长他人的善根

增长天王人物形象

增长天王为中国大乘佛教护世四大尊天王之一,是佛教三十三天的第一重天,率诸鸠盘茶(雍形鬼)、薜荔(饿鬼)等护持南瞻部洲。。“增长”中国僧众解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正法,故名增长天尊王。 供奉:

增长天王民俗含义

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道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

增长天王普天身像

增长天王,佛教护法四大尊天王之一。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增长”中国佛教徒认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南天,普天身像常见

增长天王的民俗含义

南方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道行要来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

南方增长天王来历

佛经中也详细介绍了他的来历。一次,释迦佛为两个仙人讲经说法,其中一个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四大天王总能给您佛陀带来快乐?为什么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出生在中域?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

南方增长天王的作用与影响

如此看来,要成为一个好的护法神颇不容易,不仅要尽心尽力地侍奉佛祖,还要经常送礼。天王们的工作很多,每月的初八、十四和十五,他们都要将每一个角落巡查一遍,察看僧人们和佛法的信徒们是不是在努力修行,有没

南方增长天王简介

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毗琉璃”就是增长的意思。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南方增长天王教化众生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管是智慧、技能和品德,都应该时时“增长”,如果人们供奉他的话,无疑会收到这种效果。既然这

增长天王简介

增长天王的读音是「zēng zhǎng tiān wáng」。增长天王,梵文“Virūdhaka”,音译为“毗流驮迦”,佛教四大护法神之一,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守护南瞻部洲国土,因能增长他人的善根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十波罗蜜的介绍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

何为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出自《华严经》,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

什么是十波罗蜜?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布施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

十波罗蜜的简介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波罗蜜有十个,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

十波罗蜜的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的解释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无畏

十波罗蜜的种类

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

十波罗蜜多的意义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悟显法师开示:忍辱波罗蜜

世间人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所以常常会因为自己受到侮辱,而去伤害其他人,甚至伤害国家,或为了自己的私仇,而报复全国的人民,这状况在古代就有,这都是因为不能忍辱。所以佛教导学佛人行六度,要能忍辱,忍受

忍辱波罗蜜的含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自己修行的佛法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从而领悟其中的智慧,特别是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了解忍辱波罗蜜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忍辱波罗蜜:

黄柏霖开示:佛陀示现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里面事实上在讲佛陀的因地故事。佛陀在还没有成道以前,修得五百世的忍辱,学习如何对治瞋恨,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很多遍。但是各位,如果每遍都听,每遍都自我勉励,你学学佛陀的精神,要成就佛果,要修行有

忍辱波罗蜜的十种利益是什么

(一)火不能烧:为什么火不能烧你?因为你里边没有火了,外边的火就没有法子来伤害你;你里边若有火,外边的火才烧你呢!所以说“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内里头有了毛病,外边的病也就来。好像人伤风了,因为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