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十地经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10:43

第二卷 十地经论

初欢喜地第一之二

论曰。此菩萨前同生众上首请。次大众请。复待诸佛法王加请。何以故。为增敬重法故。

经曰。尔时释迦牟尼佛。从眉间白毫放菩萨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为眷属。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还住本处。三恶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宫隐蔽不现。悉照十方诸佛众会。显现如来境界不思议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来所。加说法者及诸菩萨众。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彼十方诸佛亦复如是。从眉间白毫相放菩萨力明光焰阿僧祇阿僧祇光以为眷属。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还住本处。三恶道苦皆得休息。一切魔宫隐蔽不现。悉照十方诸佛众会。显现如来境界不思议力。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来所。加说法者及诸菩萨众。显现如来境界不思议力。并照释迦牟尼佛大会之众。及金刚藏菩萨身。于上虚空中亦复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尔时释迦牟尼佛从眉间放白毫光明。照彼十方世界诸佛大会诸菩萨身及师子座。此诸大众皆悉现。见彼十方世界诸佛从眉间放白毫光明。照此三千大千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大会。并金刚藏菩萨身及师子座。彼诸大众皆悉现见。时大光明云网台中诸佛神力故。而说颂曰。

论曰。何故如来现神通力放光同请。是如来前已意加未身口加异于余佛。是故今欲具身口加。何故不以常口常身加。为重法故。不轻自身故。此光有八种业二种身。云何八种业。一者觉业。是光照诸菩萨身已。自觉如来力加。如经放菩萨力明光焰故。二者因业。阿僧祇光皆有无量光明眷属。如经阿僧祇阿僧祇光以为眷属故。三者卷舒业。舒则遍至阿僧祇世界。卷则还入常光。如经放斯光已普照十方诸佛世界靡不周遍。照已还住本处故。四者止业。除灭一切恶道种种苦恼。如经三恶道苦皆得休息故。五者降伏业。令一切魔宫威光不现惊怖恐惧不能坏乱可化众生。如经一切魔宫隐蔽不现故。六者敬业。现不思议佛神力故。如经悉照十方诸佛众会显现如来境界不思议力故。七者示现业。加十方世界诸佛所加菩萨大会令此众见。如经是光遍照十方世界加一切如来所加说法者及诸菩萨众故。八者请业。发声说偈。如经时大光明云网台中诸佛神力而说颂曰故。云何二身。一如流星身往他方世界故。二如日身处于虚空。如经于上虚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而住故。于一切处一时遍照故。如是彼此诸众生迭互相见。犹如一会听说亦尔。是名身加。何者口加。偈曰。

诸佛无等等功德如虚空

十力无畏等无量诸众首

释迦姓法生天人上作加

承诸佛神力为开法王藏

诸地上妙行分别智地义

是诸如来加护于诸菩萨

此人能闻持如是微妙法

诸地净无垢渐次而满足

证佛十种力成无上菩提

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

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

诸地胜智道入地住展转

渐次而演说无量行境界

论曰。是初二偈半显能加者及加所为。此二加示现何义故加。若请非尊者法非殊胜圣者则不说。云何初偈显能加者。偈言天人上作加故。何者天人上。谓诸佛如来。此有何义。法王义故。云何知彼是法王。成就四种胜故。一自在胜。二力胜。三眷属胜。四种姓胜。何者诸佛自在胜。于烦恼障智障得解脱自在。彼于此处心智无碍随意所受无上乐故。此云何知。偈言诸佛无等等故。谓一切智故。复如虚空世间法不能染。无明烦恼习气灭故。无等者。诸佛比余众生彼非等故。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说无等。示现等正觉故。何者诸佛力胜。具足十力故。能伏一切邪智坏魔怨故。此云何知。偈言十力无畏等故。何者诸佛眷属胜。具摄菩萨声闻诸众故。此云何知。偈言无量诸众首故。彼菩萨是初众故。无量者阿僧祇故。诸众首者。佛于世间最胜上故。何者佛种姓胜。谓家姓胜故。此云何知。偈言释迦姓法生故。何故唯叹此佛种姓。以现见故。复以法为家非但生家。法家者如法中住故。作加者是总相。加有二种。一具身加。依法身故。二具果加。证佛果故。天人上者亦总亦别。余者唯别。云何第二偈显加所为。此菩萨彼诸佛法王。为开现法藏义故加。偈言。

承诸佛神力为开法王藏

诸地上妙行分别智地义

叹此法藏有二种。一义藏成就。二字藏成就。云何义藏。偈言诸地上妙行。行者诸菩萨行。所谓助道法故。妙者真实智故。上者神力胜故。如是显示深妙胜上故。云何字藏。偈言分别智地义。分别者说十地差别故。此偈中何故显承佛神力说。或有众生于如来所生轻慢想已。自不能请他而说。为遮此故。如是请说法已。次显说法利他有三时益。于中有三偈。三时益者。一闻时益。二修行时益。三转生时益。何者闻时益。偈言。

是诸如来加护于诸菩萨

此人能闻持如是微妙法

菩萨闻持者佛力加故。是名闻时益。何者修行时益。偈言。

诸地净无垢渐次而满足

证佛十种力成无上菩提

渐次满十地自身得十力成无上菩提故。是名修行时益。何者转生时益。偈言。

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

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

恶道善道难处生必得闻此法。龙世界长寿亦得闻此经。偈言虽在于大海故。虽在色界光音天等亦得闻此经。偈言及劫尽火中故。闻此法者为皆得利益有不得者不也。何者能得决定不疑。信此法者是人能得。偈言决定信无疑必得闻此经故。如是显示请说利益已。上言分别智地义者。此所说法有三种渐次。第六偈教分别此事。偈言。

诸地胜智道入地住展转

渐次而演说无量行境界

何者三渐次。一观渐次。二证渐次。三修行渐次。第一第二第四句皆说渐次。胜智道者。谓十地胜智道。说此十地若观若依止能生诸地智故。入者入地故。住者未转向余地故。展转者地地转所住处故。行者谓入住展转成就故。境界者此行种种异行境界故。渐者次第故。说者授与故。如是教说何义故显一切因如来能有所说生后正信义故。

经曰。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观察十方。欲令大众重增踊悦生正信故。以偈颂曰。

微难知圣道非分别离念

难得无垢浊智者智行处

自性常寂灭不灭亦不生

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

远离于诸趣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后非言辞所说

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定灭佛所行言说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难说复难闻

离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

非阴界入说心意所不及

如空中鸟迹难说不可见

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

我但说一分慈悲及愿力

渐次非心境智满如净心

是境界难见难说自心知

我承佛力说咸共恭敬听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

今如是略说如实满足住

一心恭敬待承佛力善说

说上法妙音喻相应善字

是言说甚难无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是力我能说

论曰。何故观察十方。示无我慢无偏心故。欲令大众重增踊悦深生正信。是故说偈示说正地。增益闻者堪受义故。踊悦者心清不浊故。踊悦有二种。一义大踊悦为得义故。二说大踊悦因此说大能得彼义故。是中前五偈显义大踊悦。云何义大。彼义深故。何者深义。偈言。

微难知圣道非分别离念

此偈依何义说。依智地故。云何知依智地。上来所说皆依智地。后复所说亦依智地。第四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微者云何微。偈言难知圣道故。云何难知谓说时难知。复云何难知。大圣道难知。大圣者所谓诸佛。是故言微。道者是因。修行此道能到圣处故。言难知圣道。此微有二种。一说时甚微。二证时甚微。如是次第何故复难知。偈言非分别离念故。非分别者离分别境界故。离念者自体无念故。如是圣道名为甚微。何故甚难得。难得者难证故。是名甚微。何故复甚难得。偈言。

难得无垢浊智者智行处

自性常寂灭不灭亦不生

无垢浊者。智中无无明故。有无明杂智是名为浊。智者智行处者。自证知故。自证知者依彼生故。于中智者见实谛义故。复增上善解法故。增上善寂灭故。复有世间智随闻明了知故。自性常寂灭者。自性离烦恼故。非先有染后时离故。不灭者非一往灭为不舍利益众生故。不生者出世间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间中故。如是观行甚微依止甚微清净甚微功德甚微故。言甚难得。于中第一甚微不同世间三昧故。第二第三不同外道自言尊者故。第四不同声闻辟支佛故。于此偈中微者是总。二种微是别。复显难得得时甚微是总。余四种甚微是别。此甚微智复有何相。偈言。

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

远离于诸趣等同涅槃相

非初非中后非言词所说

出过于三世其相如虚空

是智相有二种。所谓同相不同相。是中同相者。云何相彼智相故。偈言自体本来空智自空故。云何同相一切诸法如说自体空。自体空者可如是取如兔角耶不也。可如是取异此空智更有异空耶不也。可如是取有彼此自体彼此转灭耶不也。云何取此自体空。有不二不尽如是取。此句显离三种空摄。一离谤摄。二离异摄。三离尽灭摄。有二种颂。一有不二不尽。二定不二不尽。此颂虽异。同明实有。若非实有不得言定。此云何定。此定能灭诸烦恼故是名同相。何者不同相。谓净相解脱。此复有二种。一何处得解脱。二云何解脱。何处得解脱者。偈言远离于诸趣。此显诸道解脱远离烦恼业生故。云何解脱者。偈言等同涅槃相。世间涅槃平等摄取故。非如声闻一向背世间故。此智尽漏为初智断为中为后。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言非初非中后故。云何断如灯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如是解脱可同他音声观耶不也。云何观。偈言非言辞所说离语言故。可同世间智依世间耶不也。云何依。偈言出过于三世。转依止依止常身故。非如无常意识智依止无常因缘法。如修多罗中决定说此解脱可同声闻缘觉智有障解脱得解脱耶不也。云何解脱。偈言其相如虚空无一切烦恼障碍故。如是观智如是断烦恼如是观观如是依止。依止如是解脱得解脱。如是说已。于中自体空是总。三种空是别。解脱是总。五种解脱是别。偈言。

定灭佛所行言说不能及

地行亦如是难说复难闻

此偈云何彼智已显方便坏涅槃。复示性净涅槃。偈言定灭故。定者成同相涅槃自性寂灭故。灭者成不同相方便坏涅槃。示现智缘灭故。此智是谁证。偈言佛所行故。谁说谁听无说无听。偈言言说不能及故。言说者。以音言导。谓名句字身。何故不但说无言。示现依言求解故。彼智既如是。地行复何相。偈言地行亦如是难说复难闻。地者境界。观行者智眷属。智眷属者谓同行。同行者谓檀等诸波罗蜜。何故复难说难闻。偈言。

离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

非阴界入说心意所不及

此偈示现思慧及报生识智是则可说。此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如阴界入可说。此智不尔。离文字故。是故不可说。偈言非阴界入说故。非耳识所知非意识思量是故不可闻。偈言心意所不及故。智者是地。智起者以何观以何同行能起此智。云何可证而不可说而不可闻。今复以喻证成此义。偈言。

如空中鸟迹难说不可见

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

此偈示何义。如鸟行空中。迹处不可说。相亦不可见。何以故。虚空处鸟迹相不可分别故。非无虚空行迹。如是鸟迹住处名句字身住处。菩萨地证智所摄。不可得说不可得闻。何以故。非如声性故。非无地智名句字身。此中深故。示义大踊悦。何故我复说此。汝等不应如声取义。随声取义有五种过。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他。四谤佛。五轻法。大众自知无此五过已说深义。复显说大令生正信。次说五偈。

我但说一分慈悲及愿力

渐次非心境智满如净心

是境界难见难说自心知

我承佛力说咸共恭敬听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

今如是略说如实满足住

一心恭敬待承佛力善说

说上法妙音喻相应善字

是言说甚难无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是力我能说

前言十地义。如是不可得说闻。今言我但说一分。此言有何义。是地所摄有二种。一因分二果分。说者谓解释。一分者是因分于果分为一分故。言我但说一分。此说大有三种。一因成就大。二因渐成就大。三教说修成就大。何者因成就大。偈言慈悲及愿力故。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愿者发心期大菩提故。此慈悲愿长夜熏修不同二乘故。何者因渐成就大。偈言渐次故。渐者说闻思慧等次第乃至能生出世间智因故。何者教说修成就大。有二种。一满足修。二观修。满足修者偈言非心境故。非心境者。此句示现闻思慧等心境界处。唯是智因能生出世间智。而此不能满彼出世间智地。偈言智满如净心故。如净心者。如出世间清净心。能满彼地智故。观修者偈言。

是境界难见难说自心知

我承佛力说咸共恭敬听

此偈显何义。是境界难见。自心清净可见。此境界不可说。如是教说修成就已。于说法中有二种过。不能得证。一说者过二听者过。说者过有二种。一佛不随喜说。二不平等说。听者亦有二种过。一见诤过。我法是彼法非如是执着种种诸见。二于说法者不生恭敬。于中示现说者自身无过。我非诸佛不随喜说。偈言。我承佛力说咸听故。次教听者防二种过。偈言。共恭敬听故。如是次第如是许说。而众未知广说略说。不可广说唯许略说。地义满足。如第三偈说。

如是智入行亿劫说不尽

今如是略说如实满足住

智入者。此所说地法众生以智入。云何入如实满足摄取。入如行修故。如行修满足故。示彼广说义摄取故。住者如来家决定住故。我如是说前言恭敬听不说云何恭敬是故示现。偈言。

一心恭敬待承佛力善说

说上法妙音喻相应善字

一心恭敬待者有二种。一身正恭敬待。如威仪住堪受说法故。二心正恭敬待。如心决定堪能忆持故。此句劝诫二种恭敬待。所谓身心故。善说者示己无谄无有憍慢故。承佛力者示己无增上慢故。下半偈说上法妙音喻相应善字。示现何事以何事云何事依止何事。示现何事者所谓上法。以何事者谓妙音声。云何事者譬喻相应。依止何事者谓依止善字。我一切善说。又相应者譬喻共相应。善字者有二种相。一随方言音善随顺故。二字句圆满。不增不减与理相应故言善字。前言承佛神力。未说云何力。第五偈示现佛神力事。偈言。

是言说甚难无量佛神力

光焰入我身是力我能说

已说请分。自此以后正说初地。此说分中说何等事。分别有三。一住二释名三安住。住中有四种。依何身为何义以何因有何相。彼心生时即住初地。是名为住。于中诸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说此住事。初说依何身生如是心。

经曰。诸佛子若有众生厚集善根故。善集诸善行故。善集诸三昧行故。善供养诸佛故。善集清白法故。善知识善护故。善清净心故。入深广心故。信乐大法好求佛智慧故。现大慈悲故。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曰。如是十句说依何身。此集有九种。一者行集善作眷属持戒。如经善集诸善行故。二者定集善作眷属三昧。如经善集诸三昧行故。三昧行者观行增上故。三者亲近集善习闻慧智。如经善供养诸佛故。四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如经善集清白法故。五者护集修行实证善得教授。如经善知识善护故。六者净心集得出世间正智。如经善清净心故。七者广集深心作利益一切众生。如经入深广心故。八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如经信乐大法好求佛智慧故。九者现集多行慈悲。如经现大慈悲故。于中慈念依苦苦坏苦悲依行苦。是中初二种集显增上戒学增上定学。行集善作眷属持戒故。定集善作眷属三昧故。次有四集显增上慧学。亲近集善习闻慧智故。聚集思慧智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故。护集修行实证善得教授故。净心集得出世间正智故。后三集显胜声闻辟支佛等故。广集深心作利益一切众生故。信心集求一切智智故。现集多行慈悲故。此十句中厚集善根是总。余九种是别。集者是同相。别者是异相。成者略说故。坏者广说故。已说依何身生如是心。次说为何义故生如是心。

经曰。为得佛智故。为得十力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方无余智故。为得一切世界无障净智故。为得一念中觉三世事故。为得转大法轮无所畏故。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

论曰。于中佛智者。谓无上智知断证修故。此佛智有九种业差别。为求彼故生如是心。一者力佛智问记业。此如来是处非处智力问记故。如修多罗中说。如经为得十力力故。二者无畏佛智破邪说业。如经为得大无畏故。三者平等佛智得人法无我教授众生证入业。如经为得佛平等法故。四者救佛智以四摄法化众生业。如经为救一切世间故。五者净佛智是净为救摄因业。如经为净大慈悲故。六者无余智佛智常以佛眼观世间众生业。如经为得十方无余智故。七者无染佛智一切世界无障无染自然应化令信作业。智心无碍。如经为得一切世界无障净智故。八者觉佛智于一念中知三世众生心心数法业。如经为得一念中觉三世事故。九者转法轮佛智解脱方便善巧业故。于百亿阎浮提同时转大法轮。如经为得转大法轮无所畏故。生如是心者。即是本分中说诸佛子是菩萨愿善决定故。何故唯言生心不言生智及余心数法。心中即摄知断证修一切助道法故。已说为何义故生如是心。次说以何因生如是心。

经曰。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善巧所摄。直心深心淳至。如来力无量。善决定众生力智力。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论曰。此大悲为首。于中悲大有九种。一者增上大细苦智增上生故。如经智慧增上故。智者因果逆顺染净观故。慧者自相同相差别观故。二者摄大救苦众生方便善巧所摄。如经方便善巧所摄故。三者淳至大向时许乃至尽众生界作利益众生悲心增上。如经直心深心淳至故。四者无量大摄取如来无量力。如经如来力无量故。五者决定大上妙决定信深智胜对治。如经善决定众生力智力故。六者随顺大随顺菩提正觉。如经随顺自然智故。七者正受大能取大胜法教授众生。如经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八者最妙大摄受胜妙功德。如经广大如法界故。九者住尽大无量爱果因尽涅槃际。如经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故。已说以何因生如是心。次说是心生时有何等相。

经曰。菩萨生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住在菩萨正处。入三世真如法中。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法故。

论曰。过凡夫地者以过凡夫地故。示现得出世间圣道。此过有八种。一者入位过初成出世间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如经入菩萨位故。二者家过家生相似法故。如经生在佛家故。三者种姓过子相似法大乘行生故。如经种姓尊贵无可讥嫌故。四者道过世间出世间道不摄摄故。异道生相似法故。如经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故。五者法体过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体相似法故。如经住菩萨法中故。六者处过不舍世间方便不染善巧住故。住处相似法故。如经住在菩萨正处故。七者业过顺空圣智生命相似法故。如经入三世真如法中故。八者毕定过佛种不断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经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示现凡夫生菩萨生。入胎不相似。有烦恼无烦恼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种姓不相似道不相似体不相似处不相似生业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说住此地中是名为住。如经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法故。已说住义次说释名。云何说多欢喜故示名欢喜。以何欢喜。此地中菩萨欢喜复以何念。初说十句后说二十句。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

论曰。欢喜者名为心喜体喜根喜。是欢喜有九种。一者敬欢喜于三宝中恭敬故。如经多信敬故。二者爱欢喜。乐观真如法。如经多爱念故。三者庆欢喜。自觉所证挍量胜。如经多庆悦故。四者调柔欢喜。自身心遍益成就。如经多调柔故。五者踊跃欢喜。自身心遍益增上满足。如经多踊跃故。六者堪受欢喜。自见至菩提近。如经多堪受故。七者不坏欢喜。自心调伏论义解说时心不扰动。如经多不坏他意故。八者不恼欢喜。教化他摄取众生时慈悲调柔。如经多不恼众生故。九者不嗔欢喜。见诸众生不如说修行威仪不正时忍不嗔故。如经多不嗔恨故。已说多欢喜。次说以何念故欢喜成是第二十句第三十句说。是念有二种。一念当得二念现得。何者念当得。

经曰。诸佛子菩萨住是欢喜地中。念诸佛故生欢喜心。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摩诃萨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所行故生欢喜心。念诸波罗蜜清净相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地挍量胜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力不退故生欢喜心。念诸如来教化法故生欢喜心。念能利益众生故生欢喜心。念入一切如来智行故生欢喜心。

论曰。云何念。如佛所得我亦当得。如是念。此念佛有九种。一者念佛法。如经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心。二者念佛菩萨。如经念诸菩萨摩诃萨故生欢喜心。三者念佛行。如经念诸菩萨所行故生欢喜心。四者念佛净。如经念诸波罗蜜清净相故生欢喜心。五者念佛胜。如经念诸菩萨地挍量胜故生欢喜心。六者念佛不退。如经念诸菩萨力不退故生欢喜心。七者念佛教化。如经念诸如来教化法故生欢喜心。八者念佛利益。如经念能利益众生故生欢喜心。九者念佛入如经念入一切如来智行故生欢喜心。于中初二念共念佛。如佛所得我亦当得故。念佛法念诸佛法故。佛佛法二故。念佛菩萨二念诸菩萨故。念佛行念诸菩萨行故。如是次第余有六句。念佛净念诸波罗蜜清净相故。念佛胜念诸菩萨地挍量胜故。念佛不退念诸菩萨力不退故。念佛教化念诸如来教化法故。念佛利益念能利益众生故。念佛入念入一切如来智行故。随所显彼菩萨行。以何显如是诸念应知。复何显彼波罗蜜净。显云何显彼菩萨行地挍量胜转去故地尽去故。于中余者得教化法故。作利益众生行不虚故。入如来地行故。是中念佛行者亦总亦别。已说念当得故生欢喜心。次说念现得故生欢喜心。

经曰。诸佛子。菩萨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心。近入如来所故生欢喜心。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心。近到智慧地故生欢喜心。断一切恶道故生欢喜心。与一切众生作依止故生欢喜心。近见一切诸佛故生欢喜心。生诸佛境界故生欢喜心。入一切菩萨真如法故生欢喜心。我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心。

论曰。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者。转离一切凡夫取着事。此转离有九种。一者入转离。如经近入如来所故生欢喜心。二者远转离。如经远离凡夫地故生欢喜心。三者近至转离。如经近到智慧地故生欢喜心。四者断转离。如经断一切恶道故生欢喜心。五者依止转离。如经与一切众生作依止故生欢喜心。六者近见转离。如经近见一切诸佛故生欢喜心。七者生转离。如经生诸佛境界故生欢喜心。八者平等转离。如经入一切菩萨真如法故生欢喜心。九者舍转离。如经我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故生欢喜心。于中入转离者。显事不相似故。远转离近至转离者。示自身不相似故。余有六句。断转离依止转离近见转离生转离平等转离舍转离。如是次第行不相似故。迭相依止不相似故。他力不相似故。处不相似故。生业不相似故。成就不相似故。怖畏者不爱疑虑忧想共心相应故。复身相差别谓毛竖等事。次说何者是怖畏。云何怖畏因。远离此因无怖畏故。

经曰。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得欢喜地已。所有诸怖畏即皆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离如是等一切诸畏。何以故。是菩萨离我想故尚不贪身。何况所用之事。是故无有不活畏。心不悕望供养恭敬。我应供养一切众生供给一切所须之具。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我想故无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生必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堕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身心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诸佛子菩萨如是离诸怖畏毛竖等事。

论曰。此五怖畏是初地障。复说地利益胜。是五怖畏第一第二第五依身口意。第三第四依身。依身者爱憎善道恶道舍得依身故。何故但说五怖畏。打缚等诸畏皆五所摄故。此怖畏因略有二种。一邪智妄取想见爱着故。二善根微少故。此对治如经离我想故。尚不贪身乃至无有大众威德畏故。怖畏毛竖等事。何故二处说。前说身怖畏。后说异身怖畏故。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以大悲为首。深大心坚固转复勤修一切善根成就故。

论曰。深大心坚固者。烦恼小乘不能坏此观故。转复勤修一切善根成就者。诸所说善根此地摄受故。云何勤修。于中有三种成就。一信心成就二修行成就三回向成就。有三十句示现。初十句说信心成就。

经曰。所谓信心增上故。多恭敬故。信清净故。多以信分别故。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心无疲懈故。以惭愧庄严故。成就忍辱安乐故。敬顺诸佛教法信重尊贵故。

论曰。信心增上者。随所有事于中信增上成就。此信增上有九种。一者敬信增上尊敬三宝。如经多恭敬故。二者净信增上自证真净智。如经信清净故。三者分别信增上令他证净智。如经多以信分别故。四者悲信增上。五者慈信增上教化众生。如经起悲愍心故。成就大慈故。悲者除苦相决定救济故。慈者与乐相永与无量乐故。起者转复现前故。六者不疲惓信增上。教化无量众生久处世间能利益故。如经心无疲懈故。七者惭愧信增上不着世间故。于悭等波罗蜜障法深惭愧故。如经以惭愧庄严故。八者安乐信增上于同法者不恼乱故。如经成就忍辱安乐故。九者敬法信增上增益敬信殊胜心故。如经敬顺诸佛教法信重尊贵故。后三句示修何等行波罗蜜行故。谁为等侣同事安乐故。入何法中谓诸佛教法故。如是信心成就。云何修行成就。

经曰。日夜修集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故。如所闻法正观故。心不贪着故。不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常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论曰。此十句说修行成就。云何修行成就。集诸善根无休息故。如经日夜修集善根无厌足故。此集有八种。一者亲近集不忘诸法。如经亲近善知识故。二者乐法集。于问答中论义解释心喜心乐故。如经常爱乐法故。三者多闻集。如经求多闻无厌故。四者正观集。如经如所闻法正观故。五者不着集。如经心不贪着故。向说多闻集等三句。是闻思修慧如是次第。不著者于三昧中无爱着故。六者不贪集。七者不求集。于已得利养不贪。未得利养不求。障菩萨戒退菩萨戒。如经不着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八者如宝心集。出世间心念念现前。如经常生如宝心无厌足故。如是修行成就。云何回向成就。

经曰。求一切智地故。求诸佛力无畏不共法故。求诸波罗蜜无著法故。离诸谄曲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诸佛家故。不舍菩萨戒故。不动如大山王生萨婆若心故。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胜道故。诸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论曰。求一切智地等说何等事示现回向成就故。求一切智地是总。求如来力等于一切智地是别。一者观求一切智地。二者无障求一切智地。三者离求一切智地故。四者如说能行求一切智地。五者护求一切智地。六者不污求一切智地。七者不舍求一切智地。八者不动求一切智地。九者不舍成就求一切智地。十者集求一切智地。十一者常求求一切智地。于中求何等事。求一切智地故。以何观求。观诸佛力无畏不共法故。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著法故。此三求者是家依家无障求故云何求求诸波罗蜜无著法故此无障求差别异求于中檀波罗蜜有二种垢。一者谄曲见乞求者。诈设方便无心许与。二者不随先言许而不与。对治是垢。如经离诸谄曲故。如说能行故。尸波罗蜜有一种垢。不护实语违本所受犯已覆藏。对治是垢。如经常护实语故。羼提波罗蜜有一种垢污如来家。云何菩萨污如来家。恼乱他业故。利益他业即是如来家。是故菩萨生此家者。恼乱他业非善事故。对治是垢。如经不污诸佛家故。毗梨耶波罗蜜有一种垢。菩萨戒无量劫数长远难持难行生退转心。对治是垢。如经不舍菩萨戒故。禅波罗蜜有二种垢。一者乱心。二不能调伏忆想分别。对治是垢。如经不动如大山王生萨婆若心故。般若波罗蜜有三种垢。一无善巧方便。世间涅槃一向不现现故。二不修集出出世间道故。三于胜上证法中愿欲心薄故。如是次第对治是垢。如经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求上上胜道故。如是回向成就。是名勤行具足成就。是勤行有四种。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初十句示现信增上成就。是信增上即摄受欲。第二十句。日夜修集善根无厌示现精进。第三十句。求一切智地示现方便故。是名此地说中安住。何以故。如经诸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故。如是说分讫。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俱舍宗的经论

一、《俱舍论》俱舍宗主要的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今略陈其梗概如下:(一)名义《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毘是对;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卷○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天竺三十五祖。内二十二祖旁出一十三祖见录。主第十五祖迦那提婆。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第十七祖僧伽难提。第十八祖伽邪舍多。第十九祖鸠摩罗多。第二十祖阇夜多。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第二十二祖摩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二卷

五灯会元 第二卷○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牛头山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二卷

碧岩录 第二卷⊙碧岩录第十一则垂示云:佛祖大机,全归掌握,人天命脉,悉受指呼。等闲一句一言,惊群动众;一机一境,打锁敲枷;接向上机,提向上事。且道什么人曾恁么来,还有知落处么?试举看。举黄檗示众云:汝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二上堂。僧问。譬如掷剑挥空。有一人剑亦无。虚空亦不挥时如何。师云。大众。见尔败阙。进云。学人只管推出。和尚何不放行。师云。莫谤崇宁好。进云。为什么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大堂举白云端师翁道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也。便向一茎草上。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琼楼玉殿。却被一茎草盖却。师云。一茎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二卷

祖堂集 第二卷祖堂卷二僧伽难提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罗伐城人也。刹利姓,父名宝庄严,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语,分明晓了,为母说法。既得罗侯罗法,行化至摩竭国。见一童子,年当十二,手执铜镜,而来师所。师问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

净土因果启示:诸经论中放生集要

辑一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华严经普

净土经论: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槃头菩萨 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

净土经论: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观经四帖疏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一一菩萨身 眷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以普贤行力无上众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尔时。(一)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并说众

净土经论:佛说人仙经全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城昆左迦精舍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起如是念。我佛世尊。先说所有诸方诸国。及诸城隍。所谓盎誐国。摩迦陀国。迦尸国。

净土经论: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

净土经论:呼吸念佛的修行方法

下面谈谈呼吸念佛的方法。现在有的同修已掌握了呼吸念佛方法,怕往下修出危险。可能是我上次讲的不好,责任在我。有的同修说这是学禅定念佛方法,我在此强调一下,不是禅定念佛方法,写的明明白白,叫净坐念佛方法。

净土经论:念诵佛经的窍诀方法

凡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诵经,大部分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人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

净土经论:念佛法门 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示王心葵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

净土经论:《回向文》白话解释

印光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回向,实在也就是发愿。修行人的发愿,譬如走路的人,定走路的方向。走路人定了方向,走路才不会走错。修行人发了愿,修起来才有一个结果。所以发愿是最要紧的。回向发愿的话头,多

净土经论:怎样念佛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们的心,以佛心佛愿佛行来转变我们的身,转变我们的心,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单位,转变我们这个shehui,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转变我们这个世界,把整

净土经论: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

净土经论:念佛三要-毛凌云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成惕园毛凌云纂述佛法难闻,生死难了,余虽不敏,幸闻佛法中即生了脱之持名念佛法门,愿与众共修,同生极乐。前辑念佛法要四卷,普劝修持,恐末法人情,喜简厌繁,难期普及。谨再节取佛经祖语及净

净土经论:如何正确看待感应及神通

以前学佛的道场要我们不求感应跟神通, 就算有,也不能讲出来,但是现在接触到施食法门,常听到很多相关的感应事迹,也知道有很多人,羡慕求神通感应,之前有听到师父你说过一般的神通是鬼通,鬼道神通,而且鬼道也

净土经论:佛说百佛名经全文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大众

净土经论:念佛修行怎样落实“一门深入”

信众:如何看待一门深入?做早晚课、打坐、平时念佛,是否要一致?早晚课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必须一致吗?比如,早晚课我念阿弥陀佛,干活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行吗?传喜法师答:你听这个法还没有听明白,念什么

净土经论: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有缘佛法。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净土经论:佛赞偈逐字详解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顺此略释赞佛偈,偈由宋朝择瑛法师所作(瑛或写英),兄弟皆出家,师是弟弟。宋神宗熙宁间人,

净土经论: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

宗喀巴大师 造法尊法师 译文殊菩萨化身西藏黄教喇嘛至尊宗喀巴大师写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文》,为修净土善信之无上宝典,至诚发愿,至诚诵持此文,必得往生极乐世界。敬礼南无宗喀巴大师敬礼南无阿弥陀佛大导

净土经论:如何超度堕胎婴儿

信众:现在法律规定每对夫妻只能养一个小孩,但是大多数妇女都有堕过胎儿,请问师父应该怎样超度他们?师父:这个情况我们在座的更普遍了,我们中国是堕胎大国,这是一个国际问题,这个问题好。已经堕过胎的,我教你

净土经论: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

净土经论: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净土经论:般若净土法门的实修法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是夏莲居大士所倡导的净宗修学总纲。学习解脱成佛窍诀之前首先学习一下人身难得、轮回过患。人身难得:1、盲龟喻: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大汪洋,在大海上有个牛轭,上面有个孔,它在大海上漂浮,

净土经论:法句譬喻经

佛说世间最苦之事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

净土经论: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

第一、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第二、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第三、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第四、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慧净上人精彩答疑:问: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修行需要具足信愿行,法师在宣讲

净土经论:什么样才是真正念佛人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淨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淨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此处把念佛人的标准说出来

净土经论: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正法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