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释迦谱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2 08:44

第二卷 释迦谱 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第四之二(出因果经)

尔时白净王既闻仙人决定之说。心怀愁恼。虑恐出家。即择五百青衣贤明多智。为作奶母。养视太子。其中或有乳者。或有抱者。或有浴者。或有浣濯者。如是等比供给太子。皆悉具足。又复别为起三时殿。温凉寒暑。各自异处。其殿皆以七宝庄严。衣裳服饰皆悉随时。王恐太子弃家学道。使其城门开闭之声。闻四十里。又复择取五百妓女形容端正。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不白不黑。才能巧妙各兼数技。皆以名宝璎珞其身。百人一番迭代宿卫。于其殿前列树甘果。枝叶蔚映华实繁茂。又有浴池清流澄洁。池边香草杂色莲华。猗靡芬数不可称计。异类之鸟数百千种。光丽心目趣悦太子。太子既生始满七日。其母命终。以怀太子功德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太子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故因将终。托之而生(普耀经云。菩萨生七日后。其母命终。所以者何。本命应然。菩萨察之临母命终。因来下生。怀菩萨时诸天供养。已服天食不甘世养。本福应然。去来今佛皆亦如是。母七日终受忉利天上功祚。适升彼天。五万梵天各执宝瓶。二万魔妻手执宝缕。侍菩萨母。瑞应本起云。菩萨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礼。故因其将终而从之生。长阿含经云。毗婆尸佛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忉利天。此是常法。大善权经云。生后七日。其母便薨。福应升天。非菩萨咎。前处兜率观后摩耶。大命将终。余有十月七日之期。故神变来下。是菩萨权方便)

尔时太子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时白净王。敕作七宝天冠及以璎珞。而与太子。太子年渐长大。为办象马牛羊之车。凡是童子所玩好具。无不给与。尔时举国人民。皆行仁惠。五谷丰熟风雨以时。又无盗贼快乐安隐。皆是太子福德力故。时王又以青衣所生。是车匿等五百苍头给侍。太子至年七岁。父王心念。太子已大宜令学书。访觅国中聪明婆罗门。善诸书艺。请使令来。以教太子。尔时有一婆罗门。名跋陀罗尼(汉言选友)。与五百婆罗门。以为眷属。来受王请。即白婆罗门言。欲屈尊者为太子师。此可尔不。婆罗门言。当随所知以授太子。时白净王。更为太子起大学堂。七宝庄严床榻。学具极令精丽。卜择吉日。即以太子与婆罗门。而令教之。尔时婆罗门。以四十九书字之本。教令读之。于时太子见此事已。问其师言。此何等书。阎浮提中。一切诸书凡有几种。师即默然不知所答。又复问言。此阿一字有何等义。师又默然亦不能答。内怀惭愧。即从座起礼太子足。而赞叹言。太子初生行七步时。自言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此言不虚唯愿为说。阎浮提书凡有几种。太子答言。阎浮提中或有梵书。或佉楼书。或莲华书。有如是等六十四种。

普耀经云。菩萨手执金笔栴檀书隶明珠书床问师选友。今师何书而相教乎。其师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菩萨答曰。其异书者。有六十四。今师何言正有二种。师问皆何所名。答曰。梵书。佉留书。护众书。疾坚书。龙鬼书。揵杳和书。阿须伦书。鹿轮书。天腹书。转数书。转眼书。观空书。摄取书(文多不悉载也)此六十四。欲以何书而相教乎。时师欢悦。说偈赞叹菩萨。为诸童子。一一分别诸字本末。劝发无上正真道意。瑞应本起云。时去圣久。书缺二字。以问于师。师不能达。反启其志。此阿字者是梵音声。又此字义是不可坏。亦是无上正真道义。凡如此义无量无边。尔时婆罗门深生惭愧。还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太子是天人中第一之师。云何而欲令我教耶。尔时父王闻婆罗门言。倍生欢喜。叹未曾有。即厚供养彼婆罗门。随意所之。凡诸技艺。典籍议论。天文地理。算数射御。太子皆悉自然知之。

尔时太子年至十岁。诸释种中。五百童子皆亦同年。太子从弟提婆达多。次名难陀。次名孙陀罗难陀等。或有三十相。三十一相者。或复虽有三十二相。相不分明。各斗技艺有大筋力。时提婆达多等五百童子。既闻太子诸艺皆通名彻十方。共相谓言。太子虽复聪明智慧善解书论。至于筋力拒胜。我等欲与太子校其勇健。尔时父王又访国中善知射者。而召之来令教。太子即往后园欲射铁鼓。提婆达多等五百童子亦悉随从。时师即便授一小弓而与太子。太子含笑而问之言。以此与我欲作何事。射师言欲令太子射此铁鼓。太子又言此弓力弱。更求如是七弓将来。师即授与。太子便执七弓以射。一箭过七铁鼓。时彼射师往白王言。大王。太子自知射艺。以箭力射过七鼓。阎浮提中无能等者。云何令我为作师也。尔时白净王闻此语已。心大欢喜而自念言。我子聪明。书论算数四远悉知。而其射艺四方人民未有知者。即敕太子及提婆达多等五百童子。又复击鼓唱令国界。太子萨婆悉达。却后七日。当出后园欲试武艺。诸人民中有勇力者可悉来此。到第七日。提婆达多与万眷属最先出城。于时有一大象当城门住。此诸军众皆不敢前。提婆达多问诸人言。何故住此而不前也。诸人答言有一大象当门而立。举众畏之故不敢前提婆达多闻此言已。独前象所。以手搏头即便躄地。于是军众次第得过尔时难陀。又与眷属亦欲出城。其诸军众徐步渐前。难陀即问何故行迟。诸人答言提婆达多以手搏一象。躄在城门妨行者路。以是故迟。难陀即便前至象所。以足指挑象掷着路傍。无数人众聚共视之。尔时太子与十万眷属。前后围绕始出城门。见于路傍人众聚看。即便问曰。此诸人辈为何所看。从人答言。提婆达多手搏一象。躄在城门妨人行路。难陀次出。以足指挑掷着于此。是故行人悉聚看之。于是太子即自念言。今者正是现力之时。太子即便以手执象。掷着城外还以手接。不令伤损。象又还苏无所苦痛。时诸人民叹未曾有。王闻此已深生奇特。如是太子及提婆达多。并与难陀。四远人民皆悉来集在彼园中。尔时彼园种种庄严。施列金鼓银鼓。鋀石之鼓。铜铁等鼓。各有七枝。尔时提婆达多最先射之。彻三金鼓。次及难陀亦彻三鼓。诸来人众悉皆叹讶。尔时群臣白太子言。提婆达多及与难陀皆已射讫。今者次第正在太子。唯愿太子射此诸鼓。如是三请。太子曰善。而语之言。若欲使我射诸鼓者。此弓力弱更觅强者。诸臣答言。太子祖王有一良弓。今在王库。太子语言。便可取来。弓既至已。太子即牵以放一箭。彻过诸鼓。然后入地泉水流出。又亦穿过大铁围山。尔时提婆达多。又与难陀共相扑戏。二人力等亦无胜者。太子又前。手执二弟躄之于地。以慈力故不令伤痛。尔时四远诸人民众。既见太子有如此力。高声唱言。白净王太子非但智慧胜一切人。其力勇健亦无等者。莫不叹伏益生恭敬。

尔时白净王即会诸臣而共议言。太子今者年已长大。智慧勇健皆悉具足。今宜应以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又复敕下余小国王。却后二月八日灌太子顶。皆可来集。至二月八日。诸余国王。并及仙人婆罗门等。皆悉云集。悬缯幡盖烧香散华。鸣钟击鼓作诸妓乐。以七宝器盛四海水。诸仙人众各各顶戴。授婆罗门。如是乃至遍及诸臣。悉已顶戴转授与王。时王即以灌太子顶。以七宝印而用付之。又击大鼓高声唱言。今立萨婆悉达。以为太子。尔时虚空天龙夜叉人非人等。作天妓乐。异口同音赞言善哉。当于迦毗罗鸡兜国立太子。时余八国王。亦于是日同立太子。

尔时太子启王出游。王即听许。时王即与太子。并诸群臣前后导从。案行国界。复次前行到王田所。即便止息阎浮树下。看诸耕人。尔时净居天化作伤虫。鸟随啄之。太子见之起慈悲心。众生可愍互相吞食。即便思惟离欲界爱。如是乃至得四禅地。日光昕赫。树为曲枝。阴荫太子。尔时白净王四面推求问觅太子。从人答曰。太子今在阎浮树下。时王即便与诸群臣往彼树所。未至之间遥见太子端坐思惟。又见彼树曲荫其躯深生奇特。时王即前执太子手。问言。汝今何故在于此坐。太子答言。观诸众生更相吞食。甚可伤愍。王闻此语。心生忧畏虑其出家。宜急婚娉以悦其意。即便呼之俱共还国。太子答言。愿停于此。王闻其语。心即念言。彼阿私陀往日所说。太子今者将如其言。王即流泪重唤还国。太子既见父王如此。即便随从归于所止。王恐愁忧不乐在家。更增妓女而娱乐之。

尔时太子年至十七。王集诸臣而共议言。太子今者年已长大。宜应为其访索婚所。诸臣答言。有一释种婆罗门。名摩诃那摩。其人有女。名耶输陀罗。颜容端正聪明智慧。贤才过人礼仪备举。有如是德堪太子妃。王即答言。若如卿语。便为纳之。王还宫内。即敕宫中。聪明有智。旧宿女人。汝可往至摩诃那摩长者之家。瞻看其女容仪体行。为何如耶。可停于彼至满七日。受王敕已。即便往彼长者之家。于七日中具观此女。还答王言。我观此女容貌端正威仪进止。无与等者。王闻其言。极大叹喜。即便遣人。语摩诃那摩言。太子年长欲为纳妃。诸臣并言。汝女淑令宜堪此举。今欲相屈。时摩诃那摩答王使言。谨奉敕旨。王即令诸臣择采吉日。遣车万乘而往迎之。既至宫已。具足太子婚姻之礼。又复更增诸妓女众。昼夜娱乐。尔时太子恒与其妃。行住坐卧未曾不俱。初自无有世俗之意。于静夜中但修禅观。时王日日问诸婇女。太子与妃相接近不。婇女答言。不见太子有夫妇道。王闻此语愁忧不乐。更增妓女而娱乐之。如是经时犹不接近。时王深疑恐不能男。

普耀经云。时诸力士。释种长者启白净王。若太子作佛。断圣王种。王曰。何所玉女。宜太子妃。菩萨心念。吾不贪欲弃兜率来。以权方便今当试之。使上工匠立妙金像。以书文字。女人德义如吾所说。能应娉耳。时白净王告右梵志。入迦夷卫周遍瞻察。梵志周行睹一玉女。净犹莲华类玉女宝。王问谁女。梵志报曰。执杖释种女。王言傥不可意使自择之。召罗卫好女会彼讲堂。时释女俱夷到菩萨所。谛视菩萨目未曾瞬。菩萨欣笑。执持宝英以遗俱夷。俱夷报曰。吾不贪宝当以功德庄严。王遣梵志往媒此女。执杖释言。我等本性有艺术者乃嫁与之。王问菩萨能现术乎。菩萨曰能。王遍敕国中椎钟击鼓。却后七日太子现术。诸有艺术皆来集会。胜者以释女与之。于是调达右手牵象。左手扑杀。难陀出城。即牵移路侧。菩萨出城门曰。是象身大臭熏城内。即右掌接掷着城外。时大臣焰光算术第一。言谈算术亦不能及。树木药草众水滴数一一可知。樗蒲六博天文地理。八万异术一切诸会不及菩萨。调达及难陀欲手搏菩萨。菩萨愍之。举调达身。在于空中。三反跳旋使身不痛。王及释种更欲试射。调达竖四十里鼓。唯难陀六十里鼓。菩萨百里。调达射中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陀六十里亦不得趣。菩萨引弓。弓即折破。问有异弓任吾用不。王曰。吾祖父所执用弓。奇异无双无能用者。着于天寺便可持来。一切诸释无能张者。菩萨以手捺张。拼弓之声悉闻城内。注箭放拨中百里鼓。箭没地中涌泉自出。中铁围山。三千刹土六反震动。一切诸释怪未曾有。于时执杖释种。以女俱夷为菩萨妃。随世习俗现相娱乐。修行本起云。太子年至十七。王为采择名女。无可意者。有小国王名须波弗。汉言善觉。女名裘夷。端正少双。八国皆求。悉不与之。白净王召而告之曰。吾为太子娉娶卿女。善觉忧愁。若不许者恐见诛伐。与者诸国结怨。女言表白净王国中。勇武技术最胜者。我乃为之。王敕群臣悉出戏场。太子举象。射中铁围山。善觉送女指太子宫。瑞应本起云。太子年十七。王为纳妃。简选数千。最后一女名曰裘夷。端正第一礼义备举。是则宿命卖华女也。太子虽纳久而不接。妇人情欲有附近心。太子曰。常得好华置我中间。共视之宁不好乎。裘夷即具好华又欲近之。太子曰。却此华汁污于床席。久后复曰。得好白氎置我中间。两人观之不亦好乎。妇即具[疊*毛]又有近意。太子曰。却人有汗垢必污此[疊*毛]。妇不敢近。侍女咸疑太子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遂以有娠。

大善权经云。何故菩萨而有室娶。菩萨无欲所以示现妻息。防人怀疑菩萨非男斯黄门耳。故纳瞿夷释氏之女。罗云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育。又是菩萨本愿所致。

尔时太子闻诸妓女歌咏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清凉。太子忽便欲出游观。即遣妓女往白王言。在宫日久乐欲暂出园林游戏。王闻此语。心生叹喜而自念言。太子当是不乐在宫行夫妇礼。所以求出园林去耳。即便听之。敕诸群臣。整治园观。所经道路皆令清净。太子即便往至王所。头面礼足辞出而去。时王即便敕一旧臣。聪明智慧善言辩者。令从太子。

尔时太子。与诸官属前后导从。出城东门。国中人民闻太子出。男女盈路观者如云。时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拄杖赢步。太子即便问从者言。此为何人。从者答言。此老人也。太子又问。何谓为老。答曰。此人昔日曾经婴儿童子。少年迁谢不住。遂至根熟形变色衰。饮食不消气力虚微。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故谓为老。太子又问。唯此一人老。一切皆然。从者答言。一切皆悉应当如此。尔时太子闻是语已。生大苦恼而自念言。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太子从本已来不乐处世。又闻此事益生厌离。即回车还愁思不乐。时王闻已心怀煎忧。恐其学道。更增妓女。以时娱乐之。

尔时太子。复经少时启王出游。王闻此言。心生忧虑而自念言。太子前出。逢见老人忧愁不乐。今者云何而复求出。王爱太子不忍违意。僶俯从之。即集诸臣而共议言。太子前者出城东门。逢见老人还辄不乐。今者已复求出游观。吾不能免遂复许之。诸臣答言。当更严敕外诸官属。修治道路。悬缯幡盖。散华烧香。皆使华丽。无令臭秽诸不净洁及以老疾在道侧也。尔时迦毗罗鸡兜城。四门之外各有一园。树木华果浴池楼观。种种庄严皆悉无异。王问诸臣。外诸园观何者为胜。诸臣答言。外诸园观皆等无异。如忉利天叹喜之园。王又敕言。太子前出已从东门。今者可令从南门出。尔时太子。百官导从出城南门。时净居天化作病人。身瘦腹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颜貌痿黄。举身战掉。不能自持。两人扶腋在于路侧。太子即问。此为何人。从者答言。此病人也。太子又问。何谓为病。答曰。夫谓病者。皆由嗜欲饮食无度。四大不调转变成病。百节苦痛气力虚微。饮食寡少眠卧不安。虽有身手不能自运。要假他力然后坐起。尔时太子以慈悲心。看彼病人自生忧愁。又复问言。此人独尔余皆然耶。答曰。一切人民无有贵贱同有此病。太子闻已心自念言。如此病苦普应萦之。云何世人耽乐不畏。作是念已。深生恐怖身心战动。譬如月影。现波浪水。语从者言。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世人于中横生欢乐。愚痴无识不知觉悟。今者云何欲往彼园游观嬉戏即便回车还入王宫。坐自思惟愁忧不乐。王问从者。太子今出宁有乐不。从者答言。始出南门逢见病人。以此不乐即回车还。王闻此语。心大愁忧虑其出家。时王即便问诸臣言。太子前者出城东门。逢见老人愁忧不乐。以此事故。吾敕卿等净治道路。无令老病在于巷侧。云何今出于城南门。而复致有疾病人耶。又令太子逢值见之。诸臣答言。近受王敕严命外司。勿使有诸臭秽老病。在于前侧互相检覆。无敢懈怠。不知何缘忽有病人。非是我等之罪咎也。尔时王问诸从者言。汝等并见病人在路。从何而至。从者答曰。无有踪迹。不知何来。时王深于太子生犹豫心。恐其学道更增妓女而悦其意。又复欲使于五欲中生恋着心。

尔时有一婆罗门子。名忧陀夷。聪明智慧极有辩才。时王即便请来。入宫而语之言。太子今者不乐在世受于五欲。恐其不久出家学道。汝可与之共作朋友。具说世间五欲乐事。令其心动不乐出家。时忧陀夷便即答言。太子聪明无与等者。所知书论皆悉渊博。并是我今所未曾闻。云何见使诱说之也。譬如藕丝欲悬须弥。我亦如是。终不能回太子之心。大王既敕令作朋友。要当自竭我所知见。时忧陀夷。受王敕已随从太子。行住坐卧不敢远离。时王又复选诸妓女。聪明智慧颜容端正。善于歌舞能惑人者。种种庄饰光丽悦目。皆悉遣往给侍太子。

尔时太子。复经少时启王出游。王闻此语心自念言。彼忧陀夷。既与太子共为朋友。今若出游成胜于前。无复厌俗乐出家心。作是念言。即便听许时王又复集诸大臣。悉语之言。太子今者复求出游。我不忍违已复听之。太子前出东南二门。已见老病还辄愁忧。今者宜令从西门出。我心虑其还又不乐。忧陀夷是其良友。冀今出还不复应尔。卿等好令修治道路。园林台观皆使严整。香华幡盖数倍于前。无令复有老病臭秽在道侧也。臣受敕已即语外司。严治道路并及园林。光丽倍常。王又先送诸妙妓女。置彼园中。又复敕语忧陀夷言。若当路侧有不详事。可以方便诱说其心。并敕诸臣随从太子。皆令伺察。若有不吉远驱逐之。尔时太子与忧陀夷。百官导从烧香散华。作众妓乐出城西门。时净居天心自念言。先现老病于二城门。举众皆见。令白净王嗔责从者并及外司。太子今出。王制严峻我今现死。若皆见者增王忿怒。必加罚戮枉及无辜。我于今日所现之事。唯令太子及忧陀夷二人见耳。使余官属不受责也。作此念已即便来下。化为死入四人舆举。以诸香华布散尸上。室家大小号哭送之。尔时太子与忧陀夷二人独见。太子问言。此为何人。而以香华庄严其上。复有人众号哭相送。时忧陀夷以王敕故默然不答。如是三问。净居天王威神之力。使忧陀夷不觉答言是死人也。太子又问。何谓为死。忧陀夷言。夫谓死者。刀风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此人在世贪着五欲。爱惜钱财辛苦经营。唯知积聚不识无常。今者一旦舍之而死。又为父母亲戚属眷之所爱念。命终之后犹如草木。恩情好恶不复相关。如是死者诚可哀也。太子闻已心大颤怖。又问忧陀夷言。唯此人死余亦当然。即复答言。一切世人皆应如是。无有贵贱而得免脱。太子素性恬静难动。既闻此语不能自安。即以微声语忧陀夷。世间乃复有此死苦。云何于中而行放逸。心如木石不知怖畏。即敕御者可回车还。御者答言。前出二门。未到园所中路而返。致令大王深见嗔责。今者岂敢复如此也。时忧陀夷与御者言。如汝所说不应便归。即复前行至彼园中。香华幡盖作众妓乐。众妓端正犹如诸天婇女无异。于太子前各竞歌舞。冀以姿态悦动其意。太子心安不可移转。即止园中荫息树间。除其侍卫端坐思惟。忆昔曾在阎浮树下。远离欲界。乃至得于第四禅定。尔时忧陀夷。到太子所而作此言。大王见敕。令与太子共为朋友。脱有得失互相开悟。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今献诚言愿不见责。古昔诸王及今现在。皆悉受于五欲之乐。然后出家。太子云何永绝不顾。又人生世宜顺人行。无有弃国而学道者。唯愿太子受于五欲。令有子息不绝王嗣。尔时太子而答之言。诚如所说。但我不以损国故尔。亦复不言五欲无乐。以畏老病生死之苦。故于五欲不敢爱着。汝向所言古昔诸王。先经五欲然后出家。此诸王等今在何许。以爱欲故或在地狱。或在饿鬼。或在畜生。或在人天。以有如是轮转苦故。是以我欲离老病苦生死法耳。汝今云何令我受之。时忧陀夷虽竭辩才劝奖太子。不能令回。即便退坐归于所止。太子仍敕严驾还宫。诸妓女众及忧陀夷。愁忧惨戚颜貌颦蹙。如人新丧所爱亲属。太子到宫恻怆倍常。时白净王呼忧陀夷。而问之言。太子今出宁有乐不。忧陀夷言。出城不远逢见死人。亦不知其从何而来。太子与我同时见之。太子问言。此为何人。我亦不觉答是死人。时王即复问诸从者。汝等皆见城西门外有死人不。从者答言。我等不见。王闻此语神意豁然。而自念言。太子忧陀夷二人独见。此是天力非诸臣咎。必定当如阿私陀言。作此念已心大苦恼。复增妓女以娱乐之。日日遣人慰诱太子。而语之言。国是汝有。何故愁忧而不乐也。王又严敕诸妓女众。悦太子意勿舍昼夜。时白净王虽知天力非复人事。爱重太子不能不言。心自思惟。太子前已出三城门。今者唯有北门未出。其必不久更求出游。当复庄严彼外园林。倍令光丽。勿使有诸不可意事。如所思惟具敕诸臣。时王又复心自愿言。太子若出城北门时。唯愿诸天勿复现于不吉祥事。复令我子心生忧恼。既心愿已遂敕御者。太子若出当令乘马。使得四望见诸人民光丽庄饰。是时太子启王出游。王不忍违。便与忧陀夷及余官属。前后导从出城北门。到彼园所。太子下马止息树下。除去侍卫端坐思惟。念于世间老病死苦。时净居化天。作比丘法服持钵。手执锡杖。视地而行。在于太子前。太子见已即便问言。汝是何人。比丘答言。我是比丘。太子又问何谓比丘。答曰。能破结贼不受后身。故曰比丘。世间皆悉无常危脆。我所修学无漏圣道。不着色声香味触法。永得无为到解脱岸。作是言已于太子前。现神通力腾虚而去。当尔之时。诸从官属皆悉睹见。太子既已见此比丘。又闻广说出家功德。会其宿怀厌欲之情。便自唱言。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作是语已。即便索马还归宫城。于时太子心生欢庆。而自念言。我先见有老病死苦。昼夜常恐为此所逼。今见比丘开悟我情。示解脱路。作此念已即自思惟。方便求觅出家因缘。尔时白净王问忧陀夷言。太子今出宁有乐不。时忧陀夷即答王言。太子向出所经道路无诸不祥既到园中。太子独自在于树下。遥见一人剃除发须着染色衣。来太子前而共语言。语言既毕腾虚而去。竟亦不知何所论说。太子因是严驾而归。当尔之时颜容欢悦。还至宫中方生忧愁。时白净王。既闻此语心生狐疑。亦复不知是何瑞相。深怀懊恼而自念言。太子决定舍家学道。又纳其妃久而无子。我今当敕耶输陀罗。当思方便莫绝国嗣。复应警戒。勿使太子去而不知。既作是念如所思惟。即便敕于耶输陀罗。耶输陀罗闻王敕已。心怀惭愧默然而住。行止坐卧不离太子。时王复增诸妙妓女以娱乐之。

尔时太子年至十九。心自思惟。我今正是出家之时。而便往至于父王所。威仪详序。犹如帝释往诣梵天。傍臣见已而白王言。太子今者来大王所。王闻此言忧喜交集。太子既至头面作礼。尔时父王。即便抱之。而敕令坐。太子坐已白父王言。恩爱集会必有别离。唯愿听我出家学道。一切众生。爱别离苦皆使解脱。愿必垂许不见留难。时白净王闻太子语。心大苦痛。犹如金刚摧破于山。举身颤掉不安本座。执太子手不复能言。啼泣流泪歔欷哽咽。如是良久微声而言。汝今宜应息出家意。所以者何。年既少壮国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怀顾。普耀经云。太子白王欲得四愿。一者不老。二者无病。三者不死。四者不别。假使父王与此四愿。不复出家。王闻重悲。此四愿者古今无获。尔时太子既见父王流泪不许。还归所止。思惟出家愁忧不乐。

尔时迦毗罗施兜国。诸大相师并知。太子若不出家。过七日后得转轮王位。王四天下七宝自至。各以所知往白王言。释迦种姓于此方兴。王闻是语心生欢喜。即敕诸臣并释种子。汝闻相师如此言不。皆应日夜侍卫太子可于四门。门各千人周匝。城外一踰阇那内。罗置人众而防护之。普耀经云。明日即敕五百诸释。勇多力者宿卫菩萨。令城四门开闭之声闻四十里。复敕耶输陀罗并诸内宫。倍加警戒。过于七日勿使出家。时王又来至太子所。太子遥见即往奉迎。头面礼足问讯起居。王语太子。我昔既闻阿私陀说。及众相师。并诸奇瑞。必定知汝不乐处世。国嗣既重孰当相继。唯愿为我生汝一子。然后绝俗不复相违。尔时太子闻父王言。心自思惟。大王所以苦留我者。正自为国无绍嗣耳。作是念已而答王言。善哉如敕。即以左手指其妃腹。时耶输陀罗便觉体异。自知有娠。王闻太子如敕之言心大欢喜。当谓太子七日之内必未有儿。若过此期。转轮王位自然而至。不复出家。尔时太子心自念言。我年已至十九。今又是二月复是七日。宜应方便思求出家。所以者何。今正是时。又于父王所愿已满。作此念已。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宫。乃至照于净居天宫。不令人间见此光明。尔时诸天见此光已。皆知太子出家时至。即便来下到太子所。头面礼足合掌白言。无量劫来所修行愿。今者正见成熟之时。于是太子答诸天言。如汝等语今正是时。然父王敕内外官属。严见防卫欲去无从。诸天白言。我等自当设诸方便。令太子出使无知者。诸天即便以其神力。令诸官属悉皆熟卧。尔时耶输陀罗眠卧之中。得三大梦。一者梦月堕地。二者梦牙齿落。三者梦失右臂。得此梦已。眠中惊觉。心大怖惧。白太子言。我于眠中得三恶梦。太子问言。汝梦何等。耶输陀罗即便具说所梦之事。太子语言。月犹在天。齿又不落。臂复尚在。当知诸梦虚假不实。汝今不应横生怖畏。耶输陀罗又语太子。如我自忖所梦之事。必是太子出家之瑞。太子又答。汝但安眠勿生此虑。要不令汝有不祥事。耶输陀罗闻此语已。即便还眠。太子即从座起。遍观妓女及耶输陀罗。皆如木人。譬如芭蕉中无坚实。或有倚伏于乐器上。臂脚垂地更相枕卧。鼻涕目泪口中流涎。又复遍观妻及妓女。见其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髑髅。皮肤肌肉。筋脉肪血。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为革囊。中盛臭秽。无一可奇。强熏以香。饰以华彩。譬如假借当还。亦不得久。百年之命卧消其半。又多忧恼其乐无几。世人云何恒见此事。而不觉悟。又于其中贪着淫欲。普耀经云。于时菩萨夜观妓女。百节空中。譬如芭蕉。鼻涕目泪。乐器纵横。顾视其妻。具见形体。脑髓髑髅。心肺肠胃。外是革囊。中有臭处。犹如假借当还。亦不得久。三界无怗唯道可恃。欲界诸天住于空中。法行天子遥白菩萨。时已到矣。沸星适现。即敕车匿起鞁犍陟。适宣此言。时四天王与无数阅叉龙鬼等。皆被铠甲。从四方来。稽首菩萨。城中男女皆疲极寐。孔雀众鸟亦疲极寐。修行本起云。诸天皆言。太子当去恐作稽留。召乌苏慢(此名厌神)适来宫国内外厌寐。我今当学古昔诸佛所修之行。急应远此大火之聚。

尔时太子思如是已。至于后夜。净居天王极欲界诸天。充满虚空。即共同声白太子言。内外眷属皆悉昏卧。今者正是出家之时尔时太子。即便自往至车匿所。以天力故。车匿自觉。而语之言。汝可为我。鞁犍陟来尔时车匿。闻此语已。举身战怖心怀犹豫。一者不欲违太子令。二者畏王敕旨严峻。思惟良久流泪而言。大王慈敕如是之严。且又今日非游观时。又非降伏怨敌之日。云何于此后夜之中。而忽索马。欲何所之。太子又复语车匿言。我今欲为一切众生。降伏烦恼结使贼故。汝今不应违我此意。尔时车匿举声号泣。欲令耶输陀罗及诸眷属皆悉觉知太子当去。以天神力昏卧如故。车匿即便牵马而来。太子徐前而语车匿及以犍陟。一切恩爱会当别离。世间之事易可果遂。出家因缘甚难成就。车匿闻已默然无言。于是犍陟不复喷鸣。尔时太子见明相出。放身光明彻照十方。师子吼言。过去诸佛出家之法。我今亦然。于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提桓因执盖随从。诸天即便令王北门自然而开。不使有声。车匿重悲。门闭下钥。谁当开者。时诸鬼神阿须伦等自然开门。太子于是从门而出。虚空诸天赞叹随从。尔时太子又师子吼。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复不能转于法轮。要不还与父王相见。若当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摩诃波阇波提。及耶输陀罗。当于太子说此誓时。虚空诸天赞言。善哉斯言必果。至于天晓所行道路。已三踰阇那。时诸天众。既从太子至此处已。所为事毕忽然不现。

尔时太子次行至彼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太子见此园林。寂静无诸諠闹。心生欢喜。诸根悦豫。即便下马抚背而言。所难为事汝作已毕。又语车匿。马行骏疾如金翅鸟王。汝恒随从不离我侧。世间之人或有善心而形不随。或运形力而心不称。汝今心形皆悉无违。又世间人处富贵者。竞随奉事。我既舍国来此林中。唯汝一人独能随我。甚为希有。我今既已至闲静处。汝便可与犍陟俱还宫也。尔时车匿闻此语已。悲号啼泣。迷闷躄地不能自胜。于是犍陟既闻被遣。屈膝舐足泪落如雨。车匿答言。我云何忍听太子如此言耶。我于宫中违大王敕。辄鞁犍陟以与太子。令致今日来至于此。父王及摩诃波阇波提。失太子故必当忧恼。宫中内外亦应骚动。又复此处多诸险难。猛兽毒虫交横道路。我今云何而舍太子独还宫也。太子即答车匿言。世间之法独生独死。岂复有伴。又有生老病死诸苦。我当云何与此作侣。吾今为欲断诸苦故而来至此。苦若断时然后当与一切众生而作伴侣。我于即时诸苦未离。云何而得为汝作侣。车匿又白。太子生来长于深宫。身体手足皆悉柔软。眠卧床褥无不细滑。如何一旦履藉荆棘瓦砾泥土止宿树下。太子答言。诚如汝语。设我住宫。乃得免此形荆棘之患。老病死苦会当见侵。车匿既闻太子此语。悲泣垂泪默然而住。于时太子即就车匿取七宝剑而师子吼。过去诸佛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当依诸佛法。作此言已便脱宝冠髻中明珠。以与车匿而语之曰。以此宝冠及以明珠。致王足下。汝可为我上白大王。我今不为生天乐故。亦复非不孝顺父母。亦无忿恨嗔恚之心。但以畏彼生老病死。为除断故来至此耳。汝应助我随喜欣庆。勿于吉祥更生悲愁。父王若谓我今出家未是时者。汝以我语上启大王。老病死至岂有定时。人虽少壮焉得免此。父王若复而责我言。本要有子当听出家。今未有子云何而去。及出宫时不启闻者。汝可为我具启父王。耶输陀罗久已有娠。王自闻之昔敕如此非为专辄。往古有诸转轮圣王厌国位者。入于山林出家求道。无有中涂还受五欲。我今出家亦复如是。未成菩提终不还宫。内外眷属皆当于我有恩爱情。可以汝辩为解释之。勿使于我横生忧恼。太子又复脱身璎珞。以授车匿而语之言。汝可为我持此璎珞。奉摩诃波阇波提道。我今为断诸苦本故。出宫城求满大愿。勿复于我反更生苦。又脱身上余庄严具。以与耶输陀罗亦复语言。人生于世爱别离苦。我今为欲断此诸苦。出家学道勿以我故恒生愁忧。并诸亲属皆亦如是。尔时车匿闻此语已。倍增悲绝不忍违于太子敕令。即便长跪。受取宝冠明珠璎珞及严饰具。垂泪而言。我闻太子如此志愿举身颤掉。设令有人心如木石。闻此语者亦当悲感。况我生来奉侍太子。闻此誓言而不感绝。唯愿太子舍于此志。勿令父王及摩诃波阇波提。耶输陀罗并余亲属。生大悲苦。若使决定不回此意。勿于是处而复弃我。我今归依太子足下。终不见有违离去理。设当还宫王必责我。云何独委太子而归。欲令何言上答大王。太子答言。汝今不应作如是语。世皆离别岂常集聚。我生七日而母命终。母子尚有死生之别。而况余人。汝勿于我偏生恋慕。可与犍陟俱还宫也。如是再敕犹不肯去。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以习障。释提桓因接发而去。虚空诸天烧香散华。异口同音赞言。善哉善哉。大善权经云。菩萨自剃头鬓。诸天龙神无能见顶。况能除发。菩萨念白净王当起恨意。谁剃子首故自剃之。王乃默然是为方便。

尔时太子剃须发已自见其身。所著之衣犹是七宝即心念言。过去诸佛出家之法。所著衣服不当如此。时净居天于太子前。化作猎师身服袈裟。太子既见心大欢喜而语之言。汝所著衣是寂静服。往昔诸佛之标式也。云何着此而为罪行。猎者答言。我着袈裟以诱群鹿。鹿见袈裟皆来近我。我得杀之。太子又言。若如汝说。着此袈裟。但欲为杀诸鹿故耳。非求解脱而着之也。我今持此七宝之衣与汝贸易。吾服此衣为欲摄救一切众生断其烦恼。猎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脱宝衣而与猎者。自被袈裟。依过去诸佛所服之法。时净居天还复梵身。上升虚空归其所止。于时空中有异光明。车匿见此心生奇特。叹未曾有。今此瑞应非为小缘。车匿既见太子剃除须发身着法服。定知太子必不可回。闷绝于地倍增懊恼。尔时太子而语之言。汝今宜应舍此悲愁。便还宫城具宣我意。太子于是即徐前行。车匿歔欷头面作礼。乃至远望不见太子。然后方起举身颤掉不能自胜。顾看犍陟及庄严具。呜咽悲哽涕泗交流。即牵犍陟。执持宝冠严身之具。车匿号啕犍陟悲鸣。缘路而还。尔时太子即便前至跋伽仙人所住之处。时彼林中有诸鸟兽。既见太子皆悉瞩目。端住不瞬。跋伽仙人遥见太子。而自念言。此是何神为日月天。为帝释也。便与眷属来迎太子。深生敬重而作是言。善来仁者。太子既见诸仙人众。心意柔软威仪详序。太子即便前其住处。诸仙人等无复威光。皆悉同来请太子坐。太子坐已观察彼诸仙人之行。或有以草而为衣者。或以树皮树叶以为服者。或有唯食草木华果。或有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如是行于自饿之法。或事水火。或奉日月。或翘一脚。或卧尘土。或有卧于荆棘之上。或有卧于水火之侧。太子既见如此苦行。即便问于跋伽仙人。汝等今者行此苦行。甚为奇特。皆欲求于何等果报。仙人答言。修此苦行为欲生天太子又问。诸天虽乐福尽则穷。轮回六道终为苦聚。汝等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太子即便心自叹言。商人为宝故入大海。王为国土兴师相伐。今诸仙人。为生天故修此苦行。作是叹已默然而住。跋伽仙人即问太子。仁者何意。默然不言。我等所行非真正也。太子答言。汝等所行非不至苦。然求果报终不离苦。太子与仙人说此议论。言语往复乃至日暮太子即便停彼一宿。既至明旦复更思惟。此诸仙人虽修苦行。皆非解脱真正之道。我今不应止住于此。即与仙人辞别欲去。时诸仙人白太子言。仁者来此我皆欢喜。令我人众威德增盛。今者何故而忽欲去。为是我等失于威仪。为此众中相犯触也。以何因缘不住于此。太子答言。非是汝等有如是失。宾主之仪亦无所少。但汝所修增长苦因。我今学道为断苦本。以此因缘是故去耳。诸仙人众自共议言。其所修道极为广大。云何我等而得留之。

尔时有一仙人善知相法。语众人言。今此仁者诸相具足。必当得于一切种智为天人师。即便俱往诣太子所而作是言。所修道异不敢相留。若欲去者可向北行。彼有大仙名阿罗逻迦兰。仁者可往就其语论。我观仁者。亦当不必住于彼处。于是太子即便北行。诸仙人众见太子去。心怀懊恼合掌随送。极望绝视然后乃还。

End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释迦劝信

◎ 明 海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沤。 因众生不识本心,所以,世尊以无尽悲心示种种法门,欲令众生尽此一生即可圆转五浊,成就菩提道果。而在诸多法门之中,净土持名一法则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赖永海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太子刚出生时,浑身呈黄金色,更有三十二种异相,所以净饭王替他取名为悉达多,意为奇异吉祥。相关资料还记载,悉达多太子生下来就能说会走,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七

释迦牟尼能悟道成佛,背后的玄机是什么?

释迦牟尼为什么能悟道成佛,关于这个命题,原本是不太想写的,只想抛出问题让很多读者深入反省下,为什么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最近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自己修道学佛几十年了,都麻木了,堕落了,越来越

释迦牟尼佛最灵性的4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中最特殊的一位

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会有菩萨下到人间来教导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而唯有佛才可以传真正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圆满的佛法,要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几尊佛?

在住劫时期,如果还没有佛出世,就会有菩萨降临到娑婆世界。菩萨会引导众生种十善业的种子,免堕恶趣。但是这不能断除生死。只有佛出世了,才能教导众生最圆满的佛法,并引导众生真正永断生死,脱离轮回。《梵网经》

称释迦牟尼佛为世尊还是释尊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这些都可以用来称呼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用来称呼他方世界的佛。“世尊”,英文翻译The World-Honored One,

竖三世佛:如何区分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

1, 第一个可以区分的地方就是看他们身边的服侍菩萨是什么样的,释迦牟尼佛du两边的菩萨是他的两个弟子,因此外形是和尚相,而阿弥陀佛的两边是观世音菩萨和大智势菩萨;2,如果两个佛在一起放,那么释迦牟尼佛

竖三世佛之燃灯佛与释迦佛的故事

《大宝积经》记载:在燃灯佛的时期,燃灯佛世尊到达了一个城市的时候,释迦佛陀的前世在那时是个梵志(修道士)。菩萨(佛前世未成道时)听说世尊来了,也和满城的人一样争着想买花供佛,但已被人都买下了,他买不到

竖三世佛——释迦牟尼的一生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释迦牟尼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成道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1.释迦牟尼出生释迦牟尼原名乔达

竖三世佛中释迦牟尼佛的含义是什么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

释迦牟尼与苏频陀尊者的缘分

释迦牟尼佛解说道:“无论苏频陀在上世积累了什么样的业力,在今世都一定要得到报应,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他自己种下的业果的报应。无生命的四大元素(土、水、火、风)不能使这些业果成熟,只有那些具有形体和心智,

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的佛?

释迦牟尼佛是智慧,慈悲,真理的象征,经常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事情,在遇到烦心的事情的时候佛陀会帮助我们开导,所以我们要恭敬他们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加学习它,那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吗?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

皈依 发心桑吉秋当措杰巧南拉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向却瓦德达呢嘉森且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达给因所吉波所南吉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卓拉潘协桑吉哲巴效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四无量心森坚檀嘉得瓦当得沃

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是同一人物吗?

那么释迦牟尼佛和如来佛祖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物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佛教中,“如来”的真实意义为: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意思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人生旅途的甘露得到了妙法才是真正得到了幸福快乐。迦牟尼佛的本愿,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信愿真切,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是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介绍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简介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

念释迦牟尼佛起到什么作用

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可以起到:1消除业障;2增长智慧;3积累福报;4与佛建立感应。——不止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子,阿弥陀佛啊、药师佛啊,所有佛菩萨的名号都有这个效能。每个佛的成佛愿力不一样,阿弥陀佛这句佛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的功德利益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的功德利益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的鼻祖释迦摩尼诞辰日。念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要以仁慈

什么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呢

释迦牟尼佛在我国人们的心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高,因为它是创立的佛教。在佛教中的意义是非常的大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的修持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留给了我们很多经典的精华,那你知道什么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心咒呢?什么

毗卢佛是不是释迦牟尼佛

天台宗将毗卢遮那作为法身,与卢舍那(报身佛)、释迦(应身佛)合为三身。法相宗亦有三身说,只是名称不同,他们把毗卢遮那佛作为自性身,以卢舍那佛为受用身,以释迦佛为化身。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认为毗卢遮那

毗卢佛与释迦牟尼的关系

佛教认为,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有的宗派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化身,一佛具此三身,三身即成一佛。与此相应,又有“三身佛”之说:法身佛

拘留孙佛到释迦牟尼佛之间经历了什么

[拘留孙佛],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知成佛,为千佛首。[拘那含牟尼佛],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释迦佛生

释迦佛生释迦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有关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由于古印度的历史典籍没有明确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近六十种

范古农答:释迦佛现在说法否。

问:释迦佛现在说法否。范古农答:法华云[佛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参参。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可证知现在说法也。

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区别

释迦牟尼佛,即佛陀、世尊,是佛教创始人,他的圣像身边站着他的两位侍者,也是佛陀的两位大弟子——阿难尊者和大迦叶尊者。两位尊者是罗汉,外形现和尚庄严法相。阿难尊者以“多闻第一”著称,佛教诸多经卷都是阿难

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介绍

释迦牟尼佛一般指释迦牟尼(佛陀)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过去七佛之释迦牟尼佛

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 '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佛(贤劫第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真的吗?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真的。并且在2010年6月12日南京栖霞寺举行了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像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唯一现存的佛顶真骨舍利。2010年6月12日上午8时,珍藏有佛顶骨舍利的金棺银椁由

法藏比丘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法藏比丘 是 阿弥陀佛 成佛前一世 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

大日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像有什么区别吗?

1. 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都以大日如来为主尊,但大日如来的形像和姿态在这两部曼荼罗中略有不同。2. 金刚界大日如来跏趺坐,菩萨像,头垂发,上半身戴着手镯、臂钏、璎珞等装饰品,手结智拳印,即左手食

释迦牟尼和达摩是什么关系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后来看到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的烦恼,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后来不顾父王的劝阻出家修行,最终在3

释迦佛与多宝佛见面的真相

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佛就与多宝佛见面并对话了,这是为什么?诸位道友,因为我们这是地藏道场,专弘地藏法门,而关注本道场一起共修的道友基本都是修地藏法门的,所以很少细说法门之外的经典;但是因为道友们

洪修平:释迦牟尼是怎样成佛的?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释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