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卷 信力入印法门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6 07:26

第二卷 信力入印法门经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慈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慈心者。所谓拔济一切众生诸苦恼故。所谓身心修集一切诸功德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悲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悲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悲心者。所谓教化诸众生故。无有诸苦而不取故。无有诸乐而不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喜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喜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喜心者。所谓得闻诸佛大事生欢喜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舍心者。所谓菩萨离爱心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论义方便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论义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论义方便者。谓入诸法无言语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戒者。谓于一切众生不生嗔恨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戒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戒者。所谓菩萨令诸众生住不退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禅定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禅定戒故。起安慰心。有言禅定戒者。所谓菩萨令诸众生住禅支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戒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戒者。所谓能令一切众生住诸善根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粗犷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粗犷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粗犷戒者。谓于一切佛法柔软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悔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悔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悔戒者。所谓善作所作业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憍慢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憍慢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憍慢戒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故。所谓佐助一切众生所作业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戒故。起安慰心。有言善戒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能忍众生骂辱嗔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摄受法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摄受法戒故。起安慰心。有言摄受法戒者。谓信诸法空解脱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佛三昧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佛三昧戒故。起安慰心。有言佛三昧戒者。谓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苦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苦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苦谛智者。所谓诸阴不生智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集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集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集谛智者。所谓断除诸爱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灭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灭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灭谛智者。谓不生诸有无明使智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道谛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道谛智故。起安慰心。有言道谛智者。谓得诸法平等不颠倒智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自身过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自身过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自身过者。谓观察自戒自心寂静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能护他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能护他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能护他心者。谓见他过不生嗔恨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软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善软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善软心者。谓教化众生不疲倦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嗔恨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嗔恨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嗔恨心者。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恶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自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自身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自身者。谓观无我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乃至无有微少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乃至无有微少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乃至无有微少烦恼者。所谓身业善寂静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生法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生法忍故。起安慰心。有言无生法忍者。谓证寂灭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灭法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灭法忍故。起安慰心。有言无灭法忍者。谓证无生法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身念智者。谓离身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受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受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受念智者。谓息一切受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心念智者。所谓观心犹如幻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念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念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法念智者。谓如实知一切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根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根者。谓于一切法中不依他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根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根者。谓如实知一切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念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念根故。起安慰心。有言念根者。谓善作所作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定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定根故。起安慰心。有言定根者。谓得心解脱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慧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慧根故。起安慰心。有言慧根者。所谓现知一切法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力故。起安慰心。有言信力者。谓过一切诸魔业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力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力者。所谓远离无智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力者。所谓成就不退法地。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念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念力故。起安慰心。有言念力者。所谓住持一切佛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昧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昧力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昧力者。所谓远离一切觉观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力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力者。谓他不能降伏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念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念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念觉分者。谓如实知念觉分诸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择法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择法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择法觉分者。所谓照知一切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觉分者。谓如实知一切佛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喜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喜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喜觉分者。所谓三昧三摩跋提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猗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猗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猗觉分者。谓于一切佛法善作所作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定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定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定觉分者。谓平等觉一切法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舍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舍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舍觉分者。谓于诸圣法中不生乐着心故。于非圣法中不生厌背心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见者。谓入定位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觉分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觉分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觉分者。所谓远离分别异分别广分别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语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语者。谓于一切名字声响不生诸相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业故。起安慰心。有言正业者。所谓入一切法业果报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命故。起安慰心。有言正命者。所谓离诸求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修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修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正修行者。谓舍此岸到彼岸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檀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檀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檀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悭嫉众生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尸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尸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尸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毁禁众生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羼提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羼提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羼提波罗蜜者。谓善教化嗔恨众生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毗梨耶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毗梨耶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毗梨耶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懈怠众生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禅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禅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禅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散乱众生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波罗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波罗蜜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波罗蜜者。谓善教化愚痴众生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摄受正法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摄受正法戒故。起安慰心。有言摄受正法戒者。所谓摄受诸菩萨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诸功德者。所谓供养诸菩萨摩诃萨故。为称十方诸菩萨名而赞叹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功德者。所谓与诸菩萨增上智故。与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静功德者。谓入诸法平等不生高下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见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见功德者。所谓入一切法无初中后际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施者。所谓能舍一切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持戒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持戒故。起安慰心。有言持戒者。所谓不起一切恶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者。所谓信诸业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者。谓入一切功德不疲惓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禅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禅定故。起安慰心。有言禅定者。所谓不住一切念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者。所谓现见诸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摄取一切如来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摄取一切如来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摄取一切如来法者。谓直心摄取菩提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说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说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如说法者。谓随如来言语智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念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念故。起安慰心。有言正念者。谓入诸法不忘念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意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意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意心者。谓如实知诸法次第意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坚固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坚固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坚固心者。所谓成就威仪行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去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去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去心者。谓入义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解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解脱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解脱者。谓证妙法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烦恼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烦恼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烦恼心者。谓悔已起诸烦恼过故更不造作新烦恼故生善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如行者。谓住成就菩萨行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作所应作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作所应作故。起安慰心。有言作所应作者。谓信空解脱故信诸业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远离恶心所求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远离恶心所求处故。起安慰心。有言远离恶心所求处者。谓不作诸恶求于供养恭敬等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自赞毁他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自赞毁他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自赞毁他者。谓于自身不生实功德相。又于他身不毁不隐他实功德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实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实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实法者。谓于诸法不起相故不执着相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断除无明习气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断除无明习气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断除无明习气烦恼者。谓本愚痴凡夫行不厌故不念声闻辟支佛地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随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随爱故。起安慰心。有言不随爱者。谓未生诸恶不善法令不生故。已生诸善法令不散灭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显现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显现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显现智者。谓证圣谛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直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直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直心者。谓不分别圣道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生异身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人不生异身相故。起安慰心。有言不生异身相者。谓离增恶法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先意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先意语故。起安慰心。有言先意语者。谓先发语言善来故及慰喻言来无疲劳诸难疾等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所谓十方一切世界世间之业出世间业诸论伎术自然知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于诸业中无疑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于诸业中无疑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于诸业中无疑智者。所谓远离常见断见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言语说言语说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言语说言语说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言语说言语说者。谓离心意意识念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界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界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法界智者。谓不离一切诸法法界不二智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远离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远离故。起安慰心。有言心远离者。所谓无相于诸观中不着相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谓边无边清净智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说言语意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说言语意故。起安慰心。有言说言语意者。谓依胜愿力回向诸善根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柔和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柔和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柔和法者。谓令一切众生信善事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诸业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诸业故。起安慰心。有言离诸业者。谓知诸见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佛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佛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佛者。谓不毁犯如来戒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法者。谓不谤法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僧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僧者。谓观察戒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憍慢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憍慢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憍慢者。谓于一切众生生尊重心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恨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恨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恨心者。谓离心热火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谀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谀谄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谀谄者。谓离饮食诸供养等。为他作恩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妄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妄语故。起安慰心。有言离妄语者。谓教化众生不取不舍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为利养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为利养语故。起安慰心。有言不为利养语者。谓圣种成就满足头陀诸功德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命故。起安慰心。有言正命者。谓摄受法故无有少苦而不受故无有少乐而不舍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有同侣独行处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有同侣独行处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有同侣独行处者。谓离语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乐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乐故。起安慰心。有言法乐者。所谓怖畏三界苦故所谓不失菩提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离九种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九种事故。起安慰心。

有言离九种事者。谓离九种众生住处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静心者。谓心不悔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奢摩他修行功德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奢摩他修行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奢摩他修行功德者。谓心柔软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不放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不放逸故。起安慰心。有言心不放逸者。谓不放逸戒故行戒见毁过一切诸见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诳天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诳天人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诳天人者。所谓不舍菩提心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修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修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修行者。谓与诸众生安隐乐故安隐事上首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鄙恶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鄙恶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不鄙恶行者。谓善调伏心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众生作弟子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众生作弟子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众生作弟子者。谓与一切众生作弟子故一切众生有所作业助彼作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随顺伏从一切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随顺伏从一切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随顺伏从一切众生者。谓于福田无憍慢心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求法成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求法成就故。起安慰心。有言求法成就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不疲惓故,及得清净佛国土故,能增上故,常求戒闻法故,不取布施,不舍悭嫉,不取持戒,不舍毁禁,不取忍辱,不舍嗔恨,不取精进,不舍懈怠,不取禅定,不舍觉观,不取般若,不舍愚痴,不取善根,不舍不善根故。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尊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尊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尊重心者。所谓于法如实修行故。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于法师所尊重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于法师所尊重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于法师所尊重心者。谓于法师生佛想故。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恶口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恶口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恶口心者。谓作言语摄取众生故。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嗔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嗔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嗔心者。谓入诸业故。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End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 弘 一己卯四月在永春普济寺讲 王世英记今天所讲,就是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信心是净土法门最大的难处◎ 道 安 净土宗很难的就是信心,信心一定要具足。真信一定要用教理来判。小乘要见道证初果,大乘的根性初住,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才能算真信。见道就是修真性啊,可是,哪几个见道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

持名念佛是末法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法门,所以现在一般人普遍都相信念佛法门。你不要看轻这念佛法门,永明寿禅师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就有一尊化佛出来,这是当时有五眼六通的人都看得见的,所以这念佛的功德是不可

净土法门之殊胜

◎界 诠《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今与大众一同来研究学习,而且还要真修实行。修者,若意于念佛法门者,每日至少念佛一万声,还要不定期加行。若修其他法门者,只是傍听,不做

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三福业

惟贤法师《无量寿经》讲的三福业是念佛的资粮,就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的助行。阿弥陀佛在往昔因中发四十八愿,修三福业,这三福业与现实是相结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还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结合你的生活

抄写佛经也是殊胜的修行法门

◎ 惟 贤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传统书法抄写佛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不二法门

不 二 法 门◎ 慎 独不二法门是佛教重要术语,是微妙佛法的象征。所谓不二法门,是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的教法。不二法门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的法门。不二法门原指不靠言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念佛法门的修学次第◎ 梦 参 一心不乱我们大多数修念佛法门修行的多,为什么呢?易行,容易去做,念起阿弥陀佛多么容易,做起来呢?那还得加以观想力,就是你不仅口头念,心里还要想。想什么呢?想阿弥陀佛,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楼宇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净土一宗发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为此仅为愚夫愚妇求生福报之法门,或以参念佛者是谁,成有禅无净之法门。净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门杂而无统。印光大师有感于此,大发慈悲,一生以弘扬净土教义,实践念佛法门

元音老人:一心念佛是求生西方最好的法门

影子这东西拿不到的,影子这东西拿得到吗?你去拿,一场空啊,是吧,影子这东西怎么拿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人,拚命地想钱,脑筋里转,要发财,要致富,结果是两只脚一伸,两手一摊,一分钱你也没能带得走。你再爱好的

元音老人:耳根圆通法门

耳根圆通法门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讲于深圳 元音老人甲、修证法要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

元音老人:耳根圆通法门修证法要和保任要决

甲、修证法要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一句阿弥陀佛 便是最好的念佛法门

一句阿弥陀佛便是最好的念佛法门蕅益大师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