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八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09:47

第二十八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嫌毁轻贱学处第十二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于时实力子苾刍。被众差令分僧卧具及知食次。时友地二苾刍与实力子。积代怨仇业缘未终。此二苾刍共邬波难陀一处言话。时实力子在傍而过。时二苾刍报邬波难陀曰。大德仁若被众差分卧具及知食次者。仁亦于我共相恼乱。如实力子见欺于我。邬波难陀告曰。具寿此苾刍被和合众差。分卧具及知食次。汝等共知。何因对面而作嫌毁。彼二答曰。上座岂可我自懊恼啼哭亦不得耶。时诸少欲苾刍闻生嫌耻。云何苾刍知他苾刍被和合众差。分卧具及知食次。对面嫌毁。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告白。汝等苾刍众应作法。呵责友地苾刍对面嫌毁。若更有余如是流类。亦应作法而呵责之。鸣健稚等如常集僧众。既集已以言白知。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

大德僧伽听。此友地二苾刍。知和合僧伽差彼苾刍。分僧伽卧具及知食次。此二苾刍对具寿实力子前。而为嫌毁。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呵责友地二苾刍对面嫌毁。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此友地二苾刍。知和合僧伽差彼苾刍。分僧伽卧具及知食次。此二苾刍对具寿实力子前。而为嫌毁。僧伽今呵责友地二苾刍对面嫌毁。若诸具寿听许呵责友地二苾刍者默然。若不许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今呵责友地二苾刍对面嫌毁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于时僧伽既与友地二人作呵责对面嫌毁已。后于异时友地二人共邬波难陀一处言话。时实力子在傍而过。彼二便报邬波难陀曰。大德仁若被众差。分卧具及知食次者。仁亦于我共相恼乱如似一人。邬波难陀告曰。汝之二人知和合僧差此苾刍。分僧卧具及知食次。今汝二人假托余事不道其名而作嫌毁。彼二答曰。我岂牒名及以氏族而为嫌贱。邬波难陀曰。若汝不道。他名及以氏族得作嫌毁者。我亦如是不道他名骂一切众。少欲苾刍闻是语已。共生嫌耻作如是语。云何苾刍知和合僧差。分卧具及知食次。假托余事不道其名对面嫌毁。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等苾刍众应作法。责数友地二苾刍假托余事。不道其名对面嫌毁。准前应如是作。

大德僧伽听。此友地二苾刍。知和合僧伽差彼苾刍。分僧伽卧具及知食次。此二苾刍对具寿实力子前。假托余事不道其名。对面嫌毁。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责数友地二苾刍。假托余事对面嫌毁。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此友地二苾刍。知和合僧伽差彼苾刍。分僧伽卧具及知食次。此二苾刍对具寿实力子前。假托余事不道其名。而为嫌毁。僧伽今责数友地二苾刍。假托余事对面嫌毁。若诸具寿听许责数友地二苾刍者默然。若不许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今责数友地二苾刍。假托余事对面嫌毁竟。僧伽已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后于异时友地二苾刍。由对面毁及假托毁僧伽。与作二种责数羯磨。此二苾刍由昔业力。尚犹对面毁实力子事不停息。时诸少欲苾刍闻是语已共生嫌耻。云何苾刍对面嫌毁及假托毁。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如常集僧已。告友地苾刍曰。汝之二人实作对面假托轻毁。分僧卧具知食次人耶。答言实尔大德。世尊种种呵责广说如前。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嫌毁轻贱苾刍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友地二人。余义如上。嫌毁轻贱者。谓对面直言及假托余事以言彰表。波逸底迦义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被僧作法为呵责已。于十二种人被众差者。事未停息。若嫌毁者波逸底迦。若轻贱者波逸底迦。若嫌毁轻贱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被僧作法为呵责已。于十二种人被众差者。事虽停息而嫌毁者。波逸底迦。若轻贱者波逸底迦。若嫌毁轻贱者波逸底迦。若苾刍不被众僧作法呵责。于十二种人被僧差者。事未停息而嫌毁者。得恶作罪。若轻贱者得恶作罪。若嫌毁轻贱者得恶作罪。若苾刍不被众僧作法呵责。于十二种人被众差者。事虽停息而嫌毁者。得恶作罪。若轻贱者得恶作罪。若嫌毁轻贱者得恶作罪。境想句数准事应知。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违恼言教学处第十三

佛在憍闪毗国瞿师罗园。时阐陀苾刍犯众多罪不如法说悔。时诸苾刍欲令利益安乐而住。诸苾刍告曰。具寿阐陀。汝自犯罪应如法说悔。彼便答曰。诸具寿。其犯罪者自当说悔。诸苾刍曰。汝自犯罪遣谁说悔阐陀答曰。若追悔者彼自当知。诸苾刍曰。汝自犯罪遣谁追悔阐陀答曰。诸具寿。仁等犯罪。勿对我前而为说悔。应对余人而为说悔。何以故。仁等皆是种种族姓种种家生而为出家。譬如诸树茎叶各别。被风所吹聚在一处。诸具寿等亦复如是。种种族姓种种家生而为出家。由我世尊证大觉故。仁等皆来共相依止。作如是语违恼教时。少欲苾刍闻是语已共生嫌耻。云何苾刍见他如法教时。出粗鄙言共相违恼。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诸苾刍应作羯磨呵责阐陀苾刍。若有余类亦同此作。如常集僧。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僧伽听。此阐陀苾刍。自身犯罪不如法说悔。时诸苾刍。欲令利益安乐而住。诸苾刍如法告时违拒众教。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呵责阐陀苾刍。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此苾刍阐陀。自身犯罪不如法悔。时诸苾刍。欲令利益安乐而住。诸苾刍如法告时违恼众教。僧伽今呵责阐陀苾刍违拒众教。若诸具寿听许呵责阐陀苾刍违僧伽教者默然。若不许者说。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今呵责阐陀苾刍违拒众教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时诸苾刍如佛所教作羯磨已。于时阐陀便生是念。此是我过。由共诸人言相酬答。如有说云。

诸有智慧人善护四种语

观彼山林鸟能言被笼系

作是念已。我今宜可默无言说。后于异时复更犯罪。时诸苾刍。欲令利益安乐而住。告言阐陀。汝今犯罪应如法悔。彼便无言默然相恼。乃至再三语时默然无说。少欲苾刍见而嫌耻作如是语。云何苾刍自身犯罪。他告语时默然相恼。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汝等苾刍众应作法。呵责阐陀苾刍默然相恼。更有斯类亦应作法。如常集僧。令一苾刍作白羯磨。应如是作。

大德僧伽听。此阐陀苾刍。自犯众罪不如法悔。时诸苾刍欲令利益安乐而住。告言具寿阐陀汝自犯罪。应如法说悔。彼便无言默然相恼。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呵责阐陀苾刍默然相恼。白如是。次作羯磨。大德僧伽听。此阐陀苾刍。自犯众罪不如法悔。时诸苾刍。欲令利益安乐而住。告言具寿阐陀汝自犯罪。应如法说悔。时诸苾刍如法语时。即便无言默然相恼。僧伽今呵责阐陀苾刍默然相恼。若诸具寿听许呵责阐陀苾刍默然相恼者默然。若不许者说此是初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僧伽今呵责阐陀苾刍默相恼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时诸苾刍受佛教已。呵责阐陀默然相恼。于时阐陀虽众作法责其默恼。后于异时复自造罪。诸苾刍同前教语。时彼阐陀或言或默二俱相恼。少欲苾刍见是事已。便生嫌耻作如是语。云何苾刍自身犯罪不如法悔。他教语时若语若默共相恼乱。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乃至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违恼言教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是阐陀。余义如上。违恼言教者。作恼他想以言表示。波逸底迦。义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有苾刍。往苾刍所作如是语。具寿颇见苾刍新剃须发着赤色大衣。以物替钵手执锡杖。或以酥蜜沙糖石蜜盛满钵中擎之而去。彼见问时。答言我实不见如是相状。苾刍我见苾刍两脚行去。若苾刍故作是语恼乱他时。得波逸底迦。若他来问。颇见如前所说衣钵形相苾刍尼从此过不。报言我实不见如是形相衣钵苾刍尼从此而过。但见苾刍尼两脚行去。若苾刍故作是语恼乱他时。得波逸底迦。如是乃至正学女求寂求寂女同前问答。得波逸底迦。若他来问。颇见俗人担持甘蔗竹苇柴草酥油瓶等从此过不。彼便答言。我实不见如是之人。但见有人两脚行去。若苾刍作是恼者。波逸底迦。若有问言。颇见俗人男子着青黄赤白等色之衣持酥瓶等从此过不。乃至报云。但见俗人两脚行去。如男子既尔。见女人等广说应知。恼心说时皆得堕罪。如语既尔。默亦同斯。皆得堕罪。无犯者。若苾刍见有猎人逐獐鹿等来入寺内。苾刍见已。猎人问言。圣者。颇见有走鹿从此过不。苾刍不应答言我见。若是寒时。报屠人曰。贤首。汝可暂入温室中少时向火。若是热时。报言贤首。汝可暂入凉室饮清冷水少时停息。若猎者云我不疲倦我问走鹿。即应先可自观指甲。报彼人云诺佉钵奢弭。若更问言。应自观太虚。报彼人云。纳婆钵奢弭(若据梵音诺佉者是爪甲义亦是不义钵奢是见义弭是我义即是我见爪甲亦目我不见义苾刍眼看爪甲即表不是妄言彼人闻说道无即谓无不见物佛开方便救苦众生若直译云我观指甲道理无不相见为此留本梵音口授方能细解纳婆亦兼两义一目太虚二表不义亦不可译为东语于中可不准诺佉思之具如广注即如此方观臂上毛云我见毛亦是目其无义也)

若猎者云我不问指甲及以太虚。然问可杀有情于此过不。苾刍即应遍观四方作如是念。于胜义谛一切诸行本无有情。即报彼云我不见有情。此皆无犯。若苾刍于余问时。不如实说者皆得堕罪。又无犯者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时诸苾刍咸皆有疑。俱诣佛所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阐陀苾刍见同梵行者如法劝时。不相用语以言恼乱。遂令僧伽作法呵责受斯忧恼。世尊告曰。此之阐陀非但今日恼诸苾刍违善友语。于过去时亦由言故恼乱善友自受辛苦。汝等当听。乃往过去。于一陂池有众鹅群及以诸鳖。同共居止。中有一鳖。共彼二鹅而结亲友甚相怜爱。后于异时遇天大旱陂水将竭。时彼二鹅俱至鳖所。报言知识汝可安隐居此泥中。我向余方更求池水。鳖告鹅曰。与汝久居情义相得。将遭厄难弃我他行。斯诚未可。鹅曰其欲如何。鳖曰汝等当可将我共去。鹅曰若为将去。鳖曰汝等共衔一杖。我咬中央共至清池。岂非善事。鹅曰我亦无辞。共相携带。然汝立性好为言说不能护口。必当弃杖坠落空中。我等见斯更益忧苦。鳖曰我当护口衔杖不言。鹅曰斯为善计。即便觅杖各衔一头。鳖咬中央腾空飞去。遂至一城市上而过。时彼诸人于虚空中见鹅持鳖。各生惊怪共相告曰。仁等观彼二鹅共偷一鳖。鳖闻此声默忍无语。又到一城还从市过。时诸男女同前嗟叹。鳖便自念。我更几时忍此辛苦。长悬颈项护口不言。即便报言。我自欲去。非是偷来。作是语时遂便失杖堕落于地。童子共打而致命终。二鹅见已情怀忧恨。飞空而去。于时空中有天。见此事已而说颂曰。

善友利益言若不能依用

坠落受辛苦犹如放杖鳖

汝等苾刍勿生异念。昔时鳖者即阐陀是。昔时鹅者即难陀邬波难陀是。于往昔时闻善友语。不肯依用遂致命终。乃至今时亦复如是。于同梵行者言不肯依用。或言或默恼乱诸人。致使僧伽作法呵责。

在露地安僧敷具学处第十四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善施长者。请佛及僧于舍受食。时诸苾刍于日初分执持衣钵诣长者家。于时世尊在寺内住。令人取食。佛有五缘在寺而食。云何为五。一自须宴默。二为诸天说法。三为观病者。四为观僧敷具。五为诸苾刍制其学处。此时佛欲观僧敷具并制学处。由此为缘在寺内住。令人取食。尔时世尊。众僧去后。便持户钥遍观寺内。所有房舍乃至寺外随近园林。普皆观察。次至旧房。于此房中多有敷具。置在露地。忽有非时风雨蒙密而至。佛作是念。斯等敷具。皆是信心婆罗门诸居士等。自苦己身减妻子分。而施僧伽为求胜福。而诸苾刍受用之时。不知其量不善守护随处弃掷。世尊见已。作神通力屏除风雨。而有重云叆叇垂布不散。以待世尊收摄卧褥。于时世尊自取敷具安置室中。便取雨衣出于寺外。方欲洗沐即摄神通。雷霆昼昏。遂降洪雨高下同润。佛洗身已。洗足入房宴默而住。时取食苾刍持食既至。安在一边。诣世尊所顶礼双足。世尊常法。共取食人欢言问讯。苾刍僧伽所受饮食得饱满不。答言大德皆得饱满。即便以食进奉世尊。尔时世尊。食事既讫。即出房外嚼齿木洗足已。旋入房中宴默而住。尔时世尊。至日晡时于如常座既坐定已。告诸苾刍曰。向者僧伽赴食之后。我持户钥遍观房舍。见于露地多安卧褥。时天欲雨。我以神力皆悉屏除。躬自收摄。告诸苾刍曰。诸有施主。苦自己身施僧求福。汝等不能如法受用。虚损信施。即说颂曰。

于他信施物知量而受用

自身得安隐令他福德增

尔时世尊。赞叹知足依法受用信施物已。告诸苾刍广说如前。乃至我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于露地处安僧敷具及诸床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者。波逸底迦。

如是世尊为诸苾刍制学处已。时有众多苾刍。随逐商旅人间游行。遇至一城。于此城中有苾刍住处。时诸苾刍欲求停止。时有一人。告苾刍言。圣者。仁等何不诣寺而宿。答言贤首。我随商旅制不自由。若向寺停行伴便失。彼言圣者。但于寺宿。商旅去时我当相唤。时诸苾刍便诣寺所。敷僧卧具随处而宿。于后夜时商旅发去。唯有一驮。彼人方觉。即便疾起惊唤苾刍。商人已发仁当急去。时诸苾刍闻其唤声。即便疾起。先洗手已分付卧具。既延时节。商人遂远。时诸苾刍于后寻[起-巳 (彰-章)]。遂被贼劫衣钵损失。便至逝多林。彼诸苾刍见而告曰。善来仁等行李安乐。报言何有安乐。我被贼劫。问言何故。时客苾刍具答其事。时诸苾刍闻是事已。即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于住止处若有苾刍嘱授而去。时诸苾刍既闻佛教。设有因缘皆嘱授去。

尔时室罗伐城有二长者。共为仇隙。一有信心。一无信心。其信心者作如是念。我今何因增长怨隙。可舍怨恶而为出家。便往逝多林中。诣一苾刍而求依止为出家法。时彼无信长者随问一人。汝颇知彼某甲长者今何所在。答曰彼已舍俗出家。问言何处。答曰在沙门释子中。报言彼处岂是施无畏城。我当于彼以法治罚作无利事。于时彼人是苾刍亲友。闻此语已往告之曰。圣者知不。彼不信长者深相期克作如是语。岂逝多林是施无畏城。我当往彼以法治罚作无利事。苾刍闻已便作是念。我由怖彼而来出家。岂于此处还遭彼怖。我今宜可逃避他方。作是念已便至师所。白言。邬波驮耶。我由怖彼而求出家。今闻彼来欲害于我。本师问曰。彼是何人。答曰是旧怨家。师曰。若如是者欲向何处得免其难。答言我今欲向王舍城中。师曰随汝意去。即便辞师。执持衣钵发趣王城。时彼不信长者往逝多林。问苾刍曰。圣者颇识某甲长者来此出家今在何处。答曰已去。问向何方。答曰向王舍城。报曰彼亦非是施无畏城。我当往彼作无利事。时彼长者便持路粮随[起-巳 (彰-章)]而去。苾刍依时而去非时不去。俗人则时与非时俱不停息。于其中路有一僧寺。是时长者[起-巳 (彰-章)]及苾刍。遥见苾刍入斯寺内。长者自念。若入寺中欲共语者彼有多人。必当害我。明当在路我自知之。作是念已别求息处。时彼苾刍至天晓已。告诸苾刍曰。仁等今可观察卧具。我欲前行。苾刍问曰。欲何处去。答曰欲诣王城。苾刍报曰。应寻此道勿行余路。报言好住。遂即前行。时彼长者旦入寺中。问苾刍曰。某甲苾刍今在何处。答曰已向王城。问曰取何路去。答言此路。时彼长者随路急去[起-巳 (彰-章)]及苾刍。而告之曰。咄秃头沙门欲向何处。苾刍答曰。贤首。我已出家欲除怨诤。彼便答曰。我于今时为除怨诤。即便以杖熟打苾刍几将至死。所持衣钵悉皆破碎。余有残命覆向寺中。苾刍见问。具寿何因作此困辱形容。便问苾刍曰。颇见俗人来此过不。彼有何言。时彼苾刍以事具说。即告诸苾刍曰。我若不告具寿所向之处。必定不遭如斯苦恼。诸苾刍遂以此缘具白世尊。世尊告曰。除时因缘余当嘱授。尔时世尊。赞叹持戒者及尊重戒者少欲知足者。随顺说法已。告诸苾刍曰。我观十利广说如上。前是创制此是随开。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于露地处安僧敷具及诸床座。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若有苾刍不嘱授。除余缘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此法中人。余义如上。僧者谓是如来声闻弟子。敷具者。谓是大床。毡褥。被緂。[毯-炎 瞿]毹。偃枕等。杂物者。谓是小床坐枯及资具。于露地者谓无覆盖处。去时者谓离势分时。具寿邬波离白佛言。大德。离敷具时。齐远近来。名为势分。世尊告曰。如生闻婆罗门种庵没罗树法。相去七寻方植一树。技条耸茂花果繁实。七树之内有四十九寻。若安敷具在露地时。齐此远近当须嘱授。离此势分即须收摄。若不自举不教人举者。谓不收摄也。有苾刍者。谓现有人堪可嘱授。有五种嘱授。云何为五。应报主人曰。具寿。此是住房此房可观察。此是敷具此应可当持。此是房门钥。若于其处无苾刍者。应嘱求寂。此若无者应嘱俗人。此若无者。应观四方好藏户钥然后方去。若于中路逢见苾刍。应报之曰。在于某处我藏门钥。汝可取之。言除时因缘者。谓除难缘。波逸底迦者义如上。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安僧敷具。故不嘱授舍而去者。乃至未离势分已来。得恶作罪。若离势分。便得堕罪。若初去之时忘嘱其事。在路忆者。应作是念。我于某处安僧敷具。若有同梵行者来见之时。当为举摄。此行苾刍应心念口言。我更不应作如是事。其所犯罪如法应悔。若其于路逢见苾刍。应告言具寿我在某处。受用僧伽所有敷具。汝当收举。念此苾刍定为收摄。复应心念口作是言。我更不应作如是事。其所犯罪应如法悔。若到前住处方忆得者。应作是念。我于某处安僧卧具。若有同梵行者来见之时。当为举摄。此苾刍应当心念口作是言。我更不应作如是事。若至住处见有苾刍欲向彼处者。应告言。具寿。我在某寺某处受用僧伽所有敷具。汝当收举。念此苾刍定为收摄。复应心念口作是言。我更不应作如是事。若苾刍于露地处安僧敷具。回入房中为欲安坐寂止乱心。既寂定已方随意出。遂至初更。若不损坏敷具者。得恶作罪。若损坏者得堕落罪。具寿邬波离白佛言。世尊大德。凡敷具者有几种损坏。佛告邬波离。有二种坏。谓风及雨。若风吹卷襵。是名风坏。若雨湿彻。是名雨坏。若苾刍于日暮时露安敷具。至半更时而不收摄不自他看守。若不损坏者。得恶作。若坏得堕罪。如是乃至一更一更半。二更二更半。三更三更半。四更四更半。平旦(西方夜有三时分十稍令难解故依此方五更为数冀令寻者易知耳)日出时小食时隅中时。欲午时正午时。过午时日角时。晡时晡后时日暮时。若苾刍齐此昼夜于时中。安僧敷具不即观察。若未损坏得恶作罪。若损坏者得堕落罪。摄颂曰。

诵经居小床因听师子座

俗人借坐物观时应借与

若是彼与物用讫可持还

应书施主名随情造佛像

病者详瞻侍不嘱五种人

受法代师为不依皆恶作

少年因断食俗坐见应收

火水损与时先收于己物

尔时有婆罗门居士等。来至苾刍住处作如是语。圣者可为我等演说妙法。诸苾刍答曰。贤首世尊现在。仁等何因不往听法耶。彼云圣者唯一大师来求者众。或为天龙药叉健达婆阿苏罗揭路荼紧那罗莫呼洛伽人非人等而宣法要。我等造次无缘听受。仁等宜当为我诵法。苾刍报曰。世尊未许为人诵法。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应为诵经。苾刍白佛。不知如何为彼诵经。佛言应坐小座为其诵法。时给孤独长者闻佛世尊许诸苾刍居座诵经。便以五百小座奉施僧伽。时诸苾刍悉皆一处高声诵经。便大喧闹无可听览。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应令一人为众诵经。余者应听。时彼不知欲令谁诵。为老为少。便往白佛。佛言应为次第从老至少。时少年者便在行末。宣陈法要令诸听众心不殷重。世尊告曰。于上座处应为诵经。演法之时。耆老苾刍失恭敬相。佛言应除二三上座应坐诵经。当尔之时令彼法师乏少威肃威严不足。佛言于上座处置师子座令其诵经。登陟之时稍难上下。佛言若是定处应用甎为蹋道。若处不定应为木梯。法师弃唾为人所嫌。佛言应安唾器。多集飞蝇。佛言于内安草或置砂土。久便气臭。佛言时当洗濯日暴令干。时听法者一行而坐。行末之人不闻说法。佛言应作两行敷其座席。或为半月形或作方池势。时有信敬俗人。请诸苾刍就舍而食。苾刍不许。婆罗门居士等白言。圣者若佛世尊未出于世。诸外道辈是我福田。今佛出世仁等是我胜妙福田。我等来请仁不许者。我等岂可弃善路粮而向他世。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人来请应可受之。彼设供时阙少座席。至苾刍处求借暂用。苾刍不与。佛言应与。苾刍食讫自持而归。俗人告曰。仁等当去我自持还。苾刍畏惧不肯留与。佛言留与。施主报曰。圣者且住饮非时浆。苾刍不许。佛言应住饮已方行。时诸俗人遇有缘事。所留之座不及送还。佛言应取。时诸苾刍不知遣谁往取。佛言应鸣揵稚令少年者取。复有俗人为设供事来就苾刍借所坐物。苾刍不与。彼便报曰。我为仁等而设供养。仁等自坐何不与耶。佛言应与。时诸苾刍食了弃去。被贼所偷。佛言应令苾刍为守护者。其守护人与俗同住。诸人问言。圣者岂可更欲重餐食耶。苾刍报曰。我不为食看坐物耳。俗人报曰。我岂偷仁所留坐物。若不信者可自持将。彼不能持。佛言应一边住。勿杂俗人。时诸俗人同前唤食。佛言若诵经者。应在一边诵经而住。若修定者。应在一边端思静虑。仍观坐物。俗徒散已当可持行。时有残食及油不净之物污秽座具。苾刍弃去。佛言若残食污应以水洗。若油污者应用澡豆。若不净污。以土牛粪而揩洗之。方可持去。如佛所教应为诵法者。时诸苾刍露地而坐被日光所迫。佛言应幕覆上。时遭风雨弃之而去。遂便损坏。佛言应可收入。不知谁收。佛言大众详收。于耆年坐处多有敷设。老者力劣不能擎举。佛言少者应收上座。老者可举下行收入物。时聚在一处致令烂坏。佛言分散安置。时诸苾刍更不诵经典。佛言若露若覆随情诵经。时诸俗徒有敬信者。皆以真珠宝物金银装校。上妙衣服覆师子座。时诸苾刍不敢就坐。佛言作俗物想及无常想。坐时无过。时遭风雨。苾刍但内僧物弃俗衣裳。因斯损坏。佛言应可内之。

时有施主造二住处。一在村中。一居兰若。其村中寺卧具丰饶。在阿兰若床褥疏寡。后于异时于兰若中欲设大会。时诸苾刍见无座席。诣村中寺从其暂借。彼不肯与。佛言当与。若疑天雨及正雨时。即不应与。尔时在路若逢天雨应安树下。或在墙边以一覆上。彼用好覆。佛言当以恶者而覆其上。供设既了不即送还。皆作是念。彼此皆是一施主物。佛言此是定属不应余用。两寺之物共相合杂难可辩知。佛言于其物上应书寺名。并可书彼施主名字。云是某甲施物。

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若佛世尊在众首坐时。众便威肃。若不坐时众无威德。若佛世尊见听许者。欲造赡部影像置于众首。世尊告曰。随意当作置于众首。于时大众在露地坐遇逢天雨。时诸苾刍弃像入寺。时有婆罗门居士等见已讥笑。仁等何故弃掷大师。佛言应令俗人及以求寂移像令入。若此皆无。汝诸苾刍作大师想应可举入。

时有众多苾刍。各遇时患无人瞻养。佛言若有病者。应当瞻视佛遣瞻病。苾刍不知使谁瞻视。佛言应从上座乃至下座。并应瞻病。时有耆老苾刍皆来问疾伫立而住。因生患苦。佛言应坐看彼病人时诸苾刍自将座去。不信俗人见而怪问。圣者今欲观舞乐耶。苾刍白佛。佛言诸看病者。不应自持座去。其瞻病人。于病者边多置坐物。时六众苾刍亦来问疾。于病人所多作言话。时瞻病人报言。具寿且宜可去废供病者。六众报曰。随汝意作。谁复相遮。报言仁当观察。我欲他行。六众报曰。病者若亡汝收六物。因何令我看病人乎。作是骂已。令病者观察杂物。即便出去。于时病人不能收摄。遂致亏损。以事白佛。佛言有五种人。不应嘱授令其观察。云何为五。一无惭耻者。二有仇隙者。三年衰老者。四病无力者。五未圆具者。

时具寿邬波离问世尊曰。若二苾刍同坐一座。若起去时谁当收举。佛言在后起者应收举之。若一时起小者应收。如其同岁应共举之。时有亲教轨范二师。出外经行。弟子门徒住在寺内。于诸善品不能增长。如莲花乏水。佛言。二师出时弟子随去。时彼二师自持床坐。弟子随后垂手而行。佛言弟子门人应持床座随逐而去。时彼二师于经行处自为洒扫。弟子闲住。佛言弟子门人若见其师执扫彗。时弟子代为令其安住。若师被众差为洒扫人。不代无过。若彼二师为针线作。时弟子闲住。佛言应可代为。勿令辛苦。师被众差作缝衣者。不代无过。时诸弟子受业之时。受得业已即在师前而为诵习。佛言受得业已。应离闻处在见处而为诵习。其习定者。受得法已。可向余处静虑安心。若见二师为众使时。亦应随时相问代彼执劳。若共二师出经行时。将座去者应可持还。时彼弟子在前而去。师便在后。遇有他事不得随来。佛言。弟子还时应问师曰。师欲归不。若言归者应持座去。若言未归不须持座。汝等苾刍如我所制。不依行者皆越法罪。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三子五、学4 丑一、征云何为学?丑二、标谓三胜学。丑三、列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谓三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八卷

卷第二十八: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六【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如果见到如来出现在这个世上演说正法,他就发出大音声,告知众生:如来出世了!如来出世了!使他们得以听闻佛陀的名号,舍离一切的我慢与戏论。他又劝导

宋智明: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

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道在日用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止观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归于真正的圆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仅仅是准备与趋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为,才是如实的自然之道。天台智者大师在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八课 饮酒的过失

第二十八课 饮酒的过失往昔释迦牟尼佛,在支提国,婆提城,是处有恶龙,凶暴为害,人及鸟畜,无敢近者,秋谷熟时,亦遭破坏。有长老 (1) 名沙伽陀,著衣持钵,游行乞食,渐近其处,闻恶龙为害,乃到泉边桥下,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八卷诸方广语。南阳慧忠国师语。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江西大寂道一禅师语。澧州药山惟俨和尚语。越州大殊慧海和尚语。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语。池州南泉普愿和尚语。赵州従谂和尚语。镇州临济义玄和尚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八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圣节上堂:皇帝以天下为家。兆民为子。父子一体天下一家。王爱于民民敬于王。爱敬既同王道无外。所以佛言。如民得王。又云:如民之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八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八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吕舍人(居仁)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八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八卷法昌遇禅师禅师名倚遇、漳州林氏子也。为人奇逸、有大志。自剃发受具、即杖策游方。名著丛林。浮山远禅师、尝指以谓人曰。後学行脚样子也。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三至三遭逐、犹谒之。泉揕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