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二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1:56

第二十二卷 佛本行集经

问阿罗逻品第二十六之二

尔时尊者阿罗逻仙人善知菩萨心有至德。更述已论决定悉檀而说偈言。

瞿昙沙门善谛听我论中说总悉檀

如今虽在烦恼中如后自然还解脱

尔时阿罗逻。说是偈已。作如是言。凡众生者。此有二义。一者本性。二者变化。合此二种。总名众生。言本性者。即是五大。其五大者。所谓地大水火风空。我及无相。名本体性。言变化者。诸根境界。手足语言。动转来去。及以心识。此名变化。若知如是诸境界者。名知境界。言能知彼诸境界者。是我能知。思惟我者。是智人说。而说偈言。

若有能识诸根尘是名善知彼境界

言知一切境界者智慧人说思惟知

尔时阿罗逻。作如是言。思惟我者。其人即是迦毗罗仙。及其弟子。以自度量此意境界。波阇波提仙人之子。名曰深意所见亦然。如人数数生老病死。受诸苦毒。深谛知已。为他解说。念其远离。思惟此理。应当了知一切无相。又复说言。因烦恼者。所谓无智。爱着诸业。如是等业。属烦恼因。此烦恼因。则有四种。此人不能解脱生死。以其未离诸烦恼故。四种云何。一者无信。二者着我。三者有疑。四者无定。以有余残。则无方便。深着世间。恒常堕落。以如是故。处处受生。

言无信者。常行颠倒。应如是知。而反不知。是名无信。

言着我者。云此是我。称彼非我。我如是说。我如是受。我行我住。我相我身。如是名我。不自觉知。是名著我。

言有疑者。此是以不惑疑一切。止是一物。犹如泥团。是名为疑。

言无定者。如是如是。是是亦然。非是亦然。心意觉想一切诸业。是众是我。是彼是此。是名无定。

又余残者。未知胜处。未觉始觉。未证自性。始证知故。是名余残。

又复说言无方便者。即是无智。以无智故。不解方便。无方便故。不能显示。以是义故。名无方便。

又染著者。谓无智人。见闻触觉。即生染着。或时意着身着语着。或意业着一切境界。应不着处而惑着之。是名为着。

又堕落者我是彼处。彼处是我。若有如是思惟念者。是名堕落。以是因缘。堕于烦恼。是名无德。是名无智。是名五处。苦恼无乐。此无乐处。所谓黑暗愚痴大痴。有二杂住。是名五处。言黑暗者。所谓懒惰。言愚痴者。所谓生死。言大痴者。所谓行欲。所以者何。此处假使有大德人。犹尚迷惑。不知醒悟。故名大痴。二杂住者。所谓嗔恚。复二杂住。所谓懈怠。无明众生。不如是修。迷没染着此五处所。住于烦恼苦海之中。顺生死流。我见我闻。我证我作。我教他作。我如是至。以如是心如是意故。轮回没溺于烦恼海。如是四种。缠绕裹结于烦恼中。言无因果。大德瞿昙。仁应当知如是诸事。而说偈言。

若人欲得正见知四禅清净解脱处

心若觉了彼智已知诸真圣及非真

如上分别应当宣是故名为四禅解

能舍诸行及无行此即知无字句名

以是彼处大梵天说于世间诸梵行

若能行此梵行者即当得生于梵宫

尔时菩萨。闻阿罗逻如是语已。复更重问其方便行。若行方便所至之处。及以梵行修行。当行行处行法。尊者为我。一切解说。

尔时阿罗逻。依已总论义例宗体。一切皆向菩萨而说。仁者瞿昙。凡欲修行。应舍宫宅。依出家仪。乞食活命。发弘大誓。修持戒行。住于知足。随所堪办衣食卧具。闲静住处。独行独坐。如诸论中。智所知见。贪欲嗔恚。愚痴过咎。见已远离。厌恶诸欲。受最快乐。调伏诸根。入于禅定。当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诸患。空闲之处。生离分别。即得初禅。得初禅已。还复思惟。如是分别。渐渐得乐。既得乐已。住是寂定。还依因此寂定之力。意重厌离欲嗔恚等。既数厌离。心转喜欢。既加喜欢。增长于智。是时即得生大梵宫。生彼处已。还更如是思惟分别此乱我智。还复弃舍。既弃舍已。得第二禅。生大欢喜。得欢喜已。见心被大欢喜所逼。转求胜上。即至光音。至光音天。见受乐处至彼处已。厌离喜乐既离喜乐。即得三禅。到三禅中。即转胜下遍净诸天。一向受乐。若能如是得乐已舍。不受不着。即远离诸苦乐之处。得第四禅。既离苦乐及攀缘心。一切皆舍。

复有人。以自慢心故。求解脱相。欲得出过四禅果报故。内思惟此四禅法。广果天中所受果报。此是粗智思惟观之。又如是言。彼人思惟如是事已。从三昧起。见其身色。有诸过患。欲舍色身求上胜智。故发是心。彼人如是舍诸禅已。进求胜处。而发此心。如前所说。舍诸欲事。如是舍离粗色身故。发厌离心。彼时即得身中所有虚空无边分别。于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内。及树木等。所有诸物悉皆分别。无边虚空。得如是等一切色处。明了分别。无边空已。即证胜处。而有偈说。

如是微妙大梵处一切无相常无言

智人说彼解脱因即此名为涅槃果

尔时阿罗逻。说是语已。白菩萨言。仁者瞿昙。此即是我解脱之处。及其方便。我今为仁显示已讫。仁若心意喜乐此法。如我所说。仁可领受。而说偈言。

如是清净解脱法我今知已复广宣

仁者心意若喜欢唯愿依此领纳受

时阿罗逻。复更说言。乃往昔时。耆沙仙人(隋言求胜)。毗踰阇那仙人(隋言离别老)。波罗奢罗仙人(隋言他箭)等。及余诸仙。皆共称说是解脱法。亦复同乘此解脱法。而得解脱。仁者既是大智丈夫。堪行此法。行此法已。能得善处解脱报果。

尔时菩萨。闻阿罗逻仙人所说梵行之法。受持而行。欲沙门行。求沙门果。故行此法。即便证知。而菩萨从阿罗逻口下。闻说法已。信行此法。不违不背。亦复不言。我先自知。但受持已。思惟此法增进。更发坚固智心。求于胜处。既见胜处。亦不生慢讥毁彼仙。但自思惟。非独阿罗逻有此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独阿罗逻有精进行。正念三昧。及诸智等。我亦有之。乃至智等。我今可求如阿罗逻所知证法已。向他说分别显示。及作胜处。

尔时菩萨。于阿罗逻所说法行。皆悉证已。知见而行。然菩萨闻彼等诸法。无多勤劳。须臾时顷。而尽得之。如行能说宣通显示。一种无异尔时菩萨。即更前至阿罗逻边。作如是言。尊者阿罗逻。尊能如是自证法智。向他人说。所谓求生无想之处。作是语已。时阿罗逻。报菩萨言。长老瞿昙。如是法智。我自证已。向他显说。宣通开示。

菩萨复言。我从尊者。闻此法已。如尊所说。我信知行已证此法。若有智者。知行境界。亦应不舍如此之法。但我所见。此法虽妙。未尽究竟。所以者何。我意如是观察思惟。此法犹有变动之时。但此境界。本性如是。知已此智。虽是无智。更欲生别其余诸法。然尊者说虽言我得清净解脱。若分别观是因缘法。遇缘还生非真解脱。犹如种子非时而种。藏在地中。若未顺时。无有水雨。芽则不生。若依时种。润泽调适。诸缘具足和合则生。今此亦然。但以无智。着于爱业。如是等法。舍已分别。言我解脱。但有着我。皆悉须舍。即便舍是无智爱等业无合处。此等舍已。虽得胜前。未至真处。但行分别有我之处。彼等微细三事会有以彼微细诸烦恼故。复更别有不用之处。寿命长远分别故。言我得解脱。而说偈言。

因诸过患微细故所以受不用处身

寿命劫数既久长便即说我得解脱

菩萨复言。如尊前说。我已舍我。既自称言我已舍我。是则不名真实舍我。若依分别未解脱者。彼不可言无有患累。以是当知。有患累处。亦不可言得于解脱无我之处。有我之患。不可作异。犹火色热。热不离色。色不离热。此二各体以先无故合。若有者无有是处。如我既然。一切诸患悉皆如是。此解脱已。至于彼处。还复被缚。为以于智取境界故。彼灭色已。但有于识。彼知我识。即名是有。以是有故。不名解脱。是我悉檀。境界大小。如是知彼。还得如是。求胜处所。以是义故。何须分别。此我非我。如木如壁。重重相舍。既各重重。有于智故。故我思惟。悉须放舍一切境界。令得自利。而说偈言。

重重次第悉皆捐是乃名为舍境界

一切根尘悉放故是名自利及利人

尔时阿罗逻徒众之中。有一弟子。白菩萨言。大德瞿昙。今来至此。我等住处。悉成好器。又复得于八种自在。菩萨报言。此处云何得有自在。

时阿罗逻止弟子言。汝今且莫思量此事。所以者何。言自在者。于诸事中。能作决定。不共他人。无有等侣。内身自证寂定得故。乃生欢喜。菩萨报言。此事不然。

阿罗逻言。其义云何。菩萨即言。如是如是。阿罗逻言。仁者但说。莫秘此语。菩萨报言。若依尊者。说言此行。无有回也。阿罗逻言。仁者何故立于此问。何处有疑。菩萨报言。我今心已厌离生故。欲问真正。

阿罗逻言。仁者瞿昙。欲得闻者。我当为说。凡欲开化于世间者。即我是也。唯有名字。不生不老。不退不还。无边无中。无前无后。是名为我。自在能入轮转。在于生死之内。亦不暂住。彼法非法。彼天彼人。及诸有趣。彼能远行。彼能作乘。乘彼乘者。能渡深有海。流转去来。能作生死。亦能变化。自在最胜。最妙最大。能作世主。摄化一切。

菩萨问言。如此化者。是有以不。阿罗逻言。我观仁者。所问音声。必欲不受如此之义。或当仁者意不贪乐。菩萨报言。我无有患。阿罗逻言。大德瞿昙。勿作疑心。随意所乐。但自论说所向之义。善思惟入。以自明照。若自见知。不被他诳。不受他教。不随他义。如是证者。名得自利。余人不能。若不定心。随诸论师。而取义意。其智减损。仁者闻已。真正思惟。各各读诵。观察深义。审自证知。知已有疑。随意问我。我当为说。

菩萨复问。尊者所言。能化作世。得自在者。于是义中。我心有疑。阿罗逻言。如仁者意。此义不然。菩萨复言。我如是见。阿罗逻言。何因如是。菩萨复言。此缘唯一。所以者何。若自在化作此世者。则不得依次第相生现见来者。其烦恼轮。不应如是次第而转。亦应众生心不喜利。而自然得。应一众生不得杂患。应诸世人。供养自在。如父如母。自余诸天。不得供养。其贫穷人。应不说彼所有毁辱善恶之业。悉应在彼。应诸众生无处依着。应无处求。应无所作。世人应不如是思惟自在有也。自在无也。世人如是分别。有无应作。不作诸业。应得自然果报。彼自在天。若行苦行。得成自在。世间亦应共受此业。一切亦应俱名自在。若彼无因作自在者。无处无人。非不自在。彼若非是自在建立。亦不名有。岂可得言自在建立。其阿罗逻。赞菩萨言。大德瞿昙。智慧深远。善能显示。承受诸论。总言总体。悉以智力。分别能知。是故平等见诸悉檀真实之路。愿为我说。莫辞疲劳。悭惜法宝。

菩萨复言。我今应当供养尊者。阿罗逻言。师有多种。仁者供养。何由可遍。然今仁者。既为上首。亦可堪能供养彼等。菩萨复言。尊者但当为我解说如此等义。阿罗逻言。彼等实胜于一切世间。未有彼等先生。仁者善意深自思惟。为业在前。为身在前。菩萨报言。此义云何。阿罗逻言。此是大患。所以者何。若业在前非身先者。应不受身。身应无业。业自不生。谁造此业。若身在前非业先者。应无有业。若无有业。何故复有众生受身。谁复有能开化世者。彼应不损一定常存三界所缚。是诸众生生本。应生自身。若不能自在者。其一切人。所爱乐身。应自具办。若自具者。于一切处。应当自有。菩萨报言。我如患人求医师疗。我今亦复不难此义。

尔时众中。有一苦行。是阿罗逻仙人弟子。白菩萨言。善哉瞿昙。尊师语言。唯愿仁者。莫难其义。如此之义。计不须争。若其争者。此非利益。仁但受取如尊师说。菩萨报言。我不难也。但欲问彼相承所来须知其义。彼仙人言。随此因缘。仁者受持。取其真义。若欲生疑心中诤论。是大非法。未来得罪。时彼苦行仙人弟子。即说偈言。

凡人听受咨禀时心意不乱义乃定

若当持疑怀谄曲是则争竞觅人非

二彼求过即成怨两怨相争口言恶

智者欲断口业过说理不作相竞心

论议求胜是名贪争名伏他使人耻

多言显过此大患谄意听义成自憍

慢心嗔恚其罪增各说是非相毁呰

应作不作不作作二相竞故是大怨

尔时菩萨。闻是偈已。语彼仙言。实有如此。相争竞过。非道言无。但我欲寻本来相承成就之事。非故穷尽。说是语已。时彼仙人。心犹不忍。阿罗逻言。大德瞿昙。解脱道路。仁者憎乎。如此事缘。非本来也。菩萨报言。若欲求彼解脱之时。须如是求。

尔时阿罗逻仙人弟子。复作是言。沙门瞿昙。仁者离此。欲求解脱。徒损身耳。菩萨报言。人求世间无常乐故。犹尚有乏。况复欲求不还解脱。时阿罗逻仙人弟子。复更白言。仁者今既言不还来。可常行也。菩萨报言。今行之处。既是意乐。今至彼处。当复何还。阿罗逻言。莫行至彼。莫还来此。可不得乎。菩萨报言。希有此事。尊者前说。后受于有。何故复言更不还也。阿罗逻言。实然仁者。此大希有。而彼真如寂静之体。无始无终。无有边际。无初无后。不定其行。不可尽形。然无相师禅定主者之所建立。大梵天是。

菩萨复言。我今更问大仙尊者。若劫尽时。此诸大地。及以丛林。须弥山等。帝释宫殿。悉被劫火之所焚烧。尔时彼天。复在何处。是谁字谁。云何语言。功德果报。云何而住。又劫尽时。诸物皆尽。彼何不烧。

尔时罗逻。默然微笑。时阿罗逻仙人弟子。白菩萨言。仁者智慧。今既最胜。仁者可不自知过去一切诸仙得正道也。所谓尊者波罗奢罗仙人。颇罗堕仙人。阿须梨耶仙人。跋陀那仙人。迦妒婆陀那仙人。陀那达多仙人。达利多耶那仙人。般遮罗波帝仙人。阿沙陀仙人。跋摩达多仙人。那侯沙王子耶耶坻仙人。韶波梨仙人。波罗婆遮那仙人。脾提阿仙人。阇那迦仙人。阿槃低国罗低提婆仙人。阇祁沙毗耶仙人。提毗罗仙人。毗陀呵毗耶仙人。婆奴仙人。提婆耶那仙人。泥沙多那耶仙人。耶若多那仙人。尼耶薄都仙人。呵梨低仙人。跋阇罗婆睺仙人。诸如是等。一切仙人。皆入日光。而取正路。

尔时菩萨。报彼仙言。今者既云入于日光求解脱者。此义是何。我今应当礼彼诸有。我实不用如是自在。是时菩萨。作是语已。内自思惟。阿罗逻法。非是究竟。心不喜欢。时阿罗逻仙人弟子。量度既知菩萨心已。即从座起。白菩萨言。仁者今于此法已外。意欲更求胜解脱也。菩萨报言。我意愿当证如是法。无地无水。无火无风。及无虚空。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相。无安无畏。无死无病。无老无生。无有非无有。无常非无常。非语言说。无有边际。而说偈言。

本无生老病死过并及地水火风空

湛然三世无师教常净自然证解脱

尔时罗逻仙人。闻是语已。白菩萨言。仁者瞿昙。我今所有自证之法。以向他人宣扬显说。仁者今亦自证此法。向他人说我所解法。仁者亦解。如我今日。作此众师。仁者亦堪如是之师。瞿昙今可共我同心。我等二人。领此大众。教化显示。是时罗逻。虽名为师。但取菩萨平等行分。自以半座。分与菩萨。供养菩萨。随于菩萨意所堪须供养之具。生大欢喜。最胜最妙。心意熙怡。遍满其体。不能自胜。

尔时菩萨。如是思惟。此之法者。不能令人得至涅槃。亦复不能远离诸欲越度烦恼。不能寂定尽于诸漏而得神通。又复不能自觉觉他作沙门行。不能灭除诸恶烦恼。所以者何。行于此法。唯生非想。而作诸业。故知此法非是究竟至极之果。作是念已。即便背舍罗逻而行。而有偈言。

菩萨思惟此诸法其心不甚大欢喜

知非究竟好出升即背罗逻而行去

尔时罗逻仙人徒众。即共菩萨。分别相辞。作如是言。唯愿仁者。行行之处。常得吉祥。

答罗摩子品第二十七

尔时于此阎浮提地。复更别有一大导师。名曰罗摩。其命已终。彼徒众主。即摩长子。名曰优陀罗罗摩子。主领彼众。其优陀罗。常为彼众。说生非想非非想法。近王舍城。一阿兰若林中而住。是时菩萨。遥闻其名胜前罗逻所说之法。闻已思惟。我今应当至优陀罗罗摩子边。行于梵行。

尔时菩萨。从阿罗逻居处而出。安庠而行。渡于恒河。借问既知。即到其所。而白之言。仁者优陀。我于仁边。欲受教诲。行于梵行。时优陀罗。告菩萨言。大德瞿昙。如我所观。见于瞿昙。既是智人。堪受我法。而行梵行。若欲受法行梵行。时须顺我法清净业果。而得行报。

尔时菩萨。于优陀罗罗摩子边受法行行。求沙门法沙门事故。恭敬合掌白言。仁者未审。仁者所行之法。至何境界。为我解脱。其忧陀罗。告菩萨言。大德瞿昙。凡取于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大痈大疮。大痴大闇。若细思惟。即得受彼微妙有体。能作如是次第解者。此名寂定微妙最胜最上解脱。其解脱果。谓至非想非非想处。我行于此最胜妙法。其优陀罗。又复更言。于此非想非非想处。过去之世。无胜寂定。现在既无。当来亦无。此行最胜最妙最上。我行此行。

尔时菩萨。闻此法已。思惟不久。即证此法。是时菩萨。从于彼边。随口所出。闻已心信。随顺彼语。而作是念。如此之法。我亦可得。我亦可知。实语无虚。我今所可见。即能见知。即得知。复语于彼优陀罗言。非但仁者。昔父罗摩。独有信行。我今亦有如是信行。非彼独有精进正念禅定智慧。我今亦有乃至智慧。我于今者。行彼法行。学于罗摩。自证法已。为他显说。知彼法故。见彼法故。更欲求胜。

尔时菩萨。证是法已。白优陀罗罗摩子言。仁者父昔于此非想非非想处。自证知见。向他说耶。优陀罗言。大德瞿昙。我父如是菩萨报言。仁者优陀。我今已通。证知奉行。其优陀罗。白菩萨言。大德瞿昙。若其然者。仁与我父罗摩无异。大德瞿昙。仁今若知此等诸法已奉行者。可如我父罗摩仙人。领此大众。教示宣通。时优陀罗。既自修行。梵行不阙。但取菩萨同行建立菩萨。若同法智增上供养最胜供养菩萨。心生欢喜。不能自胜。

尔时菩萨。语优陀罗。作如是言。仁者此法不能究竟。解脱诸欲。灭于烦恼。寂定一心。尽诸结漏。及诸神通。成沙门行。到大涅槃。此法还回入于生死。所以者何。既生非想非非想处。报尽还回入于烦恼。作是语已。其优陀罗。白菩萨言。大德瞿昙。可不闻知。我父罗摩。虽证此法。而一切处。不觉不知。已生非想非非想故。而还来入于生死者。无有是处。不取后生。亦复不见生之处所。其优陀罗。虽得如是寂静之法奢摩他行。而不办求最上胜法。唯口称言。我父罗摩。作如是说。菩萨如是思惟。此法非是究竟。我今不应专著此法。舍优陀罗。即便背行。而有竟说。

菩萨思惟观此无罗摩往昔虽复行

既非解脱究竟乘即便背行而舍去

劝受世利品第二十八之一

尔时菩萨。从优陀罗罗摩子处。辞别而行。安庠渐至向般茶婆山(隋言黄白色)。到彼山已。于山麓间。求平整处。于一树下加趺而坐。端身住心。正念不动。譬如有人。头上火燃。急疾速灭。而掷于地。是时菩萨。心求断除烦恼边际。亦复如是。尔时菩萨。内心如是思惟筹量。我于何时。当得散此大烦恼聚。我于何时。当得破此大愚痴藏。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诸众生。没在生死。复于何时。悉令解脱。如是念已。威德俨然。时彼山中。多有杂人或取草柴。拾干牛粪。或复捕猎。耕垦作田。或放牧人。及行道路。彼等诸人。遥见菩萨在般茶婆山树下坐。犹如杂宝妙金象光。见已各生希有之想。共相谓言。汝诸仁者。此非常人。从何方来。到于是处。或言此是般茶山神。或言此是般茶婆山所居仙人。或言此是何处神明。或言此是毗富罗山所护之神。或言此是耆阇崛山守护之神。或言此是大地之神。从地涌出。或复有言。此是虚空上界天子来下于此。我等如是心各怀疑。何以故。此神身体。光明炽盛。威德巍巍。遍照此山。犹如日月光明遍照。诸娑罗树。花悉开敷。此非是人人之光明。不能显现如是之事。

End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二卷

卷第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之首。第五会共有三品,即本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冋向品》。前二品是序言,《十回向品》是主体。本会要说明的是上贤的十回向位,主要的说法者是金刚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二卷

卷第三十二: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等法界无量回向?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离于染垢的绮缯系在顶上,安住法师的席位,广大实行法的布施,生起大慈大悲的心安立所有的众生,常能饶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二卷

卷第四十二: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呢?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三昧的时候,将得证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是哪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呢?一,不执着任何刹土;二,不执着任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要(南岳下三世,嗣马祖一)师讳普愿,郑州王氏子也。示众云: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时有僧出众云:某甲买。师云:不作贵不作贱。你作么生买?僧无对。师同鲁祖归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二卷怀让禅师第四世一十二人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嗣一十二人镇州临济义玄禅师睦州龙兴寺陈尊宿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福州乌石山灵观禅师杭州罗汉宗彻禅师相国裴休(已上六人见录)扬州六合德元禅师士门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二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七世。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法嗣七人见录。台州瑞岩师进禅师。台州六通院志球禅师。杭州云龙院归禅师。杭州余杭功臣院道闲禅师。衢州镇境遇缘禅师。福州报国院照禅师。萚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二卷

五灯会元 第十二卷◎临济宗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石霜楚圆禅师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谒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二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到禅床前立云:山僧立地。待你诸人彪去。还彪得么?良久遂坐曰:看见了也。不易作个主宰。不见古人唤僧云:上座。僧回首。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黄梅东山(法)演和尚语录(门人惟庆编)师在海会受请。拈香示众云:八十翁翁辊绣球。遂付维那宣疏毕。升座云:三处住持只这滋味。这回冤家难为回避。白莲峰鼻孔。海会山出气。当晚小参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二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筠州圣寿语录 (嗣法门人法深录)开堂日。宣疏罢。师乃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今日四众围绕。佛法现前还得不得?良久云:欲行千里一步为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五住云居山结夏小参。云居千百众如无。只缘内外绝消息。个中空洞等虚空。杀活全承此恩力。所以道。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要论个中意。铁船水上浮。算来直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释迦出山相正觉山前折却本。三七日内心头闷。却来鹿苑讨便宜。好与拽翻椎一顿文殊问疾居士何曾病。是病因问有。两眼对两眼。世医咸拱手观音大士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二卷

祖堂集 第十二卷祖堂卷十二荷玉荷玉和尚嗣曹山,在抚州。师讳匡慧,俗姓高,福州福唐县人也。出家于罗汉院,具戒造曹源。因一日参次,曹山乃问师:大人还在也无?对云:在。曹山云:略要相见,还得摩?对云:请和尚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二卷荐福古禅师禅师名承古、西州人、传失其氏。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雅洞山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黄龙南禅师禅师章氏、讳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龆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年十一弃家、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尝随銮出、道上见祠庙。辄杖击火毁之而去。十九落发、受具足戒。远游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