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二卷 摩诃僧祇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13:22

第二十二卷 摩诃僧祇律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六群比丘交脚白衣家坐。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王子大臣交脚坐家内。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交脚家内坐。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交脚坐家内。应当学。交脚者。髀着髀上膝着膝上。膊肠着脚胫上脚着脚趺上不得交脚坐家内。应正两足。若精舍中食上和上阿阇梨长老比丘前。不得交脚坐。若病得交脚坐。见上座来当正坐若涂足挑刺交脚坐无罪。若放恣诸根交脚坐家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交脚坐家内。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六群比丘叉腰白衣家内坐。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王子大臣力士。叉腰坐家内。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叉腰坐家内。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叉腰坐家内应当学。叉腰者。一手叉两手叉。不得叉腰坐家内。若精舍中食上和上阿阇梨长老比丘前。不得叉腰坐。若老病若风动腰痛叉腰无罪。若痈痤疮癣以药涂之。畏污衣故叉腰无罪。若见上座来应下。若放恣诸根叉腰坐家内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叉腰坐家内。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六群比丘白衣家摇足坐舞手并复折草。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伎儿在家内坐。手足不住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动手足白衣家内坐。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动手足坐家内。应当学。不得动手足家内坐者。不得动手动足舞手舞足。并折草坐。当安详靖住。若有所问者。当先护戒随顺而答。若问四塔者。得指示。是生处是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泥洹处无罪。若檀越欲令比丘起精舍者。应观地形势随作便指示。此中可起精舍。此中可起讲堂。此中可起温室。此中可起僧房。得指示无罪。若放恣诸根动手足坐家内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动手足坐家内。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檀越于精舍中设供饭僧下食。时六群比丘方索水洗手涤钵。檀越闻已。即持热饭筐扑地。嫌言。我废家务就寺设供。望众僧斋同净心修福。今欲下食。方有所索。出家之人应专心受食。云何食上多有所索。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应一心受食。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一心受食应当学一心受食。时不得两手按钵在脚前。当先净洗手涤钵。行食至当一心受。若直月监食人后来得索水洗手涤钵无罪。若放恣诸根不一心受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一心受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长者就精舍中饭僧。六群比丘先多受羹。后受饭。时钵中溢出堕地。檀越嫌言。我夺妻子分饭食众僧。欲尽令食而今弃地。尊者不知耶。此一粒饭中而有百功。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羹饭等受。佛言。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羹饭等受应当学。羹饭等受者。不得先取羹后取饭。当先取饭按已后取羹。若国俗法先行羹后行饭者。当取揵镃拘钵受。若无者当用树叶碗受。复无叶者得以钵受羹但受饭时应以手遮徐徐下钵中。莫令溢出。若比丘病宜多须羹者。多取无罪。若放恣诸根不羹饭等受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羹饭等受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就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刳四边食留中央。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周匝刳食留中央。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偏刳食。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偏刳食。应当学。刳食者。刳四边留中央。当先受饭。按着一边。后受羹和合而食。若酥腻入饭中。不得以羹故偏刳取食当次第取。若欲与人者。得截半与若放恣诸根。周匝刳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偏刳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居士就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口中回食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如驼牛羊口中回食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口中回食食。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口中回食食。应当学。口中回食者。含饭团从一颊回至一颊。当一边嚼即嚼边咽。若比丘食麨粳米者。当一边浸一边嚼无罪。若放恣诸根口中回食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口中回食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居士就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吐舌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如蛇如鼠。如狗如猫。吐舌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吐舌食。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吐舌食。应当学。吐舌食者。吐出舌以食着舌上然后合口。若直月及监食人。欲知生熟咸淡甜酢。得着掌中。舌舐无罪。若病得置盐掌中舐无罪。若放恣诸根吐舌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吐舌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就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大团饭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如牛羊骆驼。如狱中饿囚大团饭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大团饭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为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大团饭食。应当学。不得大不得小。如淫女人两粒三粒而食。当可口食。若比丘食粳米满口无罪。若放恣诸根大团饭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大团饭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就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张口待饭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如龟鳖虾蟆张口待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张口待饭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张口待饭食。应当学。不得张口待饭食者。比丘食时当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已。并以鼻作后口分齐。前食咽已。续内后团不得张口而待食。若口有疮得豫张口无罪。若放恣诸根张口待饭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张口待饭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张口掷团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淫劮人掷团而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掷团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掷团食。应当学。掷团食者。不得团饭遥掷口中。若酸枣若葡萄。如是种种乃至熬豆挑掷啖无罪。若放恣诸根掷团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掷团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啮半食半还着钵中。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啮半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啮半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啮半食。应当学不得啮半食半还着钵中。当段段可口食。若麨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若欲食果蓏甘蔗若芜菁根等得啮无罪。若饼当手作分齐令可口。若放恣诸根啮半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啮半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含食语。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如驼牛羊驴含食鸣唤。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含食语。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含食语。应当学。不得含食语者。若食上和上阿阇梨长老比丘唤时。咽未尽能使声不异者得应。若不能得者咽已然后应。若前人嫌者。应答言。我口中有食。是故不即应。若放恣诸根含食语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含食语。应当学。

交脚坐家内叉腰动手足

专意等饭羹偏刳回颊食

吐舌及大团张口与遥掷

啮半含食语第三跋渠竟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以指抆钵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小儿食。如狱中饿囚食。问言。尊者。饮食极丰何以故为抆钵。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指抆钵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指抆钵食。应当学。不得指抆钵食者。不得曲指抆钵。若酥油蜜着钵者。不得曲指抆钵。当以指拘聚然后撮食。若放恣诸根指抆钵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指抆钵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舐手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小儿得食舐手而食。问言。尊者我自恣饱食。何故舐手。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舐手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舐手食。应当学。不得反覆舐手食。若酥油蜜石蜜着手者。当就钵缘上概聚着一处。然后取食。若放恣诸根舐手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舐手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口*束]指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小儿[口*束]指食。问言。尊者。我自恣施食。何以[口*束]指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口*束]指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口*束]指食。应当学。不得[口*束]指食者。若比丘食羹臛甜腻物着指不得[口*束]。当钵缘上概聚一处。然后取食。若蜜石蜜盐着指头得[口*束]无罪。若放恣诸根[口*束]指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口*束]指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口*專][口*集]作声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猪鼠食声。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口*專][口*集]作声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口*專][口*集]食。应当学。不得[口*專][口*集]作声。若放恣诸根[口*專][口*集]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口*專][口*集]作声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檀越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吸饭作声食。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骆驼牛驴吸食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吸食作声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吸食食。应当学。若食薄粥乳酪羹饭不得吸使作声。当徐徐咽。若放恣诸根吸食食。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吸食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全吞食嗗嗗作声。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牛驴骆驼食嗗嗗作声。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全吞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全吞食。应当学不得全吞食。使嗗嗗作声。若比丘咽喉病作声无罪。若咽喉干燥。当以水通之。然后咽食。若放恣诸根全吞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全吞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落饭食半入口中半堕地。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放逸人落饭食。问言。大德。谓呼此食是无种钱作耶。我夺妻子分布施求福。计此一粒百功乃成。当应尽食。何故弃地。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落饭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落饭食。应当学。受食时不得令一粒落地。若净人泻时堕地无罪。食着口中时勿令落地。误落地者无罪。若啖鱼肉果蓏甘蔗时。皮核滓骨不得纵横弃地。当聚足边。若放恣诸根落粒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落饭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振手食污比坐比丘衣。比坐即问。长老。何故振手为蜈蚣蜂虿所螫耶。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振手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振手食。应当学。若振手食时不得向比坐振手。若食着手当向己前振手。若钵中抖擞。若放恣诸根振手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振手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嫌心看比坐钵。若见少者便言贞廉自节。若饱不用当与我。若见捉大钵者。复言咄咄。此贪食人钵如似大釜。檀越所供正可满。是我等余人当复那得。诸比丘闻已惭愧。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嫌心看比坐钵。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嫌心看比坐钵。应当学。不得嫌心视比坐钵者。若监食人看食何处得。何处不得。得看无罪。若共行弟子若依止弟子病者。看其钵中。是应病食不得看无罪。若看上下坐为得不无罪。若放恣诸根嫌心看比坐钵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嫌心看比坐钵。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有比丘置钵在前回顾。共比坐语。六群比丘取钵着余处行食。次至不视钵扪摸地污手。从檀越索水洗手时。檀越弃饭筐着地。嫌言。我废家务修福饭僧。僧应齐集受食。今行食时。方索水洗手。出家之人当端心观钵食。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当端心观钵食。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端心观钵食。应当学。端心观钵者不得放钵。在前共比坐语。若有因缘须共左右语者。左手抚钵上。若行食人到第三人时。当先涤钵豫擎待至。若放恣诸根不学端心观钵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端心观钵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索饭索羹。为檀越所讥。云何沙门释子食上索饭索羹。问言。尊者。我自恣与食。何故唤索。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听索食。

复次佛住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如来应供正遍知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一病比丘羸瘦痿悴。佛知而故问。比丘。汝病何似。答言。世尊。我病苦不适。佛语比丘。汝不能索随病食随病药耶。答言。世尊。制戒不听索食。佛言。从今日后听病比丘索食。佛告诸比丘。依止迦维罗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无病为已索食。应当学。不得无病为己索羹饭。若病须多羹得索无罪。若放恣诸根无病为己索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比丘不病不得为己索食。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先受鱼肉羹后以饭覆上。监食人看见已。即问言。长老。得鱼肉羹不。答言。长寿。汝见色自知。何故复问。监食人问行食人。何以不与此中鱼肉羹。答言。何处不得此中未得。又言。我已与。何故言不得。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应当学。若比坐迎食虑污衣者。不得尽覆当露一边。若一切覆者前人问得未。应答已得。若放恣诸根以饭覆羹更望得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腻手捉饮器比坐恶不受。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腻手捉饮器。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腻手受饮器。应当学。不得腻手受饮器者。比丘食时应护左手令净。当以右手受饮器。拄唇而饮。不得口深含器缘。亦不得令缘触鼻额。不得尽饮当留少许当口处泻弃之更以水涤。次行与下座。若左手病疮者。右手就钵缘上。概去腻净水。洗若不净以叶承取饮已如上说。若放恣诸根以腻手捉饮器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以腻手受饮器。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有居士于精舍中设供饭僧。时六群比丘钵中余食荡已弃地檀越嫌言。尊者谓此食是无子钱作耶。我夺妻子分为福德。故一粒百功。云何泻地。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日后不得钵中残食泻地。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以钵中残食弃地。应当学。不得钵中残食弃地者。食时当称腹而取不得多受。若净人卒与多者。未啖时应减与比坐。若比坐不取应与沙弥及园民。若洗钵时不得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当聚着板上叶上。若细粒若麨不可得聚者无罪。若放恣诸根以钵中残食泻地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以钵中残食弃地。应当学。

抆舐[口*束]作声全吞并落粒

振手看他钵端心为己索

覆羹腻手弃四跋渠说竟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立为坐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彼伎人立为坐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说如是微妙法时。应与床坐。云何坐听。令彼立说。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上事。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立为无病坐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立为坐人说法。佛告诸比丘。依止毗舍离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人坐比丘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说者。为前人开解其义分别演说。欲令如说修行。法者。佛所说佛所印可。佛所说者。如来应供正遍知自说。佛所印可者声闻所说。佛赞善哉。是名印可。不得立为坐人说法。前人病者无罪。若比丘为塔事。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起恐彼疑故。若边有立人者。即作意为立人说法。王虽听比丘无罪。若放恣诸根立为无病坐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人坐比丘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坐为卧人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坐为卧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此听法人无恭敬心。闻说如是微妙法。云何卧听。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坐为无病卧人说法。从今日后人卧比丘坐不得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人卧比丘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说法者如上说。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若诣王若地主时。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起恐生疑故。若边有坐人者。当为坐人说法。王虽听比丘无罪。若放恣诸根坐为无病卧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人卧比丘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坐卑小床。为高床上军将师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似伎儿自坐卑小床为高床上人说法。此坏败人何道之有。然此师子军将无恭敬心。闻如是微妙法时。云何自坐高床。使彼坐卑小床而为说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坐卑下床为高床上人说法。从今日后人在高床上。己在下不得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人在高床比丘在卑床。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卑床有二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粗弊亦名卑。高者二种。高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病者世尊说无罪。说法者。如上说。不得坐卑床为坐高床上人说法。病人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尔时不得语令起易坐恐生疑故。若边有下人应作意为下人说。王虽坐高床听比丘无罪。若放恣诸根在卑床为坐高床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人在高床比丘在卑床。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着革屣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诸伎儿为着革屣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而此童子闻说妙法无恭敬心。不脱革屣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着革屣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革屣者若一重若两重。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无病着革屣人说法。病者佛说无罪。若比丘为塔事僧事。乃至边有净人者当立意为彼人说。王听无罪。若比丘在崄路恐怖处。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着革屣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着革屣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着革屣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着木屐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儿为着屐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而此童子无恭敬心。闻如是微妙法。应当脱屐。云何着屐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着屐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着屐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着屐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屐者有十四种。金屐银屐。摩尼屐牙屐。木屐多罗屐。皮屐钦婆罗屐。綖屐芒屐。树皮屐婆迦屐草屐。如是等种种屐。是名屐。说法者。如上说。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应语令脱屐恐生疑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王听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着屐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着屐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覆头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儿为覆头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而此童子无恭敬心。闻如是微妙法。应却头上覆。云何覆头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覆头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覆头者一切覆头。说法者。如上说得为病人说法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时。乃至边有净人者当立意为彼人说。王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覆头为说法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覆头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覆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缠头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说人为缠头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云何缠头听说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缠头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缠头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依止毗舍离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缠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缠头者。若衣缠若绢缠。说法者如上说。得为病缠头人说法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故。诣王若地主。彼作是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解缠恐生疑心故。若边有净人者当作意为彼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人虽缠头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缠头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缠头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梨车童子抱膝蹲人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说人为抱膝蹲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而此童子无恭敬心。闻如是微妙法。应如法坐。云何抱膝蹲听。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抱膝蹲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抱膝蹲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抱膝蹲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抱膝者手抱衣抱带抱。说法者。如上说。为病人说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时。乃至边有净人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抱膝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抱膝蹲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翘脚坐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说人为翘脚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正坐。云何翘脚坐。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翘脚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翘脚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翘脚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翘脚者。髀着髀上膝着膝上。膊着胫上脚着脚趺上。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无病翘脚人说法。病者为说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彼令正坐恐生疑心故。彼边有净人者。当作意为彼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翘脚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翘脚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为坐及卧说高床着革屣

着屐并覆头缠头抱膝蹲

不为翘脚说第五跋渠竟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持刀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为捉刀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当一心合掌。云何如屠儿捉刀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捉刀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持刀人说法。佛告诸比丘。依止毗舍离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持刀人说法。应当学。持者手捉刀者。大刀小刀剑。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持刀人说法。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放刀恐生疑心故。若边有净人当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崄道恐怖处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捉刀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捉刀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持刀人说法。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持弓箭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为持弓箭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放弓箭。云何如猎师捉弓箭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持弓箭人说法。佛言。从今日后不得为持弓箭人说法。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持弓箭人说法。应当学。持者手捉。弓箭者。防卫仗也。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持弓箭人说法。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放弓箭。恐彼人生疑。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捉弓箭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捉弓箭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持弓箭人说法。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持杖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为捉杖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当舍杖。云何捉杖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捉杖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持杖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持杖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捉杖者。一切杖。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无病持杖人说法。病者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放杖。恐生疑心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虽捉杖为说法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捉杖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持杖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持盖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为持盖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当却盖。云何捉盖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持盖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为持盖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为持盖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盖者。树皮盖。多罗叶盖。多梨叶盖。竹伞盖。叠伞盖。孔雀尾盖。如是等种种能遮雨日者。皆名伞盖。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无病捉盖人说法。病者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却盖恐生疑故。若边有净人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法师若律师风雨寒雪大热时。捉盖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捉盖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持盖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随梨车童子后行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随人后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然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当在后而听。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随无病人后为说法。从今日后人在前不得随后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人在前不得随后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后者人在前比丘在后说法者。如上说。不得随无病人后而为说法。病者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得语令在后恐生疑心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此处贼常喜在前发。我当在前。尊者在后为我说法。为说无罪。若比丘眼恶前人捉杖牵前为说法无罪。若放恣诸根在无病人后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人在前比丘在后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为骑乘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为骑乘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而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当下乘。云何骑乘听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具问上事。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为无病骑乘人说法。从今日后骑乘人不得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骑乘人不得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乘者。有八种。象乘马乘。牛乘驴乘。船乘车乘。舆乘辇乘。说法者。如上说。不得为无病骑乘人说法。病者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不应语令下乘。恐生疑心故。若边有净人者。应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为我说法。彼骑乘人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为无病骑乘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为骑乘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毗舍离。广说如上。尔时难陀优波难陀。在道外为道中梨车童子说法。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伎人己在道外。为道中人说法。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而此童子无恭敬心。闻是妙法应避道听。令比丘道中。云何自在道中。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难陀优波难陀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在道外人。在道中为说法。从今日后不得道外为道中人说法。除病。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道外为道中人说法。除病。应当学。病者世尊说无罪。道外者比丘在道外。道中者前听人。说法者。如上说。不得道外为无病道中人说法。病者无罪。若比丘为塔为僧事。诣王若地主。彼言。比丘为我说法。比丘不得语令在道外。恐彼生疑故。若边有净人者。当作意为净人说。王虽听无罪。若比丘在怖畏崄道行时。防卫人言。尊者在道外。我在道中。若有贼出我当拒之。尊者。为我说法。彼虽在道中为说无罪。若放恣诸根在道外为无病道中人说法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在道外为道中人说法。除病。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波斯匿王欲诣东库园林池观。语侍者言。明当与夫人婇女出东园游看。可扫洒庄严敷施床褥。时六群比丘闻已。先往到彼。于软草上[口*弟]唾。复取树叶裹不净。着池水中浮。其日王出夫人婇女在宫日。久常思游看。今得从意如囚出狱。到园中见诸软草各各驰趣。并遥占言。此是我许此是我许。即便坐上[口*弟]唾污衣。各趣池水洗手溅衣。见池水上有诸叶裹。又作是念。将是诸年少闻我等当出。必裹诸香。着此水中。以待我辈。各各诤之。此是我许此是我许。竞捉叶裹不净灒出污诸衣物展转相谓言。奇事奇事。本谓是香。乃是不净。即白王言。此是奇怪。王先敕扫洒今不净乃尔。王问园民。谁污此园。园民白王。昨日六群比丘在此中戏良久乃去。或是彼污。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具问上事。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等云何生草上及水中大小便涕唾。从今日后不听生草上水中大小便[口*弟]唾。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生草上大小便[口*弟]唾。应当学。不得水中大小便[口*弟]唾。应当学。不得生草上大小便唾。当在无草地。若夏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者。当在骆驼牛马驴羊行处。若复无是者。当在塼瓦石上。若复无者。当在干草叶上。若复无者。当以木枝承令粪先堕木枝上。后堕地。若比丘经行时。不得[口*弟]唾生草上。经行头当着唾壶。瓦石草叶以细灰土著唾壶中。然后唾上。若大小便[口*弟]唾。污手脚不得拭。生草水者十种。如上说。不得大小便[口*弟]唾水中当在陆地。若雨时水卒起浮满当在土块上。若无是者当于瓦石上。若竹木上先堕木上。然后堕水中。若掘地作圊厕底水出者。比丘不得先在上起止。当先使净人行。然后比丘行无罪。若圊厕底有流水。当以木承已后堕水中。若大小便[口*弟]唾。污手脚得水洗。水中洗大小便行无罪。若比丘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远岸者当唾手中。然后弃之。若放恣诸根生草上大小便涕唾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若放恣诸根水中大小便涕唾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生草上大小便涕唾。应当学。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应当学。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六群比丘立大小便。为世人所讥。云何沙门释子如牛驴骆驼立大小便。此坏败人有何道法。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问。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汝云何立大小便。从今日后不得立大小便。佛告诸比丘。皆悉令集。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不得立大小便。应当学。不得立大小便。若脚有埿土畏污衣者得立无罪。脚若病若疮若肿得立无罪。若放恣诸根立大小便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是故说不得立大小便。应当学。

捉刀持弓箭持杖并伞盖

后行骑乘人道外生草上

水中立便利第六跋渠竟

七灭诤法第八

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佛告阿难。僧有诤事。汝往断灭。令止诤事。阿难白言。云何僧诤事断当令灭。佛言。六群比丘知僧如法如律。如毗尼断诤灭已。后更举诸比丘诤事。更起作是言。是法非法。乃至是处羯磨非处羯磨。如波夜提中广说。乃至世尊弟子僧无量常所行事。一切七止诤法灭。是名常所行事七止诤法灭。是故说若比丘知僧如法如毗尼灭。乃至后更举波夜提。七灭诤法竟。法随顺法者。如二部毗尼。随顺者顺行此法也。波罗提木叉分别竟。

End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耕云:摩诃般若的要义与入门

八正道的起点和最高点就是摩诃般若佛陀强调八正道,就是说:人要想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也就是说要实现大同世界的话,就必须每个人都要保持正见。正见有深有浅。假如说:我们看得很正确,我们认为很正确,那就是浅。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二卷

卷第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之首。第五会共有三品,即本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冋向品》。前二品是序言,《十回向品》是主体。本会要说明的是上贤的十回向位,主要的说法者是金刚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二卷

卷第三十二: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等法界无量回向?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离于染垢的绮缯系在顶上,安住法师的席位,广大实行法的布施,生起大慈大悲的心安立所有的众生,常能饶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二卷

卷第四十二: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呢?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三昧的时候,将得证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是哪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呢?一,不执着任何刹土;二,不执着任

王雷泉:《摩诃止观》片论

《摩诃止观》,原题名《圆顿止观》,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又作二十卷),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538597)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

吕澄:摩诃衍宝严经讲要

摩诃衍宝严经讲要今讲《宝积》,用晋译《摩诃衍宝严经》,此经一卷,为后来大部《宝积》之源泉(要义如宝,聚集为积,故名为宝积也)。自龙树着述(《智论》、《菩提资粮论》)至于寂天之书,莫不引据(龙树至寂天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要(南岳下三世,嗣马祖一)师讳普愿,郑州王氏子也。示众云: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时有僧出众云:某甲买。师云:不作贵不作贱。你作么生买?僧无对。师同鲁祖归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二卷怀让禅师第四世一十二人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法嗣一十二人镇州临济义玄禅师睦州龙兴寺陈尊宿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福州乌石山灵观禅师杭州罗汉宗彻禅师相国裴休(已上六人见录)扬州六合德元禅师士门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二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二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七世。杭州龙华寺灵照禅师法嗣七人见录。台州瑞岩师进禅师。台州六通院志球禅师。杭州云龙院归禅师。杭州余杭功臣院道闲禅师。衢州镇境遇缘禅师。福州报国院照禅师。萚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二卷

五灯会元 第十二卷◎临济宗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石霜楚圆禅师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谒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二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到禅床前立云:山僧立地。待你诸人彪去。还彪得么?良久遂坐曰:看见了也。不易作个主宰。不见古人唤僧云:上座。僧回首。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二卷○黄梅东山(法)演和尚语录(门人惟庆编)师在海会受请。拈香示众云:八十翁翁辊绣球。遂付维那宣疏毕。升座云:三处住持只这滋味。这回冤家难为回避。白莲峰鼻孔。海会山出气。当晚小参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二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筠州圣寿语录 (嗣法门人法深录)开堂日。宣疏罢。师乃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今日四众围绕。佛法现前还得不得?良久云:欲行千里一步为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二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二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五住云居山结夏小参。云居千百众如无。只缘内外绝消息。个中空洞等虚空。杀活全承此恩力。所以道。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要论个中意。铁船水上浮。算来直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

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释迦出山相正觉山前折却本。三七日内心头闷。却来鹿苑讨便宜。好与拽翻椎一顿文殊问疾居士何曾病。是病因问有。两眼对两眼。世医咸拱手观音大士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二卷

祖堂集 第十二卷祖堂卷十二荷玉荷玉和尚嗣曹山,在抚州。师讳匡慧,俗姓高,福州福唐县人也。出家于罗汉院,具戒造曹源。因一日参次,曹山乃问师:大人还在也无?对云:在。曹山云:略要相见,还得摩?对云:请和尚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二卷荐福古禅师禅师名承古、西州人、传失其氏。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雅洞山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黄龙南禅师禅师章氏、讳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龆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年十一弃家、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尝随銮出、道上见祠庙。辄杖击火毁之而去。十九落发、受具足戒。远游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说诸法无作无相第一寂灭。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如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亦是炽然般若波罗蜜相。亦名炽燃具足佛法。通达实相不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

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是大地六种震动。佛告阿难。我说福田无差别相。故现斯瑞。往昔诸佛亦于此处。作如是说福田之相。利益众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