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二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1:36

第二十二卷 宋高僧传

感通篇第六之五(正传十三人附见五人)

后唐韶州灵树院如敏传

释如敏。闽人也。始见安禅师。遂盛化岭外。诚多异迹。其为人也宽绰纯笃无故寡言。深悯迷愚率行激劝。刘氏偏霸番禺。每迎召敏入请问多逆知其来。验同合契。广主奕世奉以周旋时时礼见。有疑不决直往询访。敏亦无嫌忌启发口占然皆准的时谓之为乞愿。乃私署为知圣大师。初敏以一苦行为侍者。颇副心意。呼之曰所由也。一日随登山脊间。却之潜令下山。回顾见敏入地焉。苦行隐草中覆其形。久伺之乃出往迎之。问曰师焉往乎曰吾与山王有旧。邀命言话来如是。时或亡者乃穴地而出。严诫之曰。所由无宜外说泄吾闲务。后终于住院。全身不散。丧塔官供。今号灵树禅师真身塔是欤。

系曰。灵树如遇大安。必寿腊绵长。出人常限。疑此亦所闻异辞矣。

后唐天台山全宰传

释全宰。姓沈氏。钱塘人也。孩抱之间不喜荤血。其母累睹善征。劝投径山法济大师削染。及修禅观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慕十二头陀以饰其行。谚曰宰道者焉。迨乎诸方参请。得石霜禅师印证密加保任。入天台山闇岩。以永其志也。伊岩与寒山子所隐对峙。皆魑魅木怪所丛萃其间。宰之居也二十余年。恶鸟革音山精让窟。其出入经行鬼神执役。或扫其路或侍其旁。或代汲泉或供采果。时时人见宰未尝言。后天成五年径山禅侣往迎归镇国院居。终于出家本院焉。

晋巴东怀浚传

释怀浚者。不知何许人。其为僧也憨而且狂。乃逆知未兆之事。其应如神。乾宁中无何至巴东。浚且能草圣。笔法天然。或于寺观店肆壁书佛经道法。以至歌诗鄙俚之词。靡不集其笔端矣。与之语阿唯而已。里人以神圣待之。刺史于公患其惑众。系狱诘之。乃以诗通状。辞意在闽川之西东。然章句靡丽。州将异而释之。又详其旨疑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乎。行旅经过必维舟而谒焉。辩其上下峡之吉凶贸易经求物之利钝。客子恳祈。唯书三五行。终不明言。其事微密验。时荆南大校周崇宾谒之。书遗曰。付皇都勘。尔后入贡因王师南讨。遂絷南府。终就戮也。押牙孙道能谒之。书字曰。付竹林寺。其年物故营葬于古竹林寺基也。皇甫铉知州。乃画一人荷杖一女子在旁。寻为取民家女。遭讼锢身入府矣。有穆昭嗣者。波斯种也。幼好药术随父谒之。乃画道士乘云提一匏壶书云。指挥使高某牒衙推。穆生后以医术有效。南平王高从诲令其去道从儒。简授摄府衙推。属王师伐荆州。浚乃为诗上南平王曰。马头渐入扬州路。亲眷应须洗眼看。是年高氏输诚于淮海。遂解重围。其他异迹多此类也。尝一日题庭前芭蕉叶云。今日还债业。州县无更勘穷往来多见殊不介意。忽为人所害身首异处。刺史为其茶毗焉。

晋阆州光国院行遵传

释行遵。福州闽王王氏之仲子。后唐庄宗即位入洛进方物。因留京邸。同光末会明宗将入。兵乱相仍。乃自剪饰变服为僧。窜身巴蜀。逮晋开运中。状貌若七十余。然壮力不衰。或询其年腊则必杜默。于阆中寓光国禅院。院徒以律法住持。人不之知遵之能否。有李氏子家命斋。饮啖之次欻起出门。叫噪若有所责。谓李曰。今夜有火自东南至于西北街。邻居咸令备之。是夕果然煨烬无遗。众聚问其故。曰昨一妇女衣红秉炬而过。老僧恨追不及耳。又于赵法曹家指桃树下云。有如许钱不言其数。赵乃召人。发之。畚锸方兴适遇客至。为家僮所取。喧喧之际尽化为青泥。人各争得百余。后圬墁之。门壁坏往往而有焉。遵或经人冢墓知其家吉凶。至于风角鸟兽闻见之间。预言灾福后必契合。故州闾远近咸以预言用为口实。终于晋安玉山缁徒为其茶毗焉。

晋襄州亡名传

释亡名。不知何许人也。观方问道不惮艰辛。胜境名山必约巡访矣。天福中至襄州禅院挂锡。与一僧循良守法。同九旬禁足。其人庠序言多诡激。称名曰法本。朝昏共处。心雅相于若久要之法属焉。法本云。出家习学即在邺都西山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暇必请相访。其僧追念前约因往寻问。洎至山下村中投一兰若止宿。问彼僧曰。此去竹林寺近远。僧乃遥指孤峰之侧曰。彼处是也。古老相传昔圣贤所居之地。今但有名存耳。故无精庐净舍。立佛安僧之所也。僧疑之。诘旦而往。既睹竹丛。丛中果有石柱。茫然不知其涯涘。僧忆法本临别之言。但扣其柱即见其人。遂以小杖击柱数声。乃觉风云四起咫尺莫窥。俄尔豁开楼台对耸。身在三门之下逡巡。法本自内而出。见之甚喜。问南中之旧事说襄邓之土风。乃引度重门升秘殿。领参尊宿若纲任焉。顾问再三。法本曰。早年襄阳同时禁足。曾期相访。故及山门也。尊宿曰善。可饭后请出。在此无座。言无凡僧之位次也。食毕法本送至三门相别。既而天地昏暗不知所向。顷之宛在竹丛石柱之侧。余并莫睹。其僧出述其事。罔知伊僧其终焉。

系曰。入竹林僧何人也。通曰。遇仙之士亦仙之士。圣寺之游岂容凡秽。一则显圣寺之在人间。一则知圣僧之参缁伍。无轻僧宝凡圣混然。此传新述于数人。振古已闻于几处。且如此齐武平中释圆通曾瞻讲下僧病。其僧夏满病差。约来邺中鼓山竹林寺。事迹略同。此盖前后到圣寺也。

汉洛阳告成县狂僧传(曹和尚)

释狂僧者。晋开运中遍於邑下乞石矿灰。日夜驱荷入大小留二山中。谓行人乡叟曰。要造宫阙。然莫之测也。皆谓为风狂。有何准据。如是运至数千石封闭甚固。其后乡人不意。此僧绝乎踪迹。属乾祐初汉祖既入今东京即位。不逾年而崩。当是时也诏卜睿陵于大留山下。计虑者云?瓦数百万。此山之内可陶而烧。其如矿灰乌可得乎。俄有里胥曰。此地元有僧积藏灰可数千石。准用应足。按行使山陵毕用无孑遗。其僧也非狂由此方证之矣。又镇州释曹和尚者。恒阳人也。不常居处言语紏纷。败襦穿屦垢面黯肤。号风狂散逸之伦也。齐赵人皆不测而多重旃。或召食。食毕默然而去。其状犹不醉而怒欤。府帅安重荣作镇数年。讽军吏州民例请朝廷立德政碑。碑石将树之日。其状屹然。曹和尚指之大笑曰。立不得立不得。人皆相目失色。主者驱逐。曹犹口不绝声焉。至重荣潜萌不轨秣马利兵垂将作逆。朝廷讨灭。碑寻毁之。凡所指斥犹响答声也。后不测所终。

周伪蜀净众寺僧缄传(大慈寺亡名)

释僧缄者。俗名缄也。姓王氏京兆人。少而察慧辞气绝群。大中十一年杜审权下对策成事。秘书监冯涓即同年也。乾符中巢寇充斥。随流避乱。至渚宫投中。今成汭。汭攻淮海不利。遂削发出家。属雷满据荆州。襄州赵凝攻破之。梁祖遣高季昌诛灭焉。江陵遂属高氏。缄避地夔峡间。后唐同光三年入蜀。寻访冯涓已死矣。遂居净众寺。而髭发皓然且面色红润逍遥。然人不测其情伪。有华阳进士王处厚者。乙卯岁于伪蜀落第。则周显德二年也。入寺写忧于松竹间见缄。缄曰得非王处厚乎。处厚惊曰。未尝相狎。何遽呼耶。缄曰。偶知耳遂说本唐文宗大和初生。止今一百三十余载矣。处厚曰。某身迹奚若。子将来之事极于明年。而今而后事可知矣。意言蜀将亡也。嘱令勿泄。明日再寻杳沉声迹。一日复扣关自来云。暂去礼峨眉。结夏于黑水。方还。缄于案头拈文卷。览之则处厚府试赋[葶-丁 呆]曰考乎真伪。非君烛下之文。何多诳乎。遂探怀抽赋[葶-丁 呆]示之。此岂非程试真本乎。处厚惊竦不已。乃曰。仆试后偶加润色。用补烛下仓卒之过也。师何从得是本也。缄曰。非但一赋。君平生所作之者。皆贮之矣。明日访之。携处厚入寺之北隅。同谒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坐于西庑下。俄有数吏服色厖杂。自堂宇间缀行而出。降阶再拜。缄曰。新官在此便可庭参。处厚惶懅而作。缄曰。此辈将为君之驱策。又何惧乎。宁知泰山举君为司命否。仍以夙负壮图未酬前志请候登第后施行。复检官禄簿见来春一牓人数已定。君亦预其间。斯乃阴注阳受也。策人世之名食幽府之禄。此阳注阴受也。处厚震骇不知所裁。但问明年及第人姓名为谁耶。缄索纸笔立书一短封与之。诫之严密藏之。脱泄祸不旋踵。须臾吏散。缄携手出庙及瞑而去。至春试罢。缄来处厚家留一简云。暂还弊庐无复再面也。后往寺僧堂中问之。已他适矣。乃拆短封视之。但书四句。云周成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为程。及乎牓出验之有八士也。二王处厚与王慎言也。王居一焉。恶其百日为程。处厚唯狎同年置酒高会极遂性之欢。由是荒乱不起。是夜暴亡。同年皆梦。处厚蓝袍槐笏驱殿而行。验其策名之荣。止一百二十日也。详其缄之生于文宗太和初也。成身在宣宗大中。王处厚遇之已一百三十余岁也。次伪王蜀城都大慈寺僧亡名。恒讽诵法华经令人乐闻时至分卫取足而已。身微所苦有示方药。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采药沿溪越险。忽然云雾四起不知所适。有顷见一翁。僧揖之序寒暄问何以至此。僧曰。为采少药也。翁曰。庄舍不远。略迂神足。得否。僧曰。迷方失路愿随居士。少顷云散见一宅宇阴森既近。翁曰。且先报庄主人矣。僧入门睹事皆非凡调。问曰。还斋否。曰未食。焚香且觉非常郁悖。请念所业经。其僧朗声诵经。勉令诵彻部。所馈斋馔皆大慈寺前食物。斋毕青衣负竹器以香草荐之。乃施钱五贯令师市胡饼之费。翁合掌送出。或问云。此孙思邈先生也。到寺已经月余矣。其钱将入寺。则黄金货泉也。王氏闻之收金钱。别给钱五百贯。其僧散施之。将知仙民恒在名山。次嘉州罗目县有诉孙山人。赁驴不偿直。乞追摄问。小童云。是孙思邈也。县令惊怪出钱代偿。其人居山下。及出县路见孙公取钱二百以授之。曰吾元伺汝于此。何遽怪乎。得金钱僧不知其终所。

周杭州湖光院师简传

释师简。姓赵氏。丹丘人也。弗循戒范放肆恬然。拥破纳衣多诵词偈。好悬记杭越间灾福。初无信者验犹合符。于一行景淳山经地理别得径门。常言。昔泰山道辩相塳得术。余无取焉。喜为人迁山相冢。吉凶如其言。居无定所。多游族姓家。言腹饥。便求鸡肉餐。此外得美酒啜数杯而去。初无言谢。然长于勒书大字题牌。寺观门额书成相之。吉凶随言。久近验之。始居杭西湖旁院。无疾而终。后有行客自长沙市中。见携手话旧。寄言与崇寿院主。汝先负钱若干。今放汝。我眠床刍荐下层有纸裹肉脯屑。必应腐败。为弃之。院僧依言果然见之。因写貌供养。简曾言。尖头屋已后火化去。及州南塔戊午岁被天火爇之。应言无爽矣。

宋明州乾符寺王罗汉传

释王罗汉者。不测之僧也。酷嗜彘肉。出言若风狂。后亦多验云。尝嚗衣有盗者。将欲搴之。低头佯睡。有物人就之乞终无吝色。及开宝初年六月内忽坐终。三日后漆布之。忽闻两颊间鸣咤声。皆云溃烂。夜寄梦与数人曰。布漆我昏闷。如何开焉。明日召漆工剥起。肉色红白有圆粒舍利堕落。收而供养。至今肉身存于本寺。时僧正赞宁作碑纪异。汉南国王钱氏。私易名为密修神化尊者。

宋潭州延寿院宗合传(道因)

释宗合。闽越人也。游岳泛湘以求知识焉。其为僧也介立而寡欲群居终日。唯笑而已。南楚之人且多信重。后居延寿院。故谏议大夫贾公玼判军府。闻之往谒见。言话不接。舆人议曰。得道之人岂入恒量度中耶。贾乃坚请往文殊院住持。尔日登座聊举禅要而散。明日告众曰。有故暂出。诸贤不宜留难。其装束若行脚状。渡彭蠡至黄州驿前。屹然立终。遐迩奔竞观礼。时马铺使臣为营丧务造塔于立终处。则开宝二年也。今号真身院是欤。又渑池大安寺释道因。不知何许人也。游处渑池瀍涧之间。自言。出家人守俭则少于人。与畜类为同行。则无是非盈耳。尝养一乌犬出入起卧不相忘舍。每食以铁钵就火而炊。麋熟与犬同食。或前或后。行止奇异人莫能测。一旦僧亡犬亦坐毙。今大安寺塑其像而肉身两存。开宝中也。洛下崇信。香华满龛焉。

宋卬州大邑灵鹫山寺点点师传

释点点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孟氏广政中隐卬南大邑山寺。多游廛肆中。虽事削染恒若风狂。或与人接必指点而言。故目是称焉。有命斋食者。酒肉不间率以为常。俚人亦不之厌也。日之夕矣乃市黄白麻纸笔墨置怀袖以归。行数里。沉酣而至瞑矣。所居之室虽有外户且无四壁。入后阖扉人不得造。初邻僧小童蹑足伺之。见秉烛箕踞陈纸笔于前诃责大书。莫晓其文字。往往咄嗟如决断处置。久之明闇间熟视闪烁若有人森列。状如曹吏。则襦裳非世之服饰。观者怖惧而退。诘旦微询其事。怒而弗答。居数载卬。笮之人咸神异之后。不知其终。

系曰。点点师而能劾鬼。别无高洁轨生物善。亦与古人判冥司事者同邪。通曰。所作在心。如不从正道力中生。则与五斗米道同。如不从有心符禁中起。则感鬼神归信驱策之耳。故善戒经云。若须神通应感化度为示神足。庄严论中。菩萨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又或此是辟支行位人也。故论云。独觉依彼。彼村落乞食。以身济度。不以语言。示现种种神通境界。为令诽谤者归向故。

宋天台山智者禅院行满传

释行满者。万州南浦人也。羁贯成童厥性明点。笃辞所亲求为佛子。受戒方毕。闻重湖间禅道隆盛石霜之门济济多士。遂往求解。属诸禅师弃代满往豫章观诸法席。既得安然。次闻天台灵圣之迹。由是结束游之。栖华顶峰下智者院知众僧茶窖。见人怡怿。居几十载未睹其愠色。卧一土床。空其下烧粪扫而暖之。每日脱衣就床。则蚤[虱-(乏-之 虫) 蟲]蛰蜇焉唼之。及餧饲得所。还着衣如故。或人潜扪其衣。蚤虱寂无踪矣。先是居房槛外。有巨松横枝之上寄生小树。每遇满出坐也。其寄生木必袅袅而侧。时谓此树作礼茶头也。或不信者专伺满出。则纷纷然。满去则屹立亭亭更无动摇。虽随众食量少分而止四十年内人未见其便溺。以开宝中预向人说。我当行矣令众僧念文殊名号相助。默焉坐化。春秋年可八十余。满多作偈颂以唱道焉。

宋魏府卯斋院法圆传(矿师李通玄)

释法圆。俗姓郝。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师与落发。间岁受满足戒。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越来年契丹犯阙。戎王耶律德光。回至常山栾城而死。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时旋军自镇州董戎。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即常山也。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汉儿将帅谋逐丑虏。其计未决两分街巷。汉人在蕃之中者。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天王院八僧殊死。圆预其数也。其时见杀者尤众。初圆引颈两受刃。如击木石。然圆呼曰。猛乞一剑。遂身首异处。至暮圆如梦中忽睹晚照。亦微悟被戮。意之自谓。死已冥寞亦见日月。逡巡举一臂。试扪其头。乃觉如故。再三疑之不敢摇动。虑其分落也。又谓血凝所缀。重扪之绕颈有痕缝。如线许大。终身如此。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傍人扶起诘朝归院。院僧方将食粥。见圆谓为鬼物。一皆奔散。迟久审得其实。喜言再生。远迩观礼且叹希奇。常山之人竞陈供施。圆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暨周显德中寓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以开宝六年忽谓众曰。人生虚幻何能久长。物极则迁。生死涅槃必无少别。遂不数日而长逝。黑白之众若丧所亲。及送就茶毗日。感舍利若黍粟之皂粒焉。春秋七十四。法腊五十一。时范鲁公质亲问圆厥由。深加郑重。再询履行。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又福州楞伽寺矿师者。海坛戍卒之子。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年及八岁甘嗜野菜。若锄斸种者。即言杀伤物命。每见家厨亨燀毛鳞。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贵其不食。自言。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便请出家因披法服。顶有香气如爇沉檀。号为圣僧。时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请入府署。因作肉[飢-几 追]子百数。唯一是素者。盘器交错悉陈于前。意验其凡圣耳。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余者手拂而作。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每出街巷众人围绕。自言。寿止十三当定归灭。至是果终。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依轮王法树浮图焉。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言是唐之帝胄。不知何王院之子孙。轻乎轻冕尚彼林泉。举动之间不可量度。身长七尺余。形貌紫色眉长过目。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唇红润齿密致。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腰不束带足不蹑履。虽冬无皴皲之患。夏无垢汗之侵。放旷自得靡所拘绊。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发于辞气若铿巨钟。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止于偏房中。造论演畅华严。不出户庭几于三载。高与邻里怪而不测。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余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高氏供枣饼亦至。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即冠盖村也。中路遇一虎。玄见之抚其背。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其虎弭耳而去。其处无泉可汲用。会暴风雨拔老松去。可百尺余成池。约深丈许。其味香甘。至今呼为长者泉。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或多应焉。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长尺余。炳然通照。以为恒矣。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以白布为惨头。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玄食之而已。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及论成亡矣。所造论四十卷。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次决疑论四卷。绾十会果因之玄要。列五十三位之法门。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玄来谓之。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乃曰。吾终矣。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曰去住常也。乡人下坡。回顾其处云雾昏暗。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即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报龄九十六。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蛇虺填满莫得而前。相与启告蛇虺交散。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石为城。而葬之。神福山逝多林兰若方山是也。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若悲恋之状焉。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到兰若收论二本。召书生就山缮写。将入汾川流行。其论由兹而盛。至大中中。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成一百二十卷。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亦写附于初也。宋乾德丁卯岁。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谦之七日行道。感复丈夫相。冥悟华严义。乃造论六百卷。久亡。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神变无方。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或曰。李论中加乎十会。经且阙焉。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通曰。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此配法观心也。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经云。知一切即心自性。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可不知华言义耶。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盖法门不相入耳。伪经可爇。李论难焚。伊非小圣境界也。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水火相恶未始有极。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丹成转数。服则登仙。慧炼功夫验之果证。若或名未标于箓籍。力未合于经王。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亦乃譬同群象也。牙能抵触鼻善卷舒。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则鼓双翼以飞腾。用七支而巧便。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厥号蔼罗伐拏。象中龙也。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若夫能感所通。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能通所感。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无不感通也。昔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或资次征祥阶降奇特。当收不尽。固有缺然。及乎宣师不相沿袭。乃厘革为感通。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修则感欤果乃通也。核斯理长无不包括。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原夫室静生虚白。心静则神通。儒玄所能我道奚若。引发静虑自在现前。法不喧嚣万缘都泯。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海水噏于毫端。不思议时凡夫之心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证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义解习禅悟解也。明律护法修行也。神异感通果证也。孰言像末无行果乎。亦从多分说也。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证三昧之门。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万回尊者五千余里之往来。诸方更有其异名。此刹弥观其奇迹。难拘定态莫检恒形。从愿海而起身。元惟智积。自意生而分质。素是康僧。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留年不测示迹无方。或扬化于数朝。或受龄于三百。或令窖祠而堕。或得御笛而回。圭戒岳神安救唐相。或漉龙儿而至。或擎销骨而征。入圣寺门认诸葛亮。或神光出口。或怪物沉河。丰干识其文殊。无相免其任侠。梦送浮图而渡海。身分窑窟以安禅。或放毫相之光。或令公主之诞。或获珠之烁烁。或扰虎之耽耽。或记宰臣。或移巢鹊。寿过百岁身隐五台。或谶草书。或求听众。或隐形而留影。或见母而便生。或题异辞。或语虓兽。记韦公之灭度。惊张渎之夜归。不濡其服而渡溪。不泄其秽而恒食。或倒立而死。或直吐其鸠。或身首异处而还连。或半年坐亡而复起。若以法轮启迪。多作沙门之形。设如异迹化成。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或逆逜于恒流。或诪张于下类。伊皆难测。孰曰易知。将逆取顺之由。反权合道之意耳。或曰。感通之说近怪乎。对曰。怪则怪矣。在人伦之外也。苟近人情之怪。乃反常背道之徒欤。此之怪也。非心所测。非口所宣。能至其涯畔矣。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仙则修炼成怪。鬼则自然为怪。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何耶。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知此怪正怪也。在人情则谓之怪。在诸圣则谓之通。感而遂通。故目篇也。故智论云。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力已遂化众生。复置世界于一毛。疑海水为五味。故曰缘法察境。唯寂乃照。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二卷

卷第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之首。第五会共有三品,即本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冋向品》。前二品是序言,《十回向品》是主体。本会要说明的是上贤的十回向位,主要的说法者是金刚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二卷

卷第三十二: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等法界无量回向?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离于染垢的绮缯系在顶上,安住法师的席位,广大实行法的布施,生起大慈大悲的心安立所有的众生,常能饶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二卷

卷第四十二: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呢?佛子啊!菩萨安住在这三昧的时候,将得证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是哪十种无所执着的境界呢?一,不执着任何刹土;二,不执着任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二卷○池州南泉普愿禅师语要(南岳下三世,嗣马祖一)师讳普愿,郑州王氏子也。示众云:王老师卖身去也。还有人买么?时有僧出众云:某甲买。师云:不作贵不作贱。你作么生买?僧无对。师同鲁祖归宗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