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九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2:52

第二十九卷 佛本行集经

魔怖菩萨品第三十一之三

尔时魔众。如是异形。或乘白象。或复骑马。或乘骆驼。水牛犀牛诸车乘等。四面云集。或似修罗类迦娄罗。或复有如摩睺罗伽。及鸠槃茶罗刹夜叉。并毗舍遮伺命鬼等。或复身体羸瘦长大。犹如饿鬼。或有多种异状形容。或有面孔威德甚大。或头如索。或有大头。或有小面或有皱面。或有异形。令人见者。丧失威色。或见夺人魂魄精神。或面色青。或复身体色如赤铜。或复头赤身体青色。或复头黄身如烟色。或头似烟。其身黄色。赤头黑身。黑头赤身。白头绿身。绿头白身。或头左白。而右边绿。或右边白。而左边绿。或复身体头面左右一切皆然。

或复全身唯现骸骨。或头触髅。身肉肥满。或头面肉。身露骨骸。或人手足畜生之身。或畜生脚而作人身。或有身毛。悉如针刺。或有身毛。犹如猪鬣。或有身毛。类于驴鬃。或毛如罴猕猴鼠狼。或有身毛。出于光焰。或毛乱生。或毛逆上。或有头髻。或秃无发。或着赤衣。腰带杂色。或复头上。戴髑髅鬘。或一头上发杂灰色青黄赤白烟熏之。色髑髅为冠如是形状云集而来。或手执持佉吒傍伽(隋言床四分之一取床[月*坒]之一并脚)。或有腰带悬于诸铃。动作大声。而其手中。执人髑髅。或人骸骨以为花鬘。或复手执死人手足。或复执铃手摇令鸣。或有身体长大。犹如一多罗树。手中执矛或剑或刀箭槊弓弩。或手执戟。或把三叉。或棒或轮。长刀利斧。或持铁杵。头出猛焰。铁捶白棒擎石如山。

或着青衣黄赤白黑杂皮之衣。或有赤体以蛇缠身。或从眼耳鼻出诸蛇。其蛇黑色。以手执取。于菩萨前而口瞰食。或食人肉。或有饮血。或身体上出[火*蓬][火*孛]烟。口出火炬。或诸毛孔出一切火。或齶出火迸散于地。

或于虚空出大黑云。或虚空里。飞风散雨。出大闪电。震动雷声空中下雹。雨诸山石。或下碎石。霹雳大树。或有节节自支解身。或复张弓。或复拍手吓呼。欲令生于恐怕。或作大声。口叫唤言。速起驰走。莫住此处。或复化作老妇女身。举其两手大声而哭。呜呼我子。呜呼兄弟。或复大笑。或复周慞。东西南北急疾奔走。或复背走。还向前来。或忽然起。或忽然飞。于虚空中游戏自在。或复攀树悬身而行。或舞剑跳。或弄槊戏长刀三叉斧钺戟等。手脚不住。或如盛夏牛王唱吼。或复作声。如尸婆兽。或复空中。作如是声呵呵[口*私][口*私]。咻咻嘶嘶(许岐反)[口*祁](居祁反)[口*梨][口*祁][口*梨]。口如是啸。兼复弄衣。如是兵众。夜叉罗刹。及鸠槃茶毗舍遮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閦塞填噎菩提树前。南至于海。遍满魔军。其间无有针鼻空地。变状可畏。欲搦菩萨。欲杀菩萨。唯待魔王波旬一敕其等。正向魔王面观诸如是等一切鬼神逼菩提树饥渴疲乏。而意专欲杀害菩萨。

其菩提树。东西及北三面。无量净居诸天。遍满停住。复有无量色界诸天。合十指掌。顶礼菩萨。口如是言。诸仁者看。是今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有诸天。作如是唱。刹利大姓。甘蔗种子。速离此处。此处恐畏。有如是等种种器仗。损害汝身。

尔时菩萨报彼等言。我今不久定破彼辈悉令离散。犹如风吹氎上细花。彼等一切诸魔鬼众。如是集时。其夜正半。虚空无明。虽复有月及以众星光并不现。甚大黑闇。假令有眼亦无所睹。唯见大火起疾猛风声大可畏。大地震动四海悉沸。而说偈言。

四大海沸地震动十方火焰闻恶声

虚空星月翳不明夜半黑闇无所见

时彼众中。有一龙王。名曰持地。彼龙内心欲菩萨胜。于魔王边。生嗔恨心。以恶意故。怒其两眼。视魔波旬。口吐恶气。触魔王身。展转不安。

尔时上界净居诸天欲菩萨胜。于魔王边生慈愍心。以漏尽故。无复嗔心。是时彼处所有诸天。其有信敬于菩萨者。在菩提树。见是魔众遍满于地扰乱菩萨。见已皆悉在虚空中。口各唱言。呜呼呜呼。而有偈说。

菩提树下集诸天见魔众欲害菩萨

信法世间解脱故口大唱言呜呼声

尔时菩萨。唯思念法。心不扰乱。亦复不作余异意情。时菩萨语魔波旬言。欲界天子我身既是刹利族姓。我之种类不曾妄语。唯有实誓。汝何所作可速疾为。莫久停住。时魔波旬语菩萨言。如汝所语。我今欲得破碎汝身。作于百段。为汝在前。欲共我斗。为复令我在前害汝。时菩萨语魔波旬言。我无弓箭及以刀杖可斫射汝。其事虽然。但我即今必先降汝讫当作佛。尔时魔王波旬即敕自军众言。汝等各自尽身力用勇猛莫住恐怖。于此释种之子。现大变动恐怖之事。时其魔众。既得敕已。白魔王言。如大天敕。我等不违。即便各各出自身力。示现可畏恐菩萨故。是魔众中或有诸鬼。口吐长舌。摇动颐颔。牙齿甚利。欲咬菩萨。其眼团圆。犹如师子。其耳拳曲。犹如铁钩。欲伤菩萨状甚可畏。走向菩萨。作是恐怖。或有张口仰立直视欲吞菩萨。而有偈说。

魔众如是可畏来彼圣卓然不惊动

如大智见小儿戏菩萨观魔亦复然

时彼众中。更有一鬼。生嗔恨心。将一长刀。向菩萨掷。而刀自粘彼手不脱。或有擎山及将大石向菩萨掷。彼山及石。还粘其手。皆不堕地。或在虚空。将山将石。将树将槌。斧钺戟戈向菩萨掷。复有住在虚空不下。或有下来自然碎末。百段分散。堕于余处。或在空裹犹如日天。雨大火雨。炽然云下。而彼火雨。菩萨力故。即皆变成赤拘勿头华雨而下。或复来有在菩萨前。口吐诸蛇。令螫菩萨。彼等诸蛇。至地痴住。如被咒禁。不能摇动。

或作大云。放于闪电及震大雷。雨雹及石。在于菩提树上而放。彼等雨以菩萨力故。至地变成种种华雨。或持弓箭。向菩萨射。其箭悉还着弦不落。或有一时放五百箭。彼等箭还住空不下。或执长刀。举向菩萨而疾走来然其未至于菩萨边。而自踣面覆倒地上。是时有一罗刹之女。其身黑闇手执髑髅。欲来幻惑动菩萨心。疾走而来。欲近菩萨。从其发处。展转团圞。不能前进到菩萨边。

或有两眼放大炽盛猛焰火光。欲烧菩萨。疾走来近至菩萨边。忽然不见菩萨之身。或复有鬼。将重大石。疾向菩萨。彼所来方走不能至菩提树下。极乏困苦。而有偈说。

魔军身意悉乱迷种种方便欲害圣

不能惊动彼坐处以有誓愿智力强

或复有作师子吼声。或作虎狼熊罴豺豹诸野兽声。而彼辈声。若有闻者。无量众生。皆悉恐怖。或有诸鬼。作如是声。诛杀诛杀此释种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擎扑擎扑此刹利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打杀打杀此沙门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伤害伤害此瞿昙种。或有诸鬼。作如是声。割截割截此甘蔗种。或有诸鬼。作如是声。碎末碎末此刹利种。或有诸鬼。作如是声。破散破散此释种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摧坏摧坏此刹利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速灭速灭此沙门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节解节解此瞿昙子。或有诸鬼。作如是声。随意随意逐便所作。或有诸鬼。作如是声。任情任情。速作莫住。如是喧动。不可得听。此声闻时。空可倒地。一切大地可段段分。闻此声时。所有野兽皆大唱唤。四散驰走。一切诸鸟。在所闻此声吼之时。皆悉从树自扑落地。时彼魔众一切诸鬼。或有作于哂哂声者。或复有作[口*祁](居祁反)梨声者。或作啸声。或言斫斫。或言断断。或言杀杀。或言割割。或言破破。或言节节。或言解解。如是恶声。不可胜数。

其魔波旬即拔利剑。手执前趋。欲吓菩萨疾走而进。口中唱言。汝释比丘。若安此座敢不起者。我必害汝。而彼魔王。东西交过。欲近菩萨。不能得前。

是时魔王长子商主。即以两手。抱魔王取。口如是言。父王父王。愿莫愿莫。父王会自不能得杀悉达释子。亦不能动此之坐处。兼得无量无边过罪。时魔波旬。不受其子商主之谏。向菩萨走。不肯还反。

尔时有一净居天子。在虚空中隐身不现。见魔波旬以散乱心走恼菩萨。天以定心。出微妙音。语波旬言。汝魔波旬。不自限量。汝今不应扰乱此圣。汝速疾舍幻惑恶心。还本境界。汝终不能摇动此圣。所以者何。犹如猛风不动须弥。时净居天。向魔波旬。而说偈言。

宁令火失于热性水失润泽住不流

地失牢固不胜持风失吹动怗然静

此无量劫行功业终不舍此誓愿心

见世困苦厄众生悭贪欲痴重病患

发慈悲愍是等故欲以智药显圣医

汝今何故作艰难一切人多堕邪道

彼今欲开正见眼此是大圣解脱王

此是导失道商人无明众生堕黑闇

此欲然于智灯照此圣欲入涅槃城

秉炬欲破世间昏忍辱枝檊心根[革*卬]

信念花叶意茎固智树能与法果资

汝今不应拔使倾又汝今被痴绳缚

彼欲解脱汝等结岂可于彼生恶心

彼求解脱欲教他汝作障碍徒疲乏

众生没大烦恼海世间谁解作舡师

彼欲建立大桥梁汝今何故兴此恶

其昔劫修诸道行彼等果熟是今时

是故此树下结跏犹如往昔诸先圣

时魔波旬。从彼净居诸天边。闻如是语已。起增上慢。倍生嗔心。复速疾走向菩萨所。欲害菩萨。

尔时彼处护菩提树。有八天神。一名功德。二名增长。三名无畏。四名巧辩。五名威德。六名大力。七名实语。八名善会。彼等八神。仰瞻菩萨。目睫不交。一时同以十六种相。赞叹菩萨。作如是言。

仁今最胜清净众生。光明照耀。犹如天上日月在空。

仁今挺特清净众生。显赫焰炽。犹如空里日天初出。

仁今皎洁清净众生。众相开敷。如绿池内红莲花发。

仁今无畏清净众生。奋迅自在。如师子王处大林内。

仁今安静清净众生。不惊动如须弥山王出住海中。

仁今清净周匝。显现峙立。犹如大铁围山牢固不动。

仁今沉重审谛众生众德备具。犹如大海众宝充满。

仁今含容意度宽广。日日增长。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仁今敦厚无诸邪曲心意正定。犹如大地养育众生。

仁今心意无有垢浊具足。犹如阿耨达池清净之水备八功德。

仁今断除一切诸结心意无染。犹如大风不着诸世。

仁今巍巍难可观睹面目。犹如猛火炽盛。远离一切诸烦恼热。

仁今勇健刚[革*卬]众生。大力如彼那罗延天无人能伏。

仁今精进历劫熏修心意难回。犹如帝释放金刚杵。

仁今已得第一善利。最为一切众生上首具足十力。不久当成无上菩提。

尔时守护彼菩提树诸神王。以十六种相赞叹菩萨。章句如是(本阙一赞)

尔时色界净居诸天。复共同以十六种相。毁辱魔王。挫其势力。何等十六。

波旬汝今无有威势。犹如儜人被健儿伏妄言我胜。

波旬汝今一身独自无有伴侣。犹如旷野被放逐人。

波旬汝今一切军众。诸力摧折。如负重乏羸瘦老牛。

波旬汝今愚盲秽恶无有清净。如夜射箭堕不净地。

波旬汝今犹跛瞎驴东西浪行。落邪崄道如迷商人。

波旬汝今眷属离散。身无精光。犹如负草贫穷乞貌。

波旬汝今威德实衰。无处依止。强作姧猾。犹如痴人。无有羞耻。

波旬汝今造业不净多有垢腻。如无恩义孝德之人。

波旬汝今被他驱趁。犹如野干被师子逐不得自在。

波旬汝今一切军众。不久退散。犹如猛风吹诸飞鸟。

波旬汝今愚惑昏闇。不知时节。如死日到孤独贫儿。

波旬汝今眷属退败。犹如散药从于疏漏有孔器出。

波旬汝今不久当被禁制治罚。犹如解理趁逐愚人。

波旬汝今须臾被断一切身力。犹如罪人被他割截手足异处(本阙二相)

时首陀会一切诸天。以如是等十六种相。毁魔波旬。摧其力已。时护菩提树之八神。还复共以十六种相。重毁波旬。何等十六。

波旬汝今不久之间。被菩萨降。犹如健儿被他贼杀(一)

波旬汝今被菩萨扑。犹如怯弱羸瘦之人。为大力士之所捶打(二)

波旬汝今被菩萨光之所覆蔽。犹如日出障翳于彼小萤火虫(三)

波旬汝今被菩萨威自然退散。犹如一把碎末麦[麩-夫 (ㄙ/月)]被大风吹(四)

波旬汝今被菩萨怖失脚驰走。犹如小兽被师子追(五)

波旬汝今被菩萨拔。如娑罗树为猛风吹合根倒地(六)

波旬汝今被菩萨破。如怨贼城为大力王之所摧灭(七)

波旬汝今被菩萨竭。如牛迹水为盛旱日之所干涸(八)

波旬汝今被菩萨退低头直走。如得罪人为他所杀忽然得脱(九)

波旬汝今被菩萨扰。如野泽内遭大猛火飞鸟乱惊(十)

波旬汝今被菩萨伏心内忧愁。如无法行忽失权势下代国王(十一)

波旬汝今不久当被菩萨剥脱。犹如无翅老病鸿鹤(十二)

波旬汝今不久当被菩萨减削。如行旷野无粮食人(十三)

波旬汝今不久当被菩萨劫夺。如人失舶没于大海(十四)

波旬汝今被菩萨燋。如劫尽时一切稠林树木烬灭(十五)

波旬汝今不久当被菩萨崩倒。犹如金刚打坏石山(十六)

是等天神。以十六种。毁魔波旬。其魔波旬。闻诸天神如是毁辱劝谏之时。向菩萨走。欲杀害故。违失劝谏。被诸天神之所毁辱。犹不解心。不还本宫。更复增忿敕兵众言。汝等速起。急疾打散撮此仙人。莫与其命。是人今既自度彼岸。于我界内。复教无量无边众生。出我之境。我不放汝。若汝自知得脱我手。唯汝沙门。速起驰走。远离于此菩提树下。则命久活。不遭困苦。

尔时菩萨报波旬言。若当使此须弥山王。崩离本处。一切众生。悉无复有。一切星宿及以日月。坠落堕地。大海干竭。我今已坐菩提树下。不可移动。魔复更嗔。出粗恶言。汝等捉此瞿昙释子。擎将飞行。且缓莫杀。速疾将向我微妙宫。五缚枷锁。手着杻械。遣守我门。令我数见如是困苦多种厄难。犹如恶奴。

尔时菩萨报波旬言。可此虚空将于妙色画杂种形。或复虚空及诸星宿。并日月天。堕落于地。汝等诸魔满足三千。恐怖于我。乃至树下。魔欲吓我。无有是处。

菩萨降魔品第三十二之一

尔时魔众。尽其威力。胁菩提树。不能惊动。菩萨一毛。有偈说言。

天魔军众忽然集处处打鼓震地噪

吹螺及贝诸种声唱言子欲作何事

今见此魔大军众何不起走离此中

汝今妙色如铸金面目清净天人仰

如是身体不久坏此大魔众难可当

但看地上及虚空诸种变现皆充满

必欲共斗恐不如其若嗔忿或损身

梵音迦罗频伽声告诸夜叉罗刹等

愚痴欲恼虚空体今来怖我亦复然

能以金刚破山王或用口吹竭大海

或猛嗔龙持手执如是彼能动我心

魔众愤怒放火山拔树并根历乱掷

镕铜赫赤星散注或有手把恶毒蛇

或骆驼马白象头或猫野干猕猴首

或嗔蛇龙吐气舌或复霹雳闪电飞

杂雨土石雹金刚或注铁丸诸器仗

槊矛长刀三叉戟或现金刚齿毒蛇

落地打碎树枝条种种兵甲大叫吼

或有百臂射百箭蛇口吐猛焰火光

或棒铁丸如须弥或出可畏炽火雨

倒地劈裂彻泉下或有窜身前后围

或在左右及足边颠倒手脚放烟火

忽然还复口大笑如是可畏诸魔军

菩萨见如幻化为如是魔力应夺命

彼见犹如水中月亦复非真男女形

非我非命非众生眼耳鼻口身意等

内外因缘各自有是诸法尔造无人

我作如此语非虚不信当更作言誓

如我今见于彼等欲得恐怖于我来

诸法体性及我身一切悉空无有实

是时魔军夜叉众等。以诸形貌种种身体。如是恐怖菩萨之时。菩萨尔时不惊不怖。不动不摇。而彼魔王波旬。更复增嗔恚心。内怀愁忧。遍满其体不能自安。而有偈说。

魔家眷属大可畏各作种种恐怖形

见彼菩萨不惊惶波旬心愁剧嗔恨

尔时菩萨。作是思惟。此魔波旬。不受他谏。造种种事而不自知。我今可以如法语言断其一切诸恶法行。菩萨如是心思惟已。语魔波旬。作如是言。魔王波旬。汝善谛听我本来此。菩提树下。创初之时。将一把草。铺已而坐。所以者何恐畏后时共魔波旬成于怨仇斗诤相竞恶口骂詈。汝魔波旬。造诸恶行。无有善心。我今欲断汝魔波旬一切怨仇。欲灭汝等一切恶业。汝魔波旬。若欲生于怨恨之心。作如是念。何故菩萨坐此树下。将草作铺。着粪扫衣。汝心如是妒嫉此事。汝魔波旬。且定汝意。我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取如是等一切诸事。付嘱于汝。愿汝回心生大欢喜。魔王波旬。汝今心中亦有言誓。我等必当恐怖菩萨。令舍此座起走勿停。然我复有弘大誓愿。我今此身坐于此座。设有因缘。于此坐处。身体碎坏犹如微尘。寿命磨灭。若我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我身终不起于此处。魔王波旬。如是次第。我等当观。是谁勇猛誓愿力强。有能在先成就此愿。或我或魔及汝军众。若我福业善根力强。我应成此誓愿不虚。是时菩萨向魔波旬。而说偈言。

汝昔施一无遮曾今得如是大威权

我于无量亿僧祇为诸众生种种施

尔时魔王波旬复向菩萨。而说偈言。

我昔祭祀无遮会汝今验我既非虚

汝若干劫布施行谁信此言欲降我

魔王波旬。说此偈已。是时菩萨。不畏不惊。不怯不弱。专注不乱。以柔软心。舍诸恐怖。身毛和靡。视瞬安庠。伸其右手。指甲红色。犹如赤铜。兼以种种诸相庄严具足。无量千万亿劫。诸行功德善根所生。举手摩头。手摩头已。复摩脚趺。摩脚趺已。以慈愍心。犹如龙王。欲视举头。既举头已。善观魔众。观魔众已。以千万种功德右手指于大地。而说偈言。

此地能生一切物无有相为平等行

此证明我终不虚唯愿现前真实说

尔时菩萨。手指此地。作是言已。是时此地所负地神。以诸珍宝。而自庄挍。所谓上妙天冠耳珰手锁臂钏及指环等。种种璎珞庄严于身。复以种种香华。满盛七宝瓶内。两手捧持。去菩萨坐。不近不远。从于地下。忽然涌出。示现半身。曲躬恭敬向于菩萨。白菩萨言。最大丈夫。我证明汝。我知于汝。往昔世时。千亿万劫。施无遮会。作是语已。是时其地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作大音声。犹如打于摩伽陀国铜钟之声震遍吼等。如前所说。具十八相。

尔时彼魔一切军众及魔波旬。如是集聚。皆悉退散。势屈不如。各各奔逃。破其阵场。自然恐怖。不能安心。失脚东西南北驰走。当是之时。或复白象顿蹶而倒。或马乏卧。或车脚折。狼藉纵横。或军迷荒不能摇动。或复弩槊弓箭长刀罥索剑轮三叉戟翣小斧钺呋。从于手中自然落地。又复种种牢固铠甲。自碎摧坏去离于身。如是四方争竞藏窜。或覆其面。踣地而眠。或仰倒地。乍左乍右。宛转尸移。或走投山。或入地穴。或有倚树。或入闇林。或有回心归依菩萨。请乞救护养育于我。其有依倚于菩萨者。不失本心。时其波旬。闻大地声。心大恐怖。闷绝躃地。不知东西于上空中。唯闻是声。打某撮某。捉某斫某。杀某断某。黑闇之行。悉令灭尽。莫放波旬。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四巳二、四正断2 午一、结前显后如是于四念住串习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颠倒,已能除遣粗粗颠倒者:此中麤麤,义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九、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九节 话头

第二十九节 话 头永觉曰:『有人谓:参禅须是参无义句。不可参有义句。从有义句入者,多落半途。从无义句入者始可到家。其实不然。「参禅不管有义句无义句,贵在我不在义路上着倒而已。」如「灵光独露,迥脱根尘。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九卷

卷第二十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累积聚集一切的善根,即所谓小的善根、大的善根、广的善根、多的善根、无量的善根、种种的善根、微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

第二十九课 大千世界经中说:虚空之中,世界无量无数,故国土众生,亦无量无数。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 (1),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则属虚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九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九卷赞颂偈诗。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归宗至真禅师颂一首。香严袭灯大师颂十九首。筠州洞山和尚颂一首。潭州龙牙和尚颂十八首。玄沙宗一大师颂三首。招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九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九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为亡僧下火:几度曾经恁么来。者回又是入天台。一堂道侣同相送。珍重峨嵋下五台。遂下火云:遏辣辣。上堂:近日亡僧迁化。此一则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王教授(大受)不识。左右别后。日用如何做工夫。若是曾于理性上得滋味。经教中得滋味。祖师言句上得滋味。眼见耳闻处得滋味。举足动步处得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九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九卷大通本禅师禅师名善本、生董氏、汉仲舒之後也。其先家太康仲舒村。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颖、遂为颖人。初母无子、祷於佛像前。誓曰、得子必以事佛。即蔬食俄娠。及生本骨相秀异、方晬而孤。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