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8:25

第二十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正命受用品第十五之二

论曰。此复明尸罗清净。如虚空藏经云。远离声闻辟支佛心。于菩提心不生退转。则于尸罗而得清净。善男子。譬如虚空体性清净。菩萨持戒清净亦尔。虚空无垢。菩萨持戒无垢亦尔。虚空寂静菩萨持戒寂静亦尔。虚空无坏。菩萨持戒无坏亦尔。又如虚空无能过胜。菩萨持戒于有情中无有胜者。又如虚空清净平等。菩萨行忍于诸有情平等和合清净亦尔。譬如有人手持利斧入娑罗林断其枝叶。当知彼树无有嗔恚。不生分别谁能断者。亦不分别谁所断者。菩萨行忍亦复如是。是为菩萨最上忍辱犹如虚空。又宝髻经说。身精进清净。谓若此身犹如影响。所有言说自性无记。了知是心毕竟空寂。当以大悲被慈甲胄。具足诸行深修禅定。于功德法无令缺减。以菩提心观诸众生无有缺减。乐行布施乃至方便无有缺减。于慈悲喜舍深心相应无有缺减。于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无有缺减。于正念正知无有缺减。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支圣道无有缺减。乃至于奢摩他毗钵舍那无有缺减。舍业烦恼自性无知。修检其身无令纵逸。常勤佛事成熟有情。咸得清凉安住寂静。善男子。是名菩萨修禅波罗蜜多行清净。如是乃至智慧波罗蜜多当如是知。

增长胜力品第十六之一

论曰。此明三种增长胜力。谓于所行行常无厌足。所度众生不生懈退。求佛妙智坚固勇猛。是三种力非诸声闻所能行故。如宝云经说。以诸众生自性怯弱。唯除菩萨显现增长。又如来秘密经说。时阿阇世王复白佛言。世尊。菩萨具修几法即能获得如是胜力。佛言。大王菩萨若修十法获斯胜利。何等为十。一者菩萨宁舍身命终不弃舍无上正法。二者于一切众生作谦下想不增慢心。三者于彼劣弱众生起愍念心不生损害。四者见饥渴众生施妙饮食。五者见怖畏众生施其无畏。六者见疾病众生施药救疗。七者见贫乏众生惠令满足。八者见佛塔庙形像图拭圆净。九者出欢喜言安慰众生。十者见彼负重疲困苦恼众生为除重担。菩萨若具如是十法。即能获得如是最胜之力。又海意经说。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常所坚固勤行乐欲。所起精进无有休息。而诸菩萨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海意。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无懈怠者能行布施。乃至无懈怠者能集智慧。如月灯经云。犹如水中生优钵罗花。应知次第而得增长。当渐修学布施等行。如能断金刚经云。若菩萨善住布施。所获福聚不可称量。又如大般若说。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乐欲修习般若波罗蜜多。非少布施而得圆满。应当施与一切众生金银珍宝园林舍宅种种所须随其意乐。以一切相智方便善巧。而能回向无量阿僧祇一切众生。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论曰。此明大悲空藏自性清净受用福聚速疾增长。若无大悲非菩萨行。建立诸善此为根本。如是深心坚固大悲现前。勇猛修作诸相应行。则能获得尸罗清净。故有颂云。

如人善斗战利器心坚勇

若小有懈退则为彼所执

又如善财往诣圣慈善知识所。即自念言。而我此身于过去世。无勇猛心。无坚固意。无清净因。受诸轮转。心乐流荡颠倒分别。自邪思惟乐习欲行。取着世间无利事业。或于自身所获义利。起不平等悉皆弃舍。于现在世起大勇悍。拣择分别真实思惟。于诸菩萨所行正行当勤修作。于诸众生起增上心多所饶益。于诸佛所发大精进作大善利。庄严诸根增长愿力。读诵经典心净信解。摄持身心不生高举。常乐出离生老病死忧恼苦海。而于后际乐行菩萨所行之行。应当往诣一切佛刹。敬受如来之所教诲。亲近供养善说法师。乐求相应诸佛正法。承事供给诸善知识。开示演说一切佛法。菩萨若能如是思惟观察。则能增长愿力智身。度脱众生植众德本。如无尽意经说。菩萨独一无侣勇猛坚固毕竟摄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心自修不假他作。以精进铠而自庄严。如诸众生所作善业。我亦如是悉当作之。及诸菩萨从初发心所修诸行。我亦当行。施非我伴我是施伴。戒忍精进禅定智慧。非是我伴。我是彼伴。诸波罗蜜不能使我。而我能使诸波罗蜜。一切善根皆亦如是。乃至于金刚坐道场坏诸魔众。一刹那顷以平等相应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金刚幢经说。如日天子出现世间独一无侣。所历境界而无退转。于生盲者不生厌患。于罗睺阿修罗王不生厌患。于乾闼婆城不生厌患。于阎浮提方处秽恶不生厌患。于四天下地界微尘不生厌患。于诸高山烟云等障皆无厌患。菩萨摩诃萨出现世间亦复如是。以无分别智正念了知。若为众生之所损害。不生厌患心无退转。若于菩萨广大善根而生嫉妒。菩萨于彼不生厌患心无退转。若复众生为邪见垢之所染污。菩萨于彼不生厌患心无退转。若见众生常为嗔恚之所缠缚。菩萨于彼亦不远离。若见众生愚痴覆障烦恼垢重。而复破坏菩提种子。一切世间无能救护。菩萨于彼不生轻慢。何以故。菩萨大悲不见众生有过失故。犹如日轮出现世间。皆令明显无有曀障。若复众生愚痴所覆。不信诸佛不闻正法不识僧田。自所造作种种苦因。或堕地狱傍生鬼界。是时菩萨见彼众生造是业已。心不动乱亦不拣择无有惊畏。发坚勇心不生退转。决定代彼受诸苦恼。所以者何。我当荷负彼诸众生。乃至世间生老病死苦恼之难。八无暇难。诸轮回难。诸恶见难。坏善法难。生无智难。我当毕竟令脱是难。是诸众生无明所蔽。爱网所著。有结所缚。诸苦笼絷不生觉了无求出离。常怀疑惑与愿相违。于轮回海一向漂没。我当安住一切智王。令诸众生成就义利皆得解脱。唯我一人能为救护。假使一切世界悉为恶趣。受苦众生充满其中。以我所集一切善根。平等回向无不与者。乃至最后边际所经时分。一一恶趣消灭无余。一一众生皆得解脱。若使一人未离苦者。我当以身质而出之。愿诸众生因我身故得尽苦际获安隐乐。各各乐出真实语言。勿相欺诳不生损害。我当令发一切智心离五欲境行菩萨行。毕竟安住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是诸众生由着欲故摄属魔境。诸佛世尊之所诃毁。当知贪欲众苦之本。以是缘故。或作诤讼。或相斗战。起诸烦恼。后堕地狱饿鬼畜生。乃至断生天业远离诸佛。何由能发无上智王。是诸众生为欲所没。炽然烧煮无量过患。我以善根平等回向。令诸众生皆悉舍离。乐求佛智得涅盘乐。我当为彼作大导师。以方便智令达彼岸。又如日出照四大洲。于诸境界咸令显现。若王宫殿聚落城邑人民往来所作事业。成熟苗稼滋荣草木。是日天子光明威德。独出世间决定无二。如是菩萨从初发心。见诸众生不种善根。即作是念。我当救护一切众生。我当解脱一切众生。我当照明一切众生。我当教诲一切众生。我当入解一切众生。我当摄受一切众生。我当成熟一切众生皆令安隐断诸疑惑。又如日轮出现世间。光明普照不假他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出现世间见苦众生。不待他请而方救护。无少善根而不回向。以诸众生而为庄严。又无尽意经云。菩萨不计劫数而求菩提。从生死本至于今日。所经时分不可称量。于若干劫而作庄严。乃至一睹诸佛一发道心。所经诸佛如殑伽沙。承事供养无有懈倦。方能解了一切众生心之所行。是名菩萨无尽庄严。如是修习檀波罗蜜菩提分法。而能具足相好庄严。又宝云经云。菩萨见诸众生盲无慧眼。[怡-台 龍]悷难调破戒懒堕众恶悉具。是时菩萨深起厌离求生净土。愿我不闻诸恶之名。作是念已。复更思惟。是诸众生愚痴喑哑无涅盘分。不生信心远离诸佛。我当调伏而救拔之。发是心时。一切魔宫悉皆震动。十方诸佛同声赞叹。是人不久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曰。如是渐次思惟观察。则能增长无量福聚。应当质直深心坚固修作。如法集经说。于佛法中质直为本。若诸菩萨无质直心。则是远离一切佛法。若是具足深心坚固。于未曾闻深妙之法而生渴仰。或于空中山林树间。自然出于深妙法音而得解了。是故菩萨当如是行。如人有足则能游行。菩萨若具质直深心。而能修行一切佛法。如人有身则有寿命。菩萨若具质直深心。则能获得诸佛菩提。如人有命则有财利。菩萨若具质直深心。而能获得诸佛圣财。譬如大炬其焰炽然。菩萨若具质直深心。于诸佛法则能明了。譬如有云则能降雨。菩萨若具质直深心。则能宣布诸佛法雨。是故菩萨应当了知质直深心善自守护。譬如树根腐败则不能生枝叶花果。菩萨若无质直深心。于诸善法不复生长。亦不能取诸佛菩提。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