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1:06

第二十卷 佛本行集经

车匿等还品第二十三之三

时净饭王。复作是言。我今心愿所有四方护世神王。护诸众生。今为我子。成利益故。恒相佐助。天上帝释。千眼天主。舍脂之夫。大力天王。及诸天众。左右围绕。愿为我子。所有心求。愿作佐助。又世诸神。风神水神。火神地神。四方四维。彼等诸神。皆作佐助。汝最胜者。无上丈夫。何故弃舍四大天下。彼之我子。今捐家出。志慕无上极妙圣果。其所欲求。愿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使早证明。其净饭王。卧于地上。以种种语。呵责干陟。作如是言。汝不善马。从来多种。为我所作。爱乐之事。今日何缘。忽不饶益。如是损害于释种家。我之太子。恒常爱汝。与我心合。常作欢喜。汝今如是。汝须覆灭汝。可将我向太子处。我共爱子。共行苦行。我今离别所爱子故。命在须臾。不久存活。而说偈言。

干陟汝马速疾行将我诣彼还回返

我无子故命难活如重病人不得医

时净饭王。说是语已。因爱子故。苦切所逼。卧在于地。作如是等。受苦恼事。举声大哭。乍扑乍起。言音哽咽。

尔时有一智慧大臣并及国师婆罗门等。见净饭王。宛转于地。左倒右扶。心大愁毒。悲苦缠迫。意不暂欢。身心一时。生大热恼。其等欲开解王意故。故现颜色。自无忧愁。共白王言。大王。今者宜可舍诸忧愁苦恼。定于自心。须作健想。不应如是闷绝自扑。犹如凡人涕泣流泪。所以者何。大王。当知。如昔过去。多有诸王。弃舍王位。如萎华鬘。背而入山。又复大王。太子悉达宿缘。当受如是业报。大王。今者应忆往昔阿私陀仙预授其记。白大王言。彼童子者。不可拘以人天果报。并及转轮圣王之位。而期待之。使令贪爱暂往于世。大王。今者若决定欲唤大子还。但敕我等二人令去。当随王命终不敢违。

时净饭王。即报之言。汝等二人。若知时者。可速疾往至太子边。若不尔者。我今身命。无有吉祥。为诸苦恼之所缠逼。是时大臣并及国师婆罗门等。闻净饭王如是敕已。即共发行。诣太子所。而说偈言。

太子应受如是业王当念昔私陀言

记彼不贪天转轮宁乐人间五欲乐

时彼大臣及国师等。说是语已。相与俱行。其马干陟。处处闻于如上苦切呵责言已。意甚忧愁。生大热恼。以热恼故。无暂时欢。心既不欢。即便命尽。命尽之后。应时上生三十三天。既生彼天。后知如来得成道已。即从彼天。舍来下生中天竺国于那波城。其城有一婆罗门种。具行六法。即为彼家。而作子息。乃至渐大。至如来边。如来知彼往昔之时作于马身命终生天。时佛即说彼马因缘。既闻法已。漏尽解脱。入般涅槃。

观诸异道品第二十四

尔时太子。自手执刀。割于头髻。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即时无量百千诸天。生大欢喜。遍满其体。不能自胜。以喜欢心。齐出声叫。大歌大啸。弄诸衣裳。口大唱言。悉达太子。今已出家。悉达太子。今已出家。其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一切生法众生。当得解脱于彼生法。乃至应受苦恼别离诸众生等。悉得解脱于此系缚。

尔时菩萨。割髻之处。其后起塔名割髻塔。菩萨身着袈裟之处。后起塔称受袈裟塔。车匿干陟。辞别回还向宫之处。后起塔名车匿干陟回还之塔。菩萨行路。谛视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

尔时菩萨。自心发起如是思惟。我今既已。舍于王位。捐自眷属境界国城。不可生悔。此事成已。是灭相法。如是念已。心转勇猛。

尔时菩萨。从彼阿尼弥迦聚落。渐渐欲向于毗耶离中。路有一仙人居处。彼旧仙入名跋伽婆(隋言瓦师)。菩萨入彼仙人处。时光明显赫。照彼山林。菩萨既除诸璎珞具。并舍一切迦尸迦衣。直是身威。犹尚出光。耀彼山林诸仙人眼。而有偈说。

菩萨象王师子行除舍妙衣及璎珞

直着袈裟粗法服身犹威耀彼诸仙

时其林内。所有持行婆罗门仙。行住坐卧。或手执持。随威仪住。彼等一切。向菩萨面。起恭敬心。爱乐尊重。或复生疑瞻仰菩萨。然彼林内。有诸耆旧婆罗门仙。或取华果药木草根。其余他行。未集聚者。彼等未见不生疑心。但远遥闻菩萨之声。既闻声已。心惊速疾来还林中本所住处。应所作者更不复作。应所取者更亦不取。其余华果及药草根。设已取者亦悉舍之。但心速欲来菩萨前。

时彼林内。所有诸鸟。所谓鸿鹤鹅鸭鹦鹉鸲鹆鸳鸯命命孔雀及迦陵伽俱翅罗等一切诸鸟。彼诸鸟等。见于菩萨入林中已。各各自出和雅之音。作微妙声。又彼林中。所有虫兽。其等一切。悉舍水草。不食不饮。欢喜来向于菩萨前。

是时彼林诸婆罗门。为祭祀故。[(殼-一)/牛]诸牸牛。取于乳汁。彼等牸牛。虽复捋讫。而其乳汁。犹更如初。自然流下。

时彼一切诸婆罗门。各相谓言。曾闻有八婆娑娑天。此人莫非是于其一。或复有言。诸娄宿天。此是其一。何以故。自从其来。入此林中。此林放光。皆悉明耀。如日初出照于世间。而说偈言。

或八婆娑此是一或二娄宿中一天

若不此林何故光譬如世间日初照

尔时彼等诸婆罗门。修习仙法。居彼林者。随林所出供养之具。将如是等诸供养具。请于菩萨。各各一心。齐顶礼足。同共白言。善来圣者。我等诸仙。欲请圣者住于此处。此处所有华果树林药草根叶流泉冷水。随时堪可纳受充用。此是古仙之所居处。欲求解脱。易得安心。此处空闲。经行寂静。

尔时菩萨。以微妙语。辞釆音句。美丽可观。声隐隐深。犹如雷鼓。随所堪受。问讯相詶。是时诸仙众中。有一婆罗门仙。善巧居林苦行之法。彼见菩萨好容仪已。别更告一娑罗门言。仁者知不。此天童子。洞识人心。善解方便。何以故。凡世间人。各相谓言。我生诸子。应当养育。诸子长成。则能为我。兴立家计。贩卖求财。造作生活。我于当时。求智求道。若负他债。悉偿令了。如是思惟。诸恩爱故。养育诸子。此则不然。为他求道。不计自死。不求自利。

时彼众中。复更别有一婆罗门。告彼已前婆罗门言。仁者仁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世间之人不自觉知。不自辨了。常不知足。但言我今须如是辨。明日复须作如是辨。我行法时。犹尚未至。如是一切诸世间人。以迷惑故。既不辨于此世自利。然未来世亦复不得成就诸利。

尔时菩萨。从兜率天下来之时。入释种胎。欲受生日。彼时先于其跋伽婆仙人林中所居之处。自然涌出二金色树。时彼二树。高峻长大。而彼二树。当于菩萨出家之夜。忽然没地。一时不现。其跋伽婆仙人。见彼二树同夜没不现已。心大忧恼。怅怏低头。思惟念言。必我衰时。相貌所至。或复更有恶相来耶。菩萨见彼跋伽仙人如是忧愁低头怅怏。心不欢乐。渐至彼边。而白仙言。尊者。何故颜色忧愁。低头而坐。

时彼仙人。报菩萨言。天善童子。此我居处。往昔以来。有二金树。从地涌出。彼树高峻。严丽可观。我见彼树。今忽不现。以其没故。我今忧愁。心意不乐。如是低头。思惟坐耳。菩萨即问彼仙人言。尊者。彼等二树出来几时。仙人答言。到今已来。二十九年。菩萨又问。彼树灭没尔来几时。仙人报言。昨夜半时。始没不现。菩萨即语彼仙人言。彼二树者。是我福力果报故生。若我当作转轮圣王。我于此处。作一善地园林之所。我今既其舍离出家。以是义故。彼树昨夜。没而不现。以是因缘。尊者。勿复自生忧愁。

尔时菩萨。为于彼等一切诸仙。左右围绕。于前行至彼所居处。随意游行。观看种种坐起安禅苦行精进求道之处。时彼林内。有一仙人。恒修苦行。在菩萨后。随逐而行。

尔时菩萨。入彼林中。至于仙人居坐处已。东西南北。观看彼中。行住坐卧。苦行居所。欲求彼等最胜处故。问于彼等诸仙人言。我今始入。求道未久。是故我欲借问。诸仙。唯愿如法为我。解说汝此法行。我曾未知。汝等示现。为我宣说。我得闻已。如法奉行。此处求利真实行者。如于汝等所有苦行。我亦依行。彼等诸仙答菩萨言。仁。问我等一切苦行及求道法我等为仁。次第解释。凡行苦行。此之众内。或有食菜。或有食荑。或食尼拘陀树枝者。或食头拘罗树枝者。或食迦尼迦罗枝者。或复止食一树之枝。或食牛粪。或食麻滓杂果藕根。或食杂种诸树软枝。或复饮水而用活命。或如蜣螂。而自活命。或复有如獐鹿食草而以活命。或有立地而用称心。或有坐地而称消适。或食四口食而活命。或复有持麻作衣者。或黑羊毛而作衣者。或草作衣。或以野蚕绵作于衣。或龙须草以用作衣。或以莎草持作于衣。或鹿皮作。或以故破皮作衣者。或乱发作。或毛[毯-炎 旁]作。或以死人幡作于衣。或粪扫衣。或复裸形卧蕀刺上。或卧板上。或卧株上。或卧杵上。或复住于尸陀林中。或住蚁垤。犹如蛇居。或住露地。或复入水。或复事火。或逐日转。或举两手。安然立住。或地蹲坐。或不洗梳。身坌尘土。或复[肆-聿 累]髻。或拔头发。或拔髭髯。然我等辈。以如是行。自住持己。次或观时。思惟而行。或复愿欲求生天上。或复有欲求生人间。以苦行故。然后其身。始得安乐。所以者何。求法甚难。要修苦行。以为根本。而说偈言。

如是修习苦行时自有三十三天报

苦行精进后得乐是故苦为诸乐因

尔时菩萨。虽闻诸仙如是苦行。而眼未见其法极处。心不喜欢。而知此言未是真善。还缓声报彼仙人言。我今观看汝法。虽有然苦须灭。而后果报。更无所去。唯当生天。又其一切诸天宫殿。所有果报。是无常法。以行如上少果报故。如是苦行。既须捐舍所爱亲族。复去世间一切诸乐行。于苦行远离诸乐。以求乐故。乃更入于大牢狱中。而说偈言。

汝舍爱亲及世乐行于苦行欲生天

虽复谓言此出升不觉未来还入狱

尔时菩萨。说此偈已。复作是言。若当有人为苦逼身。悕求胜处。欲生天上。以天中受五欲乐故。不知厌离。于未来世。不免烦恼之所患害。彼等仙人。以苦行故。还求大苦。是诸众生。命终之时。见大怖故。求后好生。以求生故。还复不离于彼无常。所以者何。何处世间。有诸恐怖。还复染着彼之处。所以于此世。苦切逼故。求欲生天。受于乐故。悕望渴仰。愿求生彼。所作未办。还复堕于无利益处。而亦不求厌离苦行。亦不求离苦身之法。欲觅胜处过天上乐。若有智人。离此五欲。渐渐须觅胜上之处。如足步前。以证胜处。更须求过彼最胜处。若其苦身。以得法者。此苦身法。是名非法。若苦身故。天上得乐。是因行法。得于非法。但此身动。由心故行。是故应当先调于心。莫苦其身。而说偈言。

此身动时由心转应先调心莫苦身

身如木石无所知何故随心而困体

尔时菩萨。复作是言。若前所说。因于断食。当得福者。其野兽等。应得大福。又复贫人。以其先业果报微浅。不深植故。资财乏少。犹如世间无功德人。常求地上一切神祇功德之水。以澡浴身。望应得于如心所愿。其事不然。

尔时彼诸苦行师等。白菩萨言。明智仁者。仁于此处。见何等患。菩萨答彼苦行师言。汝今行此苦行之事。后日还来入此有处。其苦行师。复更详共问菩萨言。我此处有如是法行。菩萨报言。云何得知如此苦行。还入有处。汝等此行。非究竟入非无畏处。

时苦行师。复更重白于菩萨言。大德仁者。唯愿仁者。莫作如是说。我今此居。所行道路。是无畏处。有大功德。若人依此道路行者。舍此恶形。得胜妙身。

菩萨报言。虽舍恶形后得妙身。而实未是离有之法。因今苦身。得于后身。然彼后身。亦未离苦。所以者何。虽复行于多种苦行。望欲求乐。而不离苦。其苦行师。复更执理。白菩萨言。仁者不然。不以苦行后还得苦。但以我等苦此身故。后世决定。得于快乐。菩萨复答如此之言。亦是无智。何以故。譬如有人。欲求于利。不知其内而有大失。以知失故。欲求利者。此非智人。

尔时彼有一婆罗门。在于众中。高声唱言。希有希有。此之王子。是真实智。譬如有人。得美饮食。而和杂毒。谁乐欲啖。如是此事。后虽得乐。而未离于有为生老病死之法。此岂非是还求后生。

尔时菩萨。复作是言。苦苦世间。憎死命鬼。复求后生此大痴騃。苦行师言。善哉王子。仁慎莫深谛观此行。此行过去无量大德。共行此行。此之居处。往昔无量诸王仙等。百千万亿。行此苦行。而共求于后世之乐。菩萨又言。如汝今言千万岁者。希有大痴。呜呼妄语。此处大德。以苦行故。分别境界。求后世乐。于未来世。受生死有。不曾知足。于烦恼中。不作所作。展转其中。以其世间求于乐故。反多得苦。

时苦行师。复作是言。仁者王子。此境界主。[穴/(爿*未)](亡私反)洟(陀利反)罗城。其王欲作无遮之会。祭祀诸天。杀害众生。其数不少。求后受乐。菩萨复言。凡以杀害。而得法者。可名行乎。其苦行师。又复白言。我相承来。祭祀诸天法用如是。菩萨报言。何有苦他名为法也。有尘坌身。还将尘拭。能得净乎。有血涂身。还以血洗。岂能得净。有行非法。当得于法。无有是处。苦行师言实有是处。菩萨又言。有何因缘。苦行师言。依韦陀论。往仙所说。菩萨又言。此是何义。苦行师言。若有诸人。祭祀诸天。是名为法。

菩萨又言。我且问汝世间近法。若人杀羊。祭祀天已。得如法者。何故不杀所爱亲族而祭祀天。是故我知杀羊祭祀。无有功德。汝行杂法。意欲如是。

尔时菩萨遥见。去此坐处不远。有一丛树。如尸陀林。菩萨见已。告彼苦行诸师等言。尊者但看彼地处所。名何苦行。而彼林下。或有死尸。诸鸟所食。或有死尸。白骨而聚。今者现见。或有死尸。以火焚烧。成一聚骨。或有死尸。悬着树上。或有死尸。被其眷属之所杀害。庄严其座。依法而葬。后生惭愧。或有死尸。眷属围绕。相送来向尸陀林中。安置于地讫还归舍。其苦行师。又复更言。仁者王子。然其彼处尸陀林者。四辈共同。无有简选。平等施身。福德之地。名为旷野。此处地方。布施身者。不用苦力。速生天上。求世胜处。速得受乐。或有仁者。投身绝崖。或烧或施。而生天上。

菩萨复言。若当如是。修行行者。后求富贵。呜呼大痴。呜呼无常。而求后世。多有怨仇。求后富贵。呜呼大苦。还求大苦。彼等痴愚。无智之人。入大火聚。入大蛇口。菩萨如是辩才之舌。向诸仙人。说解脱言。作微妙语。如是说时。日将向没。

是时菩萨。还彼仙人所居之处。一夜停宿。后日天晓。更余处行。彼等诸仙。随菩萨后。次第而行。

尔时菩萨。少时行已。见彼诸仙随后而行。菩萨见已。即便依一树下而坐。彼等诸仙。围绕菩萨。或坐或立。

是时彼诸众仙之中。最老仙人。向于菩萨。生希有心。而白之言。仁者王子。自汝来至我所住处。时彼地方。而自庄严。仁者出已。彼处如今即成旷野。以是义故。唯愿仁者。莫舍于我所坐之处。何以故。凡人欲得疾生天上。在此福地。而修行者。不久即生。向于天上。是故仁者。不应舍此如是微妙先圣所行清净之所而行余处。而说偈言。

仁来我林威德严今去忽然成旷野

是故不应相弃背如人爱命莫舍身

尔时诸仙。说是偈已。即更白言。仁者王子。今在此处。得不见于无有恩义鄙恶人乎。或见堕于杂行之人。或复见于不净行人。若不如是。仁者何故不乐于我所居停处。我等诸仙。欲随仁者作于善友。随顺不逆。奉教随行。欲共仁者求胜妙处。假使岁星共仁者居。犹得胜处。何况我等。苦行诸仙。

尔时菩萨。得彼诸仙上首。请欲同求解脱。见其意已。即说自心本所誓愿。兼复赞叹彼等苦行一切诸仙。而语之言。仁者诸仙。今者已得无碍之辩。而身久来习行如法。内心净故。能于未曾所识人边。

生大殷重敬念之心。今若欲舍犹如亲爱。乃生大愁。其事虽然。但仁者辈。所求之法。为生天果。我不然也。我今乃欲志求解脱。不欲取有我之意。愿决定如是。我心既观如是相已。见于汝等所居之处。心不愿乐。一欲求还。一欲求去。此二甚远。然我亦非不乐此处。又亦不复憎疾他人。亦非见于他人过咎。而不住此舍背行也。然汝等辈。皆住于法。随昔仙圣有所言说。汝等一切。皆悉已得大仙之法。是时彼等诸仙人。见菩萨所求解脱胜上。于菩萨所。更生殷重爱敬心想。

尔时彼众。其中有一梵志仙人。恒卧灰中。或编椽上。身着死尸。粪扫衣服。耳目青黄。鼻长身白。手执军持。闻菩萨说如是语已。向菩萨面。欢喜以报叹菩萨言。仁者所语。极大微妙。最上誓愿。汝今乃能年少之时。未受五欲。见诸过患。若不渴仰。欲生天者。岂能得知天上后患。如是观已。而求解脱。彼人不久。便得解脱。若当仁者。有如是意。决定欲求彼解脱者。汝今宜应速疾而行。去此不远。有一仙人住止之所。名日穿藏。彼有一仙。名阿罗逻。彼仙已得决定正智清净之眼。仁者可至彼边咨问。应闻至真方便行路。仁者若闻此之方便。必至彼真。如我意观仁者所见。必过于彼。如今仁者。心想及身。一切相貌。决定当度诸智彼岸。胜于往昔诸仙人等未曾证者。今悉得之。

尔时菩萨。报彼梵志仙人等言。愿如仁者所述可也。

是时菩萨。舍彼仙人殷勤劝请。背之而行。意欲向于阿罗逻所。而有偈说。

摩诃释种圣王子善巧美语慰诸仙

决欲前向罗逻边所有诸仙还自住

王使往还品第二十五之一

尔时国师大婆罗门。及一大臣。二人齐共受净饭王悲哀沥泪啼号敕已。即便整备贤善好车驾驭而立。奉承大王威德势力。从所住城迦毗罗出。出已寻逐菩萨脚迹。速疾而行。渐渐至于彼跋伽婆仙人住处。其跋伽婆。遥见使来渐将向近。即起前迎。而口唱言。善来仁者。云何忽屈来到此间。愿且消息。少时停止。此草铺上解歇暂坐。我当具办甘果冷水。随意饮食。时二使人。即便顶礼彼跋伽婆仙人之足。礼已却退坐于一面。坐安隐已。其跋伽婆。种种慰劳王二使人。

尔时大臣。即便逆止跋伽婆。语而问之言。大仙尊师。我等今被彼甘蔗种大净饭王敕命而来。我身即是彼王大臣。指国师示。此是彼王国之尊师大婆罗门。彼甘蔗王。有一太子。字悉达多。以畏生老病死之故。欲求解脱。舍宫入山。传闻道其已至此处。我等求彼故来至此。作是语已。跋伽婆仙。即便报彼二使人言。实有此事。然其修臂功德具足胜上丈夫。曾至此处。至此处已。而问于我所修行法。我依实说。彼既知已即云。此虽胜于人间。其后还来入生死中。非是究竟解脱之处。嫌故舍去。欲求出离解脱生死。今者进向于阿罗逻仙人居所。而说偈言。

修臂丈夫功德具至此闻我法非真

欲求至极大涅槃背我今向阿蓝所

尔时二使大臣。国师婆罗门等。闻跋伽婆仙人语已。以至孝心于净饭王殷重敬故。不觉疲乏。无有懈倦。不食甘果。不饮水浆。依跋伽婆仙人之语。即共相寻向菩萨所。彼等渐至到菩萨边。遥见菩萨在于林中。于一树下。铺草而坐。除其一切诸宝璎珞。身体放光。巍巍显赫。而自庄严。譬重云中。忽然日出。照耀天下。满林树间。见已相与从车而下。安庠徒步。向菩萨边。至已顶礼于菩萨足。口同唱言。唯愿圣子。一切常胜。更自前立。近菩萨边。

尔时菩萨。慰劳彼等。随于彼等所能堪受。劳谢语言。而慰问已。菩萨命令相近而坐。二使坐已。白菩萨言。大智太子。圣子之父。净饭大王。以心爱敬于圣子故。大受苦恼。所以者何。当于圣子出宫之日。大王闻已。立地自扑。迷闷而绝。全不觉醒。以水洒喷。良久乃稣。既复本心。流泪满面。忆念圣子。其状如是。今遣我等。来圣子边。唯愿圣子。正心专听正如是敕。我以知汝正意乐法。我以知汝不住我宫。必应出家求无上道。其理虽然。但今非是汝入山时。我既见汝非时入山。是故我今忧愁苦毒。全身被然。犹如猛火焚烧大林。汝今且可割意。还来入于我宫。暂舍于汝爱法之心。受我爱重若如此者。是汝法行。若汝不还。至我目下。今我受苦如是增长。譬如大河。长远流注。于一时顷。两岸崩颓。其水被填。忽然断绝。又如猛风吹大云阵。譬如热天火烧干草。譬如旱月煎涸诸泉。譬如雹摧盛春苗稼。善子我今心亦如是。以为忆念恩爱汝故。心大沸恼。煎烧破碎。是故汝且回还向宫。享受王位。治化天下。于后若见有善恶事。当任汝心。入山求法。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