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10:22

第二十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佛告诸苾刍等。如过往昔。若依我教者。皆得离大苦难。若依提婆达多者。皆在苦难之中。汝等谛听。乃往古昔于旷野中。近有一村。其村树花果滋茂。随近有二群猴。一部五百各有一猴王。其中一王。梦见被五百猿猴掷此二王于热镬中。于此梦中。生大惊愕。身毛皆竖。便即梦觉。令唤群猴。即说此梦告言。我今所见梦者。不是好耶。我等须弃此居所住之处移往余处。群猴白言。如大王所说。当须走离。菩萨是大威德。若见梦者必当真实。其王即唤第二王告言。我今见如是梦。须往别处住。王难信告言。凡所梦见。可即依此信耶。汝若欲往随意所去。我今于此境界得宽。我终不去。彼王知其难信。领自管五百群猴。即移余处。后时于彼村中。有一贱婢炒麦。有一羊来至此婢边。欲食此麦。其婢即以火烧木打羊。火着身上被烧急已。走入王家象坊。坊内多有刍草。其羊抖擞身火便落草上。然着草木众象被烧。其当象人告王。时王即唤医人告言。众象被烧。尔急作何医疗。时彼医人便作是念。往日被群猴损暴我田农。我今得便当须酬冤。白大王言。此象被烧。须用猿猴脂涂身。方可得差。时大王敕诸群臣。汝等速须访觅猴脂。臣等依命。即唤猎师。汝等可速觅猴将来。猎师依命。即往诸方捕捉猴。彼难信猴王并五百群猴。俱被系缚将来王所。其医人为久结怨恨。将彼猿猴等。活掷着于热镬之中。尔时诸天即于空中。而说颂曰。

近冤不可住城及村野中

婢嗔羊食麦猴等被销镕

佛告诸苾刍。汝等勿作异念。尔时见梦猴王者。即我身是。其难信猴王者。提婆达多是。所余猕猴取我语者。免斯火怖。取提婆达多语者。悉遭剧苦。今时取我语者。并于生死大怖而得解脱。受提婆达多言教者。悉遭苦难。复次所有随顺我意者。皆得平安远离苦难。随提婆达多意者。悉遭苦难。汝等苾刍谛听。乃往昔时有异方所。有二猕猴王。各有五百眷属。其中一猕猴王。与五百眷属游行人间。至一聚落。于此聚落有一金波伽树。其树果实茂盛。时诸群猴见此果树。白猴王曰。此树果子繁茂。枝将欲折。我等远来疲乏。取其果食。尔时猴王。见斯树已。遂说颂曰。

此树近聚落童子不食果

汝等应可知此果不堪食

说此颂已。诸猕猴等即便舍去。其第二猕猴王。亦与五百眷属游行人间。渐至此村。是诸猕猴亦入其村果实繁茂。便告猕猴王曰。我等涉路疲劳。欲食其果安稳而去。猕猴王曰。善哉。尔时五百猕猴即食其果。于时诸猕猴等。所食其果皆悉致死。汝等苾刍。勿作异念。其不食果猕猴王者。我身是。其第二猕猴王者。提婆达多是。随顺我意者。平安得达远离苦难。随提婆达多意者。悉遭苦难。今时诸有情等随顺我语。于生死中而得解脱。受提婆达多言教者。悉遭苦难。尔时提婆达多。以石欲击世尊。于时诸婆罗门居士等。悉怀嗔恚咸言。我等即杀提婆达多。其中有人。是提婆达多朋友者。即报提婆达多。提婆达多闻已。即于闲林树下安禅而住。时诸婆罗门居士等。见提婆达多在于树下安禅而住。各相谓曰。汝等应知。此提婆达多有大威德。我等云何而得杀之。云何今我发斯恶事。宜速各去。时诸苾刍闻提婆达多住如是威仪诸婆罗门居士等虽暂嗔怒而不杀害。是诸苾刍咸皆有疑。唯佛世尊能断疑惑。以缘白佛。大德世尊。今可观察提婆达多作非法罪。于诸人众示修善法。佛告诸苾刍。其提婆达多。非但今世作斯非法而现正法。诳惑老鼠以害其命。汝等谛听。我为汝说。乃往昔时有异方所。有一鼠王。与五百鼠为眷属。有一猫子。名曰火焰。其猫少年之时。所有鼠等悉皆杀害。后年老迈便作是念。我昔少时气力强盛。以力捉鼠而食。我今年既朽迈。气力微薄不能捉获。设何方便而捉获鼠。作是念已遍观其地。乃见一鼠王与五百鼠而为眷属住此方所。即就鼠穴诈作坐禅。时诸群鼠出穴游行。乃见老猫安然坐禅。其鼠问曰。阿舅。今何所作。老猫答曰。我昔少年气力盛壮作无量罪。今欲修福除其旧罪。时群鼠等闻是语已皆发善心。今此老猫修行善法。即与鼠等右绕老猫。行于三匝便入于穴。其老猫取其最末后者而食。不经多时其鼠渐少。鼠王既见此已便作是念。我鼠等渐渐数少。其老猫气力肥盛。是事必有缘由。其鼠王即便观察。乃见老猫。于其粪中有鼠毛骨。心即知老猫食我鼠等。我今深观捉鼠之时。作是念已。便即于窟而看老猫。乃见老猫捉最末后鼠而食。鼠王见已避远而立。遂说颂曰。

老猫身渐肥群鼠积渐少

食苗实根叶粪不应毛骨

汝今修禅不谓善为利诈作修善人

愿汝无病安稳住我今群鼠汝食尽

佛告诸苾刍。勿生异念。时彼火焰老猫者。提婆达多是。作非法罪。于诸人众示现修善。是诸苾刍咸皆有疑。唯佛世尊能断疑惑。大德世尊。思审观察。随世尊言教者。安稳得度生死。顺提婆达多言教者。遭大苦难。佛告诸苾刍。汝等当知。非但今世随顺我言教者得度生死。往昔亦复如是。汝等苾刍谛听谛听。我为汝说。乃往昔时有二导师。各有五百车乘过于碛中。或得水草。或不得水草。乃经数日。诸牛犊等极遭苦难。于后见一方所。其草青茂有多涌泉。时诸商人将诸牛犊就其水草。时诸商人入水澡浴。饮诸牛犊。既饮水已便息而住。其五百群牛之中有一牛王。告诸牛曰。此方地所青草郁茂。有好浴泉。我等恣意饮食而住。若有商人备驾于我。便须卧地不复受使。第二牛王告群牛曰。汝等应知。其商人等有大气力。能调伏难调之物。宜可依旧随顺人等般运车乘。恐后有损。其大牛王闻是语已。即嗔第二牛王。汝所言者。依前受他驱使。是事非法。岂有人类能见自背。复告群牛曰。汝等取我言教。不须相去。于时商人欲驾其牛。彼诸牛等见商人欲捉。便即嗔怒爮地攫裂。商人见已。各执棒打。皮穿流血即令驾车。余牛牵车而去。皆不被打。尔时空中诸天。即说颂曰。

今观恶牛王妄语行恶行

诸牛缘此苦饥渴身流血

复观善牛王淳和出正教

由此诸牛类度险身肥饱

佛告诸苾刍。汝等勿生异念。其最胜牛王出正教者。即我身是。时彼牛王出恶教令。令彼群牛遭苦难者。提婆达多是。昔时有能受我教者。皆得安隐。能越危苦诸险难处。诸有能受提婆达多言教者。皆遭如是苦难。非但往昔。现今能有随我正见受其教诲。皆得安隐越度生死烦恼大海。若随顺提婆达多耶见恶行。恒遭如是诸大苦难。时诸苾刍咸皆有疑。唯佛能断。以缘白佛。唯愿世尊。观是提婆达多。自身愚痴眷属亦愚。

佛告诸苾刍。提婆达多。非但今世愚痴。往时亦然。汝等谛听。我为汝说。乃往古昔有一闲静林野之处。有群猕猴游住。于此时诸猕猴游行渐至一井。乃观井底见彼月影。既见月已诣猴王处。白言。大王应知。其月见堕井中。我等今应速往拔出依旧安置。是诸猿猴咸赞言。善便相议曰。云何方便可能拔月。其中或云。不须余计。我等连肱为索而拔出之。时一猕猴在井树上攀枝而住。其余一一次第以手相接。猕猴既多。树枝低下欲折。时彼最下近水之者搅水觅月。由水浑故月便不现。树枝便折。一时堕水被溺而死。时有诸天而说颂曰。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

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佛告诸苾刍等。往昔猕猴王者。即提婆达多是。昔时由自愚痴故。以愚痴而为眷属。今时亦为愚痴眷属。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世饥俭乞食难得。佛告诸苾刍。我欲三月静住。不得一人辄来见我。除取食者及长净日。大德亦应共立明制。时舍利弗摩诃目干连。在南山内三月安居。时提婆达多亦于夏中三月供给饮食及以杂事。满三月已。提婆达多为诸大众广说妙法。苾刍当知。沙门乔答摩常说法时。赞叹在山寂静离诸烦恼解脱最疾最速。一者乞食。二者粪扫衣。三者三衣。四者露坐。如是四人去诸尘垢证得解脱。若有人不乐如是四种修道。不乐解脱者。即合受筹出离众外。说此语已。于时大众五百苾刍人各受筹。随提婆达多出离众外行至门首。罗怙罗见语五百苾刍曰。云何舍如来随逐恶党而去。诸苾刍告罗怙罗曰。我于三月安居饥饿。蒙提婆达多供给取食。并将杂物而供养之。若不祗济我等死尽。提婆达多分破僧时大地震动。流星晃耀四方火然。一切诸天击鼓震响高声唱言。自今已后涅槃道息。无有得道果者。无有漏尽者。无有读诵苏呾罗毗奈耶阿毗达磨。心亦不着阿兰若处。亦无修声闻辟支佛道者。亦无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人天浩乱。三千大千世界法轮不转。众生随人不随于法。舍利子摩诃目揵连。见此奇怪敛心入定。睹见提婆达多破和合僧。便相谓曰。我等宜往灭诸诤论求令和合。三月已满三衣已具。即往世尊所。渐渐游行诣王舍城竹林园中。安置三衣。洗足已往世尊所。见罗怙罗在门外立。谓舍利子曰。邬波驮耶知不。提婆达多已破僧讫。舍利子曰。我已知讫故为此来。汝勿忧愁。我当和合。便入众中见世尊。稽首顶礼却坐一面。而白佛言。我闻恶人提婆达多已破僧众。我欲和合。未审世尊。垂慈许不。尔时世尊即便叹曰。善哉善哉。若能如是和合僧者。得福无量。时舍利子并大目连。白此事已奉辞世尊。便往南山诣提婆达多所。时提婆达多。作佛威仪为众说法。孤迦里迦在右边坐。褰荼达骠居在左边。时提婆达多。遥见大德舍利子目揵连来。便作是念。我已成一切智人。而此大德入我众中。即遣左右侍从令起。即遣舍利子目健连左右而坐。时孤迦梨迦褰荼达骠。既被强移坐处心生嗔恨。善自思惟。我等有大过失助破僧众。若欲不起恐被嗔打。便即移处。遣大目健连并舍利子居在左右而坐。提婆达多告舍利子曰。我今背痛。汝为大众演说妙法。

尔时舍利弗默然受请。提婆达多说此语已。便叠僧伽胝支头右胁而卧。时舍利子以神通力。令遣仰眠不令觉知。告诸大众。汝等大师眠如孩儿。时舍利子告目连曰。汝为大众可速现神通回心向佛。是时大目健连。即便身腾虚空。具四威仪行住坐卧。入火光三昧。放种种光明青黄赤白。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东西南北具见四种神通。现神通已。从空而下却坐本处。是时大众见大目干连具此神通。心怀悲恼。我若侍佛亦应具得神通道德。舍利子告大众曰。诸苾刍。汝等若于佛世尊所。有赤心者可随我去。既闻语已。即随舍利子后往诣佛所。僧众去后。孤迦利迦苾刍。即唤提婆达多起。令趁舍利子。时舍利子。恐提婆达多不见我徒众故。必当懊恼吐血而死。遂便渐次缓缓游行。使提婆达多得见我等。于时提婆达多。从睡起已拭眼而趁。舍利子以神通力当路作大深坑。提婆达多孤迦利迦褰荼达骠等五人。不觉堕坑。迷乱不知出处。复自思惟。我今既失徒众。莫知寻觅且归本处。时舍利子目健连及诸僧众。渐诣佛所。到阑铎迦竹林园边欲见世尊。极大羞惭不能举目。各自思惟。我等云何作如是非法无惭愧事。渐诣佛前而立。时世尊大慈怜愍软声慰问。汝等苾刍。极大疲劳来至我所。今者人身难得已得。佛法难闻已闻。六根难具已具。善恶之事已具知之。我已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常演说寂静涅槃究竟菩提。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老死灭则忧悲苦恼灭。汝等苾刍。常思修学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之法。若法不善无利无乐究竟不善。及于他四辈所得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自身不善之事。不应作者莫作。但观自身及他有利益者。常须修学。于时诸苾刍等闻此法已。心生欢喜疑网皆除。内外清净。有异苾刍等。心生疑惑而问世尊有何因业。今被破和合僧。佛为诸苾刍说过去业。我自聚集作业今自受之。非是他受。苾刍当知。有情作业还有情受。非无情受。而说颂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乃往过去清净山林有一大仙。五百小仙以为眷属。俱共修道。时有客仙来过其所。主人不与如法供给看侍。客仙心生懊恼而恨。便破和合仙众。诱引彼诸小仙言。我善解种种道术及五神通。我当教示。汝当随我。后时大仙知此事已。劝彼客仙莫破我众。非是仙法。巧说善言令生欢喜。虽得如是灭诤之语。由劝不息设方便。时世有辟支佛。有大慈悲。少欲知足上胜福田。游行世间渐诣仙所。大仙见辟支佛端严殊胜。心生欢喜供养恭敬。而发愿言。以此供养佛功德。愿我当来得大智慧神通之力。客仙虽成一切智。愿我能破彼和合僧众。结会古今。往时客仙我身是也。五百仙人中有大仙主者。提婆达多身是。为此因缘。黑业有黑业报。白业有白业报非黑非白业有非黑非白业报。诸苾刍当知。宜舍一切不善之业。修集善业。应当修学。时诸苾刍复有疑故而白佛言。世尊。彼提婆达多何故内作于外外作于内。世尊告曰。是提婆达多非是今身内作于外外作于内。过去亦复作如是恶。诸苾刍谛听我说。往昔有一野干其性饕餮。游行聚落处处求食。日至染家。不觉堕于蓝色盆中。染主见拽出掷地。于时野犴遂宛转灰土。既见身体污恶不净。便即入河沐浴而去。身毛光泽似如蓝色。时众野犴。见其毛色异于寻常。而生甚怪。众共问言。汝是何人。彼即答曰。我是帝释天王之使。册我作禽兽中王。时野犴作是思惟。身是野犴色非本类。时众野犴共报师子知。师子便告大师子王。师子王遂即遣使令捡虚实。其使到已。见彼蓝色野犴乘大白象。诸禽兽等普皆围绕如事兽王。其使见已还来王所。广说如前。大师子王闻是语已便与军众往彼众所。见野犴王乘大白象众兽围绕。大虫及豹大力兽等亲为左右。余小野犴远避而住。心生懊恼便设方便。于野犴中差一野犴。令唤王母。其母问曰。于我儿所有何伴属。野犴答曰。内有师子虎象我居外院。母曰。汝去定杀我子。并说颂曰。

我在山谷中欢喜随时得饮清冷水

子若不作野犴鸣得居象上身安乐

使者还来报同类曰。彼是野犴。非是王种。我于山中亲见其母。诸伴报曰。我可试看。即便就彼。然野犴法尔。若一鸣时余不鸣者身毛堕落。余即鸣叫。其王野犴作是念曰。我若不鸣毛便落地。若下象作声必被他杀。我今宁可象上作声。即便鸣叫。其象即知此是野犴。即以鼻牵下双脚踏杀。空中天见说伽他曰。

在内翻居外合外乃居中

斯皆不合为如野犴乘象

佛告苾刍。汝等当知。往时内翻为外外居于中。自灭其身。野犴王者。提婆达多是也。由彼过去颠倒业故。今亦如是破和合僧。内翻为外外乃居中。时提婆达多。既趁舍利弗等不得回还本处。生大忿怒。便打孤迦利迦等随傥徒众。而告彼言。良由汝等失我徒众。时诸苾刍疑而问佛。提婆达多以何缘故。舍利弗等领其徒众。应嗔不嗔。于自随傥无辜。辄便漫打。佛告诸苾刍。非但今身枉作事业。亦曾过去别人炫妇枉杀他人。乃往过去有夫妇二象。居住山泽。母象淫劮与外象通。既被炫诱欲随他去。恐其夫觉事有乖竞。与其夫象入河澡浴。语夫象曰谁能没水久住不出。夫唱我能。便共没水。彼二伺其未出。遂私相奔走。其夫象入水多时。乃一度出看。其二象不见。复入没水。如是再三便至困乏不已。遂便出水寻妇不见。于其水中处处讨捕。因此枉踏无量众生至死。尔时空中诸天而说颂曰。

象身虽复大智慧甚微浅

好妇被他将枉杀诸含识

佛告诸苾刍。时夫象者。今提婆达多是。今亦如是。别人作业别人受厄。时诸苾刍咸皆有疑问佛。世尊是一切智。舍利子及目干连。云何如是能作善巧方便。劝化导诱此五百苾刍。舍邪归正来至佛所。佛告诸苾刍。其舍利子及目连等。非但今时诳得脱彼。于过去世亦曾诳诱。乃往过去世时有一丈夫。常在山居。善能弓射诸伎艺。后生一女。长养渐大。其人心念。今我此女不应辄嫁。若有男子。弓剑业艺与我相似。方嫁与之。于后不久有二男子来习伎艺。一者学成五种伎艺。一者唯学成一余四不得。其人遂便将女嫁与业成之者。艺不成者。心便忿恨舍离而去。便就劫道贼边共为伴侣。以解用刀。于要路处待彼女夫。欲相屠害。于后不久其人眷属乘车将过。路逢商人多众将度。便问之曰。汝等诸人何故不过。答言。有贼当路。其人报言。我等但过无劳畏惧。诸人告曰。汝若不畏请在先过。我等诸人随后而往。既闻此语驰车便去。诸贼徒等上树遥望。见彼车来报贼主曰。今有车来。其贼逆使一人。汝今宜回。不须来过。我于此处大有健儿。其人报云。汝虽极健我亦甚健。于时贼主差五人来令与共战。咸皆致死。又差三七人来。亦都杀尽。后时总来众战。并俱被害。唯旧同学一人得存。最后二人交战。然女夫放箭。皆被贼人以刀挥断竟不能害。且五百箭皆悉放尽。唯残一箭迁延而住。其妇问曰。何以不射。彼便报曰。今我与君二人之命。并在此箭。所以然者。我留此箭有所防护。今若放讫。他来害我并君亦死。妇人见此即便起舞。运转之间彼贼乐观。遂忘禁御。其夫伺之即便放箭应箭便死。临命终时而说颂曰。

此非彼车主而能杀于我

由我起染心观他便失命

佛告苾刍。汝等当知。彼车主者。岂异人乎。今舍利子是。时彼妇者。今目干连是。其贼主者。今提婆达多是。如彼过去车主及妇俱得贼便。今舍利子及目干连。善能得彼提婆达多之便。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王子侍缚迦庵没罗园。时未生怨王。曾于五月十五日夜将安居。时明月澄天光景花丽。与诸臣佐后妃淫女在高楼上。告诸人曰。今既夜月清闲圆明可爱。我及卿等欲何所作。宜各述怀启请其事。时有淫女应声报曰。大王人生行乐不可虚度今此良宵可以游戏恣情受五欲乐。是王之事。复有一女言。大王。我今意欲。此王舍城一切道俗。共为欢会同受欲乐。是王之事。时王太子邬陀夷白言。大王今此明夜大王亲领四兵。罚不臣国。边荒静谧战胜旋归。是王之事。复有大臣。是外道徒党。白言大王。此明月夜触目清闲。当十五日将安居时。可于尊者脯剌拏等六大明师人所遵承为物称首。各有五百人无衣徒侣。常共随逐。现在王舍城将欲安居。堪消物利。我等宜应就彼足下奉事供养。此是王事。复有王子侍缚迦。于众中坐。王告之曰。汝侍缚迦何故默然。一无所说。侍缚迦白言。大王。属此芳辰。朗月澄净人皆共爱。将安居时。然佛世尊具大威德。有圣弟子。慈悲普覆。为世导师最上福田。在我园中为安居事宜亲供养。是王业也。时未生怨王闻斯说已。即整威严乘大香象。并将五百宫人乘五百象。各持明炬与诸眷属诣庵没罗园。王于中路心惊毛竖。便作是念。此是侍缚迦。将非与边贼相知来诱引我害我命不。即问侍缚迦曰。汝佛世尊与几多人坐园中住。报曰。与千二百五十苾刍。王又问曰。若非汝有异心。既有许多人众。吾何不闻謦咳之声。侍缚迦答曰彼佛世尊。三业寂静心常在定。弟子亦尔以是义故。无喧杂声。王闻此语心便决定。更无疑难。便至佛所下象马已。见佛世尊与诸大众诸根寂定湛然如海。遂便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大慈三业寂静。唯愿善诱导训我儿。得令似佛常无喧乱。

尔时如来以慈善心慰喻王曰。善哉大王。宜时就座。诸有疑难恣其所问。既坐定已白佛言。世尊。于世间中有种种业行。有结花鬘者。有竹作者。或有屠脍。或作贩卖调伏象马。或言话。或为弓射。或作乞求。战斗勇力事王。剃头染浣缝衣。如是类各以自业求觅资财。随情修福着五欲乐。世尊。颇有如是众生之类。于现世中得沙门果不。时佛却问王曰。大王。于如是义。曾问余人以不。王白佛言。世尊。于如是义。我以曾问外道晡剌拏等讫。彼诸师答曰。于我经中说如是法。无善恶业。无善恶报。无施与祀。无施祀业。无父母。无父母恩。无有此世他世。无有修道得圣果者。无有圣人无罗汉果者。四大散已无所依止。若有人言今世后世业因业果真实有者。皆是妄言。智慧所说愚人所谈。二俱皆空。时未生怨王复白佛言。世尊。我闻六师种种实义。彼皆妄答。如人问庵没罗果。便将梨果而报答之。若问梨时便将庵没罗答。邪见六师晡剌拏等。正问耶答。是外道等虽作如是种种耶说种种耶答。皆不入我意。亦不随喜。舍离而去。更问诸余六师外道末羯利俱赊离子等于今在世。一切众生作种种业。作种种行种种技艺。侍养父母供养三宝供给悲田。于如是等众生类中。依因此业类有得道及圣果不。彼即答曰于我经中作如是说。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无有烦恼无有断者。无有涅槃无有得者。三世之中所有因果皆悉空无。一切皆是自然。智者自然智。愚者自然愚。无有修者。亦无有得者。亦无自利。亦无利他。一切众生无因生无因灭。如是师等皆作如是妄说。非善说非理说。我作东问他在西答。我虽闻如是种种邪说。不入我意。亦不随喜。亦不领受。辞舍而退。更复诣彼散逝移所。亦作如是种种问疑如前。众生种种行业种种技艺行生死业。于此业中。颇有众生。因如是业。能尽烦恼证圣果不。彼即答曰。大王当知。我所说者常教众生。自行杀生教他杀害。自斫斫他自炙炙他。自行偷盗教他偷盗。自行淫欲教他淫欲自作妄语教他妄语。自行饮酒教他饮酒。自行劫盗教他劫盗破家破国。所逢众生地行空中悉皆杀害。若杀无量无边众生。若能恒河此岸。杀无边众生。作无边恶。恒河彼岸。供养无量无边众生。作无量无边功德。此二众行。并无因无果无得无失无增无减。世尊。我问正义。他作如是种种妄说。我作东问他乃西答。我闻此已亦不欢喜。亦不随喜。便舍而去。复往余处阿市多虽舍甘拔罗所。我如前正问。他亦如前耶答。作如是说。都有七物。是七种物。体是自然。亦非他作。非是化生。不从化有。非聚非散。常是自然。何等为七。地水火风苦乐命。是七种物。无人能造亦不相妨。于善于恶及苦乐不苦不乐。此之七事作与不作。俱无记验亦无报。无有死者亦无杀者。万四千种乐更有六万。三业二业一业半业等恶。若能具造如是种种诸恶。即得解脱生死苦难。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