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3 12:09

第二十六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

无倚相品第七十六之余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尸波罗蜜?”

佛言:“菩萨悉知贤圣无漏道法之戒,不毁不乱奉贤圣戒,于诸法无所[打-丁 此]亦不[打-丁 此]五阴,亦不[打-丁 此]三十二相,亦不[打-丁 此]四性,亦不[打-丁 此]四天王至三十三天,不[打-丁 此]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亦不[打-丁 此]转轮圣王,所作功德但欲与众生共为萨云若,不相不倚亦不以二,但为世事非最要义,具足戒已以沤和拘舍罗起四禅,不以贪受天眼,以天眼观十方诸佛,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初不离天眼,以天耳净尽闻诸佛所说经法不失所闻,至得自辩悉知诸佛之意,知诸佛意已便能饶益一切众生,持识宿命之慧觉诸所作不失本行,以无漏之法立众生于三乘,随众生所欲而悉授之。须菩提,是为无相具足尸波罗蜜。”

佛言:“菩萨云何具足于忍?从发意至坐道场,若众生来以刀杖捶加于菩萨,菩萨终不起意,当起二忍一者、忍辱,二者、无所从生法忍,起意念言:以刀捶杖加我者为谁?受者为谁?当观法相,观法相者亦无所有亦无所观,无所观者便得无所从生法忍,住二忍已便具足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便具足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便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菩萨已住是法便得神通,非是二地所能及者;具足神通已便具足六波罗蜜;以天眼慧见十方佛,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忘佛念;复以天耳慧闻十方佛所说教法,悉知诸佛,诸佛所念悉复逮;知众生之意如应说法;自知宿命以慧皆识众生功德;持诸善本功德劝勉众生,以漏尽之慧立众生于三乘。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行,教化众生净佛国土,具足萨云若慧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转于法轮,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羼波罗蜜。”

佛言:“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惟逮波罗蜜?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身意精进具足四禅,于四禅起便得无数神通,变化来往手扪摸日月,持是精进遍至十方无数刹土,供养诸佛一切所有供养之具,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诸天世人皆当恭敬。是菩萨至般泥洹,以神足到十方听受诸佛法言,所闻法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具足萨云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具足惟逮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以无漏道法,具足意精进,口不言恶,身不行恶,意不念恶,亦不[打-丁 此]苦乐有常无常,不[打-丁 此]有我无我,不[打-丁 此]有为无为,不[打-丁 此]三界,不[打-丁 此]四禅及四空定、四等、三脱门、三十七品,至十八法亦无所[打-丁 此],亦不[打-丁 此]声闻、辟支佛,不[打-丁 此]声闻、辟支佛道,亦不[打-丁 此]菩萨,亦不[打-丁 此]菩萨地,亦不[打-丁 此]五趣,亦不分别是天、是人、是畜生、是泥犁、是薜荔,亦不分别是须陀洹道、是罗汉道、是辟支佛道,亦不分别是菩萨道,亦不分别是萨云若,亦不[打-丁 此]诸法,诸道亦不分别。所以者何?是诸法者,皆无有要,无可[打-丁 此]者,亦无可分别者。以具足意精进,便救一切魔怨众生,救众生已亦不见众生,具足精进已亦不见精进,具足佛法已亦不见佛法,净佛国土亦不见不得,具足精进便受诸善法,亦不于是善法中生念,遍游诸国救益众生,所作变化自恣无碍,或雨诸华,或散诸香,或以伎乐、鼓乐、弦歌事,或震动事,或以光明,或以国土七宝示现,或以搏弈,或现水火随道而入与为因缘使行十善,或以施戒而摄取之,或以支解身体、妻子、国土,或以自身随众生意而摄取之。须菩提,菩萨以沤和拘舍罗无相行惟逮波罗蜜。”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无相之法行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除如来三昧,一切余三昧皆当具足,具足四禅,具足四等及四空定,皆当逆顺行八惟无及九次第禅,行空无相无愿三昧、电光三昧、金刚三昧、直治三昧,住是禅波罗蜜便得三十七品,住于三昧具足道慧,诸三昧门皆来入是,具足道慧,具足十住地作行,至萨云若终不中道取证。于三昧中住游诸佛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植诸德本,净佛国土游诸四域教化众生,广立众生于六波罗蜜,或立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随其所欲而满其愿。于是禅波罗蜜者,悉总持诸陀邻尼门,便得四无碍慧,便受神通,终不堕女人胞胎,不受色欲无生不生,虽生不著于生。何以故?善观于幻法,知所有如幻。救济众生便得无众生之相,以无所得法立众生于无所得法,以世俗数不以最上要,以禅波罗蜜遍入诸禅及解脱禅,不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舍禅波罗蜜,行道慧入萨云若慧,便尽习绪为以自救当复救余,救他人已,为诸天及人及阿须伦而作福田。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为具足无相三昧。

“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无相法具足般若波罗蜜念?”

佛言:“菩萨不见法有实成者,亦不见五阴实成者,亦不见五阴生,亦不见五阴来生处,乃至须陀洹道亦不见所生,亦不见来住处,以虚空故,其实不可得亦不见须陀洹漏尽法。行般若波罗蜜以解有要无要之法,如是解者便解内外及有无空,于诸法无所入,亦不入于五阴,乃至于道亦无所入。学无所有般若波罗蜜,便具足菩萨道。何等为菩萨道?则六波罗蜜是。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于无所有成佛道,具足六波罗蜜,具足三十七品及五神通,随众生所欲,于六度中有贪嫉者以檀波罗蜜授之,有恶戒者以道戒授之,有瞋恚者以忍授之,有懈怠者以精进劝之,有乱意者以禅救之,有愚痴者以慧授之,至解脱品、解脱见品皆以授之,有声闻道意者随其本应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随本授之,有大乘者以佛道授之,以是方便能作无央数变化,乃至恒边沙诸佛国土,随人所欲则能变其刹土之好,满诸众生之愿,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欲取国土随其愿。譬如第六天人所有衣食伎乐随意即至,菩萨以六波罗蜜行菩萨道,随意所愿尽皆具足,逮萨云若,于五阴无所受,于一切诸法道法、俗法、善法、恶法皆悉具足无所受。后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时,国土所有皆悉随意即得,无有持来者,亦无有持往者,亦如第六天上。何以故?诸法无所恃,亦无所倚。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所有相,是为具足般若波罗蜜。”

无所有相品第七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于无所破坏法、无相法、无所有法中,能具足六波罗蜜念?云何于是无形法而知差别入般若波罗蜜中?云何于无相法以一相而逮正觉?”

佛告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五阴如幻、如响、如梦、如影、如热时焰、如化,持是五阴行六波罗蜜,五阴无相如幻、如响、如梦、如影、如热时焰。何以故?梦幻之法无所有故。无所有者则一相,一相者则无有相。以是故,须菩提,当知檀波罗蜜无有相,所布施乃至受者皆无有相,作是知者则为具足檀波罗蜜。作是具足檀波罗蜜已,终不于六波罗蜜转还,便于六波罗蜜中具足四禅、四等、四空定,悉具足三十七品,具足内外空及有无空,便具足三脱门,具足八惟无、九次第禅,具足五通,具足诸陀邻尼门,具足四无碍慧、四无所畏、十种力,悉具足佛十八法。”

佛语须菩提:“菩萨以住于贤圣无漏法,便能飞行供养诸佛,随其所安救济众生,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戒,或以忍,或以精进摄取众生,或以禅,或以智慧摄取众生,随其所善而教之。为众生故受生死法,不与同归,亦不受生死勤苦;为众生故种天上人中之福;欲以摄取众生故,知诸法无有相,便学须陀洹道法亦不于中住,及学罗汉、辟支佛道法亦不于中住。何以故?悉知诸法已,当逮萨云若慧故,非罗汉、辟支佛之所知。”

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无有相,知六波罗蜜无有相,乃至诸佛法亦知无有相。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如梦、如幻、如响、如影、如热时焰、如化,行尸波罗蜜知五阴如梦如幻化,便以无相具足尸波罗蜜,持戒不犯不毁,善持戒不犯不毁,善持不乱,习智慧贤圣业,遍护诸戒以法义,戒身口意以等于诸戒,不以戒[打-丁 此]四性及遮迦越王,亦不言我持是戒当生四天及第六天上,亦不念言持是戒得须陀洹道乃至罗汉、辟支佛道。何以故?诸法一相为无有相故。无相之法终不逮无相法,有相之法亦不逮有相法,有相之法亦不逮无相之法。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相法具足尸波罗蜜上菩萨位,已上菩萨位便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便行道慧具足神通,住于诸陀邻尼门,便得四无碍慧,从一佛国游一佛国供养诸佛如来,摄取众生净佛国土教化众生,生五趣之世不著于生死行。譬如弥遮迦越王坐起行来无有知者,育养众生,不仰臣下,不娆人民。譬如须延头如来转法轮,于三乘无有菩萨可教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便般泥洹后令化佛教授众生一劫。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尸波罗蜜,诸法便随从之。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如幻、如梦、如响,以无相法具足羼波罗蜜。须菩提,菩萨以二忍事具足羼波罗蜜。何等为二?从初发意至于道场,于其中间若有众生持刀杖捶来挝打割刺,菩萨欲具足羼波罗蜜者意不起乱,当计念言:谁有骂者?谁有割者?谁有挝者?何以故?以诸法无有相,如是观者便具足羼波罗蜜,以具足是忍便得无所从生法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所从生法忍为是灭,为是智耶?”

佛言:“于忍不起毛发恶意者是为智,以是智得无所从生法忍。”

须菩提言:“世尊,声闻、辟支佛无所从生法忍,及菩萨摩诃萨无所从生法忍,有何差别?”

佛言:“须陀洹智及灭,至罗汉、辟支佛智及灭,是菩萨摩诃萨之忍。须菩提,是为声闻、辟支佛之差别。菩萨摩诃萨有是忍者过出二地上,以住无所从生法忍者,便行菩萨道,便具足道慧,不离三十七品,不离三脱门,不离神通,教化众生净佛国土逮萨云若。须菩提,菩萨以无相法具足羼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住于五阴,如幻、如梦、如响、如野马、如热时之焰,于是无相法,便行身意精进,便办神通,游诸佛刹供养诸佛,以身精进教授众生,立众生于三乘,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相法具足惟逮波罗蜜。意精进者,以意精进于圣贤无漏之法,具足诸善本法、三十七品法,具足三脱门,具足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具足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菩萨于中学已当具足萨云若慧,消诸习绪具足成相,得普遍光明三昧十二法轮转,能令三千大千刹土六反震动,能以光明照遍三千大千刹土,能出音声遍三千大千刹土,诸众生闻音者必至三乘之道。须菩提,菩萨精进所有饶益弘大如是,菩萨住精进尽具足诸佛法逮萨云若慧。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五阴如梦如幻,具足于禅波罗蜜,行四禅、四等、四无形禅及三脱门,电光三昧、金刚三昧、真禅三昧除佛三昧诸余无央数三昧意皆遍至,亦不味诸三昧,亦不受其果报。何以故?以菩萨尽知诸三昧相法空,所有者皆无所有,无相不味无相,无所有不味无所有,以不味故不随禅生至形、无形处。何以故?不见其形故。亦不见三昧,亦不见三昧相,亦无所见故便具足无相三昧,持是三昧过出二地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以禅波罗蜜出过罗汉、辟支佛道上?”

佛告须菩提:“菩萨以禅学内外空及有无空,于空法不见有住处,声闻、辟支佛法及萨云若法皆空,以是空故上菩萨位。”

“世尊,云何是菩萨位?云何非菩萨位?”

佛言:“诸有倚著非菩萨位,无所倚著是菩萨位。”

“世尊,云何为倚?云何不倚?”

佛言:“五阴、十二衰是菩萨倚,乃至萨云若亦是菩萨倚位者。须菩提,都不见诸法,亦无有名字,尽无所倚是菩萨位。何以故?五阴所有事,萨云若所有事,亦非行,亦非说,亦非见。须菩提,是为菩萨,受是为菩萨位。菩萨以是上位,便具足诸三昧尚不随禅生,何况随淫怒痴生而有所作?是事不然。但以幻法饶益众生,不见众生,亦不见幻,于无所得法中摄取佛土教授众生,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具足禅波罗蜜转无倚法轮。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如幻如梦,诸法如响、如化、如光影、如热时焰。”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焰?”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持梦幻示人,亦不见响,亦不见持响示人,亦不见光、影、幻、化、热时焰,亦不见持此示人。何以故?诸凡愚夫于梦幻诸法皆著颠倒,诸罗汉、辟支佛,诸菩萨,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于梦幻法亦不见有,亦不见可持示人者。所以者何?诸法所有者皆无所有,亦无所成,亦无所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终无贪相,亦不成就相,亦不生相,是事不然。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念法有生者、有成者。菩萨如是行者,亦不生五阴,亦不生三界,亦不生诸禅,亦不生于解脱禅,亦不生三十七品,亦不生三脱门,亦不生六波罗蜜,当具足于第一地至十住不于中生欲。何以故?是处不可得亦不可见,况当于中生欲意?虽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于不见中尽见诸法皆来入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诸法。何以故?诸法及般若波罗蜜一无有二,亦非二事。何以故?为如如教,如法性教,如真际教,是诸法无有别。”

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诸法无有别,无有散,云何有善恶之教言、有漏无漏教言、道法俗法、有为无为之法教?”

佛言:“于须菩提意云何?如诸法之法,颇有善恶、有漏无漏、若道若俗、有为法无为法不?颇见有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法不?颇见有佛道不?”

须菩提言:“不见也,世尊。”

“是故,须菩提,诸法无有别,无有相,无所生,无所有。须菩提,我本为菩萨初不见诸法有要者,亦不见五阴,亦不见有为无为,从须陀洹至佛道亦无所见亦无所得。须菩提,菩萨欲学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当善于所有无所有。菩萨善于无所有者,则能具足道慧教授众生摄取佛国,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降诸众生不见于三界。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应无所有。”

住二空品第七十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热时焰、如光、如影?是诸法皆空,云何为有造处所言是道是俗、是无为是有为、有漏无漏?云何言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云何言是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佛告须菩提:“凡夫愚痴少有所闻,依倚梦幻法而有所见,因身口意所作非法不善之事,或行善事,至有善恶之报,受罪福于三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于二空,从有无本端空至毕竟空,教化众生说:有五阴、十二衰空,十八性空,是法如梦、如响、如幻、如化、如影、如热时焰,是中亦无五阴,亦无诸衰,亦无诸性,亦无梦,亦无响,亦无幻化,亦无焰影,亦无有见。诸法皆无形,所有皆无所有。无有五阴,汝等见有五阴;无十二衰,汝等见有诸衰;无十八性,汝等见有诸性。以因缘颠倒故便有诸法随行所受,云何汝等于无所有法而有形相?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以沤和拘舍罗,诸有众生在贪嫉者,教令布施令得大富;于中拔出教令持戒,以戒因缘得生天上;于戒拔之令住禅三昧,以禅因缘得生梵天;具足四禅及四空定,因缘施从戒以禅,无数方便立之泥洹;复以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解脱、九次第禅、十种力、四无所畏及四等,劝令得十八法,持是无像之法立于三乘,为说菩萨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未曾有!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为诸空无法作处所,言是善法恶法、是道法俗法、是漏法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

佛言:“如是,须菩提,甚奇!甚特!所未曾有!为是空无之法而作处所。须菩提,汝等当知菩萨所行奇特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者,汝等当应为菩萨摩诃萨作礼。”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所未曾有,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

佛告须菩提:“若欲闻者善思念之,吾当解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住于六波罗蜜中及内外空、三十七品、四无碍慧及五神通,遍到十方观诸众生,可以布施摄者便以施取之,可以戒、忍、精进、一心、智慧随其所应以六波罗蜜而摄取之,应以四禅及四空定得解脱者以禅因缘而摄取之,或应以慈悲喜护得度者以四等摄之,或应以三十七品得度者以根、力、觉意而摄取之,若应以三脱门得度者皆摄取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以布施摄取众生?”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随人所索,若索衣被、饮食、疾病、医药、象马、车乘、金银、珍宝,随人所欲皆施与之,及所施与若佛、辟支佛、阿罗汉及须陀洹,下至凡夫及蜎飞蠕动、诸三恶趣,其意适等而无差别,无若干种意。何以故?诸法无有若干种意故。其意平等无若干者,便得无差别萨云若慧。”

佛言:“菩萨摩诃萨若见来求者,当作念言:我所施者当与三耶三佛,福祐不从畜生出生有是念者非是菩萨法。何以故?菩萨发道意不作是念我持布施当生四姓家,诸所施已摄取众生者,皆令至无余泥洹而般泥洹。菩萨以众生为亲族,所施与无若干差别,亦不言当与是,不与是,意无适莫,所施众生无有碍意。何以故?为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若有分别意者,便于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诸缘觉、诸真人有大过失。何以故?诸天及人、诸阿须伦无有倩。菩萨为众生作救护、作桥梁者,为菩萨之法自当救摄众生。

“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若人、若非人来至菩萨所,取节节支解菩萨身,菩萨亦不疑言当与不与。何以故?是菩萨欲救众生故受是形耳。我以是身饶益一切。菩萨当作是念,我为众生受是身形,今来取之。须菩提,菩萨见来所求者当发意言:施者为谁?受者为谁?所施物为何等?是诸法实不可得见。何以故?是诸法常空,空亦无所与亦无所夺。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所谓内空、外空及有无空,住是空者于中布施,便具足檀波罗蜜;具足檀已不断内外法,言谁有割者、谁为截者。”

佛告须菩提:“佛以天眼见十方恒边沙等刹土,诸菩萨摩诃萨入泥犁中,泥犁则为冷,以三事变化为泥犁中众生说法一者、神足,二者、随其所使,三者、四等之法以神足灭火随意为说四等法,泥犁中众生便有爱敬归仰于菩萨,即得离苦痛,次为说三乘之教皆令脱苦。

“是故,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诸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不以憍慢,爱好诸佛不以憎恶,欢喜无恚,诸佛所说皆悉受持,至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志失。

“须菩提,佛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刹土,诸菩萨等为众生故割截身体,肢节分离布散四面,诸有飞鸟走兽来食菩萨肌肉者皆有慈意,于菩萨所以慈意故得离畜生即得为人,往见诸佛听受经法,随其所闻即得顺行,以三乘之法而度脱之。”

佛告须菩提:“诸有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多所饶益,如是能使众生得无余泥洹。

“复次,须菩提,我以佛眼见十方恒边沙诸菩萨等入薜荔中者,诸薜荔众见菩萨已便生慈意恭敬菩萨,以恭敬故离诸勤苦,因是功德终不离诸佛至得泥洹。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慈如是,使诸众生皆得泥洹。”

佛告须菩提:“我见诸菩萨至四天王及第六天为彼诸天而广说法,以三乘教而度脱之令得泥洹。诸天人众有著五乐者,菩萨应时令殿舍悉皆洞然,以为说法言:诸仁者,一切所有皆悉无常,无尊无卑,谁常安者?”

佛告须菩提:“我于是以佛眼观见恒边沙国土,诸有赞叹梵天上者,菩萨则为说法言:诸仁者,云何于是空无之法而生见意?是法为空,无常无见,为磨灭法,莫得于是而生见意!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已住于大慈为众生说法,是为菩萨甚奇甚特未曾有法!

“须菩提,十方恒边沙国土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饶益众生。何等为四?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恩。

“菩萨摩诃萨以二事施摄取众生一者、财物,二者、法施。

“何等财物施摄取众生?菩萨以金银璧玉、珍奇异宝,以饮食、衣被、香华、服饰、病瘦医药、床卧之具,所有奴婢、象马、车乘,令诸众生随意所欲不逆人意,诸有来者既施与已,皆悉教令自归三尊,或授五戒,或教十善,或教八斋,或教令行四禅及四等、四空定,或劝助之令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施,诸行倒者教令行顺,诸不谛者教令行谛,劝助令行三十七道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悲大慈,劝众生令行佛十八法、八十种好,劝助人学三乘法教,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以财布施摄取众生立于无上无畏之地,是为菩萨奇特未曾有之法!

“何等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法布施摄取众生?布施有二一者、道施,二者、俗施。何等俗法施?世俗所说所施行者谓为不净,欲得四禅、四等、四无形定,及余凡夫所行善法,是名为世俗法施。作是俗法施已便教众生令离世俗,以沤和拘舍罗安立于道法贤圣果报。何等为贤圣道法、贤圣果报?贤圣法者,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贤圣果者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

佛言:“菩萨贤圣道法者知须陀洹所有慧,知罗汉、辟支佛慧及三十七道品慧、佛所有十力慧、大慈大悲慧,及余道法俗法、有漏无漏及有为无为之法慧、萨云若慧,是为菩萨贤圣之法。何等为菩萨贤圣果报?诸习绪皆尽,是为贤圣果报。”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复逮萨云若?”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逮萨云若。”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者,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来有何差特?”

佛报言:“有差别。”

“差别云何?”

“菩萨逮萨云若便名为如来。何以故?菩萨意亦不可得,如来意亦无有异,住于无限之冥为诸法作明,是名为菩萨,因俗之法施而续道法之施。”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断于众生世俗之施,以沤和拘舍罗安住于萨云若。”

佛告须菩提:“何等为菩萨道法之施,凡人所不能及者?所谓三十七品及三脱门,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三十二大士之相、八十种好,诸陀邻尼门,是名为道法施,非是俗法。是为菩萨甚奇特未曾有之法,以爱意摄取众生,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和颜悦色摄取众生。何以故?六波罗蜜皆摄持诸善法数。云何菩萨饶益于人摄取众生?常以六波罗蜜摄持众生,以四事饶益一切一者、惠施,二者、仁爱,三者、利人,四者、等义。是为四事。菩萨以是四事救济众生。

“复次,须菩提,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教新学菩萨,当语之言:善男子,受是文字之数,当善于一字从一字至四十二字,一字者皆入诸字义,诸字义者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义皆入一字以为一义,是故菩萨当善于四十二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善于诸法,善于文字,已教化众生。如来说法不离文字,诸法亦不离文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众生不可得,法亦不可得见,诸法空故。世尊,菩萨云何行六波罗蜜、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云何行三十七品,行十八空,行空、无相、无愿?云何行八惟无、九次第禅?云何行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云何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云何行六神通为众生说法?亦不见众生,亦不得其处,乃至于识亦不可得,六波罗蜜亦不可得见,乃至八十种好亦不可得亦不可得处,亦无有众生亦无有处,亦无有八十种好亦无有处,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

须菩提言:“世尊,将无菩萨以无端绪之事劝助众生令离四颠倒,住于四谛耶?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尚不可得见,何况行三十七品事?”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一)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无生般若的法主:月称菩萨

很多人都是知道月称菩萨的,他广闻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甚深法性,具足希有神变等等。所以说月称菩萨是非常殊胜的,而且月称菩萨还是无生般若的法主。《入中论》的结尾说:“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般若多罗(?~457),梵名Prajn~a^ta^ra 。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般若多罗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