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8 09:46

第二十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辩缘起品第三之六

结生识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总称名色。岂不已生身意二处。应言此在四处生前。大德逻摩。率自意释。度名色已。方立处名。意体虽恒。有非意处。要是触处。方得处名。灭尽定中。意处不坏。由斯亦许有意识生。然阙余缘。故无有触。是故非识。名色位中。身意二根。可得名处。故说名色在六处前。名色为缘。生于六处。此唯率意。妄设虚言。都无正理及正教故。谓无理教。可以证成。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于中亦有不名三和。或有三和。而无有触。若谓此位有劣三和。触亦应然。宁全非有。彼宗许触即三和故。又彼亦许有处无触。由彼自说灭尽定中意处不坏而无有触。既尔于识名色位中。何法坏心。令非意处。又彼执离根境识三。有何别缘。亲能生触。而言阙故。识有触无。非佛世尊曾有此说。但如童竖自室戏言。又说名色为触缘故。如告庆喜。若有问言。触有缘耶。应答言有。彼若复问。此触何缘。应正答言。所谓名色。既尔岂不六处生前有名色故。必应有触。是则无时意非意处。若谓如是。生触名色。非六处前名色支位。如世尊告阿难陀言。识在婴孩及童子位。便断坏者。名色必无增长广大。如是名色。岂六处前。故今触缘即彼名色。此救亦非理。说识为缘故。谓能为缘生触名色。世尊即说。彼结生识为缘。如契经言。识若不入母胎中者。此名色成羯剌蓝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次说名色与触为缘。非此位中可得即说为婴孩等。故不成救今此位中。已有何色。为缘生触。而言此位。名色为缘。生于触耶。有说此位唯名生触。约位总说名色为缘。有言此约名色满位。身触为缘。能生身识。故说名色与触为缘。今谓此中名色缘触。就位总说。言具二缘。若别说缘。或名或二。或即六处为缘生触。故说名色与触为缘。然名色位。非无有触。以许此中有意识故。曾无处说。离根境等别有触缘。而说此中有识无触。有言无理。又彼所说。意体虽恒。有非意处。此何所表。若是处体。而不施设。此何所以。竟不说因。又言触处。方立处名。许是处体。此言便坏。若非处体。便违契经。一切法者。谓十二处。然佛世尊。处处显示。离十二处。无别有法。亦不可说。于诸法中。有非处体而处所摄。虽一极微。不能生触。而无现在唯一极微。非五识身所依缘者。亦是处体。得彼相故。是故所说。意体虽恒有非意处。非应理说。若尔何故。不作是言。四处生前。说为名色。识名色位。用减劣故。谓二位中。诸内处体。用犹减劣。不立处名。若此位中。处用圆胜。即于此位。可立处名。或位不同。体有异故。谓六处位。所得意身。用胜体圆。非前所得。如是六处。名色为缘。故说名色缘生六处。或此位方得全分现行故。谓要支开位。方得男女根。尔时诸识身。乃容皆现起。故身意处。六处位中。体用现行。方得全分。由斯故说六处生前是名色位。此说为善。余广分别。此名色支。于此后文。当更显示。即此名色为缘所生。具眼等根。未三和合。中间诸蕴。说名六处。谓名色后。六处已生。乃至根境识未具和合位。下中上品。次第渐增。于此位中。总名六处。岂于此位。诸识不生。而得说三未具和合。且无一位意识不生。名色位中。身识亦起。况六处位。言无三和。所余识身。亦容得起。然非恒胜。故未立三和名。于此位中。唯六处胜。故约六处。以标位别。既许六处缘名色生。一念名色。后即应立六处。如一念识后即立名色支。此责不然。六处要待名色成熟。方得生故。何法说为名色成熟。无别有法。然名色位。下中品时。未能为缘引生六处。要增上位。方能为缘引生六处。即名成熟。要待名色熟。六处方生。如因种转变芽方得起。或非离名色六处可得生。如要依云方得降雨。若尔六处。非名色生。如何可说言名色缘六处。诸为缘者。谓有助能。未必亲生。方成缘义。如果虽为引业所牵。满业若无。果终不起。如是六处。虽业所招。无名色缘。必无起义。即先行业所招六处。要由名色缘助乃生。同一相续势力引故。虽名色为缘亦生色等。而即初念识。滋润所生。故不说彼缘名色起。又彼色等。通情非情。今此唯明有情缘起。故唯说名色为缘生六处。或先已辩。识缘名色。即已总说缘生色等。今名色后色等与前。更有何殊义用可得。而须说彼。从名色生。故如本文。所说无失。此中上座。欲令眼等唯有世俗和合用故。作如是说。眼等五根。唯世俗有。乃至广说。如是所欲。于理匪宜。救疗彼方。如初品说。有少差别。今应更辩。谓上座言。五根所发识。唯缘世俗。有无分别故。犹如明镜照众色像。即由此理。识不任依。如佛世尊言。依智不依识。意识通缘世俗胜义。故体兼有依及非依。此亦不然。智应同故。若眼等识。缘世俗故。无分别故。不任依者。智亦应然。岂唯依性。谓彼说智是思差别。依五根门。亦有智起。彼缘世俗。无分别故。亦应同识。不任为依。若谓智生有缘胜义。及有分别。识亦应然。谓有意识。能缘胜义。有分别故。亦任为依。若智唯由意所引起。亦不应说唯智是依。以许意识通缘二故。及许体兼依非依故。由此如意识。智亦通非依。意识应如智亦有任依者。又无漏智。亦应非依。以于多法一行转故。无分别故。上座意许。如是法智。不缘胜义。故即于此。说如是言。多分有情。所起诸智。于多法上。一相智生。谓于多法。取一合相。此智难成。缘胜义起。若谓此智虽缘多法生。而不于诸法取一合相。眼等诸识。应亦许然。谓彼虽缘多法为境起。无分别故。不取一合相。如是应许五识唯依意识。贯通依非依性。有取一合相。有缘胜义故。曾无处说意识是依。上座或时说为依性。是则上座。于经义中。进退踌躇。不能定显。设复定显。便违理教。故上座意。不任为依。余处别当辩此经义。恐文烦重。故应且止。但应思择。此正所明。上座此中。广为方便。立无境识。此于第五随眠品中。当广遮遣。应知如是辩六处中。亦可遍摧彼诸妄计。薄伽梵说。根境识三具和合时。说名为触谓未能了三受因异。但具三和。彼位名触。触差别义。后当广辩。已了三受因差别相。未起淫贪。此位名受。谓已能了苦乐等缘。淫爱未行。说名受位。受差别义。后当广辩。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此位名爱。妙资具者。谓妙资财。贪此及淫。总名为爱。广辩爱义。如随眠品。上座于此。复作是说。受望于爱。非作生因。若尔如何说受缘爱。受为境故。说为爱缘。谓诸爱生。缘受为境。故契经说。若有于受。不如实知。是集没味过患出离。彼于受喜。即名为取。云何知此。契经中说。爱缘受生。岂不所言彼于受喜。即是缘受生喜爱义。此非诚证。于因义中。亦可得说第七声故。谓因于受。喜爱得生。是依受因。生喜爱义。由此故说受为爱缘。若不尔者。要爱生已。方有所缘。非爱未生可能缘受未有体故。既余缘力。爱体已生。如何复言受缘生爱。若余缘力。爱体已生。受为所缘。亦名缘者。如是便有太过之失。谓受有时。缘爱为境。亦应说受以爱为缘。又爱有时。缘触为境。亦应说触为缘生爱。又无漏智。亦缘爱为境。亦应说此爱为缘故生。设许此经约缘受境说于受喜。何缘知说受缘爱者。非谓生因。上座所宗。亦许一切所说缘起。皆据生因。如何此中。拨生因义。故彼论说。缘起为绳。系缚有情。令住生死。若能遍知受。名为断绳。若缘受生即名为缚。说所缘受。为令遍知。为爱即能遍知于受。而言说受。为令遍知。不尔云何。谓遍知智知受集等智所知受。即爱所缘。无有定因。证能治境即是所治。爱等所缘。故不应言。爱缘受起。说所缘受为令遍知。设为令遍知说爱所缘受。许所缘受为爱生因。于理何违。因为诽拨。诽许意识以意为所缘。便拨意根为因生识义。又彼上座。于自论中。数处有言。因受生爱。谓有无明受能为爱缘。无明触生。受为缘生爱。又说爱是果。必以受为因。由说果名。知有因故。又说无明助受。能为爱生因故。如是所说。存前违后。存后违前。前后二言。互相违害。不观理趣。率尔发言。故彼所言。不可依信。尊者世亲。作如是释。彼于爱喜。即名取者。爱摄在取。中故经不别说。上座于此。妄拨言非因果二门。理应别故。谓爱与取。因果性殊。以爱为因生取果故。如彼尊者说。爱为因还能生爱。有何别失。理必不然。说异相故。谓于缘起中。说异相因果。为辩生死相续次第。不可言爱摄在取中。若也爱生。还因于爱。如是展转。便致无穷。何所遍知。令爱止息。即应生死无断绝期。如是所言。皆不应理。自宗许触即是触因。和合性故。非彼许触与触所因。有别异相。或应许触离因而有。若彼意许触与触因。虽无异相。而有因果。爱取亦然。何容非斥。若言假实相有异者。理亦不然。非如受等类有别故。谓彼宗触离触所因。非如受等。体类有别。如何可言其相有异。非诸假法。离假所依。别有相体。依何辩异。或如六处。与触为缘。非许为缘唯望自类。望自他类。皆许为缘。然于此中。非无因果。如是说爱与取为缘。亦应许非唯望自类。望自他类。皆得为缘。而于此中。非无因果。又如六处。名色为缘。虽无相别。而有因果。亦如名色。用识为缘。识体即在名中所摄。前识后识。虽无相异。而识名色。非无因果。从爱生取。类亦应然。故缘起中。相虽无别。亦有因果。由此说取即摄于爱。亦无有失。所言因果。其相定异。如是言义。无理证成。为辩生死相续次第。必说因果。其相有殊。非相无别。有何因证。若谓因果相若无别。则所化生难知故者。亦不成证。所以者何。爱取义名有差别故。如识等名义与名色等别。既不说爱即为爱因。如何可言。二爱因果别难知故。生死相续次第难知。分明说爱能生取果。如是因果别岂难知。如彼所宗说。名色因识。六处因名色。触因六处。非难了知又佛世尊。亲演说故。谓契经说。若于受喜即名为取。取为有缘。乃至广说。故取摄爱。其理极成。上座复言。此经非了义。或诵者失。别说对治故。彼谓此经非了义摄。世尊为令速断灭故。于取因上。假说取声。或应诵言。若于受喜。便能生取。所以者何。余处别说彼对治故以契经言。若能灭此。于诸受喜。以喜灭故。取亦随灭。悲哉东土。圣教无依。如是不知了不了义。仍随自乐。决判众经。为立己宗。缘受生爱。及破他立取摄爱言。真了义经。判为不了。实可依者。执作非依非了义经。可名不了。勿不了义名了义经。若尔总无可依圣教。唯有无义。不可依言。是则便成坏圣法者。若取因爱。摄在取中。如取蕴因。摄在取蕴。如是取体。及与取因。二种皆以取声而说。于令速断。弥是胜缘。何所乖违。判非了义。又彼不可改本诵言。于教义中。无胜用故非本所诵。于圣教中。义有所阙。何烦辄改。又彼所引证此契经。非了义言。亦非诚证。谓因爱灭。果爱及余。亦随灭故。薄伽梵说。若能灭此。于诸爱喜。以喜灭故。取亦随灭。为显一因有多果故。又何不信如是契经。由此经说。喜即名取。故余经言。以喜灭故。取亦随灭。世尊为显取所摄喜。即是取因。故作是说若作是说。弥令速断。以于取中。摄多过故。又若余处分明显说。爱之与取。条然异类。可判此经。喜即名取。为不了义然无是说。仍有余经。判爱即取谓世尊说。我当为汝说顺取法及诸取体。广说乃至。云何为取体。谓此中欲贪。上座自言。若薄伽梵。自标自释。是了义经。不可判斯为不了义。又薄伽梵。告诸苾刍。取非即五蕴。亦非离五蕴。然取即是此中欲贪。是故此经言喜即取。无容判是不了义经。又取摄爱。理定应尔。以诸烦恼皆业因故。如前际惑。皆谓无明。故契经言。取缘有者。是因烦恼。发诸业义。爱于发业。是最胜因。摄在取中。为缘发有。于理何失。而不信依。如前际缘起。说无明缘行。一切烦恼。皆能发业。是业因故。皆谓无明。故后际中。能发业惑。皆取所摄。其理极成。又彼所言。爱还因爱。如是展转。便致无穷。理实无穷。于宗何失。谓许后爱因前爱生。前爱复因前前爱起。因无始故。理实无穷。此于我宗。是德非失。又彼所说。何所遍知。令爱息者。遍知自性故。及遍知因故。能令爱息。如是爱因。略有二种。一异类谓受。二同类谓爱。有何因证令爱止息。唯由遍知异类因受。非由遍知同类因爱。纵许爱息。唯由遍知。异类因受。岂能违爱。摄在取中。故说爱因亦取中摄。理无倾动。为得种种可意境界。周遍驰求。此位名取。取有四种。谓欲及见戒禁我语取差别故。以能取故。说名为取。即诸烦恼。作相想业。谓欲界系烦恼随烦恼。除见名欲取。如马等车。三界四见。名为见取。彼戒禁取。名戒禁取。色无色界系。烦恼随烦恼。唯除五见。名我语取。如是语取。随眠品中。当广分别。唯与上座。决择相应。此中略辩不立无明。为别取者。自力无明。不猛利故。非解性故。相应无明。他烦恼力。令能取故。由斯义故。不别立取。离余见立戒禁取者。于能集业力最胜故。由斯故说一戒禁取。于集业门力齐四见。由此一见。令业炽然。乖违圣道。远离解脱。故戒禁取。别立取名。以诸取名表依执义。虽烦恼类皆为依执。而此二取。依执义胜。故唯此二。俱得取名。以二于他最坚执故。然于此二。戒禁取强。如所蔽执炽然行故。由是离余。别立为取。四见皆以慧为性故。对余烦恼。依执义强。摄四简余。立为见取。诸余烦恼。定不定地。有差别故。不善无记。因差别故。立余二取。我语之取。名我语取。是于我语。能执取义。此有我语。说为我语。是于此中。有我语义。此体是何。谓有情数。诸法聚集。于此我语。有能执着。名我语取。若尔一切烦恼。皆应名我语取。我宗许尔。为难唐捐。何故少分说我语取。为欲成立一切烦恼皆我语取。故说别名。谓以别名说余三取。显我语取。是立总名。如色处界。及如行蕴法念住等。于圣教中。多见此例。为总摄余所应说义。故于少分。安立总名。如初力无畏及法处界等。复有异门。释我语取。谓依此故。能引我言。此即我见。名为我语。色无色缠。贪慢疑等。能令我见增长坚多。朋我语故。名我语取。是令我语能坚执义。或取能令我语盛义。非欲贪等亦得此名。唯定地惑。能于我语。极增盛中为近因故。非散地惑朋助我见令其增盛如定地惑。欲界有情。多游外境。令心散动。故此地惑。非令内缘我执增盛。是故不说为我语取。于此对法所立理中。寡学上座。谬兴弹斥。如是所说。理不相应。圣教曾无如是说故。谓曾无有少圣教中以我语声说上二界惑。彼所系我见烦恼。及以取声说彼余惑。又前后说。自相违故。谓对法中。自作是说。出家外道。于长夜中。执我有情。命者生者。及养育者。补特伽罗。彼尚不能记别无我。况能施设断我语取。上座于此。毕竟无能显对法宗。违于法性。但如歌末无义余声。言圣教曾无如是说故者。且问上座圣教是何。于三藏中。曾未闻有佛以法印决定印言。齐尔所来名为圣教。若谓圣教。是佛所言。宁知此言非佛所说。未见有一于佛所言。能决定知量边际故。谓曾未见。有于佛语能达其边。如何定言对法宗义。非圣教说。上座于此。乍可斥言。此所释理。违于法性。不应总拨。圣教中无。世尊每言。诸有所说。顺法性理。堪为定量。如契经说。随顺契经。显毗柰耶。不违法性。如是所说。方可为依。阿毗达磨。既名总摄。不违一切圣教理言。故所释理。无违法性。然佛世尊。亦尝称赞。非契佛意符正理言。如契经言。汝等所说。虽非我本意而所说。皆善符正理故。皆可受持。若圣教中。现无说处。言非量者。有太过失。谓圣教中。何处显了定说。树等皆无有命。定说诸行皆刹那灭。定说瓶等非别实有。定说过去非未来为因。定说有情非本无今有。又佛世尊。曾于何处。定释密说杀父等言。谓有漏业。名为父等。又自所执。旧随界等。佛于何处。曾说此言。设为证成。引相似教。非正显故。可作余释。由是所言。无经说故。便非有者。非决定因。又阿难陀。尚不应说如是释理。全无说处。况彼上座。于圣教中。少分受持。便应定判。故嗢怛罗契经中说。天帝释白嗢怛罗言。我今遍观赡部洲内。诸佛弟子。无能受持如是法门。唯除大德。是故大德。应自正勤持此法门。无令忘失。世尊自说此法门故。由是比知。今亦无有于佛圣教能具受持。佛初涅槃。及正住世。阿难陀等闻持海人。尚不遍知佛语边际。况今得有能遍知人。故上座说。谓曾无有少圣教中以我语声说上界等。此欲显已知圣教边。于自所知。增益之甚。然契经说。取为有缘一切烦恼。皆能发业。故取应摄一切烦恼。应具摄理。已如前说。此与理教。无片相违。故知经中定有说处。是故憎背他宗善说。苟欲成立自所宗承。如是未为顺圣教理。毁他成已。岂曰仁师。有智学徒。皆依对法。采正理食。以增慧命。饮濯如是善说清流。诸所愿求。无不成办。自无净信。又阙多闻越路而行。诽毁正法。显已有滥外道异生。岂谓自障禀贤圣法。岂不此释违于圣教。如世尊告诸苾刍言。汝等昔时。执我语取。为常恒住不变易法。谓正住耶。实尔世尊。乃至广说。此中意说。于内法中。执取为我。名我语取。故对法释。违此契经。此亦不然。迷经义故。且应审察。为依我见。问诸苾刍。汝等昔时。执我语取。为常恒等。为依所取我语事耶。我见且无。常恒等相。亦无有执。谓常恒等。如何世尊问苾刍众。汝等昔时。执我语取。为常恒等。谓正住耶。苾刍云何。答言实尔。故应但约所执取事为常等问。此意假说所取我语。名我语取。或应诵言。汝等昔时。由我语取。执常恒等。谓正住耶。或复应言。汝等昔时。执我语体。为常恒住。乃至广说。虽为此释。非意所存。理实但应所取名取。若谓此释理不应然。于能作用中。多置屡吒故。如是所引。理不定然。于业差别中。亦有屡吒故。如是经义。证对法宗。释我语取。义更明了。谓我语者。是说我言。世共于中说此为我。此有我语。得我语名。我语能为取依着处。故亦得说为我语取。此体是何。谓五取蕴。世于取蕴。起我有情命者等想。故契经说。诸有沙门。或婆罗门。乃至广说。此意则说。汝等昔时。执五取蕴。为常恒住。乃至广说。故所引经。所说取义。不能决定。证彼所执。亦不能遮。诸对法者。如前所辩。我语取相。然彼具寿。引此契经。但能显已诵文迷义。言前后说自相违者。此宗前后。都不相违。于对法文。不了义意。随已谬解。谓有相违。由彼出家诸外道类。不了取义。唯闻取名。但随取名。自称我等。说断三取。唯除第四。所以者何。彼诸外道。谓我语取。即所取我。然彼计我。是常恒住不变易法。体不可断。又于我断彼生大怖。故不施设断我语取。此意说言。彼若真实善解取义。于我语取。亦应施设能断少分。以于取义不善了知。唯闻取名。妄推实义。故除第四。言唯断三。亦如今时一譬喻者。不应立义而强立之。应立义中而倒不立。又彼依自所执取门。施设断三。非我语取。然彼所执。取体不同。且欲取中。有言体是诸妙欲境。有谓淫贪。他宗戒禁。名戒禁取。他宗诸见。名为见取。于我见中。执为正智。故不建立我语取名。故说断三。非我语取。故诸外道。有作是言。如彼大师。可敬可爱。我师亦尔。如彼大师。于法究竟。我师亦尔。如彼法侣。互相敬爱。我等亦尔。如彼于戒圆满护持。我等亦尔。如彼施设。能断诸取。我等亦尔。彼与我等。有何差别。故我宗义。前后无违。上座如何安立诸取彼言欲取。于契经中。世尊分明亲自开示。如有请问。欲者谓何。世尊答言。谓五妙欲。然非妙欲即是欲体。此中欲贪。说名为欲。又世尊劝依了义经。此了义经。不应异释。我今于此。见如是意。谓由爱力。五妙欲中。欲贪生故。而有所取。是名欲取。经与彼义。都不相应。谓此经中。都不依彼所执欲取而兴问答又经所说。亦不乖违。我对法宗所说欲义。我等亦说。五妙欲中。所有欲贪。是真欲故。又彼引此。竟何所成。世尊于此中。非辩欲取故。又此所引。非了义经。复应观察别意趣故。谓经后句。世尊自遮。言非妙欲即是欲体。有何密意。于前句中。正答问言。谓五妙欲。若更有别意。而名了义经。更无别意者。应名不了义。则了不了义应无定建立。又何意说。五妙欲中。欲贪生故。而有所取。是名欲取。为执欲贪。为执妙欲。名为欲取。除此二种。更作余执。则无所依。且彼所宗。取不摄爱。不应欲取体是欲贪。或彼前后自相违害。若执妙欲名欲取者。岂非烦恼能为业因。又取不应缘爱而起。唯应许爱缘取而生。彼上座言。取非二种。但于妙欲。欲贪生故。执而不舍。说名欲取。巧为如是响像言词。惑乱东方愚信族类。何名为执。何名不舍。岂不于彼五妙欲中有欲贪生。即名为执。耽着不弃。即名不舍。故先说彼不应立义。而强立之。应立义中而倒不立言成无谬。或彼应辩执不舍相。非即前二而名欲取。彼言见取。即是五见。谓爱力故。执而不舍。故契经说。由有彼故。应知是诸沙门梵志成不聪睿。堕无明趣。爱广滋长。彼谓诸见。由爱势力。种种炽盛。名广滋长。如是所说。前后相违。不了经义。引之无益。如何彼说前后相违。谓能执故。说名为执。如是执体。即是五见。彼即不弃。故名不舍。是谓后言违于前说。谓彼前说。于内法中。执取为我。名我语取。或我语取。见取所收。无别性故。应唯三取。理不应许。取体相杂。如何说彼不了经义。谓经但言爱广滋长。如何知说。是由爱力。种种炽盛。名广滋长。非由见力爱滋长耶。我于此中。见如是义。谓由见力。爱广滋长。由彼经言。沙门梵志。依前际执。说常住论。言我世间皆悉是常。于四事中。而兴诤论。由有彼故。应知是诸沙门梵志。成不聪睿。堕无明趣。爱广滋长。此中意说。爱由见力。而广滋长。非见由爱。此分明说爱广滋长。如何翻谓见滋长耶。如何此经。引之无益。谓纵如彼释引之何所成。非由此能成彼见取。岂由此故。便能证成。离彼诸见。外有执而不舍。然执不舍。即是诸见。故所引经。于彼无益。彼言此中戒禁取者。非五见中戒禁取摄。然即戒禁其体是何。谓有外道。由爱力故。受持牛鹿猪狗戒禁。愿我由斯持戒禁力。当受快乐。或当永断。观察为先。所起执见。是五见中。戒禁取摄。希欲为先。所受戒禁。是四取中。戒禁取摄。故此与彼。取体不同。如是立中。有二种失。取体支体。俱杂乱故。且无有一。但希求果。受持戒禁。非见为先。要见为先。方希求故。设许彼说。希欲为先。所受戒禁。非五见中戒禁取摄。则定应许。观察为先。所受戒禁。是五见中戒禁取摄。此戒禁取。于四取中。为是见取。为戒禁取。随许是一。取应杂乱。或违先许。彼先许言。希欲为先。所受戒禁。是四取中戒禁取摄。非五见中戒禁取摄。无如是失。以能执见是四取中见取所摄。所执戒禁。是四取中戒禁取摄。此救非理。四见亦应如戒禁取而建立故。谓余四见。亦应能执。是四取中。见取所摄。所执境界。别立余取。又应欲贪立为欲取。所贪境界。别立余取。此彼差别。无定因故。是则诸取。数应不定。如对法宗。于五见内。独立一见。名戒禁取。我宗亦然。强者别立。若尔应唯四见立一。如戒禁取。欲贪与境。应立别取。何理能遮。故彼所宗。非善立取。又诸有支。体应杂乱。谓取支中。有有支故以契经说。告阿难陀。能感当来后有诸业。应知即是此中有支。又业为生因。余契经说故。所受戒禁是有是业。后有即生。应如前际。则当生有。应取为缘。上座救言。此后所起。方名为有。用取为缘。此救不然。有业非有。即此种类。有业是有。此必应遭外道所魅。又应说爱。与有为缘。彼许有戒禁。从希望生故。由此定知。越对法理。必无于取无过安立。今应思择。应诸烦恼皆是取缘。展转相因。诸惑生故。何故但说爱为取缘。不可取缘说余烦恼。夫取缘者。谓能为缘。令取体生。不舍所取。爱望于取。具有二能。余惑但能令取体起。故唯说爱。能为取缘。上座释言。所以不说余烦恼者。理无有故。谓若离爱。现在前行我语等取。终不行故。未了彼言。何意故说。若遮诸惑展转力生。是则应违圣教正理。故契经说。佛告苾刍。爱由爱生。爱复生恚。恚由恚起。恚复生爱。如是亦说。取为爱缘。又契经说。爱用无明。为集为因为生为类。前已成立。无明是取。故亦应说。爱用取为缘。但由前说因。是故不说。理亦应尔。慢起无间遇恚生缘。然恚不生。反生于爱。斯有何理。爱恚生缘。定有差别。由是证知。爱亦缘余惑生。故非取生但缘于爱。而偏说者。由具二能。上座此中。妄释经义。谓非离爱恚得现行。未审此言。欲诠何义。岂不爱恚不俱起故。必应离爱恚得现行。若谓恚行必由前爱。是经义者。此但虚言。以契经言。恚由恚起。恚复生爱。故但虚言。由是所言。理无有故。爱必非赖余烦恼生。取但因爱。理不成立。是故对法所说取支。总摄诸惑。其理为善。

End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明白了庄子的空船理论,你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十八界的理论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唐思鹏:佛学理论生活化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六卷

卷第二十六: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各种珍宝庄严的车子,布施给诸佛、诸菩萨、师长、善友、声闻、缘觉等无量的福田,乃至于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这些大众,有些是从远方而来,有些是从

宋智明:第二十六课 四重因缘观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这里的因缘指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十二支。如下: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行过去世所造作一切业。识投胎时一刹那的意识妄念。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识和身体。六入胎中位诸根具足。触出胎后三至四岁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

杨曾文: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

张秉全: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理性。此之本觉理性,原是常寂常照,寂照圆融。聚穷横遍,不变不迁的。约寂而常照义,即无量光。约照而常寂义,即无量寿。蕅益大师说,当知这句光寿无量的阿弥陀佛名号,皆本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六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下至第十一世。第九世,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三十三人。一十三人见录。苏州笃福绍明禅师。泽州古贤谨禅师。宣州兴福可勋禅师。洪州上蓝守讷禅师。抚州覆船和尚。杭州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舒州法华山(全)举和尚语要师入院上堂示众云:夫第一义谛。非智辩所诠心机所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既到这里复且如何?直须坐断毗卢不存凡圣。还能如是么?若也未能。山僧重说偈言去也。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六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六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江给事(少明)人生一世。百年光阴。能有几许。公白屋起家。历尽清要。此是世间第一等受福底人。能知惭愧。回心向道。学出世间脱生死法。又是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六卷圆通讷禅师禅师名居讷、字中敏、出于蹇氏。梓州中江人。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十七试法华得度、受具於颖真律师。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

净土经论:南怀谨:念佛的理论与方法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传喜法师观《时间旅行》开示 ( 11.02.06)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时间是不是固定的?(众答:不是)。当速度改变的时候,时间有没有改变?(众答:改变)。当你周围环境不同的时候,时间有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