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六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2:34

第二十六卷 佛本行集经

向菩提树品第三十之二

尔时菩萨于河澡浴。食乳糜休身体光仪。平复如本。威力自在。安庠面向菩提树。时作是行步。犹如往昔诸菩萨行。所谓渐渐调柔。行步意喜。来者随施。行步安住。犹如须弥山王。巍巍而行。无恐畏行。不浊乱行。心知足行。不急疾行。不迟缓行不蹶失行。两足周正不相揩行。不相逼行。不星速行。不摇身行。安隐而行。清净而行。精妙而行。无患害行。师子王行。大龙王行大牛王行。如雁王行如象王行。不恇怯行。无疑滞行。无怪误行。广宽博行那罗延行。不触地行。千辐相轮。下地而行。以脚足指网缦所罗。甲如赤铜色泽而行。行步振遍大地而行。行步犹如大山谷响出声而行。行步之时。有坑坎处皆悉平正。自然而行。地上所有土沙砾石。皆除而行。以足网缦放光明。触罪类众生。安住不动。善行而行。行步清净。生妙莲花。蹋彼莲花台上而行。以往昔行净善行故。而得此行。往昔诸佛。坐于师子高座之上。承行而行。心意牢固。如金刚行。闭塞一切诸趣稠林。堂堂而行。能为切诸趣众生。生安乐行。摧折一切魔幢而行。破坏一切魔力而行堆压一切魔气而行。打碎一切魔威而行。减削一切魔业而行。消散一切魔众而行。堕落一切魔势而行。捐舍一切魔行而行。杀害一切魔军而行。割断一切魔网而行。伏诸非法一切邪众。如法摄受外道而行。照朗烦恼翳暗而行。散助烦恼朋友而行。威力覆蔽释天梵天大自在天护世诸天无畏而行。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唯自一人。独尊而行。不从他学。而自证道。分明而行。欲证一切种智而行。正念正意。知足正行行行而行。欲灭生老病死而行。欲趣向彼常乐我净微妙最胜无畏之处。欲入涅槃城门而行。有如是行。菩萨而行。面正向彼菩提之树。直视而行。

尔时菩萨。复作如是思惟念言。我今至此菩提道场。欲作何座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自觉知应坐草上。是时净居诸天子等。白菩萨言。如是如是。大圣仁者。所有过去诸佛如来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皆悉坐于铺草之上而取正觉。

尔时菩萨复作如是思惟。谁能与我如是之草。心思惟已左右前后。四顾观看。是时忉利帝释天王。以天智知菩萨心已。即化其身。为刈草人。去于菩萨。不近不远。右边而立。刈取于草。其草青绿。颜色犹如孔雀王项。柔软滑泽。而手触时。犹如微细迦尸迦衣。其状如是。色妙而香。右旋宛转。

尔时菩萨。见于彼人去已不远在右边刈如是等草。见已渐渐至彼人边。到已宽缓。问彼人言。贤善仁者。汝名字何。彼人报言。我名吉利。菩萨既闻彼人名已。如是思惟。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亦为他人以求吉利。此名吉利。在于我前。我今决当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如是心思惟已。更出如是美妙音响。语彼人言。其语犹如过去一切诸菩萨等微妙音声。所谓实语不虚发言用真正言。出清亮声。润泽之声。妙声。喜声。闻承奉声。闻不违声。闻流靡声。化声。导声。不謇吃声。不缩呻声。不粗涩声。不双破声。软滑泽声。甜淡美声。分明的的遥入耳声。闻心口意皆悉喜声。闻已除灭欲痴嗔恚斗诤忿怒。皆悉令得清净之声。闻如迦罗频伽鸟声。命命鸟声。雷隐隐声。如诸音乐歌赞咏声。深远高声。无障碍声。非鼻出声。清净之声。真正之声。实语之声。如梵天声。如海波声。如山崩声。震动之声。如诸天王所赞叹声。诸阿修罗歌咏美声。深难得底断魔力声。降伏一切诸外道声。师子之声。驶风之声。象王之声。如云磨声。能至十方佛刹土声。告诸所化众生之声。不急疾声不迟缓声。不停住声。不缺减声。不浊秽声。合一切声。入诸声声。解脱之声。无系缚声。无染着声。合语义声。依时语声。不过时声。巧能宣说八千万亿法门之声。无壅塞声。不止息声。能辩一切诸声之声。随心能满一切愿声。能生一切安乐之声。示现一切解脱之声。流通一切诸道路声。众中说时。不出众外。令诸大众欢喜之声。声出之时。顺于一切诸佛法声。

菩萨以此如是众声。告语于彼刈草之人。作如是言。仁者汝能与我草不。其化人报言。我能与。是时帝释所化作人。即便刈草。以奉菩萨。其草净妙。菩萨即取彼草一把。手自执持。当菩萨取彼草之时。其地即便六种震动。是时菩萨。将于此草安庠。面向菩提树下。

尔时菩萨。持草行时。中路忽有五百青雀。从十方来。右绕菩萨三匝讫已。随菩萨行。又复五百拘翅罗鸟。四方而来。如前围绕。又复五百孔雀而来。乃至略说。五百白鹅。五百鸿鹤。五百白鸥。五百迦罗频伽之鸟。并其五百命命之鸟。五百白象。皆悉六牙。五百白马。头耳乌黑。[騣-凶 (鬯-匕)]尾悉朱。长而披散五百牛王。并皆斛领。犹如黑云。

是时复有五百童子五百童女。各以种种诸妙璎珞庄严其身。五百天子。五百天女。五百宝瓶。以诸香花。满于其中。又盛种种诸妙香水。无人执持自然空行。

又世间中。所有一切吉祥之事。皆从四方。云雨而来各在菩萨右边。围绕经三匝已。随菩萨行。

又世间中。所有树木。一切药草。菩萨行时。从根悉伏。向于菩萨。

又复四方微妙凉冷调和之风。吹诸翳障。皆悉清净。无云无雾。无烟无尘。

上虚空中。复有无量千万诸天。菩萨当向菩提树时。悉随而行。皆各一时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歌唱叫唤。或口呼啸。作种种声。弄其天衣及宝璎珞。又复出声。作如是言。今此阎浮。有佛世尊出现于世。

复有无量净居诸天。来在菩萨左右前后。顶礼菩萨如是白言。大圣尊者。仁昔长夜。恒常乞愿。今日所愿以得成就。世间所有一切诸天。堪为仁作吉祥之事。能与仁作吉祥之相又复能成仁心愿者。彼等悉来在菩萨前。菩萨面向菩提树时。相随而进。菩萨欲至菩提树下。是时其地六种震动。

又复菩萨行步之时。如师子步。如龙王步。如牛王步白雁王步。如象王步。无怖畏行。无障碍行。无染着行。除灭一切。毛不竖行。无人降伏。往昔善行禅定真正最胜而行。最上最妙。伏诸怨行。断绝一切不利益行。欲取无上法宝故行。取无上乐摄受故行。欲取最上寂定故行。行步之时。地上所有一切众生。闻地动声。地居诸天。阿修罗等。一切诸龙。诸乾闼婆。一切诸鸟。四足人等皆悉闻彼震动之声。心生疑怪。处处观看有何异事有何因缘。大地如是涌没摇动。

尔时彼地。有一龙王。名曰迦茶(隋言黑色)。其龙长寿。经历劫数。曾见往昔多诸佛来。又龙日月。昼夜甚长。睡眠未久。见大地动。复闻震声。即便惊寤。寤已忽起。速疾从自宫殿而出。出外观看四方之时。迦茶龙王。观四方已。见自居处。相去不远。有一菩萨。安庠而行。时彼龙王。见此菩萨。预先瑞相。犹如过去诸大菩萨发心欲向菩提树下一种无异。见是相已更无疑心。决定知此菩萨大士。当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大欢喜。即便说偈。一心合掌。而赞叹言。

威德巍巍大仁者如我曾见过去时

有诸菩萨来此中仁今亦然无有异

今见仁者到斯处决定作佛必无疑

世尊徒步甚安庠先举右脚而行动

观于诸方心谛视应当定作佛世尊

仁今从此吉祥边乞一把草手持执

正面趣向于道树决定今作三佛陀

诸方四面凉冷风犹如牛王作声向

又有诸鸟来翼从前后左右四面围

世间黑闇昼夜昏无明愚痴之所覆

仁圣成就丈夫已必出大光普照明

又复灵异诸兽来百千万众前后绕

如彼轮回右旋转仁今决定作世尊

又复象马诸畜生并诸幢鬘等来至

星速急疾向菩萨决知当作佛世尊

又复一切净居天持其清净庄严体

曲躬顶礼于仁者知仁决作佛世尊

仁今将此有漏心又为一切烦恼逼

今得除灭彼结惑必成无上胜菩提

仁今具足微妙法甚深难测不思议

证已俯仰行步宽是故我心无疑滞

仁今种种皆如法所说最上更无过

一切天人无等伦是故我心无疑滞

尔时黑色龙王。将如是偈。叹菩萨已。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合十指掌。在菩萨前。顶礼菩萨。是时菩萨。语龙王言。大善龙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今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说偈言。

大善龙王如汝言此为增益我精进

我今必成无上道一切世间无等双

如余所见相庄严大吉祥瑞为我助

我今于此烦恼海必度彼岸无有疑

尔时黑色龙王。有一龙妃。名曰金光。而彼龙妃复与无量诸龙女等。左右围绕。其手各执诸妙香花末香涂香杂色衣服宝幢幡盖种种璎珞。作天音乐。其乐音中。各作种种歌赞咏声。而叹菩萨。随菩萨行。歌音声中。出如是偈。颂菩萨言。

世尊身意卓不移无惊无怖而定住

欢喜踊跃离诸欲嗔痴悉舍无处贪

尊能为世作医师是故我今头顶礼

世间诸使烦恼厚无能解脱离彼缠

诸根自伏复伏他能拔众生诸毒箭

无归护处能归护世间幽瞑作导师

三界灯明仁独尊是故我等今顶礼

世尊无人能伏得以尽贪嗔及无明

离诸烦恼欲染情是故我今头顶礼

烦恼刺入众生意无有人能拔出之

世尊今作大医师能治彼等大苦恼

无依止者作依止无导师处作导师

黑暗遍于三界中世尊光明普能照

如我今见诸天众持妙香花满虚空

舞弄璎珞皆散衣我见如是预相已

斟量斯事无虚谬仁今作佛心喜欢

速往菩提德树边降伏彼等四魔众

掴裂烦恼[革*卬]罗网疾成无上寂涅槃

犹如往昔诸智人到于此处取正觉

仁者今已来至此我知作佛定无疑

世尊昔在因地时行行劫数千万亿

精苦勤劬不暂息望取正觉证真如

今时已至愿莫停速诣于道树下坐

正心依彼树王者决证菩提无有疑

尔时菩萨。闻是偈已。安庠而行。向菩提树。于其中间。心如是念。此欲界内。是彼魔王波旬为主自在统领。我今应当语彼令知。若不告彼而取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则不成名为大觉。所以者何。为欲降伏魔波旬故。摄受彼故。亦兼摄受降伏一切欲界诸天。彼之魔众。魔宫殿中。复有无量无边诸魔眷属诸天。已于往昔。种诸善根。若闻我作师子吼声。若见我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则彼悉来向于我边。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菩萨。思惟是已。从于眉间白毫相中。放一光明。名能降伏散魔军众。放此光已。应时即至魔之宫殿。翳彼一切诸魔旧宫本业之光。又复斯光傍遍三千大千世界。作大光明。一切皆满。时菩萨放彼光明中。魔王波旬。自然而闻如是偈声。

世间有一大众生经历多劫行行满

净饭大王之太子弃舍王位而出家

彼欲开发甘露门今来趣向菩提树

汝身若有大气力可诣树下共试看

其今已达彼岸边彼欲度他令到彼

菩萨既以自觉了今复更欲觉于他

又自得彼寂定禅更欲教人令寂静

既自行无系缚路欲教他趣解脱城

破散三恶悉使空充溢人天道令满

示现禅定五通力安置令知甘露宫

其今不久证大明必当虚空汝境界

愚痴黑暗嗔恚侣损汝朋党悉无余

既被摧碎走无方当尔时心作何计

彼若证于甘露法常乐我净湛然安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从光明中。闻是偈已。于睡眠中。心忽惊动。自然梦见。三十二种。不吉祥相。何等名为三十二梦。

所谓梦见其诸天界自许宫殿。悉皆黑暗。无有光明。

见自宫中。有诸沙砾粪秽盈满。

见自身体。恐怖不乐。无有心情。

见其自身。诸方驰走。

见其自身。头上天冠忽然堕落。遗失革屣。徒跣而行。

见自咽喉。唇齶干燥。身体寒热。

见自园中。所有树木。枝叶花果。悉皆干枯。

见诸池泉。所有诸花。皆悉枯竭。

见自园中。所有诸鸟。鹦鹉鸲鹆。孔雀鸳鸯。鸿鹤鸬鹚。及拘翅罗命命鸟等。翎羽衣毛。悉皆毻落。

见其宫内。所有音声乐器之具。螺鼓琴瑟箜篌笙簧。所有一切。五种音声。悉皆破折。断坏故败。狼藉在地。

见其从来所爱左右。皆悉自然远离其身。忧愁困苦。却住一面。独卧地上。

见其端正可喜玉女。赤露拳挛。自举两手。以拔头发。卧于地上。

见诸魔子巧智辩者。悉皆趣向菩提树下。顶礼于彼菩萨之足。

见其四个所爱之女。各举两手。大声号哭。作如是言。呜呼呜呼。阿耶阿耶。

见其自身所著衣裳。垢腻不净。

见其自身。为诸尘土之所坌秽。周遍满体。

见其自身。忽然瘦劣。无有精光。

见自宫殿。城壁户牖。楼橹窗门。却敌雀挆天井。皆悉崩颓落坏。

见其所有诸大兵将。夜叉罗刹。或鸠槃茶。或复龙王。彼等悉皆垂于两手。或时举臂。拍头捶胸。各各受于极大苦恼。

见其所有一切欲界诸天主等。四镇天王。帝释夜摩。兜率化乐。化化自在。皆悉号哭。沥泪满面。走向菩萨。观菩萨面。立菩萨前。

见其在于斗场之内。刀仗矢刃。自许左右及眷属等。悉舍魔王。诸方驰走。

见其从来吉祥之[卸-ㄗ 并]。皆崩破坏。

见那陀罗天仙。口唱不吉祥事。

见有一神。名为欢喜。当门作声。如是唱说。称不欢喜。

见虚空中。尘雾烟云。悉皆遍满。

见守魔宫功德大神。举声大哭。

见其从来自在之处。成不自在。

见自朋友。悉成怨仇。

见诸魔宫。或成黑暗。或复失火。悉皆烧尽。

见其一切诸魔宫殿。震动不安。

见其所有树木丛林。或被他斫。或自倒地。

见其所有思念判事。或作方计。竟日筹量。不得一口。唯有乱心。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见如是等三十二梦不祥相已。从睡而寤。遍体战栗。心意不安。内怀恐惧。普唤一切魔家眷属。皆令集聚。及其宫内。左右侍臣。并大兵将。当诸城门守护之人。向说夜梦所见之事。汝等诸人。我昨夜梦。见诸变怪。如前所说。我见如是不祥梦已。甚大恐怖。身心不安。以是生疑。忽然睡觉。我应不久必失此处。恐畏更有或大威德福力之人。来生此处。替代于我。而说偈言。

昨夜光明自然现光明中说此偈言

释种太子今出家三十二相庄严体

出家苦行六年满今渐来向道树间

自觉觉他以菩提汝若有力共彼试

彼种善根劫千亿今得菩提证正真

破汝境界悉当空汝若不能折伏彼

彼证甘露身常住欲破汝等此魔宫

是故我告汝诸魔若有强力早向彼

沙门独自在树下速疾破彼莫令全

汝等若取我爱言为我办具四兵众

世间多有辟支佛彼今出已令涅槃

望我独自作法王不令断绝如来种

尔时魔王波旬长子。名曰商主。时彼商主。即便以偈。白其父言。

父王何故面无色心战身体无威光

看此形相似大惊未审曾见闻何事

唯愿向子等实说如所闻见一一论

时魔波旬。还以偈告其子商主。作如是言。

子汝今当善谛听昨夜我梦甚异常

若我众中具说之大众闻皆绝倒地

时魔波旬长子商主。复更以偈报其父言。

大众倒地不敢辞入阵若退是大苦

若梦见有如是相宁住莫斗被他追

时魔波旬复还以偈告其子言。

丈夫发意取斗胜可以不胜即斗休

彼独沙门何所能我到树下当起走

是时商主复更以偈白其父言。

有力众力弱力人独一智慧胜他斗

萤火虫满三千界一日出世悉能遮

若人自慢心不思贡高欺他不广问

诸智人来相开谏若不取语此难治

尔时菩萨。向菩提树。未至彼处。其间见一庵罗之树。谓言此是菩提之树。菩萨至彼树下欲坐。意中以为菩提之树。是时彼地。以菩萨身威德力故。重不能禁。欲陷向下。

尔时菩萨。如是思惟。世有二人行坐之处。其地陷没。何等为二。一者断绝诸善根尽。二者福德诸善深多计。我即今应非是断善根尽人。此或应非菩提树下。

尔时色界净居诸天。为幖帜真菩提树故。悬妙缯幡。置于其上。又复彼中所有诸树。枝干悉倾向菩提树。是时菩萨。即知此是真菩提树。便舍于前旧庵罗树。回步安庠。渐渐而向菩提树边。

尔时菩萨。当向菩提树下行时。有一夜叉。名曰香兽。守护于彼。菩提之树。去树不远。停止其中。见菩萨来。得急即告更一同伴。名为赤眼。别夜叉言。仁者汝来。我今语汝。汝须知觉。汝速为我。往欲界主魔王边。咨道如斯语。昔拘留孙。及拘那含。并迦葉等。诸大仙圣。于此地中所居之处。成大等觉。今复更有精进之人。功德圆满。菩提行备以具足。得三十二相。侵于魔王境界所住。是彼释种净饭王子。名悉达多。已舍苦行。得于正念。来至于此最胜地处。而欲居停。愿大王知时。赤眼闻香兽夜叉如此语已。速往诣于魔波旬所。既到彼已。如上所语。悉具说之。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从彼赤眼夜叉边。闻如此语已。即便召唤他化自在一切诸天。化乐兜率。三十三天。四天王等。并地居天。诸龙夜叉。诸乾闼婆。及阿修罗。紧陀罗。摩睺罗伽。鸠槃茶。罗刹毗舍遮等。一切大众。而敕之言。汝等悉集。听我处分。有一释迦种姓之子。欲取菩提。我等相共至于彼处。断其如此勇猛之心。勿令取证。

尔时魔王长子商主。白其父王魔波旬言。父王如是。子心不乐。何以故。而今父王。欲共悉达菩萨大士而作怨仇。唯恐后时。父王内心。悔无所及。作是语已。时魔波旬。告子商主。作如是言。咄汝小儿。愚暗浅短未曾知我变化神通。未曾睹我自在威力。

尔时商主。白其父言。父王当知。我非父王愚痴之儿。亦非不知父王神通威力自在。但父王今未知悉达菩萨神通。未见悉达菩萨德力。其事虽然。但愿父王。至于彼边。应当自见应当自知彼之神通。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不取其子商主之言。闻已忽然装束四种精锐兵众。悉令聚集。带甲持仗。譬如大力最猛健将。率领可畏杂种军众人。睹之时能令毛竖。世未曾见。又未曾闻。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天神鬼兵。所谓一身能现多种百千面孔。其一一面。能出无量种种蛇身。手脚缭戾。形容可畏。皆执弓箭槊矛槌棒斧凿刀剑最胜金刚诸器仗等。或复身体头目手足。众杂异形。或复顶上大火炽然。或于肚边。出极猛火。或复语言粗涩叫唤。或执犁木。或持杵等。如是诸物。眼孔可畏。或眼睛睐。视眄高低。或口喎斜。而复多齿。其舌广大。现多种形。或舌下垂。或舌拳缩。犹如礓石。或眼放光。犹如黑蛇其中毒满。或有颈项缠绕诸蛇。或有手执蟒蛇而食。犹金翅鸟从海取龙而啖食之。或复手执人肉骨血头目支节而啖食之。或手执人五脏肠肚粪秽而食。或有青眼如师子王。喧张可畏。或眼凹凸。开合放光。或复骑于猛火大山。乘空而来。或两肩头擎于焰火。炽燃如山。或于地上。两手拔树合根。担来其中。或有耳如羖羊。或如簸箕。或如蚌蛤。或如象耳。或如猪耳。或垂朵耳。或复有肚如病水人。脚胫细弱。身体羸瘦。或鼻匾[匚@虎]。或腹如瓮。足如覆钵。身体皮干。犹如曝脯。其肉枯燥。血脉干竭。或复割截手足而悬。或复斫头而手中执。或身出血。更互相饮。饮已复吐。或吐白沫。或饮融铜。或吞铁丸。或刖手足肘膝而行。或唯骨身无有皮肉。或作猪形。或驴骡形象形马形骆驰牛羊羖羝[尸@((二*人)/?)]兜水牛狐兔[犛-未 牙]牛駏驉摩竭鲸鹢师子虎狼熊罴禽[狂-王 百]猕猴豺豹野干狸狗。诸如是等。种种形容。作大恐怖。作大可畏。如是军众悉皆整备。俨然承奉。待命即行。

End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六节 透脱

第二十六节 透脱《楞伽经》:『佛告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又告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读者:有心量故者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六卷

卷第二十六: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各种珍宝庄严的车子,布施给诸佛、诸菩萨、师长、善友、声闻、缘觉等无量的福田,乃至于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这些大众,有些是从远方而来,有些是从

宋智明:第二十六课 四重因缘观

第二十六课四重因缘观这里的因缘指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十二支。如下:无明过去世一切烦恼。行过去世所造作一切业。识投胎时一刹那的意识妄念。名色住胎早期的心识和身体。六入胎中位诸根具足。触出胎后三至四岁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

第二十六课 十善业道 (二)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六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下至第十一世。第九世,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三十三人。一十三人见录。苏州笃福绍明禅师。泽州古贤谨禅师。宣州兴福可勋禅师。洪州上蓝守讷禅师。抚州覆船和尚。杭州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六卷○舒州法华山(全)举和尚语要师入院上堂示众云:夫第一义谛。非智辩所诠心机所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既到这里复且如何?直须坐断毗卢不存凡圣。还能如是么?若也未能。山僧重说偈言去也。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六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六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江给事(少明)人生一世。百年光阴。能有几许。公白屋起家。历尽清要。此是世间第一等受福底人。能知惭愧。回心向道。学出世间脱生死法。又是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六卷圆通讷禅师禅师名居讷、字中敏、出于蹇氏。梓州中江人。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十七试法华得度、受具於颖真律师。以讲学冠两川、耆年多下之。会有禅者自南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