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七卷 中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7 11:04

第二十七卷 中阿含经

林品第十(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

二林、观心二,达、奴波、法本,

优陀罗、蜜丸,瞿昙弥在后。

林品林经上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若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舍此林去。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得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住此林。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即舍此林,夜半而去,莫与彼别。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依此林住,乃可终身至其命尽。如依林住,冢间、村邑、依于人住亦复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林品林经下第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舍此林去。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出家学道,不为衣被故,不为饮食、床榻、汤药故,亦不为诸生活具故。然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可住此林。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不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甚难可得。彼比丘如是观已,即舍此林,夜半而去,莫与彼别。

“比丘者,依一林住:我依此林住,或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依此林住。依此林住已,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应作是观:我依此林住,所为出家学道,欲得沙门义,此义于我得;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彼比丘作是观已,依此林住,乃可终身至其命尽。如依林住,冢间、村邑、依于人住亦复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林品自观心经上第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不能善观于他心者,当自善观察于己心,应学如是。云何比丘善自观心?比丘者,若有此观,必多所饶益:我为得内止,不得最上慧观法耶?我为得最上慧观法,不得内止耶?我为不得内止,亦不得最上慧观法耶?我为得内止,亦得最上慧观法耶?

“若比丘观已,则知我得内止,不得最上慧观法者,彼比丘得内止已,当求最上慧观法,彼于后时得内止,亦得最上慧观法。若比丘观已,则知我得最上慧观法,不得内止者,彼比丘住最上慧观法已,当求内止,彼于后时得最上慧观法,亦得内止。若比丘观已,则知我不得内止,亦不得最上慧观法者,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为欲得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为欲得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彼于后时即得内止,亦得最上慧观法。若比丘观已,则如我得内止,亦得最上慧观法,彼比丘住此善法已,当求漏尽智通作证。所以者何?

“我说不得畜一切衣,亦说得畜一切衣。云何衣我说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说不得畜。云何衣我说得畜?若畜衣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说得畜。如衣,饮食、床榻村邑亦复如是。

“我说不得狎习一切人,亦说得狎习一切人。云何人我说不得狎习?若狎习人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人我说不得狎习。云何人我说得与狎习?若狎习人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者,如是人我说得与狎习。

“彼可习法知如真,不可习法亦知如真。彼可习法、不可习法知如真已,不可习法便不习,可习法便习。彼不可习法不习,可习法习已,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是谓比丘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林品自观心经下第四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不能善观于他心者,当自善观察于己心,应学如是。云何比丘善自观心?比丘者,若有此观,必多所饶益:我为多行增伺?为多行无增伺?我为多行瞋恚心?为多行无瞋恚心?我为多行睡眠缠?为多行无睡眠缠?我为多行掉贡高?为多行无掉贡高?我为多行疑惑?为多行无疑惑?我为多行身诤?为多行无身诤?我为多行秽污心?为多行无秽污心?我为多行信?为多行不信?我为多行精进?为多行懈怠?我为多行念?为多行无念?我为多行定?为多行无定?我为多行恶慧?为多行无恶慧?

“若比丘观时,则知我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缠、掉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多行恶慧者。彼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如是,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若比丘观时,则知我多行无增伺、无瞋恚心、无睡眠缠、无掉贡高、无疑惑、无身诤、无秽污心、有信、有进、有念、有定、多行无恶慧者。彼比丘住此善法已,当求漏尽智通作证。所以者何?

“我说不得蓄一切衣,亦说得畜一切衣。云何衣我说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说不得畜。云何衣我说得畜?若畜衣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说得畜。如衣,饮食、床榻村邑亦复如是。

“我说不得狎习一切人,亦说得狎习一切人。云何人我说不得狎习?若狎习人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人我说不得狎习。云何人我说得与狎习?若狎习人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者,如是人我说得与狎习。

“彼可习法知如真,不可习法亦知如真。彼可习法、不可习法知如真已,不可习法便不习,可习法便习。彼不可习法不习,可习法习已,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是谓比丘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林品达梵行经第五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文有义,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名达梵行,能尽诸漏。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汝等当知漏,知漏所因生,知漏有报,知漏胜如,知漏灭尽,知漏灭道。汝等当知觉,知觉所因生,知觉有报,知觉胜如,知觉灭尽,知觉灭道。汝等当知想,知想所因生,知想有报,知想胜如,知想灭尽,知想灭道。汝等当知欲,知欲所因生,知欲有报,知欲胜如,知欲灭尽,知欲灭道。汝等当知业,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汝等当知苦,知苦所因生,知苦有报,知苦胜如,知苦灭尽,知苦灭道。

“云何知漏?谓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谓知漏。云何知漏所因生?谓无明也,因无明则便有漏,是谓知漏所因生。云何知漏有报?谓无明缠者,为诸漏所渍,彼因此受报,或得善处,或得恶处,是谓知漏有报。云何知漏胜如?谓或有漏生地狱中,或有漏生畜生中,或有漏生饿鬼中,或有漏生天上,或有漏生人间,是谓知漏胜如。云何知漏灭尽?谓无明灭,漏便灭,是谓知漏灭尽。云何知漏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漏灭道。若比丘如是知漏,知漏所因生,知漏受报,知漏胜如,知漏灭尽,知漏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漏。

“云何知觉?谓有三觉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是谓知觉。云何知觉所因生?谓更乐也,因更乐则便有觉,是谓知觉所因生。云何知觉有报?谓爱也,爱为觉报,是谓知觉有报。云何知觉胜如?谓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是谓知觉胜如。云何知觉灭尽?谓更乐灭,觉便灭,是谓知觉灭尽。云何知觉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觉灭道。若比丘如是知觉,知觉所因生,知觉有报,知觉胜如,知觉灭尽,知觉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觉。

“云何知想?谓有四想。比丘者,小想亦知,大想亦知,无量想亦知,无所有处想亦知,是谓知想。云何知想所因生?谓更乐也,因更乐则便有想,是谓知想所因生。云何知想有报?谓说也,随其想便说,是谓知想有报。云何知想胜如?谓或有想想色,或有想想声,或有想想香,或有想想味,或有想想触,是谓知想胜如。云何知想灭尽?谓更乐灭想便灭,是谓知想灭尽。云何知想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想灭道。若比丘如是知想,知想所因生,知想有报,知想胜如,知想灭尽,知想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想。

“云何知欲?谓有五欲功德,可爱、可喜、美色、欲想应、甚可乐。云何为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谓知欲。云何知欲所因生?谓更乐也,因更乐则便有欲,是谓知欲所因生。云何知欲有报?谓随欲种爱乐,著而住彼,因此受报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是谓知欲有报。云何知欲胜如?谓或有欲欲色,或有欲欲声,或有欲欲香,或有欲欲味,或有欲欲触,是谓知欲胜如。云何知欲灭尽?谓更乐灭欲便灭,是谓知欲灭尽。云何知欲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欲灭道。若比丘如是知欲,知欲所因生,知欲受报,如欲胜如,知欲灭尽,知欲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欲。

“云何知业?谓有二业思、已思业,是谓知业。云何知业所因生?谓更乐也,因更乐则便有业,是谓知业所因生。云何知业有报?谓或有业黑有黑报,或有业白有白报,或有业黑白黑白报,或有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业尽,是谓知业有报。云何知业胜如?谓或有业生地狱中,或有业生畜生中,或有业生饿鬼中,或有业生天上,或有业生人间,是谓知业胜如。云何知业灭尽?谓更乐灭业便灭,是谓知业灭尽。云何知业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业灭道。若比丘如是知业,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业。

“云何知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是谓知苦。云何知苦所因生?谓爱也,因爱生苦,是谓知苦所因生。云何知苦有报?谓或有苦微迟灭,或有苦微疾灭,或有苦盛迟灭,或有苦盛疾灭,苦苦尽,是谓知苦有报。云何知苦胜如?谓不多闻愚痴凡夫,不遇善知识,不御圣法,身生觉极苦、甚重苦,命将欲绝,出此从外,更求于彼。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或二、三、四、多句咒,或持百句咒,彼治我苦,如是因求生苦,因集生苦,苦灭,是谓知苦胜如。云何知苦灭尽?谓爱灭苦便灭,是谓知苦灭尽。云何知苦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苦灭道。若比丘如是知苦,知苦所因生,知苦有报,知苦胜如,知苦灭尽,知苦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苦。”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林品阿奴波经第六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跋耆瘦,在阿奴波跋耆都邑。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堂上来下,告曰:“阿难,共汝往至阿夷罗惒帝河浴。”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

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至阿夷罗惒帝河,脱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还出,拭体著衣。

尔时,尊者阿难执扇扇佛。于是,世尊回顾告曰:“阿难,提惒达哆以放逸故,堕极苦难,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阿难,汝不曾从诸比丘闻,谓我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耶?”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

尔时,有一比丘语尊者阿难:“世尊以他心智知提惒达哆心故,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耶?”

世尊告曰:“阿难,彼比丘或有小,或有中,或有大,或年少不自知。所以者何?如来已一向记彼故有疑惑。阿难,我不见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谓我一向记如提惒达哆。所以者何?阿难,我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阿难,若我见提惒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我便不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阿难,我以不见提惒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是故我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

“阿难,犹去村不远有大深厕,或人堕中,没在其底。若人来,为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彼人来已,旋转视之而作是说:此人可得一处如毛发许,粪所不污,令我得捉挽出之耶?彼遍观视,不见此人有一净处如毛发许粪所不污,可得手捉挽出之也。如是,阿难,若我见提惒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者,我不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阿难,以我不见提惒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是故我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

于是,尊者阿难啼泣,以手抆泪,白曰:“世尊,甚奇!甚特!谓世尊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我一向记提惒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阿难,若汝从如来闻大人根智分别者,必得上信如来而怀欢喜。”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大人根智分别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说大人根智分别。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灭,不善法已生,余有善根而不断绝,从此善根当复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净法。阿难,犹如平旦日初,出时暗灭明生。阿难,于意云何?日转升上,至于食时,暗已灭,明已生耶?”

尊者阿难白曰:“尔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灭,不善法已生,余有善根而不断绝,从是善根当复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净法。阿难,犹如谷种,不坏不破,不腐不剖,不为风热所伤,秋时密藏。若彼居士善治良田,以种洒中,随时雨溉。阿难,于意云何?此种宁得转增长不?”

尊者阿难白曰:“尔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灭,不善法已生,余有善根而不断绝,从是善根当复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净法。阿难,是谓如来大人根智,如是如来正知诸法本。

“复次,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灭,不善法已生,余有善根而未断绝,必当断绝,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难,犹如下晡日垂没时,明灭暗生。阿难,于意云何?彼日已没,明已灭,暗已生耶?”

尊者阿难白曰:“尔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灭,不善法已生,余有善根而未断绝,必当断绝,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难,犹如谷种,不坏不破,不腐不剖,不为风热所伤,秋时密藏。若彼居士善治良田,以种洒中,雨不随时。阿难,于意云何?此种宁得转增长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灭,不善法已生,余有善根而未断绝,必当断绝,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难,是谓如来大人根智,如是如来正知诸法本。

“复次,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我不见此人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此人恶不善法一向充满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如是此人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阿难,犹如种子,腐坏破剖,为风热所伤,秋时不密藏。若彼居士非是良田,又不善治,便下种子,雨不随时。阿难,于意云何?此种宁得转增长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我不见此人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此人恶不善法一向充满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如是此人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阿难,是谓如来大人根智,如是如来正知诸法本。”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已说如此三种之人,宁可更说异三种人耶?”

世尊告曰:“可说也。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灭,善法已生,余有不善根而不断绝,从是不善根当复更生不善,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难,犹如燃火,始燃之时,尽燃一[火 僉],彼或有人益以燥草,足以槁木。阿难,于意云何?彼火宁转增炽盛耶?”

尊者阿难白曰:“尔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灭,善法已生,余有不善根而不断绝,从是不善根当复更生不善,如是此人得衰退法。阿难,是谓如来大人根智,如是如来正知诸法本。

“复次,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灭,善法已生,余有不善根而未断绝,必当断绝,如是此人得清净法。阿难,犹如燃火炽燃之时,尽燃一[火 僉],彼或有人从此盛火,置平净地,或著石上。阿难,于意云何?彼火宁转增炽盛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如来后时以他心智复观此人心,知此人灭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灭,善法已生,余有不善根而未断绝,必当断绝,如是此人得清净法。阿难,是谓如来大人根智,如是如来正知诸法本。

“复次,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我不见此人有黑业如一毛许,此人善法一向充满与乐乐报,必生乐处而得长寿,如是此人即于现世必得般涅槃。阿难,犹如火炭,久灭已冷,彼或有人虽益以燥草,足以槁木。阿难,于意云何?彼死火炭宁可复得炽然之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如来以他心智观他人心,我不见此人有黑业如一毛许,此人善法一向充满与乐乐报,必生乐处而得长寿,如是此人即于现世必得般涅槃。阿难,是谓如来大人根智,如是如来正知诸法本。

“阿难,前说三人者,第一人得清净法,第二人得衰退法,第三人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后说三人者,第一人得衰退法,第二人得清净法,第三人即于现世得般涅槃。

“阿难,我已为汝说大人根智。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我今已作。汝等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二巳三、缘性缘起所缘3 午一、征云何缘性缘起所缘?午二、释2 未一、明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一、《华严经》《华严经》:菩萨问明品:文殊菩萨言: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须弥偈赞品。功德慧菩萨言: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十定品:普贤菩萨言:自性清净,法界实相。如来种性无碍际中,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七卷

卷第二十七: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将连着皮肤的顶髻布施给乞讨的人,就如同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以及其余无量诸菩萨所行的布施一般。菩萨凡见到乞者前来,无不心生欢喜地告诉乞者:现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七课 五蕴皆空

第二十七课 五蕴皆空吾人的身体,可以分为精神与物质两大部份。此两大部份,又皆可以再分析为若干小部份,以明心身皆由积集而来,所谓之:因缘假和合,无有实法可得,俾行者对于空无我义,能得到深切的了解。五蕴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七卷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十人。金陵宝志禅师。婺州善慧大士。南岳慧思禅师。天台智扉禅师。泗州僧伽和尚。万回法云公。天台丰干禅师。天台寒山子。天台拾得。明州布袋和尚。诸方杂举征拈代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七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佛眼清远禅师。临邛李氏子。师初住舒州天宁。开堂日。提刑学士权郡承议。烧香度疏与师。接得示大众云:天不能葢,地不能载。漏泄天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七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七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刘宝学(彦修)即日烝溽。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挠否。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梦与觉合否。理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七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七卷明教嵩禅师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七岁、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馀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