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三卷 广弘明集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07:05

第二十三卷 广弘明集

僧行篇第五

序曰。夫论僧者六和为体。谓戒见利及三业也。是以道洽幽明。德通贤圣。开物成务则福被人天。导解律仪则化垂空有并由式敬六和扬明三宝。内荡四魔之弊。外倾八慢之幢。遂使三千围内咸禀僧规。六万遐年俱遵声教。非僧弘御孰振斯哉。然则道涉窊隆。岠百六之阳九。尘随信毁。怀利用之安危。通人不滞其开抑。鄙夫有阻于时颂。故使众杂邪正。布逼引之康庄。心包明昧。显登机之衢术。是知满愿之侣。乘小道而摄生。天热之伦。寄邪徒而化物。击扬核于适道。弘喻在于权谋。未俟威容惟存离着。若斯言之备则通于理行者也。或不达者妄起异端。若见左行谬僻滥惘弥甚。莫思己之烦惑。专惮彼之乖仪。于即雷同荷冒坑残夷灭。下凡之例。抱怨酷而消亡。上圣之徒。悼凶悖之安忍。自古君人之帝。殷鉴兴亡之经。开吞舟之宏网。布容养之宽政。阐仁风于宇内。坐致太平。弘出处之成规。飨兹大赍。余则察察纠举背烹鲜之格言。收罗咎失。挹凝脂之密令。及后祸作殃扇。堤防莫开掩泣向隅。斯须糜溃为天下之所笑也。故集诸政绩布露贤明。或抗诏而立谠言。或兴论以详正议。或褒仰而崇高尚。或衔哀而畅诔词。兹道可寻备于后列 梁弘明集僧行总目 晋庾冰为帝出诏令僧致敬 晋尚书令何充建议不合奏(二首) 晋桓玄书论道人敬王者(并答) 桓玄又书论敬议(并王令答八首) 释慧远与桓玄书论不敬(并答) 桓楚伪诏沙门不须敬(并答五首) 释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释慧远与桓玄书明沙汰事(并答) 支道林与桓玄书论僧籍 郑道子书论踞食 范伯伦书论踞食 范伯伦表论踞食(并诏答) 释慧义答范伯伦书(并答) 范伯伦与生观二法师书 后秦主令恒标二法师罢道诏(并答) 罗什与后秦主书论恒标罢道事 释慧远答桓玄令返俗书(并答) 释僧岩答刘公不还俗书 释道盛启齐武论沙汰事 唐广弘明集僧行篇总目 东晋丘道护支昙谛诔(并序) 后秦释僧肇罗什诔(并序) 宋释慧琳释法纲诔(并序) 宋释慧琳竺道生诔 宋谢灵运释昙隆诔 宋谢灵运释慧远诔 宋张畅若邪山敬法师诔 南齐释慧林释玄运诔 南齐律师释智称诔 南齐虞羲景法师行状 梁沈约净秀尼行状 宋孝武沙汰僧尼诏 元魏孝文褒崇诸僧诏(七首) 南齐沈休文述中食论 沈休文述僧会食论 北齐文宣沙汰僧议诏(并答) 梁简文吊道澄法师亡书 梁晋安王与所部僧正教 梁王筠与东阳盛法师书 梁释智林与汝南周颙书 梁刘孝标与举法师书 梁王曼颖与皎法师书(并答) 梁刘之[這-言 焱]吊震法师亡书 梁刘之[這-言 焱]吊震兄李敬朏书 梁刘之[這-言 焱]吊京正亡书(金华山栖志)(梁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陈释真观与徐仆射书) 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 周释昙积上武帝止沙汰表 戴逵贻书仙城命禅师 幽林沙门释惠命詶书北齐戴先生 隋内史薛道衡吊延法师亡书 隋释彦琮福田论 唐高祖问僧出家损益诏(并答) 唐高祖出沙汰佛道诏 唐太宗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 今上令议沙门敬三大诏(并百官驳议表启状等及诏所亲表启论等)

广弘明集僧行篇第五之初(卷二十三)

诸僧诔行状 支昙谛 竺罗什 释法纲 竺道生 释昙隆 释慧远 释玄敬 释玄运 释智称 释玄景 释净秀。

道士支昙谛诔。

东晋丘道护

晋义熙七年五月某日。道士支昙谛卒。春秋六十有五。呜呼哀哉。法师肇胤西域。本生康居。因族以国氏。既伏膺师训。乃从法姓支。徙于吴兴郡乌程县都乡千秋里。资金商之贞气。藉阳育之韶律。胄遐方而诞秀。协川岳而禀神。识情湛粹风宇明肃。道致表于天期。德范彰于素器。贞悟独拔。群异不足以动其心。至诚深固。众论莫能干其执。是以超尘绝诣。慧旨发于弱龄。研微耽玄。明道昭于岁暮。故能振灵风于神境。演妙化于季叶。嗣清前哲。穆道俗而归怀焉。游涉众方敷扬大业。妙寻幽赜清言析微。加以善属文辞。识赏参流。固已谐契风胜领冠一时矣。公之中年爰乃慨以城傍难置幽居为节。且山水之性素好自然。静外之默体自天心。于是谢缘人封遁迹岩壑。乃考室于吴兴郡故障之昆山。味道崇化二十余载。其栖业所弘。可以洗心涤[希-巾 ㄙ]。筌象之美。足以穷兴永年。于是晞宗归仁者自群方而集。钦风怀趣者不远而叩津焉。于时时望英豪多延请斋讲。公虚心应物。不尝以动止介怀。推诚述义。未始以道俗殊致。其中抱壹之德。又遐迩所推。方将洒拂玄路緪维颓风。超外妙梯拟辙玄踪。惜乎不永遘疾而终。识者深云亡之痛。悠情感惟良之悲。盖无爵而贵。生荣死哀者此之谓矣。虽至理冥一存亡定于形初。玄识妙照骸器同于朽壤。然而阙情期于欣戚之境。未泯乎离会之心者。亦何能不以失得为悲喜。临长岐而凄怀哉。苟冥废之难体。寄筌翰以怀风。援弱毫而舒情。播清晖乎无穷。乃作诔曰。

绵绵终古。暧暧玄路。妙缘莫叩。长寐靡寤。生灭纷纭。动息舛互。相驱百世。季叶弥蠹。永溺尘劳。孰知其故。至人乘运。灵觉中肇。未睹沧流井蛙无小。大明融朗。幽夜乃晓。灭有归空。除闇即皦。道洽无方。仁被禽鸟。昧者靡遗。识者弥了。超哉法师。道性自然。壹心绝俗。只诚重玄。研微神锋。妙悟无间。尘之所著。在至斯捐。累之所引。秉之弥坚。摆落尘羁。振拖灵渊。辽辽清雅。箫箫贞韵。汪汪其冲。亹亹其进。和而有慨。异而不峻。停心独得。标想千刃。虚以应物。无来不顺。泛游弘化。振响扬晖。开道玄肆。肇辟灵扉。位制冥极。剖析幽微。忘怀善挹。穆然靡违。会通群方。总之所归。遐抗颓纲。阐固法闱。绪此妙慧。乃播神威。幽境湛默。入肆諠引。闲邃易一。华纷难泯。公乃慨然。中驾潜轸。卜居川岩。构室林巘。摈域外缘。潜精内敏。靡筌不服。无微不尽。蔚矣昆岭。岗阜丘墟。连峰云秀。回壑迂余。庭荫萧条。阶绕清渠。翳然其远。萧尔其虚。眇眇玄风。愔愔僧徒。味道闲室。寂焉神居。心随道亲。情与俗疏。道固无孤。德必有邻。渊清引映。业胜怀人。晞风宗玄。自远来宾。亦有衿期。时来问津。湛湛无穷。日日王神。林壤有谢。道心常新。圣逝言绝。贤表义乖。翳翳末运。玄化将颓。澹矣夫子。道俗归怀。庶享遐年。振此落维。如何不吊。弃世永辞。仪景长归。逝矣不追。有识深恸。含情同悲。呜呼哀哉。推昔绸缪。骤淹信宿。闲宴清宇。藉卉幽谷。或濯素濑。爰憩翠竹。屡兴名辰。泛觞掇菊。梨柚荐甘。蒲笋为蔌。赋诗咏言。怡然偕足。眷怀兹游。想之在目。伤哉斯遇。千载无复。践旧沾衿。瞻坟悲哭。呜呼哀哉。有必之无。始则归卒。达人妙观。千龄一日。昧者或应。横为凶吉。邈矣法师。夙反玄室。累劫之勤。不速而疾。庶遘冥缘。终会灵术。妙行弗运。寔深丧质。情在未冥。怅为自失。寄怀毫素。徽风载述。呜呼哀哉。

鸠摩罗什法师诔。

释僧肇

夫道不自弘。弘必由人。俗不自觉。觉必待匠。待匠故世有高悟之期。由人故道有小成之运。运在小成则灵津辍流。期在高悟则玄锋可诣。然能仁旷世期将千载时师邪心是非竞起。故使灵规潜逝徽绪殆乱。爰有什法师者。盖先觉之遗嗣也。凝思大方驰怀高观。审释道之陵迟。悼苍生之穷蔼。故乃奋迅神仪。宇形季俗。统承洪绪。为时城堑。世之安寝则觉以大音。时将昼昏乃朗以慧日。思结颓纲于道消。缉落绪于穷运。故乘时以会错枉以正。一扣则时无互乡。再击则[山*褱][山*累]归仁。于斯时也。羊鹿之驾摧轮。六师之车覆辙。二想之玄既明。一乘之奥亦显。是以端坐岭东响驰八极。恬愉弘训而九流思顺。故大秦符姚二天王师旅以延之。斯二王也。心游大觉之门。形镇万化之上。外扬羲和之风。内盛弘法之术。道契神交屈为形授。公以宗匠不重则其道不尊。故蕴怀神宝感而后动。自公形应秦川。若烛龙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羲和之出快桑。融冶常道尽重玄之妙。闲邪悟俗穷名教之美。言既适时理有圆会。故辩不徒兴。道不虚唱。斯乃法鼓重振于阎浮。梵轮再转于天北矣。自非位超修成体精百炼行藏应时。其孰契于兹乎。以要言之。其为弘也隆于春阳。其除患也厉于秋霜。故巍巍乎荡荡乎。无边之高韵。然隘运幽兴。若人云暮。癸丑之年。年七十。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呜呼哀哉。道匠西倾。灵轴东摧。朝羲落曜。宝岳崩颓。六合昼昏。迷驾九回。神关重闭。三涂竞开。夜光可惜。盲子可哀。罔极之感。人百其怀。乃为诔曰。先觉登遐。灵风缅邈。通仙潜凝。应真冲漠。丛丛九流。是非竞作。悠悠盲子。神根沉溺。时无指南。谁识冥度。大人远觉。幽怀独悟。恬冲静默。抱此玄素。应期乘运。翔翼天路。既曰应运。宜当时望。受生乘利。形标奇相。繦褓俊远。髫龀逸量。思不再经。悟不待匠。投足八道。游神三向。玄根挺秀宏音远唱。又以抗节。忽弃荣俗。从容道门。尊尚素朴。有典斯寻。有妙斯录。弘无自替。宗无拟族。霜结如冰。神安如岳。外疏弥高。内朗弥足。恢恢高韵。可模可因。愔愔冲德。惟妙惟真。静以通玄。动以应人。言为世宝。默为时珍。华风既立。二教亦宾。谁谓道消。玄化方新。自公之觉。道无不弘。灵风遐扇。逸响高腾。廓兹大方。然斯惠灯。道音始唱。俗网以崩。痴根弥拔。上善弥增。人之寓俗。其途无方。统斯群有。纽兹颓纲。顺以四恩。降以慧霜。如彼维摩。迹参城坊。形虽圆应。神冲帝乡。来教虽妙。何足以臧。伟哉大人。振隆圆德。标此名相。显彼冲默。通以众妙。约以玄则。方隆般若。以应天北。如何运邅。幽里冥克。天路谁通。三涂谁塞。呜呼哀哉。至人无为。而无不为。权网遐笼。长罗远羁。纯恩下钓。客旅上摛。恂恂善诱。肃肃风驰。道能易俗。化能移时。奈何昊天。摧此灵规。至真既往。一道莫施。天人哀泣。悲恸灵只。呜呼哀哉。公之云亡。时唯百六。道匠韬斤。梵轮摧轴。朝阳颓景。琼岳颠覆。宇宙昼昏。时丧道目。哀哀苍生。谁抚谁育。普天悲感。我增摧衄。呜呼哀哉。昔吾一时。曾游仁川。遵其余波。纂承虚玄。用之无穷。钻之弥坚。曜日绝尘。思加数年。微情末叙。已随化迁。如可赎兮。贸之以千。时无可待。命无可延。惟身惟人。靡凭靡缘。驰怀罔极。情悲昊天。呜呼哀哉。

武丘法纲法师诔。

宋释慧琳

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辛未。法纲法师卒。呜呼哀哉。夫峭立方矫既伤于通任。卑随圆比又亏于刚絜。山居协枯槁之弊。邑止来嚣湫之患。酌二情而简双事者。法师其有焉。少游华京长栖幽麓。乐志入出乘情去来。渎厌人流就闲于木石。郁寂丘壑求观于物类。人以为无特操。我见其师诚矣。天性肤敏陶渐风味。从容情理赏托文义。交游敦亮尽之契。进趣慕复永之道。理身法服。朱缨之累早绝。抗趾神疆。丹墀之阂夙判。况乃桑门矫拂之迹。徒倚伏之数者哉。昔因邂逅倾盖着交。同以剪落。夷契群萃布怀舒愤。以寄当年。遂携手游梁比翼栖邓。餐风虚岫[指-匕 (口/└)]道玄津。比乐齐宴千载一时。自林倾鸟散奄忽盈纪。子薄高柯予沦泥滓。常冀曾卜索居之遇。遂成梁高山海之别。东澜弗复西景莫收。致尽川征归骨曾丘。呜呼哀哉。诔曰厥族氏殷。寔汤之裔。荣声中微。源流昭晰。少遭闵凶。宗无缌繐。慈姑经营。托是养卫。爰逮三五。聪韵特挺。双奇比秀。偶罗齐颖。志陋中区。思擢神境。脱落生延。耽慕缘永。既遵玄辙。洞晓名迹。仁义之外。通非所惜。室欲靡遂。坐以会适。弗依朱扉。考卜岩壁。来不濡足。去不绝翮。颉颃升萃。进退损益。予恶浮波。尔能即心。俱翔道泽。同集德林。齐拂和风。共聆玄音。自宫徂国。在目在衿。往化绵邈。遗思沉吟。亦既离逖。天道明誓。尔出旧山。予反遐裔。庶乘和运。同荫共憩。寒灰弗烟。落叶离缀。睽愿莫从。子遂下世。人之云亡。风怀掩翳。呜呼哀哉。玄冬凄烈。江浒萧条。寒风扬幕。飞霰入艘。命有近止。归涂尚遥。悯悯即尽。寂寂哀号。孤旅如[蘹-褱 尃]。均化无褒。呜呼哀哉。怀游居之虎丘。悼冥灭之庐岭。惟采录于中京。念提携于番境。情飘飖于双峦。思缠绵于两省。何绸缪兮无极。心所存兮腷臆。阅严冬兮已谢。籍隆暑兮既息。四运纷其邅回。情期窅以长匿。苟来缘之匪亡。眷生平以增恻。呜呼哀哉。

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

宋释慧琳

元嘉十一年冬十月庚子。道生法师卒于庐山。呜呼哀哉。善人告尽。追酸者无浅。含理亡灭。如惜者又深。法师本姓魏。彭城人也。父广戚县令。幼而奇之。携就法汰法师。改服从业。天资聪懋思悟夙挺。志学之年便登讲座。于时望道才僧著名之士。莫不穷辞挫虑服其精致。鲁连之屈田巴。项托之抗孔叟。殆不过矣。加以性静而刚烈。气谐而易遵。喜舍以接诱。故物益重焉。中年游学广搜异闻。自杨徂秦登庐蹑霍。罗什大乘之趣。提婆小道之要。咸畅斯旨究举其奥。所闻日优所见踰赜。既而悟曰。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教者化之所因。束教则愚化。是以征名责实。惑于虚诞。求心应事。芒昧格言。自胡相传中华承学。未有能出斯域者矣。乃收迷独运存履遗迹。于是众经云披群疑冰释。释迦之旨淡然可寻。珍怪之辞皆成通论。聃周之申名教。秀弼之领玄心。于此为易矣。物忌光颖人疵贞越。怨结同服好折群游。遂垂翼敛趾。销影岩穴遵晦至道。投迹愚公登舟之迹。有往无归命尽山麓。悲兴寰畿。呜呼哀哉。

泗汴之清。吕梁之峻。惟是淑灵。育此明俊。如草之兰。如石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绚。爰初志学。服膺玄迹。经耳了心。披文调策。弱而登讲。靡章不析。善以约言。弗尚辞[怡-台 畫]。有识钦承。厌是钩赜。中年稽教。理洗未尽。用是游方。求诸渊隐。虽遇殊闻。弥觉同近。涂穷无归。回辕改轸。芟夷名疏。阐扬事表。何壅不流。何晦不晓。若出朝离。其明昭照。四果十住。藉以汲矫。易之牛马。庄之鱼鸟。孰征斯实。弗迷斯道。淹留兹悟。告予诲言。道诚在斯。群听咸[米*番]。不独抵峙。诮毁多闻。予谓无害。劝是宣传。识协贞诚。见诲浮諠。默荫去大。弭此腾口。增栖或英。夐逸篁薮。遁思泉源。无碍川阜。庶乘闲托。曰仁者寿。命也有悬。曾不永久兰荪速颓。气伤于偶。呜呼哀哉。爰念初离。三秋告暮。风肃流清。云高林素。送别南浦。交手分路。茫茫去止。凄凄情顾孰在隐沦。各从沿沂。惄是长乖。异成永互。呜呼哀哉。溯来风之。绝响送行。云之莫因。缅三冬其已谢。转献岁于此春。听阳禽之悦豫。瞩神气之熅烟。念庠序于兹月。信习业之嘉辰。隐讲堂之空觌。恻高座之虚闻。叹因事以矜理。悲缘情以怀人。呜呼哀哉。天道茫昧信顺可推。理不湮灭庶或同归。申夭可略情念可追。短章无布聊以写悲。呜呼哀哉。

昙隆法师诔。

谢灵运

夫协理置论。百家未见其是。因心自了。一己不患其踬。而终莫相辨。我若咸叹翻沦得拔竟知于谁。冀行迹立则善恶靡征。欲声名传则薰莸同歇。然意非身之所挫。期出命之所限者。目所亲觌见之若人矣。惠心朗识发于髫辫。生自禀华家嬴金帛。加以巧乘骑解丝竹。沫绝景于康衢。弄弦管于华肆者。非徒经旬涉朔弥历年稔而已。谅赵李之咸阳。程郑之临卬矣。既而永夜独悟。中饮兴叹曰。悲夫欣厌迭来终归忧苦。不杜其根于何超绝。且三界回沈诸天倏瞬。况齐景牛山隋武企阴。催促节物逼迫霜露。推此愿言伊何能久。慨然有摈落荣华兼济物我之志。母氏矜其心。姊弟申其操。遂相许诺。出家求道一身既然阖门离世。妻子长绝欢娱永谢。岂唯向之靡乐。判之盛年终古恩爱于今仳别矣。旅舟南溯投景庐岳。一登石门香炉峰。六年不下岭。僧众不堪其深。法师不改其节。援物之念不以幽居自抗。同学婴疾。振锡万里相救。余时谢病东山。承风遥羡。岂望人期颇以山招。法师至止鄙人劳役。前诗叙粗已记之。故不重烦。及中间反山成说。款尽遂获。接栋重崖俱挹回涧。茹芝术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者。再历寒暑。非直山阳靡喜愠之容令尹一进已之色。实明悟幽微祛涤近滞。荡去薄垢日忘其疾。庶白首同居而乖离无象。信顺莫归征集何缘。晚节罗衅远见参寻。至止阻阂音尘殆绝。值暑遘疾。未旬即化。诚存亡命也。此行颇实有由。承凶感痛。寔百常情纸墨几时。非以期名。盖钦志节追深平生。自不能默已。故投怀援笔。其辞曰。

仰寻形识。俯探理类。采声知律。拔茅睹汇。物以灵异。人以智贵。即是神明。观鉴意谓。爰初在稚。惠心夙察。吐噏芳华。怀抱日月。如彼兰畹。风过气越。如彼天倪。云披光发。求名约身。规操束已。傥或愚世。曾未近似。生以意泰。意管生理。孰是欢慰。程郑赵李。家畜金缯。才练艺技。骧首挥霍。繁弦绮靡。酒酣调促。意妍服侈。朝迫景嚑。夕忌星徙。悠悠白日。凄凄良夜。年往欢流。厌来情舍。苦乐环回。终卒代谢。弃而更适。生速名借。谁能易夺。何术推移。精粗浑济。善恶参差。即心有限。在理莫规。试核众肆。庶获所窥。道家踬近。群流缺远。假名恒谁。傍义岂反。独有兼忘。因心则善。伤物沉迷。羡彼驱遣。变服京师。振锡庐顶。长别荣冀。永息幽岭。舍华袭素。去繁就省。人苦其难。子取其静。昏之视明。即愚成绝。智之秉情。对理斯涅。吝既弗祛。滞亦安拔。子之矜之。为尔苦节。节苦在己。利贞存彼。以明闇逝。以慈累徙。欲以援物。先宜济此。发轸情违。终然理是。梁鸿携妻。荷蓧见子。鸡黍接人。行歌通已。于世曰高。于道殊鄙。殆见法师。独绝神理。形寿易尽。然诺难判。乘心即化。弃身靡叹。怀道弥厉。景命已晏。矜物辞山。终息旅馆。呜呼哀哉。魂气随之。延陵已了。鸢蝼同施。漆园所晓。委骸空野。岂异岂矫。幸有遗余。聊给虫鸟。呜呼哀哉。缅念生平。同幽共深。相率经始。偕是登临。开石通涧。剔柯疏林。远眺重叠。近属岖嵚。事寡地闲。寻微探赜。何句不研。奚疑弗析。帙舒轴卷。藏拔纸襞。问来答往。俾日余夕。沮溺耦耕。夷齐共薇。迹同心欢。事异意违。承疾怀灼。闻凶满悲。孰云不痛。零泪沾衣。呜呼哀哉。行久节移。地边气改。终秋中冬。踰桂投海。永念伊人。思深情倍。俯谢常人。仰愧无待。呜呼哀哉。

庐山慧远法师诔。

宋谢灵运

道存一致。故异代同辉。德合理妙。故殊方齐致。释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悦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劭舍卫之风。庐山之[山*畏]俯传灵鹫之音。洋洋乎未曾闻也。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春秋八十有四。义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年踰纵心。功遂身亡。有始斯终千载垂光。呜呼哀哉。乃为诔曰。

于昔安公。道风允被。大法将尽。颓纲是寄。体静息动。怀真整伪。事师以孝。养徒以义。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学不窥牖。鉴不出户。粳粮虽御。独为苌楚。朗朗高堂。萧萧法庭。既严既静。愈高愈清。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运慈悲。饶益众生。堂堂其器。亹亹其资。总角味道。辞亲随师。供养三宝。析微辩疑。盛化济济。仁德怡怡。于焉问道。四海承风。有心载驰。戒德鞠躬。令声续振。五浊暂隆。弘道赞扬。弥虚弥冲。十六王子。孺童先觉。公之出家。年未志学。如彼邓林。甘露润泽。如彼琼瑶。既磨既琢。大宗戾止。座众龙集。聿来胥宇。灵寺奚立。旧望研机。新学时习。公之勖之。载和载辑。乃修什公。宗望交泰。乃延禅众。亲承三昧。众美合流。可久可大。穆穆道德。超于利害。六合俱否。山崩海竭。日月沈辉。三光寝晰。众麓摧柯。连波中结。鸿化垂绪。徽风永灭。呜呼哀哉。生尽冲素。死增伤凄。单蛰土椁。示同敛骸。人天感悴。帝释恸怀。习习遗风。依依余凄。悲夫法师。终然是栖。室无停响。除有广蹊。呜呼哀哉。端木丧尼。哀直六年。仰慕洙泗。俯惮蹄筌。今子门徒。实同斯难。晨扫虚房。夕泣空山。呜呼法师。何时复还。风啸竹柏。云蔼岩峰。川壑如丘。山林改容。自昔闻风。志愿归依。山川路邈。心往形违。始终衔恨。宿缘轻微。安养有寄。阎浮无希。呜呼哀哉。

若邪山敬法师诔(并序)

宋张畅

夫待物而游致用生外道来自我怀抱以欢。故晦宝停璞。导兼车以出魏。鸾逸云绪。岂增轩以入卫。是以士之傲俗尚孤其道。幽居之民无闷高独。吾每宣书夙流照烂。故已跋予感咏。身心不足。若乃冲独之韵少岁已高。绝岭之气早志能远。初憩驾庐山年始胜发。缅邈之志直已千里。乃求剃形就道忘家入法。时沙门释慧远。虽高其甚高。以其尚幼未之许也。遂乃登孔涧首太羊临虚投地之险。以身易志。法师乃奇而纳焉。胄翔华胤业集素履。劲露未严先风苦节。同学不胜其劳。若人不改其操。于时经藏始东。肆业华右。遂扣涂万里。屡游函洛。定慧相晓致用日微。罗什既亡。远公沈世。乃还迹塞门屏居穷岫。其不出意若邪山之者于兹二十余年矣。余叔谢病归身。惟风停想。法师乘感来游。积席谈晏。清榭竟言不别而别。故已默语交达而动静虚员矣。征士戴颙秀调宣简。神居共逸风理交融。乃倚岫成轩停林启馆。即此人外因心会友。西河方浪东山已隤。风云既尽草木余哀心之忧矣。泪合无开。呜呼哀哉。乃为作诔曰。

在尚尚王。歌凤伊洛。逸路翔云。高轩鸣鹤。灵源世流。幽人代作。归来之子。跨古逢运。结[跳-兆 (轍-車)]承风。遵途袭问。纬玉则温。经金斯振。岁学尚幼。年盈数始。令德既轩。其秀唯起。锋颖万代。风标千里。情爱相轻。家国如草。达矣哲人。独肆玄宝。总驾七觉。飞案八道。三江多静。湛胜庐山地去万物。轨迹停玄。辽辽清慧。结宇承烟。前驱群有。首路人天。吾生制融。集彼清风。业流善会。情竦妙同。白日春上。素月秋中。方寸无底。六合可穷。卓彼罗什。三界特秀。真俗冠冕。神道领袖。若人对响。承车即[跳-兆 (轍-車)]。沙漠织寒。长风负雪。投袂冰霜。揽裾暮节。谁斯问津。悠焉在哲。庄衿老带。孔思周情。百时如一。京载独开。胸地既满。顾惟糟魄。移此无生。凄居树席。妙入环中。道出形上。所谓伊人。玄途独亮。智虚于情。照实其相。生住无住。异坏相寻。罗什就古。慧远去今。匠石何运。伯牙罢音。殷忧逃遁。昔还尔心。东岩解迹。削景若邪。早帐风首。春席云阿。流庭结草。澓渚含波。月轩东秀。日落西华。情步不辞。寝兴高绝。白云临操。清风练节。经纶五道。提衡六趣。四谛归想。三乘总路。生灭在法。诸行难常。哲人薪尽。旧火移光。白日投晦。中春起霜。呜呼哀哉。昔余纨发。早宴清衿。送志悲岁。迎韵者心。家贫亲老。耕而弗饱。就檄追欢。身素孤夭。既隔于形。徒通以道。自我从病。高榭东山。明月途静。白云路闲。承松吐啸。风上舒言。咨予戴[色-巴 (厂@矢)]。风居凉峻。伫馆伊人。流心酌韵。如何高期。隔成幽显。五弦丧弄。三[殤-歹 酉]谁盏。呜呼哀哉。山泉同罢。松竹哀凉。秋朝霜露。寒夜严长。呜呼哀哉。孤猿将思。旅雁声时。广开性品。无情者谁。连台成草。比馆唯悲。存亡既代。物色长衰。呜呼哀哉。苍生失御。万物无归。阴爽就夜。重阳顿晖。呜呼哀哉。伊四望之茫茫。怆余心之悄悄。虽泪至之有端。固忧来其无兆。隐(于靳反)长思以叹悲。谅纵横于言表。呜呼哀哉。

新安寺释玄运法师诔(并序)

南齐释慧林

维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甲午。沙门释玄运右卧不兴。神去危城呜呼哀哉。法师本谯邦右族。寓于炖煌。幼禀端明仁和之性。长树弘懿冲闲之德。真粹天挺夙鉴道胜。乃遗摈俗缠超出尘碍。濯景玄津栖习法道。率由仪律之绝。精学体微之妙。潜仁晦名之行。散畜忘相之施。无德而称者。日夜而茂焉。敷说架乎当时。理思冠乎中世。钻仰之徒自远而来。虚至实归遍于辙迹。帝后储贰之尊。藩英鼎宰之重。莫不揖道宗师瞻猷结敬。而宏量邃奥不以贵贱舛其顾眄。夷整渊深不以寒暑品其怀抱。所以括综像末崇振颓流者。法师其人矣。启训之缘有限。负手之歌会终。风火告征。愈恬明于危识。灵圣灭现。屡恭悦于告渐。春秋六十九。呜呼哀哉。外禀哽识内咨恸魂。慕题往迹行寔浮言。乃作诔曰。

世滞悠旷。苦海遐长。欲盖修掩。爱网宏张。法灯不耀。慧日霾光。朽宅燔仆。炎火浮扬。二仪构毁。算其有岁。三转廓辽。空劫谁计。从冥讵晓。沦川莫济。接踵既疏。寔资命世。日诞明哲。降灵自缘。涵征蕴器。有表孩年。神几幼澈凝鉴早宣。犹玉初莹。若珠启泉。疵厌尘浊。超悟玄微。诀舍愚缚。澄翦情违。龆年植节。草岁从师。承规检敬。肃范仪威。秉躬淳絜。淑慎心行。学辨秘源。问穷理夐。前隐用照。往疑斯镜。匠佚功倍。思高业盛。爰洎中岁。绰奥宏广。轮演法空。云涤日朗。乘衢若夷。权开似敞。悠悠品类。式是宗仰。右河振闻。左江标秀。声因德宣。称缘道富。提奖询求。悦怿研授。仁厚犹地。志高如岫。辍餐赴嗛。舍纩矜寒。蓄无停日。财以施单。宁贱傲色。匪贵愉颜。湛兹懿庆。均彼籍兰。教之所洽。晦识斯明。智之所诱。务以心成。接惛茂货。抚迷谅情。凭微请要。莫不咸亨。险路恒远。开引有极。生灭相禅。念念匪息。徂年寡留。西光遽逼。云变岂停。将运净域。呜呼哀哉。体深病苦。虑达四疾。针石医巫。分剂贬失。端情法旅。正想慈律。不舍勇勤。誓拯群坠。呜呼哀哉。合既终离。假会应谢。同悲素林。寂然中夜。谈人勖善。瞻天俨驾。即彼绀宫。去此尘舍。呜呼哀哉。绝微言于永没。毁舟航于遐澨。挨崇尘之严华。芜峻堂之雕丽。舍形有其若遗。迁情灵其何界。资训仰兮眷徒。空血泪兮感逝。呜呼哀哉。

南齐安乐寺律师智称法师行状。

阙撰人

法师讳智称。其先日某郡某氏。挹汾浍之清源。禀河山之秀质。蓄灵因于上业。成慧性于阎浮。直哉惟清爰初夙备。温良恭俭体以得之。然天韵真确。含章隐曜。沈渐人群。莫能测其远迩。盖由径寸之华韬光浚壑。盈尺之宝未剖联城。监观者罔识其巨丽。逖听者弗得其鸿名。羁束戎旅俯起阡陌。年登三十。始览众经。退而叹曰。百年倏忽功名为重。名不常居功难与必。且吉凶悔吝孔书已验。变化起伏历圣来称。安知峥嵘之外寥廓之表。笼括幽显大援无边者哉。彼有师焉。吾知归矣。遂乃长揖五忍敛衽四依。挫锐解纷于是乎尽。宋大明中。益部有印禅师者。苦节洞观郁为帝师。上人闻风自托一面尽礼。印公言归庸蜀。乃携手同舟。以宋泰始元年出家于玉垒。诚感人天信贯金石。直心波若高步道场。既乃敬业承师就贤辩志。遨游九部驰骋三乘。摩罗之所宣译。龙王之所韬秘。虽且受持讽诵。然未取以为宗。常谓摄心者迹。迹密则心检。弘道者行。行密则道存。安上治人莫先乎礼。闲邪迁善莫尚乎律。可以驱车火宅翻飞苦海。瞻三途而勿践。历万劫而不衰者。其毗尼之谓欤。乃简弃枝叶积思根本。顿辔洗心以为己任。于是曳锡踽步千里游学。拥经持钵百舍不休。西望荆山南过澧浦。周流华夏博采奇闻。土木形骸琬琰心识。靡高不仰。无坚不攻。寝之所安席不及暖。思之所至食不遑餐。入道三年从师四讲。教逸功倍而业盛经明。每称道不坠地。人各有美。宣尼之学何讵常师。于时具隐二上人。先辈高流凤鸣西楚。多宝颖律师洽闻温故翰起东都法师之在江陵也。禀具隐为周援。及还京雒以颖公为益友。皆权衡殿最言刈菁华。舍稊稗而膳稻梁。会盐梅而成鼎饪。其理练其旨深。肤受末学莫能踵武。以泰始六年。初讲十诵于震泽。阐扬事相咫尺神道。高谈出云汉。精义入无间。八万威仪怡然理畅。五部章句涣尔同波。由是后进知宗先达改观。辉光令问于斯籍甚。法师应不择方行有余力。清言终日而事在其中。立栖云于具区。营延祚于建业。令不待严房栊肃静。役不加迅栋宇骈罗。自方等来仪。变胡为汉。鸿才钜学连轴比肩。法华维摩之家。往往间出。涅槃成实之唱。处处聚徒。而律藏宪章于时最寡。振裘持领允属当仁。若夫渊源浩汗。故老之所回惑。峻阻隐复。前修之所解驾。皆剖析豪厘粉散胶结。钩深致远独悟胸怀。故能反户之南弯弓之北。寻声赴响万里而至。门人岁益经纬日新。坐高堂而延四众。转法轮而朝同业者。二十有余载君子谓此道于是乎中兴。绝庆吊屏流俗。朱门华屋靡所经过。齐竟陵文宣王顾轻千乘虚心八解。尝请法师讲于邸寺。既许以降德。或谓宜修宾主。法师笑而答曰。我则未暇。及正位函丈始交凉燠。时法筵广置髦士如林。主誉既驰客容多猛。发题命篇疑难锋出。法师应变如响若不留听。囿辩者土崩。负强者折角。莫不迁延徙靡亡本失支。观听之流称为盛集。法师性本刚克而能悦以待。问发言盈庭曾无忤色。虚己博约咸竭厥才。依止疏附训之如一。少壮居家孝子惟友。脱屣四摄爱着两忘。亲党书介封而不发。内恕哀戚抑而不临。常曰。道俗异故优陀亲承音旨宁习其言而忽其教。烦恼呴濡萧然顿遣。法师之于十诵也。始自吴兴迄于建业四十有余讲。撰义记八篇。约言示制。学者传述。以为妙绝古今。春秋七十有二。齐永元三年。迁神于建康县之安乐寺。僧尼殷赴若丧昆姊。谅不言之信不召之感者云。若夫居敬行简喜愠不形于色。知人善诱甄藻罔遗。于时临财廉取予义。明允方大处变不渝。汪汪焉堂堂焉。渤碣河华不能充其量。盖净行之仪表。息心之轨则欤。弟子某等感梁木之既摧。恸德音之永閟。俾陈信而有征。庶流芳而无愧。

庐山香炉峰寺景法师行状。

虞羲

法师讳僧景。本姓欧阳。衡阳湘乡人也。资无始之良因。得今生之远悟。黄中通理幼而自然。好诵经善持操。行止有方身口无择。十岁而孤。事母尽孝。母为请室。良家非其好也。辞不获命。弱冠以世役见羁。于时戎马生郊。羽檄日至。躬擐甲胄跋履山川。且十年矣。虽外当艰棘。而内结慈悲。故未离人群。已具息心之行。后行经彭蠡见庐岳而悦之。于是有终焉之志。复反湘川。稍弃有非所味道忘食。日一菜蔬。后得出垒门便离妻室。忽梦庐山之神稽首致敬曰。庐山维岳峻极于天。是曰三宫。壁立万仞欲屈真人居之。真人若不见从。则此山永废矣。又梦受请而行至香炉峰石门顶。见银阁金楼丹泉碧树峥嵘刻削希世而有。于是鸡鸣戒旦。便飘尔晨征。于时江陵僧徒多有行业。或告法师曰。荆州法事大盛。乃因此东枻。自夏首西浮。遇僧净道人深解禅定。乃曰。真吾师也。遂落发从之。住竹林禅房始断粒食。默然思道。或明发不寐。刺史闻风而悦欲相招延。或曰。此公乃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于是累诣草庐。遂服膺请戒。江汉人士亦回向如云。先是神山庙灵验如响。侵迕见灾。且以十数。法师考室其旁。神遂见形为礼。使两神童朝夕立侍。有女巫见而问之。法师不答。庐山神复来固请。以永明十年七月。振锡登峰。行履所见宛如梦中。乃即石为基。倚岩结构匡坐端念。虎豹为群。先德昙隆慧远之徒。亦卜居于此。既人迹罕至。遂不堪其忧。且山气氛氲。令人头痛身热曾未几时莫不来下。唯法师独往一去不归。既却禾黍之资。不避霜露之气。时扪萝越险。行动若飞。或有群魔不喜法师来者。能使雷风为变以试。法师既见神用确然魔群乃止。久之复随险幽寻造石梁石室。灵山秘地百神之所遨游也。法师说戒行香。神皆头面礼足。昔神人吴猛得入此游观。自兹厥后唯法师复至焉。羲皇以来二人而已矣。初法师入山二年。禅味始具每敛心入寂。偏见弥勒如来。常云。宿植之缘也。建武四年春。忽语弟子曰。吾寿当九十。但余年无益于世而四大有累于人。思拯助众生。不得久留此矣。七月二十一日。标极岭西头为安尸之处。人莫之知也。复七日而疾。疾后七日而终。春秋五十八。临终合掌曰。愿即生三途救一切众苦。又曰。吾以身施乌鸟。慎勿埋之。初法师唤下寺数人。安居讲授。或谓法师曰。今欲出山寻医。又劝进饮食。法师曰。吾累在此身。及吾无身吾有何累。勿多言也。迁化旬有六日。容貌如生。两指屈握。伸之随复如故。宿德比丘皆曰。夫得道人多以七为数。法师自疾至没不其然欤。两指不伸。亦良有以也。初炉峰孤绝羽翼所不至。自法师经始。常有双乌来巢。及法师即化。乌亦永逝矣。惟法师宿籍幽源久素净业。故慈悲喜舍习与性成。微妙玄通因心则有。入山林而不出。绝荣观而超然。若乃八珍强骨之资。九转延华之术。皆如脱屣矣。唯直心定志在无价宝舟。爱护化城期为彼岸。钻仰不测。故未得而名焉。

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

沈约

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赐姓羸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色-巴 (厂@矢)]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自时厥后昌阜于世。名德交晖蝉冕叠映。汉元嘉元年。梁景为尚书令。少习韩诗为世通儒。魏时梁爽为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博极群书善谈玄理。晋太始中。梁阐为凉雍二州刺史。即尼之乃祖也。阐孙撝晋范阳王虓骠骑参军事鱼阳太守。遭永嘉荡析沦于伪赵。为秘书监征南长史。后得还晋。为散骑侍郎。子畴字道度。征虏司马子粲之仕宋。征虏府参军事封龙川县都亭侯。尼即都亭[色-巴 (厂@矢)]之第四女也。挺慧悟于旷劫。体妙解于当年。而性调和绰。不与凡孩孺同数。龄便神情峻彻。非常童稚之伍。行仁尚道洗志法门。至年十岁慈念弥笃。绝粉黛之容。弃锦绮之玩。诵经行道长斋蔬食。年十二便求出家。家人苦相禁抑皆莫之许。于是心祈冥感专精一念。乃屡获昭祥亟降瑞相。第四叔超独为先觉。开譬内外。故雅操获遂。上天性聪睿幼而超群。年至七岁自然持斋。家中请僧行道。闻读大涅槃经不听食肉。于是即长蔬不啖。二亲觉知。若得鱼肉辄便弃去。昔有外国普练道人。出于京师。往来梁舍。便就五戒。勤翘奉持未尝违犯。日夜恒以礼拜读诵为业。更无余务。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财物唯充功德之用。不营俗好。少欲入道。父母为障遂推流岁月。至年二十九方获所志。落彩青园服膺寺主。上事师虔孝。先意承旨。尽身竭力犹惧弗及。躬修三业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精进劬勤触事关涉。有开井士马先生者。于青园见上。即便记云。此尼当生兜率天也。又亲于佛殿内坐禅。同集三人忽闻空中有声。状如牛吼。二尼惊怖迷闷战栗。上淡然自若。徐起下床。归房执烛检声所在。旋至拘栏。二尼便闻殿上有人相语云。各自避路某甲师还。后又于禅房中坐。伴类数人。一尼鼾眠。此尼于睡中见有一人。头届于屋。语云。勿惊某甲师也。此尼于是不敢复坐。又以一时坐禅。同伴一尼有小缘事暂欲下床。见有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某甲师。于是闭气徐出叹未曾有。如此之事比类甚繁。既不即记。悉多漏忘。不得具载。性受戒律。进止俯仰必欲遵承。于是现请辉律师讲。内自思惟。但有直一千。心中忧虑事不办。夜即梦见鸦鹊鸲鹆雀子各乘车。车并安轩。车之大小还称可鸟形。同声唱言。我助某甲尼讲去。既寤欢喜。知事当成。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后又请颖律师开律。即发讲曰。清净罂水自然香如水园香气。深以为欣。既而坐禅得定。至于中夜方起。更无余伴。便自念言。将不犯触。即咨律师。律师答云。无所犯也。意中犹豫恐有失。且见诸寺尼僧。多不如法。乃喟然叹曰。呜呼鸿徽未远。灵绪稍隤。自非引咎责躬。岂能导物。即自忏悔行摩那埵。于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何况我等动静多过而不惭愧者哉。遂相率普忏无有孑遗。又于南园就颖律师受戒。即受戒日。净罂水香还复如前。青园诸尼及以余寺。无不更受戒者。律师于是亦次第诣寺。敷弘戒品阐扬大教。故宪轨遐流迄届于今。颖律师又令上约语诸寺尼。有高床俗服者一切改易。上奉旨制勒无不只承。律藏之兴自兹更始。后又就三藏法师受戒。清净水香复如前。不异青园。徒众既广所见不同。师已迁背更无觐侍。于是思别立住处。可得外严圣则内穷宴默者。以宋大明七年八月。故黄修仪及南昌公主。深崇三宝敬仰德行。初置精舍。上麻衣弗温藿食忘饥。躬执泥瓦尽勤夙夜。以宋泰始三年。明帝赐号曰禅林。盖性好闲静冥感有征矣。而制龛造像无不必备。又写集众经皆令具足。庄黄染成。悉自然有娑伽罗龙王兄弟二人现迹。弥日不灭。知识往来并亲瞻睹。招纳同住十有余人。训化奖率皆令禅诵。每至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又于一时。虔请圣众七日供养。礼忏始讫摄心运想。即见两外国道人举手共语。一云呿罗。一言毗呿罗。所著袈裟色如桑葚之熟。因即取泥以坏衣色。如所见。于是远近尼僧并相仿敩改服间色。故得绝于五大之过。道俗有分者也。此后又请阿耨达池五百罗汉。日日凡圣无遮大会。已近二旬供设既丰。复更请罽宾国五百罗汉。足上为千。及请凡僧还如前法。始过一日。见有一外国道人。众僧悉皆不识。于是试相借问。自云。从罽宾国来。又问。来此几时。答云。来始一年也。众僧觉异。令人守门观其动静。而食毕乃于宋林门出。使人逐视。见从宋林门去。行十余步奄便失之。又尝请圣僧。浴器盛香汤及以杂物。因而礼拜。内外寂默。即闻器檥杓作声。如用水法。意谓或是有人出。便共往看。但见水杓自然摇动。故知神异。又曾夜中忽见满屋光明。正言已晓。自起开户见外犹闇即便闭户还床。复寝久久方乃明也。又经违和极为锦笃。忽自见大光明遍于世界山河树木浩然无碍。欣尔独笑。傍人怪问。具陈所见。即能起行礼拜读诵如常无异。又于一时复违和。亦甚危困。忽举两手。状如捧物。语傍人不解。问言。为何所捧。答云。见宝塔从地出。意欲接之。幡花伎乐无非所有。于是疾恙豁然而除。都无复患。又复违和。数日中亦殊。绵惙恒多。东向视合掌向空。于一时中急索香火。移时合掌。即自说云。见弥勒佛及与舍利弗目连等诸圣人。亦自见诸弟子数甚无量满虚空中。须臾见弥勒下生翅头末城。云有人持幡华伎乐及三台来迎。于此上幡华伎乐。非世间比。半天而住。一台已在半路。一台未至半路。一台未见。但闻有而已。尔时已作两台。为此兆故即更作一台也。又云。有两树宝华在边。人来近床。语莫坏我华。自此之后病即除损。前后遇疾恒有瑞相。或得凉风。或得妙药。或闻异香。病便即愈。疾差之为理。都以渐豁然而去如此。甚数不能备记。又天监三年。一夏违和。于昼日眠中见虚空藏菩萨。即自围绕诵呗。呗声彻外眠觉。所患即除。又白日卧。开眼见佛入房幡盖满屋。语傍人令烧香了自不见。上以天监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苦。心闷不下饮。彭城寺令法师。以六月十九日夜得梦。见一处。谓是兜率天上。住止严丽非世间比。言此是上住处。即见上在中。于是法师有语上。上得生好处当见将接。上是法师小品檀越。勿见遗弃。上即答云。法师丈夫又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某甲是女人何能益。法师又云。不如此也。虽为丈夫不能精进。持戒不及上。时体已转恶。与令法师素疏不堪相见。病既稍增饮粥日少。为治无益渐就绵惙。至七月十二日。尔时天雨凉。闷势如小退。自云。梦见迎来至佛殿西头。人人捉幡竿犹车在地。幡之为理不异世间军队担鼓旗幡也。至二十日便绝。不复进饮粥。至二十二日令请相识众僧设会。意似分别。至二十五日云。见十方诸佛遍满空中。至二十七日中后泯然而卧。作两炊久方复动转自云。上兜率天见弥勒及诸菩萨皆黄金色。上手中自有一琉璃清净罂。可高三尺许。以上弥勒。即放光明照于上身。至兜率天。亦不见饮食自然饱满。故不复须人间食也。但闻人间食皆臭。是以不肯食。于彼天上得波利[麩-夫 并]将还。意欲与令法师。有人问何意将[麩-夫 并]去。答云。欲与令法师。是人言。令法师是人中果报。那得食天上食。不听将去。既而欲见令法师闲居。上为迎法师来相见语法师。可作好菜食以饷山中坐禅道人。若修三业。方得生兜率天耳。法师不坐禅。所以令作食饷山。上道人者欲使与坐禅人作因缘也。自入八月体中亦转恶。不复说余事。但云。有三十二童子。一名功德天。二者名善女天。是迦毗罗所领。恒来在左右。与我驱使。或言。得人饷饮食。令众中行之。复云。空中昼夜作伎乐闹人耳也。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