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09:38

第二十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阿兰若六夜学处第二十七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去斯不远有一聚落。彼有长者大富饶财多诸仆使。彼有净信心意乐贤善。彼为僧伽造一住处。其状高大有妙石门。周匝栏楯悉皆严饰。生天梯蹬见者欢喜。于此住处请六十苾刍。夏安居已随意而去。时彼施主见寺空虚令人守护。勿使贼徒盗床褥等。是时复有六十苾刍人间游行。届斯聚落求觅停处。时有一人报苾刍曰。圣者。何不住寺耶。答言贤首。何有寺耶。答言村外林中有好住处。苾刍便往见。守护人彼遥见已。告言善来善来。即便以次给与房舍并及床褥。倚枕坐床并三木拒。告言圣者。可先滤水。我今暂往白长者知。至已告曰。长者今仁福德倍更增长。有六十客苾刍来至寺所。长者闻已即便惊喜。报家人曰。汝等今可取酥蜜沙糖石榴石蜜蒲萄胡椒干姜荜茇。堪作非时浆物持往寺中。今客僧伽来至住处。欲作非时浆令其饱饮。家人闻已咸将至寺。时诸苾刍既滤水已各住。威仪随处而住。是时长者便往寺中遥见苾刍。如莲花丛充满寺内。倍益信心极加归向。说伽他曰。

若村若林中若高若下处

僧伽居住者令生爱乐心

作非时浆调和既了自手授与。诸苾刍众饱饮浆已。礼僧伽足自执香炉。引诸僧众出绕制底还归寺中。居上座前长跪而住。上座为彼而作咒愿。愿已长者白言。明日中时唯愿圣众就我宅中哀受微供。苾刍许之。礼足而去。彼于明日办诸美膳供养僧伽。僧伽食已各归住处。复于中后设非时浆。既澡潄已为说妙法。上座复与咒愿。是时长者手执香炉。于上座前白大众曰。圣者。此之住处我不为身亦不为亲属。然本意者但为僧伽造斯住处。愿见哀愍于此夏安居。诸苾刍告长者曰。法主世尊今现在室罗伐城。于时时中闻说授记。某甲苾刍证阿罗汉。某甲苾刍成不净观。胜光大王末利夫人。仙授世主毗舍佉母。及余长者婆罗门等并悉敬信。我等至彼若法若义皆同受用。我等欲往。长者白言。受法义利唯仁所知。衣食资身我愿供给。愿少留心于此停住。四事供养当无阙乏。上座告言。诸具寿如世尊说。若其施主有敬信者。应须悲愍增长信心。我今欲于此住既作留意。即便于此内外观察。遂见香花满树美果丰枝。清沼茂林皆可爱乐。上座告曰。诸具寿今此住处花果丰盈。若前安居果实未熟。我等宜作后安居。作是议已便后安居。时彼长者唯造一寺。所有福业皆在其中。于此聚落及余村坊更无别寺。诸人福业亦皆臻凑。时诸苾刍于此安居多获利养。随意事了犹未分散。时有迦栗底迦贼。共相议曰。我等当作何业于一岁中。不假劬劳丰足衣食。有作是说。我等宜应偷苾刍物。余贼报曰。彼一日中过百门阃。辛苦乞索仅得充躯。彼何所有。中有一贼谙委苾刍。告诸人曰。汝不知彼大有财物。所以然知此造寺长者信心淳善。唯造一寺所有福业皆在其中。于此聚落及余村坊更无别寺。诸人福业亦皆臻凑。时诸苾刍于此安居多获利养。若不信者可共亲观。诸人报曰。若尔汝可先观我当后去。报言我且先行。即便整理衣服缓步从容。口诵伽他旋行制底便入寺内。于时门所有一莫诃罗苾刍。彼贼见已礼足而问。圣者此是谁寺。房宇庄严令人爱乐。愿生天者是其梯蹬苾刍报言。贤首是某甲长者之所兴建。问言圣者。此是毗诃罗为是毗伽多。苾刍问曰。何谓毗诃罗何谓毗伽多。报曰若资具充满是毗诃罗。若所须阙乏是毗伽多苾刍报曰。贤首若如是者。此是毗诃罗非毗伽多。于此住处资产丰足。贼便报曰。圣者。若足食者不应餐土。若足衣者不着树皮。仁之衣服应有多少。时莫诃罗禀性愚直便携贼手共进房中报言。汝观架上衣物。重复问言。圣者。此是仁物为僧祇耶。报言贤首。是我私物。问言圣者。仁是上座为是法师。报言贤首。我非上座亦非法师。我是沙弥在僧之末。报曰仁所有物我已知之。然于众家有卧具不。报言贤首。我在最下尚七事具足。何况僧家。问言圣者。众家厨内煮食之物。为用瓦器为铜釜耶。苾刍即便示其库屋告言。于此库中充满铜器。既知此已贼便欲去。报言圣者。向来废仁善品妨我家业。今且辞去后更咨参。报言好去。贼乃礼足而行诣诸贼所告曰。我于彼寺观察财物如陆地舟。宜可偷窃。中有一人告诸贼曰。我曾闻说有六十人善闲弓矢。于此出家不可造次辄为偷窃。若众集听经方可入寺。别人问曰。不知何日众聚听经。其谙委僧人告诸贼曰。八日已过月半当诵。即便屈指数日而住。至十四日上座自说波罗提木叉。为长净事已令诵经者升师子座。才始发端诵伽他曰。

佛在给园中能断诸缠惑

诸根皆寂定告众如是言

于时贼徒扣门而唤。苾刍问曰。汝是何人。报言圣者。我是善男子时诸苾刍便作是念或聚落人来此听法我为开门。其门既开贼徒竞入争取财物。苾刍告曰。汝向报言是善男子。今来入寺便窃我财。贼言圣者。我有二名。在外名善男子入寺名贼。苾刍告曰。作汝名者非是好人。偷得物已即便出寺。苾刍议曰。具寿如世尊说凡[穀-禾 牛]乳者不应令尽。今此长者若见遭贼出物供寺。复与我等定当倾竭。宜往室罗伐城同梵行处求觅衣服。共相谓曰。我等形露如何涉途。一人告曰。昼入草丛夜当涉路。不白长者于是便行。渐至室罗伐城。彼诸苾刍初夜后夜警觉定思勤修善品。见露形者来至门前慞惶顾望。彼诸苾刍遥问之曰。汝露形拔发之辈因何至斯。此僧伽住非汝住处。答言具寿。我是苾刍非露形外道。复问曰岂有如是形相苾刍。答曰被贼偷劫欲使何为。问曰汝名何等。答曰我名佛护法护僧护等。彼便答曰。善来善来诸具寿。即为开门。彼便入寺。或与三衣或有与裙。或与僧脚崎或与漉水罗。或与腰绦或与波怛罗。随其所有皆共周给。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诸苾刍住阿兰若处者。于三衣中应留一衣置俗舍内。如佛所教。兰若苾刍。于三衣中应留一衣置俗舍内。

时诸苾刍如佛所教以衣置村。由前制戒还往村中与衣共宿。时婆罗门居士告言。圣者仁等何意于此宿耶。报言此有我衣。彼便报曰。我等岂可盗此衣耶。若不相信宜可持去。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不应彼宿。时诸苾刍明相未出往至村中。见诸女人露形而卧。彼便问曰。何故圣者未晓而来。苾刍报曰此有我衣。彼便报曰。我等岂可盗此衣耶。若不相信宜可持去。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不应夜往。时诸苾刍便至村外待明相出。遂被贼盗虎狼师子之所惊怖。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应于寺中待明相出。时诸苾刍有三宝事须出界外。皆不敢去。云我有衣寄俗舍内。苾刍白佛。佛言阿兰若苾刍。应齐六夜得向余处离衣而宿。时六众苾刍出界外遂经七宿。诸苾刍告曰。具寿。佛听出界离衣六夜。仁等何因故经七宿。答言具寿。遣经六夜至第七夜。岂饮酒啖蒜耶。少欲苾刍闻此说已共生嫌贱作如是语。佛听六夜得离衣宿。云何苾刍遂经七宿。时诸苾刍以缘白佛。尔时世尊以此因缘乃至告诸苾刍。广说如上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众多苾刍在阿兰若处住。作后安居有惊怖畏难处。苾刍欲于三衣中随留一衣置村舍内。若苾刍有缘须出阿兰若界者。得齐六夜离衣而宿。若过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若复众多苾刍者。众多谓三人已去。苾刍谓是六众。在阿兰若住处者。去村五百弓。有一拘卢舍名阿兰若处。四拘卢舍名一踰膳那。从七极微至踰膳那。有十八种差别。如前广说。住处者谓是寺也。后安居者。谓从六月十六日为始。有惊怖畏难处者。惊谓恐有贼来。怖谓虎豹狼等。畏难谓蚊虻蛇蝎风热等事。言苾刍欲于三衣中随留一衣置村舍内者。三衣谓是僧伽胝嗢呾罗僧伽安呾婆娑。村者谓有街衢巷陌可识。置者安也。若有缘须出界者。谓有三宝事或别人事。出界者谓离常住处所有分齐。得六夜者谓得至六夜。离衣而宿。谓望村内所寄之衣。若过谓至七日明相出时。犯舍堕罪舍悔法式广说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于三衣中欲留一衣置村舍内。从阿兰若界离过六夜。得舍堕罪。若有八难随一事来。舍去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预前求过后用雨浴衣学处第二十八

尔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如佛所言苾刍应求雨浴衣。时六众苾刍预前求觅过后而用。事务繁杂妨废正修。少欲苾刍遂生嫌贱。云何汝等故违佛言。以缘白佛。尔时世尊以此因缘乃至告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春残一月在应求雨浴衣。齐后半月来应持用。若苾刍未至春残一月。求雨浴衣至后半月。仍持用者泥萨只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六众也。若复更有如是流类。春残一月者。谓去安居有一月在。即是从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应求雨浴衣者。谓洗浴物。齐后半月来应持用者。指用分齐。谓有半月在当作随意事。谓从八月一日已去。若苾刍未至春残一月。便预求雨浴衣至后半月。尚持用者得罪同前。舍悔法式广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欲作前安居。即于春残一月求雨浴衣。若苾刍欲作后安居者。便作是念。彼尚求衣我何不求。若求得者犯舍堕罪。若苾刍作后安居。彼持雨浴衣至八月尽仍尚持衣。若前安居人作如是念。彼尚持衣至八月尽我何不持。若持者得舍堕罪。若苾刍各依自夏求衣。持衣者无犯。又无犯者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回众物入己学处第二十九

尔时佛在释迦处贩苇人聚落。尔时有一长者自起信心深生爱敬。造一住处施与别人圣者罗怙罗。时罗怙罗于此寺中时时住止。因有缘务须往室罗伐城。是时长者闻具寿罗怙罗舍其住处。执持衣钵往室罗伐城。时彼长者见寺空虚。即便以寺舍入僧伽。时具寿罗怙罗事缘既了。即便还来诣旧住处。闻说长者以其住处施与僧伽。罗怙罗闻斯事已往诣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住。即以上缘具白世尊。我今欲如之何。于时世尊告罗怙罗曰。汝今可诣长者之处作如是语。长者岂于我所。见身语业有不善处生嫌贱耶。时罗怙罗承佛教已。即便往诣长者之处作如是语。长者。岂于我所。见身语业有不善处生嫌贱耶。是时长者即便礼足作如是语。我实不于圣者之所。见身语业有不善处起嫌贱心。时罗怙罗咒愿长者无病长寿。即便舍去还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承佛教至长者所。告言长者。岂于我所见身语业有不善处生嫌贱耶。长者答我云。圣者。我实不于圣者之所见身语业有不善处生嫌贱心。于时具寿阿难陀在于佛后执扇扇佛。世尊即告具寿阿难陀曰。汝今宜往贩苇人聚落。告诸苾刍悉令集在常食堂中。时具寿阿难陀。奉命而去具宣佛教。彼苾刍众皆令集在常食堂中已。还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彼聚落中诸苾刍众。我奉佛教皆已集在常食堂中。唯愿知之。尔时世尊诣彼堂中于所设座就之而坐。告诸苾刍曰。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一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别人。此则施者非法。受者亦非法。名不净受用。如是若更回与二人。或与三人或与僧伽。斯等皆名施不如法受不如法不净受用。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二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别人。此则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如是若更回与二人三人。或与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三别人。后时复回此物施一二三人。或与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有施主。以所施物施与僧伽。后时复回此物施与一二三人。与余僧伽。施者受者俱名非法。所有受用皆是不净。汝等苾刍若其僧伽破为二部。先施此部复将此物回与彼部。乃至皆是不净受用。汝等苾刍若施一人不回与一人。施者受者皆名如法。所有受用皆名清净。如是若施二人三人僧伽。此部更不回与余者。乃至受用皆名清净。如上广说。汝等苾刍前是施后非施。汝等苾刍地属于王物属于主。所有衣钵等物应嘱苾刍。施主所有施寺等物。若有破落应自修补。不应持此回施余人。汝等苾刍应与罗怙罗先所住处。时诸苾刍既奉佛教。即便授与罗怙罗先时住处。此是缘起。然佛世尊尚未制戒。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有一乞食比丘。与一长者受三归依并五学处。后于异时复为长者赞说七种有事福业。长者白言。圣者我今随力欲作少多有事福业。苾刍问曰。欲作何事。白言。我欲供佛及僧苾刍。报曰颇有少许衣物施不。白言圣者。我是贫人但有一双白叠。圣者可为我往称我名号。请佛及僧明日垂慈来我舍食时乞食。苾刍便往园中见诸苾刍并皆详集。时乞食苾刍称长者名。请佛及僧明当就舍受其供养。时诸苾刍共相谓曰。此乞食人今于俗家成教化者。时有问曰。彼长者家为有施物为无施物。报言彼是贫人有一双叠欲持奉施。时邬波难陀闻已作是念。彼人请佛及僧以一双叠拟将奉施。彼必定是贵价之衣。我若不能夺此衣者。我更不名邬波难陀矣。作是念已。即于其夜辛苦至明。既天晓已即便着衣持钵到长者所。见彼长者备办饮食。问言长者。欲作何事。报言我今具膳供佛及僧。邬波难陀报言。长者如佛善说。若有众生于日初分以身语心修诸善业。当知是人名初分善。若有众生于日中时以身语心修诸善业。当知是人名中分善。若有众生于日暮时以身语心修诸善业。当知是人名后分善。仁今获得三业初善。由供佛僧自手营办。长者颇有多少施耶。答言我家贫薄但有一双白叠。报言长者。暂可将来我观其状。时彼长者即便取衣。报言长者。新物善哉。然而长者有舍施福无受用福。何以故。佛之徒众有千二百五十人。得汝一衣更待获得千二百四十九衣已方可共分。汝今此衣于桁竿上而取销尽。又如佛说。若时僧伽得少食利。如小树叶平等行之。若得少衣应为灯炷平等共分。长者汝所施衣若共分张形状如是。何有受用之福利耶。长者报曰。圣者。我今作何方便。令得施福及受用福。邬波难陀报长者曰。汝若能于释种之中有出家者。明闲三藏为大法师。善能敷演辩才无碍。汝将此衣持施彼者便能具足惠施之福及受用福。长者报言。圣者。何处得有如此福田我当奉施。邬波难陀曰。我即其人。是时长者便礼其足以衣授与。报言圣者。愿慈愍故为受此衣。邬波难陀报言。长者。汝虽解施未体其仪。当待片时佛僧食讫。持此白叠在上座前。告大众言随喜。然后当施于我。长者报曰。我如是作。时彼长者即便洒拭庭宇敷以座席。布列香花门安水器。即令使者命佛及僧。白言时至。尔时世尊及苾刍僧伽。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往长者家依次而坐。时彼长者见众坐已。便以种种香美饮食。自手供奉佛及大众。既饱食已长者即便持其白叠。于大众前口唱随喜施与邬波难陀。尔时世尊自为咒愿已。从坐起去便即归寺。时藏衣苾刍告授事人曰。可于邬波难陀处索取白叠。授事往索。告言大德。今日施物可与我来。邬波难陀答言。具寿。汝为持叠至寺。还我来耶。报言不还。邬波难陀曰。何意不还。彼便答曰。是大众物。邬波难陀告言。具寿。汝之衣钵何故不与。将我衣钵持施僧伽我不与汝。彼乞食苾刍在长者家。告长者曰。仁今何意此处雷鸣彼处下雨。长者答言。圣者我有何过。苾刍报曰。汝先以叠拟施众僧。何因食讫回与邬波难陀。长者答曰。我欲如何。大德邬波难陀来至我所作如是言。汝有施福无受用福。何以故。佛之徒众有千二百五十人。得汝一衣更待获得一千二百四十九衣已方可共分。汝今此衣于桁竿上而取销尽。并陈佛说均分衣食如小叶灯炷。乃至广说。求好大德当施此衣。我即其人。宜唱随喜当施我叠。我闻此说如言便与岂有过耶。时乞食苾刍闻此语已便往寺内。余苾刍见告曰。汝乞食人长时教化得一施主。彼便此处震雷别处下雨。乞食者告曰。我与长者俱有何过。然有一人往至其家报长者云。汝有施福无受用福。广说如上。乃至唱随喜已当施于我。时彼长者随言而作。我及于彼何有过耶。时有少欲苾刍闻此语已极生嫌贱。云何苾刍知他施僧物自回入己。时诸苾刍以缘白佛。尔时世尊即以此缘集苾刍众。问邬波难陀曰。汝实回僧物用入己耶。白言实尔。乃至广说。我今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知他与众物自回入己者。泥萨只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邬波难陀。若更有斯类。知者或自知或因他告。僧伽者谓佛声闻。众物者有二种物。谓食利物衣利物。此处所言谓是衣利。回者物定属他化将入己。泥萨只波逸底迦。舍悔法式广如上说。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知属一苾刍物自回入己。回时得恶作。得便舍堕。如是乃至知属二人三人或属僧伽。自回入己得罪同前。

若苾刍知属一苾刍物。回与他一人。回时得恶作。得时亦恶作。如是乃至知属一人。回与二人三人。或回与僧伽自回入己。得罪同前。

若苾刍知属僧伽物回与一人。回时得恶作。得时亦恶作。如是乃至知属僧伽回与二人三人。回时恶作。得时亦恶作。

若苾刍知属一僧伽物回与余僧伽。回时恶作。得时亦恶作。若知与苾刍僧伽回与苾刍尼僧伽。知与苾刍尼僧伽回与苾刍僧伽。知与二部僧伽物回与苾刍僧伽。知与二部僧伽回与苾刍尼僧伽。若知苾刍僧伽物回与二部僧伽。知与苾刍尼僧伽物回与二部僧伽。若其僧伽破为二部。知与此部回与彼部。或知与此寺回与彼寺。知与此房回与彼房。知与此廊回与彼廊。或于房廊更互回与。或与此柱间回与彼柱间。或柱间物回与门处。或以门物回与阁上。如是广说。乃至展转相回皆得恶作。若苾刍知与此佛像物回与余佛像。若知与此窣睹波物回与余窣睹波。若知与踏道初蹬回与第二第三。或回与塔身或与檐级。或此畔物回与余畔。或回与覆钵。或回与方台轮相初级。乃至宝瓶法轮立柱。或复从此回至下基。如上回互皆得恶作罪。若王力使回者皆无犯。若与此贫人物回与彼贫人。得恶作罪。若觅不得者回与无犯。若苾刍与此傍生食回与彼傍生。得恶作罪。若觅不得回与无犯。若拟与傍生物回将与人。拟与人物回与傍生。得恶作罪。若与出家物回与俗人。或复翻此。得恶作罪。若觅不得者无犯。如是女男半释迦苾刍尼及下三众。若多若少与此彼更相回。互准前应说。若觅不得虽违本心与余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服过七日药学处第三十

尔时佛在王舍城竹林中住。尔时具寿毕邻陀子弟子门人。所有诸药自触令他触。或与饮食细末相杂。或更互相和。或自类相杂糅在一处不知应舍不舍。时与非时任情取食。诸有少欲苾刍见是事已。起嫌贱心作如是语。云何苾刍所有诸药自触令他触。或与饮食相杂。或更互相和。或自类相杂糅在一处舍与不舍。亦复不知时与非时任情取食。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以此缘集苾刍众。知而故问。广说乃至问毕邻陀子弟子门人。汝等实尔。所有诸药自触令他触。或与饮食相杂。或更互相和。或自类相杂糅在一处舍与不舍。亦复不知时与非时任情取食耶。白佛言。实尔大德。于时世尊以种种呵责。多欲不足难养难满。赞叹少欲知足易养易满。知量而受修杜多行。告诸苾刍曰。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诸弟子制其学处应如是说。如世尊说。听诸病苾刍所有诸药随意服食。谓酥油糖蜜。于七日中应自守持触宿而服。若苾刍过七日服者。泥萨只波逸底迦。如世尊者。谓如来应正等觉。说者有所晓示也。病苾刍者。谓此法中苾刍身婴疾病。所有诸药随乐服食者。谓与病状相宜。清净堪食。酥者谓诸酥。油谓诸油。糖谓沙糖。蜜谓蜂蜜。于七日者谓七日夜。自守持之触宿而食者。谓得自取而食。过七日者谓越限齐也。泥萨只波逸底迦者。此物应舍其罪应说悔故。名泥萨只波逸底迦。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月一日得药。此药即应于七日内自作守持。或可舍或与余人。若不持不舍不与余人。至八日明相出时。得泥萨只波逸底迦。若苾刍一日不得药。二日不得三日得。乃至七日得此药。即应于七日内自作守持。或可舍或与人。若不持不舍不与余人。至八日明相出。得舍堕罪。若苾刍一日得药二日亦得。于七日内此初日药应守持。二日药或舍或与余人。或第二日药自作守持。初日药或舍或与余人。若不持不舍不与余人。至八日明相出时。得舍堕罪。若苾刍如于一日二日相对作法。如是二日三日乃至六七日相对作法。余如上法。若苾刍月一日得众多药。此药即应于七日内自作守持。或舍或与人。若不持不舍不与余人。至第八日明相出时。得舍堕罪。若苾刍如于一日如是乃至七日得众多药。此药应于七日内自作守持。或舍或与人。若不持不舍不与余人。至第八日明相出时。得舍堕罪。若苾刍一日得众多药。二日亦得众多药。此初日药于七日内应守持。二日药或舍或与人。或第二日药自作守持。初日药或舍或与人。若不舍不与余人。至第八日明相出时。得舍堕罪。若苾刍一日不得众多药。二日亦不得众多药。乃至第六第七日方得众多药。第六日药于七日内应守持。第七日药或舍与人。若不舍不与人。至第八日明相出时。得舍堕罪。若苾刍所有诸药自触令他触。或与饮食细末相触。或更互相和或同类相杂糅在一处不能分别者。此药即应与寺家净人或施求寂。若复苾刍于此诸药不自触不令他触。不与饮食细末相触。亦不更互相和。亦不同类相杂。亦不糅在一处。舍与不舍时与非时能善分别。于七日内自为守持自取服食。应如是守持。应在午前当净洗手受取其药。对一同梵行者作如是说。

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有此病缘。清净医药我今守持。于七日内自服及同梵行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若已服一日即告同梵行者云。我此病药已服一日。余有六日在我当服之。如是乃至七日皆应告知。若满七日已尚有余药。应舍与净人或与求寂。若不舍者至第八日明相出时。犯舍堕罪。若苾刍有舍堕药不舍与人。不为间隔罪不说悔。若更得余药悉犯舍堕。由前染故。若苾刍犯舍堕。药虽已舍讫未为间隔罪未说悔。若更得余药皆犯舍堕。由前染故。若苾刍犯舍堕药虽已舍讫已为间隔罪未说悔。若更得余药皆犯舍堕。若苾刍药犯舍堕未为三事。若更得余衣钵网络腰绦。但是沙门所畜资具活命之物。若受畜者皆犯舍堕。由前染故。若苾刍犯舍堕药已舍已为间隔罪已说悔。更得余药者无犯。又无犯者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诸大德我已说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如是三说。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End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四卷

卷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不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对于三世诸佛如来的信心不坏,因为他已经能够完全承事一切佛陀。对于诸菩萨众,乃至于刚刚发起一念菩提心想求得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四卷

卷第三十四:《十地品》导读本品是第六会他化自在天会唯一的一品,《六十华严》中自《十地品》到《宝王如来性起品》皆作他化自在天会,《八十华严》于《十地品》后多了《十定品》,所以《十定品》以下作第七会重普光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四卷

卷第四十四:《十通品》导读本品是第七会的第二品,此品亦由普贤菩萨来演说十通之法。本品在《六十华严》作十明品,慈恩寺梵本及西藏本皆作神通品。智慧明照故名明,智慧通达自在无碍故名通,通即是神通之意。本品宣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一世一人见录。南岳石头希迁大师。第二世二十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法嗣二十一人。一十三人见录。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京兆尸利禅师。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潭州招提寺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八世七十四人。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法嗣七人见录。金陵清凉文益禅师。襄州清溪洪进禅师。金陵清凉休复禅师。抚州龙济绍修禅师。杭州天龙寺秀禅师。潞州延庆传殷禅师。衡岳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

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曹洞宗青原下七世○洞山延禅师法嗣△上蓝庆禅师瑞州上蓝院庆禅师,初游方,问雪峰:如何是雪峰的的意?峰以杖子敲师头,师应诺。峰大笑。师后承洞山印解,开法上蓝。僧问:如何是上蓝无刃剑?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四卷○潭州神鼎山第一代(洪)諲禅师语录神鼎禅师。名洪徕。襄水扈氏子。自游方一衲以度寒暑。尝与数耆宿至襄沔间。一僧举论宗乘颇敏捷。会野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已。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四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颂古外道问佛杲日连天照有无。孰云善逝坐跏趺。如今要见当年事。邪正犹来在半途。世尊升座文殊白槌法王法令若为酬。潦倒文殊强出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四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上堂:今朝欲入室。侍者报言参。锺并击鼓。分明为指南。非但锺鸣鼓响。飞禽走兽草木丛林森罗万象。昨日仁上人设斋。一一为诸人彻困。还有知恩报恩者么?老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上示张持满朝奉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黄德用请普说。师云。邵武高士黄端夫。信向佛乘知有此事。捐家财起庵一所。以圜悟揭名。屡有书来乞。分杨岐一枝佛法去。彼为众生作大利益。云门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示成机宜(季恭)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决有此志学无上菩提。常令方寸虚豁豁地。不着言说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四卷

祖堂集 第十四卷祖堂卷十四马祖江西马祖嗣让禅师,在江西。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人也。姓马,于罗汉寺出家。自让开心眼,来化南昌。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神鼎諲禅师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