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四卷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07:48

第二十四卷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第四分第二羯磨法之二

佛在拘舍弥城。尔时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语诸比丘。诸比丘或谓有犯或谓无犯。谓无犯者语言。汝不犯戒。彼闻已便生不犯戒想。谓有犯者语言。汝犯戒应自见罪悔过。勿污染梵行负人信施长夜受苦。彼比丘言。我无所犯。云何应自见罪悔过。谓是犯戒诸比丘便与作不见罪羯磨。彼被举已便入拘舍弥城求助伴傥语言。我不犯罪彼诸比丘强言我有罪。与我作不见罪羯磨。是为羯磨不成。诸大德当如法如律救助于我。复往城外诸比丘所如上求助。诸比丘闻皆共佐助。尔时世尊知僧已破。从坐起往到助被举比丘众中。语言。汝等莫作是语言。彼比丘不犯罪。若彼比丘实不犯罪而被举者。汝等犹应语言。应自见罪悔过。彼便当作是念。若我言不见罪。僧当与我作不见罪羯磨。不共我住不共我布萨。自恣作诸僧事。汝等以此致诤。令僧不和别住生诸尘垢。当畏此事应令彼人自见罪悔过。世尊。说此已。复至举罪比丘众中语言。汝等勿强举他罪。若彼实犯罪。僧应语自见罪。彼若言我无罪可见。僧犹应筹量。若我等与作不见罪羯磨。不共住不共布萨。自恣作诸僧事。以此致诤更相骂詈。令僧不和别住生诸尘垢。汝等当畏此事舍置勿举。诸比丘虽闻佛语犹诤不息。便于食上高声骂詈更相打击。佛复告言。不应相骂不应食上高声。犯者皆突吉罗。若相打者偷罗遮。诸比丘虽闻佛语犹诤不息。便于界内别作僧事。佛复告言。若僧已破。于界内别作羯磨。如法如律者。亦名羯磨成就。所以者何。二部异见不同住故。不同住有二种。有自作不同住。有僧羯磨与作不同住。诸比丘虽闻佛语犹诤不息。佛复告诸比丘。汝等勿共斗诤更相诽谤更相骂詈。应共和同集在一处。如水乳合共弘师教。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愿安隐住佛虽法主我等自知。佛三止之。诸比丘答亦如初。佛复告诸比丘。乃往过世拘萨罗有王名曰长寿。所统处少兵众寡弱。邻国迦夷王名梵达。所统处广兵众强盛。渐渐侵夺遂吞其国。梵达王得长寿王一臣。甚宠遇之仕以国事。时长寿王赤身将妇作婆罗门。向波罗奈国住陶师家。妇忽作是念。愿得日初出时四衢道中四种兵战磨刀汁饮。念已白王。若此愿不遂于此便死。王言。此不可果。汝今此病必死无疑。复语妇言。若梵达闻此知我所在。必反缚我打驴鸣鼓。分裂我身作五分矣。汝可小待。吾当密就先臣问此意故。语已便往具以问之。先臣答言。须见夫人当自相之。便往至夫人所。遥见夫人。便偏袒右肩头面作礼。三反称言。夫人今怀大福德子。拘萨罗国国嗣有继。复语王言。明旦当使夫人所念得果。语已便还梵达所。白言。大王知不。有如是星出。应集四种兵明旦日初出时。在四衢道作两阵共战而皆磨刀以攘其灾。若不尔者必大凶衰。梵达王言便可为之。于是大臣即敕严四种兵。明旦日初出时。于四衢道两阵共战而皆磨刀。密令夫人住于一处以磨刀汁与之。夫人即饮长养于胎。月满生子颜貌殊妙。字曰长生。至年十岁父语之言。梵达侵夺我国。我与汝母逃走至此。其日已久汝复长大。彼或得闻父子。便当一时并命。汝可远去勿恋父母。长生悲泣礼父母足绕三匝而去。修学伎艺算书射御乘调象马音乐之事莫不过人。偏奉象师尽调象术。长寿王昔剃发师。后与梵达作剃发人。往至其所求令剃发。彼即识之不敢藏隐。具问舍止逃伏所在以告梵达。梵达闻已即敕收之。反缚夫妇打驴鸣鼓。遍令里巷于四衢道分作五分。受教即收。长生闻之。便往道侧见已内崩。便作是念。父母之怨不同天地。我今云何而安忍此。匹夫之诚足以有感。便欲没命以报仇耻。父母遥见之。知其必怀报怨之念。便如狂人高声独语。汝莫见长亦莫见短。以怨报怨怨无由息。报怨以德其怨乃已。顺父母心乃曰孝子。率情肆志非吾谓道。于时观者咸言。长寿王怖惧狂语。唯长生闻深得父意。克己只承情得暂息。虽内崩绝而不形外。即自抑夺还象师所。而犹不忘报怨之术。后于象厩中夜弹琴。其声清和。梵达闻之。即问。厩中谁能作此。答言。某甲象师有一弟子。是其所作。即呼令更弹。闻已念言。自我为王未曾闻此。遂便信任恒在左右。彼王后时严四种兵。将诸宫人群臣太子田猎游戏。兵众四散竞逐诸鹿。长生时御王车。逸出军前三由旬。人无觉者。王体疲极语长生言。我欲小卧汝能护我不。答曰。王但安眠我能护王。王即住树下枕其膝眠。王防身剑自然拔出在长生前。长生见之便生是念。此王于我有是大怨。今日之遇岂可不乘。即起捉剑欲刎王颈。寻复念言。父母恩重过于二仪。临终敕我。汝莫见长亦莫见短。以怨报怨怨无由息。我今云何而违此诲。即还致剑侍寝如故。王便惊觉。长生问言。王何故惊。答言。我梦见长寿王子执剑欲断我命。长生言。此空野中何缘忽有长寿王子。必是山神恐怖王耳。王但安寝勿怀忧虑。如是至三。王最后眠。长生复作是念。父母临终诲我苦切。报怨以德其怨乃已。向来云何三欲违逆。从今克念事王如亲。终不复生一毫害意。作是念已。王觉大喜。长生问言。何故大喜。答言。我梦长寿王子欲事我如亲不复怀害。是以大喜。于是长生即白王言。长寿王子即我身是。王害我父母。我志欲杀王。三复遗敕。王所以免。然此心难保后或复生。愿王图之勿贻后虑。王言。我行无道汝父子怀仁。我今云何而有图虑。汝施我命誓不相负。便即还军集群臣共议。若得长寿王子当云何治。或言当截其手足。或言当截其耳鼻。或言应以斧锉。或言应以木丳炙。王即指言。此人便是长寿王子。其人已施我命。我今亦当以命报之。一切不得怀恶意向。于是还宫以女妻之。左手捉金澡盘。右手捉金澡罐。灌长生手还其本国。复为拘萨罗王。邻国和好如是累世。告诸比丘。国王世人构此大怨。犹以不念反成亲厚。汝等出家求无为道。如何小事便共斗诤以失大利。当舍此心还共和同。如水乳合共弘师教得安乐住。诸比丘复白佛言。世尊。愿安隐住。佛虽法主我自知之。犹故不舍。佛便飞升虚空。说是偈言。

更相出诸恶终无有胜法

僧破成二分靡不由是事

断骨夺人命劫盗牛马财

破国灭族怨犹尚得和合

譬两木相揩俱出火自焚

无所不延及愚忿亦如之

汝等相骂辱执而不舍者

怨祸无由息日夜增根栽

种种恶声骂若能不加报

此忍不致怨有怨自然除

若以怨除怨怨终不可息

不念怨自除是则最勇健

世尊说此偈已。即以神力飞到波罗聚落。住跋陀婆罗树下。无诸翼从。时彼有一大象。为众象所恼。若欲饮水其众象子前混令浊。若欲食草其诸象子于前食啖践踏污秽。彼象念言。我今为群象所困。宁可避去。念已即去。常得清水美草。渐向跋陀婆罗林见佛欢喜。为佛取水除左右草。佛以此象离众快乐亦自乐静。而说偈言。

二龙自同心俱患群众恼

皆已舍独游今乐此空林

佛说偈已。从跋陀婆罗林之舍卫城住祇洹精舍。时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外道沙门婆罗门。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多得饮食衣服布施。世尊无著犹若莲花。时拘舍弥城诸优婆塞。咸作是言。我等今失大利。由诸比丘好斗诤故。世尊不住。当作方便令其远去。便共立要不复共语及施衣食。彼诸比丘亦作是语。由我等罪致使世尊舍此而去。我今宁可共往佛所苦自悔过。便着衣持钵来诣佛所。时舍利弗闻彼斗诤比丘来。与五百比丘俱到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拘舍弥斗诤比丘今来。我等当云何待。佛告舍利弗。汝当听彼二众语。若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者。善待遇之与为伴傥。又问。世尊有几事知彼语如法如律如佛所教。几事知彼语非法非律非佛所教。佛言。若成就十四法。法言非法乃至是佛所制言非佛所制。是为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反上。是法是律是佛所教。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闻彼斗诤比丘来。与五百比丘尼往到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拘舍弥斗诤比丘今来。我等当云何待。佛言。汝当听彼二众语。若如法律如佛所教者。善待遇之。应从如法如律如佛教比丘求五事。比丘尼半月应从如法比丘乞教诫人。比丘尼要依有如法比丘处夏安居。安居竟应从如法比丘请见闻疑罪。式叉摩那学二岁戒已。应在二部僧中受具足戒。若比丘尼犯粗恶罪。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行摩那埵已。应于二部众各二十人中求出罪。若比丘尼僧更有余事。应求如法比丘。时给孤独长者闻彼斗诤比丘来。与五百优婆塞往至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拘舍弥斗诤比丘今来。我等云何敬待。佛言。汝当听彼二众语。若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者。受其教诫。至于敬待供养。悉应平等。所以者何。譬如真金断为二段不得有异。毗舍佉母与五百优婆夷往至佛所白佛。佛答亦如是。时阿难见彼比丘入舍卫城。便往白佛。彼斗诤比丘已入。我当云何为敷卧具。佛言。应与边房。若不足者与中房。不得令彼上座无有住处。阿难受教即敷令住。尔时彼被举比丘于屏处作是念。我竟有罪为无有罪。为成被举为不成被举。羯磨如法为不如法。我今宁可谨依经律而思惟之。既思惟已。知己有罪。知成被举羯磨如法。便到伴傥比丘所语言。我已自见罪。诸大德为我求和合解先羯磨。诸比丘便将到与作不见罪羯磨比丘所语言。此比丘已自见罪。愿为解先羯磨。于是二部僧。将被举比丘往到佛所。头面礼足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此比丘犯罪非不犯罪。成被举非不成被举。羯磨成就非不成就。僧今应与解先羯磨。更白二羯磨为作和合。彼比丘应至僧中礼僧足白言。我比丘某甲。僧为我作不见罪羯磨。我今顺僧悔过。乞解不见罪羯磨。愿僧哀愍为我解。如是三说。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等比丘。先共斗诤更相骂詈。或言犯。或言不犯。或言成被举。或言不成被举。或言羯磨成就。或言羯磨不成就。此比丘今自见犯罪非不见犯罪。成被举非不成被举。羯磨成就非不成就。僧今为解不见罪羯磨还作和合。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等比丘先共斗诤乃至还作和合。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僧为某甲比丘解羯磨还作和合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佛言。羯磨竟。应即与共作和合布萨。时优波离问佛言。世尊。比丘成就几法得举事。佛言。如住自恣中说。

佛在瞻婆国住恒水边。去王舍城不远。一住处有一比丘。姓迦葉。作摩摩谛。作是愿。愿四方比丘多来集此。令诸优婆塞优婆夷因此多作功德。彼住处宽博于后所愿得果。时有众多知识比丘到彼住处。迦葉比丘出迎礼拜问讯。为持衣钵办洗浴具设过中饮。明日供前后食亦施衣服。如是多日。客比丘共作议言。此比丘有惭愧修梵行。欲令我等久住。我等宁可于此安居。作是议已即便共住。迦葉比丘后作是念。此客比丘疲极已息。知聚落处所。我不能复日日劝化供前后食。念已便止。客比丘恨之。复作是议。此比丘欲令我等早去。定是恶比丘无有惭愧不修梵行。我等当与作不见罪举羯磨。议已便共举之。迦葉比丘作是念。我为有罪为无有罪。为成被举为不成被举。羯磨成就为不成就。世尊今在恒水边。当往问之。若有教敕我当奉行。念已着衣持钵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慰问言。汝从何来乞食不乏道路不疲耶。答言。乞食不乏道路不疲。去王舍城不远。有一住处。我作摩摩谛。从彼处来。便以上事因缘本末具向佛说。佛言。汝不犯罪无罪可见。汝便还去安意住彼。迦葉受教。礼足右绕而退。诸客比丘见其还已。复共议言。我等不善。云何举此清净无罪比丘。当共至佛所悔过除罪。安居自恣竟。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慰问言。乞食不乏道路不疲耶。于何处安居。答言。乞食不乏道路不疲。去王舍城不远。有一住处于彼安居。佛问言。汝等于彼住处与彼比丘作不见罪举羯磨不。答言作。又问。以何事举之。答言无事。佛种种呵责言。汝等所作非法。不应作此恶业。云何与清净无罪比丘作不见罪举羯磨。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愚痴。既作是事皆生悔心。今来悔过。唯愿哀愍受我悔过。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以无事作诸羯磨。羯磨皆不成。有诸比丘遥作呵责羯磨驱出羯磨依止羯磨举罪羯磨下意羯磨。又遥作别住本日摩那埵阿浮呵那。又遥结界解界。又遥解僧所差人。更遥差僧未差者。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遥作呵责羯磨乃至遥差僧未差人羯磨。此皆不如法羯磨。羯磨不成。时六群比丘于界外作不如法呵责羯磨。乃至下意羯磨。作已来入界内语诸比丘言。我等于界外与某甲某甲比丘作呵责羯磨乃至下意羯磨。诸大德当听令成如法羯磨。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比丘于界外作不如法五种羯磨乃至差僧所未差人羯磨。虽还语界内比丘令听成羯磨一切皆不成。时诸比丘。一比丘与一比丘。乃至与众多比丘作羯磨。二比丘乃至与众多比丘亦如是。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此皆羯磨不成得突吉罗罪。佛又言。若作羯磨。直羯磨而不白。不成羯磨。若羯磨应前说而后说。应后说而前说。亦皆不成。若羯磨时有得呵人不同亦不成。皆犯突吉罗罪。时诸比丘以余法余律作羯磨。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不成羯磨。时诸比丘作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羯磨如法别众羯磨如法和合羯磨。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我不听三种羯磨。唯听如法和合羯磨。有五种羯磨。非法羯磨。别众羯磨。似法别众羯磨。似法和合羯磨。如法羯磨。何谓非法羯磨。应来不来。应嘱授不嘱授。有得呵人不同。而强羯磨。应白二羯磨。而但白不羯磨。但羯磨不白。或再白不羯磨。再羯磨不白。应白四羯磨。而但白不三羯磨。但三羯磨不白。是名非法羯磨。何谓别众羯磨。应来不来。应嘱授不嘱授。羯磨时得呵人不同。而强羯磨。是名别众羯磨。何谓似法别众羯磨。应来不来。应嘱授不嘱授。若白二白四羯磨。先羯磨后白。羯磨时得呵人不同。而强羯磨。是名似法别众羯磨。何谓似法和合羯磨应来者来。应嘱授者嘱授。若白二白四羯磨。先羯磨后白。羯磨时有得呵人不呵。是名似法和合羯磨。何谓如法羯磨。应来者来。应嘱授者嘱授。羯磨时得呵人不呵。若白二白四羯磨。皆先白后羯磨。是名如法羯磨。若为比丘作非法呵责羯磨时。僧中有七人共诤。一人言此是非法羯磨。一人言此是别众羯磨。一人言此是似法别众羯磨。一人言此是似法和合羯磨。一人言此是如法和合羯磨。一人言成作羯磨。一人言不成作羯磨。此七人中二人语如法。谓是非法羯磨不成作羯磨者。若为比丘作别众呵责羯磨似法别众呵责羯磨似法和合呵责羯磨亦如是。若为比丘作如法呵责羯磨时。有七人语。二人语如法。谓是如法和合羯磨成作羯磨者。驱出羯磨依止羯磨举罪羯磨下意羯磨亦如是。有比丘斗诤。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好斗诤数有事。我等宁可和合与作如法呵责羯磨。即共和合欲与作如法呵责羯磨。而反作不如法呵责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似法和合呵责羯磨亦如是。彼比丘复移余住。余住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好斗诤。彼诸比丘为作似法和合呵责羯磨。羯磨不成。我等宁可与作如法和合呵责羯磨。便欲共作如法和合呵责羯磨。而反作不如。法驱出羯磨。乃至反作如法驱出羯磨。羯磨皆不成。乃至反作下意羯磨亦如是。有比丘行恶行污他家。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行恶行污他家。我等宁可和合与作如法驱出羯磨。便欲共作如法驱出羯磨。而反作不如法驱出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似法和合驱出羯磨亦如是。彼比丘便移余住。余住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行恶行污他家。被诸比丘为作似法和合羯磨。羯磨不成。我等宁可与作如法驱出羯磨。便欲共作如法驱出羯磨。而反作不如法依止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如法依止羯磨。羯磨皆不成。乃至反作呵责羯磨亦如是。有比丘愚痴无智数数犯罪。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愚痴无智数数犯罪。我等宁可和合与作如法依止羯磨。便欲共作如法依止羯磨。而反作不如法依止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似法和合依止羯磨亦如是。彼比丘便移余住。余住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愚痴无智数数犯罪。彼诸比丘为作似法和合依止羯磨。羯磨不成。我等宁可为作如法依止羯磨。便欲与作如法依止羯磨。而反作不如法举罪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如法举罪羯磨。羯磨亦皆不成。乃至反作驱出羯磨亦如是。有比丘犯罪。而不见罪不悔过不舍恶邪见。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犯罪。而不见罪不悔过不舍恶邪见。我等宁可和合与作如法举罪羯磨。便欲共作如法举罪羯磨。而反作不如法举罪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似法和合举罪羯磨亦如是。彼比丘便移余住。余住比丘作是议。此比丘犯罪不见罪不悔过不舍恶邪见。彼诸比丘为作似法和合举罪羯磨羯磨不成。我等宁可为作如法举罪羯磨。便欲共作如法举罪羯磨。而反作不如法下意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如法下意羯磨。羯磨亦皆不成。乃至反作依止羯磨亦如是。有比丘粗恶语骂诸白衣。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粗恶语骂诸白衣。我等宁可和合与作如法下意羯磨。便欲共作如法下意羯磨。而反作不如法下意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似法和合下意羯磨亦如是。彼比丘移余住。余住诸比丘作是议。此比丘粗恶语骂诸白衣。彼比丘为作似法和合下意羯磨。羯磨不成。我等宁可为作如法下意羯磨。便欲共作如法下意羯磨。而反作不如法呵责羯磨。羯磨不成。乃至反作如法呵责羯磨。羯磨亦皆不成。乃至反作举罪羯磨亦如是。有五种僧。四比丘僧。五比丘僧。十比丘僧。二十比丘僧。无量比丘僧。四比丘僧者。除受戒羯磨出罪羯磨。余羯磨皆得共作。五比丘僧者。中国除受戒出罪羯磨。边国除出罪羯磨余羯磨皆得共作。十比丘僧者。除出罪羯磨。余羯磨皆得共作。二十比丘僧者。一切羯磨皆得共作。若四比丘僧羯磨。第四人非法非比尼。羯磨不成。僧有过。优波离问佛。世尊。若僧羯磨时。有人呵。谁成呵谁不成呵。佛言。受羯磨人呵。为不成呵。若比丘隔壁呵。为不成呵。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呵。皆不成呵。若同界比丘呵。乃至使比坐闻为成呵。有三种人。不应与解羯磨。若与解为不成解。何谓三。若比丘犯罪而不见罪。若比丘应悔过而不肯悔过。若比丘应舍恶邪见而不肯舍恶邪见。是为三。若未与作应与作。若已与作羯磨。是名善作羯磨。若反上。未与解羯磨应与解。若已与解。是名善解。佛在舍卫城。尔时有二比丘。一名盘那二名卢醯。好共斗诤亦斗乱他。未生斗诤便生。已生增广。诸比丘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彼二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汝愚痴人。所作非法。不应作此恶业。呵已告诸比丘。从今若有如此比丘。僧应与呵责羯磨。若不罢者。应随其事白四羯磨重加其罪。若有三法。应与作呵责羯磨。既自斗诤复斗乱他前后非一。复有三法。亲近恶知识。与恶人为伴。自乐为恶。亦应与作呵责羯磨。复有三法。破增上戒。破增上见。亲近随顺白衣。亦应与作呵责羯磨。有三种呵责羯磨不成。所呵责人应现在前而遥呵责。应问僧言应与作呵责羯磨不。而不问应使所呵责人自说其过而不使自说。复有三种羯磨不成。应现前作羯磨而不现前。非法别众。应使自说其过而不使自说。受呵责羯磨比丘应正顺僧。何谓正顺。不应度人。不应授人具足戒。不应与人作依止。不应畜沙弥。不应作行筹人。若僧差亦不应受。不应教诫比丘尼。若僧差亦不应受。凡僧所差皆不应受。若行僧事时不得有语。不得骂余比丘。不得倚王势。不得自倚力。不得倚亲族力。唯应依佛法僧力。应悔过自责不逆僧意求解羯磨。彼二比丘后正顺于僧。改悔自责求解呵责羯磨。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僧应白四羯磨与解。彼比丘应至僧中礼僧足三乞解呵责羯磨。应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好共斗诤斗乱彼此。未生斗诤便生已生增广。僧先与作呵责羯磨。若不罢者重加其罪。某甲已正顺僧。悔过自责求解羯磨。僧今与解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好共斗诤。乃至僧今与解羯磨。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如是第二第三。僧与某甲比丘解呵责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去舍卫城不远。有庵摩勒林。彼林侧有长者名质多罗。信乐佛法常供给诸比丘。庵摩勒林中有比丘名善法。旧住于彼作摩摩谛。质多罗长者。若请僧与衣食及施人物时。要先语之。时舍利弗目连。与五百比丘共游彼林。长者闻之便自出迎。到已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为说妙法示教利喜已。白言。愿明日受我客比丘食。默然受之。知受已还归其家。到善法比丘所语言。我请舍利弗目连明日食。大德亦当来食。善法比丘作是念。此恶长者意已坏败。由来请僧要先语我。而今请舍利弗目连等五百比丘。不使我知。念已语言。明日当往。长者还归。竟夜办种种美食。世间珍味无不具有。晨朝敷座。善法比丘已到见其所办。奇珍必备。以其家押油。便语言。汝众味皆有。唯少一种胡麻饼。长者闻已便嗔恚言。大德多怀法宝而出此恶言。即为说譬。昔有估客。从北方担一雌鸡到波旬国。波旬国无雄鸡。与乌共合生卵。伏乳既成大鸟。作鸡鸣不成。作乌声亦不得。今大德如是。多怀法宝而出此恶言。善法比丘闻已便嗔恨言。长者苦见骂辱。何宜复住今当远去。长者复言。大德勿嗔。且留住此。我当依常供给衣食。如是再三犹不肯住。长者问言。大德欲至何处。答言欲往佛所。长者言。若至佛所愿为问讯世尊。具说此事勿令增减。答言可尔。于是长者敷坐具讫。往白时到食具已办。舍利弗目连大众围绕往到彼舍就座而坐。长者自下食。食毕行水。取小床于前坐。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已从坐起去。食后善法比丘还林。着衣持钵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质多罗长者所说具白世尊。佛便呵责言。汝愚痴人云何以下贱语加彼长者。即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从今应与如此等比丘作下意白四羯磨谢彼白衣。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下贱声加某白衣。今僧与作下意羯磨谢彼白衣。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以下贱声加某白衣。僧今与作下意羯磨谢彼白衣。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如是第二第三。僧与某甲比丘作下意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复应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伴彼比丘谢彼白衣。一比丘唱言。大德僧听。僧今差某甲比丘伴某甲比丘辞谢白衣。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差某甲比丘伴某甲比丘辞谢白衣。谁诸长老忍默然不忍者说。僧差某甲比丘伴某甲比丘辞谢白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彼比丘应将僧所差比丘往捉白衣手谢言。我先作下贱声相加。我今悔过受我悔过。若受者善。若不受。僧所差比丘。应将彼比丘至眼见耳不闻处教作突吉罗悔过。应言。我某甲比丘作粗恶语加某甲白衣犯突吉罗罪。今向长老悔过。如是第二第三说。然后僧所差比丘。独还白衣所语言。僧已治彼比丘。我向亦重治之。可受其悔过。然后彼比丘复应来如上辞谢白衣。应正顺僧。如呵责羯磨中说。彼正顺僧已。悔过自责求解羯磨。僧应与解羯磨。羯磨亦如上说。

End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黄念祖: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

宝树遍国 第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四卷

卷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不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对于三世诸佛如来的信心不坏,因为他已经能够完全承事一切佛陀。对于诸菩萨众,乃至于刚刚发起一念菩提心想求得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四卷

卷第三十四:《十地品》导读本品是第六会他化自在天会唯一的一品,《六十华严》中自《十地品》到《宝王如来性起品》皆作他化自在天会,《八十华严》于《十地品》后多了《十定品》,所以《十定品》以下作第七会重普光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四卷

卷第四十四:《十通品》导读本品是第七会的第二品,此品亦由普贤菩萨来演说十通之法。本品在《六十华严》作十明品,慈恩寺梵本及西藏本皆作神通品。智慧明照故名明,智慧通达自在无碍故名通,通即是神通之意。本品宣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一世一人见录。南岳石头希迁大师。第二世二十一人。南岳石头希迁大师法嗣二十一人。一十三人见录。荆州天皇寺道悟禅师。京兆尸利禅师。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潭州招提寺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四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八世七十四人。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法嗣七人见录。金陵清凉文益禅师。襄州清溪洪进禅师。金陵清凉休复禅师。抚州龙济绍修禅师。杭州天龙寺秀禅师。潞州延庆传殷禅师。衡岳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

五灯会元 第十四卷◎曹洞宗青原下七世○洞山延禅师法嗣△上蓝庆禅师瑞州上蓝院庆禅师,初游方,问雪峰:如何是雪峰的的意?峰以杖子敲师头,师应诺。峰大笑。师后承洞山印解,开法上蓝。僧问:如何是上蓝无刃剑?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四卷○潭州神鼎山第一代(洪)諲禅师语录神鼎禅师。名洪徕。襄水扈氏子。自游方一衲以度寒暑。尝与数耆宿至襄沔间。一僧举论宗乘颇敏捷。会野饭山店中供办。而僧论说不已。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四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师上堂,示众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不问即无烦恼。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四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颂古外道问佛杲日连天照有无。孰云善逝坐跏趺。如今要见当年事。邪正犹来在半途。世尊升座文殊白槌法王法令若为酬。潦倒文殊强出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四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上堂:今朝欲入室。侍者报言参。锺并击鼓。分明为指南。非但锺鸣鼓响。飞禽走兽草木丛林森罗万象。昨日仁上人设斋。一一为诸人彻困。还有知恩报恩者么?老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上示张持满朝奉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黄德用请普说。师云。邵武高士黄端夫。信向佛乘知有此事。捐家财起庵一所。以圜悟揭名。屡有书来乞。分杨岐一枝佛法去。彼为众生作大利益。云门不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四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示成机宜(季恭)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决有此志学无上菩提。常令方寸虚豁豁地。不着言说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四卷

祖堂集 第十四卷祖堂卷十四马祖江西马祖嗣让禅师,在江西。师讳道一,汉州十方县人也。姓马,于罗汉寺出家。自让开心眼,来化南昌。每谓众曰:汝今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是故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传上乘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四卷神鼎諲禅师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於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