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8 09:59

第二十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辩缘起品第三之五

已说内外羯剌蓝等种等道理。因果相续。应知此即说名缘起。如是缘起。非唯十二。云何知然。如本论说。云何为缘起。谓一切有为。然契经中。辩缘起处。或时具说十二有支。如胜义空契经等说。或说十一。如智事等经。或唯说十。如城喻等经。或复说九。如大缘起经。或说有八。如契经言。诸有沙门。或婆罗门。不如实知。诸法性等。诸如是等所说差别。何缘论说与经有异。论随法性。经顺化宜。故契经中。分别缘起。随所化者机宜异说。或论了义。经义不了。或论通说情及非情。契经但依有情数说。依有情故。染净得成。佛为有情。开显此二。但为此事。佛现世间。故契经中。依有情说。为欲成立大义利故。分别缘起。诸有支中。具无量门义类差别。今且略辩三生分位。无间相续。有十二支。颂曰。

如是诸缘起十二支三际

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

论曰。十二支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言三际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即是过未及现三生。云何十二支。于三际建立。谓前后际。各立二支。中际八支。故成十二。无明行在前际。谓过去生。生老死在后际。谓未来生。所余八在中际。谓现在生。前际二因。所招五果。后际二果。所待三因。非诸一生皆具此八。据圆满者。说有八支。圆满者何。谓支无缺。或由圆满。惑业所招。谓先增上惑业所引。此中意说。补特伽罗。历一切位。名圆满者。非诸天中及色无色。羯剌蓝等诸位阙故世尊但约欲界少分补特伽罗。说具十二。如大缘起契经中说。佛告阿难。识若不入胎。得增广大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是故若有补特伽罗。于次前生。造无明行。具招现在。识等五支。复于现生。造爱取有。招次后世。生等二支。应知此经依彼而说。若依一切补特伽罗。立诸有支。便成杂乱。谓彼或有现在五支。非次前生。无明行果。及次后世。生老死支。非现在生爱取有果。彼皆非此。经意所明。勿见果因相去隔绝。便疑因果。感起无能。应知缘起支。略唯二分。前后际如次七支五支。以果与因属因果故。或因与果。五支七支。以因摄因。以果摄果故。谓现爱取。即过无明。现在有支即过去行。现在世识。即未来生。余现四支。即当老死。是名因果二分差别。此缘起言为目何义。今见此中差别义者。谓钵剌底。是现前义。壹女界是有义。一字界中。有多义故。由先钵剌底。壹女界成缘。讫埵缘是已义。此合所依变成猎比参。是和合义。嗢是上升义。钵地界是有义。由以嗢为先。钵地界成起。此总义者。缘现已合。有法升起。是缘起义。缘现前言。即目和合。复言和合。有何别用。为成无法唯一缘生。或显俱生前生缘故。缘现前者。显俱生缘。缘和合者。显前生缘。此则显成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缘起义。又钵剌底。显应行义。壹女驮都。显不坏法。参显正集。此意总显世出现因。说名缘起。谓壹女界。由钵剌底为先助故。转变成缘。正集及升。为先助故。令钵地界转变成起。依如是义。立缘起名。经主此中。释差别义。钵剌底是至义。医底界是行义。由先助力。界义转变。故行由至。转变成缘。参是和合义。嗢是上升义。钵地界是有义。有藉合升。转变成起。由此有法。至于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如是所释。越彼所宗。且彼有界。由先助力。转变成起。非异有故。再显有义。竟何所成。以彼所宗无有非起无起。非有一应无义。经主自立此句义已。复自假兴如是征难。如是句义。理不应然。所以者何。依一作者。有二作用。于前作用。应有已言。如有一人浴已方食。无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于缘。后时方起。非无作者可有作用。故说颂言。

至缘若起先非有不应理

若俱便坏已彼应先说故

又自释言。无如是过。且应反诘声论诸师。法何时起。为在现在。为在未来。设尔何失。起若现在。起非已生。如何成现。现是已生。复如何起。已生复起。便致无穷。起若未来。尔时未有。何成作者。作者既无。何有作用。故于起位。即亦至缘起位者何。谓未来世。诸行正起。即于起位。亦说至缘。非如是言能释前难。以正起位许属未来。彼宗未来。犹未有体。至缘及起。依何得成。故前所难。无少行法有在起前。先至于缘。后时方起。非无作者。可有用言。仍未通释。又言声论。妄所安立。作者作用。理实不成。有是作者。起是作用。非于此中见有作者。异起作用。真实可得。故此义言。于俗无谬。此亦非理。所以者何。作者作用。义非无别。若非依有得有起用。则毕竟无。应成作者。又纵彼说。作者作用。若异若同。且彼未来。以无体故。不成作者。故彼所说。不免前过。大德逻摩。作如是说。为诠表义。故发音声。生灭等声。皆于诸行相续分位差别安立。于多义中。方得究竟。非一刹那细难知故。于相续位。立相既成。于一刹那。亦可准立。如是所说。但有虚言。既说音声为诠表义。彼宗生等。其体实无。故生等声。无义可表。无法不可说为义故。又生等相。非行相续分位安立。前于思择有为相中。已遮遣故要刹那位。立相得成。行相续中。方可准立。由相续假揽实成故。又彼起言。依何而说。非无有用可说用言。非毕竟无。可言有用。故彼于难。亦非善释。唯对法宗说已无过。起及起前。皆可有故。谓对法者言法起时。如已生位。其体实有。可随俗说作者无谬。诸说起位。同毕竟无。而说作者。如何无谬。若谓俱生因果论者。于已言过。无由解脱。已言于我进退无违。作者及时。俱非定故。虽依一作者说有已言。而见有已言依别作者。如依我已汝得不行。虽有已言依前时说。而亦见依后。如开口已眠。虽有已言。依别时说。而亦见有依不别时。如世有说言闇至已灯灭。是故俱生因果论者。于缘起理。进退无失。缘起句义。唯此极成。何故世尊。为释缘起。先作是说。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而不唯说无明缘等。释缘起义。且上座言。缘起有二。一有情数。二非有情。前两句文。通摄二种。言无别故。无明缘等。唯摄有情。有情有故。然彼上座。亲教门人。有自斥言。此释非理。与摽释理。不相应故。前摽后释。理必相符。如何双摽。后唯释一。又外缘起。于此经中。不应先摽。以无用故。此斥非理。上所释言。不违摽释。非无用故。谓无明等。后所释言。不越摽中有情缘起。故摽释理非不相应。夫置先摽。拟生后释。后既无释。先何用摽。是故但应摽有情数。摽非有情数与释不相符。且非别摽。不释何咎。既无别释。何用总摽。此中总摽。有大义用。谓以现见非情缘起。显不现见内缘起故。种子生芽等世所现知。无明缘行等非世现见。世尊显示。如依种等有芽等得有。及种等生故芽等得生。如是应知。依无明等有。行等得有。无明等生故。行等得生。是故总摽。有大义用。此总显示一切有为无一不从众缘起者。若尔何故。不释非情如于有情。先摽后释。非情易了。但藉总摽。情数难知。故须别释。诸缘起教。多为利根。是故不应所摽皆释。又有情胜。故应广辩。外法亦以内为因故。若尔何故。余契经中。亦有广辩外缘起处。如种喻经等故。所释不然如是师徒。未为贤善。自师劳思。所造论宗。为逞己能。轻为弹斥。善说法者。理不应然。我于此中。详彼所释。一切皆与自论相违。谓彼论说经皆了义。而今释此违彼论宗。释不具申摽中义故。彼便许此非了义经。故此定非彼宗经义。大德逻摩。于自师释。心不忍许。复自释言。若十二支。许依三际即为略摄。三际缘起说。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若不许然。即此二句。如次显示亲传二因。此亦不然。且应详辩。为摄三际。说此二门。如是二门。义为同异。义若同者。但说一门。于义已周。余便无用。又违后释。别显二因。非此二言。前后再说。可令义旨。或同或异。若如后释。两义异者。为摄三际。说此二言。即此二言。各应重说。若异此者。非遍一切。则摽与释。义不相符。谓于摽中。所不摄义。释中广辩。义岂相应。故彼还成违摽释理。由此亲传。皆无重言。于诸有支。但随摽一与后广释。不相应故。若谓此二遍属诸支。谓初无明为缘生行。或亲或传。行等亦然。此但悕望。而无实理。后无如是分别说故。是则摽释还不相符。又譬喻宗。过未无体。如何可立亲传二因。且非业无间能生异熟故。业望异熟。亲因不成。亦非传因。传义无故。非业灭已后有余因。由先业力。招异熟果。要先因灭已。余因感果时。远由先因力。方名传因故。诸有横计旧随界等。思择因中。已广遮破。设许有彼传。亦不成远近二因。灭无异故。依何而说。彼远此近。据曾有说。理亦不成。随一有时。随一无故。无法无容说为传故。由此亦破据当有说。现在虽有。未来无故。非无所待。可说有传。是故定知。譬喻论者。但为诳惑。迷真理教。无觉慧人。辄有所释。上座徒党。有释为破无因常因。有释为显因果住生。说斯二句。经主已破。故不重遣。上座复言。依此有彼有者。依果有因有灭。此生故彼生者。恐疑果无因生。是故复言。由因生故。果方得起。非谓无因。经主难言经义若尔。应作是说。依此有彼成无。又应先言。因生故果生已。后乃可说。依果有因成无。如是次第。方名善说。若异此者。欲辩缘起。依何次第。先说因灭。故彼所释。非此经义。如是上座。凡有所言。亲教门人。及同见者。尚不承信。况随圣教。顺正理人。可能忍受。东方贵此。实谓奇哉。经主何缘。但言彼释非此经义。我今说彼上座所言。全无义理。诸有唯说前生为因。及唯现世。有体论者。曾无果有因方有灭。以果有时因已无故。于果起位因可有灭。故因灭时果犹未有。若果有位。因方有灭。许因犹有便坏刹那。又果有时因方许灭。则成因果俱时有过。以果有时因未无故。果于尔时亦有灭故。又若尔者。应不致疑果无因生。俱现有故。谓果有位因方有灭。果现从彼未无因生。如何有疑果无因起。则不应复说。因生故果生。若彼救言。我意不说果有位因方灭。我意但言。要果有位因方有灭。是于果有时因方有无义。设许如是。亦不应疑。谓果有时。因方非有。是则已显因先非无。何容复疑。果无因起。又余处说。依种等有。芽等得有。此有何义。若即有彼义便失自宗。若别有余义。何缘定执。未来名有许非即彼义。过去名有许即彼义耶。又无体法。不应说有。思涅槃中。已具遮遣。又果未有。应立有名。由因已无。仍名有故。由此义故。依此有彼有言。义便不定。然不许尔。是故应知。上座所言。全无义理。然彼经主。差别遮言。非此经义。无异有说此石女儿。非极勇健。又经主述自轨范师释二句义。显己仁孝。彼虽有失。而不彰显。师资之道。理固应然。我于彼师。无所承禀。设为弹斥。无亏大望。故我于此如实显非。谓彼诸师释此二句。为显因果不断及生。谓依无明不断诸行不断。即由无明生故。诸行得生。如是展转。皆应广说。此释不然。经义若尔。即亦应说。行缘无明。亦依行不断无明不断。以行与无明同对治故。非取断位。而可说言。爱犹不断。同对治故。若谓此就现行断说。则后生言应成无用。曾无有一无明现行而不名生。何须重说。故知经主所禀诸师。于诸法相。未为明达。对法诸师。释此二句。诸有支起。必由二因。俱生前生。有差别故。或有但以有体为因。或有为因有之差别。先为标此二种因故。说依此有彼有及此生故彼生。后为释此二种因故。说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或此二句。义虽无别。而缘起支。略有二种。谓前后际。因果不同。略标前际。故说依此有彼有。略标后际。故说此生故彼生。由此前际定说已有现有。谓依此有彼有。因果如次。在过现故。若于后际。定说现生当生。谓此生故彼生。因果如次。在现未故。前际中果有义已圆。故说为有。后际中果有义未满。故说为生。果正所求故随果说。或依二谛。释此二言。二谛即是。世俗胜义。依多立一。名世俗谛。安立界体。名胜义谛。前谛随顺世间言说。后谛随顺贤圣言说。世俗谛法。得有名生。失有名灭。胜义谛法。用起名生。用息名灭。言得有者。谓假所依。众缘和集。合立一有。言用起者。谓诸实物。众缘合时。引果用起。唯现有论。亦定应许。如是所说。二种有义。若不许此。应舍契经。依此有彼有者。是假所依有假便得有义。此意说假是有非生。即所依缘和合立故。何缘证知。如契经说。

如即揽众分假相说为车

世俗说有情应知揽诸蕴

贪等烦恼。多缘假生。方能为因。生后有识。依正理说。必应如是。此生故彼生者。是因实界生实界得生义。此意说实。众缘力故。令起作用。是生非有。何缘证知。如契经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此生故者。过去现在诸缘生故。言彼生者。未来果生。虽于未来亦有缘义。约分位故。但说已生。或依此有彼有者。是依前生因。有现生果。有义言。此生故彼生者。是现生果生故。后生因生义。此中意显现生生故。遮余对治。生后有因。复依现生因有。后生果得有。由后生果生故。后后因得生。如是有轮。旋环无始。有余师释。如是二言。为于缘起知决定故。如余处说。依无明有。诸行得有。非离无明可有诸行。由如是理。唯有四句。若异此者。应成多句。谓依此有彼有彼非有。及此生故彼生彼不生。如是便成六句差别。如依灯有灯光有闇非有。及灯生故灯光生闇不生。此不应然。灯有闇灭。无有因果相应理故。法有我无。定无因果相应理故。本无迷执。为显因果相应理故。说此契经诸句差别。非有与无有因果义。如是所标。应成无用。如后别释。前应总标。后释既无。前标何用。是故应如前释为善。此中唯辩因果相故。执过四句。理不应然。谓依灯有闇非有依灯非有。闇便有。如是所说。非因果相。若必尔者。句应成八。齐尔所方能圆显生灭故。由前四句。圆显于生。由后四句。圆显于灭。若尔句别。但应成四。谓依此有彼有。及依此无彼无。尔所便能圆显义故。不尔唯此未说生故。已说有言。意唯诠有。故说依此有彼有。未说此生故彼生。非诸有法必有生故。本无今有。前已数遮。故如所言。定为无义。若谓说在胜义空经。因余义门。我当会释。前说三际立十二支。谓无明行。乃至广说。此中何法名为无明。乃至何法名为老死。颂曰。

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

识正结生蕴六处前名色

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

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

在淫爱前受贪资具淫爱

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

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

结当有名生至当受老死

论曰。于宿生中。诸烦恼位。至今果熟。总谓无明。何故无明声。总说烦恼。与牵后有行。为定因故。业由惑发。能牵后有。无惑有业。后有无故。非牵后有。诸行生时。贪等于中皆有作用。彼行起位。定赖无明。故无明声。总说烦恼。若尔何故唯前生惑。总谓无明。此生不尔。唯前生惑。似无明故。贪等烦恼。未得果时。势力无亏。说为明利。若得果已。取与用亏。不名明利。无明势力。设未亏损。亦非明利。彼现行时。亦难知故。前生诸惑。至于今生。已得果故。势力亏损。其相不明。似无明品。故唯前世惑。可说无明声。非于行中。亦应同此说。假立名想。唯于同类故。然经主说。彼与无明。俱时行故。由无明力。彼现行故。如说王行。非无导从。王俱胜故。总谓王行。未了此中俱时行义。为诸烦恼随从无明。为说无明随从烦恼。若取前义。理必不然。余惑相应。无明劣故。胜随从劣。理必不成。若取后义。应无明体从彼为名。随从彼故。非不随从此。可从此为名。若谓此彼互相随从。无差别故。非决定因。而偏立名。岂令生喜。又由无明力。彼现行故者。为约能转无明而说。为约随转无明而说。如是二途。并皆非理。无明亦随贪等转故。与余相应。非自在故。非不自在。可说力强。但应说无明由贪等力起。于彼相应品。贪等力强故。如不可说导从胜王。如何说贪等由无明力起。是故二因。皆无证力。唯前所说。其理为胜。于宿生中。福等业位。至今果熟。总立行名。初句位言。流至老死。福等诸业。随经主意。辩业品中。当广思择。此中应辩。何缘宿生如是类业。独名为行。名随义故。其义云何。谓依众缘和合已起。或展转力和合已生。又能为缘已令果和合。或此和合已能为果缘。是谓行名所随实义。宿生中业果今熟者。行相圆满。独立行名。由此已遮当生果业。以彼业果仍未熟故。相未圆满。不立行名。岂不一切已与自果。异熟因体。皆具此相。则应一切皆立行名。此体是何。谓诸非业及业前生。已得果者。虽有此理。而就胜说。业为异熟因。牵果最胜故。生现在果。业粗显易知故。因此能信知生过去果业。是故唯此独立行名。虽一切因已与果者。总应名行。然此唯说能招后有诸异熟因。故无行名不遍相失。是故成就。唯宿生中。感此生业。独名为行。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此刹那中。识最胜故。此唯意识。于此位中。五识生缘。犹未具故。识是何义。谓能了者前于思择。识蕴性中。已述余师假说了者。今为遮遣上座所执。显自所立。应复寻思。彼上座言。契经中说。识是了者。此非胜义。是世俗说。若是了者是识。亦应说为非识。谓若能了说名为识。不能了时应成非识。不应非识可立识名。上座此中说何位识。为不能了。若说未生已灭位识。便似空花。非彼所宗。此位有识。如何可说若是了者是识。亦应说为非识。亦不可说。于现在时。具有能了不能了识。以现在识必了境故。更无第四识位可得。如何可说不能了时。应成非识。又彼所宗。非识说识。识说非识。无法非识说为识故。现在是了说不了故。而上座言。不应非识立识名者。翻成自咎。诸说去来实有识者。非不了位便成非识。定是能了。识性类故。今此义中。不言了位方名为识。但作是说。众缘合时。唯识能了。如是应说。非要取像方名为想。非要观察方名为慧。余例应知。如世工师。不作瓶等。亦名彼匠。若遇彼缘。唯此能造瓶等物故。若谓作者体实都无。则亦应无能了等用。若谓亦无能了等用。应无识等功能差别。此若亦无。何有识等。识等无者。便滥空花。无圣教说。识非了者。然为遮我是了者计。故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此不说言。表不显义。意为遮有自在无缘不依他成我为了者。故彼经说。设有来问。识是何缘。乃至广说。此问了者与何为缘。若此经中。问如是义。何不正说。与彼为缘。但言若得此问。我当作如是答。乃至即当来后有生所起。为遮有我是了者计。故不正说。识是彼缘。若作是说。识是彼缘。便谓世尊说我名识。故先显示识体是生。后方说生必缘于有。故次后问。有是何缘。复答言乃至即当来生有。此经不说前为现因。但说现因能生当有。由但显后准知前故。如不广显后果差别。但显前果。后可准知。何故世尊。举生显识。显识与生同一相故。由同一相说有缘生。即已显成行缘识义。故不别说识所从缘。若尔如问识食何缘。答此问中。如何无过。问何缘者。问所从缘。及问为缘。双答无失。亦如有问触复何缘。答此问言。六处缘触。触复缘受。若此偏问不应双答。若偏问双答。应问异答异。是故所问识食何缘与问触同。双答无过。故先说识与余为缘。后说以余为缘生识。此中亦说生缘老死。有为缘生。显识与生行支与有俱无异体。故无有过。或复此中。亦正说识能为缘体。言乃至故。以乃至声。表分限义。此中意说。乃至即当来后有生所起。此识为缘。若尔还成生他疑失。不尔当说从缘生故。如后当说。此缘于有。谓次后问。有是何缘。复答言乃至即当来生有。有声即表识所缘行。何故此中唯行与识。但以乃至分齐声显。此意显示能引后有能结后有。俱一刹那故。此经不遮识为能了者。但为遮我为了者计。如何知然。余经中说。云何名识。谓能了者。又佛世尊。遮别作者。故知作者非一切无。如何世尊遮别作者。如世尊说。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唯除法假。此既唯遮差别作者。故余作者。应许非无。为显因果相续诸行即是作者。故复说言。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虽有难言如一天授。能造环钏。未造造已。及正造时。体唯是一。识亦应尔。俱作者故。此亦不然。天授前后。体实非一。妄谓一故。无一天授其体是常。虽实前后念念各异。然由诸行前后相似。微细差别。其相难知。故诸愚夫。妄谓为一。如祠授行相同天授不知别者。谓天授行故彼难中。无同法喻。故经说识。是了者言。但依胜义。非约世俗。而上座言。此非胜义。是世俗说。定为非理。行名色二缘识何别。此三缘识。何处说耶。行缘识者。如契经中。说行缘识。名色缘识者。如大缘起经。佛告阿难陀。识不依名色为得住不。不也世尊。二缘识者。如契经说。缘二生识。其二者何。谓眼与色。乃至意法。无行名色缘识非二有二缘识。非行名色。谓唯结生识。说行为缘。此由行势力。牵引生故。此结生识。唯一刹那。即此亦名名色缘识。由依名色得增长故。又亦说此名二缘识。意法为缘而得生故。六处等位。唯二缘识。岂不名色及二缘识。亦行为缘。一切前生业异熟识。或所余识。皆行为缘而得生故。虽有是理。然识生中。但说胜因。以为缘故。如生眼识。亦缘空等。而但说言缘二生识。谓续生位。意识生时。行为胜因。方得生起。由先业力。引至此位。故但说此以行为缘。若至余位。则名色等。亦得与识为胜生缘。岂不续生最初位识。亦以中有为胜生缘。此难不然。见离中有此续生识亦得生故。非余位识离名色等亦有得生。是故唯于初结生位说行缘识。有余师说。行缘识者。谓初取时。名色缘识者。谓取已守护时。二缘识者。谓护已增长时。或有说言。行缘识者。显示宿业。名色缘识者。显示次第。二缘识者。显示所依境。复有说者。言行缘识。显一门转。名色缘识。显二门转。彼位识亦依身根门转故。言二缘识。显六门转。如是等类。有多差别。又薄伽梵。说二种识为名色缘。谓结生时识。及本有时识。故世尊告阿难陀言。识若不入母胎中者。此名色成羯剌蓝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世尊复告阿难陀言。识入母胎。复还舍离名色得生后名色不。不也世尊。乃至广说。此中义者。若识不入母胎中生。此识俱生所有名色。应不能与羯剌蓝位名色为因。设已入在母胎中生。若遇碍缘而断绝者。羯剌蓝位。所有名色。则不顺生羯剌蓝后所有名色。是名色支不成就义。世尊复告阿难陀言。识在婴孩或童子位。便断坏者。名色必无增长广大。不应生有刹那无间名色位生可名婴孩及童子位。故此言识。在本有时。此等识言。既无差别。取何位识。为名色缘。为释此疑。故颂中说。识正结生蕴。以行为缘故。虽初位识。能与俱起及无间生名色为缘。而此不取能为俱起名色缘义。由于此中但约分位辩缘起故。结生刹那。识及助伴。总名为识。

End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明白了庄子的空船理论,你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十八界的理论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唐思鹏:佛学理论生活化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五卷

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尽功德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以下种种善根回向诸佛国土;忏悔消除一切业力的重大障碍,所生起的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生起的善

宋智明: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天台智者大师依四教中的四重观意,以声闻四谛的法门而建立四谛的观修方法,使苦集灭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渐升华为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至圆成无作的不可思议四谛。一、藏教的生灭四谛观立足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

杨曾文: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

张秉全: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理性。此之本觉理性,原是常寂常照,寂照圆融。聚穷横遍,不变不迁的。约寂而常照义,即无量光。约照而常寂义,即无量寿。蕅益大师说,当知这句光寿无量的阿弥陀佛名号,皆本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上。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三十人见缘。天萚山德韶国师。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漳州罗汉智依大师。金陵章义道钦禅师。金陵报恩匡逸禅师。金陵报慈文遂导师。漳州罗汉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五卷○筠州大愚(守)芝和尚语录师太原王氏子。升座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言已出驷马难追。问:如何是城里佛?师云:十字街头石幢子。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云:四角六张。进云:意旨如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五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曾侍郎(天游)○(问书附)开顷在长沙。得圜悟老师书。称公晚岁相从所得甚是奇伟。念之再三。今八年矣。常恨未获亲闻绪余。惟切景仰。开自幼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五卷大沩真如喆禅师禅师名慕喆、出于临川闻氏。闻族寒、喆又幼孤。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试所习、得度具戒。为人刚简有高识。以荷法为志、以精严律身。翠岩真禅师、游方时。喆能识之。真

净土经论:南怀谨:念佛的理论与方法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传喜法师观《时间旅行》开示 ( 11.02.06)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时间是不是固定的?(众答:不是)。当速度改变的时候,时间有没有改变?(众答:改变)。当你周围环境不同的时候,时间有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