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五卷 大般涅槃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2 09:53

第二十五卷 大般涅槃经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缘者,是义不然。所以者何?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众病,若热若冷、虚劳下疟、众邪鬼毒,到良医所,良医即为随病说药。是人至心善受医教,随教合药,如法服之,服已病愈,身得安乐。有病之人,譬诸菩萨;大良医者,譬善知识;良医所说,譬方等经;善受医教,譬善思惟方等经义;随教合药,譬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病除愈者,譬灭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王,欲如法治,令民安乐,谘诸智臣,其法云何?诸臣即以先王旧法而为说之。王既闻已,至心信行,如法治国,无诸怨敌,是故令民安乐无患。善男子,王者,譬诸菩萨;诸智臣者,譬善知识;智臣为王所说治法,譬十二部经;王既闻已,至心信行,譬诸菩萨系心思惟十二部经所有深义;如法治国,譬诸菩萨如法修行所谓六波罗蜜;以能修习六波罗蜜故,无诸怨敌,譬诸菩萨已离诸结烦恼恶贼;得安乐者,譬诸菩萨得大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人,遇恶癞病,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若能到须弥山边,病可得差。所以者何?彼有良药,味如甘露,若能服者,病无不愈。其人至心信是事已,即往彼山采服甘露,其病除愈,身得安乐。恶癞病者,譬诸凡夫;善知识者,譬诸菩萨摩诃萨等;至心信受,譬四无量心;须弥山者,譬八圣道;甘露味者,譬于佛性;癞病除愈,譬灭烦恼;得安乐者,譬得涅槃常乐我净。

“善男子,譬如有人,畜诸弟子聪明大智,是人昼夜常教不惓;诸菩萨等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有信不信,而常教化无有疲厌。善男子,善知识者,所谓佛、菩萨、辟支佛、声闻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闻、智慧,复以是义,名善知识。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说其短,口常宣说纯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如空中月,从初一日至十五日渐渐增长;善知识者亦复如是,令诸学人渐远恶法,增长善法。

“善男子,若有亲近善知识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则得增广。何以故?以其亲近善知识故。因是亲近,复得了达十二部经甚深之义。若能听是十二部经甚深义者,名为听法;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听方等经名真听法;真听法者即是听受《大涅槃经》;大涅槃中闻有佛性,如来毕竟不般涅槃,是故名为专心听法;专心听法名八圣道,以八圣道能断贪欲、瞋恚、愚痴故名听法。夫听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诸空于一切法不作相貌。夫听法者名初发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习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病人,虽闻医教及药名字,不能愈病,要以服故,乃得除差;虽听十二深因缘法,不能断灭一切烦恼,要以系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断,是名第三系念思惟。复以何义名系念思惟?所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无相者无有十相,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灭相、男相、女相。修习如是三三昧者,是名菩萨系念思惟。

“云何名为如法修行?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知阴、入、界真实之相,亦知声闻、缘觉、诸佛同于一道而般涅槃。法者即是常乐我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饥不渴,不苦不恼,不退不没。善男子,解大涅槃甚深义者,则知诸佛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御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呵责,三者、软语呵责。以是义故,菩萨诸佛即是真实善知识也。复次,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何以故?知病知药,应病授药故。譬如良医,善八种术,先观病相。相有三种,何等为三?谓风、热、水。有风病者授之酥油,热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汤。以知病根,授药得差,故名良医。佛及菩萨亦复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瞋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缘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

“善男子,譬如船师,善渡人故,名大船师;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渡诸众生生死大海,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男子,因佛菩萨令诸众生具足修得善法根故。善男子,譬如雪山,乃是种种微妙上药根本之处;佛及菩萨亦复如是,悉是一切善根本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善男子,雪山之中有上香药,名曰娑呵。有人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虽有四毒不能中伤。若有触者增长寿命满百二十。若有念者得宿命智。何以故?药势力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若有见者,即得断除一切烦恼,虽有四魔不能干乱。若有触者,命不可夭,不生不死,不退不没。所谓触者,若在佛边听受妙法。若有念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如香山中有阿耨达池,由是池故有四大河,所谓恒河,辛头,私陀,博叉。世间众生常作是言:若有罪者浴此四河,众罪得灭。当知此言虚妄不实。除此已往何等为实?诸佛菩萨是乃为实。所以者何?若人亲近,则得灭除一切众罪,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男子,譬如大地所有药木、一切丛林、百谷、甘蔗、华果之属,值天炎旱,将欲枯死,难陀龙王及婆难陀怜愍众生,从大海出降澍甘雨,一切丛林百谷草木滋润还生;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所有善根将欲消灭,诸佛菩萨生大慈悲,从智慧海降甘露雨,令诸众生具足还得十善之法。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善男子,譬如良医善八种术,见诸病人,不观种姓、端正丑陋、钱财宝货,悉为治之,是故世称为大良医;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见诸众生有烦恼病,不观种姓、端正丑陋、钱财宝货,生慈愍心,悉为说法,众生闻已,烦恼病除。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以是亲近善友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云何菩萨听法因缘而得近于大般涅槃?一切众生以听法故则具信根,得信根故乐行布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得须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当知,得诸善法,皆是听法因缘势力。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遣至他国市易所须,示其道路通塞之处,而复诫之:若遇淫女,慎莫亲爱。若亲爱者,丧身殒命及以财宝。弊恶之人亦莫交游。其子敬顺父之教敕,身心安隐,多获宝货。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敷演法要亦复如是,示诸众生及四部众诸道通塞。是诸众等以闻法故,远离诸恶,具足善法。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明镜,照人面像,无不明了;听法明镜亦复如是,有人照之,则见善恶,明了无翳。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其人随语即至宝渚,多获诸珍不可称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至善处采取道宝,不知其路通塞之相,菩萨示之,众生随已得至善处,获得无上大涅槃宝。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醉象,狂逸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斫其顶,实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贪欲、瞋恚、愚痴醉故,欲多造恶,诸菩萨等以闻法钩斫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诸恶心。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我弟子专心听受十二部经,则离五盖,修七觉分,以是修习七觉分故,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以听法故,须陀洹人离诸恐怖。所以者何?须达长者身遭重病,心大愁怖,闻舍利弗说须陀洹有四功德、十种慰喻,闻是事已,恐怖即除。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无目,二者、一目,三者、二目。言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善男子,如我昔于拘尸那城,时舍利弗身遇病苦,我时顾命阿难比丘广为说法。时舍利弗闻是事已,告四弟子:汝举我床往至佛所,我欲听法。时四弟子奉命举往,既得闻法,闻法力故,所苦除差,身得安隐。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云何菩萨思惟因缘而得近于大般涅槃?因是思惟,心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常为五欲之所系缚,以思惟故,悉得解脱。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一切众生常为常乐我净四法之所颠倒,以思惟故,得见诸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是见已,四倒即断。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一切诸法有四种相。何等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灭相。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众生至须陀洹生大苦恼。若能系念善思惟者,虽遇此四,不生众苦。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一切善法无不因是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专心听法,若不思惟,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信佛法僧无有变易而生恭敬,当知皆是系念思惟因缘力故,因得断除一切烦恼。以是义故,思惟因缘则得近于大般涅槃。

“云何菩萨如法修行?善男子,断诸恶法,修习善法,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复次,云何如法修行?见一切法空无所有,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见故,宁舍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复次,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真实。

“云何名为知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复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无常,六者、无乐,七者、无我,八者、无净。复有六相,一者、解脱,二者、善性,三者、不实,四者、不真,五者、安乐,六者、清净。若有众生,依世俗道断烦恼者,如是涅槃则有八事解脱不实。何以故?以不常故,以无常故则无有实,无有实故则无有真,虽断烦恼以还起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是名涅槃解脱八事。云何六相?声闻、缘觉断烦恼故,名为解脱,而未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不实;以不实故,名为不真;未来之世,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无常;以得无漏八圣道故,名为净乐。善男子,若如是知,是知涅槃,不名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

“云何菩萨知于佛性?佛性有六。何等为六?一、常、二、净、三、实、四、善、五、当见、六、真。复有七事,一者、可证,余六如上。是名菩萨知于佛性。云何菩萨知如来相?如来即是觉相善相,常乐我净,解脱真实,示道可见,是名菩萨知如来相。云何菩萨知于法相?法者,若善不善、若常不常、若乐不乐、若我无我、若净不净、若知不知、若解不解、若真不真、若修不修、若师非师、若实不实,是名菩萨知于法相。云何菩萨知于僧相?僧者,若常乐我净,是弟子相、可见之相,善真不实。何以故?一切声闻得佛道故。何故名真?悟法性故。是名菩萨知于僧相。云何菩萨知于实相?实相者,若常无常、若乐无乐、若我无我、若净无净、若善不善、若有若无、若涅槃非涅槃、若解脱非解脱、若知不知、若断不断、若证不证、若修不修、若见不见,是名实相,非是涅槃、佛性、如来、法、僧、虚空。是名菩萨因修如是大涅槃,故知于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法差别之相。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不见虚空。何以故?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故,唯有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若见无物名虚空者,如是虚空乃名为实;以是实故,则名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善男子,空名无法,无法名空。譬如世间无物名空,虚空之性亦复如是,无所有故名为虚空。善男子,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性。何以故?如人说言:除灭有物,然后作空。而是虚空,实不可作。何以故?无所有故。以无有故,当知无空。是虚空性,若可作者,则名无常;若无常者,不名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人说言:虚空无色无碍,常不变易。是故世称虚空之法为第五大。善男子,而是虚空实无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虚空,实无虚空。犹如世谛,实无其性,为众生故说有世谛。

“善男子,涅槃之体亦复如是,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涅槃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诸佛如来有二种乐,一、寂灭乐,二、觉知乐。实相之体有三种乐,一者、受乐,二、寂灭乐,三、觉知乐。佛性一乐,以当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烦恼断处是涅槃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如来往昔初成佛道,至尼连禅河边。尔时,魔王与其眷属,到于佛所而作是言:世尊,涅槃时到,何故不入?佛告魔王:我今未有多闻弟子善持禁戒,聪明利智能化众生,是故不入。若言烦恼断处是涅槃者,诸菩萨等于无量劫已断烦恼,何故不得称为涅槃?俱是断处,何缘独称诸佛有之,菩萨无耶?若断烦恼非涅槃者,何故如来昔告生名婆罗门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如来又时在毗舍离国,魔复启请如来:昔以未有弟子多闻持戒,聪明利智能化众生,不入涅槃。今已具足,何故不入?如来尔时即告魔言:汝今莫生悒迟之想,却后三月吾当涅槃。世尊,若使灭度非涅槃者,何故如来自期三月当般涅槃?世尊,若断烦恼是涅槃者,如来往昔初在道场菩提树下,断烦恼时便是涅槃,何故复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世尊,若使尔时是涅槃者,云何方为拘尸那城诸力士等,说言后夜当般涅槃?如来诚实,云何发是虚妄之言?”

尔时,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言如来得广长舌,当知如来于无量劫已离妄语。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凡所发言,诚谛无虚。善男子,如汝所言,波旬往昔启请于我入涅槃者。善男子,而是魔王真实不知涅槃定相。何以故?波旬意谓不化众生,默然而住,便是涅槃。善男子,譬如世人,见人不言,无所造作,便谓是人如死无异;魔王波旬亦复如是,意谓如来不化众生,默无所说,便谓如来入般涅槃。善男子,如来不说佛、法、众僧无差别相,唯说常住、清净二法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佛及佛性、涅槃无差别相,唯说常恒不变无差别耳。善男子,佛亦不说涅槃、实相无差别相,唯说常有实不变易无差别耳。

“善男子,尔时我诸声闻弟子生于诤讼,如拘睒弥诸恶比丘,违反我教,多犯禁戒,受不净物,贪求利养,向诸白衣而自赞叹我得无漏,谓须陀洹果,乃至我得阿罗汉果,毁辱他人,于佛、法、僧、戒律、和尚不生恭敬,公于我前言:如是物,佛所听畜。如是等物,佛不听畜。我亦语言:如是等物,我实不听。复反我言:如是等物,实是佛听。如是恶人不信我言,为是等故,我告波旬:汝莫悒迟,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因如是等恶比丘故,令诸声闻受学弟子不见我身,不闻我法,便言如来入于涅槃。唯诸菩萨能见我身,常闻我法,是故不言我入涅槃。声闻弟子虽复发言如来涅槃,而我实不入于涅槃。善男子,若我所有声闻弟子说言如来入涅槃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伴党,邪见恶人,非正见也。若言如来不入涅槃,当知是人真我弟子,非魔伴党,正见之人,非恶邪也。

“善男子,我初不见弟子之中,有言如来不化众生,默然而住,名般涅槃也。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子息,舍至他方,未得还顷,诸子咸谓父已长逝,而是长者实不终没,诸子颠倒皆生没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不见我故,便谓如来已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而般涅槃,而我实不般涅槃也,声闻弟子生涅槃想。善男子,譬如明灯,有人覆之,余不知者,谓灯已灭,而是明焰实亦不灭,以不知故生于灭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虽有慧眼,以烦恼覆,令心颠倒不见真身,而便妄生灭度之想,而我实不毕竟灭度。善男子,如生盲人不见日月,以不见故不知昼夜明闇之相,以不知故便说无有日月之实,实有日月,盲者不见,以不见故而生倒想,言无日月;声闻弟子亦复如是,如彼生盲,不见如来,便谓如来入于涅槃,如来实不入于涅槃,以倒想故,生如是心。善男子,譬如云雾覆蔽日月,痴人便言无有日月,日月实有,直以覆故,众生不见;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以诸烦恼覆智慧眼不见如来,便言如来入于灭度。善男子,直是如来现婴儿行,非灭度也。

“善男子,如阎浮提日入之时,众生不见,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实无没入,众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为诸烦恼山所障故不见我身,以不见故便于如来生灭度想,而我实不毕竟永灭。是故我于毗舍离国告波旬言: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善男子,如来玄见迦葉菩萨却后三月善根当熟,亦见香山须跋陀罗竟安居已当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有诸力士,其数五百,终竟三月亦当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如纯陀等及五百梨车庵罗果女,却后三月无上道心善根成熟,为是等故我告波旬: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善男子,须那剎多亲近外道尼乾子等,我为说法满十二年,彼人邪见不信不受,我知是人邪见根栽却后三月定可拔断,我为是故告波旬言:却后三月,当般涅槃。

“善男子,何因缘故,我于往昔尼连河边告魔波旬我今未有多智弟子,是故不得入涅槃者?我时欲为五比丘等于波罗奈转法轮故,次复欲为五比丘等,所谓耶奢、富那、毗摩罗阇、憍梵波提、须婆睺,次复欲为郁伽长者等五十人,次复欲为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等无量人天,次复欲为优楼频螺、迦葉门徒五百比丘,次复欲为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兄弟二人及五百弟子,次复欲为舍利弗、大目揵连等二百五十比丘转妙法轮,是故我告魔王波旬不般涅槃。

“善男子,有名涅槃,非大涅槃。云何涅槃非大涅槃?不见佛性而断烦恼,是名涅槃,非大涅槃。以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唯有乐净,以是义故,虽断烦恼,不得名为大般涅槃也。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以见佛性故,得名为常乐我净。以是义故,断除烦恼,亦得称为大般涅槃。善男子,涅者言不,槃者言灭,不灭之义名为涅槃;槃又言覆,不覆之义,乃名涅乐;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槃者言取,不取之义乃名涅槃;槃言不定,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槃言新故,无新故义乃名涅槃;槃言障碍,无障碍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有优楼迦迦毗罗弟子等言,槃者名相,无相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槃者言有,无有之义乃名涅槃;槃名和合,无和合义乃名涅槃;槃者言苦,无苦之义乃名涅槃。善男子,断烦恼者不名涅槃,不生烦恼乃名涅槃。善男子,诸佛如来烦恼不起,是名涅槃。所有智慧,于法无碍,是为如来。如来非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是名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以是义故,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除断五事,远离五事,成就六事,修习五事,守护一事,亲近四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善男子,云何菩萨断除五事?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所言阴者,其义何谓?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离重担,分散聚合,三世所摄,求其实义了不可得,以是诸义故名为阴。菩萨摩诃萨虽见色阴,不见其相。何以故?于十色中推求其性悉不可得,为世界故说言为阴。受有百八,虽见受阴,初无受相。何以故?受虽百八,理无定实,是故菩萨不见受阴。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见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也,以是义故,方便令断。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何等为五?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护不近。

“云何菩萨成就六事?诸六念处。何等为六?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天,五者、念施,六者、念戒。是名菩萨成就六事。

“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首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谓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旷野守护导者,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亦复如是。因护如是菩提心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守护一法。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何等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因是四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

“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

“云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佛所说,心解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心本无系。所以者何?是心本性不为贪欲、瞋恚、愚痴诸结所缚。若本无系,云何而言心善解脱?

“世尊,若心本性不为贪结之所系者,何等因缘而能得系?如人[馨-香/牛]角,本无乳相,虽加功力,乳无由出。[馨-香/牛]于乳者则不如是,加功虽少,乳则多出。心亦如是,本无贪者,今云何有?若本无贪后方有者,诸佛菩萨本无贪相,今悉应有。世尊,譬如石女,本无子相,虽加功力无量因缘,子不可得;心亦如是,本无贪相,虽造众缘,贪无由生。世尊,如钻湿木,火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钻求,贪不可得,云何贪结能系于心?世尊,譬如压沙,油不可得;心亦如是,虽复压之,贪不可得。当知贪、心二理各异,设复有之,何能污心?世尊,譬如有人,安橛于空终不得住;安贪于心亦复如是,种种因缘不能令贪系缚于心。

“世尊,若心无贪名解脱者,诸佛菩萨何故不拔虚空中刺?世尊,过去世心不名解脱,未来世心亦无解脱,现在世心不与道共,何等世心名得解脱?世尊,如过去灯不能灭闇,未来世灯亦不灭闇,现在世灯复不灭闇。何以故?明之与闇二不并故。心亦如是,云何而言心得解脱?世尊,贪亦是有。若贪无者,见女相时不应生贪。若因女相而得生者,当知是贪真实而有,以有贪故堕三恶道。世尊,譬如有人,见画女像亦复生贪,以生贪故得种种罪。若本无贪,云何见画而生于贪?若心无贪,云何如来说言菩萨心得解脱?若心有贪,云何见相然后方生,不见相者则不生耶?我今现见有恶果报,当知有贪。瞋恚、愚痴亦复如是。

“世尊,譬如众生有身无我,而诸凡夫横计我想,虽有我想不堕三趣,云何贪者于无女相而起女想堕三恶道?世尊,譬如钻木而生于火,然是火性众缘中无,以何因缘而得生耶?世尊,贪亦如是,色中无贪,香味触法亦复无贪,云何于色香味触法而生贪耶?若众缘中悉无贪者,云何众生独生于贪,诸佛菩萨而不生耶?

“世尊,心亦不定。若心定者,无有贪欲、瞋恚、愚痴。若不定者,云何而言心得解脱?贪亦不定。若不定者,云何因之生三恶趣?贪者、境界二俱不定。何以故?俱缘一色,或生于贪,或生于瞋,或生愚痴,是故贪者及与境界二俱不定。若俱不定,何故如来说言菩萨修大涅槃心得解脱?”

End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五卷

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尽功德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以下种种善根回向诸佛国土;忏悔消除一切业力的重大障碍,所生起的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生起的善

宋智明: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天台智者大师依四教中的四重观意,以声闻四谛的法门而建立四谛的观修方法,使苦集灭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渐升华为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至圆成无作的不可思议四谛。一、藏教的生灭四谛观立足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上。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三十人见缘。天萚山德韶国师。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漳州罗汉智依大师。金陵章义道钦禅师。金陵报恩匡逸禅师。金陵报慈文遂导师。漳州罗汉守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二十五卷○筠州大愚(守)芝和尚语录师太原王氏子。升座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言已出驷马难追。问:如何是城里佛?师云:十字街头石幢子。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云:四角六张。进云:意旨如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五卷宋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答曾侍郎(天游)○(问书附)开顷在长沙。得圜悟老师书。称公晚岁相从所得甚是奇伟。念之再三。今八年矣。常恨未获亲闻绪余。惟切景仰。开自幼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五卷大沩真如喆禅师禅师名慕喆、出于临川闻氏。闻族寒、喆又幼孤。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试所习、得度具戒。为人刚简有高识。以荷法为志、以精严律身。翠岩真禅师、游方时。喆能识之。真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