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五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7:57

第二十五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念三宝品第十八之四

论曰。谓诸菩萨或以因缘遇诸难事。正念对治不生惊怖。如般若经说。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设于恶兽难中。不生惊恼亦无怖畏。何以故是菩萨即作是念。我当利益诸众生故一切皆舍。若诸恶兽欲啖我者。我当施与速得圆满施波罗蜜。愿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土清净不闻诸恶虫兽之名。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于怨贼难中不生惊恼亦无怖畏。何以故。是菩萨若己所有皆悉能捐。即作是念。若诸怨贼来欲所须。我当与之。乃至劫取断我命根。身语意业亦无嗔恨。速得圆满戒波罗蜜。及得具足忍波罗蜜。愿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土清净不闻如是怨贼之名。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于渴乏难中。亦无怖畏。何以故。是菩萨得法利益而无忧恼。即作是念。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宣说法要断除渴爱。设我此身为渴所逼趣命终者。复于后世起大悲心。嗟此众生薄福德故。还复生此无水难中。令修正行具足胜惠。而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土清净不闻如是渴乏之名。其中众生具足福德。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于饥馑难中。不生惊怖。何以故。是菩萨被精进铠坚固无懈。作如是念。今此众生受饥馑苦深可怜愍。愿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土无有饥馑之名。所化众生适悦安隐。如忉利天自然快乐。一切所欲随心即现。寿命坚固安住寂静。

论曰。如是所作。则能增长广大福因最上境界。亦同清净经中所说。若以法施不生希望所获胜报。见深心教戒经。若人不希名闻财利。能以法施获二十种慈心功德。一者安住正念。二者能生觉悟三者发趣胜道。四者任持诸善。五者增长惠命。六者达出世智。七者除贪过失。八者除嗔过失。九者除痴过失。十者魔不得便。十一者诸佛加持。十二者诸天守护容色光泽。十三者非人恶友不得其便。十四者善友知识常所爱敬。十五者所言真实。十六者得无所畏。十七者意常悦豫。十八者善名流布。十九者明记无忘。二十者常乐法施此说是名慈心功德。又般若经云。复次阿难。若声闻人。以声闻法普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如其所证而为演说。悉令获得阿罗汉果。阿难。若菩萨摩诃萨。能以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句义。为一众生开示演说过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证阿罗汉所得功德。又复于彼诸阿罗汉积集布施持戒功德。于意云何。是为多不阿难白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阿难。彼福虽多不如菩萨以此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门为他演说其福胜彼。又菩萨摩诃萨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门。能一日中为人分别。如是乃至一时一刻一须臾顷善宣说者。阿难。彼菩萨如是法施。不可以声闻缘觉所有善根而相比喻。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故。又以法施。如妙法莲华经偈云。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菩萨常乐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着新净衣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随问为说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除懒堕意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慈心说法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是经复说。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又月灯经偈云。

若耆宿请问欲求于法施

应先谓彼言我学习不广

又复作是说尊者甚聪惠

岂于大德前而能辄宣说

说时勿仓卒当择器非器

既审其机已不请亦为说

若于大众中见诸毁禁者

勿复叹持戒当叹施等行

若见少欲者与持戒相应

起于大悲心赞少欲持戒

得彼胜俦侣便可赞持戒

论曰。如是法师。应当澡浴着新净衣。以慈修身为众演说。一切魔罗不得其便。见海意经陀罗尼。

怛[寧*也](切身)他(引一)设弥(引二)设摩嚩底(三)设弥多设咄噜(二合四)盎酤哩(引五)摩(引)啰[口*爾]底(六)葛啰(引)腻(引七)枳(引)踰哩(引八)乌朅嚩底(九)乌呼(引)葛野底(十)尾输(引)驮儞(十一)儞哩摩(二合)梨(引十二)摩罗(引)钵那曳(引十三)乌渴哩(引十四)渴噜(引)誐啰(二合)细(引十五)钵啰(二合)萨儞(引十六)系(引)目契(引十七)阿(引)目契(引十八)设曳多(引)儞萨哩嚩(二合)怛啰(二合)誐啰(二合)贺满驮那(引)儞(十九)屹哩(二合)系(引)多萨哩嚩(二合)波啰钵啰(二合)嚩(引)祢那(二十)尾目讫多(二合引)摩(引)啰播(引)舍(二十一)塞他(二合引)必多(引)没驮母捺啰(二合引二十二)三母捺伽(二合引)底多萨哩嚩(二合)摩啰(二十三)阿都[黍-禾 利]多钵捺钵哩戍[亭*夜](切身引二十四)尾誐蹉底萨哩嚩(二合)摩(引)啰葛哩摩(二合引)尼(二十五)

彼说法师。以此真言作持诵已。处于法座。普观众会广运慈心。当于己身起医王想如法药想。于听法者起病人想。于诸如来起正士想。于正法眼起久住想。由此真言现前施作于正理法如应为说。是时周匝百由旬内。诸魔天众悉不能来作诸魔事。设诸魔王至法会所。亦复不能作诸障难。

论曰。如是平等法施。则能增长大菩提心。如宝箧经云。文殊师利。譬如林木枝叶繁茂。皆因四大而得生长。文殊师利。如是菩萨以种种门集诸善根。一切皆摄在菩提心。于一切智回向菩提以为增长。

论曰。若诸菩萨为欲广大显示修学佛之境界。最初安住正念正知。如是则能成就正断及不放逸谓由发起精进乐欲。而于未生恶不善法防护不起。于其已生恶不善法。则能永断使令清净。未生善法令其发起。已生善法更复增长。于不放逸而常安住。诸善法中此为根本。如月灯经偈云。

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

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

云何名放逸。谓于邪教及恶朋友。虚妄推求而得生起。如人执持王所饮药。盛满器中行险滑路。当知是人恐怖忧恼。何有放逸。又如来秘密经说。云何不放逸谓能最初调摄诸根。眼见色等不取于相不着于好。如是乃至意法亦然。了知是已皆不取着不生染爱常求出离。又于自心善调伏已。亦能随应摄护他心。善能息彼烦恼染爱。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则能随顺诸精进事。亦复积集净信功德。由修净信及不放逸精进法故。则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则于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坏失。若具净信不放逸精进正念正知者。则能勤修深固之法。菩萨若于深固法中善了知者。则能于有于无如实觉了。乃至于世俗谛中说眼等为有。彼经偈云。

常不放逸甘露法利众生发菩提心

深固寂静心亦然诸乐根本无所取

论曰。若能积集诸相应行。则于自他增长胜福。而说颂曰。

学自他平等坚固菩提心

对自成于他展转无有实

亦犹立彼岸由此而对待

彼既本来无我性何所有

若苦不防护则为苦所著

如是行法者云何而不护

起邪妄分别执我以为常

若我本如然何现有生灭

彼若别有生为谁修福业

营求于财利及受诸快乐

现见身衰老不久而殒灭

复生为婴儿童子及年少

于刹那时分速朽而变坏

何处名为身爪发皆离散

初识托母胎生已为孩孺

盛年衰老相最后为灰烬

此明身自性分位假安布

毕竟无一尘形相那久住

又复此身者不说当自知

为异相所迁思惟我何有

由分位和合世俗而显现

于佛正理中随相应所断

彼若无有识则不能建立

亦无贪恚痴云何有功德

余九种世间各各有三种

无识与衣等何能生彼乐

衣不能生乐当知从因生

若乐生于衣彼相何曾有

是故正教理说诸行无常

现证及思惟由因缘和合

见自己眷属云何说有常

于方所推求无一微尘许

如燃灯油尽彼油知何往

如是观察已刹那不可住

聚集诸眷属严饰而行列

妄计为我有于乐他可知

了知彼众生无一可积集

自他既有殊于苦亦无得

如是不相应彼我何处有

或如自力能数数而开示

世间诸众生多苦常逼切

当起大悲心为怜愍于彼

善作是观察平等而救度

假使入阿鼻如鹅泛莲沼

为令诸有情常处欢喜海

自不乐解脱救彼常无厌

作是利益已而不生恃赖

亦无有疲劳不希于果报

若十方福聚彼我定获得

不生嫉妒心他乐同己想

又复若自他同修于忏悔

劝请佛世尊及随喜福业

作如是回向平等无差别

随其福所施无尽众生界

菩萨行是行则多所饶益

增长大悲心获最上安隐

得彼金刚手及诸佛世尊

常作于护持群魔咸惊悸

是法王之子诸天咸赞扬

住菩提心车善游履胜道

众生善修习息除自他苦

故我无所著一切皆当舍

若人为爱缚则苦无穷极

烦恼由之生损坏徒后悔

若火烧众生炽然皆普遍

下至爪分量于己亦无乐

谓一切我爱第一之苦本

烧然使无余为利诸含识

乐妻子眷属毕竟皆弃捐

思惟因缘生于身亦无爱

诸有具智人于彼二皆舍

了知身与心刹那差别起

谓常无有常离垢本无垢

自得于菩提彼亦成正觉

不思以世法而利于众生

法药及佛像如是我当施

以惠自拣择所作事相应

摄护于己财积已而能散

或自身他身若少苦多苦

如是皆令得诸上妙快乐

众生于欲境防护生障恼

如蛇处窟穴毕竟令清净

犹如净良田成熟诸稼穑

能除饥热恼满足其福报

若人不远离名利及五欲

所说亦无诚于彼不须怒

彼既失自利怒之忍何有

于是不生嗔利他而不断

善行真实忍如观麝有香

己物为他侵返遭猎者损

以方便思惟无主宰快乐

自既非受用彼何无教诲

如是彼佛子念念除烦恼

了诸根境界譬若大疮疱

念彼忿恚者饶益而开诱

自性离调柔处苦乐何得

又彼五大种示之以强名

乃至住有情皆成于义利

若利生无懈则不造诸恶

故我勤修习六界无衰恼

至虚空究竟及世间边际

我住利众生令智心成熟

身为阿阇梨善学离诸苦

不问自力能何所非防护

若自作苦恼何因生恐怖

随自师了知我慢诸过失

住大悲境界不贪于果报

常近事修学平等何有我

见痴狂盲者行步多错误

或堕险道中自他常忧恼

为寻求彼故同难而救护

如是行相应则见大功德

我过失非一其深如巨海

若自他复造何由得解脱

若彼善教诫羞耻诸过咎

常顶受他言一切皆当学

闻彼冤生怖慎勿于余说

彼我心命同若喜则无耻

诸烦恼冤敌我独能斗战

若此于心中损坏无安隐

归命观自在大悲无与等

绀发簇旋螺复如鬘垂下

于十方刹土指端流乳海

救地狱鬼趣轮回诸极苦

复于善众生亦寻声救护

婆雉阿修罗得脱彼冤害

极最胜庄严世所未曾睹

愚智诸有情瞻奉咸忻庆

又复虔信礼妙吉祥大士

所集正法藏能利乐世间

无比大医王善消诸毒难

施乐及寿命故我今稽首

无边苦热恼现广大清泉

令众悦其心当除诸渴爱

十方诸世界各现劫罗波

众生满所求普现青莲目

无量诸菩萨称赞身毛耸

归命文殊尊最胜无过上

一切希有菩萨行结集所有诸功德

自他当获福无穷皆作文殊真佛子

书写此正法我所有微善

为愍有情故令增长胜惠

诸法从缘生缘谢法即灭

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