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二十一卷 广弘明集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8 07:57

第二十一卷 广弘明集

法义篇第四之四

梁昭明太子答云法师请讲书三首(并启答) 昭明谢敕赍水犀如意启 昭明太子解二谛义章 南涧寺释慧超论咨二谛义(往反六番) 晋安王纲咨二谛义旨(往反五番) 招提寺释慧琰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栖玄寺释昙宗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中郎王规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 灵根寺释僧迁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罗平候萧正立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 衡山候萧恭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 中兴寺释僧怀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始兴王第四男萧映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 吴平王世子萧励咨二谛义旨(往反五番大博学读书三万余卷也) 宋熙寺释慧令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咨二谛义旨(往反五番) 兴皇寺释法宣咨二谛义(往反三番) 程乡候萧只咨二谛义旨(往反四番) 光宅寺释法云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灵根寺释慧令咨二谛义(往反五番) 湘宫寺释慧兴咨二谛义(往反三番) 庄严寺释僧旻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宣武寺释法宠咨二谛义(往反四番) 建业寺释僧愍咨二谛义(往反二番) 光宅寺释敬脱咨二谛义(往反五番) 昭明太子令旨解法身义一章 招提寺释慧琰咨法身义(往反五番) 光宅寺释法云咨法身义(往反五番) 庄严寺释僧旻咨法身义(往反五番) 宣武寺释法宠咨法身义(往反五番) 灵根寺释慧令咨法身义(往反五番) 灵味寺释静安咨法身义(往反五番) 谢敕遣主书看讲启 谢敕问解讲启 谢敕赍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 谢敕赍制旨大集经讲疏启 晋安王与广信候书述听讲事 晋安王与广信候书重述内教 广信候萧映答王心要。

答云法师请开讲书。

梁昭明太子统

览近示。知欲见令道义。夫释教凝深至理渊粹。一相之道杳然难测。不二之门寂焉无响。自非深达玄宗精解妙义。若斯之处岂易轻辨。至于宣扬正教。在乎利物耳。弟子之于内义。诚自好之乐之。然钩深致远。多所未悉。为利之理。盖何足论。诸僧并入法门。游道日广。至于法师。弥不俟说。云欲见餐禀。良所未喻。想得此意。不复多云。统和南。

释法云启。

殿下以生知上识。精义入神。自然胜辩。妙谈出俗。每一往复阖筵心醉。真令诸天赞善。实使释梵雨华。贫道虽幼知向方。而长无成业。簉之滥吹圣明。而识惭无退者。岂不愿餐幽致。敢祈仰者。诚在希闻妙说。今猥蒙答旨。未许群情。退思轻脱用深悚惧。渴仰有实饥虚非假。循思检愿重以祈闻。唯希甘露当开。用得永祛鄙吝。伏愿四弘本誓。曲允三请。殷勤谨启。

重览来示。知犹欲令述义。不辨为利具如前言。甘露之开弥惭来说。若止是略标义宗。无为不尔。但愧以鱼目拟法师之夜光耳。统和南。

谢敕赍水犀如意启。

臣统启。应敕左右佰佛掌。奉宣敕旨。垂赍水犀如意一柄。式是道义所须。白玉照采方斯非贵。珊瑚挺质匹此未珍。雕剞既成先被庸薄。如蒙汉帝之簪。似获赵尧之印。谨仰承威神陈诸讲席。方使欢喜罗汉怀弃钵之嗟。王式硕儒折骊驹之辩。熊饰宝刀。子桓恧其大赍。牦牛轻拂。张敞惭其旧仪。殊恩特降伏深荷跃。不任下情。谨启事以闻。谨启。

令旨解二谛义(并答问)

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二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真谛。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由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一俗。真者是实义。即是平等更无异法。能为杂间。俗者即是集义。此法得生。浮伪起作。第一义者。就无生境中别立美名。言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涅槃经言。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为世谛。此即文证褒贬之理。二谛立名差别不同。真俗世等以一义说。第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

南涧寺慧超咨曰。浮伪起作名之为俗。离于有无名之为真。未审浮伪为当与真一体为当有异。令旨答曰。世人所知生法为体。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明不得别异。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真谛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动不关真谛。令旨又答。真理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令旨又答。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以无动而见动所以是横见。又咨。若法无起动则唯应一谛。令旨又答。此理常寂此自一谛。横见起动复是一谛。准应有两不得言一。又咨。为有横见为无横见。令旨又答。依人为语有此横见。又咨。若依人语故有横见。依法为谈不应见动。令旨又答。法乃无动。不妨横者自见其动。

丹阳尹晋安王萧纲咨曰。解旨依人为辨有生不生。未审浮虚之与不生。只是一体为当有异。令旨答曰。凡情所见见其起动。圣人所见见其不生。依仁为论乃是异体。若语相即则不成异。具如向释不复多论。又咨。若真不异俗。俗不异真。岂得俗人所见生法为体。圣人所见不生为体。令旨答。即俗知真。即真见俗。就此为谈自成无异。约人辨见自有生不生殊。又咨。未审俗谛之体既云浮幻。何得于真实之中见此浮幻。令旨答。真实之体自无浮幻。惑者横构。谓之为有。无伤真实体自虚玄。又咨。圣人所见见不流动。凡夫所见自见流动。既流不流异。愚谓不得为一。令旨答。不谓流不流各是一体。正言凡夫于不流之中横见此流。以是为论可得成一。又咨。真寂之体本自不流。凡夫见流不离真体。然则但有一真不成二谛。令旨答。体恒相即理不得异。但凡见浮虚圣睹真寂。约彼凡圣可得立二谛名。

招提寺慧琰咨曰。凡夫见俗以生法为体。圣人见真以不生为体。未审生与不生。但见其异复依何义而得辨一。令旨答曰。凡夫人于无构有。圣人即有辨无。有无相即此谈一体。又咨。未审此得谈一。一何所名。令旨答。正以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故名为一更无异名。又咨。若无不异有。有不异无。但见其一。云何为二。令旨答。凡夫见有圣人见无。两见既分以兹成二。又咨。圣人见无无可称谛。凡夫见有何得称谛。令旨答。圣人见无在圣为谛。凡夫审谓为有。故于凡为谛。

栖玄寺昙宗咨曰。圣人为见世谛为不见世谛。令旨答曰。圣人知凡人见有世谛。若论圣人不复见此。又咨。圣人既不见世谛。云何以世谛教化众生。令旨答。圣人无惑自不见世谛。无妨圣人知凡夫所见。故曲随物情说有二谛。又咨。圣人知凡见世谛。即此凡夫不。令旨答。此凡即是世谛。圣人亦不见此凡。又咨。圣既不见凡。焉知凡见世谛。令旨答。圣虽自无凡。亦能知有凡。自谓为有。故曲赴其情为说世谛。

司徒从事中郎王规咨曰。未审真俗既不同。岂得相即之义。令旨答。圣人所得自见其无。凡人所得自见其有。见自不同。无妨俗不出真外。又咨。未审既无异。质而有二义。为当义离于体。为当即义即体。令旨答。更不相出名为一体。愚圣见殊自成异义。又咨。凡夫为但见俗亦得见真。令旨答。止得见俗不得见真。又咨。体既相即宁不睹真。令旨答。凡若见真不应睹俗。睹俗既妄焉得见真。

灵根寺僧迁咨曰。若第一以无过为义。此是赞叹之名。真离于俗亦应是赞叹之名。令旨答曰。即此体真。不得言叹。第一义谛既更立美名。所以是叹。又咨。无胜我者既得称赞叹。我体即真。何故非叹。令旨答。无胜我者所以得称赞。我体即真亦是我真。故非赞叹。又咨。我无过者。所以得称赞叹。我是不伪何得非赞。令旨答。不伪真是当体之名。如人体义谓之解义。正足称其实体。岂成赞叹。又咨。此法无能出者。焉得即是赞叹。令旨答。既云无出。非赞如何。

罗平侯萧正立咨曰。未审俗谛是生法以不。令旨答曰。俗谛之体正是生法。又咨。俗既横见。何得有生。令旨答。横见为有。所以有生。又咨。横见为有。实自无法。实既无法说何为生。令旨答。即此生法名为横见。亦即此横见名为生法。又咨。若是横见不应有生。若必有生名何横见。令旨答。既云横见。实自无生。但横见为有。有此横生。

衡山侯萧恭咨曰。未审第一义谛既有义目。何故世谛独无义名。令旨答曰。世既浮俗无义可辨。又咨。若无义可辨。何以称谛。令旨答。凡俗审见。故立谛名。又咨。若凡俗见有得受谛名。亦应凡俗见有得安义字。令旨答。凡俗审见。故谛名可立。浮俗无义。何得强字为义。又咨。浮俗虽无实义。不无浮俗之义。既有此浮俗。何得不受义名。令旨答。正以浮俗故无义可辨。若有义可辨何名浮俗。

中兴寺僧怀咨曰。令旨解言。真不离俗。俗不离真。未审真是无相。俗是有相。相无相殊。何得同体。令旨答曰。相与无相此处不同。但凡所见有。即是圣所见无。以此为论。可得无别。又咨。既是一法。云何得见为两。见既有两岂是一法。令旨答。理乃不两。随物所见。故得有两。又咨。见既有两。岂不相违。令旨答。法若实两。可得相违。法常不两。人见自两。就此作论。焉得相乖。又咨。人见有两。可说两人。理既是一。岂得有两。令旨答。理虽不两而约人成两。

始兴王第四男萧映咨曰。第一义谛其义第一。德亦第一不。令旨答曰。义既第一。德亦第一。又咨。直言第一。已苞德义。何得复加义字以致繁复。令旨答。直言第一在义犹昧。第一见义可得尽美。又咨。若加以义字可得尽美。何不加以德字可得尽美。令旨答。第一是德。岂待复加。但加义字则德义双美。又咨。直称第一足见其美。偏加义字似有所局。令旨答。第一表德。复加义字。二美俱陈。岂有所局。

吴平世子萧励咨曰。通旨云。第一义谛世谛。褒贬立名。真俗二谛定体立名。寻真谛之理既妙绝言虑。未审云何有定体之旨。令旨答曰。谈其无相无真不真。寄名相说以真定体。又咨。若真谛无体。今寄言辨体。未审真谛无相。何不寄言辨相。令旨答。寄言辩体犹恐贬德。若复寄言辩相则有累虚玄。又咨。真谛玄虚离于言说。今既称有真。岂非寄言辩相。令旨答。寄有此名。名自是相。无伤此理无相虚寂。又咨。未审此寄言辩体。为是当理为不当理。令旨答。无名而说名不全当理。又咨。若寄言辩名。名不当理。未审此寄将何所说。令旨答。虽不当理。为接引众生须名相说。

宋熙寺慧令咨曰。真谛以不生为体。俗谛以生法为体。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为当体中相即。为当义中相即。令旨答云。体中相即。义不相即。又咨。义既不即。体云何即。令旨答。凡见其有。圣睹其无。约见成异。就体恒即。又咨。体既无两何事须即。令旨答。若体无别两缘见有两。见既两异须明体即。又咨。若如解旨。果是就人明即。令旨答。约人见为二。二谛所以名生。就人见明即此亦大妨。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咨曰。真谛称真。是实真不。令旨答曰。得是实真。又咨。菩萨会真之时。为忘俗忘真不。令旨答。忘俗忘真。故说会真。又咨。若忘俗忘真故说会真。忘俗忘真何谓实真。令旨答。若存俗存真何谓实真。正由两遣故谓实真。又咨。若忘俗忘真而是实真。亦应忘真忘俗而是实俗。令旨答。忘俗忘真所以见真。忘真忘俗弥见非俗。又咨。菩萨会真。既忘俗忘真。今呼实真便成乖理。令旨答。假呼实真。终自忘真。两忘称实。何谓乖理。

兴皇寺法宣咨曰。义旨云。俗谛是有是无故以生法为体。未审有法有体可得称生。无是无法。云何得有生义。令旨答曰。俗谛有无相待而立。既是相待故并得称生。又咨。若有无两法并称为生。生义既一。则有无无异。令旨答。俱是凡夫所见故生义得同是有是无。焉得不异。又咨。若有无果别。应有生不生。令旨答。既相待立名。故同一生义。

程乡侯萧只咨曰。未审第一之名。是形待以不。令旨答曰。正是形待。又咨。第一无相有何形待。令旨答。既云第一。岂得非待。又咨。第一是待。既称第一。世谛待于第一。何不名为第二。若俗谛是待而不称第二。亦应真谛是待不名第一。令旨答。若称第一是待。于义已足。无假说俗。第二方成相待。又咨。若世谛之名不称第二。则第一之称无所形待。令旨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世名是待。直置可知。

光宅寺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真谛。未审能知之智。为是真谛。为是俗谛。令旨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又咨。有智之人。为是真谛。为是俗谛。令旨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真谛之智。令旨答。圣人能忘于俗。所以得有真智。又咨。此人既冥无生。亦应不得称人。令旨答。冥于无生不得言人。寄名相说常自有人。

灵根寺慧令咨曰。为于真谛中见有。为俗谛中见有。令旨答曰。于真谛中横见有俗。又咨。俗谛之有为实为虚。令旨答。是虚妄之有。又咨。为当见妄。为当见有。令旨答。见于妄有。又咨。无名相中何得见有名相。令旨答。于无名相见有名相。所以妄有。又咨。于无名相妄见为有。譬如火热。惑者言冷。得就热中有冷相不。若于无相而有名相。亦于火中应有此冷。令旨答。火自常热妄见有冷。此自惑不尝异。

湘宫寺慧兴咨曰。凡夫之惑。为当但于真有迷。于俗亦迷。令旨答曰。于真见有。此是迷真。既见有俗不成迷俗。又咨。若使解俗便成解真。若不解真岂得解俗。令旨答。真理虚寂惑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又咨。此心不解真。于真可是惑。此心既解俗。于俗应非惑。令旨答。实而为语通自是惑。辨俗森罗于俗中各解。

庄严寺僧旻咨曰。三十心中所得空解。为是真解。为是俗解。令旨答。可名相似解。又咨。未审相似为真为俗。令旨答。习观无生不名俗解。未见无生不名真解。又咨。若能照之智非真非俗。亦应所照之境非真非俗。若是非真非俗则有三谛。令旨答。所照之境既即无生。无生是真岂有三谛。又咨。若境即真境。何不智即真智。令旨答。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境。岂得以智未真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咨曰。真谛不生不灭。俗谛有生有灭。真俗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一。未审体从于义。亦得有二不。令旨答曰。体亦不得合从于义。又咨。未审就凡圣两见得言两义。亦就凡圣两见得言两体。令旨答。理不相异。所以云一。就凡圣两见。得有二体之殊。又咨。若使凡者见有圣人见无。便应凡夫但见世谛有。圣人应见太虚无。令旨答。太虚亦非圣人所见。太虚得名由于相待。既由待生并凡所见。又咨。凡夫所见空有得言是一不。令旨答。就凡为语有实异无。约圣作谈无不异有。

建业寺僧愍咨曰。俗人解俗为当解俗参差而言解俗。为当见俗虚假而言解俗。令旨答曰。只是见俗参差而言解俗。又咨。俗谛不但参差。亦是虚妄。何故解参差而不解虚妄。令旨答。若使凡夫解虚妄。即是解真不解虚妄。所以名为解俗。

光宅寺敬脱咨曰。未审圣人见真。为当渐见。为当顿见。令旨答曰。渐见。又咨。无相虚怀。一见此现万相并寂。未审何故见真得有由渐。令旨答曰。自凡之圣。解有浅深真自虚寂。不妨见有由渐。又咨。未审一得无相并忘万有。为不悉忘。令旨答。一得无相万有悉忘。又咨。一得无相忘万有者。亦可一得虚怀穷彼真境。不应渐见。令旨答。如来会寂自是穷真。浅行圣人恒自渐见。又咨。若见真有渐不可顿会。亦应渐忘万有不可顿忘。令旨答。解有优劣故有渐见。忘怀无偏故万有并寂。

令旨解法身义(并问答)

法身虚寂。远离有无之境。独脱因果之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岂是称谓所能论辩。将欲显理不容默然。故随从言说。致有法身之称。天竺云达摩舍利。此土谓之法身。若以当体则是自性之目。若以言说则是相待立名。法者轨则为旨。身者有体之义。轨则之体故曰法身。略就言说粗陈其体。是常住身。是金刚身。重加研核其则不尔。若定是金刚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所谓常住。本是寄名称曰金刚。本是譬说。及谈实体。则性同无生。故云佛身无为不堕法。故涅槃经说。如来之身非身。是身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知清净而不可为无垢。称曰妙有而复非有。离无离有所谓法身。

招提寺慧琰咨曰。未审法身无相不应有体。何得用体以释身义。令旨答。无名无相乃无体可论。寄以名相不无妙体。又咨。若寄以名相不无妙体。则寄以名相不成无相。令旨答。既云寄以名相。足明理实无相。又咨。若寄以名相而理实无相。理既无相云何有体。令旨答。寄言轨物何得无体。又咨。亦应寄言轨物。非复无相。令旨答。轨物义边理非无相。所言无相本谈妙体。又咨。真实本来无相。正应以此轨物。何得隐斯真实。强生言相。令旨答。真实无相非近学所窥。是故接诸肤浅。必须寄以言相。

光宅寺法云咨曰。未审法身常住。是万行得不。令旨答曰。名相道中万行所得。又咨。既为万行所得。岂言无相。若必无相岂为万行所得。令旨答。无名无相。何曾有得寄以名相假言有得。又咨。实有万行实得佛果。安可以无相全无所得。令旨答。问者住心谓实有万行。今谓万行自空。岂有实果可得。又咨。现有众生修习万行。未审何故全谓为无。令旨答。凡俗所见谓之为有。理而检之实无万行。又咨。经说常住以为妙有。如其假说何谓妙有。令旨答。寄以名相故说妙有。理绝名相何妙何有。

庄严寺僧旻咨曰。未审法身绝相。智不能知。绝相绝知。何得犹有身称。令旨答曰。无名无相曾有何身。假名相说故曰法身。又咨。亦应假名相说是智所照。何得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令旨答。亦得寄名慧眼所见。又咨。若慧眼能见。则可以智知。若智不能知。则慧眼无见。令旨答。慧眼无见。亦无法可见。又咨。若云无见有何法身。令旨答。理绝闻见实无法身。又咨。若无法身则无正觉。正觉既有。法身岂无。令旨答。恒是寄言故有正觉。正觉既在寄言。法身何得定有。

宣武寺法宠咨曰。未审法身之称为正在妙本。金姿丈六亦是法身。令旨答曰。通而为论本迹皆是。别而为语止在常住。又咨。若止在常住不应有身。若通取丈六。丈六何谓法身。令旨答。常住既有妙体。何得无身。丈六亦能轨物。故可通称法身。又咨。若常住无累方称法身。丈六有累何谓法身。令旨答。众生注仰妄见丈六。丈六非有有何实累。又咨。若丈六非有指何为身。令旨答。随物见有谓有应身。又咨。既曰应身何谓法身。令旨答。通相为辨故兼本迹。核求实义不在金姿。

灵根寺慧令咨曰。未审为以极智名曰法身。为以绝相故曰法身。令旨答曰。无名无相是集藏法身。圆极智慧是实智法身。又咨。无名无相则无身不身。既有法身何谓无相。令旨答。正以无相故曰法身。又咨。若以无相故曰法身。则智慧名相非复法身。令旨答。既是无相智慧岂非法身。又咨。如其有身何名无相。若是无相何得有身。令旨答。于无名相假说法身。又咨。若假说法身正在名相。云何直指无相而谓法身。令旨答。既于无相假立名相。岂得异此无相而说法身。

灵味寺静安咨曰。未审法身垂应以不。令旨答曰。法身无应。又咨。本以应化故称法身。若无应化何谓法身。令旨答。本以轨则之体名为法身。应化之谈非今所执。又咨。若无应化云何可轨。既为物轨岂无应化。令旨答。众生注仰蒙益。故云能为轨。化缘已毕何所应化。又咨。若能益众生便成应化。若无应化何以益物。令旨答。能生注仰轨则自成。何劳至人俯应尘俗。又咨。既生注仰岂无应化。若无应化注仰何益。令旨答。正由世尊至极神妙特深。但令注仰自然蒙祐。若应而后益。何谓至神。不应而益。故成穷美。若必令实应与菩萨岂殊。

谢敕赉看讲启。

梁昭明皇太子

臣统启。主书管万安。奉宣敕旨。以臣今讲竟曲垂劳问。伏以正言深奥总一群经。均斗杓以命四时。等太阳而照万国。臣不涯庸浅轻敢奉宣莫恻天文徒观玉府。惭悚交并寝兴无置。仰降中使俯赉光临。荣荷殊慈靡知启处。不任下情。谨附启事谢闻。谨启。

谢敕参解讲启。

臣统启。主书周昂。奉宣敕旨。垂参臣今解讲。伏以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钻仰。遂以无庸叨兹宣释。将应让齿。反降教胄之恩。允宜尚学。翻荷说经之诏。窃以挟八威之策。则神物莫干。服九丹之华。则仙徒可役。臣仰承皇威训兹学侣。奉扬圣旨洞晓群儒。鼓冶异师陶钧久滞。方使惠施恧其短长。公孙罢其坚白。王生挫辨既尽神气。法开受屈永隐东峰。中使曲临弥光函席。仰戴殊慈不知启处。不任下情。谨奉启事谢闻。谨启。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

臣统启。后合应敕木佛子。奉宣敕旨。垂赉制旨大般涅槃经讲疏一部十帙合目百一卷。寒乡睹日未足称奇。采药逢仙曾何譬喜。臣伏以。六爻所明。至邃穷于几象。四书所总。施命止于域中。岂有牢笼因果。辨斯宝城之教。网罗真俗。开兹月满之文。方当道洽大千化均百亿。云弥识种雨遍身田。岂复论唐帝龟书周王策府。何待刊寝槃盂屏黜丘素。甘露妙典先降殊恩。揣己循愚不胜庆荷。不任顶戴之至。谨奉启谢闻。

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

臣统启。宣诏王慧宝。奉宣敕旨。垂赉制旨大集经讲疏二帙十六卷。甘露入顶。慧水灌心。似闇遇明。如饥获饱。伏以非色非欲二界同坊。匪文匪理三乘云集。四辨言而未极。八声阐而莫穷。俯应天机垂兹圣作。同真如而无尽。与日月而俱悬。但观宝舂山获珠大海。臣实何能恒蒙诱被。张书谷笔岂足陈心。抗袖长言未申歌舞。不任喜荷之至。谨奉启谢闻。谨启。

答广信侯书。

晋安王

王白。仰承比往开善听讲涅槃。纵赏山中游心人外。青松白雾处处可悦。奇峰怪石极目忘归。加以法水晨流天华夜落。往而忘反。有会昔言。王牵物从务无由独往。仰此高踪寸心如结。谨白。

与广信侯书。

晋安王

王白。阔绝音旨每用延结。风严寒劲愿比怡和。伏承净名法席亲承金口。辞珍鹿苑理惬鹫山。微密秘藏于斯既隆。庄严道场自兹弥阐。岂止心灯夜炳。亦乃意蕊晨飞。况思弘明本长内教。今陪十善之车。开八政之路。流波若之水。洗意识之尘。以此春翘方为秋实。王每忆华林胜集亦叨末位。终朝竟夜沐浴妙言。至于席罢日余退休增省。携手登临兼展谈笑。仰望九层俯窥百尺。金池动月玉树含风。当于此时足称法乐。今卷惟之部乘传一隅。闻慧雨滂流喜跃充遍。徒挹悬河无由承禀。空无所有不莹情灵。缘痴有爱自嗟难拔。兼下车以来义言盖少。旧忆已尽新解未餐。既惭口诵复非心辩。永谢写瓶终惭染叠。况慈云既被智海亦深。影末波余希时洒拂。但睽违转积兴言盈睑。愿加敬纳。言不定意。谨白。

广信县开国侯萧映。惶恐死罪。信至奉诲。清言兼纸文采巨丽。慰喻绸缪。比日寒霜惨切。伏愿兴居和悆。民富重殷无过抑损。下官智昏识闇学浅人凡。遂得拥卷璇阶亲奉教义。耳餐甘露心承制说。天思渊深睿情广奥。三明一鉴。释滞义于久迷。四辨既陈。阐难思而顿解。岂汉皇梦迩而梵响复弘。虽晋帝留心而微言始见。每至夕趍琼筵晨登朱陛。不曾不忆芳林胜集玄圃法座。殿下曳[焉-正 臼]宝云。或从容而问道。施裾博望。乍折角而解颐。于时谬齿末筵预闻清论。亲奉话言数陪颜色。至于今者讲席。殿下限同分陜。谬颁天奖犹及下官。谁不钦仁。宁无恋德。倾心东注。恒以系仰为先。下官蒙蔽久已仰慕。虽闻妙义愚心难启。方欲驰鹜枌乡访疑下席。忽逢令旨。垂觅波余。寻读战遑俯仰惭恧。庶为恩谑少泰下情。正当慈云智海。翻以仰属谢瓶。惭叠实归庸菲。下官惑缘既积尘累未消。近摄卫乖方遂中途感疾。不得餐承究竟阙闻末品。徒自克责终关缘运。不审比日何以怡神。披阅儒史无乃损悆。下官每访西邮备餐令德。仰承观嘱于章华之上。或听讼于甘棠之下。未尝不文翰纷纶终朝不息。清论玄谈夜分乃寐。春华之客。登座右而升堂。秋实之宾。应虚左而入室。文宗义府于焉总萃。唯此最乐实验兹辰。下官昔游梁苑曲蒙眷顾。今者独隔清颜久睽接仰。倾心已结兴言涕欷。唯冀音旨时赐沾及。伏愿珍重寻更下承。曲奉恩诲用深铭荷。映死罪死罪。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