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6 07:49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

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于眼入定。答曰。如眼识于色定。其余诸识。各于自境界定。若眼与青色和合。则生青识。若与余色和合。则生余识。问曰。若然者便有二心。知青色心。则异知黄色等心。复违识身经文。如说过去眼识。为缘过去法。缘现在法缘未来法耶。答曰。缘过去法。不缘现在未来。复有说者。于眼入定色定。于刹那不定。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于色定。答曰。若缘青色。则生青识。余则不生。缘黄等色亦复如是。问曰。青色众多。有青茎青枝青叶青花青果。若缘青茎识。云何不耶。即是缘青枝青叶青花青果识耶。评曰。应作是说。于三法定。问曰。若然者未生心心数法则多。答曰。未生法多复有何过。未来世竟无住处耶。先已有住处故。问曰。若心心数法。于缘定于所依亦定耶。答曰。于所依亦定。其事云何。如未来心心数法。于所依则远。若生现在前。与所依则俱。若灭则远所依。复有说者。未生心心数法。于所依远。若现在前则俱。若灭俱灭。问曰。若心心数法。于所缘所依定者。彼于何时。能有所缘。为于生时。为于灭时。若以生时。生时是未来。云何未来能有所作。若以灭时。灭是坏散衰退之法。云何坏散衰退之时能有所缘评曰。应作是说。灭时能缘非是生时。所以者何。未生法是未来。未来法不能有所作。灭时名现在。现在法能有所作。问曰。若然者云何以坏散衰退之法。能有所作。答曰。一切有法皆尔。体性羸劣。属众因缘不得自在。若心心数法。于依所缘和合。能有所缘未来世依及境界散乱。如未来过去亦尔。现在则众缘和合。若当现在。不能缘境界者。则毕竟无缘境界义。问曰。若心心数法。于所缘所依定者。此中何以但说所缘。不说所依。答曰。此中说所念事故。不说所依。若有所念。必依所缘。不用所依。如一境界。则为众多心心数法所缘。如前一心缘已后众多心亦缘。犹如一人而有百子。若一子念父余子亦念。彼一境界。为多心所缘。亦复如是。

问曰。若所更事异。所念事异。云何不提婆达多所更。延若达多能忆。若延若达多所更。提婆达多能忆。答曰。提婆达多身异。延若达多身异。忆本所作者身则不异。复有说者。如提婆达多延若达多心不得展转为因。忆本所作前为后因。复有说者。若心相续。若身相续。能忆本所作。提婆达多。延若达多。心不相续。身不相续。问曰。若心相续者。何以先见一牛。后见余牛。言是本牛。答曰。曾所更事。要当相似尔乃识之。先所见牛。虽复曾更。而与后牛不相似故。是以不识。若前牛与后牛相似。尔乃可识。前所更意。必当有力。后不失念。而能忆本所作。先生心聚。以意名说。后生心聚。以念名说。以前意有势力故。令后念忆本所作。不失念者。所谓不狂心不乱。不为苦痛所逼是也。

有二种心。一同行心。二同缘心。苦法忍苦比忍苦比智。是名同行心。不名同缘心。集法忍。集法智。是名同缘心不名同行心。苦法智亦名同行心亦名同缘心。其余心亦不同行。亦不同缘。同行心所更事。同缘心能忆。同缘心所更事。同行心能忆。有三种心。善不善无记。若善心所更事。善不善无记心能忆。不善无记心亦如是。复有四种心。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如善心所更事。四种心能忆。乃至不隐没无记心所更事。四种心能忆复有四种心。从因缘生心。从次第缘生心。从境界缘生心。从威势缘生心。若一心曾所更事。四心尽能忆。复有五种心。见苦所断心。乃至修道所断心。若见苦所断心所更事。五种心能忆。见集所断修道所断亦如是。见灭所断心所更事。四种心能忆。除见道所断心。道亦如是。除见灭所断心。复有六种心。所谓六识。若六识所更事。意识能忆。复有十二种心。欲界善心。不善心。隐没无记心。不隐没无记心。色界三种。除不善。无色界亦如是。学心。无学心。如十二种心。有相似十二法十二念。如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念尽能忆。不善亦如是隐没无记心所更法。有八种念能忆。欲界四。色界善不隐没无记学无学。欲界不隐没无记亦如是。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种念能忆。色界隐没无记心所更法。十种念能忆。除欲界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色界不隐没无记心所更法。十种念能忆。除无色界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心所更法。十种念能忆。除欲界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无色界隐没无记心所更法。九种念能忆。欲界善不善。色界善隐没无记。无色界三种学无学不隐没无记亦如是。学心所更法。十二种念能忆。无学心亦如是。

如经说。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诸长老。若不坏意。内入照了。外入法能生。正观现在前。则意识生。彼云何坏意入。答曰。坏有三种。所谓须臾坏命终坏究竟坏。须臾坏者。若入无想定灭尽定。是名须臾坏。命终坏者。如断善根坏善意。如凡夫人离欲乃至命终时坏不善意。究竟坏者。如苦比智生苦谛所断意究竟坏。乃至道比智生见谛所断意究竟坏。住不退法。斯陀含见谛所断意。及欲界修道所断六种意究竟坏。住不退法。阿那含一切见谛所断意。欲界修道所断染污意究竟坏。住不退法。阿罗汉一切染污意究竟坏。

以何等故所念事忘而复忆。答曰。众生之法心相似次第生知见者。有三种相似。所谓方便相似。境界相似。随顺相似。云何方便相似。如人读修多罗。而后忘失。后勤方便。还复通利。毗尼阿毗昙勤方便亦如是。先修不净观。而后忘失。后勤方便。随其境界。还现在前。安般观界方便亦如是。曾闻有婆罗门子读违陀经。而后忘失。还欲通利。尽其方便。而犹不能。往诣师所而问之言。本所读经今悉忘失。还欲通利。虽勤方便犹故不能。今当云何。其师问言。汝本读时云何而读。弟子答言。初读经时。手则索绳口诵经文。师告之言。当如先法还读诵之。弟子如教后便通利。是名相似方便。云何境界相似。如于此处见河池山林经行住处。后至异处。若见如先事者。还复忆念本所见事。是名境界相似。云何随顺相似。如得随顺饮食方土住处说法同行之人。则能忆本所作。曾闻有一比丘读诵阿含。而后忘失。虽勤方便。犹故不能还得通利。往诣大德阿难所。作如是言。本读阿含而今忘失。虽勤方便。犹故不能还令通利。今当云何。阿难语言。可求多油入浴室中。以用涂身暖水洗浴。加求随顺饮食方土住处说法同行之人。彼如其言。具诸方便即还通利。是名随顺相似。云何次第。彼相续不断是名次第。复有说者。次第者。不相续心还令相续。无能遮止。不为对治所坏。亦所更意力强。而不失念者。前生心聚。以意名说。后生心聚。以念名说。前心有力故。能令后心忆本所作不失念者。不狂不心乱。不为苦痛所逼。尊者和须蜜说曰。以三事故所念事忘而复忆。一者善取前相。二者有相似方便。三者不失念。

以何等故。先所念事忘而不忆。答曰。众生之法心不相似次第生心知见者。有三种不相似。所谓方便不相似。境界不相似。随顺不相似。云何方便不相似。如人读修多罗而后忘失。复读毗尼阿毗昙亦复忘失。先修不净观。后复忘失。复修安般观界方便。亦复忘失。是名方便不相似。云何境界不相似。本曾见河池山林经行住处如是等事。后至异处。不见如是等事。于前所见更不复忆。是名境界不相似。云何随顺不相似。若不得随顺饮食方土住处同行之人。于前所作永不复忆。是名随顺不相似。不次第者。不相续断绝。是名不次第。亦所更意力弱。而失所念者。彼前生心聚。以意名说。后生心聚。以念名说。前心弱故不能令后心忆本所作。失念者若狂心乱为苦所逼。尊者和须蜜说曰。以三事故。前所念事。忘而不忆。一者不善取前相。二者无相似方便。三者失所念。

问曰。色界修慧。亦有忘而不忆耶。答曰。亦有以身羸弱故。心亦羸弱。心羸弱故。所念事忘而不忆。谁有此忘而不忆耶。答曰。圣人凡夫俱有。圣人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亦于所念事忘而不忆。唯有如来。忆而不忘。何以知之。如经说。佛告舍利弗。假使诸比丘众。于百年中。若以坐床卧床。舆我而行。若当如来无上智辩。而有退失。无有是处。如持四弓喻。乃至广说。以是事故。知如来无忘。

何故祭祀饿鬼则到。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解佛经故。如经说生闻婆罗门。往至佛所。问佛言。沙门瞿昙。我有亲里命过。欲施其揣食。为得食不。佛告婆罗门。此事不定。所以者何。有五道生处。地狱乃至天道。婆罗门若汝亲里。生地狱中。即食地狱中食。以自存活。彼云何能受汝所施揣食。生畜生人天中。亦复如是。婆罗门言。沙门瞿昙。若我亲里。不生饿鬼中者。所施揣食。谁当受之。佛语婆罗门。欲令饿鬼道中无汝亲里者。无有是处。彼经虽说施与饿鬼则到未说所以。今者欲说祭祀饿鬼则到。非余处故而作此论。彼佛经。是此论根本因缘。诸经中未说者今尽说之。

以何等故。祭祀饿鬼则到。问曰。为以此道高胜故到。为以下贱故到。若以此道是下贱者。地狱畜生是则下贱。若以此道是高胜者。人天则胜。答曰。应作是说。不以胜到。亦不以贱到。云何能到。答曰。此道自尔乃至广说。有二事故。祭祀饿鬼则到。一者是业。二者此道自尔。先已说之。犹鸿雁孔雀鹦鹉舍利瞿翅罗共命等诸鸟。而能飞行乃至广说。然神不胜人。势不胜人。随其所欲。而能飞行。于虚空中。久住游戏。然人欲住虚空。去地四指经须臾间。犹无能者。如彼众鸟而能飞行。生处自尔此饿鬼道。祭祀则到。生处亦尔。亦如一地狱道中。或有能自识宿命者。如经说地狱众生作如是念。诸沙门婆罗门。恒如是说。贪欲是将来过患可畏之处。是以当断贪欲。我等以不能断贪欲因缘故。今受极剧苦痛极恼。问曰。彼作如是念时。为初生时为中时为后时耶。答曰。初生时非中后时。所以者何。初生之时。未受苦痛。若受苦痛。次前灭事。尚不能忆。况复久远。问曰。为住何心作如是念。善耶不善无记耶。答曰。住三种心。能作是念。为是意地。为五识身。答曰。意地非五识身。为是威仪为是工巧。为是报心。答曰。是威仪。非是工巧报心。所以者何。彼处无有工巧。以报心是五识地故。为念几世耶。答曰。一世。于彼处死。来生此间。或有说者。亦能忆念多世。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先说者好。亦能知他心者。其事云何。答曰。若狱卒杻械种种杀害之器。在前而立。作如是念。彼狱卒意今欲杀我。评曰。不应作是说。若然者人亦能知。可名他心智耶。如是说者好。彼有生处得智。能知此事。为初知为中知为后知耶。答曰。应如前广说。畜生中亦有能自识宿命者。如经中说。伤佉。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升此坐。即便升之。复作是言。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食此粳米肉饭。即便食之。复作是言。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示我所宝藏物。即便示之。问曰。作如是念时。为是初为中后耶。答曰。三时俱能。为住何心。答曰。住善不善无记心中悉能。威仪工巧报心亦能。能知几世耶。答曰。或有说者。能知一世。死彼生此处。或有说者能知多世。何以知之。曾闻有一女人。置其婴儿。在于一处。有因缘故。余行不在。时有一狼檐其儿去。时人捕搊而语之言。汝今何故檐他儿去。狼答之言。此小儿母是我等怨家。时人问言。有何怨耶。狼即答言。此小儿母。五百世中常食我儿。我亦五百世中常杀其子。若彼能舍旧怨之心。我亦能舍。时人语其儿母。可舍怨心。儿母答言。我今已舍。时狼观儿母心。虽口言舍。而心不放。即便害其儿命而去。如此者能知他心。亦识宿命。何时知耶。答曰。初中后悉知。住何心知。答曰。善不善无记悉知。意地知非五识身。威仪工巧报心亦能知。彼经文虽不说。而饿鬼道亦有此智。何以知之。曾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以咒术而问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根。若彼能舍旧怨之心。我亦能舍。尔时女人。作如是言。我今已舍怨心。鬼观女人。虽口言舍而心不放。鬼即断其命根。舍之而去。为何时知耶。答曰。广说如上。诸天道亦有此生处得智。而无现事可说。为何时知耶。答曰。广说如上。人道中无如此生得智。问曰。何以故无。答曰。非器非田故。复次人中有瞻相智。有睹言相智。彼生得智。为如此智所覆蔽故。复次人中虽无此生得智。而有胜妙者。所谓他心智愿智。问曰。为知几心。答曰。或有说者。地狱还知地狱心。畜生还知畜生心。饿鬼还知饿鬼心。复有说者。地狱还知地狱心。畜生还知畜生心。亦知地狱心。饿鬼还知饿鬼心。亦知地狱畜生心。天尽知五道心。问曰。若畜生不知天心者。施设世界经云何通。如说善住龙王。伊罗拔那龙王。知帝释心所念。犹如猛健丈夫屈伸臂顷。于自住处没。在帝释前立。答曰。此是比智。何以知之。诸天若欲出军斗战之时。善住龙王脊背诸骨。自然出声。彼作是念。今我脊背声出。定知诸天必与阿修罗共战。诸天若欲游戏之时。伊罗拔那龙王背上自然有香手像现。彼作是念。我今背上。有香手像现。定知诸天欲游戏园林。饿鬼亦有生得智。能识宿命。如偈说。

我本求财物如法或非法

他人得其乐今我受苦恼

问曰。为何时知。答曰。广说如上。诸天亦有生得智。能自识宿命。如偈说。

我今祇洹林恒住诸圣众

法王亦在中今我心欢喜

问曰。为何时知。答曰。广说如上。问曰。以何等故人无生得智自识宿命。答曰。非其器。广说如上。复次为余法所覆蔽。如性自念前生智。复次人中虽无生得智。自识宿命通。而有胜妙者。所谓宿命通愿智彼亦能。雷电兴风降雨者。唯畜生能非余。畜生道中。唯龙能非余。彼畜生中。能兴风降雨。近者是其功用果。所住之处。远边外出者。是其威势果。问曰。为一龙能作如是等事不耶。答曰能作。问曰。若然者。经何以说异耶。如说或有天能雨。或有天能风。乃至广说。答曰。随其所乐故。或有乐为雨者乐为风者。乃至广说。以所乐不同。经说有异。如此等自尔。所欲便果。彼饿鬼道自尔。施其揣食则到。复有说者。五道生处。各有自尔之法。如地狱报色断便还续。生处自尔。畜生中能飞虚空。饿鬼施揣食则到。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见果而广能修因念力者。久远所作。久远所说。而能忆念梵行者。能得解脱分达分善根得正决定。天中有自然随意所须之物。如是等诸道。各有生处自尔之法。复有说者。方土亦有生处自尔之法。如罽宾土秋时牛咽系郁金花鬘。余方贵胜。所不能得。如那伽罗国。凡人饮蒲桃酒。东方贵人所不能得。如东方贵胜衣绢凡人衣氎。如北方人贵胜衣[疊*毛]凡人衣绢。如诸道诸方各有生处自尔之法。随意能果。彼饿鬼亦尔。施其揣食。随意能果。

复次有人长夜有如是欲。有如是念。乃至广说。彼人长夜有如是欲如是念。所念便果。犹如边僻聚落中人。为富名故守护家财。多畜牛羊衣服谷米及诸生业之具。为名誉故不施与人。以不施与人故。身坏命终堕饿鬼中。复有说者。有人性亲爱眷属欲饶益之。为眷属故。如法或不如法求财。及其得时。以悭惜故。于己眷属尚无心与。况复余人。以无施心故。身坏命终堕饿鬼中。若在本舍边不净粪秽厕溷中住。诸亲里等。生苦恼心。作如是念。彼积聚财物自不受用。又不能施人。以苦恼心故。欲施其食。请诸眷属亲友知识沙门婆罗门。施其饮食。尔时饿鬼亲自见之。于眷属财物生己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财物。我所积聚。今施与人心大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即时增长舍相应思。以如此业。能得现报。是故施其揣食则到。复有说者。过去世时作如是业。施与则到。其事云何。尊者和须蜜答曰。彼诸饿鬼。以悭惜故有颠倒想有颠倒见。以有颠倒想见故。河见非河。水见非水。于好饮食。见是不净。彼诸亲里。为于此人修布施时。能生信心。则除颠倒。见河是河见水是水见食是食。复有说者。饿鬼有二种。一者乐净。二者乐不净。彼乐净者。以悭惜故。于河等颠倒想。如先说。乐不净者。见河则干。于满器饮食。见其中空。若诸亲里。为其人故。修布施时。其鬼见已。于所施物及福田所。生欢喜心。即能增长舍相应思。以是业故。除颠倒想。乐净者。于河见河。见水是水。器中饮食。见是净食。乐不净者。见水满河。于空器中。见食满器。以是事故。作如是说。施与饿鬼揣食则到。复有说者。彼饿鬼前世有少善行。于诸饮食。不生倒想。以悭惜故。身心怯弱。以怯弱故。不能往诣诸饿鬼中有威德者所。或有因缘。往诣其所。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以自身卑贱故。彼威德饿鬼。以福德因缘。有种种饮食。此鬼身心怯弱故。不敢食之。若诸亲里。为其人故。修布施时。其鬼见已。于所施物及福田所。生欢喜心。以此信乐心故。便得胜身心。以得胜身心故。而能往诣诸饿鬼中有威德者所。生喜心乐心。所得饮食。尽能食之。以是事故。施于饿鬼揣食则到。尊者佛陀提婆说曰。不应他作他受。但以彼诸亲里为其鬼故修行布施。其鬼若于福田财物。生信敬心。于此果报。亦有其分。以是事故。施与饿鬼揣食则到。非余道也。问曰。为饿鬼作福。为唯得饮食。亦增益其身耶。答曰。亦得饮食。亦增益身。得饮食如先所说。云何增益其身。其身臭者得香。恶色得好。粗触得细。无威德身。得威德身。问曰。余道中亦能得此果报不耶。答曰。若能生信心则得。不能生者则不得。问曰。若诸道中。皆得如是等事。此中何以独说饿鬼道。不说余道。答曰。以诸饿鬼为饥渴故。常有悕望饮食之心。以自存活。余道不必有如是心。是故不说。复有说者。以饿鬼道中常有求心期心。是故施之则到。有五趣所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问曰。五趣体性。为是不隐没无记为是三种。若是无记者。波伽罗那说云何通。如说趣性是一切使所使。若有三种。则坏诸趣体。云何坏趣体。答曰。地狱众生。则应成就他化自在天烦恼业。及善他化自在天亦成就地狱众生烦恼业及不善。应作此说。趣体性是不隐没无记。问曰。若然者。波伽罗那说云何通。答曰。彼应作如是说。地狱畜生饿鬼人趣体性。是欲界一切遍使。及思惟所断。诸使所使。天趣体性。是三界一切遍使。及思惟所断。诸使所使。应如是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彼诵者错谬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和合诸趣心。是五行所断。是以一切使所使。复有说者。趣体性有三种。问曰。若然者。云何不坏趣体性。答曰。若已成就言之则坏。若以现在行言之则不坏。云何现在行言之则不坏。答曰。如地狱畜生饿鬼成就他化自在天烦恼业及善。而不现前行。如他化自在天成就地狱饿鬼畜生烦恼业及不善。而不现在行。评曰。应作是说。地狱体性。是不隐没无记。何以知之。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诸长老。若地狱漏现在前。造作地狱苦痛身口意业。所谓身口意曲浊秽果报。生地狱中。生已受彼报。色乃至识。是名地狱趣。诸长老。除此五阴。更无有法名地狱趣。以是事故。知趣体性是不隐没无记。然以报故五趣差别。此是趣性。今当说趣。所以者何。故名为趣。答曰。趣彼生处。趣彼生相续。是名为趣。

已说诸趣总相。一一相今当说。云何名地狱趣。答曰。是地狱分。与地狱众生为伴。受地狱身处。所得体性。得诸入。得生彼处。得不隐没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地狱趣。以何等故。名泥梨迦。泥犁迦秦言无有。所以者何。彼中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喜无利无喜无乐无喜乐。故言无有。复有说者。作增上身口意恶行。故生彼处。彼处生相续。是名地狱趣。复有说者。地狱趣者。是名施设。是想施设。不必如名悉有其义。复有说者。是趣卑下。于五道中更无卑下。如地狱趣。故名卑下。复有说者是趣堕落。如偈说。

诸堕地狱者其身尽倒悬

坐诽谤贤圣及诸净行者

诸根皆毁坏如彼燋烂鱼

复有说者。泥犁迦。秦言无去处。所以者何。生彼众生。无有去处。无有依处。无有救处。故名无去处。复以何故名阿毗至。阿毗至秦言无间。亦名淳受苦痛。亦名百钉钉身。亦名六苦触。复有说者。众生生彼者。多无处容受。故言无间。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生余地狱者多。生阿毗至者少。何以知之。作增上身口意恶业。生阿毗至中众生少。有作增上身口意恶业者。如众生少。作增上善行。生有顶中。彼亦如是。复有说者。无有暂乐故名无间。问曰。若然者。余大地狱中。有意乐为乐受间耶。答曰。虽无意乐。乐受有二种。一者依二者报。一切地狱。无报乐受而有依乐受。阿毗至中。依乐受亦无。何以知余大地狱中有依乐受。如施设世界经中说。唱活地狱中。有泠风来。吹众生身。还生血肉。或作是唱。诸众生活。诸众生活。尔时众生即便还活。以是事故。知余地狱有依乐受。阿毗至中无如是事。故无依乐受。复有说者。生阿毗至中众生其身虽大。受苦痛时无有间处。故名无间。问曰。地狱为在何处。答曰。或有说者。阎浮提下四万由旬。有阿毗至地狱。问曰。其余诸狱。为在上下耶。为在傍边耶。答曰。或有说者。阿毗至狱。在于中央。其余诸狱周回四边。如今城在其中村落围绕问曰。此阎浮提纵广七千由旬。下诸地狱各各广大。如偈说。

火焰遍满多由旬见者恐怖身毛竖

诸恶众生常然之其焰炽盛不可近

如是地狱一一广大。云何可受。答曰。此大地形。下广上狭。其犹垛谷在地。是故经说大海渐广转深。复有说者。阿毗至狱最在其下。次上有火炙地狱。次炙地狱。次大叫唤地狱。次叫唤地狱。次押地狱。次黑绳地狱。次唱活地狱。彼阿毗至狱。纵广高下二万由旬。周匝八万由旬。其余诸狱。纵广万九千由旬。或有说者。其余诸狱纵广万由旬。复有说者。阎浮提下四万由旬。有阿毗至狱。阿毗至狱。纵广高下二万由旬。周回八万由旬。火炙地狱。纵广高下五千由旬。乃至唱活地狱。各各五千由旬。如是七地狱。合三万五千由旬。余五千由旬。千由旬青色地。千由旬黄色地。千由旬赤色地。千由旬白色地。五百由旬是白墡。五百由旬是泥。一一地狱。有十六眷属。云何十六。答曰。一一地狱各有四门。一一门各有四眷属。一名热沙上下没膝地狱。二名恶虫沸屎地狱。有刀道地狱。有雨刀叶地狱。有刀林地狱。如是三种。是第三眷属。第四名热灰河地狱。如是门门。各有四种眷属。阿毗至狱。通己身及眷属。合有十七。余七地狱亦尔。都合有一百三十六。诸眷属地狱中。以种种苦治罪人。正地狱中。以一种苦治罪人。阎浮提下。亦有正地狱。阎浮提地上。唯有边地狱。或在山上。或在谷中。或在旷野。或在空中。弗婆提瞿陀尼。唯有边地狱。无正地狱。郁单越。无正地狱。亦无边地狱。所以者何。彼是净果报。问曰。以何等故。阎浮提下。有正地狱。余处则无。答曰。阎浮提人。修善猛利。作不善业。亦复猛利。是故阎浮提。有正地狱。余处则无。问曰。如余方亦作五无间诸余重业。为于何处受其报耶。答曰。于此阎浮提下受。问曰。诸地狱卒。为是众生。为非众生耶。若是众生者。多作不善业。当于何处复受此报。若非众生者。昙摩须菩提所说偈。复云何通。如说。

刚强嗔恚人常乐作诸恶

见他苦生喜死作阎罗卒

答曰。或有说者。是众生数。问曰。若然者。多作不善业。当于何处复受此报。答曰。即于彼处受报。所以者何。作无间业断善根。增上邪见者。犹于如受报。况地狱卒。复有说者。非众生数。以诸众生罪业因缘故。实非众生。作众生像。而现其前。以种种事。治诸罪人。问曰。若然者。昙摩须菩提偈云何通。答曰。此造文颂不必须通。所以者何。造文颂。有增有减。有得有失。若欲通者。其事云何。答曰。诸以铁锁系缚众生。诣阎罗王所。是众生数。余种种治诸罪人者非众生数。如是说者好。地狱众生其形云何。答曰。其形如人。言语云何。答曰。初生未受苦痛时。尽作圣语。后受苦痛时。虽出苦痛声。乃至无有一言可分别者。但有打棒坏裂之声。

云何名畜生趣。答曰。是畜生趣分。与畜生为伴。乃至广说。以何等故。名畜生趣。答曰。其形傍故行亦傍。其行傍故形亦傍。故名畜生趣。复有说者。作身口意过行。生彼道中。故名畜生趣。复有说者。畜生者名施设想。施设不必如名尽有其义。复有说者。遍有故名畜生趣。此遍五道中。地狱中有无足者。如能究陀。有二足者。如乌鸠罗那等。有四足者。如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饿鬼中亦有无足者。如蛇等。有二足者。如乌鸠罗那等。有四足者。有威德者。则有象马等。无威德者。唯有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人中亦有无足者。如腹行虫等。有二足者。如鸿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天中四天王三十三天。有二足者。如雁孔雀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自上有二足者。如雁孔雀鸟等。问曰。闻自上诸天。亦乘象马。今言无者。其事云何。答曰。彼众生福业因缘故。作非众生数象马形。以自娱乐。复有说者。以盲冥故。名为畜生。盲冥者。谓无明也。五道之中。无明多者。莫若畜生。问曰。畜生住处正在何所。答曰。根本住处在大海中。诸渚亦有。其形云何。答曰。其形傍侧。亦有形上向者。如毗舍遮。如伊卢萨迦。如闇卢破鞠罗紧那罗等。言语云何。答曰。世界初成时。一切众生。尽作圣语。后以饮食过患。时世转恶。谄曲心多。便有种种语。乃至有不能言者。云何名饿鬼趣。答曰。是饿鬼分。乃至广说。以何等故。名卑帝梨。卑帝梨。秦言祖父。或有众生。最初生彼道中。名为祖父。后诸众生生彼处。生彼相续者。亦名祖父。是故此趣名为祖父。复有说者。众生长夜。修行广布悭贪之心。生彼趣中。故名饿鬼。复有说者。此是名施设。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多饥渴故。名曰饿鬼。彼诸众生其腹如山。咽如针孔。于百千岁不闻水声。亦不曾见。何况得触。复有说者。被驱使故名曰饿鬼。彼恒为诸天。处处驱使。是故此趣名曰驱使。复有说者。常于他人有悕望故。名曰饿鬼。以如是等缘故。此趣名饿鬼。问曰。此趣住在何处。答曰。或有说者。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阎罗王住处。是根本住处。其余诸渚亦有。住阎浮提渚者有二种。一有威德。二无威德。有威德者。住花林果林种种树下好山林中。亦有宫殿在虚空中者。无威德者。住不净粪秽屎尿之中。弗婆提瞿陀尼。亦有二种。有威德者。无威德者。郁单越唯有威德者。所以者何。彼地清净果报处。四天王三十三天。唯有威德者。复有说者。阎浮提西。有五百渚。两渚中间。有五百饿鬼城。其二百五十。有威德者住。其二百五十。无威德者住。是故尼弥转轮圣王。告御者摩多罗曰。我欲升天。汝可从是道去。使吾见诸众生受恶。报者受善报者。尔时摩多罗御者。即如王教。从诸城过。尔时彼王。罪福俱见。有威德者。如诸天子。头戴天冠。身着天衣。食甘美饮食。各各游戏。而自娱乐。无威德者。裸形无衣。以发自覆。手执瓦器。行乞自活。其形云何。答曰。有上立者。有傍侧者。或面似猪。如壁上画像。言语云何。答曰。世界初成。一切众生。尽作圣语。余如先说。复有说者。随其死处。往生彼间。如彼本形。随彼本语。评曰。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从无色界死。来生此趣。可无形无言耶。应作是说。随彼生处。形言亦尔。

人趣云何。答曰。是人分。是人伴侣。乃至广说。以何等故。名摩[少/兔]奢。摩[少/兔]奢。秦言意。昔有王名顶生。化四天下。告诸众生。诸有所作意。当善思。当善筹量。当善忆念。时诸众生即如王教。诸有所作。思量忆念。然后便自有工巧作业种种差别。以人所作先意思故。是故名人。为意如人。先未有此名时。展转相呼多罗裳伽。亦呼阿婆达荼。复有说者。以修下身口意善业。生彼趣中。故名人趣。复有说者。是名施设。广说如上。复有说者。慢偏多故。五道之中慢心多者。莫若于人。是故此趣名为人趣。复有说者。此趣能止息意故五道之中能止息意。莫若人趣。所以者何。人能得解脱分善根达分善根。能亲近善知识等四法。亦能修行亲近善知识等四法。是故此趣名人。问曰。为住何处。答曰。住四天下。亦住八大渚上。所谓一名拘罗婆。二名乔罗婆。三名毗地呵。四名苏毗地呵。五者奢吒。六名郁多罗曼提那。七名婆罗。八名遮摩罗。彼拘罗婆乔罗婆二渚。是郁单越眷属。毗地呵苏毗地呵二渚。是弗婆提。眷属奢吒郁多罗曼提那二渚。是瞿陀尼眷属。婆罗遮摩罗二渚。是阎浮提眷属。复有说者。此二渚是阎浮提。别名三天下。二渚亦如是。复有说者。此诸渚上。尽有人住。但其形短小。此一一渚。有五百小渚以为眷属。或有人住。或无人住。问曰。人形云何。答曰。其形上立言语云何。答曰。世界初成时。尽作圣语。余如上说。云何天趣。答曰。天分天伴侣。得天身。乃至广说。以何等故名天趣。答曰。诸趣中胜故。有何等胜。所谓有胜乐胜吉善胜身胜形体胜。有如是胜故名曰天趣。复有说者。行增上身口意善业。生彼趣中故名天趣。复有说者。此名施设。广说如上。复有说者。诸天无昼夜。常以光明自照故名天趣。复有说者。以善行因缘故。生彼天趣中。常自游戏娱乐故名天趣。为住何处。答曰。住须弥山侧。四边水上。绕须弥山。广万六千由旬。有杵手天住处。次上万由旬。绕须弥山。广八千由旬。是持花鬘天所住之处。次上万由旬。绕须弥山。广四千由旬。是常放逸天所住之处。次上二万由旬。绕须弥山。广二千由旬。是四天王所住之处。有七种金山。四天王城天民村落悉在其中。此处诸天于下最多。次上四万由旬。须弥山顶有善见城。纵广万由旬。是三十三天所住之处。须弥山顶纵广几何。答曰。周匝四万由旬。离须弥山顶四万由旬。中间如云。有焰摩诸天。依地而住。如是次第。上至善见诸天。皆依地住。从善见天。上至阿迦贰吒天。亦依地住。

End

黄念祖:圆满成就 第九卷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

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后。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么人通信。某甲虽不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九卷

景德传灯录 第九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一十三人见录。潭州沩山灵佑禅师。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杭州大慈寰中禅师。天台山普岸禅师。筠州常观禅师。潭州石霜性空禅师。福州大安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九卷

五灯会元 第九卷◎沩仰宗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溪赵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九卷

碧岩录 第九卷⊙碧岩录第八十一则垂示云:搀旗夺鼓,千圣莫穷。坐断淆讹,万机不到。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本体如然,且道凭个什么,得恁么奇特?举,僧问药山: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山云:看箭。僧放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九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九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二夹山寺入院小参。师云。收光摄彩信天真。事事圆成物物新。内既无心外无相。更于何处觅通津。还有透得赵州关底么。试出众相。见问承师有言逶得赵州关。如何是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九卷

祖堂集 第九卷祖堂卷九落浦落浦和尚嗣夹山,在澧州。师讳元安,凤翔麟游人也,姓谈。自少歧阳怀恩寺从兄佑律师受业。至于论经,无不该通。先礼翠微,次谒临济,各有所进。后闻夹山直造澧阳。才展座具,时夹山问:这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九卷

禅林僧宝传 第九卷龙牙居遁禅师禅师名居遁、生於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癯、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九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九卷往生杂流第八唐 张钟馗张钟馗。唐朝人,居住在长安,以杀鸡为业。临命终时,看见一位穿粉红衣服的人赶著鸡群来到他面前,并且大声叫说:啄!啄!群鸡就往张钟馗的身上啄,使得他的双眼血流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