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九卷 起世因本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30 11:22

第九卷 起世因本经

劫住品第十

诸比丘。世间别有三种中劫。何等为三。一者刀兵。二者饥馑。三者疾疫。云何名为刀兵中劫。诸比丘。刀兵劫者。尔时众人。无有正行。不如法说。邪见颠倒。具足同行十不善业。是时众生唯寿十岁。诸比丘。其人如是寿十岁时。女生五月。即便行嫁。犹如今日年十五六。嫁向夫家。今时地力所生酥油生酥石蜜沙糖粳米。至于彼时。一切灭没。不复出现。又彼人民。寿十岁时。纯以羖羊毛褐为衣。犹如今日迦尸迦娇奢耶衣。刍摩缯衣。度究逻衣。句路摩娑衣。劫贝衣。甘婆罗宝衣。最为胜妙。彼毛褐衣。亦复如是。当于尔时。唯食稗子。犹如今人食粳米等。以为美食。又为父母之所怜爱。愿其十岁。以为上寿。亦如今人愿寿百岁。诸比丘。彼十岁时。所有众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及婆罗门。不敬耆旧。然亦得他供养承事赞叹尊重。犹如今时行法教人。名誉无异。何以故。其业尔故。又诸比丘。十岁时人。无有善名。亦不修行十善业道。一切多行不善之业。众生相见。各生毒害杀戮之心。无慈愍意。如今猎师在空山泽见诸禽兽。唯起毒害屠杀之心。又诸比丘。当于彼时。一切人民严身之具。皆是刀仗。亦如今人花鬘耳珰颈璎臂钏指环钗镊。以庄严身。彼用刀仗。亦复如是。又诸比丘。当于彼时。中劫将末。七日之内。一切人民。手所当触。若草若木。土瑰瓦石。悉成刀仗。其锋甚利。胜人所造。各各竞捉。共相屠害。七日之间。相杀略尽。因此命终。并堕恶趣。受地狱苦。何以故。以其相向各生杀心浊心恶心无利益心无慈悲心无净心故。诸比丘。此等名为刀仗中劫。

诸比丘。云何名为饥馑中劫。诸比丘。饥馑劫时。一切人民。无有法行。邪见颠倒。具足皆行十不善业。以是因缘天不降雨。以无雨故。世便饥馑。无复种子。白骨为业。诸皮活命。云何名为白骨为业。诸比丘。饥馑之时。彼诸人民。若于四衢。若于街巷。城郭行路。处处悉往。收拾白骨。水煎取汁。饮以活命。是故名为白骨为业。云何名为诸皮活命。诸比丘。饥馑劫时。彼诸人民。以饥急故。取诸树皮。煮饮其汁。以自活命。是故名为诸皮活命。诸比丘。彼时众生。饥饿死已。皆当下生恶趣之中。所谓堕在阎摩罗世。受饿鬼身。以彼众生悭贪嫉妒。畏食物尽。争取藏故。诸比丘。此等名为饥馑中劫。

诸比丘。云何名为疾疫中劫。诸比丘。彼时人民。欲行正法。欲说如法。亦欲行于无颠倒见。亦欲具行十善业道。但于是时。诸如法人。以其过去无十善业胜果报故。遂令非人放其灾气。流行疠疫。致使多人得病命终。诸比丘。又于如是疾疫劫时。更有他方世界无量非人。来为此间一切人民作诸疫病。何以故。以其放逸行非法故。彼诸非人夺其精魂。与其恶触。令心闷乱。其中多有薄福之人。因病命终。譬如国王若王大臣。守护民故。于其界首。安置戍逻。有时他方盗贼忽来。由彼戍逻不谨慎故。有放逸故。被诸群贼一时诛戮。或灭其家。或破村落。或屠聚邑。或毁国城。如是如是。以放逸故。他方非人来行疾疫。命终皆尽。亦复如是。或复彼时。他方非人。来行疾病。时诸众生无放逸行。但彼鬼大力强相逼恼。夺其精魂。与其恶触。令心闷乱。于中多有遇病命终。譬如国王或王大臣。为诸聚落。作守护故。安置镇防。或于后时。他方劫贼来相侵扰。而是镇防无有放逸。勤谨遮护。但彼贼大力强相逼恼。亦能一时。诛戮诸人。或灭其家村舍聚落。略说如上。如是如是。诸比丘。于疾疫劫。众人遇病。逼切命终。亦复如是。其身死已。皆得上升。生诸天中。所以者何。为彼众人。无相害心。无恼乱心。有利益心慈心净心故当命终。时又各相问。汝病可忍。得少损不。颇有脱者。颇有起者。颇有疾病全差者不。诸比丘。以是因缘得生天上。此等名为疾疫中劫。诸比丘。是名世间三种中劫。

世住品第十一

诸比丘。于世界中。有四无量。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若天若人。世中算数。欲取其量。经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若干百千年。若干俱致年。若干百俱致年。若干千俱致年。若干百千俱致年。终不能得。何等为四。诸比丘。若世界住。此不可得算计而知。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若干百千年。若干俱致年。若干百俱致年。若干千俱致年。若干百千俱致年。诸比丘。若世界住已坏。亦不可得算计而知。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若干百千年。若干俱致年。若干百俱致年。若干千俱致年。若干百千俱致年。诸比丘。若世界坏已复起。此亦不可算计而知。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若干百千年。若干俱致年。若干百俱致年。若干千俱致年。若干百千俱致年。诸比丘。若世界成已住。此亦不可算计而知。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若干百千年。若干俱致年。若干百俱致年。若干千俱致年。若干百千俱致年。诸比丘。此等名为四种无量不可量不可称不可思议。若天若人。无有算计而能数知。若干百千万年。若干百千万俱致年者。诸比丘。于此东方所有世界。转住转坏。无有间时。或有转成。或有转坏。诸比丘。南西北方。所有世界。转成转住转坏。亦复如是。诸比丘。如五段轮。除其轴已。旋转不住。无暂闲时。略说世界。亦复如是。又如夏雨。其滴粗大。相续下注。亦无休间。如是东方南西北方成住坏转。无停住时。亦复如是。

诸比丘。于其中间。复有三灾。何等为三。一者火灾。二者水灾。三者风灾。于火灾时。光音诸天。首免其灾。水灾之时。遍净诸天。首免其灾。风灾之时。广果诸天。首免其灾。云何火灾。诸比丘。火灾起时。诸众生等。皆有善行。所说如法。五见成就。无有颠倒。具足修行十善业道。无觉观禅。不用功修。自然而得。时彼众生。以神通力。住于虚空。住诸仙道。住诸天道。住梵行道。如是住已。受第二禅无觉观乐。如是证知。成就具足。身坏即生光音天中。地狱众生。畜生众生。阎摩罗世。阿修罗世。四天王世。三十三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自乐天。他化自在天。及魔身天。乃至梵世。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证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则名为世间转尽。

诸比丘。云何世间住已转坏。诸比丘。当于彼时。无量时长远时。天下亢旱无复雨泽。所有草木。一切干枯。无复遗余。譬如苇荻乘青刈之。不得雨水。干枯朽坏。无复遗余。如是如是。诸比丘。天久不雨。一切草木。悉皆干枯。亦复如是。诸比丘诸行亦尔。一切无常不久住。不坚牢不自在。破坏之法。应当厌离速求解脱。

复次诸比丘。尔时有迦梨迦大风。吹八万四千由旬大海之水。皆令四散。于下即有日大宫殿。便吹一日。出在海上。置于须弥山王半腹之间。去地四万二千由旬。日行道中。诸比丘。此名世间第二日出世间。诸小陂池沟河。一切干竭。无复遗余。诸比丘。一切诸行。悉皆无常。略说如上。当求免脱。复次诸比丘。略说如前。迦梨迦风吹大海水。复出日宫殿。置日道中。是名世间第三日出世间。所有大陂大池大沟大河。及恒河等。一切诸河。悉皆干竭。无复遗余。诸行亦尔。一切无常。如是次第。世间复有第四日出。尔时一切大水大池。所谓善现大池。阿那婆达多大池。曼陀只尼大池。蛇满大池等。悉皆干竭。无复遗余。诸行亦尔。一切无常。如是次第。世间复有第五日出。当于是时。此大海水。渐渐干竭。初少减损。如齐脚踝。乃至转减。如至脚膝。乃至半身。乃至一身。二三四五六七人身。齐此干竭。诸比丘。五日出时。大海之水。渐更损减。半多罗树。乃至一多罗树。或二三四五六七多罗树。渐复乃至半俱卢奢。一二三四五六七俱卢奢。减损干竭。乃至半由旬。一由旬。二三四五六七由旬。以渐而减。乃至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三四五六七百由旬。以渐而减。诸比丘。五日出时。大海之水。渐复损减。一千由旬。二千由旬。乃至三四五六七千由旬。诸比丘。当于世间五日出时。彼大海水。所余残者。略说乃至。七千由旬。或至六千五四三二一千由旬。如是乃至七百由旬。六百由旬。五四三二一百由旬。余水残在。如是乃至。或七由旬。或六由旬。五四三二一由旬在。或复减至七俱卢奢。六拘卢奢。五四三二一俱卢奢。余水残在。诸比丘。于世间中。五日出时。彼大海水。余残在者。深七多罗树。或六多罗树。五四三二一多罗树。或复余水。深如七人。或如六人。五四三二一。或复一人。乃至半人。或膝已下。或至于踝。水残齐此。又五日出时。于大海中。或时少分有余残水。如秋雨时。牛迹之中。少分有水。如是如是。五日出时。大海之中。少水亦尔。又诸比丘。五日出时。彼大海中。于一切处。乃至干竭。无复余水。如涂脂者。诸比丘。一切诸行。亦复如是。无常不久。须臾暂时。略说乃至。可厌可离。应求免脱。

复次诸比丘。略说如前。乃至六日出现世时。彼四大洲。及八万四千小洲。一切大山乃至须弥山王。并皆烟起。起已复起。犹如瓦师烧器物时。器上火焰一时俱起。起已复起。其火遂盛。充塞遍满。如是如是。彼四大洲。及诸大山。烟起猛壮。亦复如是。略说乃至。诸行无常。应求免脱。

复次诸比丘。略说如前。七日出时。彼四大洲。及八万四千小洲。一切大山乃至须弥山王。普皆洞然。地下水际。亦悉干竭。水聚既尽。风聚亦消。如是火焰炽盛之时。须弥山王顶际上分。七百由旬。一时崩落。其火转炽。风吹上烧梵天宫殿。唯不能至光音天中。尔时彼天所有后生光音天子。未知世间劫有转坏。转坏已成。及转住故。皆生恐怖。惊愕颤悚。咸相谓言。将无火焰延来烧此光音宫殿。是时彼中旧。住光音诸天子辈。善知世间劫坏成住。慰喻后生诸天子言。汝诸仁等。莫惊莫畏。汝诸仁等。莫惊莫畏。所以者何。诸仁当知。昔有光焰亦至于此。时诸天众闻此语已。即便忆念往昔火光。忆念彼光不离于心。故得此名。所谓光天。彼火如是。极大炽燃猛焰洪赫。焚其灰烬。无复遣余。而可记识。诸比丘。诸行如是。略说乃至。可求免脱。诸比丘。云何世间坏已复成。诸比丘。尔时复经无量久远不可计数日月时节。起大重云。乃至遍覆梵天世界。既遍覆已。注大洪雨。其滴甚粗。或如车轴。或复如杵。经历多年。百千万年。彼雨水聚。渐渐增长。乃至梵天所住世界。其水遍满。然彼水聚。有四风轮之所住持。何等为四。一名为住。二名安住。三名不堕。四名牢主。时彼水聚雨断已后。还自退下。无量百千万亿由旬。当于尔时。四方一时有大风起。其风名为阿那毗罗。吹彼水聚。波涛沸涌混乱不停。水中自然生大沫聚。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沫聚。掷置空中。从上造作诸梵宫殿。微妙可爱。七宝间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赤珠车磲玛瑙。诸比丘。以此因缘。有斯上妙宫殿墙壁。梵身诸天。世间出生。

诸比丘如是作已。彼大水聚。复更退下。无量百千万亿由旬。略说如前。四方风起名阿那毗罗。由此大风。吹掷水沫。复成宫殿。名魔身天。墙壁住处。如梵身天无有异也。唯有宝色粗细差降少殊异耳。如是造作他化自在诸天宫殿。化乐诸天宫殿。次后造作删兜率陀诸天宫殿。次造夜摩诸天宫殿。如是次第具足出生。皆如梵身诸天宫殿。但其宝色渐少粗异。诸比丘。时彼水聚。转复减少。乃至退下。无量百千万亿由旬。湛然停住。于水聚中。周匝四方。自然起沫。浮在水上。厚六十八亿由旬。周阔无量。譬如泉池及陂泊中。普遍四方。皆有浮沫。弥覆水上。凝然而住。如是如是。诸比丘。彼水聚中。普四方面。浮沫在上。厚六十八亿由旬。周阔无量。亦复如是。

诸比丘。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即复造作须弥山王。次作城郭。杂色可爱。四宝所成。谓金银琉璃颇梨等宝。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便有须弥山王。出生显现。诸比丘。又于是时。毗罗大风吹彼水沫。于须弥山王上分四方造作山峰。其峰各高七百由旬。杂色殊妙。七宝合成。所谓金银乃至砗磲玛瑙。以是因缘。世间出生四大山峰。彼风如是次第。又吹水上浮沫。为三十三天。造作宫殿。次复更于须弥山王东西南北半腹之间。四万二千由旬处所。为四大天王。造作宫殿。城壁垣墙。皆是七宝。端严殊妙。杂色可观。如是讫已。尔时彼风又吹水沫。于须弥山王半腹之间。四万二千由旬。为月天子。造作宫殿。高大城壁。七宝成就杂色庄严。如是作已。复吹水沫。为日天子。具足造作七大宫殿。城郭楼橹皆七宝成。种种庄严。杂色可观。以是因缘。世间便有七日宫殿。安住现在。又诸比丘。其风吹彼水聚沫。于须弥山上。更复造作三处城郭。七宝庄严。杂色殊妙。所谓金银乃至砗磲玛瑙等宝。以此因缘。如是城郭世间出生。复次诸比丘。阿那毗罗大风。又吹此沫。于海水上。高万由旬。为空居夜叉。造颇梨宫殿。城郭楼橹皆亦颇梨。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便有空居夜叉宫殿城壁。具足出生。

复次诸比丘。时阿那毗罗大风又吹水沫。于须弥山王东西南北。各各去山一千由旬。大海之下造作四面阿修罗城。七宝庄严。微妙可爱。乃至世间。有此四面阿修罗城。如是出生。

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掷置须弥山王之外。即于彼处。复造大山。名曰佉提罗迦。其山高广。各四万二千由旬。皆是七宝庄严成就。殊妙可观。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复有佉提罗迦山。如是出生。

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又掷置于佉提罗迦山外。更于彼处造作一山。名曰伊沙陀罗。其山高广各二万一千由旬。杂色可爱。七宝所成。乃至砗磲玛瑙等宝。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便有伊沙陀罗山。如是出生。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又更掷置伊沙陀罗山外。亦于彼处造作一山。名曰由乾陀罗。其山高广一万二千由旬。杂色可爱。乃至砗磲玛瑙七宝所成。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便有由乾陀罗山王。显现出生。如是次第。作善现山。高广正等六千由旬。次复造作马片头山(旧云半头)。高广正等三千由旬。次复造作尼民陀罗山。高广正等一千二百由旬。次复造作毗那耶迦山。高广正等六百由旬。次复造作斫迦罗山。高广正等三百由旬。杂色可爱。皆是金银琉璃颇梨赤珠砗磲玛瑙等。七种妙宝之所成就。具说如上。造佉提罗迦山无有异也。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便有斫迦罗山等。如是出生。

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又散掷置斫迦罗山外。于四方面作四大洲。及八万小洲。并余大山。如是展转。造作成就。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便有此四大洲八万小洲诸大山等。次第出现。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水沫。过四大洲八万小洲须弥山王并余一切大山之外。周匝安置。名曰大轮围山。高广正等六百八十万亿由旬。牢固真实。金刚所成。难可破坏。诸比丘。以是因缘。大轮围山。世间出现。

复次阿那毗罗大风吹掘大地。渐渐深入。乃于其中。置大水聚。湛然停积。诸比丘。以此因缘。于世间中复有大海。如是出生。复何因缘此大海水。如是碱苦不堪饮食。诸比丘当知此事有三因缘。何等为三。一者从火灾后。经无量时长远时。起大重云。弥覆凝住。乃至梵天。然后降雨。其滴甚大。广说如前。彼大雨汁。洗梵身天一切宫殿。次复遍洗魔天宫殿。他化自在天宫殿。化乐天宫殿。兜率陀天宫殿。夜摩天宫殿。洗已复洗。如是大洗。洗彼宫时。所有碱辛苦味。悉皆流下。次复遍洗须弥山王及四大洲。八万小洲诸余大山。轮围山等。如是洗时。浸渍流荡其中所有碱辛苦味。一时并下入大海中。诸比丘。此第一因缘。令大海水碱不堪食。复次此大海水。为诸大神大身众生之所居住。何者大身。所谓鱼鳖虬獭鼋鼍虾蟆宫毗罗低摩耶低寐弥罗低寐兜罗兜罗祁罗等。其中或有百由旬身。二百由旬。三四五六七百由旬。有如是等大身众生。在其中住。彼之所有。屎尿流出。皆在海中。以是因缘。其水碱苦。不堪饮食。诸比丘。此为第二碱苦因缘。复次此大海水。古昔诸仙曾所祝故。诸仙祝言。愿汝成盐味不堪饮。愿汝成盐味不堪饮。诸比丘。此是第三盐苦因缘。令大海水碱不堪饮。复次有何因缘。大热沃燋世间出也。诸比丘。当此世界劫初转时始成就时。阿那毗罗大风吹彼日天六大宫殿。悉皆置于大海水下。所安置处。其地分中。彼大水聚。并即消尽。不得流泛。诸比丘。以此因缘。世间有是大热沃燋。示现出生。是名世间转坏已住。

复次何名世间转坏成住。诸比丘。犹如今者。世间成已。如是住立。而有火灾。云何复有水灾出也。诸比丘。水灾劫时。一切人民。有如法行。说如法语。正见成就。无有颠倒。持十善行。彼诸人等。当得无喜第三禅处。不劳功力。无有疲倦。自然得之。时彼众生得住虚空诸仙诸天梵行道中。得住中已离喜快乐。即自称言。诸仁者。快乐快乐。此第三禅如是快乐。尔时彼处一切众生皆共问此得禅众生。彼便答言。善哉仁者。此是无喜第三禅道。应如是知。彼诸众生既得知已。便复成就如是无喜第三禅道。成就已证。证已思惟。思惟已住。身坏命终生遍净天。如是下从地狱阎摩罗世阿修罗世四天王天。乃至梵世光音诸天。自此已下一切众生。一切处一切有皆悉断尽。诸比丘。是名世转。

复次云何世间转已而坏。诸比丘。经无量久远三摩耶时。大云遍覆。乃至充满光音诸天。自是已下雨沸灰水。无量多年。略说乃至百千亿年。诸比丘。彼沸灰水雨下之时。消光音天所有宫殿。悉皆灭尽无有形相微尘影像可得识知。譬如以酥掷置火中。消燃都尽无有形相可得验知。如是如是。彼沸灰水雨下之时。消光音天诸宫殿等。亦复如是无相可知。诸比丘。诸行无常。破坏离散。流转磨灭。须臾不停。亦复如是。可厌可患。应求免脱。诸比丘。如是梵身诸天魔身化乐他化自在兜率夜摩诸宫殿等。为沸灰雨浇洗消灭。略说同前。如酥投火融消散失无有形相亦复如是。乃至一切诸行无常。应求免离。诸比丘。彼沸灰水雨下之时。雨四大洲八万小洲并余大小须弥山王。消磨灭尽无有形相。可得记识。广说如前。应可患厌。如是变化。唯除见者。乃能信之。此名世间转已而坏。复次云何转坏已成。诸比丘。尔时起云注大水雨。经历多年。起风吹沫。上作天宫。广说乃至。如火灾事。是为水灾。复次云何有于风灾。诸比丘。欲风灾时。一切众生。如法修行。成就正念。生第四禅中广果天处。地狱众生舍地狱身。来生人间。修清净行。成就四禅。亦复如是。诸畜生道。阎摩罗世。阿修罗世。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梵世。光音。遍净诸天等。皆修行成就四禅。广说如上。诸比丘。是名世转。云何转坏。诸比丘。经于无量久远三摩耶时。有大风起。其风名曰僧伽多。诸比丘。彼风先吹遍净诸天一切宫殿。令相揩磨。遂至坏灭。无有余残而可记识。譬如壮士取二铜器。两手执之。相揩不已。破坏消灭。无有形相。余残可识。彼和合风。吹遍净天宫殿磨灭。亦复如是。诸比丘。诸行无常。破坏离散。须臾不久。乃至可厌。应求免脱。

如是次第。吹光音天所有宫殿。梵身诸天所有宫殿。魔身天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夜摩天一切宫殿。相[打-丁 棠]相触。相揩相磨。一一皆令无形。无相无影无尘。而可记识。诸比丘。一切诸行。亦复如是。败坏不牢。无有真实。应当厌离早求免脱。诸比丘。彼风又吹四大洲八万小洲并余大山须弥山王。或令举高一拘卢奢分散破坏。或二或三四五六七拘卢奢。已分散破坏。或吹令高一由旬。二三四五六七由旬。或吹令高百由旬。二三四五六七百由旬。分散破坏。或吹令高千由旬。二三四五六七千由旬。或吹令高百千由旬。分散破坏。彼风如是。吹破散坏。一切皆令无形无相。无有微尘余残可见。譬如壮健丈夫。手把麦[麩-夫 戈]。末令粉碎。向空掷之分散。飘风荡扬。无形无影。如是如是。彼风吹破诸洲诸山。亦复如是。唯除见者。乃能信之。此名世间转住已坏。复次世间。云何坏已转成。诸比丘。如是复经无量年岁。极大长远。三摩耶时。起大黑云。普覆世界。乃至遍净天宫。既遍覆已。便降大雨。其滴粗大。或如车轴。或复如杵。相续注下。经历多年。百千万年。水聚深积。至遍净天。悉皆盈满。四种风轮之所住持。如前所说。乃至吹沫。造遍净宫。七宝杂色。显现出生。一一皆如火灾水灾次第而说。诸比丘。是名世间坏已转成。云何世间转成已住。诸比丘。犹如今者。天人世间。转成已住。诸比丘。如是次第。皆以风吹。此等名为世间三灾。

最胜品第十二之一

复次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豫。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住。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娑诃者世界名波帝者主也)。为如是故有此名生。诸比丘。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亦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时久住。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复次诸比丘。当于如是三摩耶时。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诸比丘。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着。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啖。亦即相学。竞取而食。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粗厚。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诸比丘。如前所说。后亦如是。尔时世间便成黑暗。诸比丘。为如是故。世间始有大暗出生。复次云何于如是时。世间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便有昼夜一月半月。年岁时节等名字生也。诸比丘。尔时日天胜大宫殿。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于西方没。西方没已。还从东方出。尔时众生复见日天胜大宫殿。从东方出。各相告言。诸仁者。还是日天。光明宫殿。再从东出。右绕须弥。当于西没。第三见已。亦相谓言。诸仁者。此是彼天光明流行。此是彼天光明流行也。是故称日为修梨耶。修梨耶(修梨耶者隋言此是彼也)故有如是名字出生。

End

黄念祖:圆满成就 第九卷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

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后。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么人通信。某甲虽不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九卷

景德传灯录 第九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一十三人见录。潭州沩山灵佑禅师。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杭州大慈寰中禅师。天台山普岸禅师。筠州常观禅师。潭州石霜性空禅师。福州大安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九卷

五灯会元 第九卷◎沩仰宗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溪赵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九卷

碧岩录 第九卷⊙碧岩录第八十一则垂示云:搀旗夺鼓,千圣莫穷。坐断淆讹,万机不到。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本体如然,且道凭个什么,得恁么奇特?举,僧问药山: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山云:看箭。僧放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九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九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二夹山寺入院小参。师云。收光摄彩信天真。事事圆成物物新。内既无心外无相。更于何处觅通津。还有透得赵州关底么。试出众相。见问承师有言逶得赵州关。如何是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九卷

祖堂集 第九卷祖堂卷九落浦落浦和尚嗣夹山,在澧州。师讳元安,凤翔麟游人也,姓谈。自少歧阳怀恩寺从兄佑律师受业。至于论经,无不该通。先礼翠微,次谒临济,各有所进。后闻夹山直造澧阳。才展座具,时夹山问:这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九卷

禅林僧宝传 第九卷龙牙居遁禅师禅师名居遁、生於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癯、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九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九卷往生杂流第八唐 张钟馗张钟馗。唐朝人,居住在长安,以杀鸡为业。临命终时,看见一位穿粉红衣服的人赶著鸡群来到他面前,并且大声叫说:啄!啄!群鸡就往张钟馗的身上啄,使得他的双眼血流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