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九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1:12

第九卷 宋高僧传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

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一(行思)

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旙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礼纷纷瞻望无厌。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而未尝聚徒开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余载。人皆仰之。初福往东洛。召其徒戒其终期。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预造焉。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且曰。吾没日昃当为此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潜去。福忽谓房曰。与张公游有年矣。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惜哉。乃提房手曰。必为中兴名臣。其勉之。言讫而终。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皆终福之言矣。又释行思。姓刘氏。庐陵人也。濡润厥躬贞谅其性。出尘之后纳戒已还。破觚求圆斲雕为朴。厥志天然也。往韶阳见大鉴禅师。一言蔽断犹击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还复吉州阐化。四方禅客繁拥其堂。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灭于本生地。敕。谥大师号。曰洪济。塔曰归真。其塔会昌中例从堙毁后法嗣者重崇树之。

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

释普寂。姓凭氏。蒲州河东人也。年才稚弱率性轩昂。离俗升坛循于经律。临文揣义迥异恒流。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寂乃往师事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久视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论道。因荐寂乃度为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开元二十三年。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寂之阐化神异颇多。裴皆目击。又得心印归向越深。时多讥诮。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曾无差脱。一日诣寂。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终灭。裴之悲恸若丧所亲。缞绖徒步出城。妻子同尔。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系曰。人之情也有爱恶焉。爱之者不见可恶。恶之者不见可爱矣。夫万物纷纶任其爱恶。折中之道可爱而不可恶。爱之者君子也。恶之者小人也。爱之不以道则君子之病矣。裴尹冠裳在御职事在躬。不避密行显掇时谤。宜哉。譬诸僧耽俗务。胡不舍袈裟而衣逢掖乎。若实得道后。终期脱屣有何不可耶。宽不抽簪。何悖礼于丘之门欤。宽若行方外之道。复何诛焉。达人大观。物无不可矣。

唐南岳观音台怀让传

释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也。始年十岁雅好佛书。炳然殊姿特有灵表。识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贵。人宝来瑞国庆无疆。方之麟凤龟龙无万数也。天地无全功。气序有盈虚。纲维缺坏补塞不足。皆冥维密祐。惟应度者乃烛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诣荆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师便剃发受。具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经之所谓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时坦禅师乃劝让往嵩丘觌安公。安启发之。因入曹侯溪觐能公。能公怡然无馨无臭。洪波泛臻大壑之广乎。韶濩合奏大乐之和乎。让之深入寂定住无动道场为若此也。能公大事缘毕。让乃跻衡岳止于观音台。时有僧玄至拘刑狱。举念愿让师救护。让早知而勉之。其僧脱难云。是救苦观音。得斯号也。亦由此焉。化缘斯尽。传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睹奥也。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州。其门弟子曰惟宽怀。晖道一大缘。将讫谓宽等曰。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无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从法而化。于我为子及汝为孙。一灯所传何有尽者。让以仪凤二年生。至天宝三载八月十日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一公建塔于别峰。元和中宽晖至京师扬其本宗法门。大启传百千灯。京夏法宝鸿绪于斯为盛。至八载衡阳太守令狐权问让前迹。权舍衣财以充忌斋。自此每岁八月为观音忌焉。宝历中敕谥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元和年中常侍归登撰碑云。

唐京师大安国寺楞伽院灵着传(法玩)

释灵着。姓刘氏。緜州巴西人也。年殆志学方遂出家。登戒寻师不下千里。年四十精毗尼道兼讲涅槃。一律一经勤于付授。晚岁请问大照禅师。领悟宗风守志弥笃。后诣长安诞敷禅法。慕道求师者不减千计。若鱼龙之会渊泽也以天宝五载四月十日申时示灭于安国寺石楞伽经院。享寿五十六。僧夏三十六。将终寺中亟多变怪。盖法门梁栋之颓挠也。着加趺而坐怡然而化。三七日后茶毗起塔于龙首冈。邻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帝女娲之坟右。以其年十月十日迁入塔焉。弟子朗智道珣如一。追慕师德香火不绝。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命释子善运撰碑于塔所焉。有钱塘灵智寺释法玩。俗姓冯。本长乐人也。随祖宦于江东。遂为钱塘人也。父子通字元达。世袭冠裳传其素业。然精核百氏之余。执志慕净名之应质。谈论多召禅林之士于家。别室供礼愿生令嗣。弥久玩诞于家。岐嶷之性天发端谨。才胜衣也启父求出俗。固不阻留。披剃登具。探赜三乘如指掌焉。而性终耿介。于此寺之深坞。实淅江之阳也。别构兰若去伽蓝夐远。终日安禅。时同志者造门请益。玩随事指南多有所证。以天宝二载十二月十三日天之将晓。告侍者端坐奄从泥曰。春秋六十五。僧腊减二十年。于时山鸟哀鸣云雾蒙惨。远近檀越悲泣者如堵。以其月十九日迁殡于寺侧山原。有弟子俞法界及子怀福犹子希秀等。旧所归心。结塔营事皆出其家。塔因会昌中所毁。今存阯焉。碑石漫没。吁哉。

唐润州幽栖寺玄素传

释玄素。字道清。俗缘马氏。润州延陵人也。生有异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隶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躬历弥载撞钟大鸣。威诲以胜法。得其不刊之旨。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业既高人希瞻礼。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郡牧韦铣屈居鹤林。四部归诚充塞寺宇。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咸称异哉。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耀。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斋心虔虔二时瞻近。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二处纷诤莫决所从。李时谓人曰。本期奉道反成爱憎。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伦恸彻城市。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江湖震响。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高松偃覆如盖。及移他树还互如前。又当舍寿之夕。房前双桐无故自枯。识者以为双林之变。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嘉瑞灵祥应感必有。经云。随缘赴感即其事也。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亦尝问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于夫子。洗心瞻仰天汉弥高。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洎太和中。远慕遗风高其令德。追谥大律禅师。太和大宝杭之塔。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悬合后到阿含经。可不务乎。素师以俗姓呼之。必有由矣。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故登俗域今警将来。宜正名也。

唐均州武当山慧忠传

释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诸暨人也。孰辨甲子。或谓期颐之年。肌肤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学法受双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无住相历试名山。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阁摩穹。或松下安居于九旬。或[山*甘*欠]空息虑于三昧。既悬明月之戒。亦净琉璃之心。已度禅定之门。不起无生之见。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分卫人间。薄游吴楚。以至于顺阳川焉。卜居党子之林泉。四十余祀。深入法王之圣定。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信潭以清闻风而悦。税驾扣寂杳然虚空。礼足散金银之华。不异弥伽长者。执手见微尘之佛。等毗目仙人。上奏玄宗征居香刹。则龙兴寺也。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动。暾日而食对月澄心。清风飞霜。劲节凌竹。辞检理诣折彼慢幢。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得之于心。伊兰作栴檀之树。失之于指。甘露乃蒺蔾之园。妙不可传花多果少。世有执砾水中。若获琉璃之宝。掬泡瓶内。谓得摩尼之珠。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故有超毗卢之说。令其不着佛求越法身之谈。俾夫无染正性。岂毗卢之可越。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岂止百寮而已哉。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其手诏曰。皇帝信问。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济群生。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藏开秘密境入圆明。大悲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济。尊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宣扬妙用。广滋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副朕虚怀。春寒师得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龙衣。天香以焚风飘羽盖。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天子钦之待以师礼。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帝闻竦然膝之前席。九龙洒莲华之水。万乘饮醍醐之味。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不拘彝典也。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相国崔涣从而问津。理契于心谈之朝野。识真之士往往造焉。洎夫宝应临御。以孝理国匪移前眷。划开万里之天。若见三江之月。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香饭云来紫衣天降。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观之若梦。澹然闲任自乐天倪。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成圣元胎于是乎在。固所以万行齐发。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修罗之琴不抚而韵。香传天主花雨空王。见之于忠矣。常以思大师有言。若欲得道衡岳武当。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王言惟允有司承式。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睿札题额鸾回鹊飞。山川光煌黑白捲尽O虢鸬钪?善凇6醚?ㄖ?窃丁V链罄?四暧肿喽忍煜旅?缴?V腥∶骶?伸?ㄕ摺L砺??呷恕5烂乓蛑?鸱?簧沿璨磺焘?J??蚣朴酶>胖匾病V彝?谀涎粝萦谠艟场9糖牖乇芙圆辉手?A侔兹卸?巧?弈印>萸嘣贫?沧?磺???Ч燮潇?碌?舴缭细咭荨M督B薨萸胧κ卵伞S谑北芸苡隹苷咧谝印N藓稳旱劣种痢D嗽弧N纯梢怎嗲耙菜煺任?⒅貉亟??ァS袛?湎茸偌嶙〔槐苷摺>”恢锫尽T蛑?莆锲?笥腥缦染酢4娑?宦鄣篮紊钜病=鸺?弧0闳粑拗??薏恢?K怪?届!D诘录瘸渫庥γ止恪W圆卣浔θ四???l断仿哿?苎付?隙嗖恢?b崂?昊??鞒鼓?丁G跋脱崾勒?鬯婷稹2灰啾?颉:黾步?健9?截栊АW灾?コ健V谖屎笫隆D嗽弧7鹩忻鹘桃蓝?兄?蛭蘩垡印N岷窝栽铡T潦?晔??戮湃兆邮庇倚怖圩悴慈怀ね?K?疚抛嗷是槊跹伞V惺沽俚蹶缭?鹾瘛k汾趾旁淮笾れ?ΑS汹?樵嵊诘匙又?阊纤隆Q?浔疽病M?鞘至λ?谥Ц?呤沃罩?癜р?蟪∫病k烦P薰Φ率辜煨5钪屑嘈颂扑律趁糯蠹谩T缃拥缆刍砣缗?扑浞敲湃税в夥ㄋ谩7灿蟹笞嗍ソ栽恃伞T诩业茏涌??镏?挪⒌苣诔J坛??邮烤俺?ゼ镜取I?茏忧ЦK轮境瞎庹?轮堑孪阊纤轮鞯烂艿取7彩?蛉恕M词?抑?┏铩1?品逯?仕?恐油交饔诟叩睢O﹁罂兆嘤谇吧秸苋嗽仆龀虢?卵觥R刖?趁欧晌???偷卵伞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圆满成就 第九卷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

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后。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么人通信。某甲虽不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九卷

景德传灯录 第九卷怀让禅师第三世上五十六人。洪州百丈怀海禅师法嗣三十人一十三人见录。潭州沩山灵佑禅师。洪州黄檗山希运禅师。杭州大慈寰中禅师。天台山普岸禅师。筠州常观禅师。潭州石霜性空禅师。福州大安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九卷

五灯会元 第九卷◎沩仰宗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溪赵氏子。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