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九卷 正法华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08:54

第九卷 正法华经

叹法师品第十九

尔时世尊,告常应时菩萨大士,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是经典持读书写,当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称,千二百耳根,千二百鼻根,千二百舌根,千二百身行,千二百意净,是为无数百千品德,则能严净六根功祚,彼人若令眼根清净而以肉眼睹诸所有,满三千大千世界诸味石蜜丛树,下至无可大地狱中,上至三十三天,一切普见悉能摄取,故曰肉眼。若有众庶生其中者,皆悉见之,咸晓了知罪福所趣,于时世尊而叹颂曰:其执此经卷,勇猛处众会,所说不怯弱,旦听斯名德,八百诸名称,清净目明朗,若已离诸垢,其目所觉普,彼则以肉眼,而从父母生,睹诸佛世界,普见超神仙,诸山须弥山,又睹于铁围,并诸陵丘阜,而复察大海,默正住一处,普瞻靡不达,下至无可狱,肉眼为若此,尚未获天眼,亦不晓了知,肉眼之境界,根且觉轻便。

佛复告常应时菩萨,若族姓子族姓女,说是经典,若为异类声闻乘说者,则便逮得千二百耳名称,闻三千大千世界周匝,下至无可大地狱,上至三十三天,超外神仙,所谓闻者,象声马声牛声,伎乐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鼓声钟声,歌声舞声戏笑声,男声女声,幼僮声僮女声,风声奇妙声,正法声非法声,乐声苦声,力声志性,声柔声粗声天声龙声,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声,火声水声地中声,比丘声声闻声,菩萨声如来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内外通彻一切清净,以肉耳根,悉闻众生所说声,尚未得天耳而悉普闻,晓了萌类诸声,亦不思惟观察,黎庶本末所由。又耳悉闻,亦不求索一切音声,又而顺闻巍巍如是,常应时菩萨大士未得天耳,而耳所听乃如斯也。佛说此已欲重解谊,从后颂曰:鲜洁总摄,若干品类,清净之耳,千有二百,于是世界,以是听省,闻其音声,无有遗余,有六情者,则而听闻,车牛诸乘,象马音声,拍手击鼓,悲好音声,铙钹梢拂,亦复如是,伎乐柔和,其音殊好,虽在于彼,无所染著,闻无数人,诸可讲说,彼人等伦,所喜分别,皆闻诸天,天耳所听,常而降伏,甘美柔和,男子女人,诸啼哭声,童男童女,所可作为,哀鸾之音,及赤嘴鸦,鵁鶄鸳鸯,及与鹦鹉,其有栖持,于山林者,悉得听闻,斯类音声,地狱之中,勤苦毒痛,悲哀嚾呼,所酷苦响,思想饭食,所至求索,兴作发起,所出音声,诸阿须伦,居在于海,诸响畅逸,而各各异,于时法师,停住于此,有语言者,寻则普闻,畜生饿鬼,劳饥渴声,各各讲说,或鸣或吼,彼时法师,默如立斯,则得听闻,若干音声,其梵天上,所居诸天,光音天上,善究竟天,及余奇特,各各异声,法师普得,悉闻此响,在安住世,而出舍家,诸比丘众,讽诵所行,分别现说,他人志性,法师悉闻,是等说经,诸菩萨众,处斯境界,所可讽诵,为他人说,可集结谊,以为经典,悉得普闻,若干种音,其佛世尊,为人御法,而为众生,说无数经,独在树下,

悉得听闻,因其菩萨,能持此经,一切三千,是佛国土,无数众生,音声畅逸,若在室中,或复处外,所言粗细,悉普聆掺,悉闻一切,群萌音响,于诸音声,亦无所著,处处悉知,他人表里,其耳清净,聪彻如是,斯人常未,得天耳光,适睹因缘,寻能即听,于时法师,功德如是,学斯经卷,名称若兹。

佛复告常应时菩萨,若族姓子族姓女,有持是经卷分别说者,若复讽读书著竹帛,得八百功德诸根坚固鼻根清净,以是鼻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诸香,皆得普闻。柔软香须曼香生香,傅饰须香思夷华香,青莲红莲黄莲白莲,若干树木果实薰陆香,苏合香华香,栴檀香木榓香,青木榓香种种众香,百千殊品处处生者,诸质朴香人所嗅香,男子女人童男童女香,皆自闻,御己身之香,象马六畜飞[狂-王 禽]走狩香,诸树木香,诸树木间含血品类香,诸妖魅香,至诚香天上香,比陀美香,昼度树香,意香大意香,柔软香,诸天香天宫香,帝释身香,知所生处,于讲堂上鼓乐弦歌,所当修设诸大法则,为忉利天诸天说法,从地踊出自然生者,歌戏利谊天玉女香,童男童女香,以是因缘,假生梵天诸天子等,诸大天人大梵身香,其香各各从身流出诸天杂香无数百千,其名各异,声闻缘觉菩萨大士,如来游居所开化香,其法师者于此间住,所去殊远不到其前,亦不近边不往就嗅,悉闻彼香不爱不求,亦不思念亦不乍香,而嗅知气以一心住,在于众会,悉分别说如是诸香,心亦不著无所慕求,于是世尊,而叹颂曰:其人鼻根,清净如是,若干种香,所闻甚多,于是世界,一切所有,诸所可生,香香甚好,又有诸形,华殖之香,栴檀诸香,种种异品,其诸香实,各各异类,微妙好薰,众木榓香,男子女人,童子女类,其心顿处,各各异品,人间所生,诸香参差,在在兹殖,青苍杂沓,又知大国,转轮圣王,所据柔仁,自由力强,于彼所有,难缕字名,众众异香,皆分别之,财物珍宝,若干甚多,藏去著之,于何所地,有玉女宝,及余珍异,时彼菩萨,悉晓了香,是等体著,所有璎珞,珠环庄严,衣被端正,或时在座,若复床卧,以香涂身,菩萨悉知,歌戏娱乐,一切神足,明哲智者,鼻力悉闻,若有奉持,此经善训,以快妙香,及麻油香,若干种类,及华实香,所在安住,又嗅悉知,其于某处,有此众香,悉能分别,若干种香,而于山岩,中间所有,无央数种,栴檀华香,又复人民,诸所有香,居止于彼,一切了知,若转轮王,所可爱喜,或有潜处,在于海中,若于地内,所生虫蛾,明者皆练,此辈众香,知阿须伦,妃后子女,并及臣民,皆分别识,阿须伦王,歌舞戏笑,其鼻悉嗅,如是果报,若于旷野,四缴道中,多有师子,虎狼龙象,水牛眷属,诸所种类,特牛牸牛,悉能知之,若有女人,随其喜乐,假使童子,及童女众,若有怀躯,身体疲极,以香分别,腹中男女,复自识知,身所从来,又亦晓了,谊法科律,采睹其人,安隐苦乐,童男力势,福应所获,男子所愿,众多悉知,而睹嗅别,诸所愿香,已自可意,如是无尽,又复嗅别,身寂然香,其自处在,地中诸藏,财物珍宝,金银杂色,柔软珊[王 氐],形如紫金,所止顿处,悉嗅知之,诸贯璎珞,明月珠宝,世间载有,人所不及,用鼻悉嗅,知其好丑,行来进止,别其善恶,诸天在上,虚空之中,意华诸华,柔软音华,众会之中,所有诸华,以鼻势力,住此悉闻,其诸天人,所有宫殿,上妙下极,

及中间宫,种种之品,如斯色像,于是住立,鼻力嗅之,又复分别,游观之园,诸天之法,众明寂然,亦复晓了,尊妙宫殿,诸天子等,所游戏处,于是建立,悉嗅天香,以香分别,诸天子党,住于何法,兴何等行,所在游居,悉闻其香,诸天玉女,所畜华果,诸宝璎珞,周旋娱乐,于时菩萨,悉识其香,三十二天,至第一天,诸天大梵,所游宫殿,彼以鼻嗅,悉能知之,住已不住,皆能晓了,诸所远近,无不开达,终没若生,前世宿命,以鼻嗅之,知斯本末,其有菩萨,持是经卷,若有比丘,顺安住教,常修精进,静住经行,若已至诚,讽诵解说,其彼菩萨,皆悉知之,亦别声闻,最胜之子,常在树下,一身独处,其明哲者,承嗅悉睹,有某比丘,处于某处,悉能分别,所在之处,其有菩萨,意坚禅定,常自娱乐,讽诵讲说,复为他人,讲演解法,于时菩萨,以香觉了,安住大人,游所在方,愍哀行慈,分别说法,在其座中,弟子围绕,以香识了,法王所在,假使众生,得闻经法,以得禀受,心怀踊跃,时菩萨住,于此悉见,安住众会,一切所在,菩萨力势,如是色像,尚未逮得,天人之鼻,自然得是,本之瑞应,诸天之鼻,无有诸漏。

佛复告族姓子,其有持是经典读诵书写,当获奇异舌根千二百功德,舌根具足分别诸味,若得甘美,变为天上自然饮食,设服酢涩咸苦,化成天馔,[口 兹]味无量,若入众会讲授法要,蒸庶欣载钦仰典则,若入诤怒德音柔软,谈谊辩慧清白知节,慈愍通彻,众人欢和感味余响,其从闻经言论美妙,天人往造,释梵四王清净天身诸天玉女,思侥往见,天子龙神妃后,阿须伦阿须伦妃后,迦留罗迦留罗妃后,真陀罗真陀罗妃,摩休勒摩休勒妃,揵沓和揵沓和妃,阅叉鬼神妇女,比耶反足鬼神妇女,悉欲往观,稽首作礼听受经戒问讯谊归,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国王太子大臣群僚,大力豪势转轮圣帝,尊重巍巍七宝具足,太子眷属玉女采女,又异梵志君子居士,州城郡国县邑营从,悉欲往观,思尽形寿稽首归命,供养奉侍听受经法,言诲和淑犹如世尊如来所叹面见思察,逮佛明慧深妙之要,晓了如此自然而闻。又知世尊所向方面坐说法时,于是世尊,而叹颂曰:其人舌根,则悉柔软,分别诸味,简练好丑,自然甘美,如天饮食,若干种味,次第而生,音声殊妙,语言和雅,听受奇异,意欢喜悦,在众会者,莫不钦敬,又当演出,深奥音响,其有听闻,所说经法,睹察报应,清净亿千,即生欢喜,晓了尊上,供养经卷,不可计量,诸天龙神,蛟阿须伦,常怀钦敬,欲得见之,谦肃恭逊,咨问经典,其人名德,获致如是,于是世界,发意之顷,皆以音闻,能遍告之,其响柔软,微妙殊特,深邃儒雅,而有限节,诸天豪尊,转轮圣帝,欲得供养,普往至所,皇后玉女,悉俱叉手,而常元元,听禀经典,诸所鬼神,善共宗重,天揵沓和,及诸营从,反足女鬼,及诸男女,普悉恭敬,皆造奉侍,自在尊豪,梵天之王,大神妙天,及诸天子,天帝梵尊,天子枝党,无数玉女,悉诣其所,世间有佛,圣明导师,声闻弟子,悉听妙响,见所在处,佥然护之,察所讲法,悉用欣然。

佛复告族姓子菩萨大士,若闻是经持读诵写者,逮得身行八百功德,肌色泽光猛勇响饩,犹如琉璃净妙无垢,所当作为人民钦效,容止可宗进退致益,彼已无易,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稽首为礼,普佛国土群萌好丑,鲜色恶色生趣善恶,铁围大铁围,小山大山,人所居处,下至无可大地狱中,上至三十三天,自以威德普悉见之。于此世界,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所可游居讲说经法,以己威光都皆观之,所以者何?身行清净之所致也。于时世尊,而叹颂曰:

彼人己身,所行清净,譬如琉璃,而无瑕疵,为一切人,所见爱敬,其有持此,微妙经卷,犹如明镜,见其面像,见世形类,亦复如是,目睹本末,及见他人,其身清净,如须弥山,于斯世界,所有众生,诸天人民,蛟阿须伦,地狱饿鬼,及诸畜生,悉见身体,及面颜容,诸天所有,宫殿馆室,土山石山,及诸铁围,雪山须弥,及诸大山,悉得睹见,其所在处,以大威圣,瞻见诸佛,一切声闻,及佛弟子,若有菩萨,独在屏处,所说经法,悉能知之,其身清净,亦复如是,悉睹见于,一切世间,以俗之身,觉了如兹,斯人尚未,获成圣道。

佛复告族姓子,菩萨大士,如来灭度后,若持斯经讽读解说,得千二百意根清净德,其人则以清净意根,靡不贯畅,闻一颂者,所究弥广多所达了,以弘觉了,便能一月讲说经法,四月一年综练所历,忆念不忘,凡俗所为贩卖贾作语言音声,以法皆睹次第分别,不失其绪,三千大千世界诸六趣生,皆知其心所念善恶如应不应,中为沙门圣非圣者,普见不应,意志清净不复思惟,自然分别说法谊趣,言皆至诚,有至讲者皆亦承说,如来所诏一切剖析,往古最胜经卷,于时世尊,而叹颂曰:其人意根,清净皦洁,光彻鲜明,见心所念,由是之故,晓若干品,瑕秽卑贱,好恶中间,若闻一颂,能奉持者,解无央数,明哲谊理,一月四月,若至一年,所说善恶,不违至诚,于斯世界,中间所苞,若有群萌,种种品类,诸天人民,及阿须伦,枝神异类,及诸畜生,六道之中,所有黎元,是等思想,若干种念,持是经者,各各异意,一时之间,悉睹知之,诸佛大圣,百福德相,一切悉为,世间说法,登时所讲,普等听闻,所说清净,即能受诵,前世更历,所学经卷,长夜所讲,当综解之,有常所演,经典之要,得众会中,无所畏惮,其有持经,部分光扬,卒未遭值,众想之患,枝党群从,悉为贤良,意根明达,亦复如是,菩萨所住,未曾有地,普为众生,分别说经,其能受持,安住正法,巧便意宜,则知所应。

常被轻慢品第二十

于是佛告德大势菩萨,是故当知,其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持斯经典,假使四部骂詈诽谤,出粗犷辞诃制止之,罪不可限,设复有人,闻是经卷受持讽诵,为他人说广解其谊,获上妙福,如斯畴类,佛所咨嗟,眼耳鼻口身意清净,而无蔽碍。又告德大势,乃去往古久远世时,不可称限广远无量不可议劫有佛,号寂趣音王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劫名离大财,世界曰大柱,佛语德大势,寂趣音王如来,普为诸天自境界人,讲经化导,与声闻乘演四圣谛,度老病死使近泥洹,解十二缘所由从起,为诸菩萨讲六度无极,使至无上正真之道,现如来慧所行常连,佛寿四江河沙亿百千垓劫,佛灭度后正法住立,如一阎浮提,亿百千垓尘数劫,其像法立,如四天下亿百千垓尘数劫。又语德大势,其佛灭度后像法没尽,次复有佛,续号寂趣音王,展转相承二十亿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时此诸佛次第灭度,正法没已像法次尽,彼世比丘,憍慢自大越背法诏,有一比丘,名曰常被轻慢,为菩萨学,何故名之常被轻慢?其开士见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每谓之曰,诸贤无得憍慢自高,所以者何?诸贤志趣,当尚菩萨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是方便,慎所缘谊,为诸比丘讲菩萨行,不受所诲不肯讽诵,遥见四部仍谓之曰:我身终不轻慢诸贤人,普当学菩萨高行,得至如来至真等正

觉,佛语德大势,尔时四部得闻此言,咸兴恚怒毁呰骂詈,此一比丘,不问吾等不见人心,反自贡高云见人心,授我等决,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人所不欲非常之事,而为人说。又语德大势,若一比丘行值大雨,蒙佛威神如被覆盖,身不渍溺,虽见骂詈心不恚恨,面色不变,若闻其言憎不喜者,以瓦石掷,续遥举声而教之曰,勿行轻慢,修忍辱心发菩萨意,所以者何?尔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贡高自大数数闻见,大士教曰:吾心常谦不轻诸贤,虽见骂辱心不增减,彼等四辈,因共名之常被轻慢,斯一大士临欲寿终,得闻寂趣音王如来讲正法华经二十颂本深妙之谊亿百千事,大士临终,踊在虚空唱扬大音,叹斯经典而告之曰:仁当受经,亦当逮得如前净眼,耳鼻口身意亦清净,已获斯净,更即增益二十亿垓寿,逮得定意,复为众人讲是经典,前时四部闻其所说而毁呰之,名此大士为常被轻慢建自大者,见此大士微妙神力辩才慧力善权道力,皆来归伏敬宗为友听闻经法,是等辈类,余不可计,无数亿人,便立无上正真道意,时彼大士寿没之后,便值二十百千亿如来正真,此诸世尊,皆为讲说正法华经,稍稍进前,以是德本,复更值见二十亿百千如来,皆同一号,号雷鸣音王,皆从得闻如斯经典,复更值遇二十亿百千如来,皆复同号,名雷音王,亦复从闻正法华经,受持讽诵为四辈说,在所生处,常自然获眼净耳净鼻净口净身净意净,视听洞彻,鼻通口辩,身能轻举,意睹众生心,普为四辈演斯经典分别其谊。

佛语德大势,常被轻慢大士,供养奉事若干亿百千数如来已,复更值无数亿百千如来,亦复从受正法华经,以是德本,自致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德大势!菩萨欲知大士常被轻慢于寂趣音王如来之世为四部人说经法者不乎?则我身是也。假使尔时设不受是正法华经,不持讽诵为人说者,不能疾逮无上正真道成最正觉,备从过去诸佛世尊,闻此经典,受持讽诵广为人说致最正觉,尔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其一大士为说经言,我行恭敬不轻诸贤仁等当逮如来正觉道德之慧。又诸四部轻彼大士骂詈形笑不自改者,二十亿千劫所生之处,常不值佛不闻法声。又万劫中堕无可大地狱,拷掠烧炙痛不可言,罪已毕竟从地狱出,以彼大士教化之故,令发无上正真道意,皆得神通,慧无挂碍,今悉现在,佛语得大势,欲知尔时四部毁呰形笑恚骂大士者不?今此会中[台-台 犮]陀和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今在佛前,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等,皆不退转,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佛告德大势,此正法华经其谊广大,威神无量一切无庆诸菩萨大士所当钦尚,如来灭后其受斯经,持讽诵读得福如是,逮成无上正真道,于是世尊,而叹颂曰:今我识念,往古过事,佛名寂趣,音声之王,威神无量,天人所敬,为诸众生,人民讲法,其佛最胜,灭度之后,然其正法,最末世时,有一比丘,为菩萨行,因时号名,常被轻慢,即时往至,于比丘众,及比丘尼,所睹颠倒,但劝化之,志行佛道,自宣我心,不怀憍恣,骂詈轻毁,每见形笑,彼时常为,使闻此言,假使得闻,此经法时,若复住立,设有所作,时明慧者,临欲寿终,用分别说,此正法华,寻时报应,增益寿命,变现其身,而得自在,处在虚空,讲说经典,教化一切,悉发道慧,于时大士,寿终没后,逮见诸佛,亿百千垓,稍稍渐渐,开化入法,为分别说,于斯经卷,诸最胜子,得成为佛,则我身是,能仁如来,其诸比丘,口喜诽谤,众比丘尼,及清信士,彼时所有,诸清信女,被蒙开化,闻经解慧,常当睹见,无数亿佛,则[台-台 犮]陀和,五百人是,诸比丘众,及比丘尼,清信士女,今见佛前,吾尔时悉,令闻尊法,皆开化之,使得晓了,于今佛身,灭度之后,数数当受,奉斯经卷,无数亿亿,而当思惟,未曾得闻,如是之法,假使有佛,亿百千数,希闻讲说,如斯等经,是故以闻,如是像典,

自在圣尊,称赞经典,我灭度后,若有说此,频数当忍,受正法华。

如来神足行品第二十一

尔时于彼三千世界尘数亿百千垓诸菩萨等从地踊出者,一切皆悉住世尊前,佥然叉手白大圣曰:如来灭后,布露经典遍诸佛国,及世尊土灭度之处,于彼所在讲说斯经,多所利益,若有受持此妙典要,讲读书写为人说者,德不可量。于时溥首,处于忍界诸菩萨无数亿百千垓,受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诸天龙神健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及人非人,如来皆为神足变化,如来至真等正觉,为现瑞应,悉得柔顺法忍,皆令书写正法华经,化异世界亿百千数诸菩萨等,各各坐于诸宝树下师子座上。

尔时能仁世尊,及此一切如来正觉,现其神足具足充满,百千岁中有所兴立,应时百千岁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灭除阴云,弹指之顷自然有声靡不通达,十方佛国一切世界六反震动,诸天龙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承佛威神各随所住,无央数千诸佛世界,普悉睹见斯忍佛土。又诸如来十方无数亿百千垓,各各自坐诸宝树下师子座上,能仁如来多宝世尊,于彼七宝庙寺讲堂,自然严净师子之座,威曜显赫无数无限,不可计会亿百千垓菩萨大士及四部众,见斯变化,心中愕然惊喜无量,得未曾有,则闻空中音声,而歌颂曰:仁者!欲知过是无限不可思议亿百千垓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忍土,于彼有佛,号能仁如来,为诸菩萨大士,讲正法华经方等典诏,一切诸佛普护斯经,用救菩萨大士,以故诸贤,心当质直清净,稽首归命劝赞奉侍,供养彼能仁正觉,于时众生闻空中自然之音,有佛世尊,号曰能仁,这闻名称,应时叉手,以若干种华香衣服幢幡杂香,举手各散忍世界,璎珞珠玑诸贯真珠如意宝珠,而供养之,其华香幡盖璎珞珠玑明月宝珠,自然来入于忍世界,寻时合会为宝华盖,在于虚空悉覆诸佛及菩萨上,时彼世尊告诸异行,及佛前住诸菩萨众,如来正觉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诸族姓子,于无数亿那术百千垓劫,说此经谊不可究竟,虽无央数若干种经,所不能及不可限尽,欲度彼岸难得边际,诸族姓子,举要言之,假令有人欲了斯经要,悉佛威神普诸佛法,诸世尊界诸佛精进,诸佛闲居诸佛妙力,示现是经,故族姓子,佛灭度后,当以殷勤求此经典,受持书写精进奉行,供养承事为他人说,设使有人,赍此经行讲赞书写,思惟奉宣著于竹帛,若在精舍斋堂室宅,大林树下若在水边,当起塔庙,所以者何?则为如来所处之地,观是道场佛所坐树,则当察之,一切如来正觉所游,群圣世雄转法轮处,十方诸佛在中灭度,等无差特,于斯世尊,而叹颂曰:世愍哀法,不可思议,而常建立,神通之慧,亦复示现,普等明目,众生一切,悉得欢喜,其舌神根,畅音梵天,演奋光明,亿百千垓,诸群萌类,睹见神足,怪未曾有,皆入大道,又圣导师,兴一大光,弹指之顷,宣洪音声,即时普告,一切佛土,周遍十方,诸佛世界,如此变化,及余感动,大圣所现,瑞应如是,如来尔时,皆令欢喜,佛灭度后,奉是经卷,安住宣畅,功德之法,无央数劫,不可思议,持是经卷,福祚之限,导师咨嗟,若干无量,欲尽其限,不可边崖,犹如虚空,不可穷极,名称至德,无能思惟,持是经者,净德常然,则为见佛,大圣导师,及吾于世,灭度大通,则此一切,诸菩萨众,并复睹此,四部之会,其有值遇,斯经典者,则为遭见,今日之会,佛灭度后,亦复在此,及彼十方,诸佛世界,其有能持,此经卷者,则为睹觐,诸过去佛,及于十方,今现在佛,目自面见,供养奉持,悉当悦意,向人中上,在于道场,所可思惟,当速受持,于此经典,自然辩才,无所挂碍,设本种命,不能长者,当分别晓,于斯经谊,便当受持,于此世尊,晓了诸经,次第所归,大圣世尊,灭度之后,假使有人,至诚说者,分别此经,

议理所趣,则讲审谛,诸经卷谊,其人光明,分别所觉,譬如日月,普照远近,游于天下,在所至到,劝化发起,无数菩萨,是故智慧,诸菩萨众,闻如是像,经无等伦,我灭度后,奉此经典,其人不疑,于佛大道。

药王菩萨品第二十二

于是宿王华菩萨前白佛言,药王菩萨,以何等故,游忍世界,堪任无数勤苦之难,善哉天尊,愿为十方诸佛世界菩萨声闻云集于斯,若有闻佛班宣药王,初发道心宿行功勋,为今众会及后来世,普闻受持追学究竟,天人龙鬼诸尊神王,佥皆悦豫发大道意,自致正觉度脱一切,于时世尊,见宿王华发心至诚,为一切诸佛赞曰善哉!乃为将来诸菩萨施,劝进后学令入道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乃往过去江河沙劫,尔时有佛,号离垢日月光首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其土寿命四万二千岁,教化众生济度危厄,于时十方菩萨大会有八十亿,诸声闻众七十二江河沙等。又其佛土而无女人三恶之趣,无阿须伦八难之患,其地平正绀琉璃色,众宝校成庄严清净,生众宝树周回围绕,珍琦珓珞周匝覆盖,竖诸幢幡,宝瓶香炉烧众名香,一切树下设宝床榻,坐具严饰不可称载,诸坐具上有五千亿诸天之座,鼓诸音乐歌佛功德,以为供养,于时其佛,为诸菩萨及声闻众,分别讲说正法华经,时有菩萨,名众生喜见,闻佛敷演散解义要,即奉佛法遵习苦行,夙夜精进,万二千岁,经行不坐竟万二千岁,即便逮得普现三昧,逮此定已辄复思惟,吾以逮是普现三昧,便能致此正法华经因逮定意,踊跃欢喜心自念言,我当供养离垢日月光首如来至真奉正法华经,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处在虚空,雨心天华杂香栴檀,用供养佛,应时所雨众华杂香,普熏十方诸佛世界,其闻香者悉得法忍,众生之类和心相向,众生喜见菩萨,从定意起重自思惟,虽用杂物供养于佛,不能畅尽至真之德,以身供养尔乃无上,寻如所念,断绝五谷专食众香,众香华汁而以饮之,日使身中内外皆香,如是服香竟十二年,复和众香以涂其体,香油润衣,而立誓愿以身为灯,为一切故,即然其身供养诸佛,以精诚故,其光遍照八十江河沙诸佛世界,应时诸佛同声赞曰:善哉善哉!族姓子,精进乃尔世之希有,斯真供养如来经典,乃为众生忍苦不劳,超逾天人一切所行,国财妻子施所不及,供养之中为尊为上,为最为长为无畴匹,以身施者乃成法施,诸佛世尊叹是德已,则便默然,于时菩萨自然其身,千二百岁火故不灭,用一心故无有苦患,于是之后火焰乃息,勤修精进供养法故,于是终没还生其世,更复值见离垢日月光首如来至真之士,生离垢施国王宫内,自然化生结加趺坐,而为父母说此颂曰:尊王识念我本行,坚强勤修大精进,所重爱身以用施,建立住此逮三昧。

说此偈已启其父母,离垢日月光首如来至真,今故现在,吾往昔时至心供养,因是逮致了一切音总持法要,是正法华无上经典学中要者,经卷本有八十垓百千亿那术垓偈,当一心思,何所造作立佛像摸,而常心中无瞋恚,怒此正法华菩萨所行,吾本宿世,习若干千亿百千垓偈,从彼如来,而闻受之,离垢施王赞其子曰:善哉善哉!当共俱往躬身当觐供养圣尊,说此言已,与父王俱踊在空中,去地七刃经行虚空,足不蹈地,其身正坐七宝珓珞珍琦帐中,往诣佛所叉手礼佛,以颂赞曰:人中之尊,颜姿离垢,其光巍巍,照于十方,吾本供养,圣尊无极,今复自亲,故来奉面。

尔时众生喜见菩萨大士,说此偈已,前白离垢日月光首如来至真,世尊垂恩愍哀十方,故复现在训诲一切,度脱众生无不蒙赖,时离垢日月光首如来,告众生喜见菩萨,今时已至吾欲灭度,以此法教而相嘱累,佛因其时至所教周悉乱世欲到吾舍去矣,为佛施座今取灭度。又告之曰:以斯经典重相嘱累,普令流布等润十方,咸使一切皆蒙福庆,众生喜见则曰:受教。其佛夜半便取灭度,于时菩萨众生喜见见佛灭度,以栴檀香琦异妙香蛇维佛身,取其舍利香汁洗之,感慕哀泣泪下如雨,修造宝瓶八万四千,立七

宝塔高至梵天,庄严幢盖悬众宝铃,心自念言,吾已供养世尊舍利,当复更事超过于前,告诸菩萨及大声闻,诸天龙神一切人民,诸族姓子咸共思念,世尊舍利普共供养,于是佛告宿王华菩萨,当尔世时,众生喜见菩萨劝率众人,供奉舍利八万四千塔,于塔寺前,建立形像百福德相,然无数灯烧香散华,光显道法,供养奉事七万二千岁,供养讫竟,在其众会,化无数千诸声闻众,开诸菩萨皆令逮得普现三昧,见众菩萨建立定已,自现其身诸根缺漏,诸菩萨众及诸弟子天龙鬼神,举声号啕泪下如雨,是族姓子众生喜见菩萨大士,是我等师开化我党,今现缺减诸根不具,是故悲酸不能自胜,于时众生喜见,谓诸菩萨及大弟子诸天龙神,吾建要誓至诚之愿,如我所言随顺不虚,我此手臂成紫金身,令我手臂平复如故,地当大动于虚空中雨众华香,所言适竟,地即大动天雨众华,寻时手臂平复如故,众生喜见欲度一切,因示现此慧力所行,福德功勋势力所致,佛告宿王华菩萨,欲知尔时众生喜见菩萨大士,今药王菩萨是。又族姓子,菩萨勤苦不可称计,捐身弃命无有限量,常建大乘志无上道,兴发大功无极之德,于如来前然一足指,功德难喻,况然其身以为供养,胜施国土妻子血肉,设以珍宝满佛世界,布施供养诸佛圣众,福德虽多不及于彼,所以者何?福报有尽无益众生,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正法华一四句颂,分别奉行为人解说,比其福施万不如一,犹如巨海万川皆归,此经如是。一切诸法最为元首,犹若须弥众山中高,如月盛满星中最明,大慧光明照曜三界,为诸法首无上道王,犹如日出普照天下消众幽冥,此经如是,蠲除一切愚痴闇蔽,皆入道明,犹天帝释忉利天上诸天中王,此经如是,一切诸法众经典主,揽持十方度脱一切,犹梵天王处第七宫,制御诸天莫不奉命,此经如是,普济众生学与不学,教导三乘行君父业,犹如四道及至缘觉,皆超一切诸凡夫学,正法华经亦复如斯,皆超一切上中下乘,处众生之原化诸不逮,犹如菩萨所行高远,过诸声闻缘觉之业覆护三世,此经如是,调御诸法,悉令成就无上正真,犹如世尊三界法王,被道服饰三十二相诱众愚蔽,此经如是,从菩萨学乃至如来,开导声闻诸缘觉等,皆使成就无上正真,犹族姓子,斯经典者为三界护,度脱众生危厄之难,饱满饥虚众情之患,寒者温暖,热者清凉,有裸露者皆得衣被,开导众生悉令入道,犹如导师将护众贾,菩萨如是,养育众生若如慈母,譬如船师渡人往返,菩萨如是,周旋三界度脱一切灭众闇冥,犹如炬火灭众闇冥,化生老死,犹转轮王制御四域,此经如是,以圣道明照耀三界,犹如大明消天下冥,此经如是,致不退转无从生忍至成佛道。

佛告宿王华菩萨,斯经典者,度脱一切众苦之患,拔断诸垢三毒疹疾,救济生死诸系牢狱,若闻此经,寻即解了能书写者,其功德福无能称计,何况闻持怀抱诵说,华香供养杂香泽香然灯幢幡。若有闻持药王菩萨往古学品,受持思念之,其福过彼众物供养,不可称载。若有女人,闻此经法寻即受持,便于此世毕女形寿,后得男子。若有女人,于五浊世最后末俗,闻是经法能奉行者,于是寿终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与诸菩萨眷属围绕,生宝莲华坐师子座,无淫怒痴除去众结,亦无贪嫉未曾怀恨,适生其国得五神通,逮不退转不起法忍,已逮法忍,辄得睹见七十二亿兆载江河沙诸如来众,适见诸佛,眼根清净,眼根已净,所见一切十方诸佛,遥赞叹之,善哉善哉!族姓子,汝乃值是能仁佛世,间佛所说正法华经,受持讽诵为他人说,此功德福,火不能烧水不能漂,盗贼怨家县官不侵,千佛嗟叹不能究竟,所获功德不可限量,巍巍如是,缘斯功德,降伏众魔,弃诸怨敌,渡生死难周旋诸患。又族姓子,以是经法伏众恶逆,为诸千佛所见建立,拥护汝身,天上世间而无俦匹,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诸菩萨,功德福祐智慧定意,无有等侣。

佛告宿王华菩萨,若有学人,受是经者,所逮圣明势力威德,超越若斯。是故仁者,若有讲说此药王品,有赞善者,后生为人,口中自然优钵华香,身栴檀香,若闻此经赞叹善者,其人现在功德远闻,佛已豫叹其人功勋,佛告宿王华,吾以是经嘱累汝等众生喜见

往古法品,最后末俗五浊之世,流布天下阎浮利内,无能中坏,其魔波旬不能得便,及魔宫属邪神鬼魅,无能害者,天龙罗刹鸠洹厌鬼,无敢当者。又宿王华,是药王品威德所立,所流布处若有疾病,闻是经法病则消除,无有众患,因是功德,后致正真无老病死,若有比丘,最后末世,手执青莲华,满盛杂香,供散法师,心自念言,假使有人,求菩萨乘至此道场,吾授斯华以为草座,敷佛树下降伏众魔,具足法鼓吹大法螺,缘此济度生死之海,若大乘学,见诸比丘持是经卷,当观其人功德如是,佛说是药王菩萨往古品时,八万四千菩萨,即皆逮得晓一切音方便总持,于时众宝如来赞言:善哉善哉!宿王华菩萨,卿能咨启不可思议经典行业,如来讲说何以快哉!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黄念祖:圆满成就 第九卷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宝塔出现至龙女成佛,为法华眼目所在;梵文合作一品。世有别行流通称法华简本者,如西晋译《萨昙分陀利经》是也。在秦译只得前分;北齐始补译中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

古尊宿语录 第九卷○石门山慈照禅师凤岩集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后。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么人通信。某甲虽不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人人本具与佛相同的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个个都能作佛。只因迷背不知,枉作众生,受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