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慈悲道场忏法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7:11

第六卷 慈悲道场忏法 解怨结第九之余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先向四生六道忏身恶业。经言。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而此身者众苦之本。三途剧报皆由身得。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自作其因。自受其果。若一业成罪无边际。何况终身所起恶业。今唯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唯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唯知我求安乐。不知他亦求安乐。以愚痴故起吾我心。生怨亲想。所以怨对遍于六道。若不解结。于六道中何时免离。从劫至劫岂不痛哉。相与今日起勇猛心。起大惭愧作大忏悔。必使一念感十方佛。一拜断除无量怨结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月面佛南无宝灯佛南无宝相佛南无上名佛南无作名佛南无无量音佛南无违蓝佛南无师子身佛南无明意佛南无无能胜佛南无功德品佛南无月相佛南无得势佛南无无边行佛南无开华佛南无净垢佛南无见一切义佛南无勇力佛南无富足佛南无福德佛南无随时佛南无广意佛南无功德敬佛南无善寂灭佛南无财天佛。

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常精进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佛力法力诸菩萨力一切贤圣力。令四生六道一切众怨同到道场。各各忏谢心念口言作如是说。(某甲)等从无始无明住地已来至于今日。以身恶业因缘。或于天道人道起诸怨结。或于阿修罗道地狱道起诸怨结。或于饿鬼道畜生道起诸怨结。愿以佛力法力诸菩萨力一切贤圣力。令四生六道三世众怨。若对非对。若轻若重。以今忏法所忏除灭所悔清净。三界苦果永不复受。在所生处常值诸佛。又复今日同忏悔者。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以身恶业因缘。于恶道中备起怨结。或以嗔恚。或以贪爱。或以愚痴。从三毒根造十恶行。好杀禽兽断牛羊等。或为田业。或为舍宅。或为钱财。更相杀害。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为利养谬刺众生。或欺妄作医针灸百姓。如是等罪怨对无量。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饥饿众生。或夺人粮食。或逼众生碱苦。或断人水浆。如是种种恶业怨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杀害众生啖食其肉。或纵三毒鞭打众生。或以毒食饲杀众生。如是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远离明师亲近恶友。从身三业起种种罪。肆情杀害抂夭无辜。或发撤湖池壅塞沟渠。恼害水性诸余细虫。或焚烧山野。或设网张罗。水陆众生备加杀害如是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无慈悲心乖平等行。斗秤欺诳侵凌下劣。或破他城邑抄掠劫夺。或偷盗他财以自供给。无有诚信更相杀害。如是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无慈悲行。在六道中于一切众生备加楚毒。或鞭打眷属不以其道。或系或缚锁械幽闭。或考掠侧立刺射伤毁。或斩截残害剥炙烧煮。如是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身三恶业口四恶业意三恶业四重五逆。诸余不善无不备作。自恃年命不畏鬼神。唯恐我不胜人。人莫及我。或以华门望族傲物。凌人作如是怨。或以识达凌人傲物。作如是怨。或以篇章技艺凌人傲物。作如是怨。或以夸豪奢侈凌人傲物。作如是怨。或以辩口利辞凌人傲物。作如是怨。如是众怨。或于尊像福田边起。或于和尚阇梨边起。或于同住上中下座边起。或于同学眷属边起。或于父母亲戚边起。如是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经于天道人道起诸怨结。或于阿修罗道地狱道起诸怨结。或于畜生道饿鬼道乃至十方一切众生边起诸怨结。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又复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为嫉妒。或为谄曲自求升进。或为名誉。或为利养。随逐邪见无有惭愧。如是怨结若轻若重。罪因苦果数量多少。唯有诸佛菩萨尽知尽见。诸佛世尊当慈念我。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已来。所作众罪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三宝物自取教他取。见取随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量多少。应堕地狱饿鬼畜生。及诸恶趣边地下贱。受怨对者。今皆忏悔愿乞除灭。诸佛神力不可思议。愿以慈悲心救护一切。受(某甲)等今日向四生六道。父母师长一切眷属。忏悔往罪解怨释结。愿令六道怨对各各欢喜。一切舍施无怨亲想。一切无碍犹如虚空。从今日去至于菩提。结习烦恼毕竟断除。三业清净众怨永尽。天宫宝殿随意往生。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能修行。百福严身万善具足。住首楞严三昧得金刚身。以一念顷遍应六道。更相济度使无遗余。同坐道场成等正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忏悔身罪。身业虽净所余口过。复是一切怨祸之门。故诸佛诫。不得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当知谄曲华辞构扇。是非故言之为患招报实重。夫人处世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业。以此三事加害众生。众生被毒即结怨恨。誓心欲报。或现世获愿。或终后从心。如是怨结备居六道。更相报复无有穷尽。皆由宿命非空所得。当知身口。实众恶之源。处俗者恣之不孝死入泰山。便有汤火之酷。出家者不乐佛法。所生之处常与恶会。如此恶对皆资三业。三业之中口业实重。乃至获报备诸楚毒。难晓之夜不觉不知。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我等所以轮回六道者。皆由口业。或复轻言肆语。脆口利辞浮虚假饰。言行相乖。自招其报历劫无免。岂得不人人悚然。增到忏洗此过。相与从有识神已来。至于今日。口业不善。于四生六道父母师长一切眷属边。靡恶不宣。出言粗犷发语毁暴。朋游聚话无义而说。指空为有。指有言空。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详。不闻言闻。作言不作。不作言作。如是颠倒反天易地。自利伤物更相谗谤。言已则靡德不归。说他则何恶不往。乃至品详圣贤。裁量君父。讥说师长。背善知识。无道无义。无所顾难。世有幽厄伤形丧命。未来楚痛永劫婴报。直戏笑之顷。便能具足无量重罪。何况苦言以加一切。众等相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以恶口业。于天道人道有怨对者。于阿修罗道地狱道。有怨对者。于饿鬼道畜生道。有怨对者。若于父母师长一切眷属。有怨对者。(某甲)等以慈悲心。同菩萨行同菩萨愿。普皆奉为归命敬礼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净断疑佛南无无量持佛南无妙乐佛南无不负佛南无无住佛南无得叉迦佛南无众首佛南无世光佛南无多德佛南无弗沙佛南无无边威德佛南无义意佛南无药王佛南无断恶佛南无无热佛南无善调佛南无名德佛南无华德佛南无勇德佛南无金刚军佛南无大德佛南无寂灭意佛南无香象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善住佛南无不休息菩萨南无妙音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命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佛力法力菩萨力贤圣力。令四生六道一切众生。重使觉悟同到道场。若有身形拘碍有心。不得到者。愿以佛力法力贤圣力。摄其精神一切同到。受(某甲)等忏口业罪。从无始无明住地已来至于今日。以口恶业因缘。于六道中备起怨结。愿以三宝神力。令四生六道三世怨对。所忏除断所悔永灭。(某甲)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或以嗔恚。或以贪爱。或以愚痴。从三毒根造十恶行。以口四恶起无量罪。或以恶口。恼乱父母及切眷属。或于父母起妄语业。或于亲戚眷属起妄语业。或于师长起妄语业。于诸众生起妄语业。或复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或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或知言不知。不知言知。或为骄慢。或为嫉妒。起妄语业。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起两舌业。受他恶言不能覆藏。向彼说此。向此说彼。使人离散令他婴苦。或口戏笑斗诤两家。谗乱君臣忿扰一切离人骨肉破他眷属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造绮语罪。说无义语无利益语。或恼父母。或恼师长。或恼同学。乃至六道一切众生。皆起恼害。如是口业所起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愿以佛力法力诸菩萨力一切贤圣力。受(某甲)等今日忏悔。令四生六道三世众怨一切怨结。毕竟解脱一切罪业。皆悉断除毕竟不复起诸怨结。更入三途。毕竟不复于六道中。楚毒相加。从今日去一切舍施。无怨亲想。一切和合犹如水乳。一切欢喜犹如初地。永为法亲慈悲眷属。从今已去乃至菩提。三界果报永不复受。断三障业无五怖畏。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各自深修行大乘道入佛智慧。一切愿海皆能满足。六通三达无不明了。得佛三密具五分身。登金刚慧成种智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忏身口罪竟。次复应须清净意业。一切众生。轮转生死不得解脱者。皆由意业结集牢固。十恶五逆必由意造。故佛诫言。不得贪欲嗔恚愚痴邪见。后堕地狱受苦无穷。今日相与共见心之驱役诸识。亦犹君之总策其臣。口发恶言身行重逆。于六道中能招剧报。当知灭身事由心造。今欲改悔。先挫其心。次折其意。何以故尔。经言。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当知洁心是解脱之本。清净意业则进趣有期三途剧报不来恶道苦受不往。然身口业粗易遣。意地微细难除。如来大圣一切智人。于身口意始得不护。况凡惑愚夫。而不守慎。若不折挫未见其善。经云。防意如城。守口如瓶。相与无始世界已来。及此一形。无明起爱增长生死。亦能具足十二苦事。八邪八难三途六道。轮回流转无不经历。如是诸处受无量苦。皆由意业构起怨对。念念攀缘未曾暂舍。扇动六情。驰役五体。轻重恶业无不备造。或身口不遂心增忿毒。更相杀害无怜愍心。若微有痛痒不可抑忍。比至在他唯恐楚毒。不深见人之过。意愿宣说。自有愆失不喜他闻。有如是心。实可惭愧。又意地起嗔大道怨贼。所以经言。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华严经云。佛子。若起一嗔恚心。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尔起一嗔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法障。生恶道障。多疾病障。被谤毁障。生闇钝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近恶知识障。不乐贤善障。远正见障。离佛正教。入魔境界。不见善知识。诸根不具。乃至生恶业家。生于边地。如是等障不可具说。我等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已有无量无边嗔恚恶心。乃至起嗔不避亲族。何况六道诸众生等。及其烦恼猛毒不复自知。但事不得为心想。何所不念。若使得遂心意。则谁不被困故天子一怒伏尸万里。降斯已还自空粉扰。鞭楚捶缚有诸罪苦。当此之时何处应言。我违善戒唯恐苦酷。不深不重。是意地恶通于有识。智愚不免豪贱共有。未尝一日惭愧改悔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嗔恚苦恼意虑情深。虽复欲舍对境。以发动与恶俱念念相触。何时当得免离斯苦。大众相与既知其罪。岂得晏然而不改悔。相与今日恳到披诚。忏灭此罪。宜各人人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无所负佛南无月相佛南无电相佛南无恭敬佛南无威德守佛南无智日佛南无上刹佛南无须弥顶佛南无治怨贼佛南无莲华佛南无应赞佛南无知次佛南无离憍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常乐佛南无不少国佛南无天名佛南无见有边佛南无甚良佛南无多功德佛南无宝月佛南无师子相佛南无乐禅佛南无无所少佛南无游戏佛。

南无师子游戏菩萨南无师子奋迅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

愿以慈悲力无量无边自在力。受(某甲)等今日向四生六道。父母师长一切眷属。忏意所起一切怨对。若对非对若轻若重。已起之怨愿忏除灭。未起之怨不敢复作。仰愿以三宝力。同加摄受哀愍覆护。令得解脱。(某甲)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以意恶业因缘。于四生六道。父母师长一切眷属。起诸怨对。若轻若重今日惭愧。发露忏悔。一切怨对。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依三毒根起于贪心。因于贪使起于贪业。若幽若显尽空法界。他所有物。起于恶念。我当取之。乃至父母师长物。一切眷属物一切众生物诸天诸仙物。如是一切皆念属己。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起于嗔业昼夜烧然。一时一刻无暂休息。小不适意便大嗔怒。取诸众生种种恼害。或加鞭杖。或复沉溺乃至饥饿悬缚幽系。如是嗔罪无量怨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随逐无明起于痴业。无恶不造无有正慧。信于邪言受于邪法。如是痴业造诸怨对。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行十邪道无怨不结。无业不造。念念攀缘。未曾暂舍。扇动六情起诸结业。或身口不遂其事而心增毒厉。乃至戏笑。构起是非。不以直心与人。从事恒怀谄曲。无有惭愧。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于六道中受大苦恼。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以身业不善口业不善意业不善。如是恶业。于佛边起一切罪障。于法边起一切罪障。于一切菩萨贤圣边起一切罪障。如是罪障无量无边。今日至诚求哀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身三口四意三恶业。五逆四重无罪不作。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六根六尘六识妄想颠倒。攀缘诸境造一切罪。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无始已来至于今日。于摄大威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多有毁犯。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在地狱中。受无量无边恒沙等苦。又堕饿鬼无所识知。恒抱饥渴受寒热恼。又堕畜生受无量苦。饮食不净饥寒困苦。又出生人中堕邪见家。心常谄曲。信于邪言。失于正道。没生死海。永无出期。三世一切众恶怨对。不可称计。唯有诸佛。尽知尽见剂如诸佛。所知所见罪报多少。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愿以诸佛大慈悲力。大神通力。如法调伏诸众生力。令(某甲)等今日忏悔。一切怨对即得除灭。六道四生今日。已受对者。未受对者。愿以诸佛大地菩萨。一切贤圣大慈悲力。令此众怨毕竟解脱。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一切罪障毕竟清净。舍恶道生得净土生。舍怨对命得智慧命。舍怨对身。得金刚身。舍恶道苦得涅槃乐。念恶道苦发菩提心。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四辩六通如意自在。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满十地行。还度无边一切众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过去现在四生六道。穷未来际一切众生。愿以今忏法同得清净同得解脱。具足智慧神力自在。愿诸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常见十方尽虚空界。诸佛法身。常见诸佛三十二相。紫磨之身。常见诸佛八十种好。分形散体遍满十方。救众生身常见诸佛。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济地狱苦。又愿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以今忏悔清净功德因缘。从今日去舍身受身。不经地狱道镬汤炉炭割炙之苦。不经饿鬼道烊铜灌口焦烂之苦。不经畜生道。剥裂楚毒之苦。若在人道不经四百四病触身之苦。不经大热大寒难耐之苦。不经刀杖毒药加害之苦。不经饥渴困乏之苦。又愿大众从今日去。奉戒清净无点污心。常修仁义。念报恩心供养父母。如视世尊奉敬师长。如对诸佛敬重国王如真法身。于余一切皆如己想。又愿大众从今日去。乃至菩提达深法义智无所畏。明解大乘了见正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一向坚固志求佛道。还度无边一切众生。等与如来俱成正觉。

今日道场幽显大众。赐为证明今日微愿(某甲)等正愿。愿生圣人所居之处。常能建立道场。兴显供养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常蒙三宝慈悲摄受。常有势力化导。得行常修精进。不着世乐。知一切法空。于非怨亲同以善化。乃至菩提心无退转。从今日去。一毫之善悉资愿力。(某甲)等又愿若生人中生修善家。更立道场。供养三宝。一毫之善悉施一切。愿与和上阇黎。不相舍离。自然蔬食绝爱染心。不须妻子。忠信清直仁恕和平。损己济物不求名利。(某甲)等又愿若舍此身。不蒙解脱。生鬼神中。愿为大力护法善神济苦善神不须衣食。自然温饱。(某甲)等又愿舍此身命。不蒙解脱。堕畜生中。常处深山。食草饮水。无诸苦事。出则为瑞不被笼絷。(某甲)等又愿舍此身命。不蒙解脱。堕饿鬼中。愿身心安乐无诸热恼。化诸同苦。皆令悔过。发菩提心。(某甲)等又愿舍此身命。不蒙解脱。堕在地狱。自识宿命化诸同苦。皆令悔过发菩提心。(某甲)等亦自忆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一切圣人。以慈悲心现为我证。又愿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同为证明。重复至诚归依三宝。

赞佛咒愿。

大圣世尊巍巍堂堂三达洞照

众圣中王分身济物现坐道场

天人归仰餐禀未央八音远被

群魔惊遑威震大千慈化流芳

以慈悲力普摄十方长辞八苦

到菩提乡

故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度人无量。拔生死苦。以今忏悔清净赞佛功德因缘。愿四生六道一切众生。从今日去至于菩提。以佛神力随心自在。

End

修慈悲的机遇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慈悲经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坐道场

坐 道 场◎ 黄 檗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真爱的四个层面:慈悲喜舍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一行禅师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老和尚的慈悲法语!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智慧法语:佛说其实修行无处不在 浑身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

夫妻是最深远的修行,家才是极好的道场!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解读藏传佛教的慈善传统:源于善恶有报和慈悲观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

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于是圆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叶衣观音的道场

叶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体中的一个,主要是保护众生。叶衣观音也是一切诸佛智慧所幻化的观音,所以我们多修持一些关于叶衣观音的经典是非常的好的。那你知道叶衣观音的道场是哪里吗?叶衣观音的道场是来自于三亚南

一行禅师:用慈悲心倾听他人的苦痛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

杨柳观音--心若是道场无处不宁静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

圆光观音的道场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

圆光观音的道场是什么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常念观音观世音菩萨,

虚空库菩萨道场如今在哪

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一般菩萨都是有道场的,而虚空库菩萨也不是例外的。因为他也是佛教中八大菩萨之一。从虚空藏菩萨横空出世后,凌驾群雄,慈悲恒发。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财富和功德,因为尊上的

山西小院打七记录——地藏王菩萨是真正的慈悲!

这次打七回来,我就准备好好的写个打七日记,可一提起笔,就感到自己非常的惭愧,学佛十年以来,惭愧心、忏悔心总是生不起来,总没有从内心深挖自己的罪业,也没有精进用功修行,所以功夫不得力。 我们家里这次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