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付法藏因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2:16

第六卷 付法藏因缘经

龙树菩萨临去此世。告大弟子迦那提婆。善男子听。佛以大悲愍伤众生。演甘露味利益来世。次第相付乃至于我。我欲去世嘱累于汝。汝当流布至心受持。提婆敬诺当承尊教。于是宣说真法宝藏。以智慧力摧伏异学。博识渊览才辩超绝。擅名天下独步诸国。其初托生南天竺土婆罗门种。尊贵豪胜。由毁神眼遂无一目。因是号曰迦那提婆。智慧深远机明内发。顾目观察无愧于心。唯以其言人未信受。道化不行夙夜忧念。于彼国中有一天神。锻金为形立高六丈。咸皆号曰大自在天。有求愿者令现获报。提婆诣庙求入拜觐。主庙者言天像至神。人有见者不敢正视。又令退后失魂百日。汝今但当诣门乞愿。更复何求而欲见耶。提婆答言。神审若斯吾乃愿见。设不如是非我所欲。时人闻之咸奇其意。追入庙者数千万人。提婆既至稽首为礼。天动其眼怒目视之。提婆语曰。天实神矣。然今相观甚大卑劣。夫为神者。当以精灵偃伏群类。而假黄金颇梨为饰。荧惑民物何期小也。即登高梯凿出其目。时诸观者咸有疑意。大自在天威德高远。云何为此小婆罗门之所毁辱。将无彼神名过其实。尔时提婆晓众人曰。神明远大近事试我。我深达彼心所念故。登金山聚出颇梨珠。咸令一切皆悉了知。精灵纯粹不假形质。吾既非慢。神岂辱也。作是语已从庙而出。即于其夜求诸供备。明日清旦敬祀天神。迦那提婆名德素着智与神会。其所发言无不响应。一夜之中供具斯备。大自在天作一肉形。高数四丈。左眼枯涸徐步安详而来就坐。遍观肴膳叹未曾有。嘉其德力能有所致。而告之曰。善哉大士。深得吾心以智见供。汝今真是敬信我者。世人愚痴唯得吾形。以食奉献畏而诬我。今汝供馔。美味具足我之左眼宜当垂给。若能见与真上施也。提婆答言善哉受教。即以左手出眼与之。天神力故出而随生。索之不已。出眼数万。天神赞曰。善哉摩纳。真上施也。欲求何愿必满汝意。是时提婆白天神曰。我索明识不假于外。唯恨吾教人莫信受。正愿我言后必流布。神曰甚善。即便起退。于是提婆诣龙树所。剃除须发受出家法。周游扬化广济群生。南天竺王总御诸国。怀贡高心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国人远近咸受其化。提婆念曰。树不伐本枝条难倾。人主不化道岂流布。其国政法王家出钱雇人宿卫。尔时提婆应募为将荷戟前驰。整勒部曲威德恩仁物乐其政。王嘉其意问曰。何人侍者。答言。此人应募。既不食禀。又不取贾。在事恭谨性好闲习。未达其心何求何欲。王即召之具问其意。答言大王。我是智人善于言论。欲于王前而求试验。即便许之为建论座。尔时提婆即立三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众僧第一。八方论士能坏斯语。我当斩首以谢其屈。所以者何立理不明是为愚痴。若斯之头非吾所惜。八方论士咸来云集。亦各言曰。我若有屈斩首相谢。愚痴之头非吾甘乐。提婆语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要不如者当剃汝发以为弟子。不斩头也。立此要已便共论义。诸外道中情智浅者。适至一言寻便屈滞。智慧胜者远至二日。辞理俱匮。悉剃其发度令出家。尔时有一外道弟子。凶顽无智耻其师屈。形虽随众心结怨忿。含毒炽盛啮刀自誓。彼口胜我我刀伏汝。作是语已持挟利刀。常于日夜伺求其便。尔时提婆出在闲林。造百论经以破邪见。弟子分散树下思惟。提婆菩萨起定经行。外道弟子往至其所。执刀穷之。汝昔曾以智伏吾师。我于今者刀破汝腹。即便决之。五藏出外。命犹未绝。愍其狂愚而告之曰。我有衣钵在吾坐所。汝可取之急上山去。我诸弟子未得道者。若脱遇汝必当相执。或送于王困汝不少。夫身名者众患根本。汝今迷惑爱惜情重。是故宜当好自防护。时诸弟子有先来者。睹见其师发声悲哭。合诸门徒竞各云集。惊怖号啕宛转于地。其中或有狂突奔走。共相分卫追截要路。尔时提婆语众人曰。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谁亲谁怨孰为恼害。汝等今者愚痴所覆。横生妄见种不善业。彼人所害害吾往报。非杀我也。于是放身蝉蜕而去。迦那提婆未舍身时。告于尊者罗睺罗曰。佛婆伽婆为度众生。演畅妙法利益来世。次第委嘱乃至于我。我若灭后当付于汝。汝宜护持深经宝藏。令诸众生普皆蒙益。罗睺罗言。善哉受教。于后敷演深经妙法。以智慧力摧灭邪道。三闻说法尽能受持。龙树提婆及斯大士名德并着美声俱闻。当是时也有婆罗门。聪慧奇悟善于言论。造鬼名书甚难解了。章句广博十有万偈。为三大士。而赞诵之。龙树一闻寻便开悟。善能忆持如旧诵习。提婆未解重为宣说。既经再闻复即明了。提婆菩萨为罗睺罗。更广分别演其章句。罗睺罗闻豁然意解。时婆罗门便大惊怪。此诸沙门才慧乃尔。读吾此书不久通利。善能分别似若旧习。即便信伏改其邪心。彼罗睺罗聪慧如是。有善方便教化众生。然后以法付嘱尊者僧伽难提。令其流布饶益众生。僧伽难提有大功德。智慧深远修菩萨行。以坚誓愿而自庄严。超过声闻缘觉境界。曾于一时有阿罗汉。弃舍重担具诸功德。僧伽难提欲试彼故。即宣一偈而问之言。

转轮种中生非佛非罗汉

不受后世有亦非辟支佛

大德应当好谛观察。如上所言是何等物。尔时罗汉即入三昧。深谛思惟不能解了。便以神力分身飞往兜率陀天至弥勒所。具宣上事请决所疑。尔时弥勒告彼罗汉。世以埿团置于轮上。埏埴成瓦。如是瓦者。岂同诸圣至后世乎。时彼罗汉即便开解。还阎浮提宣说斯事。僧伽难提语言。大德。此必当是弥勒菩萨为汝宣说然后解耳。如是智慧神力变化。济诸群生不可限量。所应作已将欲舍身。至一树下指攀树枝。寻便舍寿犹依此树。诸罗汉等欲移其尸。置平坦处积薪耶旬。如须弥山不可倾动。尽其神力亦无异相。即便复以诸大白象并力俯之。不能移动如芥子处。寻积香木就下阇毗。其火炽盛焚烧身尽。树更蓊郁都无凋毁。时众咸见叹未曾有。收取舍利起塔供养。僧伽难提舍身已后。有罗汉名僧伽耶舍。次受付嘱流布法眼。广化众生拯诸苦恼。有大智慧言辞清辩昔虽山家未证道迹。游大海边见一宫殿。七宝庄严光明殊胜。僧伽耶舍见时已到。即往彼宫说偈乞食。

饥为第一病行为第一苦

如是知法者可得涅槃道

是时舍主即出奉迎。敷置茵褥请入就坐。僧伽耶舍见其家内有二饿鬼。裸形黑瘦饥虚羸乏。锁其身首各着一床。复有一钵满中香饭。以瓶盛水安置其侧。尔时舍主即取此食奉施比丘。语言大德。慎勿以食与此饿鬼。尔时比丘见其饥困。即以少饭而施与之。鬼得食已即吐脓血。遍流在地污其宫殿。尔时比丘怪而问之。此鬼何缘受斯罪报。舍主答曰。斯鬼前世一是吾息一是儿妇。我昔布施作诸功德。而彼夫妻恒怀恚惜。我数教诲都不纳受。因立誓曰。如此罪业必获恶报。若受罪时我当看汝。由是因缘得斯苦恼。小复前行至一住处。堂阁严饰种种奇妙。满中众僧经行禅思。日时已到鸣椎集食。食将欲讫。尔时肴膳变成脓血。便以钵器共相打掷头首破坏。血流污身而作是言。何为惜食今受此苦。僧伽耶舍前问其意。答言长老。我等先世迦葉佛时同止一处。客比丘来。咸共嗔恚藏惜饮食而不共分。以此缘故今受斯苦。如是尊者僧伽耶舍。周游大海遍行观察。见于地狱凡有五百。即生厌恶深患三有呵责五欲。甚生怖畏便作是念。世间造业终不败亡。如影随形谁能舍离。我今应当方便求免。观察情至得罗汉道。六通无碍三明清彻。于一山林有五百仙。勤修苦行欲望梵福。僧伽耶舍往至其所。为宣三偈赞佛法僧。五百仙人俱得道迹。如是尊者广为佛事。教化已讫便入涅槃。收集舍利起塔供养。僧伽耶舍未灭度时。以法付嘱鸠摩罗驮。而告之曰。佛以正法付大迦葉。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欲涅槃持用相付。汝宣至心勤加守护。鸠摩罗驮答言受教。于是次宣深法宝藏。彼之功德甚深渊远。发大弘誓行菩萨道。智慧辩才犹如大海。少有名称国人宗仰。鸠摩罗驮秦言童子。少有美名。以何缘故号美名耶。有一长者缘事余行。以二瓮金寄其亲友。一瓮金大。二者金小语亲友言。吾欲他行持此相寄。我子意若有欲得者必当与之。后长者子往从索金。亲友尔时还其小者。彼即嗔恚不肯取金。遂共相将诣断事所。具陈上意以求理决。众断事官莫能分了。鸠摩罗驮时为童子。于路游戏闻其讼音。即作是言。儿得金矣何劳苦诤。其父本言随子所欲。今乐大者理自属之。尔时断事便用其语。于是名闻驰布四远。因即号为美名童子。出家学道才慧超世。至一国土人多顽嚣。虽闻法教都不信受。鸠摩罗驮即语之言。汝今可集铁马万骑。遣人乘之在吾前过。便如其言即为严办。鸠摩罗驮暂一见已。尽皆分别人名马色衣服相貌。具足宣说无一错谬。彼国人民方皆信伏。造诸经论游化世间。所为已讫即便舍寿。鸠摩罗驮临舍命时。告一比丘名阇夜多。长老当知。如人渡海必由船筏。众生如是。欲离三界修行善法然后得出。故我今者欲付汝法。宜好习学利益人天。阇夜多言。善哉受教。遂演深法度化世间。彼阇夜多有大功德。精进勇猛勤修苦行。善持禁戒无有漏失。世尊所记最后律师。曾于众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饷之。淫火炽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已寻自悔责极生惭耻。我大愚痴造斯恶业。吾今定非沙门释子。衣钵尽置三奇杖上。处处游行高声唱言。我是罪人不应复着佛法染衣。为衅既重必入地狱。当于何处而得救护。时阇夜多语比丘言。汝今若能随顺我语。当令汝罪寻自消灭。比丘欢喜白言受教。时阇夜多。即以神力。化作火坑其焰猛盛。令此比丘自投其中。尔时比丘为灭罪故。举身投入大火坑内。于时猛焰转成清流。才齐其膝都不伤害。时阇夜多告比丘曰。汝以善心至诚悔过。所有诸罪今悉摧灭。即为说法得罗汉道。由是缘故世皆号为清净持律。复于一时将诸弟子。围绕往诣德叉尸罗城。至其城已时阇夜多惨然嚬蹙。弟子疑怪问其师意。答言且止。后当宣说。小复前行路见一乌。尔时尊者欣然微笑。诸弟子众重白师言。唯愿哀愍说其因缘。时阇夜多告众人曰。我初至城。于其门下见饿鬼子。饥急羸困前白我言。母生吾已入城求食。自与别来满五百年。饥虚穷乏命不云远。尊若入城见我母者。为吾具宣辛苦之事。我始入城便见彼母。即为具说其子饥乏。尔时鬼母前白我言。吾入城来经五百年。未曾能得一人[口*弟]唾。何以故。我既新产气力羸惙。设得少唾为诸鬼神之所欺夺。始于今日值一人唾。边无余鬼会遇得之。欲出城外共子分食。门下多有大力鬼神。畏其侵夺复不敢出。唯愿尊者垂哀矜愍。持我出城与子相见。我于尔时将此鬼母出于城外。今共子食。即问彼言。汝生已来为几时耶。鬼答我曰。吾见此城七返成坏。国土丰乐人民炽盛。又见毁败殄灭无遗。我闻彼言。深叹生死受苦长远无有边际。以是缘故惨然嚬蹙。彼乌因缘。善听当说。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在世教化。我于尔时为长者子。志厌五欲常念出家。我若尔时作沙门者。必断众结得罗汉道。吾之父母不见从志。强为娉妻欲遮断我。我不违命便即娶妻。娶妻已后复欲出家。父母语言。为汝娉妻正求继嗣。若生一子乃当相放。我寻受教与共交会生一男儿。年始六岁。尔时父母即教此儿。汝父若出欲作沙门。当抱其足而语之曰。父若舍我谁见养活。先当见杀然后可去。尔时此儿如父母教。啼泣抱我甚生悲恋。我于尔时以爱染心即语子言。吾当为汝不复出家。由彼儿故不得道证。九十一劫流转生死。于五道中未曾得见。今以道眼观察彼乌。乃我前世所生之子。愍其婴愚久处生死。以斯因缘是故微笑。如是尊者善说法要。以辩才力游化世间。所为已讫入般涅槃。尊者阇夜多临当灭度。告一比丘名婆修槃陀。汝今善听。昔天人师于无量劫勤修苦行。为上妙法。今已满足利安众生。我受嘱累至心护持。今欲委汝当深忆念。婆修槃陀白言受教。从是以后宣通经藏。以多闻力智慧辩才。如是功德而自庄严。善解一切修多罗义。分别宣说广化众生。所应作已便舍命行。次付比丘名摩奴罗。令其流布无上胜法。彼摩奴罗智慧超胜少欲知足勤修苦行言辞要妙悦可众心。善能通达三藏之义。于南天竺兴大饶益。时有尊者号曰夜奢。辩慧聪敏甚深渊博。与摩奴罗功德同等。亦能解了三藏之义。流布名闻咸为宗仰。曾于一时彼摩奴罗至北天竺。尊者夜奢而语之言。恒河以南二天竺国。人多邪见听辩利智。长老善解音声之论。可于彼土游行教化。我当于此利安众生。时摩奴罗即如其语至二天竺。广宣毗罗无我之论。摧伏一切异道邪见。所为既办舍身命终。于是已后次有尊者名鹤勒那。夜奢出兴于世。受付嘱法广宣流布。福德深远才明渊博。化世迷惑令就正路。所作已讫然后舍身。复有比丘名曰师子。于罽宾国大作佛事。时彼国王名弥罗掘。邪见炽盛心无敬信。于罽宾国毁坏塔寺杀害众僧。即以利剑用斩师子。顶中无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于是便绝。如此之法为大明灯。能照世间愚痴黑闇。是故如上诸贤圣人。皆共顶戴受持守护。更相付嘱常转法轮。为诸众生起大饶益。断塞恶道开人天路。逮至最后斯法衰殄。贤圣隐没无能建立。世间闇冥永失大明。造作恶业行十不善。命终多堕三恶八难。是故智者宜当观察。无上胜法有大功德。微妙渊远不可思议。譬如贾人欲过大海。必乘船舫然后得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脱。法为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即是众生真善知识。为大利益济诸苦恼。何以故。一切众生性无定相。随所染习起善恶业。若有习近外道邪见受其教诫。永即流转无有边际。是则不名善知识也。若有人能起信敬心。亲近贤圣听受妙法。由听斯法功德因缘。出欲淤泥受最胜乐。是故此人名善知识。宜应勤心习近供养。必能令人离三恶苦。如昔往日华氏国王有一白象。气力勇壮能灭怨敌。若有罪人令象蹈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在异处近一精舍。闻有比丘诵法句曰。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便柔和起慈悲意。后付罪人都不杀害。但以鼻嗅舐之而去。王见斯已心大惶怖。召诸智臣共谋此事。时有一臣即白王言。此象系处近在精舍。必闻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移系令近屠肆。彼睹杀害恶心当盛。王用其计系象屠所。象见杀戮剥皮斩截。恶心猛炽残害增甚。以是当知。众生之类其性不定。所以者何。畜生犹尚闻法生慈。见有屠杀便为残害。况复于人。而不染习起善恶业。是故智者宜应觉知。邪见恶法多所损害。弃而离之勤作方便。习近圣法受持流布起大师想。由是微妙功德因缘。永当超越三恶道苦。度生死海受涅槃乐。又此法者为得道利全分因缘。是故复名真善知识。如昔阿难白佛言。世尊。善知识者。于得道利作半因缘。佛言不也。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阿难当知。此阎浮提除大迦葉舍利弗等。其余众生若不遇我。恒当流转无解脱期。是故我言。善知识者能大利益。以此缘故当知。佛法最尊最妙为无有上。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是故世尊初成正觉。于树王下端坐思惟。一切世间若使无有父母师长。单独孤露永无恃怙。我今应当依谁而立。复作是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悉以胜法用为师范。我亦应当如三世佛深妙胜法用以为师。由是缘故佛常恭敬如斯妙法。至心礼拜勤加守护。当知此法甚为希有。是故智者宜应受持。又于往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其多。诣华氏城遍行炫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便极嗔恚高声唱言。此城中人若不就我买髑髅者。吾当相为作恶名闻言。汝诸人愚痴闇钝。尔时城中诸优婆塞闻是语已。畏其毁谤。便持钱物至彼买之。即以铜筋贯穿其耳。若彻之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时婆罗门问优婆塞。我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价直而有差别。优婆塞言。如前髑髅有通彻者。斯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胜贵其若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妙法未善分别。以是因缘与汝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听法。吾以是故不相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皆得生于天中。以是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能建立人。何以故。此优婆塞以听法人髑髅起塔尚生天上。况能至心听受斯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甚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诸有欲得无上安隐快乐。为化众生作大饶益。皆应受持如是胜法。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

蔡礼旭:创造人生好因缘 第一集

创造人生好因缘台湾暑假大专营第一集2007/08●人生时时都在抉择尊敬的诸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暑假期间能跟这么多的同学们一起,我们来学习我们自己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其实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