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1 09:08

第六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第一门第九子摄颂曰。

应为洗足处及以濯足盆

热时须扇听蚊虫开五拂

缘处同前。时诸苾刍随在何地即便濯足。遂使诸蝇在处撩乱。时有长者婆罗门等。来入寺内见洗足处。问言。圣者何故此处虫蝇乱飞。答曰。此是我等洗足之处。彼闻嫌贱。沙门释子皆不清净。随在何处而濯其足。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不应随处洗足。然洗足处应在寺东南角。如佛所言安洗足处者。苾刍不知云何应作。佛言。如龟背形。时诸苾刍作已太滑不堪揩足。佛言。应可涩作(此洗足处亦堪洗浴。西方诸寺及在处皆有。大小无定露地而作。或大如床小可半席。四畔垒甎高一尺许。中间甎砌作龟背形。以礓石灰泥水洗不去。傍通一窦令水外流。濯足洗身最是要用)

有老苾刍身体羸弱。不能往彼洗足之处。佛言。应畜执事人令其洗足。应作洗足盆。是时六众闻佛听许。便以金银琉璃作洗足器。俗人见问此是何物。答言。世尊许我作洗足器。此即是也。彼言。圣者仁虽剃发贪染不除。答曰。脚踏汝项我畜何过。汝非我师何事相责。俗生嫌贱。苾刍白佛。佛言。洗足之器不合用宝。应以瓦作。苾刍便作如馲驼形。佛言。不合。应如象足踏地。其中稍高令得支足。或可于中作莲台形。当须涩鞕。苾刍用洗足已随处而安。佛言。不应如是。若是众物。应可覆在隐屏之处。若是私物安门扇后。

缘处同前。时属春阳苾刍患热。身体黄瘦羸劣无堪。俗旅见时问言。圣者。何故身体黄瘦羸劣无力。答言。时属春阳我苦于热。彼言。圣者何不持扇。答言。贤首世尊不许。答曰。仁之大师性怀慈愍。若知苦热许扇无疑。苾刍白佛。佛言。我今听许苾刍持扇。六众苾刍闻佛听许。便以金银琉璃。或紫矿揩拭。及种种庄彩而为扇柄。俗旅来见便生讥耻。六众傲慢广说如前。乃至佛言。不用宝等而作扇柄。应知扇有两种。一以竹作。二用叶成。时有众多敬信俗旅。便持种种庄彩之扇。来施苾刍。苾刍不受。佛言。若为僧伽受取无犯。

缘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苾刍为蚊虫所食。身体患蛘爬搔不息。俗人见时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广说如前。乃至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许已。便以众宝作柄。用[犛-未 牙]牛尾而为其拂。俗人既见广说如前。乃至佛言。有其五种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用细裂叠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

第一门第十子摄颂曰。

结下裙不高不持于重担

若病许杖络服蒜等随听

缘处同前。如佛所言。苾刍应助营作者。有一苾刍须缘梯上。时诸上人从下仰观。见彼形露告言圣者。我今始知圣者是男。由男根具。彼在梯上羞愧默然。苾刍白佛。佛便思念。苾刍升梯由不结下裙。有如是过。告诸苾刍。若有营作须升梯者。应结下裙方可升上。又诸苾刍于营作时。高结下裙。不信俗流见而讥笑。问言。圣者欲相扑耶。答曰。我有作务。彼闻默然。苾刍白佛。佛言。若缘梯上当结下裙。平地作时不应如是(言结下裙者谓捉裙后边下缘向前腰间急擫也)

缘处同前。六众苾刍自擎重担。不信者见作如是语。我为父母妻子恐不能活。是以身擎重担。仁何所为躬自劳苦。报言贤首我有多缘。一为供养世尊。二为僧伽食事。三为病者供给所须。由是因缘身持重担。彼默无对。苾刍白佛。佛言。苾刍不应身擎重担。作者得越法罪。

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有老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柱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等并杂彩物。雕饰其杖俗旅见已共生嫌贱。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柱杖。一谓老瘦无力。二谓病苦婴身。时有苾刍。佯作老病而柱其杖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实老病应从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与时应畜如是。应乞敷座席鸣楗稚。言白既周众应尽集时老病苾刍于上座前。蹲踞合掌作如是白。

大德僧伽听。我苾刍某甲老朽瘦弱或复身病若无杖时便不能济今从僧伽乞畜杖羯磨。愿大德僧伽与我苾刍某甲畜杖羯磨。是能愍者愿慈愍故。如是三说。次一苾刍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老朽瘦弱。或复身病若无杖时便不能济今从僧伽乞畜杖羯磨。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苾刍某甲老朽瘦弱或复身病作畜杖羯磨白如是(羯磨淮白应作)

若僧伽与作畜杖羯磨已。柱杖者无犯。

缘在王舍城时。诸苾刍老瘦无力。加以风疾。于鹫峰山。或时上下脚跌倒地。澡罐君持悉皆破碎。苾刍白佛。佛言。苾刍应持网络。六众闻已以五色线而为网络。俗旅讥嫌。问答因缘广如畜杖。如若杖络二皆须者。合作羯磨此亦无过。既得法已任持非犯。

缘在室罗伐城。时有苾刍食啖蒜已。来诣佛所礼佛只足。在一面立。佛言苾刍。可坐一心听我说法。时彼苾刍闻佛敕已。重礼世尊一边而坐。佛为说法。彼听法时数便回面。恐有恶气轻触尊仪。如是再三。佛言。苾刍汝当一心听我所说。苾刍亦复再三向外回面。便礼佛足奉辞而去。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陀何故彼苾刍。听我法时数数回面。阿难陀言。由彼啖蒜恐触尊仪。故数回面。佛告阿难陀。诸苾刍辈有食蒜耶。阿难陀言有。佛言。由彼食蒜障入圣道。向不食蒜者听我说法。以金刚智杵。摧坏二十身见大山。得预流果。是故阿难陀。从今以往制诸苾刍。不应食蒜及葱韭类。食者得越法罪。于时舍利子在众中坐。便作是念。今此苾刍不得见谛。明当见不。即便观察。明亦无缘能见谛理。即更深入第四静虑。观其后际。亦不见彼证圣之日。即从定起而说颂曰。

由于少时间散念不专注

令彼未来世不见真谛理

尔时世尊。知舍利子心所念已。告言。舍利子。汝今不应于佛境界而辄思量。此乃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境界。然于未来有佛出世。名一切尊。此人于彼佛法之中。出家修行断尽诸漏得阿罗汉果。佛作是念。由彼苾刍食啖蒜故。障见真理。是故苾刍不应啖蒜。食者得越法罪。时有苾刍身婴疾病。诣医人所告言贤首。我有如是病幸为处方。告言。圣者应可服蒜。患得销除。报言。贤首。佛不听食。医曰。此是病药非余能差。苾刍白佛。佛言。医云此药非余差者。服之无犯。苾刍闻已便于寺中。为病食蒜。受用房舍床榻毡席大小行处。及以众中出入往来。或绕制底或礼香台。经过俗人为其说法。或时受请诣施主家。或至园林天庙之处。众人聚集辄往其中。所到之处诸人咸闻蒜臭。共生嫌贱。作如是语。沙门释子虽复出家。而还啖蒜臭气相熏。与我何别。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病。欲食蒜者。所有行法我今当说。诸病苾刍若食蒜者。应住寺侧边房。不得用僧卧具及大小行室。不得入众。亦不为俗人说法。不绕制底。不礼香台。不往俗家。园林天庙众人聚处皆不应往。可于屏处而啖服之。设人见时不生讥耻。若服了时。于七日内仍住于此。服葱可停三日。若韭一日。后方洗浴并可洗衣。香熏无气后方入寺。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第一门了)

第二门总摄颂曰。

牛毛并伞盖披緂胜鬘缘

出家药汤瓶门扇锤斤釜

第二门第一子摄颂曰。

牛毛及隐处同床不独披

若得白色衣染覆方应用

缘处同前。时给孤独长者。以逝多林施四方僧讫。令剃发者往诣寺中剃除须发。广说如前。邬波难陀问剃发人曰。汝颇解作牛毛剪不。答言。是我巧工。宁容不解。便以铰刀。作牛毛剪。发可留二分此名牛毛剪。邬波难陀曰。更剪一分。如是乃至末后报言。汝之痴人未解剪发。宜可净剃放汝归家。广说如前。乃至佛言。苾刍不应作牛毛剪发。作者得越法罪。如世尊说不许苾刍作牛毛剪发。苾刍头上忽有疮生。以刀剃时便受苦痛。苾刍白佛。佛言。可于疮处以铰刀剪之。余如常剃。

缘处同前。长者令人为众剃发。广如上说。邬波难陀见而报曰。颇能与我除隐处毛不。答言。此是我工。即令剪剃。如前驱使至暮放归。时俗嫌贱。佛言。苾刍不应剃三处毛。剃者得越法罪。时有苾刍隐处生疮。或时虫出痛蛘难忍。废修善事。佛言。有病缘者应告老宿苾刍。然后更互疮处剃除。勿致疑惑。

缘处同前。六众苾刍同一床卧。共相推倚掉举呵笑。苾刍白佛。佛作是念。共一床眠有如是过。同床卧者得越法罪。时有众多苾刍人间游行。至一村落从他借床。主人与一。报言。更须。主人报曰。我家多人同一床卧。如何苾刍各别从索。多人共卧理复何伤。苾刍答曰。世尊不许。苾刍白佛。佛言。若诸苾刍。性怀惭耻具修戒行。敷衬身物正念在心。中以衣袋或以钵袋。隔而方卧床既如是。自余褥席准此应知。

缘处同前。众多苾刍人间游行。至一村落。从长者家求得卧处。时属寒冷复觅卧物。时家中人。于苾刍处心生哀愍。以己卧物借与苾刍。先入手者独披而卧。其不得者忍冻终宵。以缘白佛。佛言。不应先得独卧。应可共用随老者覆。后于一时邬波难陀随老得物。便披卧被独起经行。余者受寒夜遭辛苦。小者报曰。我受寒苦仁乃经行。邬波难陀曰。谁遮汝等不起经行。彼诸苾刍忍寒经夜。苾刍白佛。佛言。众人得被卧时通覆。必欲经行可披私物。若披众物得恶作罪。

缘处同前。时当冬月苾刍苦寒。居在一边侧身而卧。时给孤长者来入寺中。见诸苾刍一边而卧。问言。圣者大师教法务在精勤。何故仁等委胁而卧。虚度日时不修善品。苾刍答曰。心有喜乐善品可修。我现受寒何能策励。我今被冻谁复能知。长者辞出还至宅中。以五百张厚白叠帔。与送众僧。时诸苾刍即便披出寺外游行。不信俗流见生嫌耻。问言。圣者岂可仁等并还俗耶。答曰。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为寒故披此俗衣。苾刍白佛。佛言。不合披俗人衣。必有他缘。于彼衣上将染色物。覆已方披。若僧祇衣帔。内以物替外将物覆。然后方披异斯招罪。

第二门第二子摄颂曰。

伞盖无后世歌声不放火

游行觅依止毛緂不翻披

缘处同前。于此城中有一居士。常收衣物卖以自活。后于异时多获利物。便作是念。有何方便得修福业复多获利。此之居士素有信心。作如是念。我今宜可请佛及僧。座敷妙衣设诸饮食。衣食供养是大福田。缘此施因我多获利。作是念已往诣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愿佛及僧。明当就舍受我微供。唯愿慈悲无违所请。尔时世尊默然而受。长者知已礼佛而去。还至舍中。备办种种上妙饮食。盛设妙座敷以上衣。即令使者驰往白佛。饮食已办愿佛知时。于时大众皆赴彼宅。唯佛世尊及知事人。留在寺内。诸佛世尊有五因缘。留知事人为佛取食。云何为五。一者为欲简静离诸諠闹。二者欲为诸天宣说法要。三者为欲观察病人。四者为欲观察卧具。五者为欲与诸弟子制其学处。今者世尊为制学处。诸苾刍众赴彼请时。遂于中途。遭天大雨衣服皆湿。至彼家中就座而坐。随其坐处衣皆被染。居士见已极起嫌心。作是思惟。我诸衣物并皆失利。我今宜可还持此物施与苾刍。作是念已告言圣者。所坐之物我皆奉施咸可持将。苾刍答曰。待白世尊未知许不。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汝等应知。非彼居士本心持施。为有讥嫌故不应受时诸苾刍奉佛教已令使往报居士。应知佛作是语。非彼居士本心持施。为有讥嫌故不应受。时彼居士闻是语已。深起敬心便作是念。我此衣物若欲卖者不得半价。若诸圣者染令坏色。披着受用正是所宜。即便持衣诣寺告圣众曰。我本无心欲舍此物。今时有意持以奉僧。愿为我受染以披着。唯愿仁等当持伞盖勿令衣湿。答言。居士待我问佛。以缘白佛。佛言。居士先时无心欲施。今时决意持奉众僧。汝等可受染已披着。为利前人勿致疑惑。是故我今令诸苾刍应持伞盖。若不持者得越法罪。六众苾刍闻许伞盖。便以金等四宝而为其柄。及余种种紫矿画饰。以孔雀尾而作上覆。时诸居士婆罗门等。见生嫌贱问答同前。乃至苾刍白佛。佛言。苾刍不应持如是伞盖。然有二种盖。一竹二叶。六众苾刍闻佛许盖。遂便长作伞柄。在大城中擎之而过。俗旅见时作如是语。彼持盖者是何商主。大富长者从外方来。诸人即便就彼看问。既见苾刍共生嫌耻。乃至苾刍白佛。佛言。不应长作伞柄。长齐二肘或与盖等。又入聚落时不应持盖。时有苾刍随逐商旅人间游行。至一聚落道在村内。苾刍持盖不敢入村。于村外行遂失商旅。独行在后便被贼劫。苾刍白佛。佛言。若道在村中不得正擎。若偏持去者无犯。时有苾刍入村乞食。以伞柄曾触不敢持行。被雨沾衣。苾刍白佛。佛言。乞食之人净洗伞柄应可持去。必其雨定随处寄举。欲出村时方可持去。

缘处同前。时有南方游行外道。是卢迦耶党。拨无后世。名邬陀夷。渐次周旋至室罗伐。欲解劳乏入逝多林。先往尊者憍陈如处。告言。苾刍我就师门少学文字。欲与仁者略为谈说。尊者答曰。婆罗门。激论之事非我所为。随汝别求无宜住此。彼即往诣马胜跋陀罗大名婆涩波名称晡律拏牛主毗摩罗善臂罗怙罗。既至彼已一一告言。苾刍。我就师门少学文字。欲与仁者略为谈说。时诸尊者答曰。婆罗门。激论之事非我所为。随汝别求无宜住此。次复往至尊者舍利子所。还如上问。时舍利子即便入定。观察外道有善根不。观见知有。系属于谁见属于我。更有余人。由闻论议受调伏不。观知更有。何时当集于七日内。如是知已报言。汝求论敌斯为善事。可于某处作论议场。即于初日尊者舍利子自升高座。建立宗门共彼谈核。每至下时常留余义。如是二三乃至七日于诸方国名称普闻。共知南方有一外道。是卢伽耶党。拨无后世。名邬陀夷。聪明大智。渐次游行至室罗伐。与舍利子共立论端。经今七日未有胜负。无量百千有缘众生悉皆云集。或发欢喜心或先善根熟。尊者舍利子便作是念。于我有缘。因听论议而受化者。此时皆集。是时尊者尽其言义。总为众说。时彼外道信解心开。合掌起立作如是语。大德。我于善说法律。求欲出家。愿降慈悲拔济于我。在世尊所勤修梵行。时舍利子知其心至即与出家。并受近圆如法教授。彼便策励发勇猛心。断尽诸漏得阿罗汉果。时彼会中一切大众。见是事已皆生希有。咸言。尊者舍利子如是聪明。高心外道以法摧伏令使出家。是时尊者观彼大众。根机差别乐欲不同。顺彼宿缘为说法要。令其听者亿万众生得别证悟。或得预流果一来不还。或复出家得阿罗汉果。或受三归并五学处。所余大众皆于三宝深起敬心。合掌殷勤奉辞而散。时此苾刍以缘白佛。佛告诸苾刍非一切处有舍利子。其相似者亦不可求。是故我今听诸苾刍。学卢迦耶等诸外俗论。时诸苾刍闻佛世尊许。学书论遂无简别。愚昧之愿亦学外书。佛言。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学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摧外道者。方可学习。诸明慧者镇学外典善品不修。佛言。不应如是常习外典。佛言。当作三时。每于两时读佛经。一时习外典。苾刍遂于年月分作三时。以缘白佛。佛言。人命迅速刹那无定不应年月分作三时。可于一日分为三分。苾刍朝习外典暮读佛经。佛言。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苾刍即便暂时寻读。不诵其文寻还废忘。佛言应诵。彼皆不知何时应诵。佛言。如昼三节夜亦三时。

缘处同前。时尊者舍利子。与二婆罗门子而为出家。一名牛授。二号牛主。二人悉教读诵经教。后时此二。共游人间至一聚落多获利养便住此村。时彼二人先学婆罗门歌咏声法。由串习故今时读诵作本音词。时彼一人遇病忽然身死。其现存者。既溺忧心。经多废忘即便还诣室罗伐城。入逝多林既停息已。便诣尊者憍陈如所。礼敬事毕白言尊者。可共温经。答曰。善哉我为汝诵。既诵少多。报言。尊者所诵经典。文皆谬误声韵不长致有所阙。答言。子我从先来如是习诵。即便辞礼更别往诣马胜跋陀罗大名婆涩波名称晡律拏牛主毗摩罗善臂罗怙罗。既至彼已白言尊者。共我温经。答曰。善哉我为汝诵既诵少多。广如前说乃至辞礼。遂诣尊者舍利子所。既礼敬已白言。邬波驮耶。可共温经。答曰。善哉我为汝诵。同诵之时长引声韵。其舍利子声更倍长。白言。大师自余尊者诵习皆谬。唯独亲教音句无差。报言。汝愚痴人自为谬误。谤余智者不善诵经。彼诸大德咸非谬误。既被挫折默尔无言。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作是念。苾刍诵经长牵音韵作歌咏声。有如是过。由是苾刍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法。若苾刍作阐陀声诵经典者得越法罪。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言阐陀者。谓是婆罗门读诵之法。长引其声。以手指点空而为节段。博士先唱诸人随后)

End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睦州(道踪)和尚语录△上堂对机第一上堂云:你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若得个人头。不得辜负老僧。又云:明明向你道。尚自不会。岂况葢覆将来。问:如何是学人自已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南岳怀让禅师法嗣。第一世九人,一人见录。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时谓马祖。主南岳常浩禅师。智达禅师。坦然禅师。潮州神照禅师。杨州大明寺严峻禅师。新罗国本如禅师。玄晟禅师。东雾山法空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六卷

五灯会元 第六卷◎青原下五世○石霜诸禅师法嗣△大光居诲禅师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京兆人也。初造石霜,长坐不卧。麻衣草屦,亡身为法。霜遂令主性空塔院。一日,霜知缘熟,试甚所得。问曰:国家每年放举人及第,朝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六卷

碧岩录 第六卷⊙碧岩录第五十一则垂示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不落阶级,又无摸索。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到这里,若有一丝毫解路,犹滞言诠。尚拘机境,尽是依草附木。直饶便到独脱处,未免万里望乡关。还构得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六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六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六东京天宁寺语。王贵妃请。上堂。僧问。如天普盖长见日月光辉。似地普擎万古山河水固。正当恁么时承谁恩力。师。云千华丛里一华春。进云。可谓野老既知尧舜力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六卷

祖堂集 第六卷祖堂卷六投子投子和尚嗣翠微,在舒州桐城县。师讳大同,舒州怀宁县人也,姓刘。受业于东都保唐满禅师下。初习小乘定,知非而舍。次广穷海藏,博悟幽深。便造翠微而问师:未审二祖初见达摩当何所得?翠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云居宏觉膺禅师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於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五清 智旭(莲宗九祖)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