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广弘明集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7 13:43

第六卷 广弘明集

辩惑篇第二之二

列代王臣滞惑解上

有唐太史傅奕者。本宗李老猜忌释门。潜图芟剪用达其鄙。武德之始上书具述。既非经国当时遂寝。奕不胜其愤。乃引古来王臣讪谤佛法者二十五人。撰次品目名为高识传。一帙十卷。抄于市卖欲广其尘。又加润饰增其罪状。至于张鲁据于汉中黄巾反于天下。斯并李门勃逆。皆覆而不显非。谓笃论之文乎。若夫城高必颓木秀斯拔。惟我清峻。故有异道嫉之。不足怪其鄙吝。未见厮徒。皂隶有加恼辱。明非目翳何事屏除。故因其立言仍随开喻。此则古来行事释判天分。未广见者谓为新致。聊陈旧解略显由途。资此神开可称高识。又傅氏寡识才用寄人。集叙时事废兴。太半坑残焚荡之事。可号非政所。须沙汰括捡之条。斯寔王化之本。故僧条俗格。代代滋彰。此乃禁非岂成除毁。傅氏通入废限。是谓披毛之夫终沦涂炭。可悲之甚矣。奕学周子史意在诛除。搜扬列代论佛法者。莫委存废。通疏二十五人。大略有二。初则崇敬佛法恐有淫秽。故须沙汰务得住持。二则憎嫉昌显危身挟怨。故须除荡以畅胸襟。初列住持王臣一十四人。傅奕高识传。通列为废除者。今简则是兴隆之人 宋世祖 唐高祖 王度 颜延之 萧摹之 周朗 虞愿 张普惠 李[王*易] 卫元嵩 顾欢 邢子才 高道让 卢思道。

二列毁灭王臣一十一人。傅奕高识传。列为高识之人。今寻乃是废灭者 魏大武 周高祖 蔡谟 刘昼 阳炫之 荀济 章仇子陀 刘惠琳 范缜 李绪 傅奕 (减省除灭半之) 王文同。

初序沙汰僧众者。夫以稊稂之秽青田。荣华之弊白首者。良有以也。故六群之过兴舍卫。十滥之伪起毗离。大圣因立条章。无学由而正犯。遂有七摈量其小失。四法拔其大[保/言]。张网目而示三千。显律仪而陈八万。故得正像咸称有道内外同号无尘。自法渐王门。金科之刑无坠。僧罗海岳。藏疾之隙滋章。举统以法绳之。烹鲜之仪可觌。随机以时劝勉。握泥之喻自邻。人谁无过。垂珠之诫有津。丑迹易欣。掩耳之夫难睹。所以宋唐两帝王颜等贤。鉴物性之昏明晓时缘之淳薄。纵释门之纷荡。则淄渑一乱。弹僧徒之得失。则泾渭殊流斥贪竞之鄙夫。毁藏积之僧滓。存高尚之道德。廷重惠以摄人。至如汉魏齐梁之为政也。恢恢天网取漏吞舟。察察王政事兼苛滥。所以大弘佛法通济于五乘。该洽明时陶渐于清浊。使浊者知归令自新于大造。清者容养悟适化之多方。其犹大赦天下。逋逃因之改容。忘瑕纳众。群小以之迁善。尧舜岂非圣主而化不及丹朱。汉祖焉乐乱阶而亮贯高之逆。孔门季路虽僻而预升堂。释种达多乃邪而参清众。是知权道抑扬神机利用。或收或纵。事出乘时。后序除废三宝意者。夫以保形存命有生之所贵。重财爱食鄙俗之共珍。故位称大宝。无以摧于死王。力拔青山。莫有亡于老病。斯佛教也。故四山常逼王位非常。三相恒迁生涯有数。斯实录也。俗有谶记之传。不知由何而得。或云口授。或述符图。虚然显密布露士俗。窃以五运更袭帝者一人自。余凡叟谁之顾录。周祖已前有忌黑者。云有黑人次膺天位。故齐宣惶怖欲诛稠禅师。稠以情问。云有黑人当临天位。稠曰。斯浪言也。黑无过漆。漆可作耶。齐宣妄解手杀第七弟涣。故可笑也。周太祖初承俗谶。我名黑泰可以当之。既入关中改为黑皂。朝章野服咸悉同之。令僧衣黄以从谶纬。武帝雄略初不齿之。张宾定霸。元嵩赋诗。重道疑佛将行废立。有实禅师者。释门之望帝亦钦重。私问后运是谁应得。实曰。非僧所知。帝曰。如谶所传云黑者应得。僧多衣黑。窃有所疑。实曰。僧但一身谁所扶翼。决非僧也。帝曰。僧非得者。黑者是谁。实曰。至尊大人保信浪语。外相若闻岂言至圣。黑者大有老乌亦黑。大豆亦黑。如是非一。可亦得耶。帝闻有姓。乌姓窦者。假过诛之元其情本。疑意在释。遂即荡除。魏太武本是戎乡。素无文墨。八岁登位。一信崔浩。故两帝厚身信谗信谶。陵残佛化自取殃及。旋踵更兴。兴由时来。不在人力。故经传云。佛化惟远终于六万岁时住持。小圣功在九亿无学。不可削也。蔡谟已下上事诸贤。并挟私忿于僧有隙。发愤忘身。何况佛法。极笔而书罪状。深文而挂刑网。秃贼以惊视听。妖胡而动王臣且律令条章。未若凝脂之密。滔滔天网自有陷目之夫。言贼斯即盗科。述妖乃当死例。书表盛云妖贼。未识妖贼是谁。可谓匿名之书。足投诸火。如须勘检虚迹自形。前后上事虽有十贤。荀济一夫差有才用。自余连写未足人闻。傅奕后来谓自脱颖。言无典据才气虚劣。瓦砾云宝。贤愚所轻。然素本无道门起家。贫贱投僧乞贷。不遂所怀。蓄愤致嫌固其本志。武德之始西来入京。投道士王岿。岿道左之望。都邑所知。见其饥寒延居私宅。岿通人也。待以上宾。三数日间。遂通其妇入堂宴语。曾不避人。岿有兄子为僧。寺近岿宅。因往见之。奕大嗔怒。僧便告岿。岿初不信曰。傅奕贫士。我将接在宅。岂为不轨耶。僧曰。叔若有疑。可一往视。相将至宅。果如所言。岿掩气而旋。岿有女婿为果毅。常以为言。奕既窃妻而傅妖不可算矣。如唐吏部唐临冥报所传。神为泥人。固其宜哉。如别所显。

隋大业八年。天子在辽。有王文同者。郊东王堡人也。夙与僧争水硙之利。敕令巡问军实。乃矫诏集僧。三木加身考令云反。并令引邑议同谋遂诛剪僧徒于河间郡。杀道俗近一千人。传符达于蒲州。酷声遍于天下。时窦庆为河东太守。以状奏闻。帝大怒。于河间戮之。未及加刑。百姓脔之生啖。乃及于土地。以此反例下述。反僧亦相符。此然初因僧起谤毁佛法。咸因宿忿。不思累劫之溺。而欲一时之快。泄在帝臣非关上事。非位不谋。已如前咎。徒为举斧终陷磨胸。故集者随传叙之。庶后叶之龟镜也 后魏世祖 周高祖 宋世祖 唐高祖 赵王度 晋蔡谟 宋颜延之 宋萧摹之 宋周朗 宋虞愿 魏张普济 魏李[王*易] 齐刘昼 魏杨炫之。

后魏世祖太武皇帝。初立道学。置道坛废佛宗。

帝姓托跋氏。讳伏厘。后名焘。鲜卑胡人之别种也。西晋之乱有托跋卢。据有朔方。晋就封为代王。卢孙舍翼鞬或云圭。部落逾盛。众十万。北连云中西据阴山。云中南去汉塞四千里。以东晋孝武太元初。南至朔东三百里。平城为都二十余岁。依华造殿宗事佛道。登位三十四年。至晋帝隆安中。第三主托跋焘立。时年八岁。尚在幼冲。信任司徒崔浩。浩尤不信佛。情重李老仙术。以道德经授帝令讽味。因便重之。登位二年召天下方士。有道士寇谦之者。道门之魁杰也。自云于嵩高值天尊飞下。召谦赐以天师之号。令奉太平真君置静轮天宫。可获仙道。列辟闻之若遗。而浩深信之。帝由于平城郊置道场。方二百步。重层崇峻并备厚礼。具如释老志所述。后改号太平真君。以遂寇谦之道命也。因盖吴作乱。关中有沙门。畜弓矢。浩便进说与吴通谋。遂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四方亦然。惟留台下。至真君七年。遂一切荡除。坑僧破像自以为得志也。为谗所黩幽杀大子。恶疾殃身方族崔浩何嗟及矣。不久为阉人宗庆。所杀便崩。其孙嗣立。即开佛法天下大明。

第六帝孝文是称文祖。改姓为元。改代为魏。去胡服定官名。衣冠华夏移都河洛。佛法大兴。然世祖勇于武略怯于文雄。轻于自审重于信伪。而奕叙为命世之明后。寔诬也哉。寻奕搜检列代上事言及释门者。大略五焉。前已显之。今重昌辩。一以业运冥昧报果交加。二以教指俗伪终归空灭。三以寺宇崇丽顾陵嫉之。四以僧有杂行抄掠财色。五以僧本缘俗位隆抗礼。五相虽惑多。以杂行者为言焉。斯不达之曲士也。夫出家者。取其发足超方形心异俗。执持圣种震慑魔王。天帝尚来下拜。龙神无不奉者。非无五三杂行犯法负心。婆娑于色味。贪餮于名利。斯等行乖佛化正法稊稂。涅槃谓为秃人。梵网呼为大贼。戒海如尸不纳僧条。财法绝之斯禁显然。妄咎于佛深不可也。至如俗士纯臣有国常。有行贞洁者重之。为贪竞者罪之。不可以见一士乖僻合国并诛。一官浊滥举朝同剪。斯不可也。事见后魏书及十六国春秋。世祖见一寺过起。通国斩僧。无问少长一时残戮。可谓虏官长也。判事雷同奕引以为明略。明者逃矣。又以见僧受供厚礼频繁。自不能拔姤而增状。僧为福田。奉之自获其报。官是摄政。禄之以盛其功。今王赐臣下。让禄者是谁。俗施僧财。不受者常有。无禄之官不闻于国。受俸之士充牣九州。岂以一士受赇朝廷为之废务。一僧滥施释门由此致嫌。又不可也。是知清浊异途道俗通有。宪台绳纠于失法。详刑科处于重轻。斯俗政也。戒律以检于七非。摈罚以正于三格。僧制以遮其外犯。法令以勖其内心。此佛教也。是则道俗律令。具足光明。昭彰于四俗。显昌于五众。有何不尽。须尔上言。所以。

上帝高居于九重殷鉴四海。列辟靡监于王事职司其忧。尔非其司妄行干政。徒为滥职何用当官。故后之上事。希有从之者。故经说四依拟分伪滥。人识难辩法智易明。何得见一僧行过。上累佛宗。见一戒或亏便轻正法。止可以道废人。以人不弘道也。不可以人废道。以道高出天人。抑又详之。今以五常检人。何人能具。五孝检士。何士备之。读易而忽阴阳。讲礼而存倨傲。闇君贼臣代代常有。尸禄乱政时时更繁。孔门三千。颜生独为德行。君人二十九代。唐尧常据。言初略述。统详则释门藻镜者殷矣。

二周祖武皇帝。志存道学。躬受符录猜忌佛门。

帝姓宇文氏。讳邕。太祖魏丞相黑泰之第三子也。族本鲜卑。元魏之末太祖挟魏。平阳王西顿关中。经魏四帝二十三年薨。世子洛阳公。受魏禅称周。当年被废。立弟宁都公。为帝四年崩。谥明帝。儿小立弟鲁国公为帝。即高祖也。改号保定元年。深谋独断猜忌为心。晦迹亲疏以蒙智术。保定六年改元天和。前后经于一纪。大冡宰晋国公宇文护太祖之犹子也。躬受遗诏辅翼帝图。雄略控御光时佐国。恐有废立。便引入内杀之。并子十人。族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诛除雄武摧剪扜城。虑远权衡英威自若。而能克己励精。露怀臣下。布袍菲食劳谦自持。躬履行阵步涉山谷。故得士卒之心死而不厌。时有谶记忌于黑衣。谓沙门中次当袭运。故帝初大信佛。以事逼身遂行废荡。以建德三年。纳道士张宾佞辩。便灭二教。更立通道观用畅本怀。至建德五年。平齐既讫。自以为。灭法之福祐也。改元宣政。至五月因疠而崩于云阳。子赟嗣位。杀齐王父子十人。正月一日改元大成。禅位其子衍。改元大象。自号天元皇帝。便开佛法。然则祸深福浅过奄其功。明年五月崩。谥曰文宣。后年正月改元大定。二月内禅位有隋。故奕述云。观武帝为政。果决能断。此其志也。既除妖邪之教。惟务强兵。五年之间大勋斯集盛矣。其有成功也。集者曰。弈云。无佛则国安祚远。如何周祖诛除才了凶崩忽临。则奕为狂矣。然则武帝惟武曾不迟疑。随心快意便行诛戮。害叔毁佛欺惘已深。祚促历移固其宜矣。况复疠及其身呼嗟何及。殃钟祸集又可悲凉。乃以正佛为妖邪。指伪道为师奉。闇君荒主岂待夏殷固谥法之司。魏周灭法之主俱为武者。不亦宜乎。余有除毁相状感于苦报。如别具述。

三宋世祖孝武皇帝。沙汰僧徒并致敬事。

帝姓刘氏。讳骏。文帝之第三子也。为父讨逆。斩兄邵于南郊。并子三十一人。自立改元孝建。二年诛叔义宣。大明二年诛王僧达父子。有羌人高阇反。事及沙门昙标。下诏曰。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加以奸心频发凶状屡闻。败道乱俗人神交忿。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其诛坐遂设诸条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诏虽严重竟不施行。先是晋成帝时。庾冰专政。欲令沙门致敬王者。何充王谧等驳议不同。及桓玄篡位。复述前议俱不果行。备如别述。世祖以大明六年。使有司奏议令僧致敬。既行刳斮之虐。鞭颜竣面而斩之。人不胜其酷也。且僧拜非经国之典。亦不行之。大明八年崩。子业立。寻为明帝所夺。而傅奕叙为高识之帝。滥刑何识之可高耶。倏忽绝嗣身名俱灭。可为殷鉴矣。案萧子显述曰。宋氏自称水德。承运曲干。正位八君卜年五纪。四经绝嫡三号中兴。关间祸难相陵骨肉。何可言哉。

四大唐高祖太武皇帝。沙汰释李二宗诏。帝以武德末年僧徒多僻。下诏澄简肃清遗法。非谓除灭。尤为失旨。故诏云。朕膺期驭宇。兴隆教法深思利益。情在护持。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辩。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斯正诏也。而奕叙为灭法则诬君罪惘。值容养宽政网漏吞舟。故存其首领耳。余如后述。

奕又引元魏尚书令任城王澄奏议不许邑里更造伽蓝妨人居住。又引尚书令高肇奏僧祇户粟散给。贫人阅其表奏无除。毁状但在匡政理教除其僻险。斯之详纠弘护之规谏乎。

后赵中书太原王度。奏议序。石虎下书问曰。佛号世尊国家所奉。闾里小人无爵袟。者为应得事佛不。又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洁然后可为道士。今沙门甚众。或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简。详议度奏。以王者郊祀天地祭奉百神。故礼有恒飨。佛生西域。非中华所奉。汉氏初得其道。惟听西域胡人立寺都邑。魏承汉制。赵由旧章请赵人不听诣寺。已为沙门者遣还初服。朝士多同此议。虎下诏曰。度议佛是外神非诸华所奉。朕出边戎。宜从本俗。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苟允事无亏。何拘前代。其夷赵为道士。乐事佛者悉听余有。奕为润饰多陈妖诈。道家之书伪妄自昔。黄书合气士女淫行。赤章厌祷幽明乱起。是知妄作者凶。乱俗者杀。罪有余矣。何者。奕云。佛图澄令弟子游说郡国。支遁之徒为其股肱。翻三玄妙旨文饰邪教。斯言訾谤天地不容何者。佛图澄者得圣之人也。乳孔流光。不假灯炬之照。瞻铃映掌。坐观成败之仪。两主奉之若神。百辟敬之如佛。预启东储之贰。前表石葱之祸。及难生妖现。谏虎以刑滥法深享寿不遥。斯言甚切。而奕乃云。令虎杀侄取其帝位。何斯言之过欤。又云。支遁之徒为其羽翼。晋氏南度止一道林虽是同时。江山胡越。安得散身奔北股肱赵朝。又云。翻三玄妙旨文饰邪教。此亦虚言何得妄指。且道之述作止在五千。自余千卷都是虚诈。备详魏日姜斌事乎。然则自忖者审。谓僧亦然。且佛之教义纶综有归。前后文理无相乖竞。寻绎道经滥窃何甚。不能自立一义。并傍佛宗。或四果十地连写内经。或地狱天堂全书佛旨。斯并业行之升沈。报因之盛则也。问以位行阶级。则事逾河汉。如何叙集图传迷俗乱真。无纤毫以助化。有山岳之负犯。抂没卒岁。又可悲夫。

六蔡谟。字道明。陈留人。晋太常彭城王纮表。以肃祖好佛道。手画形像于乐贤堂。经历寇难而堂犹存。宜敕著作。咸使作颂。显宗出纮表博议。谟曰。佛者夷人。惟闻变夷从夏。不闻变夏从夷。先帝天纵多才。聊画此像。未是大晋盛德之形容。今欲发王命敕史官上称先帝好佛之志下为夷狄作一像之颂。于义有疑焉。康帝即位拜司徒。永和四年五月诏书下。固执不就。上疏乞骸骨。及孝宗临轩。征谟不至。(自且至中。皇)太后诏罢朝。公卿奏送谟廷尉以正刑书。谟率子弟素服诣廷尉待罪。诏免为庶人。便杜门不出。斯并刚愎之鄙夫。井坎之固量也。而奕叙为纯臣。未为笃论。何者谟之讽议。局据神州一域。以此为中国也。佛则通据阎浮一洲。以此为边地也。即目而叙。斯国东据海岸。三方则无。无则不可谓无边可见也。此洲而谈四周环海。天竺地之中心夏至北行。方中无影则天地之正国也。故佛生焉。况复堤封所及。三千日月万亿天地之中央也。惟佛所统非谟能晓。且庸度生常保局冰。执自以古同。谓家自为我土乐。人自以为我民良。不足怪也。中原嵩洛土圭。测景以为中也。乃是神州之别中耳。至时余分不能定之。江表岛夷地卑气厉情志飞扬。故曰扬州。晋氏奔之更称文国。变夷从夏斯言有由。则孔子居九夷非陋也。且有德则君人。无道则勃乱。故夏禹生于西羌。文王长于东夷。元魏托跋宗族北狄。并君临渎岳。向明南面。岂以生不在诸华。而逆其风化也。至如由余西戎孤臣。秦穆因而霸立。日磾玁狁微类。汉武纳而位存。故知道在则尊。未拘于夷夏也。蔡谟铿固自守。未曰通人。拒诏违命负罪殿废。正刑可矣。抑又详之。盈尺径寸之珠壁本惟绝域。穷神达理之睿圣不限方维。故崆峒非九州之限。昆仑乃五竺之地。而黄帝轩辕并西奔而趣之。李老尹喜又接武而登之。斯何故耶。知可归矣。且见机而作。无俟准的。至如夏桀之为政也。焚黄图诛龙逢。秦正之酷暴也。烧经籍坑儒士。时俗传之。无道之君也。然埏埴塼瓦非曰桀功。起予皇帝未尊吕德。然累叶盛行义须褒贬。古人有言。尧舜未必全圣。桀纣何能极愚。然而并归咎于夏殷。尊严于唐虞者。偏党不伦之诡经也。蔡氏遍隘何足可称。

唐特进郑公魏征策有百条。其一条曰。问经佛兴行早晚得失。

答珠星夜陨。佛生于周辰。白马朝来。法兴于汉世。故唐尧虞舜靡得详焉。孔子周公安能述也。然则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纳须弥于芥子之中。覆日月于莲华之下。法云惠雨明珠宝船。出诸子于火宅。济群生于苦海。砮得砥则截骨而断筋。车得膏则马利而轮疾。诚须精心回向洁志归依。宜信傅毅之言。无从蔡谟之仪。斯国之重臣也。可谓高识有归。故太宗敬而制碑。手书其石。祔葬于昭陵。为万代之摸楷也。蔡谟年事俱尽功用罕施。自揣无能固辞于公政可也。而叙华夷事隔。未曰通人。又不足可称焉。

七颜延之。琅琊人。有文章。好饮酒。放逸不护细行。宋元嘉中迁太常。沙门慧琳以才学迥拔。为太祖所赏。每升独榻之礼。延之嫉焉曰。此三台之座。岂可使刑余居之。帝变色。奕叙之为名士。斯可知也。以琳得宠于文帝。延之非莅政之能官。嫉而讥之。既不预朝廷。退居里辍W泳??钪荽淌贰3诵?拐?Q又?赫缺芏?ブ?2挥??怠2家率呤扯烙我巴狻J毖逡云洳徊纬?汀R嘞月鬯?患啊F癫灰晕拊ざ篱街?偌盗斩?叫逃嘁病S嗳绱镄月鬯?酪橐病H谎展??邸0?藜?唷V寥缤ǚ鹩凹Mǚ鸲コ葑νǚ鹨虏д韧ǚ鸲?邸2蝗弧=灾醚浴8甙稳河⒅????摺P逃嘀?浴R皇敝?崃斩?F渌穆鄄⒓?温匠涡??邸

End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睦州(道踪)和尚语录△上堂对机第一上堂云:你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若得个人头。不得辜负老僧。又云:明明向你道。尚自不会。岂况葢覆将来。问:如何是学人自已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南岳怀让禅师法嗣。第一世九人,一人见录。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时谓马祖。主南岳常浩禅师。智达禅师。坦然禅师。潮州神照禅师。杨州大明寺严峻禅师。新罗国本如禅师。玄晟禅师。东雾山法空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六卷

五灯会元 第六卷◎青原下五世○石霜诸禅师法嗣△大光居诲禅师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京兆人也。初造石霜,长坐不卧。麻衣草屦,亡身为法。霜遂令主性空塔院。一日,霜知缘熟,试甚所得。问曰:国家每年放举人及第,朝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六卷

碧岩录 第六卷⊙碧岩录第五十一则垂示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不落阶级,又无摸索。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到这里,若有一丝毫解路,犹滞言诠。尚拘机境,尽是依草附木。直饶便到独脱处,未免万里望乡关。还构得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六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六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六东京天宁寺语。王贵妃请。上堂。僧问。如天普盖长见日月光辉。似地普擎万古山河水固。正当恁么时承谁恩力。师。云千华丛里一华春。进云。可谓野老既知尧舜力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六卷

祖堂集 第六卷祖堂卷六投子投子和尚嗣翠微,在舒州桐城县。师讳大同,舒州怀宁县人也,姓刘。受业于东都保唐满禅师下。初习小乘定,知非而舍。次广穷海藏,博悟幽深。便造翠微而问师:未审二祖初见达摩当何所得?翠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云居宏觉膺禅师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於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五清 智旭(莲宗九祖)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