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5 11:17

第六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圣朝议拜篇第三(下)

状 普光寺沙门玄范质议拜状一首 。

奏 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王博叉等议奏状一首 。

诏 今上停沙门拜君诏一首 。

表 京邑老人程士颙等上请出家子女不拜亲表一首 直东台凭神德上请依旧僧尼等不拜亲表一首(并上佛道先后事) 。

启 西明寺僧道宣等重上荣国夫人杨氏请论不合拜亲启一首 。

表 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请依内教不拜父母表一首 玉华宫寺译经僧静迈等上僧尼拜亲有损表一首 襄州禅居寺僧崇拔上请僧尼父母同君上不受出家男女拜表一首

普光寺沙门玄范质议拜状一首

沙门玄范。敢致状于中台王公侯伯群寮等。但范虽不班预议例。而窃有所闻。前古大德庐山法师遭时数运。遂造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理致幽微问答玄妙。将欲简白乍寻难晓。今略述内外典记。明证不敬之理。谨以状上。请惩应拜之议也。夫天虽至玄。必着日月之明。地虽至寂。必固山川之化。圣者虽通声冥运。亦必假贤俊蕃辅子于百姓者也。君既使臣以礼。臣须事君以忠。若不庭争于未然。则恐机发于己矣。但佛法是区域之外。逾四大之尊。超寰宇之表。越在三之义。唱无缘之慈。弘不言之化。冥功潜运。故曰沐而悠渐。但中庸之人以为无益者。良不悟其所舍也。故先朝圣教序云。阴阳之妙难穷者。以其无形也。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者乎。今既慧日潜晖像教冥运。秉法和敬非僧而谁。故佛告信相菩萨曰。我说三宝唯是一体。无有别相。斯像法传持当于是矣。若阿恕伽之礼小僧谕邪臣以贸众首岂非体道之可尚乎。今欲令僧尼鞠躬于礼仪。劬劳于拜揖。是致佛以拜人。非人者以奉法。如弁[焉-正 臼]翻加于首足。寔回换惑乱之甚矣。且王有常不臣者三。暂不臣者五。不名者四。不臣者一。尚书曰。虞宾在位舜不臣朱。诗云。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此承二王之后。帝者尚所不臣。况僧当大圣之胤。奚足致敬君主国之宾序胡预失仪。而以不轻礼于四众。用配敬于一人。此盖菩萨比丘情亡物我。况今尊卑位别殊非媲偶。又举净名而取稽首。引知法而招恭敬。昔函丈于新学不观机而授药。以中忘此意。宗半字焉。既宴寂于正念。发宿生而示悟。还得本心。崇满字矣。于是以亡相稽首无想接足。乃混缁素于一时。泯性相于万古。斯并大士权诚。未可小机普准。故涅槃经云。我为菩萨说如此偈。今以声闻持戒腊之至。执威仪之切。非以重傲慢悖君亲。良欲崇国家利臣人者也。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悕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主亦不求比丘礼拜。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受欲行之以周孔之教。抑之以从俗之礼。窃为仁者不取也。又僧尼族非蕃类性简戎蛮。禀中国而法四夷。承剔割而绍三宝。据其教则有拜君亲为损。修其法以资家国有益。恐匿圣言祸钟自犯。四分律云。使恭敬耆年。不应礼拜白衣者。正以弗縻于爵禄。异俗网于典诲矣。王制曰。宗庙有不顺者绌以爵。山川有神祇而不举者削以地。况僧尼索鬼神之敬。反父母之礼。若使正教沦湑于是污鄙。恐神明所不交泰。福庆所不流润。灾害机生。祸乱几作。而含灵废成俗之化。胄子阙启蒙之训。率土臣人顺风载靡。不可自新于师戒。有助国于教化者也。梵网经云。不拜君亲鬼神明矣。且濡沾不拜。为容节之失。矧乃割截非束带之仪。髡削无稽首之饰。于庠序之风范朝采之变怪也。佛是绝域异俗之化。靡中和顺动之气。存亡之际实寄于人矣。大传曰。正朔所不加。即君子所不臣。未若福其所训利其所禀。便其劳动而用之。乘其利安而事之。故得百姓之欢心。即一人有庆者也。又介胄不拜虑折其威。师帝不臣恐损其道。况衣忍铠擐组甲。伏龙怖以袈裟。慑魔威于抖擞。逃隶出家王亲降礼波离入道父王致拜。故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是以道颇弘人。人盖弘道者信矣。今遗法所以付于王者。委护持仗流通也。以四众之微弱。恐三宝之废坏。藉王者以威伏。假王者以劳逼。今使摄衣屈膝握拳稽颡。则连河之化于兹缺矣。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僧等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惧亏遗教之本意。辱同功之法服。一拜之劳不必加众僧之损。一拜之敬不必加万乘之尊。顷僧等孜孜而不安其业者。非所以苟为庸庸之躯。深存靡靡之化矣。恐焕乎之美无润色于盛代。异国之求岂闻于当今者欤。必以经像为芜秽。不足以崇仰。僧尼为臭腐。不足为福田。睹教籍者目焦。修揖拜者挛伛。袭缁服则转筋。谈典礼而齿龋。于是嫌而弃之。变天竺之风。畅中华之礼。以万物为更始。策三大而自新。则取善之基。徒使修立。不若隔教网于区外。放容仪于物表。臣而子之。足尽忠孝之节也。即而史传不必为长夜。经子未必为太阳。司成虽学而无倦。犹将阙焉于大训。况助国之美无闻乱矣。不繁禁而获安。不革情而得志。虽文王至圣也。犹学于虢叔。孔子至明也。尚师于郯子。王者至尊也。犹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及其释奠。躬执爵而跪之曰。穆穆焉恂恂焉。虽至孝之事。严亲罔以加也。是以大易蛊爻不事王侯。大礼儒行不臣天子。故知道以贵之为贵。不以轻贬为轻。伏想僚采谈诮正士为之蠹害将生螟螣而议为拜者。非朝廷之上策也。原夫正法西基。迄于兹日已过千载有太半焉。自大教东流方七百岁。虽历变市朝隆之莫替。其中圣主贤臣计余可数。未尝拘检意。况铣削僧尼。信知阔达之资为日久矣。闲者有执权少主谟篡微君。私佞自媚陷坠家国。又一二蕃小雄雌互举。虽暂诛除寻革前弊。夫若此者可以攘袂鼓肘怒目切齿大视而叱之。岂不忠烈之壮观也。今我大唐应九五之期。四三皇之位。八纮共轨四海同文。百辟守法度于有司。三宝畅微言于汲引。则道俗资勋家国延祚。可不盛欤。可不盛欤。敕以宋朝暂革此风少选还遵旧贯。良为爽其恒情。议在不失常理。幸俨而思之弘而护之。家国之政若隆。忠孝之诚必着。冥功潜润根条盘蔚。好爵自縻禄祑优竉。花萼继胤兰菊绪芳。感福庆之内资。思弘益而外护。岂不居生勿坠常保胜期者欤。今谨疏内外典礼。请循照察。沙门释范敬白。

龙朔二年五月五日上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王博叉等执议奏状一首

司禋议僧尼道士女官等拜君亲等事。

一五百三十九人议请不拜。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称。窃以。凡百在位。咸隆奉上之道。当其为师。尚有不臣之义。况佛之垂法事越常规。剔发同于毁伤。振锡异乎簪绂。出家非色养之境。离尘岂荣名之地。功深济度道极崇高。何必破彼玄门牵斯儒辙。披释服而为俗拜。践孔门而行释礼。存其教而毁其道。求其福而屈其身。详稽理要恐有未惬。又道之为范虽全发肤。出家超俗其归一揆。加以远标天构大启皇基。义藉尊严式符高尚。惟此二教相沿自久。爰暨我唐徽风益扇。虽王猷遐畅实赖天功。而圣轮常转式资冥助。今傥一朝改旧无益将来。于恒沙之劫。起毫尘之累。则普天率土灰身粉骨。何以塞有隐之责。蠲不忠之罪。与其失于改创。不若谬于修文。孔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二教所利弘益多矣。百姓之心归信众矣。革其所利非因利之道。乖其本心非无心之谓。请遵故实不拜为允。伏惟陛下德掩上皇业光下问。君亲崇敬。虽启神衷道法难亏。还留睿想。既奉询刍之旨。敢罄尘岳之诚。惧不折衷。追深战惕。

一三百五十四人议请拜。

右兼司平太常伯阎立本等议称。臣闻刚折柔存。扇玄风之妙旨。苦形甘辱。腾释路之微言。故能开善下之源。弘不轻之义。以是声闻降礼于居士。柱史委质于周王。此乃成缁服之表缀。立黄冠之龟镜。自兹已降丧其宗轨。历代溺其真理。习俗守其迷途。一人有作万物斯睹。纽维天地驱驾皇王。转金轮于胜境。横玉京于玄域。遂使寻真道士追守藏之遐风落彩沙门弘礼足之绵典。况太阳垂曜在天。标无二之明。大帝称尊御宇。极通三之贵。且二教裁范虽绝尘容。事上出家未能逃国。同赋形于姒镜。皆仰化于姚风。岂有抗礼宸居独高真轨。然轻尊傲长在人为悖。臣君敬父于道无嫌。考详其议跪拜为允。前奉四月十六日敕旨。欲令僧尼道士女官于君亲致拜。恐爽于恒情。宜付有司详议。奏闻者件状如前。谨录奏闻。伏听敕旨龙朔二年六月五日状。

今上停沙门拜君诏一首

东台。若夫华裔列圣。异轸而齐驱。中外裁风。百虑而同致。自周霄陨照汉梦延辉。妙化西移慧流东被。至于玄牝邃旨碧落希声。具开六顺之基。偕协五常之本。而于爱敬之地。忘乎跪拜之仪。其来永久罔革兹弊朕席图登政崇真导俗。凝襟解脱之津。陶思常名之境。正以尊亲之道礼经之格言。孝友之义诗人之明准。岂可以绝尘峻范。而忘恃怙之敬。拔累贞规。乃遗温清之序。前欲令道士女官僧尼等致拜。将恐振骇恒心爰俾详定。有司咸引典据兼陈情理。沿革二涂粉纶相半。朕商搉群议沉研幽赜。然箕颖之风高尚其事遐想前载。故亦有之。今于君处勿须致拜。其父母之所慈育弥深。只伏斯旷更将安设自今已后即宜跪拜。主者施行。

龙朔二年六月八日。西台侍郎弘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上官仪宣。

京邑老人程士颙等上请。出家子女不拜亲表一首

臣言。臣闻佛化所资在物斯贵。良由拔沉冥于六道。济蒙识于三乘。其德既弘其功亦大。所以佛为法主。幽显之所归依。法为良药。烦惑由之清荡。僧为佛种弘演被于来际。遂使历代英主。重道德而护持。清信贤明。度子女而承继。固得僧尼遍于区宇。垂范道于无穷。伏惟陛下。慈济九有开畅一乘。爱敬之道克隆。成务之途逾远。近奉明诏。令僧跪拜父母。斯则崇扬孝始布范敬源。但佛有成教。出家不拜其亲。欲使道俗殊津。归戒以之投附。出处两异。真俗由之致乖。莫非心受佛戒形具佛仪。法网悬殊敬相全别。且自高尚之风。人主犹存抗礼。岂惟臣下返受跪拜之仪。俯仰抚循无由启处。意愿国无两敬。大开方外之迹。僧奉内教。便得立身行道。不任私怀之至。谨奉表以闻尘黩。

威严。伏增战越。谨言六月二十一日上。

直东台凭神德上请依旧僧尼等不拜亲表一首(并上佛道先后事)

道士僧尼请依旧僧尼在前(此一条在贞观十一年因今合上)

僧尼请依旧不拜父母。

臣闻秘教东流。因明后而阐化。玄风西运凭至。识以开宗故知。弘济千门义。宣于雅道。提诱万品。理塞于邪津。只可随圣教以抑扬。岂得逐人事而兴替。沙门者求未来之胜果。道士者信有生之自然。自然者贵取性真。绝其近伪之迹。胜果者意存杜渐。远开趣道之心。诱济源虽不同。从善终归一致。伏惟皇帝陛下。包元建极御一飞贞。乘大道以流谦。顺无为而下济。因心会物教不肃成。今乃定道佛之尊卑。抑沙门之拜伏。拜伏有同常礼。未是出俗之因。尊卑是物我之情。岂曰无为之妙陛下道风攸阐释教载陈。每至斋日皆令祈福。祈福一依经教。二者何独乖违陛下者造化之神宗。父母者人子之慈称陛下以至极之重。犹停拜敬之仪。所生既曰人臣。何得曲申情礼。舍尊就爱弃重违经。缘情犹尚不通。据教若为行用陛下统天光道顺物流形。形物尚不许违。净教何宜改作。愿陛下因天人之志。顺万物之心。停拜伏之新仪。遵尊卑之旧贯。庶望金光东曜。不杂尘俗之悲。紫气西晖。无惊物我之贵。即大道不昧而得相于明时。福业永贞庶重彰于圣日。谨言七月十日上。

西明寺僧道宣等重上荣国夫人杨氏请论不合拜亲启一首

僧道宣等启。窃闻。绍隆法任必归明哲。崇护真诠良资宠望。伏惟夫人。宿着熏修。启无疆之福。早标信慧。建不朽之因。至于佛教威仪法门轨式。实望特垂恩庇不使陵夷。自敕被。僧徒许隔朝拜。诚当付嘱之意。寔深荷戴之情。然于父母犹令跪拜。私怀徒惬佛教甚违。若不早有申闻。恐遂同于俗法。僧等翘注莫敢披陈情用回惶辄此投诉。伏乞慈覆特为上闻。傥遂恩光弥深福庆。不胜恳切之甚。谨奉启以闻。尘扰之深唯知悚息。谨启八月十三日上。

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僧尼请依内教不拜父母表一首

谨录佛经出家沙门不合跪拜父母有损无益文如左。

梵网经云。出家人不向国王父母礼拜。

顺正理论云。国君父母不求比丘礼拜。

玄教东渐六百余年。上代皇王无不咸皆敬仰。洎乎圣帝遵奉成教弥隆。故得列刹相望精庐峙接。人知慕善家晓思[保/言]。僧等忝在生灵讵忘忠孝。明诏颁下率土咸遵。恐直笔史臣书乖佛教。万代之后芜秽皇风。

僧威秀等言。窃闻。真俗异区桑门割有生之恋。幽显殊服田衣无拜首之容。理固越情道仍舛物。况埏形戒律镕念津梁。酬恩不以形骸致养。期于福善而令仪不改释拜必同儒。在僧有越戒之[保/言]。居亲有损福之累。臣子之虑敢不尽言。伏惟陛下。匡振远猷提奖幽概。既已崇之于国。亦乞正之于家。足使舍俗无习俗之仪。出家绝家人之敬。护法斯在。植福莫先自然。教有所甄人知自勉。不胜诚恳之至。谨奉表以闻。尘黩扆旒。伏增战越。谨言。

八月二十一日上。

玉华宫寺译经沙门静迈等上僧尼拜父母有损表一首

沙门静迈言。窃以策系告先。尊父屈体于其子刑章攸革。介士不拜于君亲。伏惟。僧等扬言绍佛嗣尊之义是同。故爱敬降高。乃折节于其气。容服异俗。刑章之革不殊。致使沙门亦不支屈于君父。穷兹内外。虽复继形变则而心敬君亲。敢有怠哉。至如臣服薨君以日易月。形虽从吉而心丧三年。是知遏密八音其于三载修于心敬。其来尚矣。若令反拜父母则道俗俱违佛戒。颠没枉坑轮回未已。况动天地感鬼神者。岂在于跪伏耶。但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恐因今创改万有一累则负圣上放习法之洪恩弥劫粉身奚以塞责。伏惟陛下。广开献书之路。通纳刍言之辩。轻尘听览。伏增战汗。谨言八月二十五日上。

襄州禅居寺僧崇拔上请僧尼父母同君上不受出家男女致拜表一首

沙门崇拔言。拔闻。道俗宪章形心异革。形则不拜君父用显出家之仪。心则敬通三大。以遵资养之重。近奉。

恩敕令僧不拜君王而令拜其父母。斯则隆于敬爱之礼。阙于经典之教。僧宝存而见轻。归戒没而长隐。岂有君开高尚之迹。不勃佛言。臣取下拜之仪。面违圣旨。可谓放子。为求其福受拜。仍获其辜。一化致疑。二理矛楯。伏愿。请从君敬之礼。以通臣下之仪。尘黩扆旒。弥增陨越。谨言。

十月二十五日上。

论曰。威卫司列等状词则美矣。其如理何咸不惟。故实昧于大义。苟以屈膝为敬。不悟亡唇之祸。内经称。沙门拜俗损君父功德及以寿命。而抑令俯伏者。胡言之不认轻发枢机哉。虽复各言其志。亦何伤之太甚。而威卫等状通塞两兼。司列等状一途永执。或访二议优劣。余以为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然两兼则肤腠。永执乃膏肓。故升威卫于乙科。退司列于景第。至若范公质议则旨赡文华。陇西执奏言约理举。既而人庶斯穆龟筮协从。故得天涣下覃载隆高尚之美慈育之地。更弘拜伏之仁。时法侣名僧都鄙耆耋。佥曰。协私志矣。违教如何。于是具显经文广陈表启。匪朝伊夕连诉庭阙。但天门邃远申请靡由。奉诏求宗难为去取。易曰。羝羊触蕃。羸其角方之释。侣岂不然欤。赞曰。

威卫之流。议虽通塞。以人废道。诚未为得。司列等状。抑释从儒。拜伤。

君父。讵曰忠谋。质议遒华。敷陈简要。天人协允。爰垂玺诰。恭承明命。式抃且歌顾瞻玄籍有累如何。法俗畴咨。咸申启表。披沥丹款。未纡黄道。进退惟谷。投措靡由。仰悕神禹。疏兹法流。

End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

不应忽视的能力

◎ 理 海不久前,董群教授在清凉小院为学僧做论文指导,谈及优秀僧才不应忽视的几种弘法能力,深受启发,在此略说几点。1、诗偈能力通常来说,古大德在开示、开悟、临终时都会以诗偈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悟境和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慧 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庾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宽见法师: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

问题: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要坦然接受一切?宽见法师:我们确实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因为讨厌是一种憎,是一种嗔恨心,是一种排斥。但是不讨厌,并不等于同意。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小人,有很多恶人恶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睦州(道踪)和尚语录△上堂对机第一上堂云:你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若得个人头。不得辜负老僧。又云:明明向你道。尚自不会。岂况葢覆将来。问:如何是学人自已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南岳怀让禅师法嗣。第一世九人,一人见录。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时谓马祖。主南岳常浩禅师。智达禅师。坦然禅师。潮州神照禅师。杨州大明寺严峻禅师。新罗国本如禅师。玄晟禅师。东雾山法空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六卷

五灯会元 第六卷◎青原下五世○石霜诸禅师法嗣△大光居诲禅师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京兆人也。初造石霜,长坐不卧。麻衣草屦,亡身为法。霜遂令主性空塔院。一日,霜知缘熟,试甚所得。问曰:国家每年放举人及第,朝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六卷

碧岩录 第六卷⊙碧岩录第五十一则垂示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不落阶级,又无摸索。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到这里,若有一丝毫解路,犹滞言诠。尚拘机境,尽是依草附木。直饶便到独脱处,未免万里望乡关。还构得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六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六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六东京天宁寺语。王贵妃请。上堂。僧问。如天普盖长见日月光辉。似地普擎万古山河水固。正当恁么时承谁恩力。师。云千华丛里一华春。进云。可谓野老既知尧舜力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六卷

祖堂集 第六卷祖堂卷六投子投子和尚嗣翠微,在舒州桐城县。师讳大同,舒州怀宁县人也,姓刘。受业于东都保唐满禅师下。初习小乘定,知非而舍。次广穷海藏,博悟幽深。便造翠微而问师:未审二祖初见达摩当何所得?翠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云居宏觉膺禅师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於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

净土旨归:沙门勤修戒定慧

宣化上人沙门有四种:(一)圣道沙门。佛可以称为圣道沙门,菩萨也可以称为圣道沙门。(二)说道沙门。是以讲经说法为生──以说法作他的生活,这是大德高僧,证果的阿罗汉。(三)活道沙门。这是以道自活,就是修道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五清 智旭(莲宗九祖)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

净土经论:沙门

沙门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疆省)的龟兹国语 Sarmane,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初期中国佛教

净土经论: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