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10:45

第六卷 六度集经

精进度无极第四凡十九章

精进度无极者。厥则云何。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行步。喘息不替。其目仿佛。恒睹诸佛灵像变化立己前矣。厥耳听声。恒闻正真垂诲德音。鼻为道香。口为道言。手供道事。足蹈道堂。不替斯志呼吸之间矣。忧愍众生长夜沸海。洄流轮转。毒加无救。菩萨忧之。犹至孝之丧亲矣。若夫济众生之路。前有汤火之难刃毒之害。投躬危命。喜济众难。志踰六冥之徒获荣华矣。

(五五)

昔者菩萨。时为凡人。闻佛名号相好道力。功德巍巍。诸天共宗。则高行者众苦都灭矣。菩萨存想。吟泣无宁。曰吾从得天师经典玩诵。执行以致为佛。愈众生病令还本净乎。时佛去世无除馑众。莫由受闻。邻有凡夫其性贪残。睹菩萨精进志锐曰。吾知佛三戒一章。尔欲禀乎。菩萨闻之。其喜无量。稽首足下。伏地请戒。知偈者曰。斯为无上正真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之要教也。子欲徒闻之。岂其然乎。答曰。请问法仪厥义何之。曰尔审恳诚者。身毛一孔一针刺之。血流身痛心不悔者。尊教可闻矣。答曰。闻佛则殒。吾欣为之。岂况刺身而生存者乎。即布针以刺身。血若流泉。菩萨喜于闻法。得无痛之定。天帝释睹菩萨志锐为其怆然。化令举身一毛孔者有一针矣。其人睹之照厥志高。即授之曰。守口摄意身无犯恶。除是三行得贤径度。是诸如来无所著正真尊最正觉戒真说也。菩萨闻戒欢喜稽首。顾视身针霍然不现。颜景弈弈。气力踰前。天人鬼龙靡不叹懿。志进行高。踵指相寻。遂致得佛。拯济众生。佛告诸比丘。授菩萨偈者今调达是。调达虽先知佛偈。犹盲执烛昭。彼不自明何益于己。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五六)

昔者菩萨。为猕猴王。常从五百猕猴游戏。时世枯旱。众果不丰。其国王城去山不远。隔以小水。猴王将其众入苑食果。苑司以闻。王曰。密守无令得去。猴王知之。怆然而曰。吾为众长祸福所由。贪果济命而更误众。敕其众曰。布行求虅。众还虅至。竞各连续。以其一端缚大树枝。猴王自系腰登树投身。攀彼树枝。虅短身垂。敕其众曰。疾缘虅度。众以过毕。两掖俱绝。堕水边岸。绝而复苏。国王。晨往案行获大猕猴。能为人语。叩头自陈云。野兽贪生恃泽附国。时旱果乏。干犯天苑。咎过在我。原赦其余。虫身朽肉。可供太官一朝之肴也。王仰叹曰。虫兽之长。杀身济众。有古贤之弘仁。吾为人君。岂能如乎。为之挥涕。命解其缚。扶着安土。敕一国中恣猴所食。有犯之者罪与贼同。还向皇后陈其仁泽。古贤之行未等于兹。吾仁糸发。彼踰昆仑矣。后曰善哉。奇矣斯虫也。王当恣其所食无令众害。王曰。吾已命矣。佛告诸比丘。猕猴王者吾身是也。国王者阿难是也。五百猕猴者。今五百比丘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五七)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力势踰众。仁爱普覆。群鹿慕从。所游近苑。牧人以闻。王率士众合围逼之。鹿王乃知。垂泣而曰。尔等斯厄。厥尤由我也。吾将没命济尔群小。鹿王就索下前两足曰。登吾踊出尔等可全矣。群鹿如之咸获免矣。身肉决裂。血若流泉。躃地才息。其痛难言。群鹿啼呼。徘徊不去。人王睹其体残。血流丹地。不见鹿众曰。斯者何以。鹿王对曰。执操不淑。禀命为兽。寻求美草以全微命。干犯国境罪应尤重。身肉虽尽两脾五藏完具尚存。惟愿太官给一朝膳。王曰。尔何缘若兹乎。鹿王本末陈其所以。其王恻然为之流泪曰。尔为畜生。含乾坤之弘仁。毁命以济众。吾为人君。苟贪好杀残天所生。即布重命。敕国黎庶。自今绝猎无贪鹿肉。裂索举鹿。安厝平地。群鹿睹其王仰天悲号。各前舐疮。分布采药。咀咋传之人王睹焉。重为抆泪曰。君以子爱育其众。众以亲恩慕其君。为君之道可不仁乎。自斯绝杀尚仁。天即祐之。国丰民熙。遐迩称仁。民归若流。佛告鹙鹭子。鹿王者吾身是也。五百鹿者。今五百比丘是也。人王者阿难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五八)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名曰修凡。体毛九色睹世希有。江边游戏。睹有溺人呼天求哀。鹿愍之曰。人命难得而当殒乎。吾宁投危以济彼矣。即泅趣之曰。尔勿恐也。援吾角骑吾背。今自相济。人即如之。鹿出人毕。息微殆绝。人活甚喜。绕鹿三匝。叩头陈曰。人道难遇。厥命惟重。大夫投危济吾重命。恩喻二仪。终始弗忘。愿为奴使供给所乏。鹿曰尔去。以吾躯命累汝终身。夫有索我无云睹之。溺人敬诺没命不违。时国王名摩因光。禀操淳和慈育黎庶。王之元后厥名和致。梦见鹿王身毛九色。其角踰犀寐寤以闻。欲以鹿之皮角为衣为珥。若不获之妾必死矣。王重曰可。晨向群巨说鹿体状。布命募求。获者封之一县。金钵满之银粟。银钵满之金粟。募之若斯。溺人悦焉。曰吾获一县金银满钵。终身之乐。鹿自殒命。余何豫哉。即驰诣宫。如事陈闻启之。斯须面即生癞。口为朽臭。重曰。斯鹿有灵。王当率众乃获之耳。王即兴兵渡江寻之。鹿时与乌素结厚友。然其卧睡不知王来。乌曰。友乎。王来捕子。鹿疲不闻。啄耳重云。王来杀尔。鹿惊睹王弯弓向己。疾驰造前跪膝叩头曰。天王假吾漏刻之命。欲陈愚情。王睹鹿然。即命息失。鹿曰。王重元后劳躬副之。吾终不免矣。天王处深宫之内焉。知微虫之处斯乎。王手指云。癞人启之。鹿曰。吾寻美草食之。遥睹溺人呼天求哀。吾愍于穷投危济之。其人上岸喜叩头曰。吾命且丧而君济之。愿给水草为终身奴。吾答之曰。尔去自在所之。慎无向人云吾在斯。鹿王又曰。宁出水中浮草木上着陆地。不出无反复人也。劫财杀主。其恶可原。受恩图逆。斯酷难陈。王惊曰。斯何畜生而怀弘慈。没命济物不以为艰。斯必天也。王善鹿之言。喜而进德。命国内曰。自今日后恣鹿所食。敢有犯者罪皆直死。王还元后闻王放之。恚盛心碎。死入太山。天帝释闻王建志崇仁。嘉其若兹。化为鹿类盈国食谷。诸谷苗稼扫土皆尽。以观其志。黎庶讼之。王曰。凶讹保国。不若守信之丧矣。释曰。王真信矣。遣鹿各去。谷丰十倍。毒害消歇。诸患自灭。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吾身是也。乌者阿难是也。王者鹙鹭子是也。溺人者调达是也。王妻者今调达妻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五九)

昔者菩萨。身为马王。名曰驱耶。常处海边渡漂流人。时海彼岸有淫女鬼。其数甚多。若睹商人。即化为城郭居处。田园伎乐饮食。变为美人。颜华暐晔。要请商人。酒乐娱之。鬼魅惑人。皆留匹偶。一年之间。淫鬼厌故。以铁錞刺其咽。饮其血食其肉吮其髓。马王遥睹淫鬼啖人。为之流泪。因飞渡海。之海彼岸。获成捣粳米。马王食饮毕。登山呼曰。谁欲度者。如此三矣。商人闻之喜曰。常闻神马哀度危难。今其瑧乎。喜而趣之。曰哀度吾等。马曰。尔等去者。淫鬼必当提子示尔号呼而追。有顾恋之心者。吾去后。鬼必复以铁錞錞尔咽。饮尔血吞尔肉。正心存善可得全命矣。夫欲归者。骑吾背援吾鬣尾捉头颈自由所执。更相攀援。必活睹亲也。商人信用其言者。皆获全命归睹六亲。淫惑之徒信鬼妖蛊靡不见啖。夫信正去邪。现世永康矣。佛告诸比丘。时马王者吾身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

昔者菩萨。身为鱼王。有左右臣。皆怀高行。常存佛教。食息不替。食水生菜。苟以全命慈育群小。犹护自身。寻潮游戏。诲以佛戒。不觉渔人以网挟之。群鱼巨细靡不惶灼。鱼王愍曰。慎无恐矣。一心念佛愿众生安。普慈弘誓。天祐犹响。疾来相寻。吾济尔等。鱼王以首倒殖泥中。住尾举纲。众皆驰出。群鱼得活靡不附亲。佛告诸比丘。时鱼王者吾身是也。左右臣者鹙鹭子大目揵连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一)

昔者菩萨。身为龟王。昼夜精进思善方便。令众生神得还本无。又有龟王。共处深山。俱睹蝘蜒登树自投。如斯无宁。菩萨占曰。斯危身之象矣。吾等宜早避之为善。其一龟王。专愚自由。不从真言。菩萨尽心济其从者令得免难。十日之后。象王徒众就树燕息。蝘蜒自投堕象耳中。则惊啼呼。群象犇赴。其来纵横践杀诸龟。龟王恚曰。知事若兹而不指云。吾死尔生。于心善乎。累劫寻尔。逢必残戮。佛告诸比丘。善占龟者吾身是也。自专不去者调达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二)

昔者菩萨。为鹦鹉王。徒众三千。有两鹦鹉。力干踰众。口衔竹茎以为车乘。王乘其上飞止游戏。常乘茎车。上下前后左右鹦鹉各五百众。六面辅翼合有三千。贡献所珍。娱乐随时。王深自惟。众欢乱德无由获定。吾将权焉托病不食。佯死弃众。其诸众者以箪覆之。各捐而去。王兴求食。诸鹦鹉众诣他山鹦鹉王所曰。吾王丧矣。愿为臣仆。曰尔王死者以尸相示。若其真丧。吾将纳尔众。还取尸霍然不见。四布行索获其王矣。佥然为礼复故供养。王曰。吾尚未丧尔等委捐。诸佛明训。睹世无亲唯道可宗。沙门以须发为乱志之秽。故捐弃之崇无欲行。尔等欢闹。邪声乱志。独而无偶。上圣齐德。言毕翻飞。闲处窈寂。弃欲无为。思惟定行。诸秽都灭。心如天金。佛告诸比丘。时鹦鹉王者吾身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三)

昔者菩萨。身为鸽王。徒众五百。于国王苑翱翔索食。国王睹之。敕令牧夫率网张捕。其众巨细无有子遗。笼而闭之。食以粳米肥肉。太官以供肴膳。鸽王见拘。一心念佛。悔过兴慈。愿令众生拘者得解。疾离八难无如我也。谓诸鸽曰。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得志之乐其久若电。众苦困己其有亿载。尔等捐食身命可全矣。众对之曰。见拘处笼将欲何冀乎。王曰。违替佛教纵情贪欲。靡不丧身者也。己自捐食肥体日耗。间关得出。顾谓余曰。除贪捐食可如我也。言毕飞去。佛告诸比丘。鸽王者吾身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四)佛说蜜蜂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如来无所著最正觉。时为一切诸天人民不可计数而说经法。是时众中有两比丘。其一比丘名精进辩。一比丘名德乐正。共听经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正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正言。佛者难值。亿百千世时乃一出耳。当曼精进为众作本。如何睡眠。夫睡眠者阴盖之罪。当自勖勉有觉寤心。时德乐正。闻其教诏便即经行。于祇树间甫始经行复住睡眠。如是烦乱不能自定。诣泉水侧坐欲思惟。复坐睡眠。时精进辩。便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蜜蜂王。飞趣其眼如欲螫之。时德乐正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时蜜蜂王飞入腋下螫其胸腹。德乐正惊心中懅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花。忧昙、拘文。种种鲜洁。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德乐正端坐视之。畏复飞来不敢复睡。思惟蜂王观其根本。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时德乐正。向蜜蜂王。说此偈言。

是食甘露者其身得安隐

不当复持归遍及其妻子

如何堕泥中自污其身体

如是为无黠败其甘露味

又如此华者不宜久住中

日没华还合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尔乃复得出

长夜之疲冥如是甚勤苦

时蜜蜂王。向德乐正。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听闻无厌足

不当有懈怠无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譬如堕污泥

爱欲所缠裹无智为甚迷

日出众华开譬佛之色身

日没华还合世尊般泥曰

值见如来世当曼精进受

除去睡阴盖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不以色因缘

其现有智者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有益不唐举

而现此变化亦以一切故

时德乐正听闻其说。即得不起法忍。解诸法本逮陀邻尼。乃知精进辩善权方便。常独经行不复懈怠。应时亦得不退转地。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也。德乐正者弥勒是也。佛语阿难。我尔时俱与弥勒共听经法。弥勒时睡眠独无所得。设我尔时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于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闻是法者常当精进。广劝一切皆令除去睡眠之盖。当造光明智慧之本。说是事时。无央数人皆发无上平等度意。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五)佛以三事笑经

昔者菩萨。为清信士。归命三尊。慈弘仁普。恕济群生。守清不盗。布施等至。贞净不劮。观捐内淫。信同四时重如须弥。绝酒不饮。尊孝喻亲。以正月奉六斋精进无倦。所生遇佛。德行日隆。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觉道法御天人师。教化周旋。时行历市睹一老翁斗量卖鱼。哀恸[口*睪]曰。怨乎皇天。吾子何咎而早丧身。子存卖鱼吾岂劳乎。佛睹其然笑之。口光五色。度市斯须。又睹大猪浴尿行路。佛复笑焉。阿难整服稽首而白。属笑人多莫由敬质。而今重笑。必有教诏。愿释众疑为后景模。世尊告曰。阿难。吾笑有三因缘。一曰。观彼老公之愚。其为弘普矣。日以罾网残群生命。盖无丝发之恻隐。祸子自丧。而怨诸天呼[口*睪]惊怖。斯下愚之行。非二仪之仁。贤圣之恕也。以是笑耳。昔者飞行皇帝。植福巍巍。志憍行逸。今为斗量鱼。斯二矣。不想人天。寿八十亿四千万劫。意专著空。不能空空。还于本无。福尽受罪今在斗中。斯三矣。阿难质曰。飞行皇帝。逮彼尊天。其德巍巍。何故不免于罪乎。世尊曰。祸福非真。当有何常。夫处尊荣施四等恩。觉四非常。可免彼祸矣。若因贵自遂。快心从邪。福尽受罪。自古来然。殃福追己。犹影寻形响之应声。岂有贵贱哉。惟吾前世为清信士。时有邻人好奉鬼蛊。奸[卄/(阿-可 辛)/女]为群。不信作恶。重祸响应。每至斋日。吾要入佛正真之庙。听沙门众散说净法。以为德本。防绝凶祸。而子淫荒。讹云有务。吾诣佛庙。子往乱道。自斯之后。吾之所生。逢佛闻法与沙门齐志。德行日隆。遂成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为三界尊。号曰法王。邻人好事鬼术残贼群生。泆荡女色。酒乱不孝。自谓得志。轮转三道。苦毒无量。吾已为佛。子续为臭虫。是以笑之。佛告阿难。吾累劫禀经采义。亲乐沙门获斯巍巍矣。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六)小儿闻法即解经

昔有比丘。精进守法。少持禁戒。初不毁犯。常守梵行。在精舍止。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说经声妙无能及者。其有闻此比丘音声莫不欢喜。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牛遥闻比丘诵说经声。即寻音往诣精舍中。礼比丘已却坐一面。听其经言。时说色本闻之即解。儿大欢喜经句绝已。便问比丘。比丘应答不可儿意。是时小儿反为解说。其义甚妙。昔所希闻。比丘闻之。欢喜甚悦。怪此小儿。乃有智慧非是凡人。时儿即去。还至牛所。所牧牛犊散走入山。儿寻其迹追逐求索。尔时值虎害此小儿。小儿命终。魂神即转。生长者家。第一夫人作子。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暮初不懈息。其长者家。素不知法。怪此夫人口为妄语。谓呼鬼病。下问谴祟。无所不至无能知者。长者甚愁。不知夫人那得此病。家中内外皆悉忧惶。是时比丘入城分卫诣长者门。遥闻经声心甚喜悦。住门有顷主人偶出。见此比丘亦不作礼。比丘怪之。此贤者家内说经声妙乃尔乎。今此长者不与我语。即问长者。内中谁有说深经者。音声微妙乃如是耶。长者报言。我内中妇闻得鬼病。昼夜妄语。口初不息。比丘尔乃知长者家为不解法。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佛之大道。愿得入内与共相见。长者言善。即将比丘入至妇所。妇见比丘即为作礼。比丘咒愿言得佛疾。便与比丘。相难说经法。反覆披解。比丘甚喜。长者问言。此何等病。比丘报言。无有病也。但说深经甚有义理。疑此夫人所怀妊儿。是佛弟子。长者意解。即留比丘与作饮食。饮食毕讫。比丘便退精舍。展转相谓。有一长者夫人怀妊甚可奇怪。口诵尊经。所说如流。其音妙好解释经理甚深。后日长者复请比丘。普及众僧悉令诣舍。办饮食具。时至皆到坐定。行水饮食已。咒愿达嚫。时夫人出礼众比丘。却坐一面。复为比丘快说经法。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比丘具足解说。众僧踊跃欢喜而退。日月满足。夫人在产。娩娠得男。又无恶露。其儿适生。叉手长跪。诵般若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如本时无所复知。如梦寤已了无所识。长者即复呼众僧。比丘都集。往睹小儿。说经故事。初无踬碍。是时众僧各各一心观此小儿本皆不能知。长者问言。此为何等。比丘答曰。真佛弟子。慎莫惊疑。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从其启受。时儿长大至年七岁。悉知微妙道俗皆备。与众超绝。智度无极。诸比丘等皆从受学。经中误脱有所短少。皆为删定。足其所乏。儿每入出有所至止。辄开化人使发大乘。长者家室内外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发摩诃衍意。悉行佛事。儿所教授城郭市里所开发者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弟子乘者五百人。诸比丘闻儿所说本漏意解。志求大乘者皆得法眼净。佛告阿难。是时小儿者吾身是也。时比丘者迦葉佛是也。如是阿难。我往昔时。一从比丘闻摩诃衍品。赞善开解。心意欢喜不转。精进不忘。深识宿命。自致无上平等正觉。一闻之德乃尚如是。何况终日遵修道者。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七)杀身济贾人经

昔者菩萨。与五百商人。俱入巨海欲采众宝。入海数月。其所获宝。重载盈舟。将旋本土。道逢飘风。雷电震地。水神云集。四周若城。眼中出火。波涌灌山。众人嚾啼曰。吾等死矣。恐怖易色仰天求哀。菩萨怆然。心生计曰。吾之求佛。但为众生耳。海神所恶。死尸为甚。危命济众。斯乃开士之尚业矣。吾不以身血注海。海神恶之。意者船人终不渡岸。谓众人曰。尔等属手相持并援吾身。众人承命。菩萨即引刀自[利-禾 玄]。海神恶焉。漂舟上岸。众人普济。船人抱尸号天而哭曰。斯必菩萨非凡庸之徒。躃踊呼天。宁令吾等命殒于兹。无丧上德之士矣。其言真诚。上感诸天。天帝释睹菩萨之弘慈睹世希有。帝释身下。曰斯至德菩萨将为圣雄。今自活之。以天神药灌其口中。并通涂尸。菩萨即苏。忽然起坐与众相劳。帝释以名宝满其舟中千倍于前。即还本土。九亲相见靡不欢悦。赒穷济乏。惠逮众生。敷宣佛经。开化愚冥。其国王服菩萨德。诣禀清化。君仁臣忠。率土持戒。家有孝子。国丰毒歇。黎庶欣欣。寿终生天。长离众苦。菩萨累劫精进不休。遂至得佛。佛告诸比丘。杀身济众者吾身是也。天帝释者弥勒是。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应真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八)

昔者菩萨。为独母子。朝诣佛庙捐邪崇真。稽首沙门。禀佛神化。朝益暮诵。景明日升。采识众经。古贤孝行精诚仰慕。犹饿梦食。所处之国。其王无道。贪财重色。薄贤贱民。王念无常。自惟曰。吾为不善死将入太山乎。何不聚金以贡太山王耶。于是敛民金。设重令曰。若有匿铢两之金。其罪至死。如斯三年。民金都尽。王讹募曰。有获少金以贡王者。妻以季女赐之上爵。童子启母曰。昔以金钱一枚着亡父口中欲以赂太山王。今必存矣。可取以献王也。母曰可。儿取献焉。王令录问所由获金。对曰。父丧亡时。以金着口中。欲赂太山。实闻大王设爵求金。始者掘冢发木取金。王曰。父丧来有年乎。对曰。十有一年。曰尔父不赂太山王耶。对曰。众圣之书。唯佛教真。佛经曰。为善福追。作恶祸随。祸之与福犹影响焉。走身以避影。抚山以关响。其可获乎。王曰不可。曰夫身即四大也。命终四大离灵逝变化。随行所之。何赂之有。大王前世布施为德。今获为王。又崇仁爱泽及遐迩。虽未得道后世必复为王。王心欢喜。大赦狱囚还所夺金。佛告诸比丘。时王欲以民间余金残戮害无罪者。菩萨睹民哀号。为之挥泪。投身命乎厉政。济民难于涂炭。民感其润。奉佛至戒。国遂丰沃。时童子者吾身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六九)调达教人为恶经

昔者菩萨。位为天王。精存微行。志进若流。每到斋日。乘于马车巡四天下。宣佛奥典开化众生。消其瑕秽。令崇如来应仪正真觉天中之天众圣中王道教之尊。可离三涂众苦之原。调达亦为魔天王。行四天下。教人为恶从心所欲。无有太山殃祸之报。行逢菩萨。问曰。子何行乎。答曰。教民奉佛修上圣德。调达曰。吾教民恣欲二世无祸。为善劳志无益于己。菩萨曰。尔避吾道。答曰。子为善犹金银。吾尚恶犹刚铁。刚铁能截金银。金银不能截刚铁。子不下道吾斩子矣。调达恶盛祸成。生入太山。夫人为恶。皆死入三涂。三涂执善靡不升天。虽处尊荣而怀元恶。不如三涂怀佛一言也。佛告诸比丘。教人行善天王者吾身是也。导人为恶魔天者调达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七○)杀龙济一国经

昔者菩萨。伯叔齐志。俱行学道。仰慕诸佛难逮之行。诵经释义开导六冥。练弃内垢。止观寂定。每闻诸国闇于三尊。辄往导化。令奉六度正真妙行。时有大国。其王乐道。众妖诱之授其邪伪。率土承风。皆事蛊道。风雨不时。妖怪首尾。菩萨伯叔自相谓曰。吾之本土。三尊化行。人怀十善。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比门有贤。吾等将复谁化乎。彼彼国信妖。蛟龙处之吞其黎庶。哀[口*睪]无救。夫建志求佛唯为斯类矣。可以道化。喻之以仁。龙含凶毒。吾等摧焉。叔曰。佛戒以杀为凶虐之大。活生仁道之首也。将如彼何。伯曰。夫残一人者其罪百劫。龙吞一国。吾惧恒沙劫毕。厥殃未除矣。苟贪鲜味斯须之利。不睹太山烧煮之咎。吾心愍然。人道难获。佛法难闻。除龙济国。导以三尊六度高行。祸若丝发。福喻二仪。尔化为象。吾为师子。二命不殒。斯国不济也。稽首十方誓曰。众生不宁余之咎矣。吾后得佛当度一切。象造龙所师子登之。龙即奋势霆耀雷震。师子踊吼。龙之威灵。师子赫势。普地为震三命绝矣。诸天称善靡不叹仁。两菩萨终生第四天上。一国全命。抱尸哀号曰。斯必神矣。孰仁若兹。门徒寻之。睹师普慈杀身济众。哀恸称德。各又进行宣师道化。王逮臣民始知有佛。率土佥曰。佛之仁化乃至于兹乎。殡葬二尸。举国哀恸。王即命曰。有不奉佛六度十善而事妖鬼者。罪举眷属同。自斯之后。刹有千数沙门比肩而行。国内士女皆为清信高行。四境宁靖。遂致太平。佛告诸比丘。时兄者吾身是也。弟者弥勒是也。毒龙者调达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举眷属同丹本与螣同)。

(七一)弥勒为女人身经

昔者菩萨。为天帝释。位尊荣高。其志恒存非常、苦、空.非身之想。坐则思惟。游则教化。愍愚爱智。诲以智慧。精进无休。睹其宿友。受妇人身为富姓妻。惑乎财色。不觉无常。居市坐肆。释化为商人。佯有所市。至妇人前住。妇人喜悦令儿驰归。取独坐床欲以坐之。商人乃熟视妇人而笑。妇执高操意怪商人。住笑非宜。儿取床迟。还即搏之。商人又住笑。侧有一儿。播鼗踊戏。商人复笑之。有父病者子以牛祠鬼。商人亦笑之。有一妇人抱儿仿佯。行过市中。儿刮面颊。血流交颈。商人复笑之。于是富姓妻问曰。君住吾前含笑不止。吾属搏儿。意兴由子。子何以笑。商人曰。卿吾良友。今相忘乎。妇人怅然。意益不悦怪商人言。商人又曰。吾所以笑搏儿者。儿是卿父。魂灵旋感。为卿作子。一世之间有父不识。何况长久乎。播鼗儿者本是牛。牛死灵魄还为主作子。家以牛皮用贯此鼗。儿今播弄踊跃戏舞。不识此皮是其故体。故笑之耳。杀牛祭者。父病请活。求生以杀。不祥之甚。犹服鸩毒。以救病也。斯父方终。终则为牛。累世屠戮受祸无已。今此祭牛命终灵还。当受人体免脱忧苦。故复笑之。刮母面儿。儿本小妻。母是嫡妻。女情专淫。心怀嫉妒。常加酷暴。妾含怨恨。寿终则生为嫡妻子。今来报仇攫面伤体。故不敢怨耳。是以笑之。夫众生之心其为无恒。古憎今爱。何常之有。斯皆一世见而不知。岂况累劫。经曰。以色自壅者盲于大道。专听邪声者不闻佛音之响也。吾是以笑之耳。世荣若电恍惚即灭。当觉非常莫与愚并。崇修德操。六度妙行。吾今反居。后日必造子门。言竟忽然不现。妇怅然而归。斋肃望慕。一国咸闻。王逮群寮靡不钦延。商人后果在门。状丑衣弊。曰吾友在内尔呼之来。门人入告具以状言。妇出曰。尔非吾友矣。释笑而云。变形易服子尚不识。岂况异世舍斯受彼乎。重曰。尔勤奉佛。佛时难值。高行比丘难得供事。命在呼吸无随世惑。言毕不现。举国欢叹矣。各执六度高妙之行。佛告鹙鹭子。尔时妇人昔弥勒是也。天帝释者吾身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七二)女人求愿经

昔者菩萨。身为女人。厥婿禀气凶愚妒忌。每出商行以妻嘱邻独母。母奉佛戒为清信行。时佛入国。王逮臣民靡不受戒。独母闻经。还为妇说之。妇喜叹曰。斯即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者也。从母闻佛。即遥稽首。斋日母曰。可往听化乎。妇喜曰可。寻之城外忽存婿妒。怅然不悦。旋居自鄙。吾殃重乎。母还为陈。天龙鬼神帝王臣民听经。或得沙门四道者。或受菩萨决者。佛时难值。经法难闻。尔还为乎。妇闻佛德流泪具陈婿妒之意。母曰。可试一行。妇曰敬诺。明日即随母行睹佛。五体投地却立静心。视佛相好念佛清净真是天尊。佛问女尔来何愿。即稽首而对。我闻佛为无上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德如恒沙。智若虚空。六通四达得一切智。势来请尊。愿佛哀我。世尊告曰。佛为一切护恣汝所愿。女人稽首曰。夫人处世未获本无者。皆以欲故为匹偶居。令我世世与至德偶居同志无嫉妒行。二曰。身口意行端正绝世。三曰。世世虔奉三尊。心垢日消。进道无倦。诸佛祐助。众邪不能遏。必获一切智济众生难。众祐叹曰。善哉善哉。令汝得之。妇大欢喜稽首。退归本居。厥婿贾还乘舟水行。当以斯日至。天帝睹妇高行发愿无双。助喜叹善。为兴风雨。住其舟行明日乃臻。妇后寿终。神生有道之家。容华光世。年长出嫡为国儒士之妻。国称高贤。时婿入海采宝欲济穷民。妇居家以礼自卫。犹城卫寇。国王后妃大臣妻妾靡不仰则。诣门云集禀妇德仪。妇夜寐觉忆世无常。荣富犹幻孰获长存。躬为坏舟我神载之。犹获月影望天宝者也。劳心苦身何益于己。梦幻皆空。天神世荣其归若兹矣。明晨当索无上正真天中之天为吾师焉。晨兴即睹石塔在庭。佛像金耀。琢壁书经。叹佛为众圣之师三界独步。妇喜叹曰。是则如来应仪正真道最正觉者乎。即五体投地绕庙三匝。散华烧香。然灯悬缯。晨夜肃虔。稽首恭礼。王后国妇请承清风退邪崇真。邻有凶夫贾逢妇婿曰。子妻造妖虚立鬼庙。朝暮香熏咒咀妖蛊。愿令尔丧。不祥之甚。婿归。妇启曰。妾前一夜觉世无常。晨睹宗灵无上正真绝妙之像来在中庭。妾今供事。烧香然灯。悬缯奉华。朝夕礼拜。稽首自归。子当事之。必合圣则。婿大欢喜。一心肃虔。国人巨细佥然承风。如是八万四千余岁。佛告鹙鹭子。尔时妇人者吾身是也。时婿者弥勒是也。独母者鹙鹭子是也。邻凶夫者调达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七三)然灯授决经

昔者菩萨。身为女人。少寡守节。归命三尊。处贫乐道。精进不倦。蠲除凶利。卖膏为业。时有沙门。年在西夕。志存高行。不遑文学。内否之类谓之无明矣。礼敬有偏终始无就。分卫麻油以供佛前。独母照然。贡不缺日。有一除馑。稽首佛足叉手质曰。斯老除馑。其虽鲜明戒具行高。然灯供养。后获何福。世尊叹曰。善哉问也。是老除馑。却无数劫。当为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项有重光。将导三界。众生得度。其为无数。独母闻之。驰诣佛所。稽首陈曰。除馑然灯。膏即吾所贡云。其当获为无上正真道。将导众生还神本无。天人鬼龙靡不逸豫。唯愿加哀。复授吾决。佛告女人。女身不得为佛、缘一觉道、梵.释.魔天.飞行皇帝。斯尊巍巍非女人身所得作也。夫欲获彼当捐秽体受清净身。女稽首曰。今当捐之。还居净浴。遥拜而曰。夫身者四大之有。非吾长保也。登楼愿曰。以今秽身惠众生之饥渴者。乞获男躬受决为佛。若有浊世众生盲冥背正向邪无知佛者。吾当于彼世拯济之也。自高投下。观者寒栗。佛知至意。化令地软犹天綩綖。睹身无害。即化为男。厥喜无量。驰诣佛所踊跃而云。受世尊恩已获净身。唯愿加哀授吾尊决。佛叹之曰。尔之勇猛世所希有。必得为佛无怀疑望。然灯除馑。其得佛时当授汝号。天人鬼龙闻当为佛皆向拜贺。还居咨叹。各加精进。尔时劝发群生不可计数。佛告鹙鹭子。时老比丘者锭光佛是也。独母者吾身是。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End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菩萨乘: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什么是六度?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睦州(道踪)和尚语录△上堂对机第一上堂云:你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若得个人头。不得辜负老僧。又云:明明向你道。尚自不会。岂况葢覆将来。问:如何是学人自已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南岳怀让禅师法嗣。第一世九人,一人见录。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时谓马祖。主南岳常浩禅师。智达禅师。坦然禅师。潮州神照禅师。杨州大明寺严峻禅师。新罗国本如禅师。玄晟禅师。东雾山法空禅师。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六卷

五灯会元 第六卷◎青原下五世○石霜诸禅师法嗣△大光居诲禅师潭州大光山居诲禅师,京兆人也。初造石霜,长坐不卧。麻衣草屦,亡身为法。霜遂令主性空塔院。一日,霜知缘熟,试甚所得。问曰:国家每年放举人及第,朝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六卷

碧岩录 第六卷⊙碧岩录第五十一则垂示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不落阶级,又无摸索。且道放行即是,把住即是?到这里,若有一丝毫解路,犹滞言诠。尚拘机境,尽是依草附木。直饶便到独脱处,未免万里望乡关。还构得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六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六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六东京天宁寺语。王贵妃请。上堂。僧问。如天普盖长见日月光辉。似地普擎万古山河水固。正当恁么时承谁恩力。师。云千华丛里一华春。进云。可谓野老既知尧舜力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六卷

祖堂集 第六卷祖堂卷六投子投子和尚嗣翠微,在舒州桐城县。师讳大同,舒州怀宁县人也,姓刘。受业于东都保唐满禅师下。初习小乘定,知非而舍。次广穷海藏,博悟幽深。便造翠微而问师:未审二祖初见达摩当何所得?翠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

禅林僧宝传 第六卷云居宏觉膺禅师禅师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儿稚中、骨气深稳、言少理多。十岁出家於范阳延寿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师使习毗尼、非其好。弃之游方、至翠微会。有僧自豫章来、夜语及

赵朴初答:什么叫做六度?

赵朴初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六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五清 智旭(莲宗九祖)智旭。字蕅益,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三)

六度集经卷第五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忍辱度无极章第三(此有十三章)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恚处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二)

六度集经卷第三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布施度无极经(此有十二章)(一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昔者有国王号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国。民无怨心。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四)

六度集经卷第七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禅度无极章第五(此有九章)(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著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卷第一六度集经卷第二六度集经卷第三六度集经卷第四六度集经卷第五六度集经卷第六六度集经卷第七六度集经卷第八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共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