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卷 明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2:47

第六卷 明高僧传

习禅篇第三之三(正传二十五人附见十一人)

平江府觉海寺沙门释法因传一

释法因姑苏嵎山朱氏子也。少汨尘俗无意出缠。年二十四始披缁服。不终五夏遽尔游方。谒慧日雅禅师于东林。慧日举灵云见桃花悟道因缘问之。拟对。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慧日戒曰。子虽见已入微。更假着鞭当明大法。于是居庐阜三十年。不与世接。四方仰之学者川骛蚁屯就其罏鞴。因亦不辞煅炼随机说法。宋建炎末盗起江左。乃顺流东归。觉海缁白踵门问道。尝谓众曰。汝等当饱持定力。弗忧晨炊干求外务也。晚年放浪自若。称曰五松散人。

眉州中岩寺沙门释蕴能传二(澄甫崇真)

释蕴能号慧目。郡之吕氏子也。少习儒博究经史。年二十二于村落校书。偶于山寺见禅册在几。阅之似有所得。遂裂衣冠投僧圆具。一钵遐游。首参宝胜澄甫禅师。征诘酬酢所趣颇异。迳往荆湖方谒永安喜真如喆德山绘诸公。造诣益迈。次抵大沩参瑃禅师。瑃问曰。桑梓何处。曰西川。瑃曰。闻西川有普贤菩萨示现是否。曰今日亲瞻慈相。瑃曰。白象何在。曰爪牙已具。瑃曰。会转身么。能提具绕禅床一匝。瑃曰。不是。能趋出。一日瑃问僧。黄巢过后有人收得宝剑么。僧竖起拳。瑃曰。菜刀子。僧曰。争奈受用不尽。瑃喝出。次问能。亦竖拳。瑃曰也是菜刀子。能便近前拦胸筑曰。杀得人即休。瑃笑曰。三十年弄骑马。今日被驴扑。由是声播诸方。返蜀初主报恩。次居中岩。室中尝问崇真毡头曰。如何是尔空劫已前面目。真忽领悟对曰。和尚且低声遂呈偈曰。万年仓里曾饥馑。大海中住尽长渴。当时寻时寻不见。今日避时避不得。能印可之。能住持三十余年说法不许人录。临终书偈辞众端坐而化。阇维时暴风忽起。烟之所至皆雨舍利。道俗斸地亦有得者。心舌不坏。而建塔焉。

系曰。能公不过一校书郎耳。才睹禅册便知落处。岂非再来人乎。况乃遨游诸师之门。不无肯綮。方接大沩眉睫即解转身。其利器固可知矣。沩尤未可。至问收剑因缘。前僧宁无入处。而终为挥下。及能公则别有通霄一路。乃拈茎草而作吹毛。大沩不免亲遭鳖鼻一口。公可谓得大机用者欤。大沩固善为人师。能公亦不愧为人弟也。呜呼世之师徒宾主相见能具此风彩作略。庶不辜游法海。两无遗憾。不然总为无孔铁锤负黄面汉不少矣。勉哉。

成都府信相寺沙门释宗显传三

释宗显号正觉。潼川王氏子也。少选为进士有声。尝昼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欲汲之不可得。忽尔尘境自空叹曰。吾世网裂矣。往依昭觉白公得度。萧然一衲随众咨参。一日白公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忽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拈起拂子曰。这个又作么生。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晚登五祖见演和尚问。未知关棙子。难过赵州桥。如何是关棙子。祖曰。汝且在门外立。显进步一踏而退。祖曰。许多时茶饭元来也有人知滋味。明日入室。祖见显便问。是昨日问话僧否。我固知尔见处。秖未过得白云关在。显珍重便出。时圆悟为侍者。乃以白云关意扣悟。悟曰。直下会取。显笑曰。我不是不会。只是未谙。待见这老汉共伊理会一上耳。次日祖往舒城。显与悟继往。适会于兴化。祖问记得曾在那里相见来。显曰。全火秖候。祖顾悟曰。这汉饶舌。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白五祖。祖曰。吾尝以此事诘先师。先师曰。我曾问远和尚。远曰。猫有软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索达本源不能到也。显侍之久。祖钟爱之。辞返蜀祖为小参。复送之以颂曰。离乡四十余年。一时忘却蜀语。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显归昭觉。白公尚无恙。再侍之声誉蔼然。初出住长松。次主保福。大张炉鞴。煅炼四方学者。故龙象多出其轮下焉。

嘉兴报恩寺沙门释法常传四

释法常开封人。即丞相薛居正之后也。宣和七年始解尘缚。遐思高举遂依长沙益阳华严轼公剃须发。受田衣。见者狮王。居必宝社。非法不言。异轨弗顾。深慕大乘不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乃廓尔义天渊通法海。自是肆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台山万年参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命掌翰笺。未几请令首众。为僧入室。大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室中唯一矮榻余无长物。绍兴庚子九月望日语众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十月二十一日书渔父词于室门曰。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书毕就榻收足而逝。塔于寺西南。

临安府径山沙门释智策传五(寂室光大圆)

释智策号涂毒。天台陈氏子也。生而聪敏卓迈群儿。不乐世华潜思寥廓。幼依护国楚光落发。授以僧仪。一钵萧然研穷三藏。首造国清寂室光公洒然有省。次往明州谒万寿大圆禅师。问甚处来。曰天台。圆曰。曾见智者么。曰即今亦不少圆曰。因甚在汝脚跟下。曰当面蹉过。圆曰。尚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也。一日辞圆门送之拊其背曰。宝所在近。此城非实。策敬诺。欲往豫章参典牛游和尚。道由云居。风因雪塞路无客进履。越四十二日午闻板声豁然大悟。及造典牛之门牛独指策曰。何处见神见鬼来。曰云居闻板声来。牛曰。是甚么。曰打破虚空全无柄靶。牛曰。向上事未在。曰东家暗坐西家斯骂。牛曰。崭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后奉旨住双径。大弘典牛之道。四方学者鳞布猬集。将示寂时为文以祭。自危坐倾听至云尚飨为之一笑。后两日沐浴更衣集众说偈曰。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泊然而逝。塔全身于寺东冈之麓。

临安府灵隐寺沙门释道枢传六

释道枢号懒庵。吴兴四安徐氏子也。尝参道场慧禅师得授心印。道业日隆。初主何山移华藏。隆兴初诏迁灵隐。宋孝宗召入内殿赐坐。问曰。禅道之要可得闻乎。对曰。此事在陛下堂堂日用应机处。本无知见起灭之分圣凡迷悟之别。第护正念则与道相应。亡情却物则业不能系。尽去沉掉二病。自忘问答之意。矧今见在般若光明中。何事不成见也。上为之首肯。后以老乞退居明教之永安。逍遥自适。尝题偈于壁曰。雪里梅花春信息。池中月色夜精神。年来可是无佳趣。莫把家风举似人。淳熙丙申八月示微疾书偈而逝。塔于永安。

上京大储庆寺沙门释海慧传七(清慧)

释海慧金国人也。幼而英敏学不由师。鲁诰竺坟过目成诵。初游讲肆如入龙宫。性相玄途无不挟其英而挹其粹也。所以法喜禅悦饫而饱餐。潜踪五台刀耕火种就岩缚屋。一榻萧然。如是者十有五[禾*冀]。一日叹曰。大丈夫当以众生为急。溺是胡为。遂携锡燕都遍历禅寺。随缘演化。七众云屯。于是声播寰宇道布宸宫。金皇统三年六月英悼太子创造大储庆寺于上京宫侧。告成极世精巧幻若天宫。慕师道价降旨请为开山第一代。说法赐牒。普度境内童行有籍于官者百万为僧尼。次年诏迎旃檀瑞像供养于寺之积庆阁。皇统五年海慧入寂。火浴获舍利五色无算。光明彻于空表异香弥旬。金主偕后太子亲王百官设供五日。奉分五处建塔。谥曰佛觉祐国大师。次年正月诏清慧禅师住持储庆。赐号佛智护国大师。命登国师座。特赐金缕僧伽梨衣并珍异瓶罏宝器。金主后妃太子顶礼双足奉服法衣。其震丹国王致敬沙门。古所未若于是时也。

常州华藏寺沙门释有权传八

释有权号伊庵。临安昌化祁氏子也。髫龄出家十四得度。笃志勤励博究群章。十八知有向上一着殚力参求。首礼佛智裕公于灵隐。时无庵和尚充第一座。权入室请益。庵以从无住本建一切法问之。权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庵可之遂密付心印。既有所得精进益坚。一夕危坐深入禅那至于达旦虽行粥至忘乎展钵。邻僧以手触之。顿然大悟偈曰。黑漆昆仑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佛智深加称赏。一日问权。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对曰。大海不宿死尸。佛智抚其座曰。此子他日据此诃佛骂祖去在。权于是深自韬晦寄迹湖湘江浙之间十年。然后或依应庵或见大慧。凡明眼宿德躬往礼谒。无庵出主道场。召权分座说法。自是声播诸方。未久有华藏之命。开堂云。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霜。如何是禅。霜曰。[鹿*瓦]甎僧。问睦州。如何是禅。州曰。猛火着猛油煎。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曰。猢狲上树尾连颠。师曰。道无横径立处孤危。然此三大老而行声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检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出。可与佛祖齐眉。虽然如是。忽有个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了也。适来说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秖对。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着力咽喉出气自家知。淳熙庚子秋示微疾书偈而逝。荼毗齿舌不坏。舍利五色者无数。而建塔焉。

南康军云居寺沙门释德升传九(慧温)

释德升号顽庵。汉州何氏子也。幼溺尘滓稍长梦醒。二十得度游心讲席。三学四众以义虎推焉。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辄。更衣顶笠谒文殊道和尚。恳示佛法省要之旨。道说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十字街头穷乞儿。腰间挂个风流袋。升将拟对。道叱曰。莫错。于是退参三年。方领前旨。入闽鼓山礼觐竹庵问。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竹庵应声曰。闲言语。言下顿悟。后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升曰。闻时富贵见后贫穷。释慧温号萝庵产于福州郑氏。与升同依竹庵于东。未几因竹庵谢事。自以。胸次而未洒然。又谒高庵悟南华昺草堂清诸耆宿。皆蒙赏音。会竹庵迁闽乾元。温复归省庵曰。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道将一句来。温释然悟入呈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竹庵肯之。后住通州狼山。与升共树竹庵赤帜为一方良导也。

南康军云居寺沙门释自圆传十(善能)

释自圆号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卸欲梏如鱼脱网。入法苑似凤栖梧。十九试经得颂祠牒。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参游四众咸推英俊。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释善能亦高庵嗣法门人。其族严陵未详姓氏。一日高庵普请择菜。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能怀中。能拟议。被庵拦胸踏倒。溪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历侍既久德馨远闻。缁素倾心天人拥出。住持福州中际大阐宗风。世称双树法幢云。

临安府净慈寺沙门释彦充传十一

释彦充号肯堂。杭之於潜盛氏子也。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内着。生而知有愿脱尘羁。遂依明空院释义堪薙发。五夏学律一钵孤征。迳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秖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彦尽将从前所得底一时扬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乃默自觉曰。打草秖要蛇惊耳。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林曰。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彦拟开口。蓦然被林拦胸一拳。顿即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林深然之。

婺州智者寺沙门释真慈传十二

释真慈号元庵。潼川李氏子也。总角即慕空寂好游伽蓝。恳父母依成都之正法院圆顶受具足大小乘戒。洁肃冰雪解慧日隆。耽嗜贝文遍游讲肆。听圆觉修多罗。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因而有省颂曰。一颗明珠。在我这里。拨着动着。放光动地。呈似诸座讲师。无能识者。归举受业师。师以狗子无佛性话诘之。慈曰。百千公案无出此颂也。师乃叱出。因而南游庐阜挂锡圆通。时卍庵为西堂为众入室。举僧问云门。拨尘见佛时如何。门曰。佛亦是尘。慈闻豁然。随声便喝。以手指胸曰。佛亦是尘。复呈颂曰。拨尘见佛佛亦是尘。问了答了直下翻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颂尘尘三昧曰。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仑坐潭底。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卍庵颔之。于是声扬四表道洽殊途。出主智者诲诱学者。大屠龙之手焉。

福州鼓山沙门释安永传十三(安分)

释安永号木庵。闽县吴氏子也。永生具道质行止肃然。身汨爱缠心怀遐举。弱冠薙发高标物外。闻有别传之道。乃谒懒庵禅师于云门。入室之际庵顾而问曰。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不得向世尊良久处会。随后便喝。永倏然契悟。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不得忘却老僧。永曰。恁么说话面皮厚多少。木庵则不然。诸人未得个入处须得个入处。既得个入处直须扬下入处始得。凡所说法简明如此。时有安分庵主。少与永共隶业于安国。后永偕依懒庵不契。辞谒大慧于径山。行次钱塘江干。仰瞻宫阙忽闻街司喝侍郎来。分忽大悟偈曰。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裂破。一声江上侍郎来。竟回西禅。懒庵迎之付以伽梨衣。自尔不规所寓。后庵居剑门。化被岭表。学者从之。

临安府净慈寺沙门释昙密传十四

释昙密号混源。天台卢氏子也。生即英敏颖异匪凡。幼失荫天志怀高迈。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十六圆具足戒登大僧籍。大小律部莹无瑕疵。精习天台教观。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一日叹曰。教乘之妙无得而称。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倘有隙见足快生平。闻大慧唱道径山。腰包礼谒。又访雪巢一此庵元诸公。皆无省发。于是从闽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职维那。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呈偈。忠诘玄沙未彻之语。对酬无滞。始嘱曰。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于是受教辞往梅阳。服勤四载。慧尝登座焉。出世奉诏住持净慈大弘教忠之道。户外之履常满。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明州天童寺沙门释咸杰传十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着。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良久曰。达磨大师无当门齿。上堂卓拄杖曰。迷时秖迷这个。复卓一下曰。悟时秖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打-丁 (天/韭)]。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掷拄杖曰。三十年后又举。金峰和尚示众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僧门。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僧又问。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师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尔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焰。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闲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干。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得了净倮倮赤洒洒。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师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夔州卧龙山沙门释祖先传十六(法薰)

释祖先字破庵。广安王氏子也。幼岁出家力参祖道。夜不安寝。一衲随身。闻密庵大弘临济之宗。遂腰包参谒。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锥拶。一日密庵上堂示众。忽有省。后密庵住灵隐。命师分座。偶有道者问曰。猢狲捉不住时奈何。师曰。用捉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有讲楞严座主。求示。师说偈曰。见犹离见非真见。还尽八还无可还。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谁识老瞿昙。时有石田法薰参师。举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话诘之。薰对曰。焦砖打破连底冻。赤眼撞着火柴头。师颔之。后出世为嗣法焉。

临安府灵隐寺沙门释崇岳传十七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临安府径山沙门释师范传十八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征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

郑州普照寺沙门释道悟传十九(附白云海)

释道悟号佛光。陕西兰州冠氏子也。师生即齿发俱长具大人相。年十六力求出家父母不听。乃绝食几死。遂舍入里中寺祝发。阅二年偶宿临洮湾子店梦梵僧。振声唤觉忽闻马嘶。豁然大悟喜不自胜。说偈曰。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这个。遂归告母曰。某于途中拾一物。母问何物。师曰。无始来不见了的。母掌曰。何喜之有。遂辞欲参方去。母问。汝将何之。答曰。水流须到海。鹤出白云头。先是熊耳山有白云海禅师。虽住古刹不畜一徒。人或问。和尚何不择一法嗣去。海曰。芝兰秀发独出西秦。曰几时至。海曰。行脚了也。师腰包将至。海命侍者鸣钟集众曰。我关西弟子来也。然此寺原是郭子仪所建。今渠自来住持。汝当迎之。师方入门。海遥见便云。相公来何暮也。师进前曰诺。海大笑。竟授与衣法令继其席。自即退隐寺侧。先有群盗盘踞劫民受其害。或请海捕之。海曰。非老僧所能也。不久郭公至必自捕也。民弗解其说。后师居寺方三日。乃率众往擒尽缚之。破其穴将欲尽诛。贼哀乞命。师从容谓曰。汝劫财物伤人命分当死矣。今汝乞命独不念彼命乎。贼叩首流血愿从三宝戒誓不为非。师为说偈剃发释之。自是路不拾遗者数十年。人始信师实郭令公之再来也。宋大定二十四年海公殁。师方出主郑州普照。又迁三乡竹阁庵。身着白衣跨黄犊吹短笛游于洛中。尝曰。道我凡耶。曾向圣位中来。道我圣耶。又向凡位中去。道我非凡非圣耶。却向毗卢顶上别有行处。泰和五年于临洮大势寺结夏。阐圆觉经谓众曰。此席将半。吾当行矣。五月十二日晚小参为众谈第一义。晨兴呼侍僧曰。我病觅药去。侍僧将出门。师已蜕矣。上有五色祥云盘结似盖。红光如日弥塞四维三日不散。世寿五十五。僧腊三十有九。弟子举全身建塔焉。

系曰。迦葉闻那罗王三奏乐则三起舞。非习气其谁耶。昔郭邠阳能为国讨贼拯民于涂炭。今为佛光居寺方三日便擒群盗。得非习气使然者乎。观其着白衣骑黄犊而吹笛游洛。自称于毗卢顶上别有行处。此又不可思议也矣。

江西罗湖沙门释晓莹传二十

释晓莹字仲温。未详氏族。历参丛席顿明大事。四众推重。晚归罗湖之上。杜门却扫不与世接。惟以生平之所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及友朋谈说议论宗教之言或得于残碑蠹简有关典谟之说。皆会萃成编曰罗湖野录。其所载者皆命世宗匠贤士大夫言行之粹美机锋之劲捷酬酢之雄伟气格之弘旷可以辅宗乘训后学抑起人于至善。是故阅者不忍释手云。

名山天宁寺沙门释禅惠传二十一

释禅惠即名山人也。家世业儒。屡举不第。元符间郡守吕由诚见以僧敕戏之。遂弃儒从释。力参祖道得大开悟。初出住邑天宁寺。出入必策马乘舆。诸耆宿言以佛法贵乎苦行固不宜乘舆马服绮绣。师答以偈曰。文殊驾师子。普贤跨象王。新来一个佛骑马也无妨。凡所说法机锋敏捷。有语录行世。

巴川宣密院沙门释显嵩传二十二(净业)

释显嵩西蜀重庆铜梁李氏子。饱参倦游出世住巴川之宣密院。三十年迹不出阃。绍兴中集众说偈曰。八十年中尝浩浩宏开肆货摩尼宝也。无一个共商量。不是山僧收铺早。言讫端坐而逝。荼毗舍利无算。时有净业和尚。石照文氏子。少业屠。有羊方乳二羔。将杀之。二羔衔其刀跪伏于门。若乞母命。师感叹弃家为僧。力参宗匠忽大悟作偈曰。昨日罗刹心。今朝菩萨面。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平江静济沙门释法全传二十三

释法全字无庵。昆山陈氏子。生有伟质温粹不凡。幼请父母从道川禅师为僧。参请精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静济寺殿前。偶触首于柱忽大悟。旁观者见其光彩飞动而不自知。自此遍游名山业席。道价日益。乾道中将示寂。众求遗偈。师瞪目下视。众又请。遂援笔书无无二字端坐而逝。阇维得舍利五色。塔于金斗峰。

临安径山沙门释道冲传二十四

释道冲字痴绝。武信长江荀氏子也。首参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天宁。次迁蒋山雪峰。无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诏补灵隐。时京兆尹建法华寺。特奏请师为开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双径。师谓众曰。不赴法华则不信。违径山之命则不恭。既失恭与信。何以为后学法。遂慵然就法华开堂。月余即[啣-止 山]旨登径山。于是一众响合欢声若雷。临入灭乃手书记叙得法之由。上堂说法辞众。入方丈嘱后事。至夜分正坐与众论道移时蜕然而逝。当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一。荼毗舍利莹然。弟子分塔二处。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

保定兴圣寺沙门释德富传二十五

释德富保定易县谢氏子也。年七岁力求出家。父母感异梦遂舍入兴圣寺。依真空和尚薙发受具戒。力究大法。一日经行次忽大悟。自是名播丛林。宋皇庆初万山寿和尚奉旨大兴水陆斋会请师开堂说法。七众咸集。师方升座说偈。忽于座上放大光明。遍照空际现诸瑞相。良久方隐闻于朝廷赐通辩大师之号并金僧伽黎衣。及后示灭有白光顶出照耀四达。荼毗得舍利数十颗。建塔。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发大誓愿 第六卷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六卷○睦州(道踪)和尚语录△上堂对机第一上堂云:你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若得个人头。不得辜负老僧。又云:明明向你道。尚自不会。岂况葢覆将来。问:如何是学人自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

景德传灯录 第六卷南岳怀让禅师法嗣。第一世九人,一人见录。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时谓马祖。主南岳常浩禅师。智达禅师。坦然禅师。潮州神照禅师。杨州大明寺严峻禅师。新罗国本如禅师。玄晟禅师。东雾山法空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