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十卷 中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7 12:17

第六十卷 中阿含经

例品爱生经第五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梵志,唯有一儿,心极爱念,忍意温润,视之无厌,忽便命终。命终之后,梵志愁忧,不能饮食,不著衣裳,亦不涂香,但至冢哭,忆儿卧处。于是,梵志周遍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梵志,今汝诸根不似自心住耶?”

梵志答曰:“今我诸根何由当得自心住耶?所以者何?唯有一儿,心极爱念,忍意温润,视之无厌,忽便命终。彼命终已,我便愁忧,不能饮食,不著衣裳,亦不涂香,但至冢哭,忆儿卧处。”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梵志语曰:“瞿昙,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瞿昙,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世尊如是至再三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梵志亦至再三语曰:“瞿昙,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瞿昙,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时,彼梵志闻佛所说,不说言是,但说非已,即从座起,奋头而去。

尔时,胜林于其门前有众多市郭儿而共博戏。梵志遥见已,便作是念:“世中若有聪明智慧者,无过博戏人。我今宁可往彼,若与瞿昙所共论者,尽向彼说。”于是,梵志往至众多市郭儿共博戏所,若与世尊所共论者,尽向彼说。

众多市郭博戏儿闻已,语曰:“梵志,何言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梵志,当知若爱生时,生喜心乐。”

梵志闻已,便作是念:“博戏儿所说,正与我同。”颔头而去。

于是,此论展转广布,乃入王宫。拘萨罗王波斯匿闻沙门瞿昙作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语末利皇后曰:“我闻瞿昙作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皇后闻已,白曰:“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拘萨罗王波斯匿语末利皇后曰:“闻师宗说,弟子必同。沙门瞿昙是汝师,故作如是说,汝是彼弟子,故作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皇后白曰:“大王,若不信者,可自往问,亦可遣使。”

于是,拘萨罗王波斯匿即告那利鸯伽梵志曰:“汝往沙门瞿昙所,为我问讯沙门瞿昙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拘萨罗王波斯匿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那利鸯伽,若沙门瞿昙有所说者,汝当善受持诵。所以者何?如是之人,终不妄言。”

那利鸯伽梵志受王教已,即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拘萨罗王波斯匿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

世尊告曰:“那利鸯伽,我今问汝,随所解答。那利鸯伽,于意云何?若使有人,母命终者,彼人发狂,心大错乱,脱衣裸形,随路遍走,作如是说:诸贤,见我母耶?诸贤,见我母耶?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如是父、兄、姊、妹也,儿妇命终,彼人发狂,心大错乱,脱衣裸形,随路遍走,作如是说:诸贤,见我儿妇耶?诸贤,见我儿妇耶?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那利鸯伽,昔有一人,妇暂归家,彼诸亲族欲夺更嫁。彼女闻之,即便速疾还至夫家,语其夫曰:君,今当知我亲族强欲夺君妇嫁与他人,欲作何计?于是,彼人即执妇臂,将入屋中,作如是语:俱至后世!俱至后世!便以利刀斫杀其妇,并自害己。那利鸯伽,以此事故可知,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那利鸯伽梵志闻佛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三匝而去,还至拘萨罗王波斯匿所,白曰:“大王,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拘萨罗王波斯匿闻已,语末利皇后曰:“沙门瞿昙实如是说: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皇后白曰:“大王,我问大王,随所解答。于意云何?王爱鞞留罗大将耶?”

答曰:“实爱。”

末利复问:“若鞞留罗大将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曰:“末利,若鞞留罗大将变易异者,我必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复问:“王爱尸利阿荼大臣,爱一奔陀利象,爱婆夷利童女,爱雨日盖,爱加尸及拘萨罗国耶?”

答曰:“实爱。”

末利复问:“若加尸及拘萨罗国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曰:“末利,我所具足五欲功德自娱乐者,由彼二国,若加尸及拘萨罗国当变易异者,我乃至无命,况复不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耶?”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问王:“于意云何?为爱我耶?”

王复答曰:“我实爱汝。”

末利复问:“若我一旦变易异者,王当云何?”

答曰:“末利,若汝一旦变易异者,我必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末利白曰:“以此事故,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惋、懊恼。”

拘萨罗王波斯匿语曰:“末利,从今日去,沙门瞿昙因此事是我师,我是彼弟子。末利,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拘萨罗王波斯匿及末利皇后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八城经第六

我闻如是: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游波罗利子城,住在鸡园。

是时,第十居士八城持多妙货,往至波罗利子城治生贩卖。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彼多妙货,货卖速售,大得财利,欢喜踊跃,出波罗利子城,往诣鸡园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时,诸上尊名德比丘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时,诸上尊比丘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于是,第十居士八城白曰:“上尊,尊者阿难今在何处?我欲往见。”

诸上尊比丘答曰:“居士,尊者阿难今在鞞舍离猕猴江边高楼台观。若欲见者,可往至彼。”

尔时,第十居士八城即从座起,稽首诸上尊比丘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告曰:“居士,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居士问曰:“尊者阿难,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颇说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耶?”

尊者阿难答曰:“如是。”

居士问曰:“尊者阿难,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云何说有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耶?”

尊者阿难答曰:“居士,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依此处,观法如法。彼依此处,观法如法,住彼得漏尽者,或有是处。若住彼,不得漏尽者,或因此法,欲法、爱法、乐法、静法,爱乐欢喜,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

“复次,居士,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依此处,观法如法。彼依此处,观法如法,住彼得漏尽者,或有是处。若住彼,不得漏尽者,或因此法,欲法、爱法、乐法、静法,爱乐欢喜,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是谓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说有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

“复次,居士,多闻圣弟子度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于此处,观法如法。彼于此处,观法如法,住彼得漏尽者,或有是处。若住彼,不得漏尽者,或因此法,欲法、爱法、乐法、静法,爱乐欢喜,断五下分结尽,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终不还此,是谓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成就慧眼,见第一义,说有一法,若圣弟子住漏尽无余,得心解脱。”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白曰:“尊者阿难,甚奇!甚特!我问尊者阿难一甘露门,而尊者阿难一时为我说于十二甘露法门。今此十二甘露法门必随所依,得安隐出。尊者阿难,犹去村不远,有大屋舍,开十二户,若人所为故,入彼屋中,复一人来,不为彼人求义及饶益,不求安隐而烧彼屋。尊者阿难,彼人必得于此十二户随所依出,得自安隐,如是我问尊者阿难一甘露门,而尊者阿难一时为我说于十二甘露法门。今此十二甘露法门必随所依,得安隐出。尊者阿难,梵志法、律中说不善法、律,尚供养师,况复我不供养大师尊者阿难耶?”

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即于夜中,施设极妙净美丰饶食啖含消;施设食已,平旦敷座,请鸡园众及鞞舍离众皆集一处,自行澡水,则以极妙净美丰饶食啖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竟,持五百种物买屋别施尊者阿难。尊者阿难受已,施与招提僧。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第十居士八城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阿那律陀经上第七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诸比丘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我等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时,诸比丘即便问曰:“云何比丘贤死、贤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是谓比丘贤死、贤命终也。”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贤死、贤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贤死、贤命终也。复次,诸贤,若比丘得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谓比丘贤死、贤命终也。”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贤死、贤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极是贤死、贤命终也。”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善受持诵已,即从座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绕三匝而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阿那律陀经下第八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诸比丘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曰:“我等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时,诸比丘即便问曰:“云何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若比丘见质直及得圣爱戒者,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比丘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比丘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比丘度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不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复次,诸贤,若有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已尽者,是谓比丘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又复问曰:“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诸贤,比丘极是不烦热死、不烦热命终。”

时,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绕三匝而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阿那律陀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见经第九

我闻如是: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于是,有一异学梵志,是尊者阿难未出家时友,中后彷徉,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尊者阿难:“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尊者阿难答曰:“梵志,欲问便问,我闻已当思。”

异学梵志即便问曰:“所谓此见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沙门瞿昙知此诸见如应知耶?”

尊者阿难答曰:“梵志,所谓此见,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知此诸见如应也。”

异学梵志又复问曰:“所谓此见,沙门瞿昙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沙门瞿昙云何知此诸见如应耶?”

尊者阿难答曰:“梵志,所谓此见,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异学梵志,如是具、如是受、如是趣、如是生、如是至后世,所谓此是世尊、如来、无所著、正尽觉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如是知此诸见,此诸见应如是知。”

异学梵志白曰:“我今自归于阿难。”

尊者阿难告曰:“梵志,汝莫自归于我,如我自归于佛,汝亦应自归于佛。”

异学梵志白曰:“阿难,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彼异学梵志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箭喻经第十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鬘童子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谓此见,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从彼学梵行;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当难诘彼,舍之而去。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世尊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从彼学梵行;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当难诘彼,舍之而去。”

于是,尊者鬘童子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所谓此见,世尊舍置除却,不尽通说,谓世有常,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不欲此!我不忍此!我不可此!若世尊一向知世有常者,世尊,当为我说。若世尊不一向知世有常者,当直言不知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世尊一向知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世尊,当为我说。若世尊不一向知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当直言不知也。”

世尊问曰:“鬘童子,我本颇为汝如是说世有常,汝来从我学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我本颇为汝如是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汝来从我学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鬘童子,汝本颇向我说,若世尊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当从世尊学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鬘童子,汝本颇向我说,若世尊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当从世尊学梵行耶?”

鬘童子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鬘童子,我本不向汝有所说,汝本亦不向我有所说,汝愚痴人!何故虚妄诬谤我耶?”

于是,尊者鬘童子为世尊面诃责数,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于是,世尊面诃鬘童子已,告诸比丘:“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极重苦,彼见亲族怜念悯伤,为求利义饶益安隐,便求箭医,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为长、短、粗、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刹利族,梵志、居士、工师族?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弓为柘、为桑、为规、为角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扎,彼为是牛筋、为獐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色为黑、为白、为赤、为黄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弦为筋、为丝、为纻、为麻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杆为木、为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缠为是牛筋、为獐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羽为飘鸰毛、为雕鹫毛、为鹍鸡毛、为鹤毛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镝为錍、为矛、为铍刀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作箭镝师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为长、短、粗、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世有常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若有愚痴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为我一向说此是真谛,余皆虚妄言者,我不从世尊学梵行。彼愚痴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世有常,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世有常,有此见故,不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有此见故,不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世有常,无此见故,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如是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无此见故,不从我学梵行者,此事不然。

“世有常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如是世无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戚、啼哭、忧苦、懊恼,如是此淳大苦阴生。

“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如是世无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我不一向说此。以何等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也。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是故我一向说此。是为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例经第十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念处。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念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念处。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念处。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念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念处。

“欲断无明者,当修四正断。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四正断?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四正断。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正断。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正断?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正断。

“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如意足。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如意足?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精进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四如意足。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如意足。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如意意足?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士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精进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如意足。

“欲断无明者,当修四禅。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四禅?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四禅。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禅。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禅?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四禅。

“欲断无明者,当修五根。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五根?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根、精进、念、定、慧根,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五根。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五根。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五根?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根、精进、念、定、慧根,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五根。

“欲断无明者,当修五力。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五力?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力、精进、念、定、慧力,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五力。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五力。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五力?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力、精进、念、定、慧力,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五力。

“欲断无明者,当修七觉支。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七觉支?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法、精进、喜、息、定也,修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七觉支。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七觉支。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七觉支?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法、精进、喜、息、定也,修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七觉支。

“欲断无明者,当修八支圣道。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八支圣道。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为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正见乃至修正定为八,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八支圣道。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八支圣道。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八支圣道?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正见乃至修正定为八,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八支圣道。

“欲断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第一地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是修水一切处、火一切处、风一切处,青一切处,黄一切处、赤一切处、白一切处、无量空处一切处,修第十无量识处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一切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第一地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是修水一切处、火一切处、风一切处、青一切处、黄一切处、赤一切处、白一切处、无量空处一切处,修第十无量识处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一切处。

“欲断无明者,当修十无学法。云何欲断无明者,当修十无学法?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无学正见乃至修无学正智,是谓欲断无明者,当修十无学法。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士无学法。云何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无学法?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无学正见乃至修无学正智,是谓欲别知无明者,当修十无学法。

“如无明,行亦如是;如行,识亦如是;如识、名色亦如是;如名色,六处亦如是;如六处,更乐亦如是;如更乐,觉亦如是;如觉,爱亦如是;如爱,受亦如是;如受,有亦如是;如有,生亦如是。欲断老死者,当修四念处。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四念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四念处。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念处。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念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念处。

“欲断老死者,当修四正断。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四正断?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四正断。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正断。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正断?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已生恶不善法为断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未生善法为生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发欲求方便,精勤举心断,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正断。

“欲断老死者,当修四如意足。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四如意足?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精进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四如意足。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如意足。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如意足?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欲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精进定、心定也,修思惟定如意足,成就断行,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如意足。

“欲断老死者,当修四禅。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四禅?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四禅。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禅。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禅?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四禅。

“欲断老死者,当修五根。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五根?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根、精进、念、定、慧根,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五根。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五根。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五根?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根、精进、念、定、慧根,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五根。

“欲断老死者,当修五力。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五力?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力、精进、念、定、慧力,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五力。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五力。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五力?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信力、精进、念、定、慧力,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五力。

“欲断老死者,当修七觉支。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七觉支?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法、精进、喜、息、定也,修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七觉支。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七觉支。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七觉支?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念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如是修法、精进、喜、息、定也,修舍觉支,依离、依无欲、依灭,趣非品,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七觉支。

“欲断老死者,当修八支圣道。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八支圣道?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正见乃至修正定为八,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八支圣道。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八支圣道。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八支圣道?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正见乃至修正定为八,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八支圣道。

“欲别老死者,当修十一切处。云何欲断老死者,当修十一切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第一地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是修水一切处、火一切处、风一切处、青一切处、黄一切处、赤一切处、白一切处、无量空处一切处,修第十无量识处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十一切处。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十一切处。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十一切处?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第一地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如是修水一切处、火一切处、风一切处、青一切处、黄一切处、赤一切处、白一切处、无量空处一切处,修第十无量识处一切处,四维上下不二、无量,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十一切处。

“欲断老死者,当修十无学法。云何欲断老死者,常修十无学法?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无学正见乃至修无学正智,是谓欲断老死者,当修十无学法。如是数断、解脱、过度、拔绝、灭止、总知、别知,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十无学法。云何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十无学法?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者、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彼断乃至五盖、心秽、慧羸,修无学正见乃至修无学正智,是谓欲别知老死者,当修十无学法。”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例品第十八竟。

第五后诵讫。凡十八品。共二百二十二经。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