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十五卷 正法念处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0:01

第六十五卷 正法念处经

身念处品第七之二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观闭筋虫。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闭筋虫。或行粗筋。或行细筋。若觉虫行。筋则疼痛。若不觉行。筋则不疼痛。一切骨肉。皆亦消瘦。筋中疼痛。若虫嗔恚。人不能食。若住筋中而饮人血。令人无力。若食人肉。令人羸瘦。观啮筋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动脉虫。是虫遍行一切脉中。其身微细。行无障碍。若虫住人食脉之中。则有病过。令身干燥。不喜饮食。若虫住在水脉之中。则有病生。令口干燥。若在汗脉。令人一切毛孔无污。若在尿脉。令人淋病。或令精坏。或令痛苦。若虫嗔恚。行下门中。令人大便闭塞不通。苦恼垂死。观动脉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观食皮虫。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食皮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能令人面颜色丑恶。或生恶疱。或痒或赤或黄或破。或复令其须爪堕落。令人恶病。或皮断坏。或肉烂坏。观食皮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观啮脂虫。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动脂虫。住在身中脂脉之内。若食有过。若多睡眠。此虫则嗔。不消饮食。或生疥[癈-(弓*殳) 虫]。或生恶肿。毛根瘭病。或得瘿病。或脉胀病。或干消病。或身臭病。或食时流汗。如是观动脂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观和集虫于我身中。作何等业。或病或安。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和集虫。集二种身。一者觉身。二不觉身。皮肉骨血脂髓精等。是名觉身。发毛爪齿。名不觉身。是名和集二身。以食过故。虫则无力。人亦无力。不能速疾行来往返。睡眠[夢-夕 登]瞢或多焦渴。皮肉骨血。髓精损减。观和集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臭虫。住在肉中。屎尿之中。以食过故。虫则嗔恚。身肉屎尿。涕唾皆臭。鼻中烂脓。或眵泪烂臭。随虫行处。皆悉臭秽。若衣若敷若食。住齿中。以虫臭故。食亦随臭。衣敷尽臭。舌上多有白垢臭秽。身垢亦臭。观臭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湿行虫。行背肉中。知食消已。入腰三孔。取人粪秽汁则成尿。滓则为粪。令入下门观湿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观十种虫行于根中。一切人身。皆从中生。何等为十。一名[病-丙 習][病-丙 習]虫。二名惙惙虫。三名苗花虫。四名大谄虫。五名黑虫。六名大食虫。七名暖行虫。八名作热虫。九名火虫。十名大火虫。此诸虫等。住阴黄中。何等是虫为人疾病。或作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病-丙 習][病-丙 習]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食人眼睫。令人眼痒。多出眵泪。此微细虫。若行眼中。眼则多病。或令目坏。若入精中。眼生白翳。其虫赤色。为眼生病。若虫不嗔。则无此病。观[病-丙 習][病-丙 習]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惙惙虫。住在人身。行于阴中。一切身中行无障碍。阴黄覆身。如此虫者。若入骨中。令人身体皆大蒸热。若行肉中。昼夜常热。手足皆热。若入皮里。身则汗出。观惙惙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苗华虫行住阴中。利嘴短足。身如火藏。不欲食饮。若以食过。虫行异处。随所行处。则大热烂。身血增长其身大热。犹如烟起。身皮破坏。如火烧疮。若虫顺行。则无此病。观苗华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大谄虫住在身中。行阴黄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从顶至足。行无障碍。能令身中一切热血生于热疮。若血若阴从于口中耳中流出。或死或次死。或身青黄。热病口苦。若虫不嗔。则无此病。观大谄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黑虫住在身内。行于黄阴中。或安不安。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人面皯。或生多黡。或黑或黄。或赤或令身臭。或令雀目。或口中生疮。或大小便处生疮。若虫不嗔则无此病。观黑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大食虫住在身中。或作安隐。或为疾病。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大食虫。以食过故。则生嗔恚。住阴黄中。随食随消。身大力故。一切身及身分。眼耳鼻舌。于自境界。皆悉减劣。见不明了。以食过故。根不正缘。若虫不嗔。则无此病。观大食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暖行虫。常爱暖食。憎于冷食。此虫云何与人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暖行虫。若我食冷。或以饮冷。或食或味。虫则嗔恚。口多出水。或极或重。或[宋-木 (爪*爪)]或睡。或心阴[夢-夕 登]瞢。或身疼强。或复多唾。或咽喉病。若虫不嗔。则无此病。观暖行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热虫住在身内。行于阴中。作何等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热虫住人身中。若食重食。以食过故。病垢增长。妨出入息。以食过故。令身粗大。或咽喉塞。令大小便悉皆白色。不爱寒冷。不爱醈食。观热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火食虫住在身内。行住阴中。此虫寒时。则便欢喜。热时萎弱。寒欢喜故。人则忆食。热时火增。不欲饮食。于冬寒时阴则清凉。热则阴发。如是火食虫。如是憎火。观火食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见大火虫。此虫云何令人疾病。或令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大火虫。若人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以食过故。虫则嗔恚。啖身内虫。以是过故。令人肠痛。或脚疼手疼。随食虫处。则皆疼痛。若虫不嗔。则无如上所说诸病。观黄阴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于骨中。有十种虫。何等为十。一名舐骨虫。二名啮骨虫。三名割节虫。四名赤口臭虫。五名烂虫。六名赤口虫。七名头头摩虫。八名食皮虫。九名风刀虫。十名刀口虫。如是骨虫。云何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舐骨虫。住于骨外住多骨处。或住髀骨。胫骨臂骨。脊骨如是一切骨中。或行脉中。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骨疼痛。或令骨动。令人色恶。食近骨肉。令骨大疼。若虫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骨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啮骨虫。遍住一切身骨之中。若虫啮骨。诸大干消。其声破散。下痢不调。或两胁痛。鼻塞欧吐。不忆饮食。若虫不啮。一切诸骨。其人则无如是等病。观啮骨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割节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或身身分。头痛心痛。或于城邑聚落多人之处。谓为空廓。鼻塞心恼。以痛恼故。于好色声香味触中。心不爱乐。若割骨虫。调顺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割节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臭虫住在身中。或为疾病。或作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此臭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身重热。或生赤色。黑色痶痪。身汗多出。不能睡眠。即成癞病。一切身分皆悉烂臭。若虫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臭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烂骨虫住在身内。或为疾病。或作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烂骨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或一岁二岁。乃至多年。或年少时。被伤疮[病-丙 盤]。虽复除差。至老犹发。如是烂虫。久久乃发。令骨坏烂体生赤疮。如优昙钵罗果。臭烂可恶。其疮大痒。多有脓血。从疮流出。众蝇封着。蚊虻唼食。若烂骨虫。调顺不嗔。则无如向所说之病。观烂骨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赤口虫。住身骨中。作何等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赤口虫。以食过故。则生嗔恚。其虫赤色。过于火色。令人身体日夜汗流。作血癖病。若赤口虫。调顺不嗔则无如向所说之病。观赤口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头头摩虫住在骨中。行于骨中。云何此虫。令人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头头摩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能令人身周遍生疮。若虫行时。令人频申。心动忪忪。或如失身。或身动摇。不能睡眠。身体痒相。犹如虫行。目视不明。得寒热病。或身体肿。若头头摩虫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头头摩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食皮虫住在身中。或为疾病。或为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食皮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唇口及眼。皆生诸疮。两胁生疮。若行筋中。或复啮筋。能令其人咽喉干燥。或复聋塞。耳中脓出。或髑髅上。刹刹而行。或非时头。白咽喉嗽病。非时睡眠。或憎饮食。不乐一处。乐行空地。心或多乱。狂说是非。虫食皮故。一切身分。爴裂破坏。尘土坌身。若虫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食皮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风刀虫行于骨中。以虫嗔故。或为疾病。或为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风刀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犹如蛇螫痛毒难忍。所谓头顶。咽喉心胞。大小便处。手足甲中。亦如针刺。以虫啮啮。鼻则失香。舌不知味。其目瞤动。不忆饮食。以虫嗔故。与骨行虫共害其身。以痛多故。昼夜不睡。若虫不嗔。则无如向所说之病。观风刀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刀口虫。住在身中。此虫或为疾病。或作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刀口虫。始于母胎。初出生时。此虫初生。以法胜故。始出胎藏。饮母乳故。是时此虫尽食余虫。后还杂食。以是因缘。余虫还生。观刀口虫已。如实知身。此十种虫行于骨中。如实观之。如实观已。眼离尘垢。离凡夫过。心生厌恶。离我我所。离疑清净。离于邪见。如实知身。乃至涅槃。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屎中。何等为十。一名生虫。二名针口虫。三名白节虫。四名无足虫。五名散汁虫。六名三燋虫。七名破肠虫。八名闭塞虫。九名善色虫。十名秽门疮虫。其色可恶。住粪秽中。作何等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生虫行粪秽中。若虫烧热。我身亦热。若虫冷病。我亦冷病。下痢白脓。令身损减。颜色萎黄。若此生虫调顺不嗔。则无如向所说之病。观生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针口虫行粪秽中。其身长大。从于熟藏。行趣生藏。一切诸虫。皆不能遮。复从生藏上至咽喉。唾吐俱出。或作心痛。或令不安。以火弱故。与粪俱出。须臾即死。观针口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白节虫行粪秽中。身短白色。多虫相续。冷而大臭。破坏人力。随粪俱出。众蝇封爱。有此病者。粪秽益多。不忆饮食。观白节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无足虫住在身中。此虫云何。为人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无足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吹一切风气塞大小便。若塞生藏。不能[口*歐]吐。亦不能嚏。不能频申。疲极不安。不能睡眠。不耐饥渴。以虫停故。多生诸病。观无足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散汁虫住在身中。为消食故。于汁流处。拨令分散。于身分中。与汁俱行。乃至于足。从足至顶。一切身分汁遍流故。众人说之。以为好色。若汁不流。色则丑恶。观散汁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三燋虫住在身中。若我热病。虫增垢恶。生藏不安。火大增动。以热病故。虫亦热病。遍身奔走。热恼自燋。以虫嗔故。味流之脉。皆悉干燥。渴病头痛。观三燋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肠虫住在身中。此虫云何而作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肠虫。若人多食饮食味故。诸虫逼迫。虫则生嗔。啮破人肠。或心胀痛。或令风胀。或令热胀。或令冷肠。得如是等种种苦恼。是破肠虫。伤害人肠。若虫调顺。则无如向所说之病。观破肠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闭塞虫住在身中。此虫云何。为人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闭塞虫行粪秽中。若我饮食。其虫亦食。食已闭塞。以食过故。伤害流脉。伤于火大。所食肠胀。屈肠戾肠。或时令人心痛肠痛。观闭塞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善色虫住在身中。此虫云何而为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善色虫。若我食时。或食好肉。或食恶肉。或食重食虫于身中为作安隐口中取味走遍身中。令无病恼。气力增长。断除诸病住在身中。以福德故虫有大力。人则有色。气力充足。若虫无力人亦瘦瘠。色貌憔悴。观善色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下门疮虫住在身中。云何为我而作疾病。云何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下门疮虫以食相违。虫则嗔恚。生种种疮。或生湿疮。或生干疮。或前生疮。或后生疮。或生热疮。若虫嗔恚。闭塞秽门。粪流之脉。若血流脉。若汁流脉。或以火少。不消饮食。以火少故。秽门生疮。以虫嗔故。作种种病。若虫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秽门疮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髓中。有行精中。何等为十。一名毛虫。二名黑口虫。三名无力虫。四名大痛虫。五名烦闷虫。六名火色虫。七名下流虫。八名起身根虫。九名忆念虫。十名欢喜虫。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髓虫。名曰毛虫。一切身分。皆悉生毛。若此虫嗔。令髓伤害。既与其过便食人髓。令人癞病。颜色丑恶。骨髓疼痛。皆失气力。若毛虫调顺。不生嗔恚。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毛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黑口虫。住于髓中。一切身中。行无障碍。若虫嗔恚。能令髓融。以伤髓故。令人色恶。曲脊身伛。行步不便。柱杖而行。颜色憔悴。身体振掉。若黑口虫。调顺不嗔。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黑口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少力虫。住在身中。此虫食髓。若髓不足。虫则无力。虫无力故。人亦无力。复有余虫。亦食人髓。为于强虫之所陵逼。人则苦恼。观无力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大痛虫游行髓中。流转常行。遍诸身界。此虫能为诸病因缘。遍诸根中脓汁流出。不能睡眠。观大痛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于闷虫住在身中。行于微细心流脉中。与脉为妨。以妨脉故。则得心病心闷欲吐。颜色弊恶。不欲饮食。或热病心痛。犹如刀割。见外虫时。心闷欲吐。观闷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诸虫。名曰下流。行精流脉中。若食好食发欲之食。令精增长。如此虫等。于尿流脉中。引精令出。观下流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起根虫住在胞中。若尿满胞虫则欢喜。既欢喜已。以尿因缘。令身根起。此是一切愚痴凡夫不善观门。观起根虫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忆念欢喜虫。作何疾病。云何安隐。若虫欢喜有力。多见诸梦。或善不善。以虫过故。以虫流行。于心脉故。梦见众相。观忆念虫已。如实知身。如是那罗帝婆罗门长者聚落。修行比丘。作是观已。如实观身。如是身者。何者是常不动不坏。何者为乐。何者是我。何者是净。何者可恃。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此身中。若粗若细。无有一法是常不动不坏。若乐若净。若我而可依恃。譬如有人求日中闇。若粗若细。皆不可得。身亦如是。若有求其常乐我净。亦不可得。是名修行者内身循身观。作是观时。远离魔界。近涅槃道。爱不能乱。及余烦恼。不能为碍。是名内身循身观。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心转风住在身中。云何心风。能运转身。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心转风。以风调故。能转其身。或行或住。或俯或仰。或作众事。以风力故。或安或危。观心转风已。如实知身。是名内身循身观。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爪甲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手足甲。以风因缘。而得增长。乃至老朽。是名观于爪甲之风。如是修行者。观身内风。以风坚故。手足爪甲。亦成坚实。速得增长。比丘如是观身爪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足下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足下风若不调顺。能生搔痒。既生搔痒。能令生疮。或于行时。蹈地有声。令足骨坚。耐于寒热。又此足筋。通于眼脉。以油灌鼻。以油涂足。令眼明净。观足下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不觉风住在身中。或调不调。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不觉风住于皮内。令[跳-兆 尃][病-丙 習][病-丙 習]。以风力故。令[跳-兆 尃]皮内。犹如蚁行。若以手捺疮如蚁虫。观不觉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见有风。名曰破骨。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骨风。或昼或夜。或行或住。或在园林。或在寺舍。或疲极时。破骨苦痛。不得睡眠。手足不便。不能屈伸。观破骨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一风。名曰破行。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行风。若不调顺。此风则发。以为恼乱。不能行步。去来进趣。观破行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踝风。住在身中。为作何等。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节风。若得冷触。令[月*坒]骨疼。遍于身中。观破节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月*坒]骨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髀骨风。若不调顺。令其[月*坒]内汁流之脉。洪粗甚壮。令脚屈伸。两髀相近。肉重膇起。如是观破髀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节风住在身中。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节风。于两肩四节。咽喉二节。额骨二节。鼻骨一节。颐骨一节。牙齿骨有三十二节。上齶一节。交牙二节。项十五节。两膊二节。两肘二节。两腕二节。脊骨数有四十五节。胸十四节。左右胁肋。各十二节。两胁肋端。各有跪骨二十四节。横骨一节。跨骨二节。身根一接。两髀二节。两膝二节。两踝二节。足跟二节。足趺二节。两手二足上下。合有六十节。手足爪甲。合二十节。此是节风之所依也。若我有病。或致丧命。或致苦恼。观节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髀顽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髀顽风。若不调顺。不能屈伸。不能行来。以病过故。观髀顽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身行界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身界风。调顺安隐。则有气力。气行出入。能消饮食。身有颜色。眼耳鼻舌身皆安隐。所食消化。若不调顺。身色粗恶。五根减劣。饮食不消。颜色不悦。眼等诸根于境劣弱。不产子孕。如是观身行界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抽筋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抽筋风。若风调顺。诸有所作。若眠若住。一切身色。皆悉光泽。皆是筋风之所为作。若不调顺。不能修作。若眠若住。一切不能有所施作。观筋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见有风。名曰往返。住在身内。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往返风。若不调顺。闭身流脉。令作淋病。一切身分。皆悉疼痛。腹痛身根疼痛。不能饮食。精血竭尽。不产子孕。若风调适。则无此病。观往返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若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见有风名节行恼乱。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节行恼乱风。若不调顺。令人生癖。或生痔病。便利苦恼。四大枯悴。或令头痛。饮食不消。下风不通。身体燋悴。生诸疮病。或生热病。若行节风调顺。则无如上所说诸病。观行节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我身中。或调不调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观见有风。名破毛爪粪。住在身中若不调顺。为何所作。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破毛爪粪风。若不调顺。诸根瘦损。或复头痛。或一眼一耳。半面疼痛。或目视[目*芒][目*芒]。或复鼻塞不知香臭。面色萎黄。咳逆[口*歐]唾。见不净时即便[口*歐]吐。其心多乱。不能禅思。常念身心无病安隐。人身之中。受想行识。四阴住处。此身所摄。一切无常。作是观已。知生死法。观破毛屎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我身中作何等业。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乱精沫风。于小便中。能令其人精尿俱出。细如芥子。与尿俱出。或大便疼。作如是病。恼乱其心。不得专一。若风调顺。则无此病。观乱精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在身中。或作安隐。或不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有老风住在身中。随风转增渐就衰老。气力微弱。不能去来。须臾欲起。极不从心。行住坐卧。疲极顿乏。犹如他身。心睡惛浊。若风调顺则无此病。观老风已。如实知身。

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我身中。或为安隐。或不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塞胞风住在身中。若不调顺。身肉瞤动。身羸心痛。屎尿闭塞。便利涩难。妨于修禅。得大苦恼。心意散乱。识不安隐。不能观法。以身苦故。不能念法。若风调顺。则无如向所说诸病。观塞胞风已。如实知身。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