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六十一卷 正法念处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0:45

第六十一卷 正法念处经

观天品第六之四十(夜摩天之二十六)

复次第五闻法利益安乐一切人天。谓何等法。所谓说法。说于一切布施之法。说诸善法。一切尊中。闻法。最胜。能断一切憍慢根本。所谓说法。能调憍慢。说法闻法。尊敬重法。说于信法。说受持法。说修行人不离说法。诸佛如来以法为师。何况声闻缘觉。说法有十功德。多所利益。何等为十。时处具足。分别易解。与法相应。非为利养。为调伏心。随顺说法。说施有报。说生死法。多诸障碍。说天退没。说有业果。若说法人。有此十法。令闻法者得多功德。利益安乐。乃至涅槃。是听法者。及说法人。随所作愿。各得成就。一切种种布施之中。法施最胜。乃至能令一切众生得涅槃乐。

复次闻法功德。成就深心。信根清净。一向净心。信于三宝。诣听法处。为闻正法。随举一足。皆生梵福。若人供养说法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能供养说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如闻说法。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何以故。以说法力。令憍慢者得调伏故。令贪著者信布施故。令粗犷者心调柔故。令愚痴者得智慧故。以闻法力。令迷因果者得正信故。以闻法力。令邪见者入正见故。以闻法力。令乐杀生偷盗邪淫业者。得远离故。以此说法调伏因缘。终得涅槃。以此因缘。说法法师。甚为难报。父母之恩。难可得报。以生身故。是故父母不可得报。若令父母住于法中。名少报恩。如来应等正觉。三界最胜。度脱生死。无上大师。此恩难报。唯有一法。能报佛恩。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坏信。是名报恩。以此供养。亦自利益。尔时孔雀王菩萨。说经偈曰。

以说法因缘得安隐涅槃

能断一切缚众生之大师

以说寂静法能断愚痴网

如是胜导师能示众生道

若法令众生超度诸有海

此法最殊胜世法莫能及

若人能供养此四种福田

斯人得善果导师如是说

既得具诸根亦得闻佛法

若行于非法后悔无所及

处处生爱着常求于欲乐

恒贪爱妻子不觉死来至

念念多诸恶种种过所乱

以心缚众生将趣三恶道

是恶难调伏常求天人便

是心不可信众生之大怨

以善闻善见无量种修习

以法调伏心如马得衔勒

如是第一深厚福田。具善功德。应修供养。利益天众。说如是法。及说业道。尊重赞叹说法之师。孔雀王菩萨以愿力故。生彼天中利益诸天。时诸天众既闻法已。心得清净。皆悉一心听其所说。作如是言。此孔雀王所说。相应非不相应。与兜率陀寂静天王所说相应。无异无别。思惟此法。初中后善。第一清净。第一善法。第一安隐。利益安乐一切天人。令得寂灭。

尔时孔雀王闻兜率陀天说是语已。心净欢喜。一切悲心。安忍利益。一切天众。乃至涅槃。复说第六深胜法门。能至涅槃。如是之法。第一安隐。第一最胜。众人所爱。所谓悲心。一切人爱。令人生信。安慰生死怖畏众生。心不安隐令得安隐。于无救者为作救护。若有悲心。是人则去涅槃不远。悲心柔濡。无欺诳心。无粗犷心。能断嗔心。悲润心故。又悲心者。名大庄严。于五道众生。若起悲心。能破嗔恼云何于地狱众生。而起悲心。此诸众生。云何为于自业所诳。由心怨家之所造作。得不可喻种种大苦。铁钩铁杵融铜炽然。恶虫所啖。难度瀑河漂没众生。雕鹫乌鹊之所啄食。入剑树林及灰河中。受种种苦。不可具说。所谓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焦热地狱。大焦热地狱。乃至阿鼻地狱。及其隔处大地狱等。一百三十六处。众生堕中。圮裂劈坼。断截烧煮。自心所诳。业网所缚。爱火所烧。无救无归。东西驰走。求哀自免。以求救护。我当何时得度如此大苦恼海。于此众生而起悲心。若种如是悲心种子。则为天王。或作转轮圣王。一切众生之所爱重。悲心之人。爱乐善业。是名观地狱众生受大苦恼而起悲心。则得增长无量梵福。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利益众生观诸饿鬼。当起悲心。云何众生。堕饿鬼中。种种饥渴。自烧其身。如烧丛林。四面驰走。互相搪突。炎火焚烧。遍体炽然。无救无归。处处遍走。以求救护。无能救者。此诸众生。何时当离种种苦恼。何时当断饥渴乏苦。是名观饿鬼苦而起悲心。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观于畜生而起悲心。饿鬼之中。无量苦恼。互相杀害。畜生三处。所谓空行水行陆行。死法无量。互相残害。互相食啖。此诸众生。何时当脱。是名观畜生苦而起悲心。若有能生如是之念。则生梵天。以悲心念诸众生故。悲念众生。于三恶道大苦恼处。于最大恶业果之地。兴悲心已。复于六欲诸天而起悲心于六欲天。受天之乐。不可譬喻。种种山谷山峰园林。而受快乐。莲华林池。共诸天女。游戏受于百千种乐。既受乐已。业尽还退。生在苦处。受大苦恼。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此生死处。戏弄众生。爱锁所缚。东西驰走。迷乱无知。受大苦恼。是名观诸天苦而起悲心。

复次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观于人中而起悲心。以种种业。生于人中。受苦乐果。上中下众生。种种作业。种种心性。种种信解。或有贫穷。依恃他人。憎愱妨碍。畏他轻贱。追求作业。以自存活。如是观人世间而起悲心。如是悲心。第一白法。能得涅槃。如是观五道众生五种苦已。而兴悲心。如是之人。得胜安隐。则得涅槃。尔时孔雀王菩萨。说迦迦村陀如来颂曰。

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

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

如是柔软心诸根常悦预

此正见善人去涅槃不远

若悲心庄严则为人中天

若人无悲心是则常贫穷

若人柔软心调伏如真金

若悲在心中此宝无穷尽

若人常精进恒修行正法

此人心智光犹如大明灯

若人于昼夜心常住于法

斯人之悲心昼夜常不离

其人心清净利益诸众生

既受安乐已后得于涅槃

悲心清净施牟尼所赞叹

能断一切过悲财无穷尽

功德胜庄严能断一切过

牟尼悲润心故至不灭处

悲因随所在如蜜乳和合

嗔恚及热恼不能住其心

既升悲心筏哀矜心勇健

能度于有海三毒大洄澓

功德胜营邑无胜此庄严

善人之所爱故名为悲心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天说法。初中后善。相应寂灭。一切天众。乐集听受。

复次彼佛世尊。说第七法。谓何等法与之相应。而得解脱。断于放逸。以何等业。谓柔软心。断轻躁过。摄诸功德。若有人能柔软深心。离一切垢。涅槃解脱。犹如在手。软心之人。心如白镴。修行善业。众人所信。粗犷之心。如金刚石。恒常不忘怨结之心。行不调伏。众人所憎。不爱不信。若起恶心。坚执不舍。心不安乐。不乐禅诵。不近善人。不生善法。如沙卤地。不生种子。又如沙中。不出麻油。粗犷心人。亦复如是。不生善法。如构角乳。如月中暖。如石女儿。如空中花。粗犷恶业。诳诈无智。自诳诳他。五有所没。近不善人。舍离三宝。此生盲人。不睹正法明慧之日。甚可哀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之聚。入大旷野。受无量苦。远离柔软甘露之味。如是恶人。没于苦海。去涅槃远。何以故。不行涅槃道因行故。以是义故。常不得乐。若有人能柔软其心。其人一切定得涅槃。譬如麻性出油。日性光明。月光性冷。火热地坚。风动水湿。四大各各自相不倒。软心之人调伏其心。信心精进不颠倒见。信于因果。则于涅槃。如在现前。尔时孔雀王菩萨。以佛经偈。而说颂曰。

若人心柔软犹如成炼金

斯人内外善速得脱众苦

若人心器调一切皆柔软

斯人生善种犹如良稻田

一切诸众生不能尽斯藏

能破于贫穷及以多诳诈

利根寂静人常修行禅定

不着放逸境永离诸苦恼

如是孔雀王菩萨。说是偈时。夜摩天众兜率天众。乐闻无厌。复欲闻法。合掌恭敬白言。大圣。愿为我等。具说二十二法。我等为欲利益他故。当至心听。尔时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说二十二最胜法门。已说七法。今当次第说第八法。若有沙门婆罗门。及余善人。心生思惟。有何等法。谓调伏法。能与一切作庄严法。一切调伏毗尼相应。若沙门婆罗门。若复余人。在家出家。若老若少。调伏相应。以此庄严。能令端正。若离调伏。犹如野干。乌鸱雕鹫。出家之人。云何调伏。出家之人。初以袈裟而自调伏。当行七事。何等为七。一者如其国法。受粪扫衣。随所住国。在家之人所弃之衣。若在冢间。有死人衣。死尸所压。则不应取。若于冢间。得破坏衣。则应受用。是名袈裟调伏之法。

复次第二调伏。若入聚落观地而行。前视一寻。念佛影像。一心正念。诸根不乱。数出入息。系心身念。入于聚落。不观一切所须之具。不观种种器物。亦不观他庄严帏帐。不与女人言论语说。不抱小儿。不数动足。亦不动臂。及其床座。不手摩头。不数整衣。不抖擞袈裟。不按摩手。亦不弹指。是名第二调伏之法。

复次第三调伏。入施主家。于饭食时。齐腕澡手。若受食时。不大舒手。当前一肘。不满口食。亦不太少。若于食时不轻弄不调戏。谓不知足。失他净信。令他轻慢。当观他心。若所揣饭。不大不小。不大张口。不令有声。不大出气。所应之食。但食二分。食知止足。不观他钵而生贪心。所受饮食。不坏他心。自观其钵。不左右顾视。食已离钵。澡漱清净。守摄诸根。正心说法。心念审谛。不迟不速。不曲不直。不非时说。不多不少。护施主心。不坏其信。是名第三调伏之法。

复次第四调伏。若于食时。若于聚落。或于城邑。先所见食。不生心念。不数言说。亦不悕望所受敷具。如法受畜。不求上胜。是名第四调伏之法。

复次第五调伏。一切所作。不倚不着。不惜身命。于所用具。不多聚积。不行边方危怖之处。不异服饰。不乐请唤。不偏乐于一家往返。是名第五调伏之法。

复次第六调伏。不断草木。及掘生地。不着杂色革屣。杂色衣服。若他破戒。不谤不说。心不悕望王者之膳。不亲近于喜斗比丘。是名第六调伏之法。

复次第七调伏。若有比丘。同意同法。应当亲近利益。令有常度。欲弃魔境。寂灭调伏。守摄诸根。如此比丘。应当亲近。若于山窟。若于山涧。树下露地。常修行空无相无愿。是名第七调伏之法。若有比丘能如是行。则能舍离一切诸缚而得解脱。尔时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以偈颂曰。

调伏法相应修行智境界

怖畏生死过则不空出家

学处不毁缺不念于本乐

常观于诸阴应住静林中

软语寂灭人现趣于涅槃

持戒庄严身与出家相应

于自他法中若能不迷惑

业报非业报道非道亦然

离于恶业行苦乐不怖畏

于家得解脱众苦不能缚

如是孔雀王。说于调伏无量功德。令诸天众皆得信解。一切天众。一心谛听。尔时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说法心不休息。知诸天众敬重法故。复说第九无垢净法。云何名为无垢净法。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信于业报。信业报故则得大法。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信业果报。此人则能知身恶业。于身恶业。不习增长。不爱不乐。以其得果。在于地狱饿鬼畜生恶境界故。如是于口恶业。不习增长。不爱不乐。以其当受地狱饿鬼畜生恶果报故。如是于意恶业。不习增广。不爱不乐。以其当受地狱饿鬼畜生苦故。若沙门若婆罗门。先作恶业念已生悔。止不更作。亲近师长。从其闻法。云何得脱恶业果报。如是师长有智调伏。为说因缘。以方便说。令悔所作。过去恶业。则为尽灭。以其如是念善业故。不作恶业。观业因缘。从何所起。如是观之。不作恶业。能令一切不善之业渐得消灭。或令轻薄现在所作身口意恶不善之业。以心轻故。作已速悔。不复更作。如是悔心若业成就一切恶业皆悉消灭。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如是知业。作是思惟。我以习恶。当作身口意恶不善之业。报熟之时。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彼于未生恶不善业。以正方便。令其不生。沙门婆罗门。若能如是信业果报。设有地狱恶业成就。应久在地狱受大苦恼。或得薄少。或皆消灭。复次勤精进故。若有恶业。应堕饿鬼。久在饿鬼饥渴大苦。或少时受。或皆消灭。如是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若有应堕畜生恶业。久在畜生互相食啖。或少时受。或一切灭。唯除作习决定成就。堕于何道。若于地狱饿鬼畜生境界之中。定受果报。

复次信业果报。思惟难解。微细业果。于三种恶业作已忏悔。不复更作。以不定业生畜生中。如是思惟。若地狱业。若饿鬼业。受畜生身。悔心清净。能破重业。以心力故。或一切灭。或断少分。若有应受畜生恶业。心悔能灭。自业能灭。不受长命畜生之身。不受大苦。或以胜心。能断恶业。以此因缘。当信业果。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信业果报。则能到于生死彼岸。何以故。一切生死。五道之中。以善不善业果报故有。是故应信实业果报。一切众生。一切业果因缘故与。是故若男若女。应勤精进。昼夜思惟业之果报。于生死中。第一坚牢。

复次第十。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应当思惟。思何等法。所谓住处所害。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人。少智慧者。住处所害。其心乐着。情恋不舍。或僧伽蓝。或僧住处。或在聚落。或住国土。或住城邑。及以异处。常乐懈怠乐于非处。不至寂静阿兰若处。不行异处。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于非法处。乃至命终。如是之人。为何因缘而行出家。不至一切所应山林阿兰若处。乃于非处而尽身命。为修禅故而行出家。不入山林寂静之处而住非处。若沙门婆罗门住于非处。为诸施主之所轻毁。不乐亲近。不修供养。亦不乐见。若住非处。过失彰显。为诸凡俗之所轻笑。互共论说。言某沙门。某婆罗门。及以余人。乐住非处。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不乐山林阿兰若处。贮畜财物。乐见俗人。亲近在家。犹如奴仆。为诸白衣之所轻贱。是故此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住非处故。设令无过为他所谤。无有一人住于非处。不为施主之所轻贱。数见白衣。或近在家。虽不轻慢。或生异过。若沙门婆罗门。住非法处。以住非处。得无利益。是故沙门婆罗门。不应住于破坏之处。常乐住处。常乐独处。乐住树下。乐住冢间。乐住静处。以修禅默。或在山谷。独一而行。乃至尽命。应避非处。舍离一切非法之处。能得解脱。住非处者。不得解脱。尔时孔雀王菩萨。而说颂曰。

比丘住非处人视如僮仆

轻之如草芥亦失自利益

比丘住非处非在家出家

于禅诵法中其心不喜乐

比丘住非处贮积蓄财物

贪心着财宝不觉死时至

身命念念尽而不能觉知

不知所作业能受未来报

比丘住非处常乐见俗人

常行于非处死则入恶道

心无所乐着一切不悕望

能脱一切贪是名为沙门

若在山树下常修习禅观

则得清净智远离一切过

远离一切贪不为境界惑

则能灭烦恼如火焚干薪

独修行比丘摄持于五根

如实知身相则得涅槃道

常念勤精进远离一切过

是人到涅槃如至游戏处

常求于涅槃常怖畏生死

如是清净心则不乐非处

比丘如是。住于非处。得众多过。是故比丘。应当舍离非法之处。若有比丘。住于非处。凡俗无异。若有俗人。住于非处。得无量恶。何况沙门。近在家故。则与一切善法相违。是故应当远离非处。时孔雀王菩萨。复为夜摩天众及兜率天。说迦迦村陀如来第十一法。如是善法。甚可爱乐。能至涅槃。何等善法。所谓住心。若比丘有住心者。能持善法。人所赞叹。住心之法。离一切恶。无始流转。心过罗网结使周遍系缚坚固。非是少时少精进。少定能断。如是大恶罗网。若有比丘。薄少住心则不能断心地过网。无有异法能断生死如住心法。唯修行者。有住心法。若不善法起。摄心令伏。不乐恶业。精勤断除。勇猛精进。断不善法。若贪欲心起。修不净观。是名相应。是恶欲心。不净能断。不乐不着。若起嗔恚。摄心修慈。若起痴心。摄心观于十二因缘。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若不乐住心随乐起诸爱

若为爱所缚失于二世利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夜摩天兜率陀天。说不住心无量过恶。尔时天众。闻二世利乐听无厌。作如是言。孔雀王未曾有也。乃能为我演说深法。初中后善。能至涅槃。于种种生死。能生厌离。第一安隐。唯愿为我次第宣说。我等当共一心听受。自利利他。时孔雀王。闻是语已。知诸天众一心乐闻。踊跃欢喜。其心怡悦。第一利他。美妙音声。告诸天众。若沙门婆罗门。及以余众。心念于法既念法已。勤修怖畏。修何等法。所谓畏恶名称。若有比丘畏于恶名。则离诸过。所谓不入女人戏笑之处。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与共语。不近嗜酒人。亦不与语。不近贼人。不近先作大恶之人。不近好斗人。不近阴恶怀毒人。不近无恒数舍道人。不近博戏人。不近伎乐人。不近小儿。不近系缚女色人。不近轻躁人。不近不护口人。不近贪人。不近贩卖欺诳人。不近巧伪市道世所恶贱人。不近决掘河池人。不近黄门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调象人。不近魁脍人。不近调马人。不近断见人。不近无戒人。如是恶人。比丘一切不应亲近。何以故。近如是人。失比丘法。世间之人。作如是念。如是比丘。近如是人。必与同行。与如是人习近共行。生一切人如是之念。是故比丘当畏恶名。不应与此不净业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如来偈。而说颂曰(上显文中少第十二摽文或合或阙本同未详)

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

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

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

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

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

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

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

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

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

时孔雀王菩萨。复为诸天。说如是言。若有比丘。有七功德则离恶名。何等为七。一者离众人。二者不乐供养之利。三者知足。能令施主得清净心。四者乐住山谷静处。摄诸善业。五者离于多语。六者若入聚落。不至酒家。七者不作贩卖贸易。比丘若有如是功德正行相应。则无恶名。众人所敬。是故畏恶名者。为最第一。若有比丘。不畏恶名。所得过恶。过于白衣。随意而作。随意而说。于所破戒。心无惭愧。是破戒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畏恶名者。乐空闲处。不乐近于聚落城邑。以知足故。不坏他信。远离一切愦闹之处。于微小过。心常怖畏。如是怖畏恶名比丘。得世间善。

复次第十三法。能多利益。何等善法。所谓不乐着法。此法可爱。若有比丘离着清净。意纯无著。乐于闲静。安住净命。离于忧恼。第一安隐。摄心一处。若遭苦厄。心不怯怖。若他骂辱。不起嗔恚。逢喜不喜。于畏不畏。不亲宗族。自失利益。随所作事。皆悉究竟。于先所作诸恶之业。不生喜乐。不乐观看游戏歌舞。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从邑至邑。从家至家。心不乐着。睡安觉安。不乐着故。清净正行。犹如耆老。魔不得便不着于色声香味触。亦不乐着供养之利。得已舍于不善觉观。精勤断除令其不生。若生恶觉寻即除灭。令不恼心。如是比丘。尚能精勤灭不善觉。况复粗过而不断除。有三种法。应当修行。何等为三。所谓已生不善法。妨于悲心。为断除故。勤行精进。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勤行精进已生善法。念当精勤。修习增广。若有比丘。心不乐着正意清净。欲求爱尽。欲求厌离。欲求安乐。无得乐着。若有比丘心不乐着。则得第一最胜之乐。

尔时孔雀王菩萨。以偈颂曰。

常修于禅定心无所乐着

心常清净故意正不错乱

若人正忆念诸恶不能染

以能离诸过是名得安隐

一心正忆念觉观莫能乱

以离恶觉观是名善安住

若人意寂静常乐于涅槃

其人诸根中远离诸不善

若有修行者得禅三昧乐

皆由一心念修行之所得

若乐独比丘乐从内心生

此乐于诸乐第一无等伦

一心系念者其心则清净

得脱诸过网心意常寂灭

常一心系念摄持于五根

斯人智慧水能灭爱毒火

解脱爱缚人常得清净乐

现前得胜处无尽亦无坏

觉观乱其心处处受生死

一念缘相应三昧力能持

是故此胜道能到涅槃城

以一心念故能破魔王军

坚固智光明系缚心逸马

到第一彼岸无垢清净处

第一勇健者修行到彼岸

以一心系念能至不坏处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诸天众无量说法。利益安乐。复为兜率陀天夜摩天众。不断说法。能至涅槃。告诸天众。一切善法中。第一真法。所谓第十四。独行比丘。好行善业。行林树间。善寂灭行。所谓独行比丘。寂静调伏。心无所畏。一切处乐若在山谷。若在山窟。若草[卄/積]边。心无偏着。其心正直。独行比丘。有七法利益。何等为七。一者知足。心常欢喜。二者心常清净。三者世间所敬。诸天所护。四者离恶尘垢。五者善法增长。六者一心正念。净身口意。解脱现前。七者离于垢法。成就白法。以独行故。能破无量无始流转烦恼怨家。独行比丘。一心正行。怖畏烦恼。于微少恶。心生怖畏。常勤精进。威仪寂静。尔时孔雀王菩萨。为利诸天。以偈颂曰。

轻扰坚牢恶大力难调伏

勇健调伏心则得第一乐

如是三种过破坏诸世间

智水能除灭则得第一乐

若人不爱法虽人而非人

不住于真道不至涅槃城

既得此人身功德所依处

云何不升筏度诸有流海

一切众生命如电旋火轮

如乾闼婆城速过不暂停

是身念念坏常畏于老死

速灭无坚住如何起身慢

此身为病城是大忧悲处

善不善之地是故名为身

若人施戒智而自庄严身

于人中最胜成就善果报

若人有七真其人与佛等

施戒智精进悲忍善调伏

若人于无量不可数时劫

修六波罗蜜斯人名为佛

若人舍离欲三界最第一

以舍诸欲故常得大安乐

若人贪着欲众苦常现前

欲为众苦因是故应舍离

如是孔雀王菩萨。为兜率陀天夜摩天众。说如是法。尔时孔雀王。复为天众。说第十五利益之法。若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心不散乱。则得利益。若散乱心。善摄心意。令心正住。常乐亲近同梵行者。常勤精进。以求安隐。离诸恶道。若比丘心不散乱。折伏六根。不着境界。怖畏生死。舍离一切不善之法。舍离一切不善法故。常得安乐。若有比丘。于色声香味触法中。心不散乱。是名比丘心意正念。心正念故。善法增长。正念之人不乐生死。常勤精进。乐修三昧。以正念故。则能得道。既得道已。勤修众行。以勤修道。发起众行。正忆念故。而得道果。心常正念。修习道故。断除众结。灭于诸使断何等结。所谓爱结恚结无明结慢结姤结悭结。皆断此结。灭何等使。所谓欲染使恚使有染使无明使慢使见使疑使。此使皆灭。以此结使大力因缘。流转诸道。三界所摄。若心不散。一心念于见道修道。皆悉能灭。若沙门婆罗门。若复余人。欲得安隐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是故宜应精进修道。怖畏有过。摄心正念。能灭烦恼。无有余法能灭如是无始流转烦恼稠林。如正念心。尔时孔雀王菩萨。以一切智偈。而说颂曰。

一心念现前怖畏于诸恶

能生无漏法犹如畦种稻

一心念现前精勤修习道

断除不善法如日除闇冥

若一心现前常正念寂灭

则不畏众过如金翅鸟毒

如是散乱心如风有大力

智者能调伏犹如调象师

戒三昧智慧犹如大猛火

与风共和合焚烧诸恶林

是故应修智断除于愚痴

离于老死患得无上胜处

若能勤摄心修行于精进

以其摄心故能断一切恶

心常缘境界勇猛能摄持

诸欲不能坏如毒药在手

如是勤精进能调伏其心

三道大爱河速度勿停住

如是孔雀王。为利夜摩天众兜率天众。说于善行。时诸天众。闻是法已。怖畏生死。舍离一切境界之乐。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