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七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8 06:33

第七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辩本事品第一之七

眼若是见。何故世尊。说以为门。不言能见。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理不应说见即是门。但可说言。依门得见。非此契经定能证彼眼识是见。不说眼识以眼为门。唯见色故。有余师执。以眼为门。慧见色故。应除固执共审思求此经意趣。我宗所释。以诸愚夫无明所盲无真导者。或执自性极微等因。或执无因而生诸行。或谓诸行若刹那灭。一切世间。应俱坏断。由此妄想计度诸行。或暂时住。或毕竟常。是故世尊。为显诸行因果展转。无始时来。虽刹那灭。而不坏断。非一切果从一因生。亦非无因而生诸行。密意为说。如是契经。以眼为门。唯为见色。广说乃至。以意为门。唯为了法。门是缘义。缘有二种。谓种类同。及种类异。此中且说种类同缘。以眼为门。为见色者。谓后眼起。前眼为缘。为见色言。显起有用。如是乃至意处应知。又此契经。为显眼等各有二用。一能为门。二能取境。能为门者。且如眼根。能为所依。令心心所各别行相于境而转。能取境者。且如眼根。唯为见色。若异此者。唯义相违。诸心心所。唯应见故。然心心所。皆眼为门。汝执见体。唯心非所。又受想等诸心所法。领纳取像造作等用。各各不同。不应唯见。既言唯见。明知是眼。由此眼根唯能见故。如是眼用。略有二种。一能为门。二能见色。乃至意处。如理当知。故我所宗无违经失。又此契经。更有别义。谓见方便。假说为门。世于方便。说门言故。如世间说。我依此门。必当获得如意财宝。即是我依此方便义。世尊亦告手居士言。当依此门如法摄众。谓四摄事。为摄方便。此说眼识为见方便。眼由识持。能见色故。识是眼根。见方便故。见依止故。假说名眼。此意说言。识为方便。眼能见色。如余经中。了别色位。以眼是识所依性故。邻近缘故。于眼根体。假说识名。故契经言。眼所识色。此中亦尔。观照色位。以识是眼邻近缘故所依止故。于眼识体。假说眼名。无违经失。为舍外道我任持根令能取境颠倒执故。如是假说。令彼梵志了识持根能取自境非我持故。若尔应说眼识为门唯为见色。不应说识勿彼外道执我能见。谓所执我以识名说。世闻多执识为我故。若说为眼。即知眼识眼为所依。定非是我。我体常住。定无所依。闻说有依。我想便息。又避余过不应说识。谓经当说。以意为门。唯为了法。若说识者。即定应说意识为门。若作是说。便不应理。以即意识能了诸法。非余意了识为方便。岂不说意。亦有斯过。谓如说眼为门。即知是眼识为见方便。如是说意为门。亦知是意识为了方便。虽复说意。而无斯过。由闻意名。唯作意解。非谓意识。所以者何。眼根有用识俱生故。眼识与眼作见方便。故于此识可说眼名。意根无用。以过去故。意识与意不作方便故于意识。不说名意。意为意识了法方便。要依意根能了法故。由是若说以眼为门。智者应知。为舍我执说识为眼。若至第六说意为门。智者应知。意即是意无了用故。意为方便意识能了。又此经说。有二种眼。谓彼同分。及同分眼。虽彼同分不能见色。而能为门引同分眼。令生见色。于一生中。必先获得彼同分眼。然后引生同分眼故。如眼乃至身亦如是。意有二种。一者无用。二者有用。虽无用意不能了法。而能为门引有用意。令生了法。意识即意故。意即意识故。说意能了。无有过失。如是等义。辩释此经。是故不应引为定证。遮见是眼成见是识。又经主言。然经说眼能见色者。是见所依故说能见。何缘经主起此执耶。由彼经言。意能识法。非意能识。以过去故。意是识依。故说能识。眼亦尔者。此不成证。意与意识。种类一故。以意识相即是意故。说意能识。于相无违。如契经言。由意暴恶所作所说无非不善。不应说言由过去意。能起如是身语二业。此由现在意暴恶故。发起不善身语二业。又契经言。

欲生漏不起由意无染浊

非无浊意定能发生无浊意识。故不应谓由所依说。又契经说。心导世间。此岂于心说心所事。是故不可引彼契说证眼见言说能依识。又此经说眼见色言。不可执为眼识能见。无处定说识能见故。处处有说。眼能见故。前说余师执慧见故。然此经说。意识法言。可就所依说识无过。有处定说识能识故。无处定说意能识故。于此义中。无异执故。又经主说。或就所依说能依业。如世间说床座言声。经主何因。起斯定执。余言余解。不可无因。若谓有因所依眼力识见色故。此不成因。识见色因。非极成故。我等宗说。识能住持所依眼根令能见色。故言识见因不极成。又无余经定说识见。岂不如说床座言声。此说可然。以极成故。言声床座。异处极成。故闻此言知能依业就所依说。如有实论世间共许。于余假说。非有识见。彼此极成。是故不应起如是执。若尔眼见亦不极成。何故但言识持眼见。不说依眼识见色耶。眼见极成。前已说故。眼耳等识。无差别故。眼耳等根。有差别故。非有用眼离识而生。故说眼根识持能见。识见有过。前已具论。故不应言依眼识见。然契经说眼所识色。可就所依说能依业。眼与识异俱极成故。今闻识用在于眼根。知就所依说能依业。由此即释余契经言眼所欣慕。有余师说。眼识眼根。欣慕不成。无分别故。要有分别。欣慕可成。应知此中眼识所引分别意识。假说名眼。由眼传生。如意近行。彼有分别。可成欣慕。是故不可引就所依说能依业证眼非见。眼能见色。具理教故。如是且辩执识见论不应正理。由此亦遮。执慧见论。其过等故。又若眼识相应慧见。余识相应慧亦应见。则一切境。应成所见。又一切根。见所依故。皆应成眼。复有何因。唯执眼识相应慧见。非余慧耶。又如前说盲不盲等。诸余过难。随其所应。于慧见论。皆应广设。识慧见论。既并不成。由此准成。眼根能见。又契经说见闻觉知。四相各别。无杂乱故。若执识等为能见者。如前已说。无差别故。见闻觉知。应成杂乱。然此宗说。眼识持根。令有见用。非眼识见。闻等亦尔。随其所应。又眼是见。非眼识等。经论世理证分明故。经谓契经。处处皆说眼见色故。又伽他言。两眼两耳。多见闻故。又契经说。我诸弟子。同世间眼。引导世间。住正法故。眼若非见。世尊弟子。不应能导与世眼同。又契经说。眼等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如是等说。极分明故。论谓根本阿毗达磨。及毗婆沙。发智论言。二眼见色。品类足论。亦作是言。谓眼已见正见当见。诸如是等所说众多。毗婆沙中。亦作是说。若眼所得说名所见。为显同分眼有见能。故复说言。眼识所受。即是眼识任持眼根令有所得。说名见义世谓世间。同许眼见阙眼根者。说为盲故。理谓见闻嗅尝等用。各各异故。非同识等。经论世理。如是分明。证唯眼根决定能见。然随自执。譬喻部师。有于此中妄兴弹斥。言何共聚摣掣虚空。眼色等缘生于眼识。此等于见孰为能所。唯法因果。实无作用。为顺世情。假兴言说。眼名能见识名能了。智者于中。不应执着。彼谓佛说方域言词。不应坚执。世俗名想。不应固求。此言非顺圣教正理。于眼见性。亦不能遮。虽复有为皆从缘起。而说诸法别相用故。谓有为法虽等缘生。而不失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说。法从缘生。亦说地等有别相用。如地界等。虽从缘生。而有如前坚等自相。亦有持等决定作业。如是眼色。及眼识等。虽从缘生。而必应有种种差别决定相用。由此差别决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识色唯名色。非识非眼。识唯名识。非眼非色。此中虽无总实相用。可名能见所见能了。而于如是无有总实相用理中。如可说有眼色等缘生于眼识。如是亦说色识等缘生于眼见。于如是等无有总实相用法中。随逐世情。似有总实相用显现。世尊于此总实相用。劝有智者。令除执着。故作是言。方域言词不应坚执。世俗名想不应固求。谓于世间。执有总实能见体相所起言词。不应坚执。此相无故。及于世间执有总实能见作用所起名想。不应固求。此用无故。如见相用余类应知。不可以无总实相用便越世俗假立名言。一向依随胜义而住。亦不可执别实用无。是故定应不违胜义。随顺世俗假立名言。由此但遮世间所起总实相用坚执固求。非谓亦遮诸法胜义各别相用坚执固求。以一切法缘起相用各实有故。非缘一切一切果生。是故我宗。双依二谛说眼能见。两俱无失世尊亦许作者作用。故契经说。苾刍当知。能了能了。故名为识。颇勒具那契经。虽说我终不说有能了者。亦不全遮作者作用。少有所遣。故作是言。思缘起中我当更辩。如是安住圣教正理。思求决择眼见非余。而彼于中妄兴弹斥。拨世俗理。篾胜义宗。摣掣虚空。定唯在彼。又所引教。何所证成。岂此中言。眼非见体。非说眼见。便同外道。许诸法有总实相用。又彼所说因果应无。不许法有别相用故。要有诸法各别相用。方可说有因果差别。若许诸法有别相用。如是诽毁则为唐捐。若谓全无总别作用。便违世俗胜义谛理。既许因果二谛非无。应许诸法有假实用。是故眼等取境义成。谓能见闻嗅尝觉了。如是见用。总相已成。今更应思见用别相。于所见色。为一眼见。为二眼见何缘于此复更应思。岂不极成。若闭一眼余眼能见。是则二眼俱能见色。其义已成此义虽成。而犹未了二眼见色。前后俱时为审了知。应更思择。若尔应说。非二眼中随闭一眼或一眼坏即令余眼无见功能。故知一眼亦能见色。若彼二眼不坏俱开。则二眼根同时见色。一眼见色义显易成。俱见难成故应辩释。颂曰。

或二眼俱时见色分明故

论曰。或时二眼俱能见色。何缘定知。见分明故。以闭一眼于色相续见不分明。开二眼时。即于此色见分明故。若二眼根前后见者。虽开二眼而但一见。如一眼闭见色不明。开二眼时亦应如是。如开二眼见色分明。一眼闭时亦应如是。既不如是。定知有时二眼俱见。依性一故。眼设百千尚生一识。况唯有二。有余部说。处隔越故。眼见色时唯一非二。又以一眼观箭等时。能审定知曲直相故。速疾转故。增上慢心。谓我一时二眼能见。此说非理。所以者何。岂不现见。全身没在冷暖水中。支体身根。俱时觉触。如是二眼。处虽隔越。俱时见色。理亦无违。虽二眼根方处各异。种类同故。而一根摄。唯一眼识。依二眼生。故许同时俱见无失。然别因故。但由一眼能审定知箭等曲直。言别因者。由眼极微如香荾花傍布而住。正现前事。见即分明。非正现前。见便不了。于观箭等曲直相时。二眼中间置箭等者。俱望二眼非正现前。更相眩曜见不详审。设当一眼置箭等时。余眼傍观亦不审了。故闭一眼以箭等事当一眼时。一眼正观无相眩曜。易审曲直。又言二眼处隔越故不俱见者。此亦不然。如人二手俱触冷暖。处虽隔越。同时发识。眼亦应然。何不俱见。又一眼中有翳隔断。应不俱时同发一识。又彼所言。速疾转故。起增上慢。谓我一时二眼见者。此实能见。非增上慢。虽复二眼见用速疾。若于一时。一眼发识。余眼不能助发识者。便开二眼。或一眼闭。见色明昧差别应无。随一眼中识定空故。由此亦遮上座所说。彼作是言。二眼于境前后起用。见则分明。或复一眼。有闭坏时。一眼虽开无相替代。彼所生识。唯依一门速疾转故。见不明了。此说亦非所执二眼刹那展转相替代时。一眼常空不能见色。恒唯一眼能见色故。与一眼者见色明昧差别应无。故彼所言不能令喜。又若一眼有闭坏时。眼识常依一门转故。于所见色不明了者。是则二眼不坏俱开时。一眼识依二门转。由此所见明了义成。若谓二眼不坏俱开。眼识尔时一门转者。即前所说。或复一眼有闭坏时。一眼虽开。无相替代。彼所生识。唯依一门速疾转故。见不明了。言成无用。无替代言。亦不应理。刹那前后有替代故。又初刹那识应明了。又应意识恒常闇昧。是故彼说。决定无有见色明昧差别因缘。又彼应说。眼识生时。左右二眼众缘皆具。何不同时俱能生识。二眼前后生识论者。众缘具时。无有因缘。令生识用。初左非右。或复相违。又彼上座论宗所许。全身没在冷暖水中。身根极微。遍能生识。以中或表身根损时。虽生身识。而不明了。故知身识明了生时。定由所依宽广遍发几许多百踰缮那身境遍现前。上下俱时。同生一识。何缘二眼。相去不遥。俱境现前。不许同时共生一识。今观彼意。无别因缘。但欲故违阿毗达磨诸大论者所说义宗。顽嚣众中逞己聪睿。对法者说。身根极微。理应定无一切同分。十三火聚缠逼身时。身根极微。犹有无量是彼同分。不生身识。设遍生识。身应散坏。彼上座言。此应征难。彼所受身不散坏者。为由身识不遍发故。为由宿业力所持故。又彼身形所有损害。为由身识为由火烧。又彼身中。猛火遍逼。何缘身识不遍发耶。又发识处。身应散坏。如是征难。皆不应理。业要待缘能持身故。谓由业力。令彼身中身根极微不遍发识。勿遍发识身便散坏。彼何不受如是义耶。又由此故。业力胜劣差别义成。生彼有情。受苦轻重。业不等故。谓彼同分身根极微少者。便生猛利苦受。若彼同分身根极微多者。便生微劣苦受。若谓业力招异熟苦胜劣法尔何用彼者。此责不然。一身前后。受苦胜劣。应无有故。非一业力于一身中感苦受果前后胜劣满业多故。无斯过者。理亦不然多业异熟。前后生起。无定因故。若谓待缘合时生者。是则业力待缘义成。业虽能招异熟苦果。要缘身触身识方生。身识俱时乃生苦受。是故业力必待缘成。有非情法亦能为缘发生苦受。然非异熟。若谓彼缘亦是业力增上果者。然增上果。既非异熟。不必相续胜劣无定。是则无业不待缘成。其理难越。故我所言。谓由业力。令彼身中身根极微不遍发识。勿遍发识身便散坏。其理极成。言彼身形所有损害。为由身识为火烧者。我说定由身识损害。若无识了外火何能不见悦意境界现前乐受不生身有摄益。诸聪睿者。咸作是言。由遇外缘觉发内境。起心心所。方于自身为损为益。若无苦受与识俱生。谁于彼身能为损害。故彼所执。理定不然。言彼身中猛火遍逼。何缘身识不遍发者。上座亦应同此当说。何缘二眼境俱现前。唯一眼根生识非二。又如先说。先何所说。谓由业力令彼身中身根极微不遍发识。勿遍发识身便散坏。言发识处身应坏者。何缘定知彼身不坏。如等活等[打-丁 柰]落迦中。随发识处身分便坏。而不全坏。若全坏者。彼应数数命终受生。是故应知。一切身分有多同时发一识者。如是眼根虽有二处。亦可俱时同发一识。云何一眼识依二眼根转。识无形色无住处故。依二转相难可定说。如何得知。识无住处。一识遍依多根转故。谓若眼识有住处者。眼根有二眼识唯一。识应但依一眼而转。则应一眼见色非二。或应俱时在一相续有二眼识依二根转。如是二事既皆不许。故心心所定无住处。若谓一识于一时中住二眼处。此亦非理。有分相杂非一过故。谓若一识于一时中住二眼者应成有分住左眼分非住右眼住右眼分非住左故。又应相杂。二眼中间眼识。亦依身根住故。是则身识亦成眼识。又应非一。二眼中间若无眼识有隔断故。如何成一。如是则应非一眼识于一时间各住一眼。是故不应许一眼识于一时中住二眼处。又执眼识住眼中者。当云何住。为体相涉如油住麻。为别相依如果住器。然此二执。俱不应理。若如初者。眼与眼识。其性各别。应成一故。若如后者。无方分法。别体相合。理不成故。若心心所无住处者。如何可言依止眼根了别诸色故名眼识。又若眼识不住眼中。如何眼根成所依性。此责非理。眼作眼识不共邻近生起缘故说为依止及所依性。不可言依彼即说住其中。亦说臣依王人依财食故。若谓眼识随所依根有损益故住眼中者。理亦不然。现见影光镜像等物。随依损益而不住故。谓影等物非住树等。而见树等有损益时影等随依亦有损益。又见大海。随月亏盈。水有增减。然大海水不住月中。故所立因。有不定失。若尔眼识何不能取眼依肉团眼药眼筹眼睑翳等。设许眼识住眼根中。极相逼故。可不能取。既许眼识如非住境亦不住根。岂不如色亦应能取眼肉团等。此亦不然。由能依识与所依根一境转故。又极远色。与识所住虽不相邻。而不能取。若肉团等。与所住根极邻逼故。识不取者。诸所有色与所住根。不相邻逼。皆应能取。是故眼识取境法尔。若所取境与所依根。极近极远皆不能取。若尔眼识应有住处。非无住处。可说此识与所取色极近极远。此亦不然。就所依根。说近远故。或就邻近生因说故。眼是眼识邻近生因识执眼根以为我故。即就此因。说有近远。或由眼识身内转故。就身说有近远无过。身由此理名有识身。以识执身为自内有。故知眼识在身内转。有作是言。心心所法。定有住处。现见诸果住因处故。谓见世间所生诸果。无不住在能生因处。如羯剌蓝住精血处。芽等亦住种等因处。眼根既是生眼识因。眼识定应住眼根处。若谓如声亦离本者。此救不然。声必不离所依本故。此言非理。如粪土等相续有异。非如种等相续一故。眼与眼识。由体类别相续有异。如粪土等虽芽等因。体类别故住处各别。眼识亦然。不住眼处。非如芽等与种等因相续不异。可言住彼。又识不住色等处故。如色明空及作意等。虽能为因发生眼识。而识生时不住彼处。眼亦应尔。虽是识因。而识生时不住彼处。岂不如眼虽与色等同为识因而眼识生唯依止眼不依色等。如是眼根。虽与色等同为识因。而眼识生。应唯住眼不住色等。汝今何缘不取是义。谓如眼根。虽与色等望所生识依非依异。而与眼识同为异类相续因性。如是眼根。虽与色等望所生识依非依异。而同作识非所住因。由此故知。心心所法。定无住处。其义极成。故先所言。识无形色。无住处故。依二转相难可定说。理必应然。如是所说。眼等诸根。正取境时。为至不至。何缘于此犹复生疑。现见经中有二说故。如世尊说。有情眼根。爱非爱色之所拘碍。非不相至。拘碍义成。又世尊说。彼以天眼观诸有情。广说乃至。或远或近。非于至境可立远近。由此二说。故复生疑。根境相至其义不定。若就功能到境名至。则一切根唯取至境。若就体相无间名至。颂曰。

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违

论曰。眼根唯取非至境界。远近二境俱时取故眼若至境应有行动。非天授等有行动法。远近二方一时俱至。是故眼根取非至境。若说如灯。于远近境一时俱至。是彼性故。此说不然。因不成故。谓若有说。譬如明灯远近二方俱至而照。眼根亦尔。远近二境俱至而取。同彼明灯火明性故。此因不成。眼火明性非极成故。又眼不应是火明性。闇中欲见求光明故。非灯欲照瓶衣等时别求光明助方能照。若谓眼中火明小故求大光明助方见者。此亦非理。现见小明大所伏故。眼应毕竟不能见色。又明灯喻。与眼不同。邻逼无间照不见故。谓如明灯。于油炷等极邻逼物。能烧能照。眼则不然。于眼药等极邻逼境。不能见故。又如明灯。于诸远近所照之物。无间遍照眼则不尔。或越中间树林等色见山等故。由兹灯喻。与眼不同。前所立因。远近二境俱时取故。证眼唯取非至境者。理无倾动。又眼不应至境方取。以不能取邻逼境故。又亦能取颇胝迦等所障色故。又于所见有犹豫故。若取至境。因何犹豫。非于至处犹豫应理。又不审知人杌异故。既言至彼审知竖相不审差别。此有何因。又眼无容至远境故。无容住此眼越多千踰缮那量。至月轮境眼有明故。无斯过者。理亦不然。眼有火明。非极成故。眼性非火。宁有火明。耳根亦唯取非至境。方维远近可了知故。谓可了知此南北等方维远近差别音声。声至耳根方得闻者。应如味等。此事皆无。岂不鼻根亦见能了方维远近香差别耶。虽见但由顺方回转。取香明了比知差别。眼耳见闻方维远近。不假回转而能了知。故与鼻根取境非类。又近远声。取有明了不明了故。若至乃闻并应明了。又近远声。取有决了犹豫别故。若至乃闻至无别故。如近决了。于诸远声。应无犹豫。如远犹豫。于诸近声。应无决了。由此等证。不至能闻。意根亦唯取非至境。不取俱有相应法故。若言如鼻虽不能取自俱生香而取至境意亦尔者。理必不然。由外觉发。内俱生香鼻方能取。义极成故。如说唯内食能作食事故。非不取时能为食事。又无色故非能有至。是故意根取非至境。设有难言。三根能取非至境者。理必不成。应皆能取一切处时所有一切不至物故。谓若三根取非至境。非至同故。天上地下。极远障隔。已灭未生。诸不至物。何不能取。又彼三根。未起已灭。何不能取。又面余方。何不能见余方境界。此难不然。譬如磁石能吸铁故。谓如磁石。虽能吸于诸不至铁。而不能吸无量百千踰缮那等有隔障铁。又不能吸已灭未生及不对面诸不至铁。未起已灭亦不能吸。又如镜等生于像故。谓如镜等。虽复能生不至物像。而不能生极远障隔已灭未生及不对面一切物像。未起已灭亦不能生。眼等亦然。不应为难。是故彼难。不令三根退失能取非至境用。有说耳能取于至境。声相续转来入耳故。又自能闻耳中声故。此说非理。手才执铃声顿息故。若声相续来入耳中。手执铃时依铃声可息。从彼传生。中间离质相续不息。此声应可闻。然执铃时。现见一切铃声顿息。都不可闻。不可息余。余亦随息。不闻余故。余亦不闻。若谓如灯灭时近远明皆灭者。此亦不然。俱不俱时转差别故。非一与一相续异故。谓灯与明现见俱转。灯焰才灭则不见明。声即不然。彼许离质展转相续来入耳故。彼定应许闻至声时初附质声久已谢灭。若不尔者。初所起声。闻位犹存。失刹那性。故声与彼灯明不同。又灯与明。相续各异。如心心所同共缘生。缘被损时彼此俱息。声即不尔。相续无异。如识相续不共缘生。声相续中。前声虽灭。后声犹起。何故不闻。是故依质所发音声。即能为缘生于耳识。若异此者。声至方闻。了近远声。应无差别。然自能闻耳中声者。非如香等邻鼻等根。虽在耳中。仍非至境。由语逼耳字句难知。欲审听者遮其苦逼。故耳唯能取非至境。今应思择。何缘闇中。眼不能取瓶衣等色。为体无故。为非境故。为助取因无故。为障取因有故。而不取耶。且闇中色。非体无故而不可取。有天眼者。能现取故。又闇中色。非非境故而不可取。彼因大种。现可取故。设持明照应不取故。非处明中极微等色及余非境。眼根能见。虽有说言此闇中色如中有色异明色类故不可取。而非应理。所以者何。应不取彼俱行触故。又持明照时。不见异色故。或应闇与明成灭生因故。形亦应成异类性故。现见曾受彼种类者。闇中触时。知即彼故。又于闇中。赤染衣等。色至明中不见异故。由此证知非异色类。若尔闇色。何缘不取。譬喻论师。作如是说。由助取因光明无故。此中光明有何作用。谓有摄益能取根用。如食干麨不得味故。又言色在可见处故。若尔光明唯应于境能为摄益非摄益根。谓身住闇中。见明处色故。又由所立干糗喻故。复由所引阿笈摩故。又言色在可见处者。意不说色在光明中。但言境在根力及处。彼经广说。乃至法在可知处故。又若闇中瓶衣等色。其体先有。阙助取因。故不能取。后遇光等助取因时。显了彼色。故能取者。应许空中先有风体。阙助取因。故不能取。后遇扇等助取因时。显了彼风。然后能取。又亦应许二木相磨是火取因非别生火。然不应许。有过失故。执我论者应亦可言。我体先有。阙能取根。故不能取。是故闇色。非助取因。光明无故眼不能取。若尔何缘不取。由障取因有故。何者是耶。谓即黑闇云烟尘等所障诸色。眼不能取。例极成故。光明违此障取因故。待彼光明。方能取色。故亦说彼为识生因。又如琉璃与彼壁等。望能取者。为障不同。如是闇明种类尔故。是障非障体性有别。如前已辩。岂不亦由助因无故而不能取。见根功能作意无故。虽有实境。而智不生。虽有是事。然可生疑。谓于闇中如不取色。光明亦尔。由此未知。为由所见无故不取。为由光明无故不取。云等障色不见极成。又黑闇障是所现见。故闇中色。由闇障故。眼不能取。此事无疑。如有说言。极远诸色。由有远故。而不能取。复有说言。极远诸色。由无近故。而不能取。此二说中。前说为胜。以有体故。不生疑故。如是应知。有闇障故。无光明故。是故闇中所有诸色。定由闇障而不能取。光明违此障取因故。待彼光明。眼能取色。如是所说。其理必然。

End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明白了庄子的空船理论,你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十八界的理论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唐思鹏:佛学理论生活化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

杨曾文: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汝州南院(慧颙)禅师语要师讳慧辂。河北人也。上堂云: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有僧问:赤肉团上壁立千仞。岂不是和尚语?师云:是。僧便掀倒禅床。师云:你看这瞎汉乱做。僧拟议。师便打趁出院。上

张秉全: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理性。此之本觉理性,原是常寂常照,寂照圆融。聚穷横遍,不变不迁的。约寂而常照义,即无量光。约照而常寂义,即无量寿。蕅益大师说,当知这句光寿无量的阿弥陀佛名号,皆本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怀让禅师第二世四十五人。马祖法嗣十八人见录。知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洪州泐潭常兴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定州柏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七卷

五灯会元 第七卷◎青原下二世○石头迁禅师法嗣△天皇道悟禅师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张氏子。神仪挺异,幼而生知。年十四,恳求出家,父母不听。遂损减饮膳,日才一食,形体羸悴。父母不得已而许之,依明州大德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七卷

碧岩录 第七卷⊙碧岩录第六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还他本分宗师。定龙蛇别缁素,须是作家知识。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则且置,且道独据寰中事一句作么生商量?试举看。举,风穴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七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七到南康军开堂。于知府手中接得疏示众云。见么。当阳显示直截现成。百匝千重七通八达。一一宗师巴鼻。头头向上宗乘。直下承当犹较些子。茍或未证。却请僧正重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七卷

祖堂集 第七卷祖堂卷七夹山夹山和尚嗣花亭,在澧州。师讳善会,姓廖氏,汉广岘亭人也。受业龙牙山,依年受戒于荆门。后通经论,时称学海聪辩天机。初曾京口已转法轮,后因道吾指,参承花亭,密契玄关,便栖夹岫。师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天台韶国师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七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七卷往生人王第五乌苌国王乌苌国王。平日雅好佛法,曾经告诉随侍身旁的臣子说:我为一国之王,虽然享福受乐,但是不能免于无常。听说西方有极乐净土,可以栖息心志,我现今应当发愿,求生彼国。从

净土经论:南怀谨:念佛的理论与方法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传喜法师观《时间旅行》开示 ( 11.02.06)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时间是不是固定的?(众答:不是)。当速度改变的时候,时间有没有改变?(众答:改变)。当你周围环境不同的时候,时间有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