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七卷 佛本行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0:14

第七卷 佛本行经

大灭品第二十九

时佛与大众游至双树林

梵音告阿难诣双树敷床

佛便在绳床右胁而倚卧

面向于西方首北而累足

时贤善须跋修仁除躁性

欲见佛求度来谓阿难言

我觉天人师时至欲灭度

故来诣难见觉知一切法

今求欲礼觐云何尽苦原

今若不及见如日入永冥

请阿难通入阿难心烦毒

便谓须跋言今非见师时

佛以一切智彻照应度者

百福德相貌慈意视须跋

佛以柔软音告语阿难言

莫违来现者吾出世为善

须跋得所愿甚怀喜踊跃

即往至佛所果必蒙解脱

尔时贤须跋谦敬尊佛德

倾屈而敬礼逊辞白世尊

前师觉世间云尊从得道

己已得解脱又复度众生

愿以见开示傥能蒙觉悟

故来敬礼尊不敢称智力

佛见须跋来心怀甚喜敬

为说以贤圣示灭苦无为

时须跋闻之寻即得解脱

邪迷意觉悟逮得解脱道

本执邪倒见故从迷生死

倒见六十二以是世沉没

彼尽无有余白衣致得道

漏尽成罗汉济此无往受

觉佛所往路普世缘爱生

爱渴两俱灭灭意诸苦结

觉佛之所说深正真言教

以除意染着心净无余漏

觉世之生死须跋谛思惟

谓世间断灭是见眼脱除

世本归灭亡意觉如是已

世间有常见邪疑霍然除

彼前所执持舍是诸倒见

闻佛真善言开慈心受持

因其前世时所修诸善本

愿入泥洹城故速疾解脱

已得善无为除冥觉正真

建立永甘露除尽诸尘劳

时见佛世尊欲舍就灭度

以慈心视佛意便起是念

我今理不宜见佛舍寿行

普世之炬耀众生所恃怙

施善于一切愿我先舍身

曼佛天中天未舍寿之顷

心善踊无量起五情投地

稽首礼佛足生定意如山

即时寻速灭犹如兴大云

普雨降甘润灭尽小野火

佛告敕比丘供养须跋身

佛末后弟子度立泥洹城

因即右胁倚卧于绳床上

欲放舍佛身尽受命之数

初夜时欲过星月光明损

林薮鸟兽寂佛告诸弟子

卿等敬具戒如尊师炬耀

吾去世之后顺从莫违犯

净摄身口心舍利求大安

田役畜乘仆仓藏园莫为

无种殖树木亦莫斩伐伤

不得为己身造立垣墙壁

无仰观历数合和汤药方

知时限节食修己莫望敬

无身隐短秽无行咒自活

无为王者使无瞻相吉凶

汝等后当足衣食疾汤药

每摄意知足守限节忍苦

汝等但能勤奉持是禁戒

具戒之根株相载之泥洹

从是起定慧禁戒具谐偶

守护能备悉智慧增长益

除灭诸尘劳缘是致泥洹

此言戒印封因识守戒者

其戒具不缺备悉无短少

彼则清净善脱尘劳寂灭

无有禁戒者彼则无沙门

因禁戒地立成沙门善妙

已立净戒具心不走诸欲

勉则制令住伏使忍不起

如回牛离苗纵情念邪者

差失净禁戒颠坠大衰耗

若遇恶贼对一世受苦身

随从诸欲者今世及后世

具受诸苦毒故不当从欲

悦可诸欲者后必遭大苦

人不当畏惧炽火之所烧

莫畏蛇虺毒及凶弊恶贼

害夺人命者当自畏痴意

如愚见岩蜜不顾碎身患

如无钩醉象躁跳如猕猴

心昼夜随欲莫听随所便

不灭其心者身不得休息

已能调伏心不邪屈泥洹

得食如服药不当起爱憎

所得方便食趣愈饥支形

喻如众蜂集采花之精味

以时度施食无坏人慈敬

莫烦好施者莫数役良畜

好施烦则厌良畜数役疲

汝等昼夜勤方便加建进

莫自纵睡眠损耗难得命

普世死所烧谁通夜安寐

怨贼所围绕恐怖焉得安

可舍尘劳垢陈宿久居者

尘劳盖安寐觉寐灭尘劳

惭愧为衣服璎珞象之钩

放舍惭愧者众德善所弃

执持惭愧者以故名为人

强颜不知惭是名为畜兽

若节节支解心不当起乱

亦莫违禁戒口发粗穬言

戒则是忍辱亦是其强力

不忍他粗言终不得解脱

恚坏法失名善心悦颜怨

心毒不当听令止宿斯须

诸善之强敌无过于瞋恚

捷疾无为喻毁坏仁禁戒

居家有爱着虽恚愆不重

守戒恚愆重如冷水出火

剃头被法衣执钵行乞食

威仪以持世不宜与恚俱

慢增则善损居家者尚尔

况舍家离着调伏定心者

中平正真法不与邪伪合

正法建善事邪伪者虚欺

积财圣忧恼少欲者离苦

是故吾弟子少求增众善

卿等当知足尔乃心安定

知足人间乐无厌生天苦

饶财无厌贫财贪知足富

无厌贫驰骋知足者所怜

欲求解脱者莫依众愦闹

天帝释以下敬礼独静者

卿等除亲爱亲爱苦止宿

舍家恋亲爱如老象没泥

志意勇进者众事无疑难

水性彻柔弱渐渧能穿石

钻火数休息不能得致火

勤钻寻致火精进者谐偶

故当建精进趣向泥洹门

邪违无为道汝等慎莫为

守志不错乱众邪不得下

守志沙门友失志忘众善

志被钾仗备敌莫能得胜

心专服德铠尘劳无能胜

专精定意者谛了世生死

是故当定意意定苦不起

若欲度流水因桥梁浮材

欲度一切苦定意第一舡

卿等慧离者今故显世法

有是则得度法外者不爱

不谓为舍家铠良药利器

舟船度流江智慧度生死

是故常听法当从法言教

慧见者见正无慧者盲冥

心与尘劳俱终不得解脱

审欲求度者勤除去尘劳

沙门学调心除去放逸意

天帝心调乐阿须伦无乐

吾教汝等善卿等当勤修

广设众方便便令至泥洹

静寂山岩间林薮空闲舍

于中学定意吾去后莫恨

良医尽方术合和若干药

病者服得瘳医不自还服

导师引导正从者无忧患

违失者有损不顾虑患故

吾已为汝等敷演四正谛

怀疑者便问今正是其时

时佛令如是弟子默无言

阿那律知念于大众中曰

日可令凉冷月可使炎热

是四谛真正终不可违故

苦谛苦所逼终爱则有苦

诸佛之所说灭尽谛灭爱

甘露八正道寂灭为泥洹

觉是沙门众佛后末度厄

众会未度者初入道老少

佛粗说罗汉如冥电照道

其已得解脱度于生死者

众共怀悲恨师灭一何速

佛闻阿那律如是正谛语

欲坚众生意慈悲说是言

假令有劫寿必当终归尽

吾以具施善何用长寿为

世间及天上吾所应度者

半度半示道转教法得住

汝等当觉制不足追念吾

但勤说方便莫遭离别痛

以慧灯除冥觉世无牢强

垂终心怀悦犹如重患除

慧者脱凶衰远离弊恶人

得舍是二患何缘得怀忧

汝等勤修善一切次当死

吾入泥洹城时今已近到

于是舍寿行是吾末后言

佛于是思惟第一离欲禅

从第一禅起思惟第二禅

如是历四禅如是周遍历

往返于九禅逆顺尽端绪

世尊天中天还至第一禅

从第一禅起重思至四禅

佛时审谛思逆顺历禅观

又还从是起微震动其意

然后舍寿行奄入泥洹城

佛适舍寿行地六返震动

空中有大炬如劫尽烧火

四方有大火犹如阿修罗

烧天林树泽名曰爱尽乐

暴雨雹其尘电光如吐炎

普世如大火雷震甚可畏

卒暴尘雾风折树崩山岩

犹如劫尽风所摧伤无限

白日无精光星月闇不明

日月俱失光譬如泥所涂

日月虽俱照黤黮不精明

莫能识东西昼夜不可知

世尊冥所覆江河皆逆流

佛树侧双林忧感花零落

江河水皆热犹如沸釜汤

双树为之萎屈覆世尊身

五头大龙王悲痛身放缓

或闷热视佛啼哭眼皆赤

即时吐热气郁毒不可言

烧热其咽喉如吐心重患

观世都无常自谏强除忧

自意王将从念法制啼泣

净居诸天子解道心调定

寂然不啼泣愍世或起灭

第一执乐神龙王大力神

爱重法天神悲感塞虚空

普为忧所覆周慞走哀动

杂类之大声遍满于世间

魔已得其愿及恶兵属喜

舞调雷震鼓种种放洪声

大叫传令言吾主强敌亡

自今谁复能越其境界者

佛德树崩堕如大象牙折

如高山岩摧如大牛角脱

佛今舍身寿世间诸天人

无所复归仰失恃怙如是

如虚空无日如国失仓藏

如华池被霜众华皆摧伤

世尊舍躯命寂潜于泥洹

一切有形类莫不失精荣

叹无为品第三十

于时从空中天宝宫照耀

驾以千象车悬虚而在上

敬心熟视佛舍命卧身形

怀感而悲叹因说是辞曰

处在大生死一切皆无常

始生现兴盛卒衰损灭亡

回旋向所乐便生种种苦

都灭尽诸苦无为第一快

生死杂种薪烧令无有余

慧炎德称烟流遍天世间

无常水忽至灭佛盛光明

犹如野猛火卒遇大暴雨

复有天仙人敏善心调良

止处净居宫清净除诸欲

见佛甚爱敬啼泣如云雨

意重如须弥便发是言曰

世间终不有生而不死者

自古来未曾生而有长存

上中下究畅决定无不知

是尚不得免其余难长在

是世间大导去邪示正路

慧眼最第一观世转上下

如是世慧灭当还往邪导

犹如盲无目迷失平正路

弟子天眼最号名阿难律

爱憎意已竭劳尽生死断

见佛已灭度世间当闇冥

诸根寂意灭便叹是辞言

处在大生死慧义不得畅

世间如雾气斯须空不现

无常金刚杵击佛宝须弥

忽然尽崩坏今坠堕于地

生世何轻脆无一可恃怙

恍惚无坚要躁动合则散

普世灭亡法如梦无吾我

佛师子能伏尘劳象自堕

未逮道迹者何能不畏是

观世叵恃怙如朝露聚沫

佛号天人师金刚之大柱

忽然坏在地其力安所在

六种生五枝一萌五果实

俱溉是三株劳意固难伐

佛大力之象突坏尘劳树

碎散令无余然后自堕地

千目执金刚天帝蒙时雨

立之于正法灭其苦清凉

德称弥弘广普覆于世间

诸圣贤之师寂然而隐灭

名德无不周微妙法澹润

犹如秋时雨法水满江河

天师垂济护自意王营从

授以无为道潜身如日没

兴云降是雨秋冬雨雪霜

炽火之炽炎莫之为之灭

如祠竟火灭今诸天师火

霍灭寂无光世间永长冥

断解脱者望违本愿失欢

善名德流布周遍满十方

怀四等大慈愍众如赤子

莫不蒙其善如何寂然灭

得妙无著道诸佛之所生

无碍诸善法寂然而自觉

以神足轻举觉身是苦灭

以是故速疾舍身安无为

除一切心冥如日千光明

灭心之淫垢如雨掩地尘

不复遭众苦不为恼所迫

已度广无边无涯底海渊

出兴显于世坏诸苦毒患

愍伤于世间欲求寂灭者

众好甚明曜寂如梵天王

大智慧普备为世天人师

转众生以善练尘劳离恶

昼夜增诸善如月之初生

每长养众善德称弘广普

在家时已解况其舍家后

乃往古自誓当为尘劳战

愍诸贫贱者誓充其所愿

佛以平等心食不却疏恶

亦无所专著于精细美味

惠施难放舍人所不能者

不受取于人亦不求利益

相好大名称自然如向应

广采众善意决定于善听

故现相姿好见者三垢灭

发言成法律长益众生善

以行忍相明与尘劳为怨

积功德无量不免于无常

所生积功德受报无有限

决定得正道如薪尽火灭

示众生善道伐尽尘劳林

制御于一切生死缚著者

舍八胜五趣睹见于三趣

伐三审尽三因得净三眼

隐一觉知一逮一至重七

散令无有余乃誓于无碍

以甘露充世言辞断瞋恚

用善染众生世间难悟者

每殖众善本不施恶于恶

建立正法幢于一切世间

鹿野转法轮普喜悦世间

成就诸解脱净诸自爱者

见所未曾见普与清净合

觉诸难觉事诸未曾觉法

告世以无常所生辄有苦

告世以无我无彼长迷惑

建立法幢幡坏破贡高山

犹如七宝柱于祠祀中崩

面毁不怀恨不悦于叹誉

厌生受天福方便求不生

自度生死海又度脱一切

自以慧逮觉又觉悟众生

如觉时润云如山林薮花

脱见如日出又授以正见

虽生于世间不染于世事

涉世之险路不同其所趣

心未曾犯非得善道尚灭

普世遭艰难无恃怙可伤

愚痴蔽其眼终无所顾虑

不思设方便求出生死要

生老病死苦迫世间无免

唯佛能救苦授之以甘露

往昔天魔兵不能胜天师

自然无常力无常忽胜之

世尊耳所听三千世界声

神足然升降乃至梵居天

觉众生心念下至无择狱

诸生死起灭悉审谛见了

天师从始生轮转所周更

谛忆如面见尽生死漏原

具足六通慧备悉觉决定

今尽罢舍置弃身余寿行

世爱流生死谁说法令息

世俗愚无智谁当觉慧灭

犹如车无御江海船失师

笃病离良医如何当自持

如言离诚信无觉意求智

王者失容饰行善不忍辱

已离是四事其功不显现

今佛舍世间无济难成事

如夏五六月清净无风云

亢阳相薄烧及至诸虫物

众生应度者今当普遭难

世尊舍寿命何一甚苦痛

时天怀悲心慈愍说是辞

淫怒痴薄故叹师毁生死

弟子未脱者悲痛[口*睪]啼哭

已得解脱者谛计兴衰数

声流闻诸国拘夷诸力士

悲勇速驰赴集诣双树间

哀踊自投壁种种叹佛德

其声甚悲痛如群鹄遇鹰

倒见佛无光寂灭叵复觉

同声悲啼叫宛转如旱鱼

见佛奄然卧支体皆展直

犹转轮王崩诸国靡不[口*睪]

人民无央数出城诣佛所

诸男女长幼怀悲毒狂乱

或掣裂衣裳痛感口自啮

或自搣头发爬[國*瓜]坏面目

又复无数人懊恼自投掷

椎胸向天[口*睪]叹佛德无量

呜呼天人师众生所仰赖

相舍弃何疾永绝无复望

大众悲啼哭各尽所堪任

诸力士之王毒痛[口*睪]叹言

觉法悟世师已卧不复起

犹如大军罢大幢不复现

所办事已办应觉佛已觉

于世犹如眼今奄然长眠

佛是度苦桥以济駃流江

大桥卒破坏因何度苦痛

佛慧光照曜心明精进晖

昔佛日现耀令天地普明

今便隐光潜无为之大山

世间便当还奄入长衰冥

或悲[口*睪]寱语或怀闷熟视

或有尽声哭或有面掩地

众生怀恼毒啼哭形不同

莫不怀恋慕疼痛心惕灼

于是七宝挍象牙之辇舆

诸力士舆佛擎置宝辇上

华香之杂珍种种众奇妙

诸力士[口*睪]哭供养佛舍利

诸贵姓少女体婉手柔弱

执持七宝幔微妙如天缯

明珠挍宝盖或持宝垂珠

或捉宝拂扇供养佛舍利

诸力士擎舆啼哭眼皆赤

空中雷震声称耳悦意乐

天散诸意花续下如淋雨

诸天堕花地鲜明始如敷

诸天塞虚空众宝供养佛

畅发悲楚辞追叹佛功德

诸执乐神女洒栴檀香汁

散璎珞宝衣供养佛舍利

诸力士擎舆携至城中央

天人恭敬礼追慕而啼哭

缯彩宝幢幡严饰其城郭

华香及伎乐供养尊舍利

供养擎宝舆从城西门出

至城西便度宝底流江水

上于甘树下以种种香木

积为大薪[卄/積]及若干种香

若干种花香及种种泽香

各各秉炬火欲烧佛薪[卄/積]

三烧佛薪[卄/積]火终不肯燃

众人咸怀疑不知其缘故

大迦葉不远怀慈往见佛

时火以是故共吹终不然

时迦葉速至礼敬佛[卄/積]已

于是佛薪[卄/積]即时自然燃

尘劳不损佛今为火所燃

肌体虽然尽骨如故不燋

尔时诸力士以乳浇灭火

以香汤洗骨金瓶盛舍利

犹往昔天帝欲烧金刚山

以其功德大故火不能烧

今以大炽火不能烧佛骨

诸力士展转说此喻相谓

四等心所生灭除淫欲火

尊骨寂清凉我等心燋燃

诸天神力士不能胜佛身

忽今遭无常我以能担行

佛力强无比声流闻十方

如何便恍惚盛之在金罂

佛辉辉喻日未曾以贡高

遭遇无常火唯留其神骨

以金刚慧杵坏尘劳强山

遭苦不舍忍心坚定不动

断尽诸苦本灭不更受身

如是之妙体永终于火中

力士每所至力伏令人啼

人来归伏者能慰沃使悦

假其遭艰难恃力未曾泣

念慈敬佛德啼哭担舍利

力强勇武备志精怀自大

啼哭还入城意谦除贡高

幡盖授大殿施七宝高座

舍利置其上一切礼供养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

诸力士悲感在于王殿上

供养尊舍利如是至数日

邻侧七国王时各寻遣使

皆共同一时如会至城下

各通其王命诸力士相闻

皆陈其敬意求得舍利分

诸力士答言佛于我国灭

自供养舍利不能以相与

尔时诸国使相闻至数返

力士擎舍利又恃其力强

使不肯还返当遣以威力

意各赍贡高无心分舍利

诸使还返命诸王各起意

寻即兴师众风发至其城

以无数军众围绕力士城

军来趣其城如霖雨暴水

人民入城底莫不怀恐怖

人众甚繁多城中不能容

七国王军众象吼马鸣声

震动其城墎人民战如波

于是七王军各于其部分

精练甚壮勇战士及象马

于是诸国王力任各严办

四种之战阵象马车步兵

力士亦严施城上拒战具

修治其池堑杜塞诸城门

即便皆建立军阵大行旗

国内诸细民莫不怀恐怖

于时七国王计议同一心

各与无数众器钾精锐备

犹如七星宿同夜俱出现

七王之兵众俱时到城下

大众起黄尘坌塞人众眼

但象之气臭塞鼻不得息

鼓角吹贝声塞耳无所闻

妇女诸幼小惶怖皆失色

对设火攻具消铜铁为汤

皆贯胄被钾当仗严进战

象马皆被钾整阵当对战

力士没体命不图分舍利

城里皆令催执仗上城战

诸力士齐心决定战不退

皆立于城上楼橹却敌间

看城外诸王军众无央数

军奋作威势同时大叫呼

一时大叫呼声向震天地

拔露剑掷弄晃昱曜天日

或有跳勇走捷疾欲向城

外军见力士严备自束带

决定欲对战殊无退却意

各与其妻息辞别当进战

诸战士妻息怀怖心惊波

又有父母者心爱恋其子

见子被钾铠欲出诣战场

垂泣皆啼哭咒树请神祇

子见父母悲心皆怀遗疑

或有诸妇女默然怀愁闷

或持天弓箭啼遮不令战

见妻子啼哭心猛锐果敢

掣夺取弓箭必欲战不疑

诸力士自恃意决必欲战

如藏虺在器怀怒毒炽盛

心意皆决定必欲战不疑

七王亦严办对阵垂当战

皆以素严办四部之兵众

象兵及马兵车步之兵众

有贵姓梵志厥名香草性

性博慧笃慈喻谏诸王言

观诸王威势利器剑战备

欲伏强力敌灭尽形势命

居城自守者不易可得胜

力士得城内皆共同一心

如今重围闭意必欲获胜

唯愿诸大王幸回隆盛威

省其城中有遵善调良者

诸王皆共悉何辜横加恼

以力所闭者必果不独胜

或时堕围者方便胜外敌

毒虺自济命入穴藏其形

无故手探者毒螫或死伤

自觉有威势能震彼令恐

集聚入城藏坚固修守备

虽素力薄弱入城成大力

如灯火垂灭得膏薪还炽

若其城中有戒具神真者

以其戒德重外敌自坏散

犹昔重怨王用兵力竭尽

清明王有德胜外强怨敌

往过去诸王以力广土地

欲以恣其情驰名至无外

王食禄忽过如牛饮冰水

诸王尽过去国土地续存

是故当熟思世间正真理

设方便和同得舍利为贵

以矢力胜怨生仇逆返迫

以和顺取胜终已不起返

虽所言愚鄙诚无可采纳

诸王力盛强能消伏微敌

如所敬尊师奉法者为上

今宜追念师受行忍辱教

今时彼梵志尽其体所知

和顺正真言慈心谏诸王

皆回降诸王隆盛猛锐心

于是诸王便顺辞答梵志

所言得时宜和顺知方便

今所说善理笃厚存终始

汝当审吾等心悟善法力

心之所求欲不劳恣世俗

或以愿以力或以忿恚恨

已诤今斗者曼当对战者

如我等今意纯求以佛德

执仗求舍利不贪国财宝

往古烈力士贡高答曰大

战诤于仙林死伤难呰计

佛布教世间除劳灭自大

如何不为佛爱危脆命为

往古诸帝王迷惑贤女色

兴师相讨罚诸王死无数

佛教诚世间灭除贪淫意

而我不为佛爱危脆命为

往日有兄弟愚嫉兴嫌诤

还共相伤杀令尽无有余

佛兴显于世灭除愚嫉心

如何不为佛惜命而不战

昔手臂力士挟嫌结瞋恚

便执持武备欲尽诸王种

佛出于世间能除尽恚害

我等为佛故爱此躯命为

昔者华上子号曰十头神

坚固着色欲缘丧没身命

佛出于世间解一切缚着

我等为佛故着此身命为

往昔诸愚人以痴诤水虫

以其愚痴盛求其相杀害

佛兴出于世除一切愚痴

我等为佛故愚爱是身为

古来愚不达所诤诸臭秽

无有一坚要相害不可计

佛出除世患吾等为佛故

当与阎罗斗岂当疑世战

吾等心坚正终不疑于战

劳人使入城至诸力士所

尽意设方便陈吾等至意

其委仰于仁必令一对战

吾等错利矢克意当交战

闻仁说善法正真之言辞

内心即退灭瞋恚之恶毒

犹如虺被咒毒害灭无余

尔时其梵志承诸王教命

便即行入城至诸力士所

欲见诸力士贵重有势者

便以谦恪意宣诸王教命

城外诸王兵皆各严备仗

贯丳被宝钾晧晧曜天日

发心欲同声以尽其武力

意勇如师子张目向城看

摩拭豫严张金宝错涂弓

意勇无疲极昼夜不脱铠

卒发心忆念佛之慈明法

劳以义相让不疑畏战斗

不以诤土地来至此城下

不自大贪吝不以瞋慊来

敬佛功德故来到汝此耳

客以善义来主人宜敬待

佛为一切师吾等同敬事

欲供养舍利故来至此城

共为法兄弟幸可分舍利

广可令众生各各得供养

悭惜财宝者是不为秽耻

悭惜善法者是乃为愧耻

爱吝之为物必有丑秽名

除悭施善者圣贤之所叹

仁等若执意不与舍利者

今便可出城与客共捔力

居城依门扇不执杖出战

是则不为王非贵非勇士

城外诸王意如向来所说

鄙俱有善心等义示二家

又别有私意欲以向仁等

幸小垂听采请说正真法

唯仁等莫必专意求欲战

古来战诤中无善义无利

佛天师每叹忍辱德第一

今诸仁何故炽然怒求战

若忿诤六欲若诤宝财货

若以此战诤事理犹可通

以福德之故是善法叹誉

善与诤为怨是义当审思

每以普慈心和调安隐性

佛天师导教当慈加众生

莫杀害众生而行敬事佛

终无有利义是事不宜尔

仁等宜开意分诸王舍利

善法当流布因此为无始

若能为是者则无复战诤

可逮二善义福德及名称

其有专己见离正入邪道

善人尽方便当牵入正路

诸王设方便欲广建善法

欲普导世间牵至天人道

世尊每叹誉众施法最善

所至则为师天人之所叹

普观诸世间财施者不少

以法惠施者时有或无有

法施名称博广安隐世间

是诸力士众闻是善法言

心内窃怀惭默然熟相视

以谦爱敬辞而谓梵志言

仁乃善方便加爱敬于众

为梵志不妄勤建立着善

能降下我等善行者道中

犹御不调马不令入兽中

便可相从意如师所开示

爱厚笃敬信我等可用耳

忽舍忠怒言正直善谏者

事败遇艰难后追悔无及

即时以金罂分圣尊舍利

别以为八分安谛一平等

于是诸力士从中取一分

致其余七分送与七国王

尔时诸力士上宾待诸王

诸王得舍利悲喜各归国

于是七国王各各自于国

兴师建神塔高乃至云际

梵志草香性欲己聚起塔

便从诸力士乞量舍利罂

界内贵梵志乞佛积灰炭

皆共收拾聚恭敬立神塔

诸王造初起以舍利神塔

于阎浮提地巍巍德如山

梵志所建立金罂塔第九

佛积炭灰塔满十妙巍巍

华香宝幡盖表显供养塔

挍饰甚妙好如香熏山岩

邻侧诸国邑无央数人集

或喜悲啼哭礼事敬神塔

皆共追恋慕忆念佛功德

辛酸悲楚毒永逝一何剧

以善施世间众生所恃赖

迷失路者导重病者良医

寒者之春阳旱热者凉池

三界之覆盖忽便寂然灭

三界失覆盖无恃可痛怜

当迷失正路随邪遭艰难

世失正倾邪流入三恶趣

世谁有大力能制令还者

世间诸众生愚痴蔽其眼

贪淫瞋恚火之所见烧然

一切世众生婴尘劳重病

世尊普慈心为三界良医

佛日盛光明始出现世时

普奋大光明照三千世界

普开敷世间天人芙蓉花

犹如诸池花蒙日光而开

诸天世人民及诸大国王

悲泣追叹慕向塔咏佛德

唯世大覆护第一慈悲师

忽孤弃众生一何甚速疾

佛日之光明忽然而潜入

愚雾弥覆世当何从见明

谁当导众生示以正谛路

使至泥洹城寂静无恐惧

时密迹力士广为诸天人

以次说是法宣佛本行德

诸天闻所说悚然毛衣竖

思惟所说理追寻佛功德

所积众善本无限无有量

从难计数劫善行之积聚

行六度无极大海渊之地

众宝德相慧充满甚盈溢

今此贤劫中所兴千菩萨

假令诸罗汉慧如舍利弗

寿劫叹佛德不能令终竟

况吾智浅末限陈所见闻

时诸会天人闻其所说法

心中忽明悟意如面见佛

皆共怀悲感恻怆追慕佛

愿志大乘意写情心专固

稽首归命佛忽然各飞去

End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汝州南院(慧颙)禅师语要师讳慧辂。河北人也。上堂云: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有僧问:赤肉团上壁立千仞。岂不是和尚语?师云:是。僧便掀倒禅床。师云:你看这瞎汉乱做。僧拟议。师便打趁出院。上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怀让禅师第二世四十五人。马祖法嗣十八人见录。知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洪州泐潭常兴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定州柏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七卷

五灯会元 第七卷◎青原下二世○石头迁禅师法嗣△天皇道悟禅师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张氏子。神仪挺异,幼而生知。年十四,恳求出家,父母不听。遂损减饮膳,日才一食,形体羸悴。父母不得已而许之,依明州大德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七卷

碧岩录 第七卷⊙碧岩录第六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还他本分宗师。定龙蛇别缁素,须是作家知识。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则且置,且道独据寰中事一句作么生商量?试举看。举,风穴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七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七到南康军开堂。于知府手中接得疏示众云。见么。当阳显示直截现成。百匝千重七通八达。一一宗师巴鼻。头头向上宗乘。直下承当犹较些子。茍或未证。却请僧正重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七卷

祖堂集 第七卷祖堂卷七夹山夹山和尚嗣花亭,在澧州。师讳善会,姓廖氏,汉广岘亭人也。受业龙牙山,依年受戒于荆门。后通经论,时称学海聪辩天机。初曾京口已转法轮,后因道吾指,参承花亭,密契玄关,便栖夹岫。师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天台韶国师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七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七卷往生人王第五乌苌国王乌苌国王。平日雅好佛法,曾经告诉随侍身旁的臣子说:我为一国之王,虽然享福受乐,但是不能免于无常。听说西方有极乐净土,可以栖息心志,我现今应当发愿,求生彼国。从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