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七卷 六度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11:56

第七卷 六度集经

禅度无极第五凡九章

(七四)

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鼻香口味身好。道行之志必当远彼。又有五盖。贪财盖。恚怒盖。睡眠盖。淫乐盖。悔疑盖。有道无道。有佛无佛。有经无经。心意识念。清净无垢。心明睹真得无不知。天龙鬼妖所不能惑。犹人有十怨脱身离之。独处山间众所不知无所复畏。人远情欲。内净心寂。斯谓一禅。心获一禅进向二禅。第二之禅。如人避怨。虽处深山惧怨寻之。逾自深藏行家虽远十情欲怨。犹恐欲贼来坏道志。得第二禅。情欲稍远不能污己。第一之禅。善恶诤已。以善消恶。恶退善进。第二之禅。喜心寂止。不复以善住消彼恶也。喜善二意。悉自消灭。十恶烟绝。外无因缘来入心者。譬如高山其顶有泉无流入者。亦非龙雨水自内出。水净泉满。善内心出。恶不复由耳目鼻口入。御心如是。便向三禅。第三之禅。守意牢固。善恶不入。心安如须弥。诸善不出外事。善恶寂灭不入心。犹莲华根茎在水。华合未发为水所覆。三禅之行。其净犹华。去离众恶身意俱安。御心如是。便向四禅。善恶皆弃。心不念善亦不存恶。心中明净犹琉璃珠。又如士女净自沐浴。名香涂身。内外衣新。鲜明上服。表里香净。菩萨心端获彼四禅。群邪众垢无能蔽其心。犹若净绘在作何色。又如陶家埏埴为器。泥无沙砾在作何器。又犹锻师熟炼名金。百奇千巧从心所欲。菩萨心净得彼四禅。在意所由。轻举腾飞。履水而行。分身散体。变化万端。出入无间存亡自由。摸日月。动天地。洞视彻听靡不闻见。心净观明得一切智。未有天地众生所更。十方现在众心所念。未萠之事。众生魂灵为天为人。入太山、饿鬼、畜生道中。福尽受罪。殃讫受福。无远不如。夫得四禅。欲得沟港.频来.不还.应仪。各佛如来至真平等正觉无上之明。求之即得。犹若万物皆因地生。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犹众生所作非地不立。众祐又曰。群生处世。正使天帝仙圣巧黠之智。不睹斯经。不获四弃之定者。犹为愚蒙也。既有智慧。而复一心即近度世。此为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七五)

昔者比丘。饭毕澡漱。入深山丘墓间树下坐。叉手低头。一心灭念。内意心中消去五盖。五盖灭后。其心照然。冥退明存。顾愍天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伤其愚惑怀斯五盖。遏绝明善之心。消去五盖诸善即强。犹若贫人举债治生。获利还彼余财修居。日有利入。其人心喜。又如奴使免为良民。困病获瘳。九族日兴。牢狱重罪逢赦得出。又如重宝渡海历险还家见亲其喜无量。心怀五盖犹斯五苦。比丘见谛去离五盖。犹彼凡人免上五患。盖退明进。众恶悉灭。道志强盛即获一禅。自一禅之二禅。凡有三行。一曰勤仂。二曰数念。三曰思惟。自斯三事得成四禅。以一禅至二禅。以二禅之三禅。以三禅之四禅。四禅胜三禅。三禅胜二禅。二胜一。第一之禅。十恶退五善进。何谓十恶。眼乐色耳音鼻香口味身好。并上五盖谓之十恶。何谓五善。一计二念三爱四乐五曰一心。斯五善处内。第二之禅不计不念。制心内观。善行在内。不复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恶二行不复相干。心处在内唯有欢喜也。三禅之行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怕然寂寞。众祐各佛应仪曰。诸能灭欲净其心者。身终始安。第四之禅喜心去得寂定。一禅耳为声乱。二禅心为念乱。三禅心欢喜乱。四禅心为喘息乱。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七六)

菩萨志道。凡以几事。能令内净心一得禅。或见老者头白齿落形体变异。睹之意悟曰。吾后必然一心得禅。或睹病者身心困痛。犹被杖楚。怅然悟曰。吾后必然一心得禅。或睹众生寿命终讫。息绝熅逝。神迁身冷。九族捐之。远着外野。旬日之间胮胀烂臭。或为狐犬众鸟所啖。肌肉生虫。虫还食身。脓血恶露滂沱流地。骸骨解散。节节异处。足趺胫髀。尻脊胁臂。头齿髑髅。各自分离。道人念曰。夫生有死。人物犹幻。会即有离。神逝体散。吾岂得止独不如彼乎。睹之怆然。一心得禅。或见久死体骨消灭。泥土同尘。深自惟曰。吾体方尔。一心得禅。或以闻太山汤火之毒。酷裂之痛。饿鬼饥馑积年之劳。畜生屠剥割截之苦。存之愕然。一心得禅。或见穷冻饿死。或见履非之人为王法所戮。道人念曰。斯人遭患由无道志。吾不精进必复如彼也。一其心得禅。深惟内观。下即为屎尿所迫。上即为寒热所胁。觉身可恶。一心得禅。或见恶岁五谷不丰。民穷为乱更相挌战。死尸纵横。睹之怆然。吾不为道必复如之。一其心得禅。睹盛有衰荣财难保。少壮有老病寿犹电光。忆之愕然。一其心得禅。念佛巍巍相难双矣。皆由清净致为众祐。存之欣然。一其心得禅。念经深义。沙门高行。一其心得禅。惟身行善。前后积德。一其心得禅。惟愚所求违佛明法劳而益罪。诸天处世守戒奉斋。自致升天荣寿无量。一其心得禅。受佛深经反覆思之。为众训导。中心欢喜。一其心得禅。存忆众生有成辄坏。坏皆苦痛。惟之怆然。一其心得禅。众生之性莫能自保。来始之变。道人自惧。命尽卒至。或堕恶道。视世荣乐真伪如梦。志重醒悟。一其心得禅。诸食入口与涕唾浇灒。外好内臭化成屎尿。忆之可恶。一其心得禅。儿在母腹。初如凝粥。以渐长大。三十八七日。身体皆成。临生之难。多危少安。既生之后。诸病并进。或一或十或五十至百年。皆当老死无免斯患。惟己亦然。一其心得禅。有存即灭。寻之无处。三界皆空。志无贪慕。悲念众生不睹佛经。邪欲所蔽无知非常。誓愿拯济。一其心得禅。志成行高。怀四等心愍育众生。犹若慈母哀护幼儿。儿随辈熙戏。母以慈心行索。睹儿为泥尘所污。饥渴啼呼。睹儿若兹。悲泪抱归。洗浴衣食。身康心悦。慈母欢喜。爱摄徘徊不舍如前。道人慈悲爱护众生。踰彼慈母。教天下人蜎飞蚑行蠕动之类。奉佛睹经。亲沙门众。采执佛戒怀而行之。远离三恶。心念善。口言善。身行善。仰上三恶。永兴三善。长不令更太山、地狱、饿鬼.畜生穷苦险处。安以无极之福堂。寻复追诲。惧其处福为之憍荡。恣纵恶心还处三涂。亦荣禄之祸。非常苦空之变以诫之也。劝取无为。如彼慈母摄护之意也。思十六事。一其心得禅。何谓十六。喘息长短即自知。喘息动身即自知。喘息微着即自知。喘息快不快即自知。喘息止走即自知。喘息欢戚即自知。自惟万物无常喘息自知。万物过去不可追得喘息自知。内无所思弃捐所惟喘息自知。放弃躯命不弃躯命喘息自知。道人深思。有是即得是无是不得是。夫生必有老死之患。魂灵不灭即更受身。不生即无老。不老即无死。念是一其心得禅。道人以眼观世生死。但以十二因缘。念此一其心得禅。道人以五事自观形体。一曰自观面类数变。二曰苦乐数移。三曰志意数转。四曰形体数异。五曰善恶数改。是谓五事。数有变异犹如流水前后相及。念此一其心得禅。道人念禅当云何。目见死人自头至足。谛思熟视存想着心。行坐卧起饭饮万役。常念着心以固其志。得禅自在所念。譬如人炊数斛米饭欲知熟未。直取一米捻[〦/(火*羊*火)/火]视之。一米熟者明余者皆熟。道志若兹。心之回走。犹水之流。道人直念一事。心停意净。应仪真道。灭度可得。第一之禅。欲得应仪可得不。曰中有得者有不得者。何行能得。何行不得。于一禅中。有念有爱道则不成。天地无常。虚空难保。尽内秽垢。无贪爱念。志净如斯。应真可得。二三至四。执心当如一禅。志存一禅未得应仪。命终可趣。即上七天受寿一劫。在二禅终上十一天受寿二劫。处三禅终上十五天受寿八劫。处四禅终上十九天寿十六劫。道人自观内体恶露都为不净。发肤髑髅皮肌。眼瞬涕唾。筋脉肉髓。肝肺肠胃。心胆脾肾。屎尿脓血。众秽共合乃成为人。犹若以囊盛五谷也。有目潟囊。分别视之。种种各异。明人如此内观其身。四大种数各自有名都为无人。以无欲观乃睹本空。一其心得禅。道人深观别身四大。地水火风。发毛骨齿。皮肉五藏。斯即地也。目泪涕唾。脓血汗肪。髓脑小便。斯即水也。内身温热主消食者。斯即火也。喘息呼吸。斯即风也。譬如屠儿杀畜刳解别作四分具知委曲。道人内观分别四大。此地彼水。火风俱然。都为无人。念之志寂。一其心得禅。道人自觉喘息长短。迟疾巨细皆别知之。犹人削物自知深浅。念息如此。一其心得禅。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七七)

太子出游。王敕国内无令众秽当彼王道。太子出城。第二天帝。化为老人。当其车前。头白背偻。倚杖羸步。太子曰。斯人何乎。御使对曰。老人矣。何谓为老。曰。四大根熟。余命无几。太子曰。吾后亦当老乎。对曰。自古有老无圣免兹。太子曰。吾谓尊荣与凡有异。而俱不免。荣何益己。还宫存之。一心得禅。王问仆曰。太子出游观国喜乎。对曰。道观老叟。存世非常。心不为欣。王惧去国。重益乐人。惑之以荣华。乱之以众音。欲坏其道意令守尊位也。后复出游。王重敕曰。无令羸老在道侧也。前释复化为病人。体疲气微。肉尽骨立。恶露涂身。倚在门侧。曰。斯复何人。对曰。病人也。曰。何谓为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故获斯病。或愈或死。曰。吾亦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当更病乎。对曰。有身即病。无免斯患。太子曰。吾不免患。后必如之。还宫存之。一心入禅。后出。帝释复化为死人。舁担建旐。哀恸塞路。曰。斯复何人。对曰。死人。何谓为死。命终神迁。形骸分散。长与亲离。痛夫难处。太子曰。吾亦然乎。对曰。上圣之纯德。无免斯患。回车还宫。一心入禅。后复出游。之王田庐。坐树下睹耕犁者。反土虫出。或伤或死。鸟追食之。心中怆然。长叹曰。咄众生扰扰。痛焉难处。念之怅如。一心入禅。时日盛出照太子身。树为低枝不令日炙。王寻所之。遥睹无上圣德之灵。悲喜交集。不识投身。稽首为礼。太子亦俱稽首于地。父子辞毕。王还于宫。太子一心入禅。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七八)

太子初生。王令师相。师曰。处国必为飞行皇帝。捐国作沙门者。当为天人师也。王兴三时殿。春夏冬各自异殿。殿有五百妓人。不肥不瘦。长短无诃。颜华鲜明。皆齐桃李。各兼数伎。姿态倾贤。以乐太子。殿前列种甘果。华香苾芬。清净浴池。中有杂华。异类之鸟。鸣声相和。宫门开闭闻四十里。忠臣卫士徼循不懈。警备之鸟。鵁鶄鸳鸯惊鸣相属。太子年十七无经不通。师更拜受。王为纳妃。妃名裘夷。容色之华。天女为双。力势顿却六十巨象。至年十九。太子都合诸妓凡千五百人。共处一殿。极其伎乐。欲令疲卧可得舍去。天令乐人皆卧无知。太子靖思视诸伎人。犹木梗人。百节皆空。中如竹节。手足垂地。涕泪流出。口唾污颊。伏鼓乱头。乐人皆著名珰垂悬步摇华光。珠玑璎珞琨环杂巧。罗縠文绣上服御衣。琴瑟筝笛。笳箫乐器。纵横着地。警备之鸟及守卫者。顿瞑无识。太子以无蔽之眼遍观众身。还观其妃。头发髑髅。骨齿爪指。皮肤肌肉。脓血髓脑。筋脉心胆。脾肾肝肺。肠胃眼窌。屎尿涕唾。内视犹枯骨。外视犹肉囊。无一可贵。不净臭处睹之存忆令人吐逆。犹蓝假面文彩衣之熏香其表。以屎尿脓血满着其内。愚者信其表。明者睹其内。远之万里犹复闭目也。

太子睹之。若幻难可久保。处世假借。必当还主。卧者纵横。犹如死尸。愈不乐焉。一心得禅。从禅觉。仰视沸星。夜已向半。诸天侧塞。叉手作礼。华香众乐举头无量。太子睹诸天稽首。即说经曰。淫泆最恶。令人狂醉。谤正叹邪。以瞑为明。是故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不誉为善。当疾远之。反覆思惟。呼车匿曰。疾被鞬陟。重自惟曰。城门开闭闻四十里。云如之何。诸天佥曰敬诺。世尊。吾等御门令其无声。宫人无知。马蹄寂然不闻微声。太子上马。百亿帝释四百亿四大天王。天龙鬼神翼从导引。平治涂路。天乐咏歌。无上巍巍吾生遇哉。得睹灵辉消心尘劳。永世不衰。痛夫八难远尊可哀。重曰。遇哉吾等偶谐。马始出门。门即有声。马哽咽悲鸣。泪流交颊。诸天[袖-由 厭]王。一国无知。所以然者。欲令太子早得佛道。太子弃金轮王七宝之位。忍众苦度众生。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七九)

太子未得道时。取地槀草。于树下叉手正坐。弃众垢念。清其心。一其志。自念曰。今日为始。肌筋枯腐。于此不得佛者。吾终不起。菩萨即得一禅。二三至四禅。即于一夜得一术阇。知无数劫父母兄弟妻子九族。二夜之中得二术阇。自知无数劫贫富贵贱长短白黑。众生心中有念无念得无不知。三夜之中得三术阇。三毒都灭。夜向明时。佛道成矣。深自思曰。吾今得佛。甚深甚深难知难了。微中之微妙中之妙也。今佛道成得无不知。起至龙水所。龙名文邻。文邻所处。水边有树。佛坐树下曰。昔者锭光佛授吾尊决。当为释迦文佛。真如所闻。吾今得佛矣。自无数劫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明度。积功之愿。始今得极尊。作善福归不亡我功。佛适念之。便入禅度无极。佛在水边。光明彻照龙所居处。龙睹光影。鳞甲皆起。龙尝见三佛。拘娄秦佛。拘那鋡牟尼佛。迦葉佛。三佛得道。皆在此坐。明悉照龙所居。龙睹光明念曰。斯光与前三佛光影齐同。世间得无复有佛乎。龙大欢喜。出水左右顾视。睹佛坐树下。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光明奕奕过月踰日。相好端正如树有华。龙前趣佛。头面着地。绕佛七匝。身去佛四十里。以七头覆佛上。龙喜作风雨七日七夕。佛端坐不动不摇不喘不息。七日不食得佛。心喜都无有想。龙大欢喜。亦七日不食无饥渴念。七日毕风雨止。佛禅觉悟。龙化为梵志。年少鲜服。长跪叉手。稽首问曰。得无寒无热无饥无渴。功福会聚。众毒不加。处世为佛。三界特尊。岂不快哉。佛告龙曰。过去诸佛经说。众生离三恶道得为人快。处世闲居守道志快。昔者所闻今皆获快。处世怀慈不害众生快。天魔重毒皆歇快。惔怕无欲不慕荣快。于世得道为天人师。志空.不愿.无相之定。众欲之有身。还神于本无。长存之寂。永与苦绝。斯无上之快矣。龙稽首言。自今以后。自归佛归法。佛告龙。方有众圣其誓应仪欲除馑苦。亦当豫自归之。龙曰诺。自归除馑众。畜生之中归佛先化。斯龙为首。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八○)

佛行得小径。其边有树佛坐其下。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一心入定。有五百乘车过。佛时盛渴。告阿难曰。尔取水。吾欲饮之。曰属有五百乘车过。其水盛浊不可饮。又重敕曰。吾渴尤甚尔驶取水来。至再三。阿难曰。有溪名鸠对。清澄且美。可浴可饮。佛与阿难说斯未竟。时有一人名胞罽。师事逝心。逝心名罗迦蓝。胞罽睹佛灵辉。身色紫金。相好甚奇。古圣希有。心喜踰溢。拱手直进。稽首而曰。属有五百乘车由斯行矣。世尊宁闻见乎。曰不闻不见也。胞罽曰。世尊卧乎。曰吾坐禅得一心定。胞罽叹曰。如来无所著正真觉。玄深之定。乃至斯乎。车向者震国。躬污尘埃。志道无猗不闻不见。乾坤可动。斯志难倾。吾师在时。亦于道边树下得禅。时亦有五百乘车历其前。有人问曰。宁闻见乎。曰不闻不睹。其人曰。子时卧出乎。曰吾一其心得清净定故不闻。其人曰。罗汉道志深。乃如之乎。车历前。身污尘而不觉。其人睹彼志幽玄师事终年。胞罽曰。佛寂定无猗之志犹吾往师。自今日始终命。奉佛五戒为清信士敢履众恶。佛告胞罽。五百车声孰如雷震之响。对曰千车之声。犹不比雨之小雷。岂况激怒之霹雳乎。世尊曰。吾昔处阿谭县蓬庐之下坐。惟生死之本。暴风雨雹雷电霹雳。杀四特牛。耕者兄弟二人。其县黎民。观者甚众。吾时出经行。有一人至吾所。吾问之曰。众将何观乎。其人如事说之。人曰佛时何之。答曰。独在屋下。人曰。佛时卧乎。曰不。人曰。焉有寤而不闻乎。志道甚深。自今之后。愿师事世尊。奉五净戒为清信士。终身守真。胞罽闻之。心开结解。其喜无量。顾敕从者曰。内藏金织成衣有千领。择取妙者来。吾欲上佛。从者承命归家取来。胞罽自手以衣被佛身上。退稽首曰。自今愿世尊屈影灵。之吾乡诸清信士所。并顾下吾家。宗门巨细。各自亲身供养于佛。毕天地之寿以至恭之心。奉养天龙鬼神蜎飞蚑行蠕动之类者。不如一日饭一沙门。岂况无上正真佛乎。愿垂弘慈授吾无极之福。世尊曰大善。菩萨禅度无极道志如是。

(八一)

众祐自说。为菩萨时。名曰常悲。常悲菩萨。常流泪且行。时世无佛。经典悉尽。不睹沙门贤圣之众。常思睹佛闻经妙旨。时世秽浊。背正向邪。华伪趣利犹蛾之乐火。四等六度。永康之宅。而世废佛斯法。就彼危祸。以自破碎也。故为愁荒哀恸且行。往昔有佛名影法无秽如来王。灭度来久。经法都尽。常悲菩萨。梦见其佛为其说法云。慎无贡高。学士之行。去心恩爱之垢。无著六情之尘劳。无遗众爱毛发之大藏尔心内。诸念寂灭是为无为。菩萨从佛闻斯法。犹饿夫得甘食。其喜无量。心垢除入净定。即弃家捐妻子。入深山处闲寂。以山水果蓏自供。处山举手椎心哀号而云。吾生怨乎。不值佛世。不闻佛经。十方现在至真世尊。洞视彻听。皆一切知。恍惚仿佛晖靡不之。愿现尊灵。令吾睹佛。得闻弘摸大道极趣。哀声适讫。天神下曰。明士乃尔。莫复哀号。佛有大法。名明度无极之明。过去诸佛。今现在。甫当来皆由斯成。尔必索之诵习其文。怀识其义奉而行之。尔必得四无所畏、十种力、十八不共。身色紫金。项光无际。十方经道。尔为明主众圣之尊天人之师。应仪各佛所无有也。常悲菩萨仰视报曰。当由谁闻斯尊法乎。以何方便之何国土。厥师族名。天人报曰。尔自斯正东行。无念色痛想行识。无念苦乐善恶。耳目鼻口。身心吾我。及人往世所更。来世之事。无念地水火风空。青黄白黑都及众色。贪淫嗔恚。愚痴嫉妒。男女九族。左右前后高下迟疾。无念有佛无佛。有经道无经道。有贤圣无贤圣。空尔意绝众愿。尔之执心无违吾教。今睹明度无极圣典。常悲菩萨仰曰敬诺。终始戢之。天人重曰。精进存之。言竟忽然不现。菩萨受教。端心内净。东行索之。数日即止。深自思曰。吾宿薄祐。生不值佛。世无沙门。君臣愦愦。无知佛者明度无极。除冥尊师。去斯几里。未睹之顷。心中悲猛。举哀而行。精诚之至感于诸佛。上方佛来。飞在其前。身色紫金。相好绝圣。面若满月。项有日光。诸天翼从。宝帐华盖。作乐散华。叉手垂首。佛叹菩萨曰。善哉善哉。尔之快健。睹世希有。菩萨见佛。且喜且悲。稽首而曰。愿佛哀我断我系解吾结开吾盲愈吾病为吾说经。佛告之曰。三界皆空。夫有悉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若水泡。睹世皆然。尔其思之。吾为尔说经。端心谛听。慎无忘也。自是东行二万里。有国名揵陀越。诸菩萨城也。一国之内皆是上士无凡庸人。欲为说诸菩萨之德。劫数已尽。其德有余。至尊上德菩萨名法来。于彼诸圣犹星有月。怀诸经典。其明无限。敷演明度无极之经。反覆教人。诸菩萨有受经者诵者书者定经原者。尔往见焉。必为尔师。劝尔索佛。疾驰就之。自当为尔说内外明度无极景德。常悲菩萨。闻佛叹彼菩萨名德。心入法喜。得现在定。众想都寂。悉睹诸佛为己说明度无极之德。叹己精进索佛之勋。佥曰善哉。求佛之志尔为得之。吾于往昔始发意时亦皆然也。已逝.甫来.现在诸佛。皆如尔索矣。尔必得佛济一切生也。常悲菩萨从定寤。左右顾视不复视诸佛。即复心悲流泪且云。诸佛灵耀自何所来。今逝焉如。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八二)

昔有两菩萨。志清行净。内寂无欲。表如天金。去秽浊之群处山泽。凿石为室。闲居靖志。菅衣草席。食果饮泉。清净无为。志若虚空。四禅备悉得五通智。一能彻视无遐不睹。二能洞听无微不闻。三能腾飞出入无间。四能通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五能自知无数劫来宿命所更。梵释仙圣。诸天龙鬼。靡不稽首。处山泽六十余年。悲念众生展转愚冥。不睹为恶后有重殃。约情弃欲敬奉三尊。福至响应。必获其荣。二梵志者一名题耆罗。二名那赖。题耆夜兴诵经疲极卧出。那赖时亦诵经。误蹈题耆罗首。题耆即兴而曰。谁蹈吾首者。明旦日出一竿。破尔之首为七分善乎。那赖曰。误蹈尔耳。祝誓何重。凡器不行之类。尚有相触。岂况于人共处。终年而不误失乎。尔言常诚。明旦日出。吾首必为七分矣。吾当制日不令其出。遂尔不出。五日之间。举国幽冥。炬烛相寻。众官不修。君民惶惑。会群寮请道士。王曰。日之不出。其咎安在。道士之中有五通者曰。山中道士。两有微诤。故制日令不出耳。王曰。其诤有缘乎。道士具以本未为王说之。王曰。奈之何。答曰。王率群寮民无巨细。驰诣于彼稽首和解。彼必慈和。王即有诏如道士令。诣于山泽叩头曰。国丰民宁二尊之润。而今不和率土失所。其咎在我。黎民无过。愿赦之。那赖曰。王勤晓彼意。彼意解者吾放日矣。王之题耆罗所。宣那赖旨。王即曰。令彼以泥涂其首放日。泥首即破为七分。那赖无为。王臣黎民靡不欣怿。两道士为王广陈治国。当以四等无盖之慈。劝奉五戒载十善而行。王及臣民。佥然受戒。王还国有诏曰。人无尊卑带五戒十善经。以为国政。自斯之后。王润逮草木。忠臣诚且清让。父法母仪室家各尚。守道贞信。家有孝子。众祐曰。两菩萨睹其国主不知三尊。臣民愦愦邪见自蔽。犹冥中闭目行。愍其徒死不睹佛经。故为斯变欲其睹明也。佛告诸比丘。那赖者吾身是。题耆罗者弥勒是。菩萨禅度无极一心如是。

End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菩萨乘: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什么是六度?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汝州南院(慧颙)禅师语要师讳慧辂。河北人也。上堂云: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有僧问:赤肉团上壁立千仞。岂不是和尚语?师云:是。僧便掀倒禅床。师云:你看这瞎汉乱做。僧拟议。师便打趁出院。上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怀让禅师第二世四十五人。马祖法嗣十八人见录。知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洪州泐潭常兴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定州柏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七卷

五灯会元 第七卷◎青原下二世○石头迁禅师法嗣△天皇道悟禅师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婺州东阳张氏子。神仪挺异,幼而生知。年十四,恳求出家,父母不听。遂损减饮膳,日才一食,形体羸悴。父母不得已而许之,依明州大德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七卷

碧岩录 第七卷⊙碧岩录第六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还他本分宗师。定龙蛇别缁素,须是作家知识。剑刃上论杀活,棒头上别机宜则且置,且道独据寰中事一句作么生商量?试举看。举,风穴垂语云:若立一尘,家国兴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七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七到南康军开堂。于知府手中接得疏示众云。见么。当阳显示直截现成。百匝千重七通八达。一一宗师巴鼻。头头向上宗乘。直下承当犹较些子。茍或未证。却请僧正重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七卷

祖堂集 第七卷祖堂卷七夹山夹山和尚嗣花亭,在澧州。师讳善会,姓廖氏,汉广岘亭人也。受业龙牙山,依年受戒于荆门。后通经论,时称学海聪辩天机。初曾京口已转法轮,后因道吾指,参承花亭,密契玄关,便栖夹岫。师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天台韶国师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赵朴初答:什么叫做六度?

赵朴初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七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七卷往生人王第五乌苌国王乌苌国王。平日雅好佛法,曾经告诉随侍身旁的臣子说:我为一国之王,虽然享福受乐,但是不能免于无常。听说西方有极乐净土,可以栖息心志,我现今应当发愿,求生彼国。从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三)

六度集经卷第五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忍辱度无极章第三(此有十三章)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若睹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嗔恚处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二)

六度集经卷第三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布施度无极经(此有十二章)(一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昔者有国王号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国。民无怨心。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四)

六度集经卷第七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禅度无极章第五(此有九章)(七四)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著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妖邪事。眼睹华色心为淫狂。去耳声

净土经论:六度集经(一)

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卷第一六度集经卷第二六度集经卷第三六度集经卷第四六度集经卷第五六度集经卷第六六度集经卷第七六度集经卷第八六度集经简介六度集经,共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