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七卷 续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8:56

第七卷 续高僧传

义解篇三正纪十附见四。

陈杨都宣武寺释洪偃传一。

陈杨都兴皇寺释法朗传二。

陈杨都不禅众寺释慧勇传三。

陈杨都大彭城寺释宝琼传四(明解)

陈杨都白马寺释警韶传五。

陈钟山耆阇寺释安廪传六。

陈摄山栖霞寺释慧布传七(僧诠玄辩)

周渭滨沙门释亡名传八(僧琨)

魏邺下沙门释道竉传九。

齐彭城沙门释慧嵩传十。

释洪偃。俗姓谢氏。会稽山阴人。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梁衡阳王闻而器之。引为僚友。偃风神颖秀弱龄悟道。昼读经论夜讽诗书。良辰华景未尝废学。自尔幼而聪敏。州里称焉。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后值龙光寺绰法师。便委心受业。特加赏接。以为绝伦。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二三年中便尽幽奥。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举厝闲雅词吐抑扬。后学旧齿稽疑了义。横经荷笈虚往实归。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勇气无前任其披解。宿望弘量因循旧章。偃属思云霄曾无接对。见忤前达不能降情。自是来学有隔。听者疏焉。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间以寻缃阅史。广求多见。秋水春台清文迥出。壮思云飞英词锦烂。又善草隶见称时俗。纤过芝叶媚极银钩。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当时英杰皆推赏之。梁太宗之在东朝。爱其俊秀。欲令还俗引为学士。偃执志不回故弗能致。会武帝发讲重云。延德肆问。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抗言高论精理入神。帝赏叹久之。莫不瞩目。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佥服其高亮也。及引进后堂。加优其礼。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因避地于缙云。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侣。遂越岭逃难。落泊驰滞曾无安堵。梁长沙王韶镇郢。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上流阻乱。便事东归。因怀自静有顾林泉。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历览山水。美其迻迟。登吴升平亭赋诗曰。萧萧物候晚。肃肃天望清。旅人聊杖策。登高荡客情。川源多旧迹。墟里或新名。宿烟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独游乏徒侣。徐步寡逢迎。信矣非吾托。赏心何易并。遂泛浪岩峰。有终焉之志。葺修寺宇结众砺业。逮陈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辅旧僧累相延请。乃顾山众曰。吾勤苦积学五十余年。事故流离未遑敷说。今时来不遂。何谓为法亡身乎。以天嘉之初出都。讲于宣武寺。学徒又聚莫不肃焉。虽乐说不疲。而幽心恒结。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时又引笔赋诗曰。杖策步前岭。褰裳出外扉。轻萝转蒙密。幽迳复纡威。树高枝影细。山昼鸟声希。石苔时滑屣。虫网乍粘衣。涧旁紫芝晔。岩上白云霏。松子排烟去。常生寂不归。穷谷无还往。攀桂独依依。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崔子武等。擅出境之才。议其瞻对。众莫能举。世祖文皇。以偃内外优敏可与杭言。敕令统接宾礼。枢机温雅容止方棱。敷述皇猷光宣帝德。才词宏逸辩论旁驰。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帝嗟赏厚惠更倍恒度。皆推以还公。一无所纳。是岁旧疾连发。听者复疏。止于小室许有咨问。怀不能已情有斐然。乃着成论疏数十卷。剖发精理构思深剧。疾转沉笃功不克就。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神气不昧。命弟子曰。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贪我则惜落一毛。贪他则永无厌足。至于身死之后。使高其坟重其墎。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而皇甫谧杨王孙。微得我意。虽知会归丘壤。而未知初度之心。今冥目之后。以此脯腊鄙形。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此之微心亦趣菩提。物莫不共矣。言毕合掌。终于宣武寺焉。春秋六十有一。知与不知咸怀恻怆。即以其月二十二日。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然偃始离俗迄于迁化。唯学是务。俭节扫衣弗事华广。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缀述篇章随手散失。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余卷。值乱零失犹存八轴。陈太建年。学士何隽上之。封于秘阁。

释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也。祖奉叔齐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父神归梁员外散骑常侍沛郡太守。朗托生之始。母曰。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入怀。梦中如言。身与空等。既而觉寤。四体轻虚有异恒日。五辛杂味因此悉断。爰在龆龀卓出凡童。孝敬纯备志操贞立。家雄六郡气盖三边。少习军旅早经行阵。俭约治身。宠辱无能移也。俄而假节宁远将军徐子彦北伐。门设长戟坐休大树。惟曰。兵者凶器身曰苦因。欲海邪林安能觉者。年二十一。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于青州入道。游学杨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论竹涧寺靖公毗昙。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所以天口之侣藏耳之宾。心计目览莫不奔竞。但以鹫山妙法群唱罕弘。龙树道风宗师不辍。前传所纪。摄山朗公。解玄测微世所嘉尚。人代长往嗣续犹存。乃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门论并花严大品等经。于即弥纶藏部探赜幽微。义吐精新词含华冠。专门强学课笃形心。可谓师逸功倍。于斯为证。永定二年十一月。奉敕入京住兴皇寺。镇讲相续。所以花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擿义理征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清穆易晓。常众千余福慧弥广。所以听侣云会挥汗屈膝。法衣千领积散恒结。每一上座辄易一衣阐前经论各二十余遍。二十五载流润不绝。其间兴树四部。两宫法轮之华当时莫偶。以太建十三年岁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迁神寺坊。春秋七十有五。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之西岭。初摄山僧诠受业朗公。玄旨所明惟存中观。自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清言。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爰初誓不涉言。及久乃为敷演。故诠公命曰。此法精妙识者能行。无使出房辄有开示。故经云。计我见者莫说此经。深乐法者不为多说。良由药病有。以不可徒行。朗等奉旨无敢言厝。及诠化往。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俱禀神略。勇居禅众辩住长干。朗在兴皇。布仍摄领。福门宏敞慧声遐讨。皆莫高于朗焉。然辩公胜业清明。定慧两举。故其讲唱兼存禅众。抑亦诠公之笃厉也。然其义体时与朗违。故使兴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布勇两公见于别纪。昔梁天监十年六月七日。神僧宝志记兴皇寺云。此寺当有青衣开士广弘大乘。及朗游学之时初服青纳。及登元席乃与符同。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颇识归心。昔梦寺内有幡花天伎侧塞殿堂。缁素法众充仞筵席洎朗来仪创会公私斋讲。又盛符焉。又十二年五月七日。帐下净人解斋失晓。朗夜扣合催之。而洪钟自响。良久不绝。故其祯祥早着。其例此也。东朝于长春殿义。集副君亲摇玉柄。述朗所竖诸师假名义。以此荣称。岂惟释氏宗匠。抑亦天人仪表。故其所获檀嚫。充造经像修治寺塔济给穷厄。所以房内畜养鹅鸭鸡犬其类繁多。所行见者无不收养。至朗寝息之始。皆寂无声。游观之时鸣吠喧乱。斯亦怀感之致矣。侍中领军庐陵王。声懋权衡资承戒约。遂仰奏承华为之铭颂。其墓志文。太子詹事济阳江总。故陈主叔宝。时在春宫。为之颂曰。洪源远来传芳馥蕙。君子哲人英芬是继。朱旄既杖青组仍曳。纫虎戎印珥貂狄制。功可冠军业非出世。揖彼声色超此津济。津济伊何裂断网罗。忍衣早记乘楼夜过。航斯苦海涸此爱河。非此智士孰寄宣扬。法云广被慧日舒光。既权衡橹自辟金汤。梦齐鼓说应异钟霜。识机知命同彼现病。夙心栖遁度脱难竟。化缘已矣乃宅丘阱。智炬寂灭颓岩辽夐。辽夐空岑摇落远墅。弦余月暗雾暧松深。香灭穷垄幡横宿林。切切管清遥遥鼓声。野烟四合孤禽一鸣。风凄呗断流急寒生。神之净土形沈终古。勒此方坟用旌兰杜。

释慧勇。厥姓桓氏。其先谯国龙亢人也。祖法式尚书外兵钱唐令。因此遁迹于虎丘山。后仍寓居吴郡吴县东乡桓里。父献弱龄早世。母张氏尝梦。身登佛塔获二金菩萨。俄育二男。并幼而入道。长则慧聪。勇其次也。初出杨都。依止灵曜寺则法师为和上。锐志禅诵治身蔬菲。随方受业不事专门。岂非版金成宝方资铣镂瑄玉有美必待刮摩诚有由矣。年登具戒。从静众寺峰律师。游学十诵。有龙光寺僧绰建元寺法宠。并道秀域中声高梵表。乃服膺坐右禀宗成实。刻情砥砺寝食忘疲。苦思沉沦坑岸斯坠。弥历寒暑博习大成。至年三十法轮便转。自此远致学徒盛开讲肆。高视上京郁为翘采。专讲论文将十许遍。俄而梁季倾覆人百沸腾。每思遁世莫知其所。于时摄山诠尚。直辔一乘横行山世。随机引悟有愿遵焉。尝行报恩寺前忽见人云。从摄山来授竹如意俄失。谓勇曰。寻当如意。俄失踪迹。信宿之间又有漆函。盛三论一部置房前窗上。寻究莫知来也。欣兹嘉瑞锐勇难任。因此拂衣里昙菅匀??F谏穹愙ぁ7瞧笄偬ㄖ?隆P蘅障盎邸?佔妨衷吨?纭1阃V构鬯隆3??┵┤缫病Z故ν?阅昶凇R寮媸τ选R忠喙?鹣嘈场1?洞?嬷?疽病W源搜载渍戮洳蛇⑾Nⅰ7藏适途??话?佟4蠓ɑ翊?谘墒抢怠L旒挝迥辍J雷嫖幕省G虢灿谔??睢0俦倬叱隆F咧谙梯汀>把鲋?补鄯缂条嘤蜗⒅?楦接俺扇骸W源松???跻印W〈箪?谒率?邪嗽亍<霸旖蔡靡病C湃颂?戮??蝗铡=屿C飞轩制置弘敞题曰般若之堂也。以至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遘疾。少时平旦神逝。春秋六十有九。然其大渐之时神容不变。经宿顶暖。众皆异之。至六月六日。窆于摄山西岭。自始至终。讲花严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智论中百十二门论。各三十五遍。余有法花思益等数部不记。又早舍亲爱。弱而贞苦。文章声辩时所高之。爰至启手启足不淄不涅。寔象教之栋梁。精义之林薮。弟子等追深北面之礼。镌石碑之。其文侍中尚书令济阳江总制。

释宝琼。姓徐氏。本惟。东莞避难辞莒。后居毗陵曲阿县焉。祖邕齐右军。父僧达梁临川王咨议。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琼洁润山水峰澜早被。身长七尺五寸。背胛龙文。口三十九齿。异相奇挺。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少鄙锦裳便欣毳服。绮年出俗。师事沙门法通。通初见而嗟重。深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过志学。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窃疑词富兼骇唱高。及移听南涧仙师。研精数论。名解映彻洞殚义窟。仙尝览琼私记。三复嗟赏。后于高座普劝写之。自尔门徒传写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岁便为法主。仍与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选扬名德分寄弘道。琼之高义简在帝心。爰降纶绂入寿光殿。言重茂林更轻云阁。便辞还乡之建安寺。上黄侯哗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师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云。建安伽蓝白龙出现。奔排到寺惟见琼讲。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骤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华开导。乘桴之叹令人太息。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僧正慧令。切难联环。琼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令乃引远公旧责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不思造业安得精固。令闲举止雅音调。宾主相悦殊加称尝。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风情言扇俗。搢绅学者必兼文义。所以屡开理教。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憓飞上席。解颐利齿木舌锋牙?塞骈罗烟随雾涌。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衣簪满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恭息世谟。蔬菲好学。后进英华随父共听。偏深玄义遂讲涅槃。传瓶不失于兹乃验。未仍入道奄至无常。顶暖信宿手屈三指。复与诸天飞下住宅。对父谈话宛若平生。褒赞出家称扬法利。俄将翼从凌虚而没。留香在室经日不消。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诚难测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荡有陈建业。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数引金言频开玉谍。降狎言笑询访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梦朱衣神。礼而谏曰。波若多难。仰祈疾讲。频尔数转词逾恳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见催经余一卷。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雷雹已响。还才至寺骤雨便零。震动云雷一时都尽。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陈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历礼异弥深。郁下丝纶。为京邑大僧正。辞让虽切敦喻更隆。乃顾当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刹寺如林义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杂。惟调水乳罕和盐梅。多没象泥终枯鸟树。乃镇之以清净。驭之以无为。篇禁不烦遮罚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肃。道俗称之益敬。七众日用而不知。四远钦风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屡陈表退去而复升。始终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翼卫亚于王公。服玩陈于郑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庑。琼临已来顿祛前政。自营灵寿惟从息慈。坏色蔽身尼坛容膝。萧然率尔有位若无。朝野嘉其真素。同侣美其如法。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古人有言。匪驰令誉孰动殊方。其见贤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才觉不豫。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少而共学声德齐扬。尔夕神人忽来报曰。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终。遗诫掩坎不烦铭志。春秋八十一。有诏慰焉。丧事所须随由资给。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荣饰。终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皂素惊嗟郊垌失色。初琼入京将临法席。既无人识不许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超闻未许。见而骇曰。此少俊当绍吾今位。法门所托何虑无房。即命寺纲忻然处置。及孝宣请讲太子常迎。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末为大将军章照达讲。通感亦然。又非测也。然其厚德容众。鸣谦俭约。出处无忤。言行无择。克壮不休孜孜讲道。吐音遥奕发义昭彰。或遇勍手时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歝。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帷屏罔设饰用不置。腊岁参谒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荣供。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绾司存而无事也。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月落参横清诵无逸。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迹怠心勤外和内秘。宣扬之暇。绰有余闲。兼采玄儒每穷子史雕虫[葶-丁 呆]隶体物摛玄。并入性灵悉能该洽。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凡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讲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讲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余有大乘义十卷。法花维摩等经。并著文疏。故不备载。布在州邑。兄孙普光。承藉风训立履贞确。思慕平昔追攀日永。与同学道庄明解。树碑于金陵之旧墟。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庄入室驰声见于别纪。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测。

释警韶。姓颜氏。会稽上虞人。学年入道。事叔僧广以为师范。广律行贞严。当时领袖。初韶游都听讲。便能清论。年登冠肇还乡受戒。护持奉信如擎油钵。有沙门道林。请留乡土。乃梦韶舌相广长。而欲将断。既寤深惟。留恋斯成坠失。愧悔前请便劝出都。于即大弘法化传灯不绝。即庄严旻公之遗绪也。次禀龙光僧绰。乃是开善琼支末。又探习三藏广综众家。年二十三讲大品经。味法当时磨肩溢道。后还建元晋陵等寺敷演经论。解冠群宗。韶乃愿年四十长就讲说。而学侣相顾不胜钦尚。时年三十有九。为建元寺讲主。临终遗令传法。韶遵崇余烈即坐演之。受业之宾有逾师保。梁简文邵陵及岳阳等。大相钦重归承训诲。从危难后世改情浮。乃往豫章将通道务。时逢豫州黄司空等。素情所仰请为戒师。会外国三藏真谛法师。解该大小行摄自他。一遇欣然与共谈论。谛叹曰。吾游国多矣。罕值斯人。仍停豫都为翻新金光明并唯识论及涅槃中百句长解脱十四音等。朝授晚传。夜闻晨说。世谚。泻瓶重出。知十再生者也。梁乐阳王于荆立位。遣信远迎。楚都弘法。韶念报地之重。来敕遂乖。陈武定天文皇嗣业。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戒范承仰优礼弥隆。天嘉四年有会稽慧藻同泰道伦等二百余人。连署请韶。长讲于白马寺。广弘传化十有余年。既登耳顺。便令慧藻续讲。躬往瓦官宴坐少时。法门深妙。时沙门智顗。定慧难踰人神颇测。静叹精利事等夙成。共诸前学频请重讲。留意绵久以疾辞之。又为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请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说维摩。龙光寺中广敷成实。亦得数年成诸学肆。未辞朽老归志山林。乃入幽岩自靖十有余载。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时。右胁而卧神虑澄然终于开善寺春秋七十有六。其月十六日窆于钟岭独龙之山。所讲成实论五十余遍。涅槃三十遍。大品四十遍。新金光明三十余遍。维摩天王仁玉等经遍数。繁乱不纪广叙。

释安廪。姓秦氏。晋中书令靖之第七世也。寓居江阴之利成县焉。考王妙思滔玄怡心届寂。乃制入神书一首洞历三卷。青乌之道莫不传芳。廪幼而聪颖独悟不群。十三偏艰。孝知远近。断水骨立。闻者涕零。古人有言。知子父也。乃摄以典教。业遂多通。而性好老庄。早达经史。又善太一之能。并解孙吴之术。是以才艺有功文武清播。仍欲披榛问隐荜门圭窦。而虚怀机发体悟真权。年二十五启敕出家。乃游方寻道。北诣魏国。于司州光融寺容公所采习经论。容律训严凝肃成济器。并听嵩高少林寺光公十地。一闻领解顿尽言前。深味名象并毕中意。又受禅法悉究玄门。请业之徒屡申弘益。在魏十有二年。讲四分律近二十遍。大乘经论并得相仍。梁泰清元年始发彭沛。门人拥从还届杨都。武帝敬供相接。敕住天安。讲花严经。标致宏纲妙指机会。值梁运既终法轮停转。洎大陈御寓。永定元年春乃请入内殿。手传香火接足尽虔。长承戒范。有敕住耆阇寺。给讲连续。既会夙心遂欣久处。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开讲大集。乐说不穷重筵莫拟。孝宣御历。又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阐化涉劳因以遘疾。至德元年建寅之月迁化于房。皇心恻悼[賵-目 月]赠有嘉。即以其月窆于开善之西山。春秋七十有七。门人痛其安放。士庶失其归依矣。

释慧布。姓郝氏。广陵人也。少怀远操。性度虚梗。年十五处于江阳。家门军将。时有戎役。因愿领五千人为将清平寇塞。岂不果耶。众伟其言。十六遭兄亡。悟世非常。思解俗网。亲眷知有武略咸不许之。二十有一方从本愿。既蒙剃落便入杨都。从建初寺琼法师学成实论。通假实之旨。物议所归。而布恨斯至理未尽怀抱。承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声誉远闻。乃往从之听闻三论。学徒数百翘楚一期。至于洞达清玄妙知论旨者。皆无与尚。时号之为得意布。或云思玄布也。故诠之解难。听者似解而领悟犹迷。及依言领通、而构难疏略。致使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布而为答。时人为之语曰。诠公四友。所谓四句朗。领语辩。文章勇。得意布。布称得意最为高也。后于大品善达章中悟解大乘。烦恼调顺。摄心奉律威仪无玷。常乐坐禅远离嚣扰。誓不讲说护持为务。末游北邺更涉未闻。于可禅师所暂通名见。便以言忤其意。可曰。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乃纵心诸席备见宗领。周览文义并具胸襟。又写章疏六驮。负还江表。并遣朗公令其讲说。因有遗漏重往齐国。广写所阙赍还付朗。自无所畜。衣钵而已。专修念慧独止松林。萧然世表学者欣慕。尝造思禅师与论大义。连彻日夜不觉食息。理致弥密言势不止。思以铁如意打案曰。万里空矣。无此智者。坐中千余人同声叹悦。又与邈禅师论义。即命公之师也。联绵往还三日不绝。邈止之叹其慧悟遐举而卑身节行不显其美。梁太清末。侯景作乱。荒馁累年三日失食。至第四日有人遗布饭。而微以猪肉覆之。虽腹如火然。结心不食。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滥。又曾患脚气。医令服薤。自此至终常陈此罪。或见诸人乐生西方者。告云。方土乃净非吾愿也。如今所愿化度众生。如何在莲花中十劫受乐。未若三途处苦救济也。陈至德中。邀引恭禅师。建立摄山栖霞寺。结净练众江表所推。名德远投禀承论旨。时为开滞理思幽微。不为僧师不役下位。常自缝洗六时无阙。才扣揵捶已居众首。端坐如木见者懔然。名闻光远请谒如市。陈主诸王并受其戒。奉之如佛。末以年暮不参众食。敕给其乳牛。而布回充入众。茕茕谨摄实高僧焉。年七十与众别云。布命更至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愿生边地无三宝处为作佛事去也。幸各好住愿努其力。于是绝谷不食命将欲断。下敕令毉诊之。缩臂不许。沈皇后欲传香信。又亦不许。临终遗诀曰。长生不喜夕死无忧。以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也。诸有学士徒众并委恭禅师。吾无虑矣。以陈祯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栖霞。终后手屈三指。捋之虽伸还屈。乃至林中一月犹尔。未终前大地连动。七日便卒。移尸就林。山地又动。太史奏云。得道人星灭矣。时以当之。初将逝告众前云。昨夜二菩萨见迎。一是生身。一是法身。吾已许之。寻有诸天又来迎接。以不愿生故不许耳。流光照于侃禅师户。侃怪光盛出户见。二人向布房中不知是圣也。旦往述之。恰然符合。言已端坐而化。有见鬼者。望见幡花满寺光明腾焰。不测其故。入山视之。乃布公去世。

释亡名。俗姓宗氏。南郡人。本名阙殆。世袭衣冠称为望族。弱龄遁世永绝妻孥。吟啸丘壑任怀游处。凡所凭准必映美阮嗣宗之为人也。长富才华乡人驰举。事梁元帝深见礼待。有制新文帝多称述。而恭慎慈敬谦静为心。每从容御筵赐问优异。及梁历不绪。潜志玄门远寄汶蜀脱落尘累。初投兑禅师。兑亦定慧澄明声流关邺。名乃三业依凭四仪恭仰。雕纯假于禅诵兴虑着于篇什。预有学徒问道无倦。会周氏跨有井络。少保蜀国公宇文俊镇之。往爱贤才重其德素。礼供殊伦声闻台省。后齐王续部伏敬日增。任满还雍遂勒归谒。帝劳遗既深。处为夏州三藏。朝省以名文翰可观元非玄侣而冥德没世。将征拔之。测其器宇有经国之量。朝省总议。或以威恩加之。或以情异转之。然名雅亮卓然曾无易节。天和二年五月。大冡宰宇文护遗书曰。言念钦属未叙企积。道体休豫无亏虑耶。盖能仁处世志存匡救。非先轮回独尚兹善。既道亚生知才高七步。岂虚缁染沈流当涂。但灵廓妙理三业同臻。冀思莫二。皂白非感耳。怖解偏执赞我时朝。匪惟真俗俱抽。亦是彼我一贯。故令往白。念报雅怀。名答云。辱告深具怀抱。寒暑异域苦乐殊心。辄略常谈且陈事实。贫道禀质丑陋。恒婴疾恼因伛成恭。惟道是务不曾栖息。五十二年。自舍俗缘十有五载。万人归国皆停都邑。羸病一僧独流荒裔。无罪可罚无能可使。百虑九思是所未喻。文多不载。又列六不可十叹息。援据事叙纶贯始终。书略。结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死则铁钳拔之。洋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闇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岩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任力行道随缘化物。斯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护得书体其难拔。乃与书迎还云。法师秉心弥固栖游世表。玄圭启运。不屈伯夷之节。苍精得历。岂捐嘉遁之志。今遣往迎名达咸阳。贵游奉谒。隆礼厚味弥增常限。以称谓广流藏景难伏。誓当栖玄后德。便闲放无累。乃着宝人铭曰。余十五而尚属文。三十而重势位。值京都丧乱冠冕沦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乃喟然叹曰。夫以回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烬灭。定知世相无常浮生虚伪。譬如朝露其停几何。大丈夫生当降魔死当饲虎。如其不尔。修禅足以养志。读经足以自娱。富贵名誉徒劳人耳。乃弃其簪弁剃其须发。衣纳杖锡听讲谈玄。战国未宁安身无地。自厌形骸甚于桎梏。思绝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经曰。如说行者乃名是圣。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曰。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至于颜回好学勤改前非季路未修惧闻后语。功劳智扰役神伤命。为道日损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死灰其虑降此患累以求虚寂。乃作绝学箴文。名息心赞。拟夫周庙。其铭曰。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九缄其身铭其膺曰。古之摄心人也。诫之哉诫之哉。无多虑无多知。多智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祸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末在本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视于色莫听于声。闻声者聋。见色者盲。一文一艺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弊。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必损毙。邪经终迷修涂永泥。莫贵才能是曰惛懵。洿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隆舒污卷其用不恒。内怀憍伐外致怨憎。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之丑。凡谓之吉圣以之咎。赏悦暂时悲忧长久。畏影畏迹逾走逾剧。端坐树阴迹灭影沈。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何胜何劣何重何轻。何贱何辱何贵何荣。澄天愧净皦日惭明。安夫岱岭固彼金城。敬诒贤哲斯道利贞。又着至道论淳德论遣执论去是非论影喻论修空论不杀论等。并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不存粉墨。有集十卷盛重于世。不知所终。有弟子僧琨性沉审善音调。为隋二十五众读经法主搜括群籍采摭贤圣。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有三十卷。披帙一阅俱览百家。亦新学之宗匠者矣。后于曲池。造静觉寺。每临水映竹。体物赋诗。有篇什云。

魏邺下沙门释道宠传。

释道宠。姓张。俗名为宾。高齐元魏之际。国学大儒雄安生者。连邦所重。时有李范张宾。齐鏕安席。才艺所指莫不归宗。后俱任安下为副。年将壮室。领徒千余。至赵州元氏县堰角寺侧。即今所谓应觉是也。从寺索水。沙弥持与。问具几尘方可饮之。素不内涉罔然无对。乃以水浇面。宾大恧谓徒属曰。非为以水辱我。直显佛法难思。吾今投心此道。宜各散矣。即日于寺出家。寺法入道三年历试。以宾聪明大博不可拘于常制。即日便与具戒。遂入西山广寻藏部。神用深拔慨叹晚知。魏宣武帝崇尚佛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极殿。勒那摩提在大极殿。各有禁卫不许通言。校其所译恐有浮滥。始于永平元年至四年方讫。及勘仇之。惟云。有不二不尽。那云。定不二不尽。一字为异。通共惊美若奉圣心。宠承斯问。便诣流支访所深极。乃授十地典教三冬。随闻出疏。即而开学。声唱高广。邺下荣推。时朝宰文雄魏收邢子才杨休之等。昔经宠席官学由成自遗世网形名靡寄。相从来听皆莫晓焉。宠默识之。乃曰。公等诸贤既称荣国。颇曾受业有所来耶。皆曰。本资张氏厌俗出家。宠曰。师资有由今见若此。乃曰。罪极深矣。初聆声相寔等昔师。容仪顿改致此无悟。于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悲庆相循。遂以闻奏。以德溢时命义在旌隆。日赐黄金三两尽于身世匠成学士堪可传道千有余人。其中高者。僧休法继诞礼牢宜儒果等是也。一说云。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菩提三藏惟教于宠。宠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凭范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当现两说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今则阙矣辄不繁云。

齐彭城沙门释慧嵩传。

释慧嵩。未详氏族。高昌国人。其国本沮渠凉王避地之所。故其宗族皆通华夏之文轨焉嵩少出家聪悟敏捷。开卷辄寻便了中义。潜蕴玄肆尤玩杂心。时为彼国所重。嵩兄为博士。王族推崇。雅重儒林未钦佛理。睹嵩英鉴劝令反俗。教以义方。嵩曰腐儒小智未足归赏。固当同诸糟粕。余何可论。兄频遮碍。乃以易林秘隐问之。嵩初不读俗典。执卷开剖挺出前闻。兄虽异之殊不信佛法之博要也。嵩以毗昙一偈化令解之停滞两月妄释纷纭。乃有其言全乖理义。嵩总非所述。聊为一开。泠然神悟。便大崇信佛法。博通玄奥。乃恣其游涉。于时元魏末龄大演经教。高昌王欲使释门更辟。乃献嵩并弟。随使入朝。高氏作相深相器重。时智游论师世称英杰。嵩乃从之听毗昙成实。领牒文旨信重当时。而位处沙弥更摇声略。及进具后便登元座。开判经诰雅会机缘。乃使锋锐[利-禾 京]敌归依接足。既学成望远本国请还。嵩曰。以吾之博达。义非边鄙之所资也。旋环邺洛弘道为宗。后又重征。嵩固执如旧。高昌乃夷其三族。嵩闻之告其属曰。经不云乎。三界无常诸有非乐。况复三途八苦由来所经何足怪乎。及高齐天保革命惟新。上统荣望见重宣帝。嵩以慧学腾誉。频以法义凌之。乃徙于徐州为长年僧统。仍居彭沛大阐宏猷。江表河南率遵声教。即隋初志念论师之祖承也。以天保年。卒于徐部。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七卷○汝州南院(慧颙)禅师语要师讳慧辂。河北人也。上堂云:赤肉团上壁立千仞。有僧问:赤肉团上壁立千仞。岂不是和尚语?师云:是。僧便掀倒禅床。师云:你看这瞎汉乱做。僧拟议。师便打趁出院。上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七卷怀让禅师第二世四十五人。马祖法嗣十八人见录。知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洪州泐潭常兴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晖禅师。定州柏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