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七十八卷 大智度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8 08:20

第七十八卷 大智度论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经作愿乐随喜品)

【经】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出一切众生之上,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是诸众生闻是萨婆若信者,得人中之善利,寿命中最,何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是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其余众生应当愿乐。

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华而散佛上,发是言:以此福德,若有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令此人具足佛法,具足一切种智,具足自然法;若求声闻者,令具足声闻法。世尊,若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我终不生一念令其转还,我亦不生一念令其转还堕声闻、辟支佛地。世尊,我愿诸菩萨倍复精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众生生死中种种苦恼,欲利益安乐一切世间天及人、阿修罗,以是心作是愿:我既自度,亦当度未度者;我既自脱,当脱未脱者;我既安隐,当安未安者;我既灭度,当使未入灭度者得灭度。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于初发意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于久发意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于阿鞞跋致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随喜心,得几许福德?

佛告释提桓因:憍尸迦,四天下世界,可称知斤两,是随喜心福德不可称量。

复次,憍尸迦,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可称知斤两,是随喜心福德不可称量。

复次,憍尸迦,三千大千世界满中海水,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滴取海水,可知滴数,是随喜心福德不可数知。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众生心不随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皆是魔眷属;诸心不随喜者,从魔中来生。何以故?世尊,是诸发随喜心菩萨,为破魔境界故生,是故欲爱敬三尊者,应生随喜心;随喜已,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一不二相故。

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若有人于菩萨能如是随喜回向者,常值诸佛,终不见恶色,终不闻恶声,终不嗅恶香,终不食恶味,终不触恶触,终不随恶念,终不远离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亲近诸佛种善根。何以故?善男子、善女人为无量阿僧祇初发意菩萨诸善根随喜回向;为无量阿僧祇第二地、第三地乃至第十地、一生补处诸菩萨摩诃萨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善根因缘故,疾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憍尸迦,以是因缘故,善男子、善女人于初发意菩萨善根,应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心非离心;于久发意、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心非离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心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见是心如幻不?

不也,世尊。我不见幻,亦不见心如幻。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无幻,亦无心如幻,汝见是心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离幻、离心如幻,汝见更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我不见离幻、离心如幻,更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我不见更有法,何等法可说若有若无!是法相毕竟离故,不堕有,不堕无。若法毕竟离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有法,亦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世尊,一切法无所有,是中无垢者、无净者。世尊,以是故,般若波罗蜜毕竟离,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毕竟离,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若法毕竟离,则不应修,不应坏。行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法可得,毕竟离故。世尊,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者,云何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二离中云何能有所得?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离,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毕竟离。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毕竟离,以是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非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非毕竟离,是不名般若波罗蜜,不名禅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乃至一切种智毕竟离,以是故,须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以离得离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因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所行义甚深!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行义甚深。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所谓行是深义,而不证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从佛闻义,菩萨摩诃萨所行不为难。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得是义可作证,亦不得般若波罗蜜作证,亦无作证者。世尊,若一切法不可得,何等是义可作证?何等是般若波罗蜜作证?何等是作证者?作证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名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行菩萨行,是于一切法皆得明了。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深法,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是名为行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是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世尊,譬如虚空不作是念:有法去我远、去我近。何以故?世尊,虚空无分别故。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故。世尊,譬如幻人不作是念:幻师去我近,观人去我远。何以故?幻人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世尊,譬如镜中像不作是念:所因者去我近,余者去我远。何以故?像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地去我远,萨婆若去我近。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故。世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无爱无憎。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自性不可得故。世尊,譬如佛无爱无憎,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无爱无憎亦如是。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憎无爱故。世尊,譬如佛一切分别想断;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如是,一切分别想断,毕竟空故。世尊,譬如佛所化人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去我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何以故?佛所化人无分别故。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如是,不作是念:声闻、辟支佛去我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世尊,譬如有所为故作化,化所作事无分别。世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为事而修是事成就,而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世尊,譬如工匠、若工匠弟子,有所为故作木人,若男女、象马、牛羊,是所作亦能有所作,是亦无分别。世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为故说是事成就,而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般若波罗蜜无分别,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无分别?

须菩提语舍利弗:禅波罗蜜无分别,乃至檀波罗蜜亦无分别。

舍利弗问须菩提:色无分别,乃至识亦无分别;眼乃至意无分别,色乃至法无分别;眼识触乃至意识触无分别,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为性,亦无分别?须菩提,若色无分别,乃至无为性无分别;若一切法无分别,云何分别有六道生死,是地狱、是饿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阿修罗?云何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

须菩提报舍利弗:众生颠倒因缘故,造作身、口、意业,随欲本业报,受六道身,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身。如汝言,云何分别有须陀洹乃至佛道?舍利弗,须陀洹即是无分别故有,须陀洹果亦是无分别故有,乃至阿罗汉、阿罗汉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佛、佛道,亦是无分别故有。舍利弗,过去诸佛亦是无分别,断分别故有。以是故,舍利弗,当知一切法无有分别不坏相,诸法如、法性、实际故。舍利弗,如是菩萨摩诃萨应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已,便得无分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释曰:是时,释提桓因及会中人皆共欢喜。释提桓因作是念:是菩萨行菩萨道时,所有功德尚胜一切众生,何况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有二种:一者、发心,二者、未发心。发心菩萨胜一切未发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种无量无上佛法因缘,欲度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其余众生但自求乐,欲与他苦!如是等因缘故,发心者胜。

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及五通,是离欲人;发心者,或有未离欲但发心,云何得胜?

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种种答。阿罗汉等虽漏尽,不如初发心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在胎中,已胜余子;又如国王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发心菩萨有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等菩萨道,二者、但密发心。此中说行菩萨道者,是人虽事未成就,能胜一切众生,何况成就!如歌罗频伽鸟在[穀-禾 卵]中,未发声已能胜诸鸟,何况成就!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行菩萨道,说诸法实相音声,破诸外道及魔民戏论,何况成佛!有人言:若有能一发心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以心、口业重故,胜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自求乐,自为身故,爱其所亲。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贪世乐,自为灭苦故,求涅槃乐,不能为众生;菩萨心生口言,为度一切,是故胜。

譬如一六神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循路而行。沙弥思惟:我当以何乘入涅槃?即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推沙弥在前行。沙弥覆复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复以衣钵囊还与沙弥令担,语在后行。如是至三。沙弥白师:师年老耄,状如小儿戏,方始令我在前,已复令我在后,何其太速?师答: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住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尚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沙弥闻已惊悟:我师能知我心,我一发意已胜阿罗汉,何况成就!即自坚固住大乘法。

复次,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诸余禅定、解脱等,犹尚未有,何得言胜?譬如以飞言之,鸟则胜人。未来当得功德,此事不论。小乘人言:乃至补处菩萨,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摩诃衍论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发大乘心者,虽复在弊恶小人中,犹胜二乘得解脱者。是名二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中道义,如上说。以其有义理实故,应当取。是故说初发心时,胜一切众生,何况成佛!

闻萨婆若信者,得人中善利。有人言:六波罗蜜是利。有人言:六波罗蜜果报是利,所谓转轮王、释梵天王、人王、法王等。有人言:得阿鞞跋致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富贵处。有人言:菩萨住于果报神通,游至十方,供养诸佛,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信受因缘,教化众生,得如是等大利。

寿命中最者,众生有二种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是人得智慧命故,说寿命中最。何况发心,发心者可敬可贵。所以者何?如先说因缘,能舍自乐与他乐,不自忧苦忧他人苦故。

尔时,释提桓因欲现欢喜相,以天曼陀罗华散佛上,如经广说。

问曰:罪福不可以与人,虽欲与亦不得,释提桓因何以故以此福德令求佛道者具足佛法?

答曰:虽不可与人,然自令心好。又是释提桓因显此不著福,是故以随喜心与求佛道者;与声闻人亦尔。释提桓因白佛:我虽得声闻道,亦不生一念令菩萨转还向二乘心。所以者何?诸菩萨见众生在生死中有种种苦,欲利益一切世间故作是愿:未度者我当度等。尔时,会中众生有作是念:若如上说,随喜有功德;初发心人随喜,于久发心人随喜,有何差别?释提桓因欲解众人疑故,问佛言:世尊,于初发心菩萨功德随喜得几许福德?如经广说。是福德无量无边,以种无量无边田中,人不能数知,故说譬喻令解,如经中广说。随喜之德虽无量无边,于近佛道者,随喜福德转多。

是时,帝释欢喜故白佛言:世尊,有闻是功德不随喜者,则是魔民,从魔天来。所以者何?在魔境界,积集恶心故,不随喜。此中说因缘:随喜心能破魔界,是故求佛道者,欲爱敬三尊不舍者,当以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一不二相者,不见诸法有一定相不属因缘者,故言不一;不分别随喜心、回向心,是名不二,毕竟空故。佛可帝释意已,更称说随喜功德。是人常忆念十方诸佛功德随喜故,疾得见佛。又以深心,于一切众生欲令离苦得乐,是故往来生死,六情初不受恶尘,终不离生诸佛前,以不断种见佛行故。此中佛自说因缘:是人于无央数阿僧祇初发心菩萨,乃至无量一生补处菩萨,皆随喜故得如上果报,疾成佛道,度无量阿僧祇众生。复次,憍尸迦,是菩萨因是福德如诸法实相回向,于实相中心不可得,是故说非心亦不离心。如上说不一不二义,以事异故更说。

须菩提闻已,取是空无有心相难佛:是心非心,空无所有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反问须菩提:汝见是空心定相如幻不?须菩提作是念:心若空如幻,云何可见?若可见则非空,是故答言:不也。佛言:心若空无所有,汝见是中有是若有若无戏论不?答言:不也。离是空无所有如幻心,汝见更有法能得无上道不?答言:不见。不见不可得故,何有法若有若无?一切诸法毕竟离故,毕竟空故,不堕有,不堕无;若法不堕有无中,是则毕竟无所有,不应得无上道。以是因缘故,般若波罗蜜毕竟离相,见有、无二俱过故。禅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毕竟离相。若法毕竟离,则不可得见,不可得修,不可得断,不可得证;行是法则更无所得,毕竟离故。世尊,今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云何以毕竟离得毕竟离?若一法毕竟离,尚不应有所得,何况二离?譬如以指触虚空,虚空无触故,指不能触,何况二皆无触?亦如虚空、涅槃。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云何用离得离?佛知须菩提随诸法实相说故,可其言:善哉!善哉!即说因缘:须菩提,若般若波罗蜜毕竟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离,以是因缘故可得。何以故?若一法定有相非空者,则是常法不生相,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至过去。若无实生相,则无灭相;若无生灭,则无四谛;若无四谛,则无法宝;法宝无故,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宝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无法宝,则无佛宝;若无佛法,则无僧宝;若无三宝,则无一切诸法,有如是等过罪故。毕竟离相,则通达无碍。若说毕竟离,当知亦离空,若不离空,不名毕竟离。是故经说:言般若波罗蜜毕竟离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不离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以二离而得二离,毕竟空故,不应难。

须菩提知佛所说甚深相,是故白佛言:若菩萨能如是行,则是行甚深义。佛可其言:是菩萨能为难事,能行如是甚深义,而不证二乘。所以者何?是菩萨一心,以利智深入空而不证涅槃,是则为难。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是不为难。何以故?是人不得是甚深义一定相可作证,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证者,谁当以甚深义为证?若不证是甚深义,谁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无所得行;行是道,则照明一切法。

问曰:佛说言难,须菩提言不难,师弟子义应同,何以各相违背?

答曰:佛以世谛故说,须菩提以第一义谛故说;佛说菩萨得是甚深义,须菩提说菩萨亦不得是甚深义。佛以须菩提为众生故说:有人闻难事则发心,故说难事;有人闻难事而废退,故说无难。是名菩萨无所得行,住是行中,于一切法通达无碍。

须菩提言:若菩萨闻如是说毕竟离,无法可证,无取证者,亦无般若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不惊、不没,通达无碍者,是名行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者,是名真行、深行。何以故?是菩萨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是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无所分别。是菩萨安住一切诸法实相中,故不作是分别,言二乘离我远,佛道离我近。此中说虚空等譬喻,此诸譬喻,为明了毕竟空义故。般若波罗蜜虽空,若有所修,能成其事;乃至如木人,随作何事,皆能成就。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般若无分别,诸波罗蜜亦无分别?若但般若空无分别,余波罗蜜应是有相,是则菩萨道有别异不平等!又初品中说:行檀波罗蜜时,无施者、受者,亦无财物,今云何言别?若五事皆空,则无分别,无有六名,亦无可修行。须菩提言:五波罗蜜亦空,无有分别,初发心未得无生法忍者有分别。譬如四河未会大海,则有别名,既入大海,则无差别;菩萨亦如是,世俗谛中有差别,第一义谛则无分别。

舍利弗问: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无为性,亦无分别。若此法空无差别,云何有六道别异?云何有分别须陀洹乃至佛道?须菩提答舍利弗:诸法虽毕竟空无分别,而是众生狂颠倒心而起身、口、意业,随业受身业报,贪欲是本,但为欲所逼而生著心,诸法无有定相。业果报者,所谓六道。以是故,知空无所分别,是其实本,但以颠倒不实故,有六道差别。又须陀洹等贤圣,亦因毕竟空无分别法生,所谓断三结法,名须陀洹果。三结使即是颠倒,觉颠倒除却名为断,是故断法即是空,无有分别。世谛故假名人,得是法故名须陀洹。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及果,毕竟空无分别;乃至佛、佛道亦如是。此中说因缘:非但现在无分别,过去如恒河沙诸佛一切分别断故,入无余涅槃,无有少许法定相可分别。一切法毕竟空,入是如、法性、实际门故;是故言因缘法甚深,入是三门故。菩萨应如是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行无分别般若波罗蜜故得无分别法,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度空品第六十五之上

【经】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真实法?为行无真实法?

须菩提报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行无真实法。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无真实,乃至一切种智无真实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真实不可得,何况真实?乃至行一切种智,无真实法不可得,何况真实法?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作是念:诸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如深般若波罗蜜所说义,行于等法,不作实际证,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应当为作礼!

须菩提语诸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等法不证声闻、辟支佛地,不为难;诸菩萨摩诃萨大庄严我当度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知众生毕竟不可得而度众生,是乃为难!诸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我当度一切众生。众生实不可得,是人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何以故?虚空离故,当知众生亦离;虚空空故,当知众生亦空;虚空无坚固,当知众生亦无坚固;虚空虚诳,当知众生亦虚诳。诸天子,以是因缘故,当知菩萨所作为难。为利益无所有众生故而大庄严,是人为众生结誓,为欲与虚空共斗!是菩萨结誓已,亦不得众生而为众生结誓。何以故?众生离故,当知大誓亦离:众生虚诳故,当知大誓亦虚诳。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心不惊、不没,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离,即是众生离;受、想、行、识离,即是众生离。色离,即是六波罗蜜离;受、想、行、识离,即是六波罗蜜离;乃至一切种智离,即是六波罗蜜离。若菩萨摩诃萨闻是一切诸法离相,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何因缘故,菩萨摩诃萨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心不没?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所有故不没,般若波罗蜜离故不没,般若波罗蜜寂灭故不没。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于深般若波罗蜜中心不没。何以故?是菩萨不得没者,不得没事,不得没处,是一切法皆不可得故。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心不惊、不没、不怖、不畏,当知是菩萨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没者、没事、没处,是法皆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诸天及释提桓因天,梵天王天及世界主天,皆为作礼。

佛告须菩提:不但释提桓因诸天,梵王及诸天,世界主及诸天,礼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过是上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净居天,皆为是菩萨摩诃萨作礼。须菩提,今现在十方无量诸佛,亦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当知是菩萨为如佛。须菩提,若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悉使为魔,是一一魔复化作魔,如恒河沙等魔,是一切魔不能留难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论】释曰:尔时,舍利弗闻上无分别相法,心大欢喜,问须菩提: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真实法?为行无真实法?真实者,审定、不变异,即是可取、可著;若不真实,即是虚诳妄语。须菩提常乐行深空,心无障碍故答:行般若者,即是行无真实。何以故?般若波罗蜜空无定相,无分别故;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菩萨行如是般若波罗蜜时,先来生死中,所习所著虚诳有为法尚不可得,何况后来观虚诳因缘,生般若波罗蜜,非所著法而可得?是故菩萨观一切世间不真实,亦不著是般若波罗蜜。世谛故说真实,第一义中真实不可得,何况不真实?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欢喜言:其有发菩萨心者,皆应礼敬!能为难事,能行第一深义而不作证故。第一义即是平等法,但以异名说。须菩提语诸天子:菩萨于平等法不作证,不为难;菩萨欲度无量众生,众生毕竟不可得,是则为难!何以故?欲度众生者,为欲度虚空。虚空离故,众生亦离;虚空虚诳不实故,众生亦空虚诳不实。

问曰:于平等法而不证,众生毕竟空而度众生,此二俱毕竟空,云何言一难、一不难?

答曰:众生虚诳假名故,是所著处;平等法无为故,非所著处。众生从有为法假名而生,无为法是第一义。于颠倒著处而能不著为难,于无著处不著,是不为难。以是故,如是说,众生空故,大庄严亦空,若大庄严空而能发心为难。菩萨若闻是第一平等义,度众生、大庄严皆毕竟空,而心不惊、不没。譬如调马,自见影不惊。何以故?自知影从身出故。菩萨亦如是,知毕竟空,因有为和合虚妄法生故。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没,是为行般若波罗蜜。色等法离故,众生亦离,离名为空。若众生空,法不空,应有怖畏;若法亦空,无生怖畏处。若菩萨闻是一切法离相,心不畏,是亦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上闻众生空故不畏,今闻法空故不畏;若闻是二空不畏,是为真行般若。

佛问须菩提,何以故菩萨心不没者,问曰:佛是一切智人,何以问弟子心不惊、不没?

答曰:以众会有疑,敬难故不敢问,是以佛问。复次,是第一平等义甚深难得,深处应当没而不没,故试问须菩提。复次,佛以须菩提为说法主,听者法应问难。

问曰:佛为一切智,何以不自为说主,而令须菩提说?

答曰:众中有人以佛智慧无量无边,我等智力有量,若心有所疑,不敢发问;为是人故,命须菩提说。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令大菩萨说?

答曰:大菩萨智慧亦大,不可思议,威德重故,亦不敢问难。复次,有人言:阿罗汉、辟支佛、佛,三界系无明永尽无余故,能如实说法;诸菩萨虽广集福德,漏未尽故,或不可信,是故不命。

问曰:若尔者,舍利弗智慧第一,及余大弟子,何以不命?

答曰:是事先已答,所谓须菩提乐于空行,偏善说空;般若波罗蜜多说空故,令须菩提说。须菩提白佛: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无所有故自相离,离相故常寂灭,常寂灭故无忆想分别,是故菩萨不应惊、不应没。没者、没处、没法,皆不可得。若菩萨闻是事不惊、不没,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答已,白佛言:能如是行,亦名为行般若波罗蜜。世尊,菩萨能如是行,一切诸天、帝释及世界主,礼菩萨者,地神、虚空中神、四天王、忉利天、帝释为主,皆共礼是菩萨。梵天王,初禅中梵世界众生主;世界主者,欲界余天主,众生多信有此天故,须菩提说言作礼。何以故?是菩萨舍自乐,欲利益众生;是三种天,但自求乐故。佛语须菩提:非但是三种天作礼,光音天等,清净一心诸天,皆亦作礼。欲界诸天,著淫欲心多故,礼不足为贵;初禅有觉观散乱,亦不足为妙;上诸天心清净,以菩萨有大功德故礼,尔乃为难。须菩提,菩萨若能如是行般若,为十方无量诸佛所念。佛念因缘,如先说。今佛说:是菩萨诸佛念果报,所谓当知是菩萨为如佛,以其必至佛道不退故。所以者何?如恒河沙等魔,不能坏是菩萨,如经广说。

End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

《孙子兵法》20种大智慧,读懂古人最高谋略

提起中国古代的兵书,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想,曹操曾盛赞《孙子兵法》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矣!《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千古第一人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家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

一日禅丨不辩自明才是大智慧

讲一个故事: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旧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

一日禅:大智若愚 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挖耳罗汉的大智慧

十八罗汉,代表十八种心境,其中的挖耳罗汉,最欣赏他的大智慧,世俗闲杂,只求耳根清静。他的造型,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罗汉挖耳,妙趣横生。闲逸自得、怡神通窍横生妙趣、意趣盎然。那迦译作中文名龙,犀那译为军

方便般若讲解大智慧

方便般若,佛教语,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方便智与般若慧,证悟

方便般若中的大智慧

一般宗教大多重视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开发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大乘菩萨以般若智慧作为六度的上首,所以能悲智双运,济世利人;三世诸佛都

般若波罗蜜中真正的大智慧

不少影视剧在涉及佛教词语时,常将“般若”两字读为bān ruò,其实是错误的,“般若”由梵语发音而来,应读为bō rě。在汉语中,没有能够完全符合其原意的词语,所以历代译经师和大德们采用了音译的办法。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