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12:32

第三卷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正胜品第七之一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正胜。何等为四?谓有苾刍,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名第一;为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名第二;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名第三;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名第四。”尔时,世尊,为摄前义,而说颂曰:

初修正胜时已胜生死有 若修至彼岸能摧灭魔军

离尘垢诸德非恶缘所退 到彼岸涅槃证无余极乐

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者。

云何已生恶不善法?

谓过去现在五盖,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云何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正胜?

谓有苾刍,为断已生贪欲盖故,如理思惟:“彼贪欲盖,多诸过患,谓是不善法,是下贱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贤贵善士共所诃厌,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能灭智慧,能碍彼类,能障涅槃;受持彼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诸贪欲盖,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

起欲者,谓为断已生贪欲盖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现,欲乐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

发勤精进者,谓为断已生贪欲盖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

策心者,谓为断已生贪欲盖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励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

持心者,谓为断已生贪欲盖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所谓正见,乃至正定。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贪欲盖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胜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贤贵善士共所欣赞,不为自害,不为他害,不为俱害,增长智慧,不碍彼类,不障涅槃,能生通慧,能引菩提,能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诸贪欲盖,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贪欲盖故,如理思惟:“彼贪欲盖,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转动,劳倦羸笃,是失坏法,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诸贪欲盖,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诸贪欲盖,如理思惟:“灭为寂静,道能出离。”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诸贪欲盖,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已生诸贪欲盖,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如贪欲盖,余四亦尔,有差别者,应说自名。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如理思惟:“彼恶不善法,多诸过患,谓是不善法,是下贱者信解受持,广说乃至不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起欲者,谓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便起等起,广说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发勤精进者,谓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策心者,谓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精勤修习,喜俱行心,广说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持心者,谓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胜者,信解受持,广说乃至,能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如理思惟:“彼恶不善法,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断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如理思惟:“灭为寂静,道能出离。”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断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断随一种类已生恶不善法。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为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者。

云何未生恶不善法?

谓未来五盖。

云何为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故正胜?

谓有苾刍,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贪欲盖多诸过患,谓是不善法,是下贱者信解受持,佛及弟子贤贵善士共所诃厌,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能灭智慧,能碍彼类,能障寂灭,受持彼法不生通慧,不引菩提,不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诸贪欲盖,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起欲者,谓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现,欲乐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发勤精进者,谓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策心者,谓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励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持心者,谓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胜者,信解受持,广说乃至,能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诸贪欲盖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贪欲盖,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诸贪欲盖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生故,如理思惟:“灭为寂静,道能出离。”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诸贪欲盖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诸贪欲盖永不复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如贪欲盖,余四亦尔,有差别者,应说自名。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恶不善法,多诸过患,谓是不善法,是下贱者,信解受持,广说乃至不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起。

欲者,谓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便起等起,广说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发勤精进者,谓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策心者,谓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广说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持心者,谓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出家功德:“如是出家,是真善法,是尊胜者,信解受持,广说乃至,能证涅槃。”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彼恶不善法,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复有苾刍,为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生故,如理思惟:“灭为寂静,道能出离。”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不生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随一种类恶不善法永不复生。

起欲乃至策心持心,皆如前说

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者。

云何未生善法?

谓未来四静虑三无色,及余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云何为令未生善法生故正胜?

谓有苾刍,为生未生初静虑故,如理思惟,生初静虑,诸行相状,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生未生初静虑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初静虑生。

起欲者,谓为生未生初静虑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现欲,乐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令未生初静虑生。

发勤精进者,谓为生未生初静虑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未生初静虑生。

策心者,谓为生未生初静虑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励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令未生初静虑生。

持心者,谓为生未生初静虑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令未生初静虑生。

如初静虑第二静虑亦尔,有差别者,应说自名。

复有苾刍,为生未生第三静虑故,如理思惟,生第三静虑,诸行相状,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生未生第三静虑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生未生第三静虑。

起欲者,谓为生未生第三静虑故,便起等起,广说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生未生第三静虑。

发勤精进者,谓为生未生第三静虑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生未生第三静虑。

策心者,谓为生未生第三静虑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广说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生未生第三静虑。

持心者,谓为生未生第三静虑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生未生第三静虑。

如第三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广说亦尔,有差别者,应说自名。

复有苾刍,为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故,如理思惟,生彼善法诸行相状,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起欲者,谓为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故,便起等起,广说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发勤精进者,谓为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策心者,谓为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广说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持心者,谓为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生未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者。

云何已生善法?

谓过去现在,四静虑三无色,及余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

云何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正胜?

谓有苾刍,为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诸行相状,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起欲者,谓为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便起等起,及生等生,聚集出现,欲乐欣喜,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发勤精进者,谓为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策心者,谓为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欣俱行心,策励俱行心,不下劣俱行心,不闇昧俱行心,舍俱行心,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持心者,谓为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已生初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如初静虑,第二静虑亦尔,有差别者,应说自名。

复有苾刍,为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诸行相状,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起欲者,谓为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便起等起,广说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发勤精进者,谓为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策心者,谓为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广说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持心者,谓为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已生第三静虑坚住乃至智作证。

如第三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广说亦尔,有差别者,应说自名。

复有苾刍,为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如理思惟,能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诸行相状,如是思惟,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此道名为能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正胜,彼于此道,生已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

起欲者,谓为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故,便起等起,广说乃至,求趣悕望,彼由生起此诸欲故,便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

发勤精进者,谓为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故,发勤精进,广说乃至,励意不息,彼由此故,便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

策心者,谓为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故,精勤修习,喜俱行心,广说乃至,定俱行心,彼由修习如是心故,便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

持心者,谓为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故,持心修习八支圣道,彼于此道持心修习多修习故,便令已生随一种类出家远离所生善法坚住乃至智作证。

云何此四名为正胜?

谓此四种,无颠倒故,说名为正;有增上力,断恶修善,故名为胜。

复次此四,平等非不平等,实故谛故,如正理故,无颠倒故,说名为正;增故上故,最故妙故,具大功能,故名为胜。

复次四正胜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说,谓为正胜,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

复次四正胜者,为断已生恶不善法,生起诸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为令未生恶不善法得不生故,生起诸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为生未生诸善法故,生起诸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生起诸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具如是能,故名正胜,亦名正断,断懈怠故。

神足品第八

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神足,何等为四?谓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

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者,云何欲,云何三摩地,云何胜,云何胜行而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耶?

此中欲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欲乐欣喜,求趣悕望,是名欲。

三摩地者,谓欲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胜者,谓欲增上所起八支圣道,是名胜。

胜行者,谓有苾刍,依过去欲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为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若轻安、若念、若正知、若思、若舍,是名胜行。

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如依过去欲,依未来现在,善不善无记,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欲广说亦尔。

复有苾刍,于诸善法,住不乐欲,彼作是念:“我今不应于诸善法住不乐欲,然我理应于诸善法安住乐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恶欲。彼作是念:“我今不应生起恶欲,然我理应断除恶欲,修集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贪瞋痴俱行恶欲。彼作是念:“我今不应生起贪瞋痴俱行恶欲,然我理应断除贪瞋痴俱行恶欲,修集无贪无瞋无痴俱行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不离贪瞋痴恶欲。彼作是念:“我今不应生起不离贪瞋痴恶欲,然我理应断除不离贪瞋痴恶欲,修集离贪瞋痴善欲。”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于诸善法安住乐欲。彼作是念:“我于善法安住乐欲,甚为应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欲,甚为应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无贪无瞋无痴俱行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无贪无瞋无痴俱行善欲,甚为应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离贪瞋痴善欲。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离贪瞋痴善欲,甚为应理。”彼由此欲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欲三摩地。彼成就欲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欲三摩地,总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一切欲三摩地,皆从欲起,是欲所集,是欲种类,是欲所生,故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者,云何勤,云何三摩地,云何胜,云何胜行,而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耶?

此中勤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勤。

三摩地者,谓勤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胜者,谓勤增上所起八支圣道,是名胜。

胜行者,谓有苾刍,依过去勤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如依过去勤,依未来现在,善不善无记,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勤,广说亦尔。

复有苾刍,于诸善法住下羸劣弱极弱勤。彼作是念:“我今不应于诸善法住下羸劣弱极弱勤,然我理应于诸善法,安住不下不羸不劣不弱不极弱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恶勤。彼作是念:“我今不应生起恶勤,然我理应断除恶勤,修集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贪瞋痴俱行恶勤。彼作是念:“我今不应生起贪瞋痴俱行恶勤,然我理应断除贪瞋痴俱行恶勤,修集无贪无瞋无痴俱行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不离贪瞋痴恶勤。彼作是念:“我今不应生起不离贪瞋痴恶勤,然我理应断除不离贪瞋痴恶勤,修集离贪瞋痴善勤。”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于诸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极弱勤。彼作是念:“我于善法,安住不下乃至不极弱勤甚为应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如是善勤,甚为应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无贪无瞋无痴俱行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无贪无瞋无痴俱行善勤,甚为应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复有苾刍,生起离贪瞋痴善勤。彼作是念:“我今生起离贪瞋痴善勤,甚为应理。”彼由此勤增上力故,得三摩地,是谓勤三摩地。彼成就勤三摩地已,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断故,起欲广说乃至,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乃至持心。彼所有欲,若勤若信乃至若舍,是名胜行。即此胜行,及前所说勤三摩地,总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一切勤三摩地,皆从勤起,是勤所集,是勤种类,是勤所生,故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