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2:56

第三卷 阿育王经

供养菩提树因缘品第三

尔时阿育王。于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般涅槃。于一一处。各以十万金供养于菩提树。倍生信乐作是思惟。此是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日日之中最胜珍宝供养此树。是时阿育王第一夫人名微妙落起多(翻光护)生嗔恚心。大王既爱念我。云何以好珍宝与菩提树。即唤旃陀利女(翻下姓)而语言。菩提树是我怨。汝能杀不。答言能。汝当与我金。夫人语言如是。时旃陀利女即便咒树以綖缚之。是菩提树渐渐枯死。有人白王。是菩提树渐渐枯死。而说偈言。

佛坐菩提树知一切世间

得一切种智此树今日死

时王闻是语已闷绝躄地。诸臣以水洒王。良久乃醒。即便啼泣而说偈言。

我见此树王即是见如来

树王若枯死我命亦随灭

时彼夫人见王忧恼便白王言。若我不能令菩提树生者。我亦不能令王欢喜。王答言。汝若能令菩提树生者。汝非女人。何以故。佛住此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夫人唤旃陀利女而语言。汝能令树更生。如其先不。答言。若菩提树其根不死能令更生。乃至栴陀利除所缚綖。周匝掘坑日日以罂乳灌之坑中。少日之间树渐还生遂得如本。时人白王。王于今者大生功德。菩提之树今得生故。王闻此言心大欢喜。即便往至菩提树间。瞻菩提树目不能舍。而说偈言。

从于瓶沙王及诸余国王

无上二因缘悉所不能作

当于菩提树灌以香色乳

复当修供养圣众五部僧

时阿育王。以千金银琉璃罂盛以香水。复持种种饮食及香花等千罂香水浴菩提树。以种种彩衣而以衣之。王于是时复受八戒。受八戒竟手执香炉而登殿上。请四方僧说言。世尊弟子在四方者。为摄受我故悉应来此。而说偈言。

正行善逝子根寂静离欲

应供大福田天人所归依

最胜善逝子行禅离爱着

阿修罗所依当来摄受我

于罽宾国处大林及暗林

有诸阿罗汉当来摄受我

如来子乐禅住阿耨达池

及江山石窟当来作慈悲

善言如来子住舍利沙殿

无忧慈悲心当来摄受我

大勇之神力住于香醉山

我请阿罗汉当悉来此处

时阿育王说此言已。有三十万比丘和合阿罗汉十万学人二十万。及精进凡夫无数。于众僧中上座一处无有人坐。时阿育王白六通上座耶舍言。第一坐处何故无人。答言。此是第一上座之处。王又白言。除大德外更有上座耶。答言有佛说弟子中有能师子吼此为第一。姓颇罗堕名宾头卢。第一坐处是其所坐。时阿育王闻其此言。身毛为竖如柯昙婆花。又说言。大德有比丘见佛未入涅槃今犹在者不。长老答言有。姓颇罗堕名宾头卢。其人见佛。王又问言。我于今者得见其人不。长老答言。王寻当见其今应来。时王闻已大生欢喜。而说偈言。

我今得大利及无比摄受

以得见大德名曰宾头卢

时阿育王。合掌仰看空中目不暂舍。时宾头卢。与无数阿罗汉随从围绕如半月形。犹若雁王从空中下。于第一处坐。是时阿育王见颇罗堕宾头卢来。及见十万比丘皆从坐起。又见宾头卢头发皓白额皮眉毛悉垂覆面如。缘觉身。见已五体投地礼宾头卢足如大树倒。舌舐其足长跪合掌瞻仰啼泣。而说偈言。

大地海为衣山庄严一伞

除怨得此地令我生欢喜

不如于今日与大德相见

我今见大德倍生于心念

复次大德见世尊不。是时宾头卢以两手举其眉毛视阿育王。便说偈言。

我数见如来无等无譬类

有三十二相面如秋满月

梵音除烦恼入无诤三昧

阿育王复问。大德于何处云何见。长老答言。大王。世尊与五百漏尽阿罗汉随从。最初于王舍城安居。是时在此众中得具足见佛。便说偈言。

无欲无欲从摩诃牟尼尊

是时此安居我具足见佛

如汝今见我如是我见佛

复次大王。世尊又于舍卫国为胜外道故。现种种神力。作无数化佛。相好庄严。次第而上至阿迦腻吒天。我于尔时亦在其中。见佛种种神变。而说偈言。

时有诸外道行种种邪道

世尊以神力示现降伏之

是时我见佛令世间欢喜

复次大王。世尊于三十三天上安居。为母说法竟与诸天众围绕下僧柯奢(翻光明)国。我于尔时在大众中见诸天众。复见比丘尼。名郁波罗(翻青莲华)槃尼柯(翻色)见其化作转轮圣王具足七宝。而说偈言。

上天安居竟佛便从彼下

我时在众中是故得见佛

复次大王。修摩陀伽(不解翻)孤独女儿。请佛及五百阿罗汉。佛以神力至分陀跋陀国(不解翻)。我以神力举山从虚空中亦至彼国。是时如来诫敕于我。汝不得入涅槃。至我法住。而说偈言。

修摩伽陀请佛神力至彼

我以力举山随至分陀国

是时佛诫敕令我至法住

以是因缘故得具足见佛

复次大王。汝先小时。以小儿意。佛入王舍城乞食。我奉佛麨。汝奉佛沙。成护尔时起随喜心。如佛所记。此小儿于我涅槃百年后。当生波吒利城名阿输柯。为四分转轮主领法王。当广供养舍利起八万四千法王塔。我于是时亦在其中。而说偈言。

王昔为小儿合掌以沙施

我亦于是时具足见此事

阿育王复问宾头卢。大德何处住。以偈答言。

北方阿耨池于香醉山中

我住于彼处及诸同学众

阿育王复问宾头卢。大德几人随从。以偈答言。

六万阿罗汉围绕随于我

我及诸大众悉尽烦恼毒

复次大王何事此疑当速施僧食。众僧食竟当更共语。王答言尔。如大德教。以念佛教我当观菩提树。观菩提竟当与僧食。以种种饮食当以供养。时阿育王语比丘名一切友。我当施僧十万金及一千金银琉璃罂。于大众中当说我名供养五部僧。时阿育王儿名鸠那罗(鸟名不解翻)住王右边。是时王子畏其父故不敢发言。便举二指示唱导比丘。表其修福倍多其父。时大众见鸠那罗一倍作福。悉皆大笑。时王见大众笑。语大臣成护。汝所作非是。故人笑。成护答言。多人欲作功德。若作功德必以一倍是为正当。阿育王答言。我当以三十万金供养众僧。以三千宝罂盛以香水灌菩提树。当以我名在大众说供养五众。乃至鸠那罗复举四指以示比丘。时大王嗔语成护大臣我修功德。谁今与我而欲诤。大不识世法。成护见大王嗔。礼大王足。谁敢与王争作功德。而说偈言。

谁敢与王诤修功德是拘摩罗

与王诤作

是时阿育转身右边见拘那罗王子。向宾头卢说言。大德。我今唯除七宝库藏。一切大地宫人大臣并以我身及鸠那罗悉施众僧。当以我名在大众说供养五众。复说偈言。

一切宫内唯除珍宝宫人大臣

悉施众僧大众之僧为福田处

我及王子具足功德

是时阿育王。于宾头卢等大众中布施竟。于菩提树周匝起墙。时阿育王自登墙上。以四千罂盛以香水灌菩提树。其菩提树还生如本。而说偈言。

已灌菩提树菩提树还生

枝叶极茂盛功德亦增长

大王灌菩提树竟还生如本。枝叶青软新芽更出。王及大臣一切人民心大欢喜。复次饮食供养众僧。于大众中有一大德名耶舍。语王言。今此大众实可爱重。王今供养勿起异心。时阿育王自手行食。从上座为始尽于一众。于众僧末有二沙弥以麨相扮欢喜丸等共戏相掷。阿育王见笑而思惟。此二沙弥为小儿戏。乃至阿育王复往上座所。次第行食至耶舍所。时大德耶舍复语王言。大王于众僧中不得起不信心。王答言尔。复白上座耶舍言有二沙弥以糗等相戏。耶舍答言。此二沙弥。具心解脱及慧解脱皆阿罗汉。王闻是已心大欢喜。复生心言。我已供养众僧。复觅好衣施二沙弥。时二沙弥即知王意。便现功德之力。一沙弥化作铁器以置其前。一沙弥化作揵陀水等。王见问曰。用此何为。答言大王。我见王心供养僧竟别施我衣我欲染之。时王闻已即便生意。我本在心。未发言说。云何此人已知我心。即以五体投地敬礼其足。向二沙弥而说偈言。

我孔雀大王及大臣人民

功德我已作一切得大利

精进处生信可施我已施

乃至阿育王语二沙弥。我以汝故于一切僧悉施三衣。时阿育王于五众中已作功德。复于一一人悉施三衣。又以四十万金布施众僧。复以无数金银。赎此大地宫人大臣。并以末身及拘那罗。

毗多输柯因缘

是时阿育王于佛法生大信心。起八万四千塔已作五众大会以饮食供养。有三十万阿罗汉学人一倍精进凡夫无数。阿育王倍生信心。时阿育王弟毗多输柯信外道法言。释迦牟尼弟子无有解脱。何以故。常乐乐行畏苦行故。乃至阿育王语其弟言。汝于非处莫起信心。于佛法处当生信心。时阿育王于异时中欲为捕猎。阿育王弟于彼山中见一仙人五热炙身。其于苦道而起实意。往其所礼其足。说言大德住此几时。仙人答言。经十二年。复更问言。汝食何食。答言。常食树木果根。复问。汝衣何衣。答言。结茅为衣。复问。卧处云何。答言。以草铺地。又问。汝因何事而起烦恼。答言。见鹿行欲起我欲心。以欲心火烧于我心。时阿育王弟心便生疑。如此苦行尚起欲心。佛之弟子常修乐行。云何见欲而不起心。既起欲心何得于欲而起厌离。即说偈言。

仙人往苦林食树花果根

服气除秽食不能灭欲爱

释迦牟尼子食酥酪乳味

于种种衣服悉皆不能舍

若伏诸根者频陀山能浮

阿育王弟复更说言。释迦弟子诳阿育王令作功德。时阿育王闻其此言。即设方便语大臣言。我弟于外道生信。当以方便令其得入佛法。时大臣答阿育王言。大王云何教我所作。王语大臣。我今欲洗入彼浴室。应脱天冠及衣服等。汝当以我服饰庄严我弟令登王座。臣答言尔。及至阿育王将入浴室脱庄严具。入浴室已。是时大臣语阿育王弟。若无阿育汝当作王。是故今者试着天冠被天衣服及登王座。大臣语已而便与著令登王座。时大臣即白阿育王言。王所敕使臣已作竟。阿育王出观其弟。着天冠及登王座。而语言。我今未灭汝已作王。阿育王嗔即命行杀之人。身着青衣披发执铃。至已礼王白言。今者欲何所作。王语言。我舍此弟汝可杀之。王语已竟。便有多人执诸器仗而围绕之。是时大臣礼阿育王足。而白王言。此是王弟愿王忍辱莫起嗔心。时阿育王答大臣言。我当忍辱。至于七日为我弟故于七日中暂与其国令其作王。种种伎乐及诸婇女以供给之。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立。日日白王。今一日已过余六日在。如是乃至六日已过余一日在。至第七日王庄严具天冠衣服还阿育王。大臣诸人将毗多输柯共往问讯阿育大王。时王问言。汝七日为王种种伎乐好闻见不。弟以偈答言。

若人见色及闻音声食种种味

此能答王

王复语言。我与汝国七日为王。百种伎乐皆恣汝意。无数众人日日问讯咒愿于汝。云何而言。不见不闻不得好味。复以偈答。

我于七日中不见不闻声

不嗅不尝味亦不觉诸触

我身庄严具及诸婇女等

思惟惧死故不知如此事

伎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

大地诸珍宝初无欢喜心

以见行杀者执刀在门立

又闻摇铃声令我怀死畏

死撅钉我心不知妙五欲

既着畏死病不得安隐眠

思惟死将至不觉夜已过

是时阿育王语其弟言。毗多输柯汝于一生中思惟死苦。虽得上妙五欲而不生爱。出家比丘于十二入思惟无量生死无常。云何而得起烦恼耶。又复思惟地狱之苦及诸畜生更相残害。饿鬼饥渴众苦所逼。思惟人中四方驰走初无安乐。思惟天上坏败之苦。如是五道身心之苦无有乐处。观此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不实。譬如空村无有居民。如是五阴皆空无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佛诸弟子常作此观。云何而得起烦恼耶。复说偈言。

汝于一日中思惟生死畏

而无有欢乐不起贪爱心

佛诸弟子等日日观生死

云何生欢乐而起烦恼心

于饮食衣服及以卧具等

思惟解脱法而不起着心

观身如怨家三有如火宅

思惟何方便而得解脱之

深乐解脱法不贪于五欲

其心如莲华处水而不着

时阿育王。以善方便佛法教化毗多输柯。时毗多输柯合掌向王而说言。大王。我于今者归依如来及以法僧。而说偈言。

我今归依佛佛面如莲华

天人所归依无漏法及僧

时阿育王。以两手抱其弟颈而语言。我不误汝。为欲令汝信佛法故。是故为汝现此方便。时毗多输柯以种种华香及诸伎乐供养佛塔。以种种饮食供养众僧。复往鸡寺耶舍上座六通罗汉所。至已对耶舍坐为欲闻法。时耶舍以神通力。见其前世已造善业。今于此生是最后身得阿罗汉。为其说法赞叹出家。既得闻法便乐出家。即起合掌白耶舍言。善说法律我得出家受具足不。于佛法中欲修梵行。耶舍答言。善男子。汝可还白阿育王听出家不。时毗多输柯即还阿育王处。至已合掌白言。大王。今当听我出家。我于佛法欲修梵行。复说偈言。

我心乱不住犹如象无钩

王意如铁钩勿制我出家

王为地中主当听我出家

佛作世间光今欲修其行

阿育王闻其言。手抱其颈。悲泣落泪而语言。毗多输柯勿作此意。何以故。出家之人形服粗弊饮食假人眠卧树下。汝今制心勿欲出家。毗多输柯答言。大王。我于今者不为嗔故而欲出家。亦不为贪欲。不为贫苦。亦不为脱怨家。但见世间种种诸苦生死相随无有脱处。唯见佛法正路能脱生死终无所畏。是故我今乐欲出家。阿育王闻之更增悲泣。时毗多输柯复说偈言。

生死为悬绳有人则恒动

在上必复堕和合必分离

时阿育王复语之言。汝当先习乞食。然后乃得出家。时王后园有一大树以草布地令住其下。与一瓦钵令入宫乞食。毗多输柯。即便持钵行入宫内。种种上食而便得之。时阿育王嗔宫内人。汝于今者云何乃与乞食者上食。从今已去当以粗食施之。乃至以麦为饭。经宿臭坏乃可施与。时毗多输柯得而食之不以为恶。阿育王见而语之言。汝今勿食此食。听汝出家。出家之后恒来见我。乃至毗多输柯往至鸡寺。至已思惟。我若于此出家。人物乱我不得修道。当于远处而出家也。便往毗提国于彼出家。思惟精进得阿罗汉果。是时长老毗多输柯得阿罗汉已受解脱乐。复思惟言。昔与王约。出家之后恒来见王。我于今者应满本约。乃至次第行至波吒利弗多国。是时长老毗多输柯早起着衣持钵入国乞食。次第行至阿育王城。语门人言。汝入白王云。毗多输柯今左门外欲见大王。时守门人即入白王。今毗多输柯至欲见大王。时阿育王而语之言。汝可将入令至宫中。毗多输柯即便入宫。阿育王见即从座起。为其作礼如大树倒。起而合掌视之无厌。悲泣而言。

一切诸众生当乐于和合

汝今除和合而味寂静心

我今知汝心以慧无厌足

时阿育大臣名曰善护。见毗多输柯着粪扫衣执持瓦钵。次第乞食粗好俱受心无分别。见已白阿育王言。毗多输柯少欲知足所作已办王当生欢喜心。何以故。

常行乞食着粪扫衣住于树下

心常在定心广无漏其体无病

正命自活常生欢喜

时阿育王闻是语已心大欢喜。便说偈言。

舍于孔雀姓及摩伽陀国

种种诸珍宝上妙之五欲

乐于四圣种除憍慢烦恼

行于大精进名闻显我国

最胜十力法而汝能受持

时阿育王以手捧之置好座上。种种饮食自手与之。食竟洗钵置之一处。阿育大王于其前坐听其说法。是时毗多输柯为王说法。而说偈言。

王今得自在当修不放逸

三宝甚难值王应勤供养

时阿育王。与五百大臣及国人民。以自围绕合掌恭敬送毗多输柯。大臣人民而说偈言。

大兄阿育王今恭敬送弟

出家有胜果于今为现证

是时长老毗多输柯。欲显其功德身升虚空。一切人民皆见其去。时阿育王与诸大众合掌观之。目不暂舍复说偈言。

无复亲友爱如鸟飞虚空

我以贪爱锁不能自在去

禅定有胜果于身得自在

随意之所行一切无挂碍

为欲爱所盲不能见此法

汝今以神力轻我起欲爱

我本有慧慢今汝为最胜

我等着世法见圣始知畏

今我等啼泣由汝今舍我

时长老毗多输柯。往至边地至已得病。以病重故头皆发疮。时王闻之即遣给事医药疗治。后得小差医师给事悉遣令还。其体所资唯食牛乳。为乞食故往多牛处。复有一国名分那婆陀那(翻正增长)。彼国一切信受外道。复有一人受外道法事裸形神。画作如来礼其神足。有一佛弟子见此事白阿育王。王时闻已语驶将来。阿育王所领。于虚空中半由旬上。一切夜叉悉系属王。地下一由旬一切诸龙悉系属王。是时夜叉闻王语已。于一念顷即将外道弟子并画像来。时阿育王见已生大嗔心。于分那婆陀那国一切外道悉皆杀之。于一日中杀十万八千外道。复有一外道弟子。受外道法事裸形神。画作如来礼其神足。时阿育王复闻是事。即敕余人令取此人及其亲属。置一屋中以火焚之。时王复敕。若有人能得一尼揵首者。我当与其金钱一枚。是时长老毗多输柯入养牛处一日停住。毗多输柯病来多日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衣服弊恶无有光色。时养牛女窃生是念。今此尼揵来入我舍。便语其夫。汝应杀此尼揵取头与阿育王。必当得金。其夫闻已即便拔刀往毗多输柯所欲斩其头。时此长老即自思惟。见其业至无得脱处。即便受死。而将头至阿育王所欲求觅金。王即观之见其头发驳夺。心中生疑。即问其医师及给事人。时医师给事人即白王言。此是毗多输柯头。王闻是已闷绝躄地。以水洒之良久乃起。时有大臣白王。无漏之人不灭此苦。大王当施众生无畏。乃至阿育即随其言。宣令一切不得复杀尼揵。时诸比丘生疑问优波笈多。毗多输柯昔造何业今受此报为人所杀。优波笈多答言。长老当听。过去世时有一猎师多杀群鹿。于大林中有一泉水。时此猎师张施罗网。以其绳罥取置于水边。日日之中多杀诸鹿。是时佛未出世。有一缘觉于水边食。食竟澡洗还树下坐。时彼群鹿闻缘觉香不往水边。时猎师至不见鹿来。即寻其迹往辟支佛所。见已作是念言坐是人故令鹿不来。即便以刀杀辟支佛。长老当知。昔猎师者而今即是毗多输柯。以其日日多杀诸鹿。是故今者多诸病苦。复以昔杀辟支佛故。以此业缘于无数年常在地狱受诸苦报。于五百世在人道中。生生之处常为他杀。今是最后果报虽得罗汉犹为他害。诸比丘复问优波笈多。此人云何复生大姓又得阿罗汉果。优波笈多答言。先于迦葉佛法出家乐行布施。常教檀越种种饮食供养众僧。有一佛发爪塔。以香华幡盖种种伎乐而供养之。以是业报生于大姓。十万年中常修梵行复发正愿。以是业缘得阿罗汉。

End

阿育王与善容王

罗伟国佛教谈论性的问题,大多用爱欲或情欲等词宋表述。 爱欲或隋欲,本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清净与污染,它只是一种现象和动力,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它、驾驭它。在佛典中,有不少关于节制情欲、断绝情欲的故事。如

阿育王造塔

◎ 谢生宝如来佛涅槃后,古印度的阿育王娶了一位秀美的金发夫人。阿育王请相师给夫人相面。相师观看了夫人的长相体态后说:夫人将来必定能给大王生一个金色太子。阿育王听后十分高兴,就把金发夫人封为第二夫人。金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赵朴初答: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赵朴初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赵朴初答:阿育王之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赵朴初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后,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坚固的根据地,更向东发展而传来中国,流布地域日见推广。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育王逝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

赵朴初答: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赵朴初答:阿育王(Asoka,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