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般若灯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07:49

第三卷 般若灯论

释观去来品第二

复次初品已说一切法体无起对治。令人信解。今复次明不来不去缘起差别。使物识知。遮彼义故。第二品起。此义云何。世间法中。言说自在。于所作事。深起爱染。今欲拔彼执着箭故。遮一行相。此外施为。即易可破。彼所谓者。外人言。应有如是内入体起。何以故。彼境界差别可言说故。若无此起彼境界差别。则不可言说。如石女儿不可说。彼有来有去。若提婆达多耶若达多则不如是。由此譬喻。自他诸法起义得成。论者言。若施戒禅等。多修习故。自性起成。或行及住。世间所解此成。已复成过。如在定者。以慧眼观。彼施戒等。行及不行。第一义中。体不可得。彼境界差别可言说。因义不成故。如遮行起行亦同破。复次若谓我立因种共汝同解分别俱成者。此义不然。何以故。彼俱成因。验无体故。如是异执有验。违彼因义故。复次若第一义中。谓有去者。彼已去未去去处三应可得。如偈曰。

已去不应受

释曰。谓去法已谢故。此义自他俱解。不须成立。偈曰。

未去亦不受

释曰。由去者故。如已去者。义意如此。复次云何未去。谓彼去者。未有起作。以彼法未去故。能成所成法自在俱得成。以法体法相欲去者。譬喻验故。此复云何。以未去亦不受。此义成立。何以故。以未去故。譬如余欲去者。复次优楼佉弟子言。何等未去。为如提婆达多未去为去如是不受耶。为如提婆达多去作不去令他解耶。论者言。何因缘故。作如此问。外人言。若汝意欲受先分别则成我义。若汝意欲受后分别则违汝因义。是故非先因义不成。复次我立实外别有去法。汝言非者。是语不然。实外有去。云何成立。谓自体外句义和合调达境界有去。调达我意如是以缘随转故如和合调达应如是知。论者言。若世谛中有去和合。提婆达多显自体外有句义和合。彼境界故生其去觉。令他解者。于世谛中成已复成过。何以故。但有处边刹那刹那前后差别。名为和合。调达名者。唯是行聚。自既无体。何有别去。与彼合耶。如是慧者。我意所欲。复次去名句义与调达合。第一义中。无譬喻故。体不可得。如是彼世谛中。亦违道理。何况第一义谛中耶。此等过失。汝不得离。复次经部师言。因欲起动生彼风界及四大造。名为身聚。处边无间。前后起灭。说名为去。若谓别有外去法者。是义不然。何以故。随所起处起者即灭故。譬如火焰惑者谓去。其实非也。第一义中。亦无去时。汝于第一义中。遮彼去者。成所成过。论者言。以遮起故。汝说方便。此义不成。何以故。焰等去迷智同迷故彼去者去异亦欲遮故。又世间智人。于汝所执。不欢喜故。复次僧佉人言。如我法中。动尘偏增。果则转了。彼未去者说为去故。论者言彼执了等。先已遮故。去义不成。此唯分别。复次诸说去者。闻前过失。心生怖畏。共立义言。去时去故。无前过失。此义决定。论者偈曰。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不受

释曰。此义云何。彼去时不可得故。若有去时。为已去耶。为未去耶。若半去半未去。二俱有过。外人言。汝言去时亦不受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此应受故。云何知耶。彼处举足下足相貌。名为去时。如偈曰。

非已去未去彼处去时去

释曰。我所欲者。去时有故。去义得成。复次有人言。若有去处。彼可说有去。如是言说。音声有体。以作与依止。不相离故。已去未去者。不说遮去。此不相应。汝说去时不受。义既不成。已去未去。此亦不破。论者偈曰。

若去时去者云何有是义

释曰。如汝所欲。去时去者。此义不成。何以故。以去者故。如已去者。先已破故。复次若定分别去时去者。为已去中有去。为未去中有去。为异此二有去处耶。如先说过。复次第一义中。去时去者验无体故。此义云何。偈曰。

去时去空故去时去不然

释曰。如问马枥。是谁马枥。答彼有马者。又问谁马。答彼有枥者。如是问何等为去时。答彼处去。问何处去。答彼去时。俱不明了。或谓无始世谛所解去时。于彼第一义中。欲成立去。是义不然。何以故。此一去业属彼去时此外何处更别有去而言于彼去时去耶。是故汝说第一义中诸内入起及彼境界差别言说。又引提婆达等为喻。立义因譬三皆不成。第一义中以无体故。或谓如是去业。不属去时。以不属故。安置去名。彼有体故。非因不成者。如偈曰。

说去时去者

释曰。去时兼去。此义应尔。而言无去者。此执有过。是故偈曰。

去时中无去

释曰。于去时中。若无去者。则不可说。以为去时。去时无去者。世间不信受。是故去业摄属去时。与时和合义必定尔。汝言无去有异去者。是义不然。有过失故。若汝欲避如前过咎。执言去与去时。和合复如是行去者。此义不然。如偈曰。

去和合去时去者唯分别

释曰。第一义中。去和合等。皆不可得。但忆想分别故。若定如此。得何等过。偈曰。

若去时中去复及此行去

则堕二去过此义则不然

释曰。此谓于世谛中。义不然故。复次偈曰。

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

释曰。何因缘故。作如此遮。若有二法。则有二者。偈曰。

离去者有去是义则不然

释曰。为是义故。此不应尔。如前过咎。应清净故。此复云何。如是一去。于世谛中。观彼去者。去时得成。第一义中。与此相违。如是彼境界差别言说。及譬喻等。验无体故。内入不起。无来无去。缘起得成。复次毗伽罗论者言。我所立义。无前过失。何以故。唯有一行。自体去故。彼处行时。即名为去。彼行作者。名为去者。是故汝言。有二去者。及二去法。此过不然。论者言。第一义中。遮彼去故。时则无体。时无体故。去亦不成。于世谛中。处边无间。行聚续起。名为去者。观察去时。实无自体。此不相应。复有人言。决定有去。如是应知。此义云何。彼依止有故。若此依止无。彼则不有。如石女儿。倒行等事。去依去者。相貌云何。谓提婆达多。是故若依止有。彼去则有。以因得成故。如是诸内入起。及去未去等。亦皆得成。论者偈曰。

离去者无去

释曰。汝言去者。为去依止。以此依止有故。为去因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未说因时。去则不成。此之过失。汝不得离。如偈曰。

离去者有去是义则不然

释曰。若离去者。去则不成。如此句义。先已分别。是故偈曰。

若其无彼去何处有去者

释曰。彼去者因。验无体故。此意如是。何处声者。谓不信去者。语义得成。先已广说。去者无体故。如是依止因不成过。及与彼义相违过故。复有人言。去有验故。无前执咎。汝应谛听。我决定立有如是去。此义云何。此若有合。彼则可指示故。此若无合。彼则不可指示。如兔无角。不可指示言有角也。今有去与合可指示言彼调达去以去有故。我立义成。论者言。汝若定谓有调达去可指示者。为欲令于第一义中。有去者耶。无去者耶。如偈曰。

彼去者不去

释曰。今当安立此义。以方便说。所谓第一义中。彼去者不去。何以故。以作有故。譬如住者。是故应知。去者不去。复有人言。我今成立未去者去。以此方便。不能破我。论者言。如与去合。于世谛中。说去者。去义已不成。今云何言未去者去。如偈曰。

未去者不去

释曰。彼未去者。以无去故。义意如此。复次若未去者。云何是去。若或时去。云何名未去者。此自相违。复次方便说者。第一义中。彼未去者。不名为去。何以故。以去空故。如彼异者。前来遮句。应为自部诸师。及食糠外道等。作如是说。复次僧佉人言。如汝所说。彼未去者。名为不去。汝立此义。成我所成。论者言。云何名未去者。外人言。去未了故。名未去者。若去已了。名为去者。论者言。汝所说了。有过失故。如先已遮。复次若汝言先未作去。名未去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自破故。谓彼去者。先未去时。去有自体。汝义如是。复次汝谓住等。为未去者故。去者无体。如是意欲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自立义。还自破故。谓未作去声。彼去者。体不可得故。复有人言。有异门故。名为去者。有异门故。名未去者。由此义成。无如上过。论者言。汝谓去者。未去者。外别有异者。与彼去合。是义不然。何以故。如偈曰。

异去及未去无第三去者

释曰。此明何义。谓离去者。及未去者。无彼第三。此是去者。未去者故。有如此人难令他解。复次去未去者。先已破故。汝言有异门故。名为去者。有异门故。名未去者。此义不成。若谓去者有作故。此作不遍。汝立因义不成。以彼无作故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言去者。与去作合。如是去作。是我所遮。譬如功用作声。是其无常。作虽不遍。而作故无常。因义得成。如是去者。与去作合。我遮此故。非因不成。若有成立。未去义者。亦应以此未去因。答若谓有去者。无去者住者。住者立义。譬喻无体。以所成之法一分不具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所成分者。彼此俱解。我引住者。为譬喻故。竟有何咎。如是一人。说为去者。此义不然。如先说因有去合故。彼可指示以此为因者。因义不成。亦譬喻无体。以所成之法具故。违于因义故。外人言。世间眼见彼去者去。见已起说。虽有闻等。不胜眼见。以是义故。非因等不成。

论者言。彼如是见世谛中慧。以此为实。第一义中。如理谛观。何等名见。若以世谛所见。为第一义者。彼不可信。此云何知。如偈曰。

若谓去者去此义云何成

释曰。彼去者去。去义不成。譬如有人自言勇健。将临战阵。望风退走。此勇若成。汝义则立。云何不成。如偈曰。

去者无去故不成义如是

释曰。如去无体。我先已说。令他解故。何处令解。如上偈言。已去者不去故。及彼去起亦先已遮。已去不去者。此是立义。令他得解。云何令解。如上偈言。若谓去者去。此义云何。成等如先分别。如是第一义中。无去无去者。以去不实故。但彼妄置去者。名去彼诤论者。如是立义得此过失。云何过失。偈曰。

去者去既空何有去者去

释曰。若谓去成去者。与彼去合。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汝欲避如前过失。第一义中。成立一去与去者。合彼名为去。此执则堕二去过中。如偈曰。

去者与去合则堕二去咎

云何如此。偈曰。

一去了去者二谓去者去

释曰。以是义故。别有过失。谓堕二去者。此复云何。偈曰。

离去者有去是义则不然

释曰。所依若无。能依不有。义意如此。必欲无去。有去者故。及有二去。二去者故。理应有去。名为去者。又欲去与去者一故。世谛成立。非第一义。以第一义中譬喻无体。如彼所说。验不成故。外人言。定有去。何以故。彼初发足有故。若世间无物。则无初起。如虚空花。由世间有物。彼处转离。即名初发。说为行相。是故有去。论者言。譬如染鸡。后色虽异。鸡体是一。汝亦如此。语虽异前。义更无别。如先所问。今还问汝。为已行名初发。为未行名初发。为行时名初发耶。三皆不然。如偈曰。

已去中无发未去亦无发

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

释曰。已去中无发者。谓去作用。于彼已谢故。未去亦无发者。谓未行无去。去则不然。去时中无发者。谓已去未去等。皆无去义。云何可说去时有去。如是三种。俱无初发。是故偈言。何处当有发。以是义故。汝因不成。立义亦坏。如是已去未去去时。初发不成。令人信解。语义如此。云何验耶。所谓已去无初发。以去者故。譬如去者。去已未去亦无发。以未去故。譬如欲去者。未去去时中无发。以去者故。譬如已去未去者。如是初发无体。因义不成。自谓为因有过失故。外人言。我有异义。所谓有彼去言说故。以此方便。去有自体。自位别故。又和合句义起别语言因故。此若无者。彼自位差别和合句义起别语因则不得有如生盲人。眼识毕竟无和合故。不可说言彼生盲者。已见现见及以当见。今有去法及自位等。和合句义起别语因。故得说言。彼行止息名为已去。行法正起名为去时。行作未发名为未去。是故我说。因有力故。去法不空。所欲义成。无前过失。论者言。若有去法可说去时。已去未去是义应尔。彼去无体先已广说。汝复执有。今当更破。如偈曰。

未发无去时亦复无已去

彼初起去空未去何处发

释曰。前无去合彼去不起故。偈意如此。先说去空。令他得解。验破外人所立义故。复次未去何处发者。此明去无故。如是第一义中。分别不起。此义云何。偈曰。

无已去未去亦无彼去时

于无去法中何故妄分别

释曰。妄分别者。如翳目人。于虚空中。或见毛发蚊蚋蝇等。皆无体故。如偈曰。

如是一切时未曾见初发

而言有去等过失则甚多

释曰。譬如那罗延[矛*(替-曰 貝)]逐彼竭株嗢羯遮阿修罗王。彼亦如是。去等过失。常随逐汝。复次有人言。第一义中。去法是有。何以故。以相违故。谓处处相违。相待可得。譬如明暗如是与住相违有去可得而言无去者。是义不然。论者言。立此义者。是亦应问。汝意为欲令谁住耶。为是去者。为未去者。若去者住。义不应然。如偈曰。

去者则不住

释曰。此谓第一义中。立去者住。验不可得。何以故。以去者动作故。譬如调达。正行未息。若谓未去者住。是亦不然。如偈曰。

未去者不住

释曰。彼未去者。以无去故。于世谛中。彼去息故。名之为住。此义不成。以去无体故。复次恶见所持。邪执自在。作如是说。欲得异住。如偈曰。

异去未去者谁为第三住

释曰。无一住者。说之为住。此义可得。偈意如是。复次偈曰。

去者若当住此义云何成

去者去空故去住不可得

释曰。去住相违。于一时中。不得并故。偈意如此。彼去空者。令人得解。以去者住。无体可示故。外人言。譬如窑师。于三时中。能作不失故。如是去者。虽复不去。亦名去者。此义成故无过。论者言。汝受假法。先所成立。第一义者。今并失坏。由如此义。前所出因。及譬喻者。有过失故。复次有别道理。显彼过失。汝立此住。其义云何。为当去者已去止息名为住耶。为彼去者未去若去时息名为住耶。三皆不然。何以故。偈曰。

去时则无住

释曰。若去与去者合。名此为住。义则不然。外人言。我先所说。已去名住。此义得成。可信验故。论者偈曰。

无彼已去故

释曰。已去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彼已去者。去已谢故。言其住者。无所除故。若汝意谓。彼未去时。名之为住。是亦不然。何以故。未去而息。义不然故。以是因缘。彼未去者。亦不名住。如是因义不成。验亦无体。此义云何。彼明暗等。第一义中。不可成立。以相违故。亦乖汝立义故。复有人言。我立住义。以相违故。有初发故。又彼可除。体有起故。是义不然。彼有过失。如偈曰。

去起作及息其过同去说

释曰。如去者去。未去者去。异彼二去。义皆不然。及已去未去去时去初发者。是亦不然。如是已去未去去时。及彼去息。皆不成故。如是住者未住者。及异彼二住皆不然。住不然故。已住未住住时。及住初发。亦不可得。初发无故。已住未住住时住息。义皆不成。如上广说。以文烦故。今略显示。此义云何。彼住者不住。何以故。以去空故。如彼已住。住未谢者。久已住者。无住初发。何以故。彼已住故。譬如已久住者。又已住者。无住可除。何以故。去无体故。譬如住未谢者。如已住中。三句显示。未住住时。亦复如是。以前方便。应当验破。如是住义不成。有过失故。外人言。汝言无去。及无去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破坏世法故。世人咸谓。彼提婆达多去。或耶若达多去。汝言不尔。与世相违。如世皆知彼月是月。复有人云。是兔非月。汝亦如是。论者言。汝立此因。复有何义。为与世间所解相违。为与自论所解相违。若尔有何过。若世间所解相违者。因义不成。何以故。彼去去者。第一义中。不可得故。如是世间所解有去去者。于世谛中。我不遮故。若言与自论所解相违者。即所解破如是意耶。汝作此说。不解义理。应如是说。汝所受破。得此过失。是义不然。何以故。自论所解。我亦不着。以第一义中。去及去者。此二自体皆不受故。如先已遮。复次若第一义中。去及去者。此二定有。或一或异。求应可得。如是观察。二俱不然。如偈曰。

去法即去者如是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是义亦不然

此二种义。云何不然。偈曰。

若谓彼去法即是于去者

作者及作业则为一体过

释曰。如是语义。颠倒过咎。如声是常。瓶亦是常。以其作故。此义不成。何以故。若瓶是作。则不名常。以是义故。声是无常。以其作故。譬如彼瓶。此言可信。如是第一义中。去及去者。此二不一。何以故。以作者作业故。如能斫所斫。此二显现。亦不得异。何以故。以去去者。更互俱空故。譬如余物。或有难言。若去及去者。更互俱空。空无异相。体不可得。汝引能斫所斫。为譬喻者。此义不成。论者言。汝不善说。唯遮一故。彼二相差别。世间悉解。如是能斫所斫。更互俱空。此义成立。如能觉所觉。二更互空。于世谛中。二相异故。引为譬喻非喻不成。若谓能斫所斫。第一义中。二体无异。何以故。以其量故。譬如所斫自体。彼立一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所斫自体不异者不成故。何故不成。以第一义中。一异二边。不取受故。于世谛中。能所各异。而言一者。破世间解。复次若汝意谓。我遮去者。及去不一故。而受异边者。是亦不然。如先已说。第一义中。一异二边。我皆不取故。无受异过。复有人言。如我立义。无前过失。谓无始已来。名言戏论。熏习种子。以为因故。决定因缘。各各果起。虚妄分别。自在力故。此执欲令去及去者。决定有异。为遮彼故。如偈曰。

若谓彼去法定异于去者

释曰。世俗分别。无有遮者。如实观察。义则不然。云何不然。如偈曰。

离去有去者离去者有去

释曰。此二云何相离而有。以其异故。如瓶衣等。彼说异者。亦不欲令离去有去者。离去者有去。以能依所依相观有故。方便说者。第一义中。不欲令彼去及去者。有差别故。以差别语起有待对故。如去自体。如是第一义中。不欲分别离去者外。别有去法。何以故。以差别语起有待对故。譬如去者自体。外人言。异部回转。不令他解。汝得此过。论者言。彼异部无体。回转义成。外人言。世间自有能依所依。未必和合。汝言有待对者。此因义不成。何以故。于所验中。一分不遍故。论者言。彼诸物等。亦有此彼。相观异故。待对无过。非因不成。汝说验者。终是立异。异先遮故。不异得成。异部无体。亦非二边。世间所解。亦不破坏。云何不破。今此论中。真实观察。能依所依。相应和合者。非无漏慧。所观境界。如先所说。复次或有人言。我异于去有彼去者。可指示故。譬如提婆达多。及彼马等。能依所依二相异故。论者言。汝不善说去者。自体义不成故。提婆达多马等异故。此义不成。以第一义中。譬喻无体故。若有邪慧。分别诸因差别等相。亦以此义答。复次鞞世师言。聪明智人。作如是解。谓去者之声。此自体外有去。句义相应和合。如提婆达多。为所知境界。转不转故。如言青衣。余则非分。若不如是。彼去者声。应无转不转异。譬如大有。论者言。汝立此异。以为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所依能依。相应无体。去与去者。此二和合。先已遮故。验亦不成。云何知耶。谓多同名人。彼自体外。句义不合。谓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调达等也。以此验知转不转声。因非一向故。外人言。有简别故。虽同一名。而彼黑长调达者。去声于此转。余则不转。以是义故。我因得成。非非一向。论者言。如汝所言。黑长调达。第一义中。以无体故。因义不成。如青衣喻。及境界者。第一义中。皆不可得。若有说言。去异去者。觉差别故。如此立验者。同前因喻破。复次若汝谓。我立一遮异。立异遮一。终不离异故。遮异不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异俱遮。先已说故。以此验力。破着二边。彼境界觉。何因得起。智人已解。故我无过。是故汝言我遮去者。与去不异。立义分别。受不异者。我无此过。复次汝若细心观察。取我上言。譬如去者。自体不异故。立义不成。以譬喻无体。与我过失者。是说不然。何以故。去者体外。更无异法。无异法故。去者体成。以体成故。譬喻无过。如是鞞世师人。诸食糠等。覆藏己过。欲坏正理。如先所说。验皆不成。复有人云。汝先遮去。今则弃舍。乃更论余。若一若异。去及去者。二皆不成。此非善说者不然。如偈曰。

去者及去二为一异故成

释曰。去者去二。为一为异。有彼二故。可领受耶。若方便说。或一或异者。如偈曰。

彼二无有成云何当有去

释曰。彼去已遮。非欲舍故。由如此义。一等分别。亦如是遮。于世谛中。彼二有故。应知如汝意谓。第一义中。若一若异。去者去成。无如此义。一异体无。而执为有。令人解者。是义不然。或有聪明慢人。作如是说。汝言第一义中。无去者去。以作动故。如彼余物。如是住者无住。以作动故。如彼调达。去未谢者。此前二验。为何所显。作动作者。为当外动作者。此作不作耶。为当身动作者。此作不作耶。若言外作不作者。则譬喻不成。以彼异作作故。若言身作不作者。则与义相违。以语者语故。斫者斫故。彼去亦然。身既动作。何名不作。如是先所说验。此义不成。有过失故。论者言。彼异作者不作去作。以是义故。彼作者等。譬喻得成。如所说过。今还在汝。譬喻既成。亦不违义。云何不违。如偈曰。

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

释曰。彼去不去者。谓第一义中。不作彼去。何以故。以无异故。如去自体。此谓说无异者。自验破故。亦破世间所共解故。何以故。如偈曰。

如见有是人往村等去故

释曰。彼人体外。别有村等。世间悉解。复次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此义云何为此故。如偈曰。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

释曰。如住者自体得为去因而作于去。无此去者故。虽无去者。而世谛中。意欲为因。次生功用。风界自在。处边无间。诸行聚起。时节差别。刹那刹那。前后相异。此等起故。名为去者。于世谛中。实不欲令如是作者。为作者因。是故偈言。如见有是人往村等去故。非以自体为自体因。如是诸自部辈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此义应知。复次僧佉人言。由地等聚集别名身种。彼尘增长故称为去。如是去果依止聚因。去和合人。名为去者。此执不然。何以故。彼未去时无去者故。若未去时。名为去者。如是住者。亦应名去。而实不然。若谓彼已去者。为彼去因。是亦不然。何以故。如先偈言。如见有是人往彼村等故。此义云何。如是彼去不能作去应如此知有。外人言。有生作故。说为芽生。犹如智人自生智慧。此执不然。但妄分别。以芽未生时。生无所作。而言生作。此义不然。如是去者自体去。说者自言说。斫者自斫作。此皆不然。何以故。自体自作。义不然故。由彼意欲为因。次起功用处作等因。生彼字句音声行聚。名为语者。而执有别语。言自体者。此则不然。如是语先名为语者。无如此义。复次。鞞世师言。如先所说。因去知去者。彼去则不去。汝虽已破。义又不然。何以故。彼去者外。别有去法。以是义故无前过失。别义云何。谓实觉业觉。此二不同。境界别故。譬如牛与水牛。二觉相异。若不异者。彼二境界。则无差别。譬如牛觉自体。论者言。因去了去者。彼去则不去。此过如前说。今遮彼异。如偈曰。

因去了去者异去亦不去

释曰。彼立异者。令他得解。验无体故。如偈曰。

此物与彼物有异者不成

释曰。第一义中。法性如是故。我譬喻得成。复次因去了去者。异去亦不去。此义云何。偈曰。

去者是一故去有二不然

释曰。何故不然。立验知故。以第一义中去者。体外无异去去。何以故。以不合二去故。譬如住者。复次食糠者言。如我立义。唯有一去。去与者合。名为去者。由此异故。能为去因。以作彼去故。如有人言。彼调达去。又如彼灯与明为因。名曰灯明。如汝先说。去者一故。去二不然。义不应尔。论者言。汝非善说。如前所说。诸因力等。第一义中。去及未起。皆已遮故。复次去者。不为去和合因。以起声觉别因故。譬如彼业。以此验知。汝言去与去者和合。虚妄说耳。何以故。若人未与去和合时。则非去者。譬如住者。而言与彼去者和合。是义不然。复次如理谛观。去及去者。不可得故。如偈曰。

有实无有实亦有实无实

如是三去者各不用三去

释曰。有实去者。谓与去和合故。名为有去。此义云何。若有实去者。不用三去。谓有实去不去。无实去不去。亦俱去不去。以作动故。譬如余物。若无实去者。亦无三去。以去空故。譬如住者。彼俱去去者。同前验破。如破去者。去法亦然。立义出因。引譬方便。应如此知。由依道理阿含二种观察。于一切时。三去不成故。如偈曰。

是故去无性去者亦复然

去时及诸法一切无所有

释曰。如先立验。破去去者。诸余作法。亦应例遮。此品中明去无自性者。欲令信解无来无去别缘起义。是故得成。如无尽慧经中说。无去无来者。名为圣去来。又如金刚般若经说。善男子。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又如无言说经曰。来去无有实。诸法如虚空。又如般若波罗蜜经说。彼微尘等。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以彼去来不可见故。又如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法去来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阴去来不可见者。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诸修多罗。此中应广说。

释观去来品竟。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