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比丘尼传
东官曾成法缘尼传三十七。
南永安寺昙彻尼传三十八。
崇圣寺僧敬尼传三十九。
盐官齐明寺僧猛尼传四十。
华严寺妙智尼传四十一。
建福寺智胜尼传四十二。
禅基寺僧盖尼传四十三。
东青园寺法全尼传四十四。
普贤寺净晖尼传四十五。
法音寺昙简尼传四十六。
法音寺净圭尼传四十七。
集善寺慧绪尼传四十八。
钱塘齐明寺超明尼传四十九。
法音寺昙勇尼传五十。
剡齐兴寺德乐尼传五十一。
东官曾成法缘尼传三十七
法缘。本姓仑。东官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岁。妹法彩年九岁。未识经法。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经三日而归。说至净土天宫见佛。佛为开化。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便能作外国书语及诵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失去。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扬上天。父母忧之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返已出家披着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语云。汝前世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自堕落。为立法名大名法缘。小曰法彩。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庐。昼夜讲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有若灯烛。自此以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讽诵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并屈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因是土人皆事正法。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南永安寺昙彻尼传三十八
昙彻尼。未详何许人也。少为普要尼弟子。随要住南永安寺。要道洁学优有闻当世。彻秉操无矫习业不休。佛法奥义必欲总采。未及成戒已究经论。具足已后遍习毗尼。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随方应会负帙成群。五侯七贵妇女以下莫不修敬。年六十三。齐永明二年卒矣。
崇圣寺僧敬尼传三十九
僧敬。本姓李。会稽人也。寓居秣陵。僧敬在孕家人设会。请瓦官寺僧超西寺昙芝尼。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母代儿唤二人为师。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可建八关。即命经始。僧像未集敬便生焉。闻空中语曰。可与建安寺白尼作弟子。母即从之。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辄能诵忆。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菜蔬刻已清风渐着。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州。携与同行。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并风节峧异。更从受戒深悟无常。乃欲乘船泛海寻求圣迹。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载。风流所渐犷俗移心。舍园宅施之者十有三家。共为立寺于潮亭。名曰众造。宋明帝闻之远遣征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恋。还都敕住崇圣寺。道俗服其进止。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并钦风德嚫施无阙。年八十四。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葬于钟山之阳。弟子造碑。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焉。
盐官齐明寺僧猛尼传四十
僧猛。本姓岑。南阳人也。迁居盐官县。至猛五世矣。曾祖率晋正员郎余抗令。世事黄老加信敬邪神。猛幼而慨然有拔俗之志。年十二父亡。号哭吐血绝而复苏。三年告终。示不灭性。辞母出家。行已清洁奉师恭肃。蔬粝之食止存支命。行道礼忏未尝疲怠。说悔先罪精恳流泪。能行人所不能行。益州刺史吴郡张岱闻风贵敬。请为门师。宋元徽元年净度尼入吴。携出京城。仍住建福寺。历观众经以日系夜。随逐讲说心无厌倦。多闻强记经耳必忆。由是经律皆悉研明。澄情宴坐泊然不测。齐建元四年母病。乃舍东宅为寺。名曰齐明。缔构殿宇列植竹树。内外清靖状若仙居。饥者撤膳以施之。寒者解衣而与之。尝有猎者近于寺南。飞禽走兽竞来投猛。而鹰犬驰逐相去咫尺。猛以身手遮遏。虽体被啄啮。而投者获免。同止数十人。三十余载未尝见其愠怒之色。年七十二。永明七年卒。时又有僧瑗尼。猛之从弟女也。亦以孝闻。业行高邈慧悟凝深也。
华严寺妙智尼传四十一
妙智。本姓曹。河内人也。禀性柔明陶心大化。执持禁范如护明珠。心勤忍辱与物无忤。虽有毁恼必以和颜。下帷穷年终日无闷。精达法相。物共宗之。禅堂初建。齐武皇帝敕请妙智讲胜鬘净名开题。及讲帝数亲临。诏问无方。智连环剖析初无遗滞。帝屡称善。四众雅服。齐竟陵文宣王疆界钟山集葬名德。年六十四。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南齐侍中琅琊王伦妻江氏为着石赞文序立于墓左耳。
建福寺智胜尼传四十二
智胜。本姓徐。长安人也。寓居会稽于其三世。六岁而随王母出都游瓦官寺。见招提整峻宝饰严华。澘然泣涕。仍祈剪落。王母问之具述此意。谓其幼稚而未许之也。宋季多难四民失业。时事纷纭奄冉积载。年将二十方得出家住建福寺。独行无伦绝尘难范。听受大涅槃经一闻能持。后研律藏功不再受。总持之誉佥然改目。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逢涅不淄遇磨不磷。大明中有一男子。诡期抱梁欲规不逊。胜克意渊深雅操壁立。正色告众。众录付官。守戒清净如护明珠。时庄严寺昙斌法师弟子僧宗玄趣。共直佛殿慢藏致盗。乃失菩萨璎珞及七宝澡罐斌衣钵之外室如悬磬。无以为备。忧慨辍讲。闭房三日。胜宣告四部旬月备办。德感化行皆类此也。齐文惠帝闻风雅相接召。每延入宫讲说众经。司徒竟陵文宣王倍崇敬焉。胜志贞南金心皎比雪。裁箴尼众实允物望。令旨仍使为寺主阖众爱敬如奉严尊。从定林寺僧远法师受菩萨戒。座侧常置香炉。胜乃捻香。远止之曰。不取火已信宿矣。所置之香遂氛氲流烟。咸叹其肃恭表应若斯也。永明中作圣僧斋摄心祈想。忽闻空中弹指合掌侧听。胜居寺三十年。未尝赴斋会游践贵。胜每重闲静处系念思惟。故流芳不远。文惠帝特加供俸。日月充盈。缔构房宇。阖寺崇华。胜舍衣钵为宋齐七帝造摄山寺石像。永明十年寝疾。忽见金车玉宇悉来迎接。到四月五日告诸弟子曰。吾今逝矣。弟子皆泣。乃披衣出胸。胸有草书佛字。字体鲜白色相明润。八日正中而卒也。年六十六。葬于钟山。文帝给其汤药。凶事所须并宜官备也。
禅基寺僧盖尼传四十三
僧盖。本姓田。赵国均仁人也。父宏梁天水太守。盖幼出家为僧志尼弟子住彭城华林寺。忘利养惔毁誉。永徽元年索虏侵州。与同学法进南游京室。住妙相尼寺。博听经律深究旨归。专修禅定惟日不足。寒暑不变衣裳。四时无新饮食。但资一菜中饭而已。受业于隐审二禅师。禅师皆叹其易悟。齐永明中。移止禅基寺。欲广弘观道。道俗咨访。更成纷动。乃别立禅房于寺之左。宴默其中。出则善诱谆谆不倦。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四时资给。虽已耆艾而志向不衰。终日清虚通夜不寐。年六十四。永明十一年卒也。时寺又有法延者。本姓许。高阳人也。精进有行业。亦以禅定显闻也。
青园东寺法全尼传四十四
法全本姓戴。丹阳人也。端庄好静雅勤定慧。初随宗瑗博综众经。后师审隐遍游禅观。昼则披文远思。夕则历观妙境。大乘奥典皆能宣讲。三昧秘门并为师匠。食但蔬菜衣止蔽形。训诱未闻奖成后学。听者修行功益甚众。寺既广大阅理为难。泰始三年众议欲分为二寺。时宝婴尼求于东面起立禅房更构灵塔。于是始分为东青园寺。升明二年婴卒。众既新分人望未缉。乃以全为寺主。于是大小爱悦情无纤介。年八十三。隆昌元年卒。时寺复有净练僧律慧形。并以学显名也。
普贤寺净晖尼传四十五
净晖本姓杨。建康人也。志道专诚乐法翘恳。具戒之初从济瑗禀学。精思研求究大乘之奥。十腊之后便为宗匠。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莫不服膺。永明八年竟陵王请于第讲维摩经。后为寺主。二十余年。长幼崇奉如事父母。从为弟子者四百余人。年七十二。永明十年卒也。时寺又有僧要光净。并学行有闻也。
法音寺昙简尼传四十六
昙简。本姓张。清河人也。为法净尼弟子住寺。游学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后己志在广济。以齐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德声遐布功化自远。道俗敬仰盛修供施。时有慧明法师。深爱寂静。本住道林寺。永明时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饰。僧多义学累讲经论。去来諠动明欲去之。简以寺为施因移白山。更立草庵以蔽风雨。应时行乞。取给所资。常聚樵木。云营功德。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登此积薪引火自焚。舍生死身供养三宝。近村见火竞来赴救。及至简已迁灭。道俗哀恸声振山谷。即聚所余为立坟刹也。
法音寺净圭尼传四十七
净圭。本姓周。晋陵人也。寓居建康县三世矣。圭幼而聪颖一闻多悟。性不狎俗早愿出家。父母怜之不违其志。为法净尼弟子住法音寺。德行纯邃经律博通。三业禅秘无不善达。神量渊远物莫能窥。遗身忘味常自枯槁。其精进总持为世法则。传授训诱多能导利当世归心。与昙简尼同憩法音寺。后移白山栖托树下。功化转弘。以建武元年二月八日。与昙简同夜烧身。道俗哀赴莫不哽咽。收其舍利树封坟刹焉。
集善寺慧绪尼传四十八
慧绪。本姓周。闾丘高平人也。为人高率疏远。见之如丈夫不似妇人。发言吐论甚自方直。略无所回避。七岁便蔬食持斋志节勇猛。十八出家住荆州三层寺。戒业具足道俗所美。时江陵有隐尼。西土德望。见绪而异之。遂忘年契意相携行道。尝同居一夏。共习般舟。心形勤苦昼夜不息。沈攸之为刺史普沙简僧尼。绪乃避难下都。及沈破败后复还西。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以宋升明末出镇荆陕。知其有道行迎请入内。备尽四事。时有玄畅禅师。从蜀下荆。绪就受禅法究极精妙。畅每称其宿习不浅。绪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励节。豫章王妃及内眷属。敬信甚深从受禅法。每有嚫施。受已随散。不尝储畜意。志高远都。不以生业关怀萧。王要共还都。为起精舍在第东田之东。名曰福田寺。常入第行道。永明九年自称忽忽苦病亦无正恶。唯不复肯食。颜貌憔瘁苦求还寺。还寺即平愈。旬日中辄复请入。入转如前。咸不知所以。俄而王薨祸故相续。武皇帝以东田郊迥更起集善寺。悉移诸尼还集善。而以福田寺别安外国道人阿梨。第中还复供养善读诵咒。绪自移集善寺以后。足不复入第者数年。时内外既敬重此尼。每劝其暂至后第内。竺夫人欲建禅斋。遣信先咨请。尼云甚善。贫道年恶。此叚实愿一入第与诸夫娘别。既入斋。斋竟自索纸笔作诗曰。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忽请作七日。禅斋不得休(后复有十字道别今忘之)作诗竟言笑接人。了不异常日高傲也。因具叙离云。此叚出寺方为永别。年老无复能入第理。时体中甚康健。出寺月余。便云病。乃无有异于恒少日而卒也。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时年六十九周舍为立序赞。又有德盛尼。德合志同为法眷属。行道习观亲承音旨也。
钱塘齐明寺超明尼传四十九
超明本姓范。钱塘人。父先少为国子生。世奉大法。明幼聪颖雅有志尚。读五经善文义。方正有礼内外敬之。年二十一夫亡寡居。乡邻求嫂誓而弗许。因遂出家住崇隐寺。神理明彻道识清悟。闻吴县北张寺有昙整法师道行精苦从受具足。后往涂山听慧基法师。讲说众经便究义旨。一经于耳退无不记。三吴士庶内外崇敬。寻还钱塘移憩齐明寺。年六十余。建武五年而卒也。时又有法藏尼。亦以学行驰名也。
法音寺昙勇尼传五十
昙勇者。昙简尼之姊也。为性刚直不随物以倾动。常以禅律为务。不以衣食经怀。憩法音精舍。深悟无常高崇我乐。以建武元年随简同移白山。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夜积薪自烧以身供养。当时闻见咸发道心。共聚遗烬以立坟刹云。
剡齐兴寺德乐尼传五十一
德乐。本姓孙。毗陵人也。高祖毓晋豫州刺史。乐生而口有二牙。及长常于闇室不假灯烛了了能见。愿乐离俗。父母爱惜而不敢遮。至年八岁许。其姊妹同时入道。为晋陵光尼弟子。具足以后并游学京师。住南永安寺。笃志精勤以昼继夜。穷研经律言谈典雅。宋文帝善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宋大将军立王园寺(在枳园寺路北也)请移住焉。到十一年有师子国比丘尼十余人至。重从僧伽跋摩受具足戒。至二十一年。同寺尼法净昙览。染孔熙先谋人。身穷法毁坏寺舍。诸尼离散。德乐移憩东青园。乐咨请深禅穷究妙境。及文帝崩。东游会稽。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学众云集从容教授。道盛东南矣。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笃信士也。舍所居宅立齐兴精舍。乐纲纪大小悦服远近钦风。皆愿依止。徒众二百余人。不聚嚫施岁建大讲。僧尼不限平等资供。年八十一。永元三年卒剡。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节食单蔬勤苦为业。用其嚫遗纪竹园精舍焉。
End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精刻大藏经缘起缘起说三事: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二、刻藏整至教以永慧命;三、刻藏办法。一、刻藏拔苦痛以慰忠魂抗战三年余,忠魂数百万,国家获无疆之福,死士受无限之悲。报功者报功矣,而饮痛者仍痛。是知报
拘达拉柯西比丘尼征服自己获最大胜利8~3彼诵百句偈若无义理者不如一法句闻已得寂静8~4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不如克己者是大胜利者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拘达拉柯西。拘达拉柯西是舍卫城的
比丘尼波它卡那如实知见生灭法8~14若人活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活一日实见生灭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波它卡那。波它卡那是舍卫城的富家女,美丽聪明,父母钟爱,却与一名家里的男仆私奔,后
比丘尼巴户普提卡了知究竟法尊贵神圣8~16若人活百岁不见究竟法不如活一日得见究竟法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巴户普提卡。巴户普提卡的丈夫去世后,她本来不想分财产给子女。由于儿女一再请求
老比丘尼优塔罗身体是病菌住所11~3色身完全垮坏病菌窝易瓦解腐朽涌出溃散有生终归有死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老比丘尼优塔罗。长寿的比丘尼优塔罗,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丘,她请比丘
貌美的比丘尼身体是老死慢虚伪的家11~5此城骨所建沾满血与肉储藏老与死我慢及虚伪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嘉娜帕达卡亚尼公主。她是佛陀继母的媳妇,非常美丽,嫁给佛陀异母的弟弟难陀。有一天,她
强暴比丘尼的人罪孽种苦果5~10 恶业未成熟愚者以为甜恶业成熟时愚者受苦难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蓝莲花。蓝莲花美丽大方,有许多追求者,但她决定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在打扫大殿、点灯
比丘尼吉舍瞿昙弥得见涅槃尊贵又神圣8~15若人活百岁不见不死道不如活一日实见不死道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尼吉舍瞿昙弥。吉舍瞿昙弥是舍卫城的人,嫁给一位富翁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在刚学会走
比丘尼(梵文Bhikkhuni)是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俗称尼姑,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净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
据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记,中国第一个依戒律削发受戒的比丘尼是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徐州)人。其父叫仲诞,曾任甘肃威武太守。净检少时勤奋好学,稍长尤擅琴、书法和绘画,是位多
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
1、管好自的嘴,讲话不要图一时痛快、信口开河,“良言一句三冬暖,伤人一语六月寒”,说话要用脑子,敏事慎言,话多无益,不扬人恶,自然就能化敌为友。2、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学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
比丘尼”是对佛教里受了具足戒的出家女众的称呼,为音译。印度之有比丘尼,起于释尊听许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后有五百释种女出家得度,其戒条凡三百四十八戒。依《比丘尼传》卷一载,西晋建兴年(313
比丘尼与朝廷素无瓜葛,但明朝的比丘尼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扰和追捕。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突然下令,将全国所有的比丘尼以及女道士,统统逮捕送到京师逐一审问,验明真实身份。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
佛制不允许僧尼同住。宣化上人在美国创办的万佛城,是僧尼同修道场,但是僧尼不同住,住的地方都有围墙间隔开来,而且晚间严禁串门走动。古代汉地,僧尼寺院都是间隔在几里地以外的。佛陀从允许女子出家那时候开始起
“比丘尼”是指佛教中出家的女众弟子。佛教中的第一位比丘尼竟然是释迦牟尼的姨姨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是释迦牟尼母亲摩诃摩耶夫人的妹妹。释迦牟尼出生后七日,佛母摩诃摩耶夫人便去世了,摩诃波阇波
比丘是指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指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比丘与比丘尼都是属于佛教用语中梵语的音译词,比丘与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比丘是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