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31 13:01

第三卷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

是时尊者舍利弗。白妙吉祥童子言。善男子。如此妙法住世几何。妙吉祥言。舍利弗。如此三毒贪嗔痴故。舍利弗言。善男子。此贪嗔痴住当几何。妙吉祥言。舍利弗。此三毒住由如地界故。舍利弗言。善男子。此地界复住几何。妙吉祥言。舍利弗。此三毒地界如无明界故。舍利弗言。善男子。此无明三毒住当几何。妙吉祥言。舍利弗。如虚空界故。舍利弗言。善男子。此三毒虚空界住当几何。妙吉祥言。舍利弗。如无性自性法故。是时尊者舍利弗。白妙吉祥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等智辩若此。云何我有如是智力与汝詶对。复次善男子。譬如一切猫狸践须弥山终不能尽。如是如是。善男子。我等亦复如是。如彼猫狸。何以故。如一切声闻与一菩萨共同论义。毕竟不能屈彼菩萨。况复此妙吉祥童子故。是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妙吉祥童子言。善男子。汝于今者请问如来。白言世尊。于当来世后五百岁。彼宝光总持法王云何护持。持经法师云何怜愍令得坚固。于时妙吉祥童子。从自法座安祥而起。即白佛言。世尊。若有法师受持读诵为他解说此正法者。得何功德。佛言。妙吉祥。若有比丘。持此法王者。当得生于清净法身故。当得究竟佛菩提故。如是中间常得住于诸佛法中心不退转。一切天魔及诸眷属不能娆恼。若有善男子。于彼法师。暂起慈心。一弹指顷。是人即得远离轮回。究竟亦得佛菩提故。复次妙吉祥。持此宝光法王者。若起轻慢诬谤之心。是人世世得牙齿疏缺平鼻无舌手脚挛躄身常重病痴騃盲聋。生于下贱懈怠懒惰。佛告妙吉祥。如是愚迷众生我今略说。善男子。彼诸众生命终之后。受无数地狱。如一一孔毛。种种苦恼从地狱出。若生人中。常得生盲喑哑。复次妙吉祥。若有见此正法众经之王轻毁之者。是人当得身穿为窍丑唇褰缩身皆破裂裸形黑瘦皮肤粗涩由如饿鬼。妙吉祥重白佛言。我知如来智慧无量不可思议。世尊。彼如是等愚迷众生得生何处。妙吉祥言。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佛言。妙吉祥止。汝不应问。我若说彼愚迷众生谤法之者所生之处。天上人间若闻是说。皆悉恐怖皆悉闷绝宛转躄地。妙吉祥言。唯愿世尊。大慈大悲广演分别。彼诸众生若闻是说。于此不生不灭微妙正法不起慢心。佛告妙吉祥。于此地下。有诸地狱名号不同。所谓炎热地狱。极炎热地狱。黑绳地狱。炽然地狱。极炽然地狱。极恶地狱。钳口地狱。铁丸地狱。铁棒地狱。崩埋地狱。悬头地狱。倒悬地狱。猴面地狱。焰恒炽地狱。脓血地狱。常臭地狱。拖扑地狱。常杀地狱。生极大疼痛地狱。佛告妙吉祥。彼如是等地狱。即彼谤法众生所生之处。

是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彼持经法师命终之后生何国土。复次普贤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诸法师持此经者。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宝庄严世界。世尊。彼世界中有佛刹不可思议乐大辩说如来。复有无数诸菩萨众。身色巍巍殊特妙好。善男子。是诸众生临命终时。彼世界中有六十二俱胝佛同时现前。善男子。我今略说。若广说者。功德无量无数经百千劫不能穷尽。普贤菩萨。重白佛言。世尊。云何于未来世时。若诸众生闻此正法不生诽谤。佛告普贤菩萨。若四辈弟子得闻是经。言非正法作如是说是邪说非如来说应自说故。非真经典或言我先已闻此非正法作是轻慢诽谤之者。永不闻法远离三宝名字。彼如是等愚痴众生命终之后当堕黑暗地狱。其狱之中有大铁轮刃如锋铓常拂其头拂已还生。如是经无量百千劫。从此狱出设得人身。复经无量百千万劫常无两目。是时复经过百千劫。不复人身纵生人中。于一切处亦复生盲。又无舌根头面颠倒腰脊伛偻脚癵狗声常困饥渴羸瘦憔悴面色干枯口气常臭人皆恶贱。一切众生见者生嗔人皆弃舍。是时彼一切众会。异口同音作是唱言。如来今者为我等故。已说是法如是正法我等已闻。快说世尊快说善逝我等于未来世。见有受持是经典者。不生诽谤轻慢之心。我等愚迷由如稚子。不觉不知无有智慧。世尊。佛说是时彼大声闻及天帝释大梵天王护世诸天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言。世尊。我等闻说谤此法者有如是罪身皆悚栗恐怖无量。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非但汝等吾今已得一切圣智上由恐怖。况复汝等我诸弟子。时诸善男子。于彼法师深生敬仰不能自胜。若诸天龙药叉干达嚩等人及非人无能破坏。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见此法王如佛塔庙。此经亦尔天上人间如敬宝箧。是时妙吉祥童子。重白佛言。世尊。若诸四辈弟子于此经王深信受持者得几所福。佛告妙吉祥。若人于此妙法及彼法师受持之者乃至名字。或于一日一弹指顷。发起慈心我悉知之或时发心饮食供给。或施园林净地用作僧房种种供养。是时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如是等人于五无间罪为灭为不灭。佛告长老舍利弗。止。勿作是说。所以者何。若诸众生受持正法者。即得消除五无间业。佛言。舍利弗。五无间者为闻此经威德力故。此五无间业速疾消除还复人身。数数得生佛法之中。永不复堕于三恶趣故。是时尊者舍利弗。悲泣雨泪。白佛言。世尊。如向所说谤此经者。乃有如是广大业报。昔所未见。如是罪报乃至梦中亦未曾见。是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言。止。舍利弗勿作是念。复次舍利弗。我说此无碍妙法。数告汝等。舍利弗。彼诸众生。以自业力作种种罪。自作自受非彼他人。各各众生自业力故。受是痛苦非如来过。舍利弗。我常说言是诸众生汝等访诸善友。乐求安乐离诸怖畏。乐求涅槃乐甘露味。我常开示菩提正路。是时复说彼诸众生。恣纵贪嗔自作身业口业意业。心生邪见不自正知。造作众罪各各邪视。于身分别造众恶业。因堕地狱受种种苦。众生自过非如来咎。复次舍利弗。我常如是兴于大悲为诸众生乃至一一众生尽于一劫我皆代受地狱之苦终不弃舍一众生故。舍利弗。如来大悲恒常如是。譬如天上人间父母唯生一子。端严殊特色妙无比福相圆满。彼于一日忽然命终。时彼父母为此子故。心生懊恼情地慞惶悲号痛切苦恼。如是舍利弗。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悲愍众生如见一子。如来烦恼终不能着悉已远离。何以故。舍利弗。譬如大海不宿死尸。舍利弗。如来亦尔烦恼不着。又谓舍利弗。身如幻梦。亦如影向。四大合成假名为人中无有实。见诸行相非行非住。非处非无处。无滞无碍自他不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观诸行相化导群生不贪说行。虽作一切种种行相。不可指不可示。等虚空界。离诸疑惑无有戏论。如来亦尔无有疑惑离於戏论。是时众生一向迷惑无有回转。如来大悲而能随顺。如有众生欲来佛亦随来去亦随去。何以故。是诸如来本愿力故。复次舍利弗。如来应正等觉无有错谬。如来无有无明。如来智慧亦无迷惑。舍利弗。吾今于天上人间。最尊最贵最上第一。不可称量无有等等。舍利弗。是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言。若有众生在家出家于此正法而生诽谤者。如前所说一切恶相。种种地狱众苦所受。是时尊者须菩提。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此法微妙甚难得闻。世尊彼诸众生于此正法而生诽谤者当得何报。佛告须菩提。谤斯法者。得生大舌纵广百千由旬。上有五百俱胝铁犁长时耕舌。复从口出极热猛火。耸焰上腾炎炽辉赫合成一聚。经百千劫受大极苦。云何而得须菩提如是业报。彼愚痴众生。皆因口业所作。须菩提。彼愚痴众生。谤此法者受如是报。是时一切众会。以佛威力。同作是言。如来说此极大恶报甚为希有。是时帝释天主白佛言。世尊。我当于彼比丘持经法师。于未来世。常生尊重。以诸华香饮食衣药涂香末香种种供养。昼夜三时恭敬礼拜尊重赞叹。志心护持。世尊。是善男子已生如来法身中。与诸如来同一名号。何以故。如灌顶刹帝利王所生之子。端严巍巍具足王相。见者欢喜。彼诸人民皆悉尊重拜跪问讯。见彼法师。亦应如是礼拜尊重。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此帝释天主善能说之。为彼比丘持经法师。怜愍饶益潜加护持。普贤菩萨言。世尊我亦如是。于未来世彼善男子善女人。亦复护持怜愍饶益。息诸灾患令得安乐。周遍百由旬外不令娆恼。尔时世尊赞普贤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说。尔时世尊以梵音声。重说偈言。

令他安乐心悲愍悉能随顺诸众生

三业清净善称扬无等功德真实宝

是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当得此宝光总持法故。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宝光总持当行一法。云何为一法。谓于一切众生。不起杀意。令得安乐。普贤菩萨。复有二法。云何为二。谓离于嗔恚。善言诱喻。普贤菩萨。此为二法。若能如是。即得宝光总持法故。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意根不乱无时暂舍。是时复告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诸众生皆离一切憎爱故。是时菩萨。说此宝光总持功德时。复以称扬赞叹此最胜功德。于时天上人间有无量无数众生。皆得此法。复出宝光总持最胜功德。称赞法师。

尔时尊者阿难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此宝光总持微妙正法。如是深邃。佛告阿难。如是如是。此色相甚深。受想行识甚深。如空甚深。如虚空甚深。阿难白言。我于如来前。得闻八万四千法藏未曾得闻如是妙法。佛告阿难。此宝光正法难遇难闻。阿难言。佛说如是微妙正法。于未来世后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有诸众生欲作佛事。当依何法。佛告阿难。依我释迦牟尼如来说此正法。及彼法师。若有书写受持供养恭敬此正法者。眼常无病。鼻亦无病。舌亦无病。齿亦无病。手亦无病。脚亦无病。头亦无病。耳亦无病。诸根具足。身不臭秽。亦无中夭。寿命延长。彼一切诸天人及非人。常时卫护。时彼法师。于此命终。复得生于善逝世界。天中而生。离诸喧杂一切戏论。阿难白言。世尊。是何因缘说此正法。魔王毒害不能障蔽。佛告阿难。一切魔王。于此正法。终不能作障难之者。尔时世尊。作是语已。时彼魔王。生毒害心。作是念言。若有说此宝光总持法。时我当往彼作其障难。是时魔王以自业力。自见猛火来烧其身。恐怖无量退散而走。阿难此法如是深妙难测不可思议。若此正法。随所住处如佛塔庙。阿难白言。若如来在彼正法住处。我于是处。得见如来。往到佛所。先礼如来。后礼此法。为有何过。佛告阿难。汝有过失。何以故。汝既如是轻慢正法。云何我得天上人间最尊最贵最上第一。复次阿难。我于过去先闻此法后证菩提。阿难白言世尊。于何如来恭敬供养。复于何处闻彼如来说此宝光三摩地法。佛告阿难。我非于天上人间干达嚩处。恭敬供养求此法故。我于往昔为菩萨时。有佛世尊号不空积聚开妙众宝光明藏如来。前得闻此法。佛告阿难。彼如来即不与我授记。我从是来。过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难行苦行。为闻此法。阿难。是故汝应先礼此法后礼如来。是时一切梵王帝释护世诸天。以一音声。同作是言。叹此法故。是无上法。是最胜法。是无等等法。神变如是。若有闻此微妙正法乃至名字。应随向礼。何以故。若有受持读诵为他解说者。如见如来等无有异。尔时世尊。赞彼梵王帝释护世诸天言。善哉善哉。圣众善说。尔时世尊。从口而出广长舌相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已。告普贤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我今请汝为诸众生说此法故。云何众生于此宝聚。不自守护。展转息利。如生盲人不见日光。又如商贾无有方便不自贸易。亦如贫人。不自精勤。常奉他颜。见诸众生。不闻此法。亦复如是。为诸众生。譬喻言说。于是普贤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住立佛前。即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从自法座安详起已。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诸天宫殿。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震遍震。等遍震。击。遍击。等遍击。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起。遍起。等遍起。大光晃耀一切世间。于是普贤菩萨摩诃萨。白言世尊。云何问我世尊。云何问我善逝世尊。是具足一切智者。何不为诸众生大悲怜愍。我名如来之子。云何我有如来智。云何我有如来力。我于是时。常依佛言。依如来言。我常依止。由如甘露。不敢违背。恒时随顺。于时世尊。赞普贤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佛子。汝即如来长子最胜最上。我为众生说此正法。善男子。汝当依我如法护持恒常尊敬。由如宝箧。盛以珍玩。勿生舍离。未来世时。有破戒比丘。不生敬信。善男子。彼不依此。普贤菩萨言。世尊于意云何。彼出家者。有何行故。佛言。善男子。止。勿应问此。普贤菩萨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若不说者。云何而能为诸众生。佛言。普贤菩萨。汝今谛听。我说此法由如众海。文殊师利观世音。无量无数无有边际菩萨摩诃萨等一心谛听。于未来世。彼出家者。修何行业。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摩诃萨言。佛子。彼出家者。于此正法多生轻慢。乐求舍宅贪着利养。畜积财宝精舍房堂衣服卧具饮食医药。造恶业因自破自坏为是愚迷众生。我说是经。广令流布久住不灭度脱众生。是时十方一切天龙药叉干达嚩等。来白佛言。世尊。我等天人八部并诸眷属。尽生恒时守护是经并彼法师一切比丘及诸法藏不令娆恼。我常随侍尊重恭敬。香华衣服种种珍宝一切所须。我皆供给令法久住。尔时世尊。为普贤等九十二俱胝菩萨。而说偈言。

谛听一切妙语言最圣功德超彼岸

欺诳凶险皆弃舍一心专意乐谛听

闻佛摩竭提国中菩提大树仁师子

住大解脱三摩地当处如是大树王

尽彼十方微尘刹佛子周游无所畏

此名如来三昧族是诸三昧彼当得

恒时知彼仁王行得见文殊真境界

尽彼十方微尘刹汝观如来真色相

十方无数此佛刹佛子悉皆名吉祥

一切十方微尘刹佛子善能遍游历

为彼世间得值遇文殊师利无边智

问大众生贤吉祥佛子功德云何得

是时实际广功德无边众生能解了

问大众生贤吉祥文殊功德妙菩提

佛子若说此法已得解清净佛功德

复次佛子应云何当得如是功德行

佛子谛听贤吉祥无边最胜彼功德

我今略说于少分如添大海一滴水

乃至得证佛菩提若有众生初发心

无边功德莫能测一一功德尽赞扬

波罗蜜多功德地如有经行于多劫

不能说尽彼功德如是十方一切佛

彼于是时说少分出生无边胜功德

如鸟飞空不可量大地一尘无能比

非无因故从何生菩提功德随心意

发信一念生佛法如是和合生心已

彼非爱乐王福乐非自求安非名利

除灭世间诸苦恼为众心故生世间

彼意恒为诸众生清净佛刹兴供养

修习此法证菩提从心发生清净智

彼常恭敬求解脱尊重一切生佛想

一切诸法功德同生心如是恒恭敬

发心归向于佛法佛子兴心行此行

无边菩提发是时生大丈夫猛利意

发心力如人中主广兴供养不思议

众法无坏莫能量生心供养应如是

发心能免胞胎苦养育劬劳一切行

随乐快乐悉从心是故见于安乐处

发起无边恭敬心我人憍慢皆弃舍

发心即妙珍伏藏如手摄持获安乐

发心能为欢喜舍发心踊跃作佛事

发心求胜功德林得佛所说皆往诣

勇猛利根光明照发心坚固无能坏

种种烦恼顿皆除发心能说佛功德

发心和合不和合一刹那中悉皆离

发心能越魔王界见彼最胜妙解脱

功德种子不朽因发心种大菩提树

最上胜智皆增长发心见诸一切佛

彼说过去行大行解脱妙行发心求

此法世间甚难遇由如大海众宝王

若常发心恭敬佛无戒无行彼皆离

离诸过患众僭尤复能称赞彼功德

持戒见获菩提心方便修学功德地

能依戒法善修习彼常依佛所教敕

若常发心恭敬佛彼佛广大兴供养

于佛广大供养已复能殷重不思议

若常发心供养法闻彼佛法心无厌

若于佛法心无厌不思议法妙解脱

若常发心恭敬僧彼于僧中心不退

如是发心僧不退当得发心不退力

若得发心不退力彼以根利现光明

若得根利现光明彼常远离恶知识

若已远离恶知识应当求法访善友

若法善友寻求已彼获广大妙安乐

若获广大妙安乐因力自大皆弃舍

若已弃舍我慢因即得广大胜解脱

如是广大解脱已即得诸佛常照察

若以诸佛常照察彼即生大菩提心

若得生大菩提心即获解脱大功德

若得解脱大功德即得生于如来家

既得生于如来家即得解脱妙相应

若常解脱妙相应彼发心意皆清净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彼离垢焰藏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变化微妙身;此海中,有世界种,名:善布差别方。次有香水海,名:金刚眼幢;世界种,名:庄严法界桥。次有香水海,名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诸佛子!此华藏庄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

如来现相品第二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神通?云何是诸佛自在?云何是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入如来功德海。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闇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众妙宫殿主火神,得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解脱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一)

普贤行愿品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东,次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刹旋,以菩萨行吼音为体。此中最下方,有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 序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诏制译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复次,持国乾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树光乾闼婆王,得普见一切功德庄严解脱门;净目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忧苦出生欢喜藏解脱门;华冠乾闼婆王,得永断一切众生邪见惑解脱门;喜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

普贤三昧品第三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出生一

净土经论:大方广佛华严经(二)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