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三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0:39

第三卷 佛本行集经

发心供养品第一之三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告阿难言。阿难。诸佛菩萨昼夜常说一切诸法。有四种摄而摄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益。四者同事。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合十指掌。右膝着地。而白佛言。世尊。如来往昔供养几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何佛边种诸善根。为未来世求于菩提。佛告阿难。谛听谛受。善思念之。今当为汝说。彼如来诸佛名字。并及所种善根之处。

阿难。我念往昔。有佛出世。号曰然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于彼佛边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世无比。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莲华上。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最上行。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德上名称。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释迦牟尼。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曰帝沙。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曰弗沙。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见一切利。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毗婆尸。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曰尸弃。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毗沙门。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拘留孙。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乃至梵行。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拘那含牟尼。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乃至梵行。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复一佛出现于世。号曰迦葉。我时供养彼佛世尊。种诸善根。乃至梵行。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难。我于弥勒菩萨之边。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有偈说。

此佛大威德离欲得寂静

释迦牟尼佛皆悉供养来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供养彼等诸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将于何等供养之具。供养彼佛。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阿难。我念往昔。过无量世。有一国王。名曰降怨。是刹利种。绍灌顶位。其王福德。寿命极长。端政可喜。名称远闻。阿难。彼降怨王居住之处。有一大城。名曰莲华。彼王于此城中治化。安置宫殿。彼城东西十二由旬。其南北面经七由旬。土地调适。雨泽以时。五谷丰熟。无所乏少。多有人民。填满充塞。间无空处。园苑树林。华果具足。泉流池沼。水常湛然。街巷两边。皆安店肆。去来市买。无暂时停。犹如北方毗沙门城。名阿罗迦。东西南北。等无有异。彼莲华城如是庄严种种具足。阿难。彼降怨王有一豪富大婆罗门。名为日主。勇健强力。多饶财宝。象马奴仆。六畜牛羊。种种皆丰。无所乏少。其库藏内。纯是异类。黄金白银。真珠珍宝。车磲马瑙。珊瑚虎珀。悉皆备具。一如北方毗沙门王。阿难。时彼日主大婆罗门。特为彼王。心所爱重。恒相伴偶。不曾暂离。日日相见。无厌惓心。阿难。彼降怨王时有一事。将付日主婆罗门。判令好断决。日主如法分判已。后入彼王意。王于日主婆罗门所。倍生欢喜。分割半国。与婆罗门。封授为王。令其治化。时降怨王为彼日主婆罗门王。别更立城。名为埏主。东西南北。街衢巷术。城郭庄严。如莲华城。一无有异。阿难。彼日主王有一夫人。名为月上。阿难。然灯菩萨从兜率下。降神之时。于日主宫月上夫人右胁。入胎端坐。出生成道。说法化人。皆得阿罗汉果。如上因缘然灯菩萨本行经说。时燃灯佛在彼二城。次第居住。说法度人。

时父日主常以四事。供养彼佛。尊重恭敬。如佛所叹。

阿难。其降怨王渐渐传闻。彼埏主城日主王宫。第一大妃月上夫人。生一童子。名曰然灯。端政可喜。世间无双。众相具足。譬如金像。童子生已。将诣相师国内大智婆罗门所。教令占相童子如是相貌云何。彼相师言。此童子者。福德庄严。若在家内为转轮王。化四天下。作大地主。具足七宝。一金轮宝。二神珠宝。三玉女宝。四者象宝。五者马宝。六主兵臣宝。七主藏臣宝。复有千子。悉皆端政。具丈夫相。能摧怨敌。威被大地。四海山林。无不降伏。国土安宁雨泽以时。五谷丰熟。人民安乐。无有苦恼。无有疾病。不用兵戈。如法治化。若舍出家。当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名称远闻。阿难。彼童子舍家出家。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转法轮。名称远闻。如上所说。

时降怨王作如是念。希有世尊。出世甚难。时时一闻。复难睹见。是时降怨王即遣使人向日主所。作如是言。我今传闻王大夫人生好童子。众相具足。如上所说。我今欲请彼燃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至我所住莲华之城。受我微供。王若遣来。彼此蒙益。如其不放我。当严备四种兵往。时彼使人。受是语已。往埏主城日主王所。具以此语白日主王。

时日主王闻此语已。怅怏忧愁。心怀不乐。时日主王集聚群臣。具以上事向而说之。汝等思惟。彼有是言。欲何报答。时诸群臣共白王言。大王当知。如此之事。还可咨问于燃灯佛何以故。然灯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有大慈悲。时日主王报诸臣言。我心亦有如是忆念。时日主王共诸群臣。躬自往诣然灯佛所。乃至彼佛慰喻王言。大王安心。莫惊莫怖。莫生忧愁。何以故。我今亦欲游行他国。教化民人。慈愍一切诸众生故。

时燃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游向彼国。化众生故。即共无量无数百千诸比丘众。相随而行。时日主王供养供给然灯如来。四事具足。无所乏少。在后随从。送佛到于自境界已。顶礼佛足。三匝围绕。泣泪而还。归于本宫。

时降怨王闻燃灯佛来莲华城。及于无量声闻比丘百千之众。皆是漏尽大阿罗汉。闻已喜欢。严治道路。所有杂秽。悉使耘除。挍饰庄严。如上所说。乃至等彼乾闼婆城。一种无异。时降怨王出敕告示其城内外十二由旬。禁断一切所有人民。不听私卖。诸香花鬘。其有之处。我自采买。欲持供养彼然灯佛。时降怨王将四种兵。具大威德。从城而出。迎然灯佛。

受决定记品第二之一

尔时彼国雪山南面有一梵志。名曰珍宝。父母清净婆罗门种。乃至先祖七世已来。不曾杂秽。无有人能辄敢讥毁。然其种姓皆为智者之所赞誉。又为其余诸导师等之所恭敬。三种行具。能教一切毗陀之论。四种毗陀皆悉收尽。又阐陀论。字论。声论。及可笑论。咒术之论。受记之论。世间相论。世间祭祀咒愿之论。具足备有大丈夫相。自生善家。复有五百善姓家儿。为其弟子。围绕供承。阿难当知。尔时珍宝婆罗门者。现今弥勒菩萨是也。时彼五百诸弟子等常从是师。读诵祭祀咒术之法。时彼五百弟子之中。有一大姓婆罗门子。号名为云。于彼众中。而作上首。众行具足。少小从师。时年十六。端政可喜。得善种生。父母清净。乃至七世。无有秽浊。无能讥呵。其家种族。乃至具足大丈夫相。世间无比。身黄金色。头发亦然。其声清净。如梵天音。从彼珍宝仙人之边。受诵咒术。捷利速疾。所得真正。一闻便领。语言辩了。字句分明。所有一切婆罗门家。种种咒术。工巧技能。皆悉洞解。解已语彼梵志师言。大师和上。我今习学。已尽和上所有德术。意欲还家。其和上。心恋云童子。不欲别离。即语之言。汝摩那婆。我有一论。名为毗陀。乃是往昔诸仙所说。一切外道婆罗门等。未曾知闻。况复得见及以教他。摩那婆言。唯愿和上。为我解说。

时彼梵志即复更教彼摩那婆秘要咒术。时摩那婆亦悉受得。复更重白彼梵志言。我今已得和上咒术方法尽解。复更何作。梵志复告摩那婆言。我婆罗门种姓相承。复有家法。若有弟子。从师学问。必须报恩。将诸财物以用布施。摩那婆言。和上为我解说家法。将何报恩。和上今心欲须何等。梵志语言。汝摩那婆。欲报我者。可将一好。清净伞盖革屣金杖。金三叉木。金瓶金钵。上下舍勒。五百金钱。如是与我。

尔时童子白梵志言。和上大师。我无如上所说之物可奉和上。请乞放我。四方求索。得即将来供养和上。梵志报言。汝若知时。当随所去。时云童子。顶礼师足。围绕三匝辞别而行。时云童子。闻有一处。去此雪山。五百由旬。其城名为输罗波奢。时彼城内有一种姓大婆罗门。名祭祀德。居住彼城。彼婆罗门大富饶财。甚足资产。彼祭祀德大婆罗门。欲为六万诸婆罗门。奉设一年无遮之会。备办六万布施之具。为一一人。人一伞盖一三叉木。革屣瓶钵。上下舍勒。及钱物等。供身之具。皆悉备足。别为上座一婆罗门。造于金柄。上妙伞盖。最胜革屣。纯金为杖。金三叉拒。金瓶金钵。上下舍勒。价数各直百千两金。五百金钱。一千牸牛。各并犊子。一牛一[(殼-一)/牛]得一斗乳。其牛角上。皆以金装。五百童女。皆珠璎珞。庄严其身。其诸女中有一童女。名曰善技。最为上首其般遮会年岁已满。唯一日在。

时云童子从雪山下。安庠而至输罗波城无遮会所。时彼六万诸婆罗门。遥见童子。即发大声。唱言善哉。是处善造此般遮会。今梵天至自来。受此般遮布施。时云童子语彼六万婆罗门言。汝等莫唤我作梵天。我是于人。实非梵天。婆罗门言。汝是阿谁。云童子言。汝可不闻。雪山南面。有一梵志。名曰珍宝。种种通达。教授门徒五百弟子。乃至如上次第所说。彼众之中有一上足弟子。名云。年始十六。智慧聪明。德术具足。与师无异。乃至其声如梵天音。汝等闻不。婆罗门等皆各答言闻。云童子言。即此身是。婆罗门众。既识知已。更复欢喜。发大声言。善哉善哉。善建立此无遮之会。得云童子来受此供。

时祭祀德婆罗门女。善技之身。及诸童女。楼上遥望见云童子端政少双。见已喜欢。向四方礼诸天诸神。心自密念。愿此童子。论议第一。胜旧上座诸婆罗门。令我远离此不善人。莫与如此不善之人共为夫妇。时云童子至于会所。围绕三匝。绕三匝已。至于上座婆罗门前。美言慰喻问言。仁者诵持何论。时此六万诸婆罗门同声共答云童子言。仁者莫问我此上座诵于何论何以故。今此上座可是我家婆罗门法咒术诸论悉皆诵持。云童子言。婆罗门辈。汝此上座。虽复诵念婆罗门家医方技艺。但我师资婆罗门学。别自有法。要须相问。汝等有论名先有不。时彼六万婆罗门众各共答言。我等此名尚未曾闻。何况得有。何况得诵。云童子言。我师法中。教我有此一毗陀论。名为先有。我亦诵得。时彼大会婆罗门言。请为解说。我等乐闻。时云童子。在于上座。敷设处立。以梵音声。诵彼先有毗陀之论。时会六万婆罗门众。欢喜踊跃。同声唱言。称适我心。称适我意。甚大欢喜。告云童子言。汝摩那婆。今可为我作于上座坐我座首。受我上座最胜之水。受我上座最初之食。时云童子推彼上座。令向下坐。即于胜座。承最初水。受于先食。食称意。食食讫已后。随其所须布施之具。依上座法。而为受之。其不须者。辞而不受。时祭祀德大婆罗门。心自念言。我今建此无遮之会。不依圣法。所有一切布施之物。不依圣教。何以故。此会达嚫所有一切布施之物。为云童子不领我意。具足而受。

时祭祀德大婆罗门。长跪咨白云童子言。大德童子。汝可受此我之布施一切之物。莫令我会施不具足。时云童子。语祭祀德婆罗门言。大婆罗门。汝善布施。众事具足。非是不善。此无遮会无有阙少。唯我须者。我今受之。所不须者。徒取无益。时彼上座旧婆罗门心生此念。我久时乞愿得如是布施之具。决望先取。云何今者为此幼岁摩那婆来。推我向下。夺我利养。若我生来所有一切持戒精进。苦行果报。是果报缘。生生世世。共此童子。相会集处。为其夺我利养之事。报此怨仇。终不相舍。阿难当知。尔时云童子者。我身是也。祭祀德者。现今檀陀波尼是也。时彼上座婆罗门者。即今提婆达多是也。阿难。以是因缘。提婆达多愚痴之人。往昔共我。世世生生。恒作怨仇。不相舍离。

时云童子。将其所得种种施物。欲向雪山以奉梵志。经诸聚落村邑国城。或住或行。如是观看。于后渐渐至莲花城。入彼城内。见城庄严。殊特妙好。不可思议。如上所说。即生是念。何故今者此莲花城。如是庄严不可思议。或当有人欲于此城作无遮会。或复祭祀诸星宿天。或作吉祥。或作福业。或是时节婆罗门会。或当是此城内人民。闻我名声。多解多知。谓言我来于此。欲共诸婆罗门。问难论义。而复无有一人念我。或复恭敬礼拜于我。时我即问彼一人言。仁者。此城何故庄严如是微妙。

尔时彼人即报我言。大智童子。汝可不闻。然灯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不久欲来此莲华城。说法教化。为是事故。我王降怨。约令人民。各使庄严。时诸人等。欲造福业。布设如是种种杂饰。拟欲供养然灯如来。阿难。我时生念。如我法中。有此言说。若人具足三十二相。彼人即有二种果报。若在家者。必定得作转轮圣王。若舍出家。修学圣道。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称远闻。威德自在。此是无疑。阿难。我于尔时更生是念。我今先应向此停住。供养礼拜然灯世尊。求于未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别报梵志师恩。我又生念。将何等物。供养于佛。以何事业。种诸善根。尔时我心作是思惟。诸佛世尊。不尚钱财以为供养。唯法供养。圣所称誉。我未有法义无空见。今可买觅上妙好华。持以奉献。愿未来世得作于佛。我时即至一鬘师家。语彼人言。仁者可卖此花与我。尔时彼人报于我言。仁者童子。汝可不闻。降怨大王出敕告下。所有华鬘悉不听卖与于他人。何以故。王欲自取持供养佛。我闻彼人如是语已。复更至于余鬘师店。求索华买。彼还答我如前不异。如是处处买华不得。于街巷里。私窃访求。见一青衣取水婢子。名曰贤者。密将七茎优钵罗华。内于瓶中。从前而来。我见彼已。心生欢喜。即语之言。汝将此华。欲作何事。我今与汝五百金钱。汝可与我瓶内七茎优钵罗华。彼女复言。仁者童子。汝可不闻。然灯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今欲入城受此地主降怨王请。王于佛所。生尊重心。复欲建立诸功德故。宣令国内十二由旬。所有香油华鬘之属。不听一人私窃盗卖。若有卖者。唯王得买自将供养。以我比舍有一鬘师。名曰怨仇。彼有一女。私从我边取五百钱。即盗与我此七茎华。我既违禁。得于此华。自欲供养然灯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实不可得。时我复更语彼女言。善女所说因缘。我今已知。汝可取我五百金钱与我五茎优钵罗华。两茎还汝。尔时彼女即答我言仁者童子。汝取此华。欲作何用。我时报言。如来出世。难见观逢。今既遭遇。欲买此华上然灯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种诸善根。为未来世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彼女复语我言。我观童子。内外形容。身心勇猛爱法精进。汝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摩那婆。汝若许我未得圣道。于其中间。生生世世。为汝作妻。若汝得道。我当剃除出家学道。求阿罗汉。为汝弟子。修沙门行。若如是者。我今与汝此五茎华。不者不与。我时复更语彼女言。善女我今此身是婆罗门。种姓清净。通达四种毗陀之论。我毗陀中作如是说。若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菩萨行。彼人应于一切众生。生怜愍心安乐之心。所来求者。不应吝惜。乃至身命。亦须施人。况复所爱妇儿妻子。及余财物。不得悭贪。善女我今发愿求于菩提。为欲安乐诸众生故。怜愍救济一切众生。或有人来索我妻子。我以布施。汝爱恋心。若作障碍。则我割舍心愿不成。复于汝边。得无量罪。汝若作愿。能于彼时。一切所有资财宝物。我布施时。不作难者。我当许汝为我作妻。尔时彼女即语我言。摩那婆。假使有人。来向汝边。乞我身者。我亦不生悭贪之心。况复男女及余财物。我语彼女。必能如是。如汝所愿。许当来世与我作妻。是时彼女从我边受五百金钱。即授五茎优钵罗华。持以与我。其余两茎。为我布施与汝。同作未来因缘。复语我言。汝欲种植善根之处。将此二华散于其上。当愿共汝生生同处莫相舍离。时燃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从外来入莲华城中。我时赍此七茎莲花。遥见佛来。渐渐至近。睹彼佛身。端政可喜。清净光朋。照耀于世。调伏诸根。其心寂定。安住不动。六根澄静若琉璃池。进止威仪。犹如象王。复有无量百千万亿诸天大众。前后围绕。各散无量天诸杂华。及天无量栴檀末香。优钵罗华。波头摩花。拘勿头花。分陀利花。于然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上尊重供养。时降怨王备从羽仪四种兵众。出彼城门。迎然灯佛。尔时彼处聚集无量无边异类人及非人天龙八部诸鬼神等。所将香末种种杂花。以散佛上。无有一华堕落于地。并在然灯如来顶上虚空之中。成大宝盖。佛行随行。佛住随住。我时见彼然灯如来。生信敬心。生殷重心。生敬心已。将此七茎优钵罗花。散于佛上。发此愿言。若我来世得作佛时。如今然灯如来得法。及于大众无有异者。所散之华。住虚空中。花叶向下。花茎向上。当佛顶上。成于华盖。随佛行住。我见如是神通德力。倍复生于信敬之心。

阿难。时彼无量无边人众。各将无价妙好衣裳。布于道上。所谓微细迦尸迦衣。细白氎衣。细刍摩衣。微妙细软拘周摩衣。及妙缯彩憍奢耶被。为欲供养燃灯佛故。覆地令满。阿难。我于是时。见彼无量无边人众。将无价衣悉皆覆地。时我身上唯一鹿皮。我将鹿皮布于地上。而我鹿皮覆地之处。为彼人众恶骂嗔嫌。抴我鹿皮远掷他处。我生此念。呜呼世尊然灯如来。可不怜愍慈念我耶。生此念已。佛知我心。怜愍我故。

时燃灯佛以神通力。变一方地。如稀土泥。时彼人众见此路泥。各各避行。无有一人入于泥者。我时行见速往泥所。见彼泥已。即生此念。如是世尊。云何令践此泥中行。若泥中行泥污佛脚。我今乃可将臭肉身于此泥上作大桥梁。令佛世尊履我身过。我时即铺所有鹿皮。解发布散。覆面而伏。为佛作桥。一切人民未得践过。唯佛最初蹈我发上。如是供养然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故。复生是念。愿此然灯如来世尊。及声闻众。足蹈我身及头发上。渡于此泥。复发此愿。愿未来世得作佛时。如今然灯如来无异。如是威德。如是势力。作天人师。又愿我今尽此身命。若然灯佛。不授我记。我终不起于此泥中。当是童子布身发时。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所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